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进”的故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今天你脱非了么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进”的故事(共含8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今天你脱非了么”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大进”的故事

篇1:“大进”的故事

“大进”的故事_作文

小时候,我们一家三口住在梁弄。离家不远,就是镇文化中心。爸爸经常到那儿和人打台球。妈妈也经常带着我去看他们打台球。

那时候,我才二三岁,个子还够不上台球桌呢,妈妈就抱着我站在边上看。只见爸爸拿着一根一头粗一头细的黑色长棍子,瞄准一个白球,“砰”的击过去,一阵短促而清脆的“啪”声过后,白球撞到一个红球,红球滚呀滚呀滚,“扑”的一声,便落入了网内。每当这时候,我便又是拍手又是大叫:“哇!打进!打进!”

这天,妈妈照例抱着我去看打台球,可是才不多一会儿妈妈就挺不住了,因为那时候我也有十多斤了吧,加上我还要边叫边疯狂地乱动。妈妈把我从左手换到右手,又从右手换到左手,可手臂还是酸,只能抱着我“打道回府”了。可是我还没过瘾呢!妈妈一回到家便把我放下坐到沙发上休息了。我站在客厅里,噘着小嘴,边吮吸着手指头边摆着身子摇着头,一副很不高兴的样子。忽然我的目光停在了鞋柜上,我的脑细胞一下子有了灵光!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在我这个聪明绝顶的孩子身上诞生了!我蹬蹬蹬地快步走向鞋柜,从鞋柜上取出一只旅游鞋,然后又蹬蹬蹬地快步走向卫生间,站在抽水马桶前,对准马桶用力地将我的旅游鞋“打进”了抽水马桶。就这样,我又乐不可支地把第二只鞋“打进”了抽水马桶。正当我要把第三只也“打进”的时候,被妈妈发现了,夺下了我手中的鞋。妈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边把鞋子捞上来边问为什么。我感觉自己闯了祸,一边蹬蹬蹬地快步走出卫生间一边解释:“打进!”妈妈听了,惊奇得嘴巴张得比碗还大,而后就是喘不过气来的笑。直到现在,妈妈把我的这段经典的故事一遍一遍说给大家听的时候,还是笑个不停。

然而,“打进”的笑话并没有就此结束,过了不多日子,又一部经典上演了。那天,妈妈买来了一串黄澄澄的香蕉。奶奶剥了一只给我吃。我胃口小,吃了一小半便不想吃了。奶奶觉得扔了太浪费,就把吃剩的香蕉往自己嘴里送。我张大眼睛看着被奶奶含在嘴里的香蕉,又一阵灵光闪现,脱口而出两个字:“打进!”这下可把我奶奶给害惨了,她听了咽也不是,吐也不是,差点没被噎死。直到现在只要家里一吃香蕉,大家便会把这香蕉打进嘴里的故事重新播报一遍。

怎么样,你不得不佩服我这个发达的大脑了吧?“打进”的故事版权所有,独我一人,绝无雷同!

篇2: 史进的故事

史进,是史家庄的一名公子哥,最爱习武,长得英俊帅气,相貌堂堂,背上刺了九条龙,人称九纹龙。

以前拜了好几个师父,之后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逃难到史家庄,看见史进在耍棍,于是便说史进的棍法不精,赢不得真好汉,于是史进大怒,便要和王进比试,结果才三个回合就被王进打翻,史进也服了,于是拜王进为师,王进便把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全部传授给了史进。王进之后离开了史家庄。之后,史进和少华山的三个好汉结为兄弟,华阴县知府知道了,便诬告史进结连强盗,史进于是逃难江湖,寻找师父王进,结果到最后也没找到,只得回少华山和朱武他们占山为王。之后三山大聚义后,史进上了梁山,是梁山八骠骑之一,经常立功斩将,表现抢眼。

在征方腊时,中了敌人的诱敌之计,和石秀,陈达,杨春等六人被乱箭射死,悲壮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篇3: 史进的故事

史进是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人物,他也是第一个出场的梁山好汉,虽然没有宋江、武松等人出名,但是关于史进的故事还是不少的。

学艺王教头

王进原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因为得罪了高太尉,于是只能携母逃离了京城,来到了陕西境内。刚好到了史家庄的时候,母亲生了病,于是便投到了当地一个财主的庄上,这个财主便是史家庄史太公。

