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连载《阿里巴巴?马云》4 : 他就像一个鬼鬼祟祟的坏人(共含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iaohenn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在片子里,他就像一个坏人,虽然滔滔不绝,但表情总有一点鬼鬼祟祟,他对人讲他要干什么什么,要干中国最大的国际信息库……”
1995年12月,马云第一次北上。那时的中国黄页全部是企业广告,访问者很少。为了扩充丰富网站内容,为了把新闻、信息、体育、文化等搬上中国黄页,马云决定北上,因为北京才是信息的大本营。
马云是只身赴京的。在北京他得到一个叫钱锋的朋友的帮助。钱锋外号钱大爷,其实当时还不到30岁,他开始在四通公司干,后来自己出来做BB机生意。为了帮马云,钱大爷放下了自己的生意,开着一辆捷达车,全天候陪同马云。在寒风凛凛的北京街头,在各个部委的大楼前,在几大媒体的大门前,走着两个脚步匆匆的人。
为了在北京造势,马云首先想把从杭州带来的资料拿到北京一家媒体上发表。在当时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北京的媒体还不敢大张旗鼓地宣传互联网。当时 对于互联网的态度还不明朗。
马云最后还是通过一个报社的司机找到了一位报社的老总,这位老总就是我,当时我在《中国贸易报》任副总编辑。
马云和钱锋到我家里来,开始只打算谈两小时,后来谈了整整半天。那是我和马云的第一次见面,从此开始了我们之间长达十年的友谊。
马云那天依然是背着那台386笔记本。他从电脑中调出中国黄页的主页,一页一页演示给我看。当时因为网速太慢,所有的网页都是储存在硬盘里的。面对电脑屏幕,马云神采飞扬,云山雾罩地侃了几小时,而钱锋在旁一言不发。
回想当时,马云的确把我说动了。几天以后,我把《中国贸易报》记者江勇写的5000字长文《走近马云》发表在《中国贸易报》上,这是北京媒体第一次报道马云和中国黄页。
我又带马云拜访了国家信息中心。对方顾左右而言他,潜台词是,堂堂国家信息中心怎会与你这个个体户合作?我又带他拜访了《经济日报》(我曾在那工作过十年)信息部,结果也没有实质进展,
接着马云和钱锋又去拜访文化部、国家体委,得到的还是闭门羹。
这时,马云认识了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工作的杭州老乡樊馨蔓。樊馨蔓非常仗义,虽然她听不懂马云的网络模式,但却被他的热情打动了。樊馨蔓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她拍了一部名为《书生马云》的专题片,真实记录了马云在京的凄凉遭遇。如今这部专题片弥足珍贵,片中可以看到当年马云在北京现场推销的画面,看到他到处碰壁到处吃闭门羹的画面。
“在片子里,他就像一个坏人,虽然滔滔不绝,但表情总有一点鬼鬼祟祟。他对人讲他要干什么什么,要干中国最大的国际信息库,但再看听者的表情就知道,人家根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樊馨蔓如此评说。这部片子是互联网早期在中国遭遇的真实写照。从中可以看出,马云当时是多么超前。
马云走访《人民日报》时,开始露出一线曙光。当时一些工程院院士认为网络不符合中国国情信息高速公路,离中国太遥远。马云在《人民日报》信息部讲课时,愤慨激昂地说:“对于发展国家来说,中国搭上的是末班车,错过了就很难再有机会了,对于处于劣势的我们来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御。”
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听完马云的讲课后深受启发,第二天就给中央打报告,申请《人民日报》上网。报告很快就批下来了。《人民日报》上网工程启动了。在制作网页方面,中国黄页当时的技术是国内最好的,但《人民日报》主管工程的人还是把这个项目给了别人。马云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书生马云》专题片的最后一幕是,马云疲惫地坐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望着车窗外的街灯,一脸茫然,神色凝重,喃喃地说:“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我,再过几年,你们都得知道我是干什么的,我在北京也不会这么落魄!”
