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绘画美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伊谢尔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古诗词的绘画美(共含11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伊谢尔伦”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古诗词的绘画美

篇1:古诗词的绘画美

古诗词的绘画美

古诗词的绘画美

安徽   鲍亚民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写道:“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辋川夏日百鸟飞鸣的画面:在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娴静潇洒;远处蔚然涤秀的密林中,几只黄鹂在唱和着。再看他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以绘画艺术的手法,从纷繁变幻的景物中摄取了最生动、最鲜明的物象,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苏东坡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和画姊妹艺术。画因诗存,诗因画传,自古如此。苏轼在细细欣赏惠崇《春江晚景》画后作诗道:“竹外桃花三两只,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四句诗中描绘了翠竹、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笋、河豚鱼等七中景物。这七种景物看起来各具特色,互不相关,但在诗中我们看到,高处、低处、岸边、水中、色彩、气温、动物、静物,诗人把它们和谐而紧凑地组合在一起,把《春江晚景》的幽美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说“诗中有画”,这是古人评诗论诗的一个标准。画是艺术品,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生活是美的,画反映的生活更集中更典型也更美,用它来作标准,虽不具体,倒也概括、形象。司空图《独望》:“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远陂春草绿,犹有水禽飞。”全诗从“望”字着眼。先望见的是“绿树连村暗”,一片高大茂密的树,把整个村庄全笼罩在一片阴暗之中。再“望”村外,“黄花入麦稀”,金灿灿的油菜花开得正茂,延伸向麦田远处,渐渐稀疏。这前两句诗,颜色相对,明暗相间,且写出了渐远渐小的视觉,真可谓“诗中有画”。三四句则写“远望”,放眼望去,远方的水池边上青草绿油油的,空中还有几只水鸟,如白色的鹭鸶,在空中上下盘飞。作者虽未写蓝天,但背景是蓝天自不待言。这就构成了一幅以蓝天为背景的地面清水、碧草,空中白色水鸟盘飞,有动有静,一片生机。一首二十个字的小诗,不啻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05596516310(电话)

篇2:浅谈古诗词的绘画美

浅谈古诗词的绘画美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写道:“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辋川夏日百鸟飞鸣的画面:在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娴静潇洒;远处蔚然涤秀的密林中,几只黄鹂在唱和着。再看他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以绘画艺术的手法,从纷繁变幻的景物中摄取了最生动、最鲜明的物象,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苏东坡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和画姊妹艺术。画因诗存,诗因画传,自古如此。苏轼在细细欣赏惠崇《春江晚景》画后作诗道:“竹外桃花三两只,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四句诗中描绘了翠竹、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笋、河豚鱼等七中景物。这七种景物看起来各具特色,互不相关,但在诗中我们看到,高处、低处、岸边、水中、色彩、气温、动物、静物,诗人把它们和谐而紧凑地组合在一起,把《春江晚景》的幽美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说“诗中有画”,这是古人评诗论诗的一个标准。画是艺术品,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生活是美的,画反映的生活更集中更典型也更美,用它来作标准,虽不具体,倒也概括、形象。司空图《独望》:“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远陂春草绿,犹有水禽飞。”全诗从“望”字着眼。先望见的是“绿树连村暗”,一片高大茂密的树,把整个村庄全笼罩在一片阴暗之中。再“望”村外,“黄花入麦稀”,金灿灿的油菜花开得正茂,延伸向麦田远处,渐渐稀疏。这前两句诗,颜色相对,明暗相间,且写出了渐远渐小的视觉,真可谓“诗中有画”。三四句则写“远望”,放眼望去,远方的水池边上青草绿油油的,空中还有几只水鸟,如白色的鹭鸶,在空中上下盘飞。作者虽未写蓝天,但背景是蓝天自不待言。这就构成了一幅以蓝天为背景的地面清水、碧草,空中白色水鸟盘飞,有动有静,一片生机。一首二十个字的小诗,不啻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篇3:再别康桥 绘画美