史太公对他们母子二人十分热情,请大夫,煎药,对其老母照顾有加。王进对此很是感激,刚好看见史太公的长子史进在练习棍术。王进不由出口指点,年轻气盛的史进并没有将王进看在眼里,非要和史进比武。

王进有心教史进几手,以作报答。所以拿出本事,将史进一棒打翻。史进倒头拜师,王进教了史进半年左右,史进学会了十八般武艺,进步极大,成为了少年英雄。

史进出走

史老太公去世之后,史进成了史家庄的庄主。为了防止盗贼,史进下足了力气操练庄户民团。后来华山好汉陈达来庄借粮,被史进打败生擒。少华山的朱武和杨春为了救出自己的兄弟,于是设下苦肉计,故意自缚其身,负荆请罪来史家庄。并说兄弟三人同生共死,如今陈达被史进抓住,他们两人自然也不能抛弃陈达。

史进被他们三人的兄弟义气感动,于是当即就释放了陈达。朱武为感谢史进,多次送礼,史进也是个豪爽的汉子,中秋之夜邀请他们三人赴宴。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却不料史家庄庄客误事,不小心将史进写给朱武等人的.信件遗失。

信件最后被猎户李吉捡到,李吉将此事告知官府,华阴知县当即名人点好差役,等到朱武等三人前来赴约之后,将整个史家庄围住。朱武希望史进能将他们交给官府,保全自身,遭到了史进的拒绝。

后来史进同朱武、陈达、杨春等人杀掉差役,逃出了包围圈。杀了官差,又不想去少华山到贼寇,史进于是出外投靠自己的师傅。可惜的是并没有找到自己师傅的踪迹,最后只能到了少华山当土匪。

九龙纹身

史进身上纹有九条龙,据说是他十七八岁的时候。一次外出,在华阴县城中看见了一个武艺高强的壮汉在街上卖艺,两臂上纹着的团龙纹身,让史进觉得很酷。认为凡是武功高强之辈,都应该有这么帅气的纹身。

就这样回到家中之后,史进缠着史太公为自己请匠人刺纹身。史太公无法,只能请来高超匠人为他纹身。因为史进希望自己能超过那卖艺人,所以便让人纹了九条龙纹。于是史进身上从此便有了九只龙纹纹身,后来得绰号九龙纹。

金圣叹曾点评:以名为引,盖因史进寓意“历史在前进”之意。史进这个人物成为《水浒传》开场的人物,也许并不在于他这个人,重点是他的名字。另外,史进之所以会加入梁山,全是因为最开始的义气,这也点出了《水浒传》的中心感情――义。

史进和朱武、陈达、杨春一起杀败了官兵,上了少华山。本与少华山勾结;事发后杀死俩都头并李吉,不愿意落草 而去投奔王进;寻王进不得结识鲁智深。因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而离开渭州;后至延州、北京,盘缠用尽,与鲁智深一起火烧瓦罐寺后分手,投少华山落草。后来被官府抓住之后,又被人所救,此后随少华山众人一起投了梁山。

篇4:关于张良的故事-张良进履

张良进履

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

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5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5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此名为讹传,实为《素书》)。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张良拜师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常常出游外地,访贤求师。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桥旁边,看见桥头上坐着一位胡子全白了的老人。

老人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脚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动。张良觉得好笑,就多看了他几眼,老人见张良瞧自己,忽然一抬脚,把鞋甩到桥下面去了。老人对张良说:“喂!你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可再一看,老人胡子、头发都白了,又挺可怜他,就强忍住性子,把鞋捡了上来,送到老人跟前。谁知那老人又把脚往前一伸说:“你给我穿上。”张良还是忍住性子,便蹲下来,替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笑了笑,慢慢地站起来,什么也没说,大摇大摆地走了。张良望着老人背影,觉得很奇怪。他刚转身要走,老人又回来了,对他说:“你这个小家伙不错,我愿意教你学点儿本事。五天以后的早晨,你在这儿等我。”张良连忙答应了。第五天早晨,他刚上桥,就见老人已经站在桥上了。老人生气地说:“你怎么让我老头子等你呀?这样可不行。要想学,再等五天吧!”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鸡叫,就起身往桥上去,可老人又先到了。他只好认错。老人瞪了他一眼说:“你要真想学,过五天再来。”说吧,拂袖而去。盼到第四天,到了晚上,张良连觉也没睡,半夜就到桥上等着。过了一会儿,老人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张良迎上前去,见了礼。