来自:www.changjiangtimes.com/htm/-12-11/70274.htm
CEO提出:阿里巴巴要赚一块钱!这就是马云作为企业领袖所特有的魅力,关键时刻总能灵光一闪,
是阿里巴巴遭遇的第一个冬天。仍然是阿里巴巴的冬天。这一年虽然启动了中国供应商,但一年走下来仍十分艰难。这一年,几乎每月阿里巴巴的董事会都要开会,会上的结论是:方向是对的,再做几个月不成功,砍掉网站。
月,重要的迹象出现了。当月阿里巴巴的会员终于突破100万,当月阿里巴巴的现金流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盈余!虽然只盈余了几万美金,虽然全年算下来仍然亏损,虽然阿里巴巴的账面上还剩400万美金,只能支撑半年多,但几乎所有阿里巴巴的高层都看出:这就是曙光,是久久期盼的曙光!在第三轮投资中,马云、蔡崇庆、关明生、吴炯都进行了投资。投资行动本身就表明:他们看好阿里巴巴!
20初的一天,马云和关明生爬上了玉泉山上喝茶。这一天,他俩的心情格外好,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心情怎能不好?阿里巴巴这两个“O”要讨论的是公司年目标。COO提出:2002年实现全面收支平衡。CEO提出:2002年阿里巴巴要赚一块钱!这就是马云作为企业领袖所特有的魅力,关键时刻总能灵光一闪。
为什么要提赚一块钱?销售多卖一块钱很容易,后台节省一块钱也很容易,但全年算账赚一块钱就是盈利!就是历史性的转折和突破!从此有关马云能否赚钱阿里巴巴何时盈利的争议可以休矣!这就是“赚一块钱”口号的魅力。
口号毕竟是口号,结果如何呢?阿里巴巴2002年10月就实现了全年收支平衡,年底实现全年盈利,当然不是只赚了一块钱。
,马云提出每天收入100万。这个口号提出时,不但阿里巴巴上千员工不信,就连李琪等高层也不信,
不信归不信,但马云的口号和梦想就是公司的目标,人们照样执行,照样往目标奔。结果20阿里巴巴不但实现了每天收入100万,而且还超过了这个数。马云提出每天利润100万,这回不信的人质疑的人大为减少,结果20一天100万利润的目标也达到了。马云又提出每天交税100万,这次质疑的人更少了,到了每天交税100万目标也顺利实现了。
年,单个销售人员的全年业绩也就是3~5万元,做到6万元就可以成为Topsales。到了2002年,销售业绩开始普遍飞升。这时阿里巴巴销售的指挥者——关明生、李琪、孙彤宇和李旭辉都感到将有人达到100万。关明生和李琪商量搞一个百万俱乐部,因为GE就有旨在激励销售的百万俱乐部。8月22日,第一个100万出来了,是广东东莞的黄榕光。作为COO的关明生心想总得有个表示,于是情急之中做了一首诗,作为阿里巴巴第一个销售过百万的英雄黄榕光也不含糊,读到COO赠诗半小时就回了一首打油诗。
黄榕光一人在百万俱乐部里并没有孤单多久,很快第二个百万俱乐部会员就出来了,他就是深圳的王刚,第三个百万俱乐部会员是永康的罗建路。罗建路的业绩已经不是100万而是220万了。贺学友是阿里巴巴第四个百万会员,业绩是100多万,排在第四位;但是当他年成为Topsales时,他的全年业绩是令人咋舌的630万。
2003年以前,百万俱乐部里都是中国供应商的英雄们独领风骚。2003年3月,张英几个女将带领的诚信通杀了出来。不久诚信通就提出他们也要做百万。2300元一单,做到100万着实不易。但是戴珊带着她的团队坚持冲击100万,结果他们做到了。朱亮是诚信通第一个百万会员,他只用了半年时间。不久,诚信通涌现了5个百万会员,中国供应商加诚信通一共涌现出15个百万俱乐部会员。大喜过望的关明生又写了一首诗。
从此阿里巴巴的打油诗文化开始形成。
