大别造山带北部铁佛寺早古生代同碰撞型花岗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力力力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别造山带北部铁佛寺早古生代同碰撞型花岗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共含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力力力”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大别造山带北部铁佛寺早古生代同碰撞型花岗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

篇1:大别造山带北部铁佛寺早古生代同碰撞型花岗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

大别造山带北部铁佛寺早古生代同碰撞型花岗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

出露于大别山西北部信阳市附近的铁佛寺岩体侵入元古代秦岭群,通过锆石SHRIMP U-Pb法测得该岩体年龄为(436±11) Ma.铁佛寺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暗色矿物含量极少,可见白云母,SiO2含量较高且变化范围很窄,K2O/Na2O比值很高,属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1.1,为强过铝质,FeO,Fe2O3及MgO含量很低.岩石总体上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岩石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表现出三种不同的特征,第Ⅰ类岩石Eu为弱负异常,(La/Yb)N比值最大,稀土元素总量(ΣREE),Rb/Sr及Rb/Ba比值中等; 第Ⅱ类岩石Eu为中等负异常,(La/Yb)N比值最小,ΣREE,Rb/Sr及Rb/Ba比值最大; 第Ⅲ类岩石Eu表现正异常,(La/Yb)N比值中等,ΣREE,Rb/Sr及Rb/Ba比值最小.全岩εNd(440 Ma)集中在-8.8~-9.9之间,Nd模式年龄为2.0 Ga左右,与秦岭群副片麻岩相似.综合分析表明铁佛寺花岗岩为壳源S型同碰撞花岗岩,Ⅰ类花岗岩浆形成于秦岭群副片麻岩低程度部分熔融,Ⅱ类花岗岩浆是由Ⅰ类花岗岩浆发生斜长石结晶分异形成,而Ⅲ类花岗岩可能与混杂了结晶分异的.斜长石堆晶有关.铁佛寺花岗岩形成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陆-陆碰撞有关的构造环境.

作 者:张金阳 马昌前 佘振兵 张祥国 周红升  作者单位:张金阳,张祥国(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马昌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

佘振兵(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

周红升(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系,信阳,464000)

刊 名:中国科学D辑  ISTIC PKU英文刊名: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年,卷(期): 37(1) 分类号:P5 关键词:锆石SHRIMP年代学   古生代   同碰撞花岗岩   大别造山带  

篇2: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时空格局--构造年代学证据

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时空格局--构造年代学证据

运用构造年代学方法对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与确定.印支-早燕山期(240~180Ma)是大别山广泛的逆冲或楔冲抬升时期,中深层次为向北西或北北西方向的透入性韧性逆冲推覆或楔冲,浅表层次为向造山带两侧的背冲式逆冲推覆,体现出分层楔入-逆冲抬升作用特点.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50~96Ma)大别山又一次发生广泛的隆升作用,有关隆升构造包括顶托式片麻岩穹隆、岩浆底辟穹隆及西大别的.背向式剥离滑脱构造,其中对岩石抬升剥露影响最大的是顶托式片麻岩穹隆,且以东大别罗田穹隆区及岳西穹隆区的抬升剥露幅度最大.晚白垩世早期,在北西-南东向伸展条件下,麻城-药铺-青山弧形剥离断层形成,随之在晚白垩世晚期至老第三纪发生差异断块隆陷构造,引起东大别核部地区,特别是罗田穹隆区进一步掀斜抬升.

作 者:王国灿 杨巍然 Wang Guocan Yang Weiran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刊 名:地球科学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年,卷(期):1998 23(5) 分类号:P542.2 关键词:隆升作用   构造年代学   大别造山带   中新生代  

大别造山带北部铁佛寺早古生代同碰撞型花岗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共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大别造山带北部铁佛寺早古生代同碰撞型花岗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