老人高兴地说:“年轻人要学本事,就得这样啊!”老人从怀中取出一卷兵书,递给张良说:“你好好读这部书,将来准能成就大事业。”张良接过书,道了谢,还想再问些什么,老人转过身,头也不回地快步走远了。从此,张良专心致志地钻研这部兵书,最终成了一位有名的军事家。

张良墓在哪里 张良为何在刘邦死后绝食

和张良的出生之地一样耐人寻味的是张良的死以及张良死后的归属之地,张良凭借自己超凡的智慧和战略眼光,为汉高祖刘邦战胜项羽和建立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刘邦杀了很多的开国功臣,张良这个大头却能够独善其身。可见张良的智慧不一般,能够在君主的眼皮子底下将自己藏好。

高祖刘邦死后,吕雉当权,留侯张良却以辟谷修炼为由不吃五谷杂粮,打算活活将自己饿死,是为什么呢?总不能是因为追求得道成仙吧!难道张良的老主子刘邦一死,张良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于是想追随刘邦而去,所以他才绝食的。这件事就要慢慢说起了。

刘邦在位时,册封了许多的有功的诸侯王,为的就是安抚他们,给他们和功劳匹配的奖赏。汉高祖论功行赏的时候,让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却拒绝了这个封赏,只说“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于是刘邦就封张良为留侯。

可是和其他刘邦的臣子们不同的是,张良任职留侯之后就开始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日子,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张良看到了功臣韩信、彭越之人的悲惨结局,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他的这种退出的举动可以打消刘邦的疑虑,可以说是功成身退。更何况他多年被病魔缠身,以修炼为由也可以被人理解。

苏轼在《留侯论》中就称赞张良是一位盖世之才。张良为朝廷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帮助太子刘盈稳固太子之位,也就是刘邦掀起的换太子**。当时刘邦宠爱戚夫人,欲立戚夫人子刘如意为太子而废掉吕后子太子刘盈。吕后找到哥哥商量,哥哥给她说张良有办法解决这件事。于是吕后找到张良。按理说吕后的处境不好,态度应该十分尊敬才是,但是相反的是吕后竟然用强迫的手段逼着张良为她想办法。张良为太子想出了请出“商山四皓”的办法来,太子的地位就是这样被保住的。吕后心里对张良一直心存感激,她这种政治高手当然不会埋没张良的才能,在刘邦去世以后就来请张良出山辅佐懦弱的汉惠帝。

张良在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就退隐了,他专注于修炼道法,崇信黄老之学,居住的地方也是僻静幽雅之地。据说他是想要羽化成仙,于是很多天都不吃饭,打算饿死自己。可是吕后不想他死,于是念在张良当年力保太子之功,吕后劝张良“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最后,吕后只能强制性的命令张良吃东西,张良才没有把自己饿死。但是几年以后,体弱多病的张良还是死了。有的人认为吕后之所以不想让张良死,是因为她想要将吕氏扶持起来,将来吕氏和刘氏必然会产生难以想象的争斗,而拉拢了张良,刘氏的人就会忌惮而不敢乱来。所以吕后才会劝张良活下来。

张良没有轻易答应吕后辅佐汉惠帝的事情,他只说自己要回去考虑考虑,只是张良回去之后就再也没有了踪迹,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关于张良死的时间历史学家们也只能推断是在离开长安六七年之后。由于张良是为了躲避吕后而失踪的,那么他就不会躲在封地和故乡这两个地方。他最可能去的地方就是如同他自己所说的,追寻赤松子的足迹。根据赤松子曾经的足迹而推断张良很可能是到了现在的张家界一带,还给张家界起名为“人间仙境张家界”。据说吕后查到了张良的墓的所在,派人来搜,而张良的后人为了防止吕后挖坟,将张良的遗体葬在岩石壁上,有诗词说“踏遍青山寻古人,四门水绕得佳城;香炉岩上旧土堡,汉代留侯张良坟。”总之张良墓至今也没有明确的定论。

篇5:进艇

唐代 杜甫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译文

我望眼欲穿,而你却是那么地遥远,在罹难了叛贼的践踏之后,九重宫阙、雕梁画栋早已满目疮痍,昔日的繁华旧景也早已荡然无存,留下的怕是只有摇摇欲坠的城阙和遍地斑斑的血迹,这怎不教人感到黯然神伤呢!