再别康桥 绘画美

《再别康桥》是一首缠绵悱恻,艳丽动人的抒情诗。不必说那哀而不伤的离情别绪,令人荡气回肠;也不必说那起伏跌宕的韵律节奏,让人琅琅上口;单就那清新明艳的康河晚景,足以使人心驰神往。

夕阳西沉,余辉给河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媚人的金黄,垂柳依依,仿佛是美艳温柔的新娘娇羞地立在那里,粼粼的波光中荡起了绯红的笑意,“我”似乎就是幸福的新郎了。不禁心头也荡漾起来。

清清的河水滋润着软泥上的青荇,绿油油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欢快地舞蹈,骄傲地招呼着行人,似乎在宣告它沐浴康河的自由与舒畅。以至于“我”都“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唤起的是人们对七彩生活的遐思;“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燃起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浪漫和激情。

“金柳”“波光”“青荇”“星辉”等众多色彩明艳的`形象,构成的是一幅明丽和谐的画卷。画面是迷人的,回忆就甜蜜,情感便随之热烈而奔放。徐志摩是一个才华横溢、个性飘逸的少有的出色诗人。著名学者胡适曾在《追悼徐志摩》一文中概括了徐志摩的人生理想:“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这是很贴切的。美,是徐志摩的人生理想,同时更是他至爱的艺术追求。诗歌的绘画美也是他很看重的。不过,《再别康桥》的绘画美,更多的是表现一种隽永的古典之美。

徐志摩崇拜自然,放情于山水之间,寄情于草木之中,内心感情的波动与自然变化的规律同一节奏,显示出浑然一体的和谐美。《再别康桥》的绘画美也就始终坚守着自古以来的“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通过前面文字的赏读,我们已经分明感觉到美丽无比的康桥晚景就是诗人对康桥美好眷念之情的外化。另外,《再别康桥》的绘画美还主要表现在对词藻和意象的精心挑选上。这些词藻美和意象美的选用无不打上中国传统美学的烙印。取点“金柳”,就是“柳”“留”谐音相通之美,状依依惜别之情,自古亦然。“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的用喻虽新奇,但也有“翠柳将斜阳,偏照晚妆鲜”(阴铿《侯司空宅咏妓》)的影子。甚至“满载一船星辉”还从宋代词人张孝祥的“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西江月·阻风三峰下》)衍化而来。

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先生从桥入笔,淡淡几笔,绘画出康桥的美,康桥的建筑特设,不再是迷人,而是离别。进而展现出离别的氛围,各式各样的风景画面给读者提供了良好的想象空间,这正是新月派诗人利用建筑所展现的艺术之美!

篇4:再别康桥的绘画美

再别康桥的绘画美

再别康桥这首诗在形式上具有: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主要表现在诗的:①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②音节和谐,节奏感强。③回环复沓。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的建筑美。

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篇5:朱自清散文的绘画美

朱自清的散文以笔触细腻、语言清丽而著称。他非常注重语言的铸炼,在这方面进行了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叶圣陶先生说:“谈到语言的完美,文字的会写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郁达夫也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而语言绘画美是构成朱自清散文语言风格的基本因素。

一、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特别善于选用精当的动词

请看《春》中的一段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像星星,还眨眨的”。春天的景象被朱自清描写的多么精彩呀!让你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品赏一幅清丽明朗的水彩画。这幅画,远、近、上、下、浓、淡、燥、湿,虽是信笔点染,无事雕琢,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珍品。为增强画面的色彩美,再三设譬花色;为使画面呈现生气,以眼睛眨与野花的神态构成一比。由于作家描绘画面,把美的情致注入进去,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动的、立体的画图中溢了出来。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和画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背影》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情景感人至深。“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特写的镜头,给作者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蹒跚”写出了父亲的不灵便。“攀”显示了月台的高度,更显示出了父亲的吃力。“缩”写得细致,可以想见父亲那沉重的身体上去之难。如此费劲,父亲为什么还为我买桔子?因为爱子心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对父亲由衷的敬意。这一处动作描写,既细腻又简练。