来自:www.changjiangtimes.com/htm/-1-3/73299.htm
几份美国寄来的打印纸和一个美国电话,并不能让所有的客户信服,有人怀疑这些打印纸是马云他们自己在电脑上制作出来的,并不在网上,于是有人怀疑马云是个骗子。
一周以后,也就是1995年的4月,马云凑够10万元钱,他、张英(马云夫人,也是杭电的英语教师)、何一冰(马云的大学同学,会编程)3人一起创办了浙江海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公司的实体就是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中国黄页。那一年马云刚好30岁。同年9月,马云辞去了学院的公职。
公司开办时只租了一间办公室,办公室里只有一台电脑,就是马云从美国带回来的386。付完房租后10万元资金就所剩无几了。最凄惨的时候,公司账上只剩下200元。资金眼看告罄,但业务局面却迟迟打不开。
中国黄页启动时的运营模式很简单:租用美国的服务器,把中国企业的资料(包括个文字和一张照片)翻译成英文用EMS寄到美国西雅图,让美国的合作者将其主页送到网上去;然后把网上的主页用彩色喷墨打印机打印出来,用UPS寄回杭州。马云他们拿着打印件再去向企业收钱。如果企业不相信,马云他们会把主页的网址和美国的电话号码给企业,让他们查询。如果有,就收钱;没有,就不收钱。每个主页收费的价格是2万~3万元。
但是中国黄页在国内业务的开展却很艰难。马云他们采用的策略是“兔子先吃窝边草”,几乎所有的朋友的公司和企业都被当成了目标。
第一个付费的客户是杭州的一个四星宾馆。这是向朋友开刀的成果。宾馆老板是马云的朋友。这一单收了2万元,但其中的1.2万元被美国的合作方拿走了,因为按协议美方分成60%。辛苦半天马云他们只落下8000元。
所有的朋友都被“宰”完了,马云他们不得不承担起宣传和普及互联网的重任,
没钱做广告,他们就一家一家地演示游说。为了宣传互联网,马云不放过任何机会,也不管时间和地点。一位朋友曾在杭州的大排档里见到马云,此时的马云喝得有点醉,手舞足蹈,向身边的市民大侃互联网。朋友说起此事,马云毫不在意地说:“我有一副天生的好口才,为什么不能在大街上宣传我的公司?”
一连数日不知疲倦地奔波,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马云他们终于拿回了第一单生意。是一家民营衬衫厂付的,虽然只有1.5万元,毕竟是中国黄页业务的第一次真正意义的突破。
为了拿下一家杭州企业的生意,马云一连跑了五趟。但企业老总老是怀疑电子商务是骗人的东西。任凭马云费尽口舌,老总还是将信将疑。面对这块难啃的骨头,马云没有放弃。走时他向老总要了一份企业的宣传材料,几天以后马云带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又杀了回来,当企业老总看到了电脑上显示的自己企业的网页时,终于同意付款。
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做成了几单生意,局面也慢慢打开了。但由于收入的大头被美方拿走了。于是马云有了自己做网页的念头。李琪的加盟使这一念头很快成为现实。
草创时期的几个多月里,马云几人兜售的实际上是一种在国内还看不到的商品。
几份美国寄来的打印纸和一个美国电话,并不能让所有的客户信服。有人怀疑这些打印纸是马云他们自己在电脑上制作出来的,并不在网上,于是有人怀疑马云是个骗子。尽管马云在老老实实做生意,但他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人当成骗子。也许是因为马云太超前了,也许这就是一个网络先锋一个互联网开拓者必须付出的代价。