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身着布衣,深情地牵引着老妻乘上小艇,在浣花溪上鼓棹游赏,清澈的溪水在阳光下荡漾着波光,不远处,孩子们在水里无忧无虑地洗澡嬉戏。

浣花溪岸边的蝴蝶缠缠绵绵翩翩双飞,你追我逐;溪水上的荷花如双栖鸳鸯一般,并蒂双双。

把煮好的茶汤和榨好的甘蔗浆,用瓷坛来盛装也不比玉制的缸来得差,放在艇上可以随取随饮。

注释

南京:指当时的成都,而非“六朝古都”南京,是唐玄宗在至德二年(757年)为避安史之乱幸蜀时所置,与长安、洛阳同为唐国都。客:杜甫到成都是避难和谋生兼而有之,也非情愿,所以自称为“客”。南亩:田野,引申为田园生活。

北望:相对于成都而言,长安在其北。伤神:伤心。坐:一作“卧”。

稚(zhì)子:幼子;小孩。清江:水色清澄的江。

蛱(jiá)蝶:蝴蝶。元:犹“原”,本来。

并蒂(dì):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芙蓉:荷花的别名。也指刚开放的荷花。

茗(míng)饮:指冲泡好的茶汤,亦是茶的别称。蔗浆:即甘蔗榨成的浆汁。

瓷罂(yīng):盛酒浆等用的陶瓷容器。无谢:犹不让,不亚。

创作背景

《进艇》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在成都所作。此时的杜甫已至知天命之年,无情的岁月之手把他从一个胸怀大志的少年变成历经沧桑的中年,好在还有好友高适和表弟王十五的倾囊相助,他能够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上盖起了草堂,与妻儿过上一段风平浪静的日子。

赏析

诗人在一开始就直抒胸臆,顿感一种悲怆感伤的情绪油然而生。诗人在草堂的北窗独坐,极目北望,感慨万千。此联对仗极工,“南”、“北”二字迭用对映,以“南京” 对“北望”、以“南亩”对“北窗”。

颔联由抒怀转入描写在成都的客居生活:“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此情此景富有诗情画意,是一种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乡野生活。波光云影伴着棹声、嬉闹声,杜甫望着眼前这位同他患难与共的糟糠之妻杨氏,两鬓业已有些斑白,细细的皱纹开始悄悄爬上了曾经细嫩的面庞,回想起和她一起看过的风景和一起走过的人生旅程,今生有伊相伴,纵然再苦也甘之如饴,这或许就是一起吃苦的幸福吧。想到这里,杜甫内心深处的感情犹如潮水从心底奔涌而出,多年漂泊与流离的苦痛和如今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两种冰火两重天的'情感交杂在一起,最终化作颈联“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这两句。“俱飞蛱蝶”和“并蒂芙蓉”,如双栖鸳鸯一般,都是成双成对的,象征着夫妻或两个相爱的恋人双宿双飞,永不离分,唯美的梁祝化蝶所表达的也正是此意。

末联诗人又把游走的思绪拉回现实中来,将视线转移到随艇携带的“茗饮”和“蔗浆”上来。“茗饮”这一叫法最早出自三国曹魏张揖的《广雅》一书中:“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可见,在三国时期,荆巴一带(今湖北、四川交界一带)把茶汤称作“茗饮”,而且煮饮的方式也比较特别。另据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载:“菰稗为饭,茗饮为浆”,“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茶”字最早首见于唐显庆中(656~661年)苏恭的《本草》中,距离杜甫写此诗的时代已有百余年,而成都位于巴蜀一带,自古以来就是饮茶成风,这在张载的“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登成都白菟楼》)中可窥见一斑。杜甫在诗中用“茗饮”而不用“茶”,足见他移风易俗,受当地饮茶习俗影响颇深。诗人在尾联中至少寄寓了两层意思:一是道出他的人生滋味,二是表达他的人生价值观。于杜甫而言,他的人生只有“苦”和“甜”两味,而且苦是远远多于甜的,早年多舛的命运和后来的尘埃落定恰如这清苦的“茗饮”和甘甜的“蔗浆”。他与妻子经历了多少的离别、思念之苦,如今能手牵手、肩并肩同乘一艇,是在尝尽苦辛之后换来的甜蜜,来之不易。“茗饮蔗浆携所有”,把苦茗与甜蔗都同置一艇上,时饮茗来时饮浆,时苦时甜,恰如在回味一段人生。至于人生价值观,在此时的杜甫眼里,茗饮蔗浆都用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瓷坛来盛放,一点儿也不逊色于精美的玉缸。瓷坛与玉缸,虽功用相同,内涵却有天壤之别,一朴质,一奢华;一象征着简淡平凡的生活,一象征着穷奢极恶的生活。诗人认为“瓷罂无谢玉为缸”,意味着他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重大转变,由追求显达仕途转变成追求陶然田园,由勃勃雄心转变成淡泊宁静,这一过程也诚如茶由醇厚渐转淡薄的过程。