二、大量使用贴切新鲜的比喻

清朝学者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司空见惯的事物,朱自清先生信手拈来,写到文章里,用活了,见新了。

《春》写花朵多样,花色艳丽,连用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写地上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草花之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紧密、闪亮、细长的特点。《春》的结尾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她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春天,她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一般人要描写春天的形象,是多么困难,然而朱自清独具慧眼,敏锐捕捉主体和喻体的“质”的相似点,把春天的美丽附于“刚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气美,“小姑娘”的艳丽容颜美,“青年”的健壮身姿美,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声、有色、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从而使质实之物比“空灵”之物,托出“空灵”之物的形象,给人一种形象美。

《绿》中的比喻有二十个之多。如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言其大,言其醉人,言其奇异。又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块融化了的蔚蓝的天,突出其鲜润。写梅雨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写出亭子凌空欲飞的气贯长虹之美感。文中还用博喻的手法,多角度、多侧面显示绿的特征,“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从视觉、触觉、感觉等几方面形象地再现了绿的柔美、明亮、软嫩、纯净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荷塘月色》中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赋予荷叶动态的美。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嗅觉、视觉转化为听觉,把其中内在的和谐的美表现得恰到好处。又把月光比作流水,无形的月光给人以有形的实感,月光不仅能看得到,而且能触摸得到。文中还有一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以博喻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丽质。“袅娜”“羞涩”本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用来写荷花的饱满盛开状和含苞待放,赋予物以人的生命力和感情。

“语是文学的第一要素”(高尔基语)。朱自清散文艺术的高度成就和他的语言修养是分不开的。他不矫揉造作,不雕章琢句;他取法天然,水到渠成。他的散文如出水芙蓉,清丽淡雅;如风行水上,自然流畅。读他的散文,像欣赏一曲悠扬舒缓的轻音乐,像观赏一幅清新明丽的风景画,给人以美不胜收的享受。

篇6:古诗词之美作文

小时候读的唐诗宋词,最令人向往的莫过于柳永的“睡起流烟雨,掩窗苔葱茏”那种诗意般的生活。意蕴优美的古诗文,源自于生活,暗藏于生活,我们应该从古诗文中去细细品味生活。

读诗,是一种美的享受。古诗之美,源自于最初的《诗经》诗经里面优美神韵的文字,读来让人身临其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仿佛风景就在眼前,一人在水一方,朦胧的画面感把我们带入了美妙的意境。悠久的中华文化,也得益于古诗文的发展。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成为了千古美谈,我们读他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也慢慢地享受了一番田园风光的美的享受。古诗之美,不仅是体现在它仄起平生,简练优美的文字,更是意蕴悠长的情感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

读诗,是追求一种诗意的生活表现。古诗之美源于生活,暗藏于生活。柳永的“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更是表现了对伊人眷恋的一种生活,以及那“潇潇暮雨,一番清洗”过后诗意般的生活。读诗,可以净化心灵,突显返璞归真的雅致。有人曾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树的根枝叶片却无不体现于诗当中。“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边云卷云舒”,这也更是一派闲适,看云淡风轻的诗意生活。不骄不躁,犹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似曾相识燕归来”那种细腻至微的生活,这便是一种诗意般的生活。

读诗,可以陶冶情操。古有梅兰竹菊四君子。“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高尚的情操以及坚贞个性的品质。读这些美妙的诗文,内心就会变得非常纯净,犹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虽达不到如此境界,然净化心灵。自古诗人无不有较高的品德情尚。岳飞的“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读诗,可以激发爱国热情,漂洗心灵,陶冶情操,使得素养得意提高。

正如武亦姝所说的:“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它带给我的快乐,就够了。”可见,古诗之美,藏于生活,生活之美源于生活,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操表现,我们应该读诗,更要读诗,因为诗就暗藏在我们生活中,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段幸福旅程的开始。

篇7:Illustrator绘画可爱的美羊羊

喜羊羊与灰太狼一直都很热,自己用Illustrator画了一个卡通美羊羊,现在把大概过程写一下,喜欢的朋友一起来练习吧,

先看一下最终效果:

第一步,先绘制轮廓,把外形先画勾好,位置放好。

你可以像我这样画到一个图层里,(当然也可以分图层画),画的时候把每一个部位的上下位置调好,点开图层那个三角形就能看到各个部分的图层,可以像单个图层那个上下移动位置了。

先把头和头上的羊毛勾出来,可以用钢笔工具,当然,脸也可以用直接用椭圆工具画。

用钢笔工具勾出前面的刘海。。

羊角和羊耳,羊角可以画一只,另一只复制过去。

身子:

把围巾也弄上,

PS:如果你在画的时候看不出位置,那你可以先给各部分大致先填一些颜色,方便查看位置,或是先就这么勾出来,等一会填色的时候再把位置调整好左边的手和镜子。

右边的手:

脚和鞋子:

先把大概的颜色填上去。羊毛羊身填充白色,羊角:F37F8F 蝴蝶结和鞋子:F48AAE 鞋子上的蝴蝶结:FA639C 脸和耳朵,手,脚的皮肤:F9B8A2 围巾:深色为EB4284 浅色为F48AAE 垂下来的部分为F48AAE 镜子:F495BA 轮廓线都为黑色,不过要稍微调整下粗细,

给角加上条纹,用钢笔勾出形状然后填充颜色,颜色为:FBE0E8

画眼睛,如图,画一个白色的大圆,再画一个黑的小圆,再画一个白色的小圆,最后用直线工具画上睫毛就可以了。

把画好的一只眼睛复制一份水平翻转一下放到另一边。

用钢笔工具和椭圆工具把眉毛嘴巴鼻子和红脸蛋画好,如图:

镜子上加点小花,可以自己画也可以用画笔里的,3lian素材,我是用的画笔里的。

画粉刷了。。先把上面的部分勾出来,填充的是渐变色,左边为:R:246 G:204 B:201,右边颜色为:R:239 G:158 B:174

下面的部分,先画一个白色的大圆,然后选择效果,模糊,高斯模糊,半径为:2,然后画一个小点的圆在上面,填充颜色和上面的一样的渐变,最后在大圆和小圆间用混合工具混合一下,最后效果如图:

剩下最后蝴蝶结上面的花纹了,复制一个蝴蝶结放置在相同的位置,然后画好大致的花纹样式。

把画好的花纹拖到色板里。

最后把花纹填充到上面的蝴蝶结里就可以了。

用同样的方法把另一边的蝴蝶结也填充上花纹。

好了,一只可爱的美羊羊就完工了,最后弄一个自己喜欢的背景保存就OK啦!

篇8:绘画美与点、线、面

绘画美与点、线、面

通过点、线、面去描绘美的造型时,其画中的`点、线、面因其结构特征、方向特征等的不同各有不同的再现、暗示作用和不同的视觉心理效果.在展现美的同时,其功能也在不断体现,需要绘者和观者共同领悟.

作 者:孙国辉  作者单位:黑龙江哈尔滨学院 刊 名:教育艺术 英文刊名:EDUCATION ART 年,卷(期): “”(12) 分类号: 关键词: 

篇9:《济南的冬天》资料:《〈济南的冬天〉的绘画美》摘录

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的头脑中产生具有光、色、态的具体形象,这就是语言的启示性。《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正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种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老舍先生是如何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济南的冬天》具有绘画艺术的特色呢?

第一,运用色调的对比烘托形象。

老舍先生以“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引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朔风怒号、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用这幅画面中的“寒”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暖”色;又以“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调动读者的想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伦敦灰雾惨淡的阴郁图画,用这幅画面中的“暗”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明”色。这还不够,作者还让我们看了一幅热带地区毒辣辣的烈日高照的可怕画面,再用这幅画的“热”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温”色。正是用了色调和对照,用了绘画艺术的“以色赋形”的烘托方法,作者将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画面勾勒了出来。