直到1995年7月上海开通了44K的互联网专线,马云才有了洗刷自己骗子罪名的机会。
1995年8月的一天,在西子湖畔一间普通的民房里,马云找来一台486笔记本电脑,找来了望湖宾馆的老总,找来了杭州明珠电视台的记者;马云让记者把摄像机对准电脑,然后从杭州打长途到上海联网,三个半小时以后,终于从网上调出了望湖宾馆企业的主页……
马云终于洗去了骗子的罪名。但怀疑马云是骗子的不仅是杭州的客户。
来自:www.changjiangtimes.com/htm/-12-10/70178.htm
在这个时候,有个中国人上了《福布斯》的封面,就被认为有可能作弊,这是一种悲哀,中国人把什么都看成假的,这个民族的心态有问题。
7月,老牌财经杂志《福布斯》把阿里巴巴评为世界最佳10个B2B网站之一,并把马云的照片登在了封面。马云成了50年来第一个登上《福布斯》封面的中国企业家。
《福布斯》杂志亚洲王牌记者贾斯汀·杜布勒5月上旬专程到上海和杭州对阿里巴巴进行了3天跟踪采访,6月中旬又给马云发来多达180个问题的事实核对单,并电话采访了马云在接受采访时提及的几位远在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当事人。
贾斯汀·杜布勒和马云、100多名阿里巴巴的员工、他们的孩子、配偶、恋人一起去到杭州郊外的一个湖畔度假村过周末。杜布勒说:“我们在一条路面不好的公路上开了两个小时。当我们抵达的时候,所有的人正在痛饮啤酒或者中国茶。这是阿里巴巴的第一次集体出游。马云说公司发展得太快了,从18个人到150个人,员工工作很辛苦,大家需要休整一下并且互相认识认识。”
“马云是个天生的推销员。他曾经跟员工说:‘不吃苦不足以成大事,明天比今天更残酷。’员工非常爱听。”
“我在度假村见马云次数不多——他一直忙于给员工鼓劲。但我在回杭州的颠簸的车上和他进行了长谈。”
两个月后,杜布勒在昆仑饭店采访马云:“《福布斯》已经把你们评为世界前10名,你是否觉得第一个目标已经达到,阿里巴巴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马云回答:“《福布斯》报道我们是好事,但也给我们很大压力。本来我们可以悄悄发展,《福布斯》一登,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我们并没有把此事当成里程碑,也并不认为阿里巴巴的目标已经达到。阿里巴巴今天没有本钱骄傲,它今天才18个月,还是个孩子,只不过它比别人哭得响点,翻身多了点,有点古怪。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阿里巴巴下一个目标是让客户在网上赚到钱,并摸索出自己赚钱、持久赚钱的模式,
”
马云被《福布斯》登上封面后,“北京的一家很有影响的青年报,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刊登了一篇文章,含沙射影地说这个封面是我们买来的。”马云后来提起这事还很激动。
青年报的文章出来之后,几家报纸还为此打起了笔仗。福布斯**随之而起,传媒界和IT界一片沸沸扬扬。
福布斯**刚起之时,柔中带刚从小爱打架的马云真有点按捺不住:“现在,我们可能要打一架,并且这一架要打得狠狠的,但不是为我自己或阿里巴巴。如果中国人都是这样看的话,中国的企业到底还有没有希望?如果是为了马云,为了阿里巴巴,这个冤枉我早就吞下去了。但是,如果是为了中国新兴的IT产业,我是要去打一架的。阿里巴巴要替IT产业去打一架,打到底,除非他们给个正确的说法!”
