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合集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豆豆毛毛的小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合集(共含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豆豆毛毛的小姨”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合集

篇1: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许多传统美德。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传统美德的故事吧。

百善孝为先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

忠孝仁义礼智信”

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仁的思想,还体现在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这是小义。我们要讲的是大义,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对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作为我们来说,就是积极维护公司的利益,不能阴奉阳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不能做俗话说的吃里扒外的事情。

篇2: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程母侯夫人,是大中公程珦的妻子,程(颢)明道、程(颐)伊川的母亲。她对公婆尽孝道,治家有规矩讲家法。她性情谦和随顺,尊敬丈夫,即使小事,也必须报告 大中公而后行。她从不打奴仆,若见子弟对仆人稍有呵责,必定教训说:“人的贵贱虽不同,但同样都是人!”她待婢女仆人很宽厚,处处怕伤害他们;而对孩子, 一有过错,小的责问批评,大的请示大中公,一定要其改过才罢休。

她曾说过:“子女之所以不孝,都是由于当母亲的隐瞒其过错,父亲不能得知,因而无法及时教 训于他。”程母生了六个儿子,死掉四个,只剩下明道、伊川两兄弟,怎么不极其珍惜!孩子才几岁,走路跌倒,仆人急忙抱扶,程母总是斥责孩子说:“你若慢慢 走,会跌倒吗?”吃饭的时候,她让孩子坐在自己身边,若孩子要尝名贵的羹,程夫人即呵斥制止说:“小时处处满足他的要求,长大后怎么得了呀!”孩子要是与 人争执、吵架,虽然儿子是对的,她也不袒护,说:“担心的是他长大后不能受委屈,不担心他不能伸啊!”所以二程夫子,从小时候对饮食衣服一点挑剔都没有,也绝无恶言骂人。二人长大后,成为宋代大儒。

篇3: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1.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礼貌举止,也就是此刻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七岁之师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就应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能够做我的老师啊!”

2.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老爱幼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就应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3.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刻苦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不同凡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

铁杵磨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样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最后成为有名的大诗人。

4.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师敬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毛泽东尊师美德故事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就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

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前的先生,您此刻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篇4: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巨伯轻生重义

汉代有个读书人叫荀巨伯。因他的朋友生了大病,他千里迢迢来探望朋友。很不巧,刚好有一伙胡人强盗到他朋友居住的地方抢夺财物,村庄里所有的人都跑掉了。他的朋友劝荀巨伯:“这里太危险了,你赶快走!”荀巨伯却说:“我远道来探望、照顾你,如何舍你而去?这样败坏道义的事我做不出来。”

荀巨伯走到屋外,跟那些强盗说:“我的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因为他很真诚,讲道义,不畏生死,结果连强盗都为之感动。强盗头目就对同伙说:“我们皆是无义之人,怎么可以来抢夺这个有义的地方?”于是下令强盗们全部撤走。荀巨伯的大义凛然化解了这次灾祸。

假如巨伯那天没有照顾朋友,自己走了,又会有什么结果?当然强盗肆虐,而他自己的内心会终身不安。

锯树留邻贤者村

相传,在唐宋年间,独贤里村有一村民侯大,朴实憨厚,娶妻王氏,贤慧能干,膝下有女,年方七岁,乖巧伶俐。男耕女织,恬然自得。有一年,下义棠村民刘二因战乱携家带口逃难来到独贤里,好心的侯大将其收留,让他住进自家隔壁空房,经常给予接济,刘二也常为侯家帮工种田。从此,侯、刘两家互帮互衬、和睦相处。花开花谢,转眼已到收获季节。侯家大院的枣树果实累累,为抢吃红枣,侯、刘两家孩子互不相让,反唇相骂,进而拳打脚踢。老实巴交的刘二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不伤和气,竟悄悄地搬出了侯家大院。侯大得知消息后,顿足捶胸,一气之下把大枣树连夜锯倒,又将刘二全家请回侯家大院。从此,侯、刘两家相敬如宾,亲如一家。“锯树留邻”传为千古佳话。为颂贤者之德,遂改名贤者村(位于今山西省孝义市高阳镇)。

可见,心中有“义”德,能够令我们与他人和睦相处,不论是亲戚邻里,还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篇5: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曹冲称象

