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企业决策者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数据观(共含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柠檬酸酸”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在我们多年的市场研究和媒介研究工作中,我们发现,广告代理公司、企业和媒体公司应用数据来解决营销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正在不断的提高,同时用复杂和系统的科学来替代简单的感性的想象力决断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但是,相应的问题也就接踵而来,因为当广告代理公司、企业和媒体公司掌握的调查数据越来越多的时候,数据应用者也开始陷入新的困境:有时候,数据与想象常常会相违背;有时候,大量的调查数据反映的仅仅是人所皆知的常识;有时候,一个调查数据背后的原因常常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对于调查数据的应用方法和讨论就开始热烈起来,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现象,因为作为专业的市场研究公司,我们有责任去不断的推动更多的人正确的对待数据,以及掌握正确的数据使用方法。
实际上,要解决数据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数据层面,而是需要换一些其他的视角,因为,数据往往是铁的事实,有时候数据甚至是冰冷的,如果我们不能用一些人文的视角和更加积极的眼光,我们就很容易陷入数据的迷雾之中难以脱身。我有几个观点期待与大家共勉:
第一,在当前中国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要做出准确的决策,没有充分的调查数据是不行的,但是数据也并非万能的,决策者如果将所有的希望都寄希望于数据本身,容易让数据偏离其正常价值,而让决策者陷入深渊。比如,如果一个企业是顾客导向,那么消费者的数据对于其经营的意义都非常大,因为透析消费者可以帮助其寻找到准确的目标市场定位,甚至制定出好的竞争策略;但是,如果一个企业是短期利润导向,那么基于(全球品牌网)顾客调研的数据对其的指导能力就非常有限,而决策者渴求得到较好的数据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少,因为企业的目标会通过其营销策略传导到消费者。从这个角度而言,调查数据特别是来自消费者和受众研究的数据是群体普遍存在和认可的客观事实的集中反映,但是这些数据不能替代经营数据,也不能取代决策者的思考能力,
第二,数据不能成为游戏,而是要回归到营销现实当中。在广告市场,广告公司和广告主都希望看到我们的第三方独立研究数据,因为有了这样的数据,整个广告市场的媒介选择和买卖才能相对公平。但是,也有一些数据使用者将数据当作游戏,期待数据可以成百上千的放大自己的价值,通过粉饰自己从而赢得市场的更多认可,我们对于这样的行为一直抱以坚决摒弃的态度,因为一个企业或者媒体可以粉饰一次,但是迟早会被市场所发现。因此,每个数据使用者都要让数据回归本原,回归现实,根据调查数据去制定解决方案而不是停留在数据的多和少,这才是一个英明的决策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第三,数据的价值在于解读,而不是数据本身。我曾经问过很多对于数据的应用存在困惑的朋友,您在决策中最终想要的是什么?大部分人说出的答案都不是“数据”,他们都无一例外的提到的是信息、知识、策略等等,因此,数据的终极价值在于对于数据的解读,而作为数据的使用者,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数据和使用数据,才能发现新的营销价值甚至商业机会,例如一个媒体在整体的受众中表现可能不好,但是可能在某个高价值人群中却有着独特的差异化优势,这些都是需要对于数据多角度解读才能发现的价值。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从成立开始,一直致力于提供基于数据的整合式研究咨询服务,同时也一直在推动企业、媒介和广告公司对于数据的广泛应用,以及普及推广数据的解读方法,事实证明,我们一直秉承的客观独立的反映基于消费者和受众研究的客观事实,和长期坚持的数据体系的标准和原则,也正是我们能够长期得到所有客户认可的价值所在。我们会继续坚持这些原则和标准,同时也会继续加强与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媒介的探讨和交流,以营造更好的数据使用环境和市场研究环境。
如果你在企业内部创造了一种充满活力、充满文化品位的氛围,这说明你的企业文化搞得很好,如果你又去兼并、收购其他企业,能把自己的企业文化输出去,并且能够奏效,更说明你的企业文化是非常成功的。
接下来就是如何做的问题。即:如何进行文化输出,实现资源整合?