篇6:HR 进

继公司上周倒闭了 报警仲裁该做的我们都做了 老板现在还没出现 要求限制他出入境都不行 一群不干实事的饭桶 当时状况有点突然 什么证明都没有 我至少得继续找工作 今天打电话给HR 说要个离职证明 他让我说就公司倒闭了 如果开个离职证明说明我跟公司脱离关系了 现在人事关系还是在公司(社保,公积金)

是否有知道的HR 碰到这个情况怎么办社保公积金会自动转出吗 (PS 现在公司已经没人管这个了)

[HR 进]

篇7:自动进稿

自动进稿(ADF-AutoDocumentFeeder)指传真机可以自动进给多页文件并对文件分页,

自动进稿

篇8:进太宗

唐代徐惠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裴回。

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译文

一清早我就对镜梳妆,妆成后却又忍不住犹豫徘徊。

古人千金才买美人一笑,陛下一纸诏书就能把我召来吗?

注释

镜台:上面装着镜子的梳妆台。

裴回:即”徘徊”,比喻犹豫不决。

千金一笑:即一笑千金,美女一笑,价值千金。形容美人一笑很难得。

讵:副词。岂,难道。

创作背景

唐太宗曾下召让徐惠去见驾,她过了很久还没到,唐太宗非常生气。她因此献了这首诗:“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唐太宗见后大悦,怒气一下子全消了。

赏析

徐惠的《进太宗》又名曰《妆殿答太宗》,是在皇帝屡召不赴情况下写就的一首难得表现作者“女儿性”的作品。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前两句虽然不着一墨写作者如何梳妆,却让佳人对镜的.优雅美态如在眼前,颇见功力。在数以千百计的后宫妃嫔中,得到君王的宣诏,本应喜悦之极应命而至。就封建文化要求女子“柔顺”、不得违抗君命的“角色规范”而言,更应该立即应诏。可徐惠却偏要君王等一等,“妆罢”后久久不去应诏,反而要在镜台前徘徊不前,故意要引逗得君王着急。等到君王真的因急生怒,她似乎又早料到了,慌不忙的借“千金一笑”的典故,戏谑地反问太宗:“古人千金买美人一笑,陛下传召我一次,我能来吗?”

徐惠的问句,不但平息了君王的火气,也向读者呈现了一位体态婀娜、不胜罗绮的艳丽宫妃,在君王面前不屈己、不媚人的独立形象。“后妃宫女拂逆君主的行为,并非完全出于手段,出于自觉意识,多数因性气所致。”由此可见徐惠的机智活泼的女儿性情,以及太宗与她之间亲昵深厚的情思。

徐惠以轻松的笔调写下了她和太宗之间这段富于情趣的小插曲,在强调庄严又玄妙的“后妃之德”的后《诗经》时代,突然冒出“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这样充满灵性的诗句,是徐惠的天性和才华使然。后人曾作诗赞这首《进太宗》:“拟就离骚早负才,妆成把镜且徘徊。美人一笑千金重,莫怪君王召不来。”

睡前故事大故事

寓言故事:大铁锤故事

哲理故事:能大能小

范文进

幼儿园好听的寓言故事:大臭草进阳台

大海里的船哲理故事

工作人物故事范文大全集

大森林里的故事作文

小学故事读后感范文大全集

寿春节进大蜀皇帝,寿春节进大蜀皇帝贯休,寿春节进大蜀皇帝的意思,寿春节进

“大进”的故事(推荐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大进”的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