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留美博士遭导师歧视 学校令其退学(共含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EmmaRo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国留美博士遭导师歧视 学校令其退学
据美国《侨报》报道,在美国杜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唐紫蕙(Tang Zihui,音译),于6月27日到该校历史系办公室领取暑期回国签证的有关证明文件时,该系研究生主管匆忙向其宣读了要求她立刻退学的决定。唐紫蕙认为校方的做法对她本人以及中国学生不公平,为此发起网上签名抗议活动,呼吁在美华人团体 ・ 日本留学现在报名,8月开始面试 ・ 出国留学第一论坛 ・ 专家在线留学咨询 给予关注和支持。
杜克大学历史系的中国留学生唐紫蕙被勒令退学,系方的理由是该生英语水平和学术能力不足以完成博士学业。然而唐紫蕙说,早在夏天,她就因不堪忍受其印裔导师Sucheta Mazumdar的种种学术不端和歧视凌辱中国学生的行为,愤而向历史系做出正式申诉,由此引发了一名中国留学生与其导师、系乃至该校研究生院的长达一年多的艰苦斗争,并最终导致杜克大学历史系在以为其已离境回国搜集博士论文资料的'情况下做出开除决定,企图使其因无法返校而自动终止申诉。
唐紫蕙在南开大学历史系获得硕士学位,获一项5年期的资助进入杜克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是该校3年级博士生。唐紫蕙说,印裔教授要求她在助教工作以外为其承担RA兼TA兼私人秘书,甚至要求该生在寒暑假期间也要向其汇报行踪以便分派任务;还三次单方面改变她本人的研究方向,并强迫她以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黑人的歧视为题做论文。
唐紫蕙说,该教授反复贬低她本人的英语写作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认为她不能完成博士学业;在邮件中扬言中国学生欠缺学术训练无法在第三年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并贬低南开大学的历史研究水平;如此等等。
唐紫蕙指出,杜克大学历史系在接到她的有关投诉后没有任何调查,却采信该教授关于她“英语水平和学术能力不足”的评估,给她强加惩罚性的10个月观察期,并设置了苛刻条件要求她证明自己合格后方能继续学业。
这些条件包括:在四个月内组成能够指导该生完成中国史研究的新的指导委员会,在随后六个月内完成博士论文提纲并通过博士资格考试,提交一篇硕士论文。
唐紫蕙不同意历史系的这一决定并在去年7月上诉到该校研究生院,主管学生事务的副院长允诺如果她成功组成新的指导委员会,将能继续她的学业。
唐紫蕙表示,在重新寻找导师和重组指导委员会的过程中,历史系拒绝了一名与其有相同学术兴趣的华裔教授进入该委员会,并坚持该委员会必须将北卡州立大学的一名中国史教授纳入,尽管该教授表示自己无意招收新的学生。
20底,指导委员会重组完成,她还于今年春成功申请了亚太研究所给予博士课题的最大资助。然而在历史系副主任监管下的指导委员会成员对其学术要求置若罔闻,在接下来的春季学期中拒不回复其电子邮件。正当她准备回国收集论文资料完成课题时,历史系在以为其已离境的情况下单方面做出开除决定,企图使其因无法返校而自动终止申诉。
唐紫蕙说,尽管自己的GPA为3.58,通过了学术写作课程,申请获得研究基金,但印裔导师Sucheta Mazumdar反复贬低她的英语写作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认为她不能完成博士学业。而历史系偏听偏信,在自己反映了该教授包括上述各点在内的所有行为后没有任何调查。
她曾向系方要求合理解释,但历史系研究生主管态度粗暴地宣称她的硕士论文不合格。在历史系宣布了开除决定后,唐紫蕙决定上诉到研究生院。在近一个月的等待后,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仅用不到20分钟倾听其陈述后便草草结束会见,一周后做出了维持历史系决定的正式通知。
去年年底,一名在耶鲁的中国留学生韩雪梅就曾遭遇类似困境,在中国学生会和国际学生组织的帮助下,韩雪梅上诉成功得以继续学业。
认为历史系这种作法对她本人以及中国学生不公平的唐紫蕙,日前向杜克大学校长Richard H. Brodhead递交了申诉状,并设立网站www.petitiononline.com/ztatduke/petition.html收集支持签名,呼吁在美华人团体给予支持。
据她本人表示,中国驻美大使馆近日曾专门致电给她,表达对这一事件的关注,未来她也不排除有关法律诉讼的可能。
烟台考研族遭遇“学校歧视” 分过了导师也不要
水母网4月4日讯(YMG记者 魏文杰)随着考研复试分数线(国家线)的公布,20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已全面展开。然而,在港城的一些学校里,有学生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明明过了报考学校的复试分数线,却被告知不用来参加复试,理由就是“专业导师不想要本科为二三类院校的学生”。对于考研族遭遇院校歧视,烟大文经学院相关老师表示,这种现象只是个例,备战考研的学生不应该受此影响,还是要以积极的姿态应对。
现象:导师表态,不要二三类院校本科生
刚刚过去的两个多月,对于小赵来说是最难熬的日子。研究生笔试结束后,她每天心里都不踏实,反复想着考研成绩。最近,自主划线的院校公布了学校的分数线,这让她心里的石头落了地,“370多分的成绩,还是蛮有把握的”。