第二,从纷繁景物中,略去次要的部分,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加以突出的表现。

这是山水画法。描绘济南的大地,老舍先生所用的正是“以大观小”的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取景方法。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上济南的云天俯瞰大地,然后对济南大地作了简笔的写意描绘。画城,不画它的东西南北,“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注:此句中的山是济南城中的山)。一些琐碎的细部都被略去了,画的只是冬天济南城秀美的睡态,留下充分的余地让读者去联想、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画山,不画它的上下左右,“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一起笔就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紧接着就引导读者展开艺术的联想和想象:“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借这种联想、想象,使画面活灵飞动起来。画人,不画人的男女老少,不但如国画一样略去耳鼻眉目,连形体也完全略去,而只画了济南冬天人物情态的最主要的特征:“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和城与山,浑然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三,精心设计景物和构图,层层展现景物形象。

绘画是“空间艺术”,须将空间并列的景物按照美的原则加以巧妙的布置。这种绘画的技巧,老舍也用到他的散文中去了。如果说第二段画的浑然一体的济南大地是一幅写意画,那么第三段画的美态纷呈的济南雪景则更接近于工笔画。

作者依山写景,通过写美的小山各个细部的雪光、雪色、雪态,画出了小山的秀美。在艺术结构上取了两层布置。先进行工笔的分笔描绘,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到山腰,一步步地细看,一笔笔地轻描: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它的色,“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是它的态,在色和态的描绘里写出了静中的动;它更有世上最动人的容色,艳艳夕阳的斜照下,它像少女一样“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真是一笔一景,一景一态。这一段分笔描绘,从方法看是用的工笔,从意境看依然着力于写意。中国绘画讲究“气韵生动”,分笔描画的雪景,不是呆板的,而是生动的。一连串的动词,将读者带入联想、想象的意境,读者所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光、色、态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雪的内在的美。作者所创造的,正是“气韵生动”这一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正是为了让这种画境更完美,第四段作了雪景的第二层描绘。在分笔勾写后总绘雪景,将古老的城,城内,城外,山坡,村庄,整个大地放入雪景之中。结句直接点明:“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第四,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以唤起读者类似的体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济南称泉城,水是有名的;济南的水来自大地的深处,浩浩荡荡,一年四季奔涌不息,这样美的形象如何画出?作者舍弃了济南冬水的种种表象,借自己的印象和感受去概括水的鲜明形象,在鲜明的形象中深入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先是着力渲染了济南冬水的“绿”,一连串五个“绿”字,作者描写的是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托出的却是水的绿。读着这些绿萍、绿藻、绿柳,我们会自然联想到滋养出它们的水,感受到蕴蓄在济南冬水里的绿的精神、绿的生命。接着着力渲染了济南冬水的“活”。水流的一切细节乃至具体形态都淡化了、消失了,留在笔端的,只有水的那股蓬勃的生机:“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自然中的水是不可能流到天上去的,这已是感情化的水,艺术化的水,是老舍先生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所得到的独特的印象。在平面的绘画艺术中,为了表现出水的特有的态、特有的势,流水就完全可以流向空中,流到天上去,这不是出色的绘画艺术又是什么?结尾处,作者又在水色、水光、水影之中,用了全篇最鲜亮明丽的色彩给泉城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倩影:“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最后要说的是,无论从立意看还是从构图、笔势看,本篇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阳光、山川、人物、白雪、绿水,各物各景所表现的都是“暖”这一个字。绘天绘地,绘出了这幅山水图的大布局;写雪写水,写的是这幅图的特定细部,而且由天上的暖阳画到暖阳照耀下的暖城暖山,就山而描出山上的雪,由雪而引出雪中的水,笔势顺畅,一气呵成;老舍真是一位丹青高手。

篇10:在绘画中“美”在“美”中绘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绘画教学就是一种让学生认识“美”和感受“美”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搞好绘画教学呢?在绘画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绘画中“美”、在“美”中绘画。

一、在绘画中“美”

1、让学生感受“美”