总体上讲,整合战略分为横向整合(水平整合)、纵向整合(垂直整合)和平台整合(多元整合)。企业通过行业间的横向整合,可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改变业内竞争格局和行业内的次位,并可形成价格、采购以及行业经营规则的控制,拥有行业话语权;通过纵向整合,可减少供应方数量,并向供应方提出更高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要求,避免因供货短缺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通过多元整合,可形成先进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和经营团队,为企业实现核心生存提供有利保障。
1、整合:树立“大资源观”
企业的价值是一个整体,由三部分共同创造,第一部分是硬资源,第二部分是软资源,第三部分是软实力。国际上有人做过统计:硬资源创造价值约占14%,软资源创造价值约占18%,软实力创造价值约占68%,这也符合0.618的黄金分割原理。
企业中的硬资源,主要包括厂房、设备、技术和资本等,这些都是企业的有形资产,是创造价值的平台,起基础性作用。重视硬资产,无疑是必要的,因为产品生产必须依靠这些硬资产,但是硬资产都是同质资产,每个企业都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硬资产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所创造的价值也越来越小,这是不可抗拒的趋势。
企业中的软资源,主要包括品牌、专利、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等,这些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创造价值的能力,起主导性作用。每个企业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常扪心自问,企业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如果你的核心家当中缺乏软资产,就要警觉这是企业最大的危机,
因为随着竞争的升级,软资产作为企业的异质资产,创造价值的作用越来越大,这种态势将锐不可当。
因此,企业需要树立一种大资源观,不仅要重视物质资源,也要重视人力资源;不仅要重视劳力资源,也要重视智力资源;不仅要重视国内资源,也要重视国外资源;不仅要重视空间资源,也要重视时间资源;不仅要重视现实资源,也要重视潜在资源。
光重视还显不够,最重要的是,企业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并使现有和潜在的资源相互配合与协调,使之达到整体最优。文化软实力就是企业一种整合特定资源的能力,那些著名企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用其最具价值的核心理念去整合其内外各类资源。
2、核心:最具价值的关键理念
文化软实力来源于“核心理念+运营模式”,核心理念是企业最具价值的关键理念,深藏于企业中,乃至大隐无形。从表面看,核心理念不会给企业直接带来几百万元的效益,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它能给企业带来无形的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不是以百万、千万来衡量的。
西方学者有一个比喻:文化就像一座漂浮在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占3/4,大体相当于管理组织、制度、技术、手段和方法等有形管理;隐在水中部分,占1/4,大体相当于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无形管理。一般人比较看重露在水面3/4的有形文化部分,却忽视了隐藏在水下、起决定作用的核心理念。核心理念是起到核心作用的关键少数,也是决定文化软实力的最关键因素。
企业文化,每个企业都有;企业软实力,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有。从企业文化到企业软实力,这是一个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说,企业文化到底能不能给企业带来实效,衡量的标准就是企业对资源整合的效果。企业文化能否形成文化力,最终化为整合资源的软实力,关键看企业奉行的是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时间观
创业就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对创业者来说,如何使用时间太重要了。无效的时间安排、凌乱的时间节奏,都是不尊重时间的表现,是致命的。
前段时间,青山资本有个“史上最快打款投资机构两分钟到账”的事情,我们投资的一家二次元个性化阅读平台“高能贩”,两位创始人在朋友圈惊叹不到两分钟就收到投资方打款引来很多创业者围观转发。
熟悉青山资本的人知道,青山资本的特色就是在项目决策和投资执行上比较快,很多项目半个小时就敲定了投资,协议签订后我们会尽快打款。有些创业者在离开青山资本回到公司的路上,就收到了我们的投资。我们的办公室,到处都会放着一个个的“青山沙漏”,是想提醒大家不要犯拖延症,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让大家用沙漏当工具,和时间做同事。