小赵报考的是北京一所知名高校,正当满怀欣喜地着手准备参加复试的时候,报考学校导师的一个电话让她的希望化成了泡沫。小赵说:“导师告诉我抓紧调剂学校,不要再考虑这个学校,而且还明确地表示,即使是复试通过了,也不会考虑录取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不想要本科为二三类院校的学生。”这样一通电话对小赵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我的分数也不是很低,感觉自己还是有希望能考上这所学校,就因为这么一个电话,我就失去了机会,这太不公平了”。
同样参加考研的李同学在报考前咨询青岛某知名大学相关问题时,也遇到了类似的困境,“当时我向学校说明我的基本情况以后,学校就说不要报考他们学校,理由就是不要不知名院校的本科学生”。虽然李同学在最终报考时没有选择这家院校,但这个事情对他来说影响很大。李同学说:“这个事情压在我心中久久不能释怀,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就因为我的本科学校不好?”
学生:复试也遭院校歧视,心理负担加重
笔试成绩过了分数线,在复试时却遭遇院校歧视,这让正在备战考研的学生唏嘘不已,许多本科非知名院校的学生更是有着自己的担心和疑虑。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的刘莉同学说:“听说过这种情况,我还挺为自己担心的,毕竟本科不是知名院校毕业的,而且,现在考研的学生这么多,高校自然是优中选优,这也能理解,不过,这种现象也加重了我们的心理负担,眼看着那些好的学校而不敢轻易尝试,从而白白浪费好多机会。”
不过,在担心的同时,大部分学生还是以积极的心态来准备考研。文经学院新闻专业的'李凤丽告诉记者,这应该是一些个别的情况,是某些院校某些专业导师的个人选择标准,不能代表大多数学校的做法,毕竟这类导师还是少数,“我相信大多数高校还是公平公正的,不会因为学生的本科院校不知名而错失了好学生。前提就是自己够努力够优秀,所以,全力以赴积极准备考研才是正确的做法”。
老师:这只是个例,考研拼的还是实力
的确,现在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这在客观上为高校录取提供了优中选优的条件,但是,凭借着自身努力,从非知名本科院校考入高等知名学府的考生也大有人在。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新闻专业的郝鑫琪去年就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中国传媒大学,她建议正在备战考研的学生,只要自己有实力,学校还是会考虑的,不会因为本科院校不出名而有成见。
对此,烟大文经学院相关老师也特别赞同,他表示,复试时遭遇院校歧视只是少数情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个人的考研机会都是平等的,不会因为本科院校不知名而成为进行研究生考试的障碍,“毕竟考研拼的是实力,是用能力说话的。有意向考研的学生不要因为这种事情而受到影响,用平常心对待就可以了”。
。中国成“博士生产大国” 最牛导师同时带47博士-中新网
中国成“博士生产大国” 最牛导师同时带47博士08月25日 08:12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26) 【字体:↑大 ↓小】 昨(24)日,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教授周光礼新书《中国博士质量调查》在武汉面世。该书通过调查披露了我国当前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该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1392份,调查对象涉及在校博士生、博士生导师、博士培养单位负责人和毕业博士生。 统计显示,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大部分博导认为自己适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6名。周光礼昨日称,调查中所指的学生仅为博士生,不包括硕士生。 调查表明,近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1次,甚至还有3%的博士生反映未与导师交流过。 ,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全国在学博士生24.63万名;20,全国博士招生计划为6.2万人。 周光礼认为,我国博士生数量迅速增长,一方面说明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博士生教育水平下降和学术质量滑坡。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已引起国家相关部门关注。 调查显示,50%的用人单位认为我国博士培养质量10年来整体上没有进步,“甚至还有下降趋势”。在对新进博士创新能力的评价上,用人单位认为“一般”和“差”的占68%。 周光礼介绍,国外一流大学博士淘汰率高的可达40%,而我国采取的是“严进宽出”政策。他说,没有淘汰机制,质量也就没有保障。(记者 朱建华) 在读学生10年增加19万四大因素制约博士培养质量 我国在读博士生人数由的5.4万人增加至20的24.63万人,10年间增加了4.56倍。