学生完成一幅作品,与学生的眼睛、大脑、心灵、双手甚至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密切关系:需要对所画对象细致、敏锐的认知;需要大胆地作画,敢于把自己所看、所记、所想尽可能地表达出来;需要双手与身体及手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需要有使用绘画工具的能力、认识色彩的能力、完整地认识与表达事物的能力;需要耐心、信心和恒心,需要快乐的心情和对美的体验;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大胆地去画、细心去画、有始有终地画,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画中的问题,这一切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胆大心细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

2、让学生促进“美”

大自然是绘画的源泉,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为他们创造用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摸、多尝、多想,从而发展感官、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想象,画出富有个性化的作品。圆圆的太阳挂在天空,太阳下不时飘过朵朵美丽的白云,“万物生长靠太阳”,在太阳的照耀下地面生长着各色的植物,很多植物长满了果实,有苹果、梨子、香蕉、枇杷、西瓜……学生通过想象去创造,还会想出更多更美的东西。通过这样的引导,会促进学生对“美”的认识、对“美”的发现。

3、让学生发挥“美”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大胆表现、自由想象,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画其所爱,画其所想,按自己的兴趣由感而发、由情而画,从而使他们对美术活动怀有强烈的兴趣和创作热情,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让学生画花草树木时,先提出一些关于花草树木的种类、生活的地方、造型等方面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喜欢的花草或树木以及它们的造型、色彩等,再让学生自由创造,学生便能够画出自己喜欢的、与他人不同的、造型各异的、色彩不同的作品。

4、让学生品尝“美”

由于学生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善,手、眼、脑三者的配合尚不协调,所以画出来的形象荒诞、奇特、不合常理,其实这正是儿童画的可爱之处,它所展现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是真、善、美的体现,正是游戏心理启迪了他们的心智,培养了他们的个性品质、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纯真、质朴的童趣往往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我们要合理评价,让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品尝到“美”,感受到绘画的快乐。

二、在“美”中绘画

1、激活思维

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学生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大胆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我们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有利于情感交流的比较宽容的平台,善于启发、激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发现美和创造美,不要干扰和限制他们个性化的知觉方式和创造方式。必要的时候,要走出座位,还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家居,让学生“自行其事”,让他们“我行我素”,激活他们的思维,让每个学生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自由翱翔。

2、创设情境

当学生的学习创作活动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时,学习就会变得欢乐而有趣。因此,教学要充分发挥绘画特有的魅力,以种.种活动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相适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把他们带入美妙的绘画学习乐园,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在快乐中寻求美、感受美、创造美。

3、注重想象

绘画的培养目标并不是让学生都成为画家,而是把绘画作为一种手段,让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自由地创作、自由地发挥,尽情地喧泄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素养。如教学《漂亮的云朵》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彩云,想一想云的形状、颜色,甚至彩云的表情等等,再让学生作画。学生画出的彩云形态不同、色彩各异,有“两鬓斑白的老爷爷”,有“调皮好动的小淘气”,有“天真浪漫的小姑娘”,有“美丽动人的美少女”等等。

4、正确评价

学生着色、运用线条大胆、果断、单纯,不受对象约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带有很多印象成份,随意性大,对比强烈、夸张,无拘无束。在无意中创造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这正是他们作品的魅力所在。因此在评价他们的绘画作品时,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评价,而要看画中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等等。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认知规律,才能正确评价他们的作品,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

篇11:分析席慕蓉诗歌的绘画美

分析席慕蓉诗歌的绘画美

作为画家的诗人席慕蓉,在她的诗歌创作中,自然而然地将绘画的手法运用于其中。

现代诗人闻一多曾说:“诗歌要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要有建筑的美。其中绘画的美所指的就是诗人要像画家那样,注意色彩的搭配、景物的层次,注重词藻的运用,通过对词藻的雕琢,达到外在画意与内在诗情的一致和谐。”作为画家的诗人席慕蓉将绘画的方法和技巧用于诗歌的创作上,从而她的诗歌就有了绘画美的特性。