为什么要这么做?尊重时间,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一方面我们自己在做事情的时候崇尚高效,另一方面不让创业者在融资上花费太多时间,把时间放在产品、市场、人才等更重要的事情上。
对于创业者而言,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尤为重要。创业本身是和时间赛跑的一场竞赛。创业取胜的关键是,除了创业的方向要正确,还在于你是否把有限的时间花在那些最值得的事情上,持续地用功,实现连续地正向积累。就像“一万个小时”定律总结的那样,初期快速打磨自己的竞争力,树立起自己的行业壁垒。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这样的创业者:每天在各种微信群和咖啡馆出没,忙于没来由的无效社交,在各种场合匆忙地刷着存在感;或者以加班晚归为荣,看起来非常忙碌勤奋,而在公司里点灯熬夜做的一些事情并不是战略上的优选,只是通过“勤奋”抚平自己的焦虑感;又或者目标感不强,对创业的节奏把握不好,一味低头做事,从不抬头看路,以至于花了时间把力气用在了错的地方。在我看来,这都是“时间观”有问题的表现。
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很热闹、很情怀但实际上没那么重要的事情上,时间投资带来的收益就是负的,且时间越长,时间投资的亏损越大,甚至导致崩盘。而所谓正确的时间观,就是知道在正确的时间里如何高效的做好该做的事情。
金钱观
金钱观有三个方面:创业者永远不要忘掉商业本质、如何正确融资、以及如何正确花钱,这三点构成创业者的金钱观。特别是现在正值资本寒冬,正确的金钱观变得更加重要。
不要忘掉商业本质,我在之前《创业者千万别忘记商业本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以回顾)里已经讲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融资方面我给创业者的建议是:寒冬阶段要“广积粮”,做好现金储备。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拿钱的效率,不要过于纠结估值。此时,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创业,有时候比得是谁跑的快,寒冬期却是在比谁活的长。另一方面,如果没能完成下一轮融资,那要注意开源节流,拉长自己的生命线。
对创业者而言如何正确地花钱是经常犯错误的问题。最常见的两种错误,一种是大手大脚,需要用钱解决的不需要用钱解决的统统拿钱砸,不注意花钱的效率,市场上疯狂投入,效果和转化率很弱,又或者盲目扩张,增加运营成本。另一种是害怕花钱,一说到“花钱”就紧紧捂着钱袋子不撒手,看到别人用户从0到100万来的很容易,也想自己不费劲获得用户,结果捂住了账户,失去了竞争先机;或者囿于钱的问题,错失当前阶段最优秀的人才。
市场观
在以前,跟得上市场节奏是一件值得赞赏的事,而现在,各种渠道频出,各路消息浩如烟海,创业者如何判断市场,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最快发现市场走向而不被潮流绑架,是市场观里的重点。
跳出行业和思维的框架来去看一件事情,跳出身边的“趋势”和“潮流”去看市场,不人云亦云,不盲目跟风,对很多创业者而言,是很难得的品质。
过去中国的教育体制对于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够重视,甚至有所限制。导致大家在独立思考的能力上本来起点就低。互联网的高效传播更使得大家很容易受到“市场潮流”的诱导。在互联网创业圈尤其如此,各种概念和风口论盛行,一夜暴富、财务自由的神话层出不穷,今天流行这个明天效仿那个,很多人跟风创业的现象非常严重。
这种风气下,坚持独立思考,冷静笃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创业者就显得十分珍贵。这一类创业者面对市场上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结论和说法,从不做风中野草随风摇摆,心里自有一棵坚韧的大树。TA对项目未来的发展,对行业走向的判断,TA的做事方法和思路,很难被各种外部声音干扰。但是,也有很多创业者对于所谓的创业信息盲目崇拜、照抄照搬,动辄以创业畅销书为指导原则、用流行的概念包装自己的BP,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看不到TA对项目本质的理解。这样的“市场观”,是有问题的。
以前我曾无数次强调,创业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创业者一定要有清醒的认知。那些创业成功的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多聪明多勤奋,也因为他们“创业三观”正,能够在正确的三观下做出正确的选择。看行业看的透,每一步都踩得准,这样才有可能在资本寒冬和激烈的竞争之下,成长,壮大,直至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