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柴达木盆地柴西与柴北缘地区凝析油气地化特征及其成因探讨(共含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言笑晏晏”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柴达木盆地柴西与柴北缘地区凝析油气地化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通过柴西与柴北缘地区凝析油气与烃源岩的'地化特征对比,得出凝析油烃源岩为高成熟的烃源岩,柴西地区凝析气的母质成熟度要高于柴北缘地区.综合烃源岩与凝析油气的地化指标、包裹体测定温度、方解石年龄测定等因素得出:柴西凝析油气来自深层或邻近凹陷下第三系成熟-高熟的湖相烃源岩,成藏不晚于N1时期;柴北缘凝析油气来自深层或邻近凹陷下侏罗系成熟-过熟含煤湖沼相烃源岩,形成于N1初-N12初,成藏于N12时期或之后.
作 者:赵东升 黄新武 张到伟 张霞 杨乾政 赵兴荣 Zhao Dongsheng Huang Xinwu Zhao Daowe Zhang Xia Yang Qianzheng Zhao Xingrong 作者单位:赵东升,黄新武,Zhao Dongsheng,Huang Xinwu(重庆科技学院,重庆,401331)张到伟,张霞,杨乾政,赵兴荣,Zhao Daowe,Zhang Xia,Yang Qianzheng,Zhao Xingrong(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甘肃,敦煌,736202)
刊 名:中外能源 英文刊名:CHINA FOREIGN ENERGY 年,卷(期): 14(6) 分类号:P61 关键词:凝析油气 地化特征 成因 柴达木盆地溱潼凹陷红庄构造凝析油气地化特征研究
通过凝析油与正常原油及烃源岩的饱和烃、芳烃生物标志物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对比分析,推测红庄构造古近系CO2气层中的'凝析油气不是来源于古近系烃源岩中的有机质高成熟阶段生成的产物,而是来源于深部上古生界烃源岩.深部CO2气体向上运移过程中,经过上古生界烃源岩或储层时,对烃源岩中的沥青或原先存在于储层中原油发生气洗(超临界萃取)作用,导致原油或储层沥青中低分子量烃类选择性地溶解在CO2中,并随CO2气体向上运移进入古近系储层.当溶解在CO2中的烃类化合物向上部运移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的降低而从CO2中析出,形成了凝析油气.
作 者:张枝焕 王瑶 吴聿元 陆黄生 张振英 胡瑛 方朝合 骆卫峰 作者单位:张枝焕(教育部“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王瑶(重庆宏伟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吴聿元,陆黄生,骆卫峰(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
张振英(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胡瑛,方朝合(教育部“油气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
刊 名:天然气工业 ISTIC PKU英文刊名:NATURAL GAS INDUSTRY 年,卷(期): 26(9) 分类号:P61 关键词:苏北盆地 溱潼凹陷 红庄构造 凝析油气 地球化学 成因机理柴北缘鱼卡地区侏罗纪含煤地层层序地层学研究
运用钻井岩心、测井及层序地层学有关理论、方法,对青海柴北缘鱼卡地区侏罗纪含煤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将侏罗系含煤地层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于中侏罗统大煤沟组、石门沟组下段和石门沟组上段;研究区层序界面主要包括区域不整合面(古风化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下切谷、河道间古土壤和盆地内基准面下降-暴露-上升旋回的`转折点;与海相含煤盆地不同,厚煤层在层序格架内的发育具有多样性.在古隆起和盆地内部,厚煤层常靠近初始湖泛面发育(煤7);在盆地边缘河流-三角洲平原,厚煤层常靠近最大湖泛面发育(煤5).总体来看,陆相含煤盆地三级层序中,湖侵体系域聚煤最好.
作 者:鲁静 邵龙义 刘天绩 文怀军 汪浩 尚潞君 杨敏芳 LU Jing SHAO Long-yi LIU Tian-ji WEN Huai-jun WANG Hao SHANG Lu-jun YANG Min-fang 作者单位:鲁静,邵龙义,汪浩,尚潞君,杨敏芳,LU Jing,SHAO Long-yi,WANG Hao,SHANG Lu-jun,YANG Min-fang(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及资源与地球科学系,北京,100083)刘天绩,文怀军,LIU Tian-ji,WEN Huai-jun(青海省煤田地质局,青海,西宁,810000)
刊 名:煤田地质与勘探 ISTIC PKU英文刊名:COAL GEOLOGY & EXPLORATION 年,卷(期): 35(1) 分类号:P618.1102 P534.52 关键词:鱼卡地区 侏罗系 含煤地层 层序地层学 柴达木盆地北缘柴北缘元古宙鹰峰环斑花岗岩及其共生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地质意义
中元古代鹰峰岩体的主体是环斑花岗岩,与其共生的岩石有石英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辉绿岩.环斑花岗岩高碱(Na2O+K2O=8.49%~9.39%)、富钾(K2O/Na2O=1.12~1.43),铝近饱和,高铁镁比值[(∑FeO)/MgO=4.91~7.19];富Rb、Ba、Ga、Th、Zr、Nb、Ta,贫Cr、Ni、V;高∑REE(392.24×10-6~594.76×10-6),稀土元素强分异[(La/Lu)N=12.67~17.09],弱铕负异常(δEu=0.58~0.78),显示碱性花岗岩的.特征,与密云环斑花岗岩相似.石英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具钙碱性系列岩石的特征;与环斑花岗岩相比,其Rb、Ba、Ga、Nb、Ta、Th、Hf、Zr低,而Ni、Cr、V高;∑REE较低(∑REE=77.04×10-6~129.85×1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但(La/Lu)N的比值较小(11.62~14.06),铕异常更弱(δEu=0.69~0.93).辉绿岩具低碱、高∑FeO的特征,属拉斑玄武质,与洋中脊拉斑玄武岩相比,K2O等不相容元素高,具大陆拉斑玄武质的特征.辉绿岩的ISr(1776 Ma)为0.7066,εNd(1776Ma)为+3.6,环斑花岗岩的ISr(1776 Ma)为0.7181,εNd(1776Ma)为-5.5,显示辉绿岩起源于年轻的地幔,花岗质岩浆主要源自古老的地壳.综合分析显示,这些侵入岩形成于伸展背景,是北半球中元古代非造山环斑花岗岩的成员之一,在加里东期卷入到柴北缘造山带的古老地壳中.这在世界上提供了一个古老克拉通及环斑花岗岩卷入古生代造山带的一个实例.