色彩

俄国著名作家列宾说:“色彩即思想。”绘画是这样,诗歌创作也如此。诗人利用色彩来呈现内心的丰富情感,来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诗人对色彩的不同选择,我们是可以看到他们不同的感情旨趣的。席慕蓉作为诗人兼画家,毋庸置疑,自然是会把色彩作为一个创作的重要手段的。

1.色彩的冷热感

色彩本身未被注入情感内容,但能引起人的心理活动。人们的联想、习惯、审美意识等诸多因素给色彩披上了情感的面纱。色彩有寒暖、远近、轻重、虚实之分。席慕蓉的作品,很好地把握了色彩的冷热感,增强了诗歌审美情感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如她的《命运》“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雏菊有一种梦中的白/而塞外/正芳草离离……我原该在山坡上牧羊/我爱的男儿骑着马来时/会看见我的红裙飘扬”中诗人用“湛蓝”来描绘乡愁。色彩心理学中的蓝色是冷色调,代表忧郁,诗人就是用这种可视的蓝色来表现游子飘零在外的经历,让人不自觉的有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辛酸与苦痛。红色是暖色调,代表热情和积极。后半阕诗人在憧憬,若无后来的变故,她应“穿着红裙在山坡上等着我爱的男儿骑着马来”,一个“红”字,就将蒙古人的热情与豪放表现得淋漓尽致。可生活没有如果,不容假设,这一切都是作者美好的想想而已,这就是命运。

2.色彩的对比

人对色彩的感觉通过对比会更强烈。诗人通过把色环上遥遥相对的颜色并置、明显对比,表现出来富有审美品格的张力。如《残缺的部分》中“曾经那样丰润的青蓝与翠绿/都已转变成枯黄与赭红”,曾经的青蓝与现在的枯黄以及曾经的翠绿与现在的赭红形成了对比,这种视觉上冷暖、明暗的强烈对比,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可视化,说明了“我”虽然重感情,却不沉溺,而以洒脱的态度对待分离,以一种哲思来对待生命中残缺的部分。

3.具有“色彩感”的词

在席慕蓉的诗中,不只有对色彩的直接选用,同时还出现了大量富有“色彩感”的词。如《泪・月华》“是你眼中的'泪/映影着云间的月华……地萝爬上远山的荒冢……只记得哭的时候是朝着斜阳/随便吧/选一座青草最多的/放下一束风信子……让野蔷薇在我们身上开花/让红胸鸟在我们发间做巢/让落叶在我们衣褶里安息……”其中,“月华”“地萝”“斜阳”“青草”“风信子”“野蔷薇”“红胸鸟”等都是富有“颜色感”的词。这些词很容易刺激读者的视觉器官,“绘制”的画面更形象可视,从而使诗充满了更深长的意味。

综上,在诗歌创作中,席慕蓉大量并创新性地运用了色彩。诗人将丰富可感的色彩融入诗中,既突出了“画意”,又表达了“诗情”,从而增加了诗歌的美感。

画面感

苏联电影艺术理论家爱森斯坦曾说:“画面将我们引向感情,又以感情引向思想。”①画面的视觉形象不仅能对观众产生视觉冲击力,同时也渗透了感情,诗人采用“画面感”这一手段表现感情,直观明了,易于体悟。

1.构图

席慕蓉擅长于在诗中取景构图,能很好地把握构图的变化节奏。无论是山巅、草原、大漠,还是极普通的风土人情,甚至是一朵花,一棵树,都能剪裁入诗,构成画境。

(1)点线构织画面

席慕蓉常常在诗中用绘画中的线条来构成画面,从而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如《高速公路的下午》“路是河流/速度是喧哗/我的车是一支孤独的箭/射向猎猎的风沙”其中,“路”是线条,“我的车”也是线条,想象一下,“路”或直或曲,“我的车”在路上疾驰,也是倏尔直线,倏尔曲线,那或直或曲行进的猎猎风沙则是来自我那思念着的故乡,虽是一首乡愁诗,但却体现了北方人的豪放与深沉。