昨日,周光礼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从4个方面对影响我国博士培养质量的因素进行了解析。 一是博士生指导教师。在博导增长人数跟不上博士生扩招速度的背景下,高校评聘博导的门槛有所下降。有些博导本身水平就不怎么样,也很难带出高质量的博士。博导指导的学生多,也直接影响到博士培养质量。 二是国家的科研体制。国外有的明确规定导师课题经费中1/3要用来培养学生,而我国在政策层面完全把博导的教学和科研分开了。 导师要支付学生各种费用,只能去拉很多简单的直接服务社会的课题,多由博士生完成。博士生水平因而难以提高。 三是博士生的自身追求。一些人读博士完全是为了拿张文凭,读博士的动机很功利化。一些人把“博士”比喻为“搏仕”,意思就是说读博是为了将来能做官。 四是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一个人一旦有了“博士”这层金,就会赢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和尊重,甚至会谋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财富。这助长了博士生的急功近利。 年全国博士招生前10位高校 序号 学 校 招生人数 1 北京大学 1610 2 浙江大学 1600 3 武汉大学 1540 4 吉林大学 1530 5 华中科技大学 1406 6 清华大学 1318 7 上海交通大学 1238 8 中山大学 1150 9 复旦大学 1132 10 四川大学 1092 (据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下达的201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整理)中国成“博士生产大国” 最牛导师同时带47博士-教育频道-新华网
新华教育 >正文 中国成“博士生产大国” 最牛导师同时带47博士 2010年08月25日 07:18:43 来源: 长江日报 【字号 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武汉专家推出《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一个导师最多同时带47名博士生 资料图片:难以支持 在读博士生增长曲线图 昨(24)日,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教授周光礼新书《中国博士质量调查》在武汉面世。该书通过调查披露了我国当前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该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1392份,调查对象涉及在校博士生、博士生导师、博士培养单位负责人和毕业博士生。 统计显示,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大部分博导认为自己适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6名。周光礼昨日称,调查中所指的学生仅为博士生,不包括硕士生。 调查表明,近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1次,甚至还有3%的博士生反映未与导师交流过。 2008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2009年,全国在学博士生24.63万名;2010年,全国博士招生计划为6.2万人。 周光礼认为,我国博士生数量迅速增长,一方面说明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博士生教育水平下降和学术质量滑坡。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已引起国家相关部门关注。 调查显示,50%的用人单位认为我国博士培养质量10年来整体上没有进步,“甚至还有下降趋势”。在对新进博士创新能力的评价上,用人单位认为“一般”和“差”的占68%。 周光礼介绍,国外一流大学博士淘汰率高的可达40%,而我国采取的是“严进宽出”政策。他说,没有淘汰机制,质量也就没有保障。(记者 朱建华) 2010年全国博士招生前10位高校 学生成廉价高级劳动力博士生大多喊导师“老板” 博士论文评审“人情交易”成潜规则 1 2 3 下一页 1 2 3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博士 培养 的新闻 对话奇幻美女作家步非烟 希望博士毕业后留高校 博士生暑期“造书”忙 新书“剪刀加糨糊” 在美被指涉恐中国留学生:因一个单词惹祸(图) 小患者的激励难忘 四川一女护士拿到博士学位 纵容溺爱后果严重 家长之惑:今天我们咋管孩子 西工大博士生千里走单骑深圳会女友 组图 ( 编辑: 商亮 ) 【字号 大小】【打印】【关闭】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留言须知 只有新华网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Copyright 2000 - 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版权所有 新华网★ 博士导师推荐信
★ 博士导师信怎样写
★ 学校导师推荐信
★ 暑期学校导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