作 者:胡能高 王晓霞 孙延贵 申文环 蔡欢欢 陈云杰 HU Nenggao WANG Xiaoxia SUN Yangui SHEN Wenhuan CAI Huanhuan CHEN Yunjie 作者单位:胡能高,申文环,蔡欢欢,陈云杰,HU Nenggao,SHEN Wenhuan,CAI Huanhuan,CHEN Yunjie(长安大学资源学院,西安,710054)王晓霞,WANG Xiaoxia(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孙延贵,SUN Yangui(青海省地质调查院,西宁,810012)
刊 名:地质论评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LOGICAL REVIEW 年,卷(期):2007 53(4) 分类号:P5 关键词:柴达木北缘 鹰峰岩体 A型花岗岩 环斑花岗岩叠合盆地早期断陷对隆起带与凹陷带的控制-柴北缘隆起带与凹陷带的成因新认识
基于构造解析、盆-山耦合、地震剖面解释等认为,柴北缘西段隆起带与凹陷带分别受控于早、中侏罗世断陷,其中鄂博梁、冷湖构造带发育于早侏罗世“南断北超”的次级箕状断陷上.早侏罗世地层在背斜核部厚度的增大及基底由“凹”转“隆”的'原因,是缘于箕状断陷北倾的高角度正断层在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旋转变缓,而在晚侏罗世-白垩纪发生构造反转的结果.鄂博梁构造带与冷湖构造带属于“凹”上“隆”;而昆特依凹陷带与赛什腾凹陷带发育于中侏罗世“北断南超”的次级断陷上,其凹陷是缘于中侏罗世南倾的高角度正断层在后期的构造挤压体制下不能发生构造反转,因此,昆特依、赛什腾凹陷带属于“凹”上“凹”.在挤压构造体制下,叠合盆地内是发育隆起带抑或是凹陷带,关键在于早期断陷盆地陡坡带高角度正断层能否发生构造反转.
作 者:汪劲草 倪金龙 刘平WANG Jin-cao NI Jin-long LIU Ping 作者单位:汪劲草,WANG Jin-cao(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广西,桂林,541004;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倪金龙,NI Jin-long(山东科技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10)
刘平,LIU Ping(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刊 名:桂林工学院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27(3) 分类号:P54 关键词:叠合盆地 反转构造 隆起带 凹陷带 柴达木盆地地温-地压场特征与油气分布的关系-以辽东湾地区为例
利用辽东湾地区70余口探井实测的静温静压数据以及地震地层压力预测的`数据,对该地区地温场、地压场、地温-地压系统特征进行剖析,并探讨了它们与油气分布的关系.该地区目前已发现的大中型油气田多位于辽西低凸起高地温梯度区.辽东湾发育深、浅2个超压体系,浅层超压体系主要对应东三段,深层超压体系主要对应沙三段,油气藏主要位于超压区的边缘或常压区.深、浅2个超压体系在北、中、南部地区发育特征的差异控制油气分布层位的差异性,北部地区沙一、二段是最主要的含油层系,中、南部地区则以东二段为最主要的含油层系.辽东湾发育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上下2套温压系统能量差较大,油气垂向运移动力强,趋向于在温压系统分界附近富集成藏.
作 者:李潍莲 刘震 于水 朱木山 代春萌 甄彦琴 作者单位:李潍莲(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育部“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刘震,朱木山,代春萌(教育部“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
于水,甄彦琴(中海石油研究中心渤海研究院)
刊 名:天然气工业 ISTIC PKU英文刊名:NATURAL GAS INDUSTRY 年,卷(期): 26(9) 分类号:P61 关键词:辽东湾地区 地层温度 地层压力 地温-地压系统 油气分布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侏罗系西山窑组顶界不整合结构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
根据测井、录井资料,对陆西地区所有井的侏罗系西山窑组顶界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组合做了统计,并从中总结出7 种具有代表性的`不整合结构,对组成不整合结构的底砾岩、水解带、淋滤带的岩性特征、测井响应、孔渗特征做了系统的分析.通过研究7种不整合结构与油气的运聚关系认为,第Ⅰ种和第Ⅴ种不整合结构最易聚集成藏,第Ⅱ和Ⅲ种不整合结构较易聚集成藏,第Ⅳ种不整合结构也可以聚集成藏,第Ⅵ种和第Ⅶ种不整合结构不易成藏.最后指出,石南油田和石西油田之间未勘探区块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地带.
作 者:赵卫军 支东明 党玉芳 肖燕 关键 ZHAO Wei-jun ZHI Dong-ming DANGYu-fang XIAO Yan GUAN Jian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3 刊 名:新疆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XINJIANG GEOLOGY 年,卷(期):2007 25(1) 分类号:P534.52 关键词:不整合面 孔隙度 渗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