席慕蓉诗中所描述的这些或直或曲或静或动的线条,在把高速公路下午的画面呈现给读者的同时,使诗歌的形象生动鲜明而且别具韵味。

(2)富有透视感和空间感

传统的西洋画采用焦点透视法,符合人的视觉真实,掌握了表现空间的规律。席慕蓉诗作沿用的这种焦点透视法,使诗歌画面真实客观、富层次感。如《流浪者之歌》“我是一滴悔恨的溶雪/投入山涧再投入溪河/流过平原再流过大湖……在流浪的尽头化作千寻瀑布”,作为“一滴溶雪”,“ 投入山涧再投入溪河”,“流过平原再流过大湖”,最终到达“瀑布”,正是遵循视觉接触的次序来表现事物,因而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就是一幅幅真实而又富有层次感的画面。

席慕蓉常常以极简的笔墨、白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性格和精神世界。她把绘画艺术的构图美、线条美融入诗歌之中,把读者的视线集中于主体,让读者浮想联翩,诗歌也就具有了很强的层次感和画面感。

2.动态美

莱辛二百多年前说的:“动作是诗所特有的题材。”②席慕蓉是用画理来创作诗歌的,她明白诗歌所表现的画面要像绘画一样,要形象生动,和谐匀称,同时,赋予意象情景以生命表现出其活动情态,使诗歌具有一种动态美。诗作中,诗人正是将视线落在运动中的而不是静止的对象上,使之定格于进行态中,造成画面潜在的动态。如《长城谣》“敕勒川 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简单的“今宵月色应如水”“流进我不眠的梦中”,顿时使席慕蓉所营造的整个画面随之流动起来。如水的月光,诉说着对生命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文字是静态的,而画面却是动态的。席慕蓉正是这样,在自己的诗歌里营造了一定的画面,用文字牵引读者的双眼,拨动读者的心弦。

3.意象和意境

席慕蓉的诗,无论是意象的选择,还是意境的营造,都流露出清丽的美感。

(1)意象的选择

意象的创造,不是冷漠地复制生活,而是将人的思想感情与万事万物做的一种交融。这就要求诗人所选择的意象必须鲜明具体,能唤起人们视觉和听觉的共鸣。同时,又要在鲜明具体的表象中灌注诗人对生活的哲理发现,体现诗人的主观情感。席慕蓉对意象的选择正是这样,单纯新鲜而又意蕴深长。如《乡愁》中“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是席慕蓉永远的精神寄托,哪怕是回到故乡,这种愁绪也挥之不去。故乡就是一只清远的笛,笛子的歌声也就是故乡的歌声,这个独特的意象道出了席慕蓉对故乡的深情。乡愁,永远也说不尽,道不完。

(2)意境的营造

意境是指诗歌作品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有意境的诗歌能够带给读者诗情与画景相融合的审美感受。席慕蓉的诗歌大都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用内心独白式的直抒胸臆为主,但这并不影响席慕蓉在相当多的诗歌创作上仍然表现出对意境美的追求。在意境的营造上,席慕蓉注意渲染一种美的氛围。如《异域》中“从回家的梦里醒来/布鲁塞尔的灯火辉煌/我孤独地投身在人群中/人群投我以孤独/细雨霏霏 不是我的泪/窗外萧萧落木”,诗人选择用以景衬情的方式来营造意境。诗中“布鲁塞尔的灯火辉煌”“ 细雨霏霏”“ 萧萧落木”的景物描写就是为了衬托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思乡之情。虽说诗中带有思乡的淡淡哀伤,但一个人走在灯火辉煌的布鲁塞尔,也是一种唯美的意象。

席慕蓉诗歌独特的以画入诗、诗画一体的艺术特色,体现了她诗歌的内在艺术魅力和美学品质,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纯净温暖的心灵世界。相信这也是30多年来,她的诗歌仍为读者津津乐道的原因吧。

古诗词之美作文

绘画实施方案

绘画反思

绘画教案

古诗绘画

绘画心得体会

绘画教学计划

教案绘画

活动方案绘画

幼儿绘画教学计划

古诗词的绘画美(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古诗词的绘画美,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