怒火中烧的马云甚至说:“大家都说,谁都不敢挑战媒体,我就是要去挑战。”
半个月过后,马云的怒气已消,再谈起《福布斯》,只是有些懊恼和感伤:“上《福布斯》封面没有料到。上《福布斯》封面是商人梦寐以求的事,就像演员拿到奥斯卡奖。把这样一个荣誉给一个18个月的孩子不利于他的健康。我们比谁都紧张。另一方面,50年来没有一个中国企业家上过《福布斯》封面,无论是谁,只要是中国人上了,都应该感到骄傲。”
“有些中国人,看不起自己的企业,看不起自己的企业家。他们觉得好像我们上这个封面就有可能是假,其他的外国公司上这个封面就是真的。今天,我们正代表着一个新兴的产业,依靠中国人的智慧和艰辛努力,挑战世界,向世界的最高峰冲刺。在这个时候,有个中国人上了《福布斯》的封面,就被认为有可能作弊,这是一种悲哀。中国人把什么都看成假的,这个民族的心态有问题。”
马云和媒体的架为什么没有打起来呢?一方面是媒体后来明白了《福布斯》的评选标准和运作方式;一方面是马云是真离不开媒体。
来自:www.changjiangtimes.com/htm/2007-12-25/72209.htm
团队里的老大哥楼文胜首先倡议:说了这么多,屁股一拍就走,于事无补,我们应该写出来送给马云,大家纷纷响应。于是由楼文胜执笔,大家补充,整整写出了一大张纸。
2000年3月,阿里巴巴由原来的办公地湖畔花园搬进华星大厦。阿里巴巴进驻华星大厦之后,开始了规章制度的建设,这是任何一个规范化公司无法规避的大事。马云把此事交给了负责人事工作的彭蕾。不久彭蕾把制度和流程起草出来了,但一贯彻就遇到了阻力。也许阿里巴巴的创业者们已经习惯了那种充满人情味的工作氛围,突然搞起制度、流程和奖惩来,大家一下子很难适应。
随着公司正规化建设的开始,划分部门明确分工都是自然而然的事,而有了部门就得有负责人,于是提干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在18个创始人中,第一批提干的有三人:孙彤宇、张英和彭蕾,职务都是部门经理。
于是原来的18个创业者分成了两拨:4个官和14个兵。从北京EDI时代起,这支团队就习惯了只有一个头,那就是马总,其他人都是平等的兵。湖畔时代也是如此。到了华星时代,这种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现状突然改变了。
地位和职务的变化是一个原因,当时的职位也是与薪酬挂钩的;更重要的原因是,搬到华星之后,公司大了,人员多了,原来的18个创始人见面少了,沟通也少了,于是误解和不理解越积越多,矛盾和怨气越积越多,终于爆发了一次也是唯一一次**。
搬到华星不久的一个晚上,马、张、孙、彭之外的十几个创始人来到一家名为名流的咖啡馆聚餐。大家谈着谈着就说到公司说到工作,所有的不解、疑惑和怨气都发泄出来,一直谈到半夜。团队里的老大哥楼文胜首先倡议:说了这么多,屁股一拍就走,于事无补,我们应该写出来送给马云,
大家纷纷响应。于是由楼文胜执笔,大家补充,整整写出了一大张纸。
第二天傍晚,马云收到信后立即把18个创始人召到一起,大家围着圆桌坐下后,马云说:“今天大家不用回去了,既然你们有那么多怨恨,很多人有委屈,现在当事人都在,都说出来,一个个骂过来,想哭就哭,所有都摊在桌面上,不摊完别走!”
马云说完,十几个人接连发言。矛头自然是指向马、张、孙、彭,但主要矛头又都是指向孙彤宇,以至于前一半的会有点像孙彤宇的批判会。
涉及马云的只有一件事:马云有一个亲戚(实际上并不亲),在阿里巴巴做程序员,但大家提出他并不称职。会后三天这个程序员就走了。涉及张英的也是一件事:一个黄页过来的人,做得不好,在一次淘汰谈话中,被张英保下来,大家提出这是走关系,还提出因为你是马云的老婆,大家会对你有不同的要求。当时会上张英很委屈,事后证明张英的决定是对的。
针对孙彤宇的事则有很多,也可以说90%的事是针对他的。会上孙彤宇做了一些解释。孙彤宇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个性很鲜明。在北京EDI时,他就和张英吵过,后来又和盛一飞大吵过,此事引来马云电话过问。华星**中大家对孙彤宇的猛烈批判,有些是误解,有些是孙彤宇性格造成的。所有这些跟孙彤宇的职务升迁并无多大关系。事后作为当事人的楼文胜和戴珊都认为,对孙彤宇的批判“有些事有点过”。
那天的会从晚上9点开到凌晨5点多。但是当东方既白,一切误解都消散了。
来自:www.changjiangtimes.com/htm/2007-12-24/72117.htm
★ 马云语录
★ 马云讲话
★ 马云语录
★ 马云经典语录
★ 马云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