曹冲年少聪明善于观察,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意识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孙权曾经送来过一头巨象,曹操想要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下属,都没法想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就能知道结果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故事意在称赞曹冲幼时过人的智慧。年龄不在大小,关键是遇事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想办法,小孩也能办大事。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字君实,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18岁),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对于《左氏春秋》喜欢得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光不同于其他人的思维,他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会在最短的时间中想到最优的答案,这就启示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讲究多元化,不要单一。

篇6: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负荆请罪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有机会我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个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我也心甘情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蔺相如对廉颇的谦让是一种“礼”,胸怀宽广,不计个人恩怨,维护国家利益。廉颇的惭愧是一种“礼”,敢于承认错误,负荆请罪。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可见,尊师是一种礼。传授我们知识的人,我们应该敬重他,这是“礼”的一种体现。

篇7:中华传统美德简短故事

我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着称,身为礼仪之邦,我们更要弘扬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

“八荣八耻”,为我们树起了标杆,指明了方向!聆听着这一声春雷,我心潮澎湃,一个个感动了我,更感动了中国的身影,闪现在眼前:一身正气的任长霞:铁面无私,除暴安良,扶危济困,赢得百姓爱戴,因为她心中有着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她离去时,市民十里长街相送,告诉我们:以服务人民为荣!真正的耕耘者袁隆平:淡泊名利,用科学撒播富足,靠智慧让人们远离饥饿。他朴实的笑容诠释着:以崇尚科学为荣!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大学,13岁,就用单薄的肩膀担起家庭重任,在生活中早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勇敢。他给生活的回答是:“苦难的经历并不是我们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奋斗才是最重要的!”火车的鸣笛声在唐古拉山口鸣响着,怎能忘记,那一张张被高原阳光烧灼得如黑碳的脸膛,那一双双被钢钉、铁轨打磨成糙石的大手?如同他们的心和意志,钢铁般坚强,却不乏呵护生命的温柔。地球之巅的勇者,缔造了世上最伟大的铁路!只留下一个名字——青藏铁路建设者!一群普通劳动者们,他们汗水里和笑脸上分明写着: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团结互助为荣!

作为中学生,我们更应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在行动上讲诚信、知荣辱。这,不仅关系个人的品质,也关系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兴衰!这绝不是在唱高调!百多年前,当祖国任人欺凌、宰割的时候,梁启超先生就曾大声疾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先哲虽逝,余音绕梁!今天,我要学先生之语,大声呼唤:“少年知荣辱,则国必强盛!”让我们把“八荣八耻”铭记在心,贯彻于行,从小开始,从我开始,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对社会负责,为祖国奉献,于人民有功的人。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身上发扬光大吧,让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在我们身上焕发异彩吧,让祖**亲,从我们肩上,走向繁荣昌盛,走上世界之巅!

篇8: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1910年初秋,11岁的毛泽东孤身一人外出求学,临行前给父亲留了诗一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向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他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求学期间,他不仅孜孜不倦地学习课本知识,而且做到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事事关心”使毛泽东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他立下了救国救民之志。正是在少年时立下的志向激励下,毛泽东一步一步走上了革命道路,领导党和全国人民创建了新中国。

古人云:志当存高远,心应容九州。远大的理想是人前进的动力,惟有立志方能立身。在志向这一精神动力的推动下,人们才能披荆斩棘,自强不息,奋进不息,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愈挫愈勇,到达自己光辉的顶点;才能用自己的真与诚、勤与奋、血与汗浇灌出灿烂的理想之花。反之一个人如果鼠目寸光,胸无大志,只会追名逐利,为个人的蝇头小利而奔忙,那他就难以找到人生的坐标,最终庸庸碌碌度过一生。

我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应以毛泽东少年立志的事迹为榜样,同时学习身边励志成才的先进事迹,树立崇高的理想,把祖国与人民的利益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并付诸实践。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古人的鸿鹊之志。今天的我们更应有超越古人的志向,以便在这充满希望的新世纪,在这令人振奋的理想年代,乘长风,破万里浪,做新世纪的接班人。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读后感

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中华传统美德进校园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美德名言警句

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全新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

中华传统美德优秀作文

中华传统美德演讲诚信

写中华传统美德作文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合集(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合集,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