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Bedlamescaper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钠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共含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edlamescaper”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钠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篇1:钠的物理性质是什么

一.钠的物理性质是什么

钠为银白色立方体结构金属,质软而轻可用小刀切割,密度比水小,为0.97g/cm3,熔点97.81℃,沸点882.9℃。新切面有银白色光泽,在空气中氧化转变为暗灰色,具有抗腐蚀性。钠是热和电的良导体,具有较好的导磁性,钾钠合金(液态)是核反应堆导热剂。钠单质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硬度也低,能够溶于汞和液态氨,溶于液氨形成蓝色溶液。在-20℃时变硬。

已发现的钠的同位素共有22种,包括钠18至钠37,其中只有钠23是稳定的,其他同位素都带有放射性。

二.钠的化学性质

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常温和加热时分别与氧气化合,和水剧烈反应,量大时发生爆炸。钠还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和低元醇反应产生氢气,和电离能力很弱的液氨也能反应。

4Na + O2= 2Na2O (常温)

2Na+O2= Na2O2(加热或点燃)

2Na+2H2O=2NaOH+H2↑

2Na+2CO2 = Na2CO3+CO

2Na+2ROH=2RONa+H2↑ (ROH表示低元醇)

三.工业用途

测定有机物中的氯。还原和氢化有机化合物。检验有机物中的氮、硫、氟。去除有机溶剂(苯、烃、醚)中的水分。除去烃中的氧、碘或氢碘酸等杂质。制备钠汞齐、醇化钠、纯氢氧化钠、过氧化钠、氨基钠、合金、钠灯、光电池,制取活泼金属。

四.生理作用

钠是人体中一种重要无机元素,一般情况下,成人体内钠含量大约为3200(女)~4170(男)mmol,约占体重的0.15%,体内钠主要在细胞外液,占总体钠的44%~50%,骨骼中含量占40%~47%,细胞内液含量较低,仅占9%~10%。

1、钠是细胞外液中带正电的主要离子,参与水的代谢,保证体内水的平衡,调节体内水分与渗透压。

2、维持体内酸和碱的平衡。

3、是胰液、胆汁、汗和泪水的组成成分。

4、钠对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的生产和利用、肌肉运动、心血管功能、能量代谢都有关系,此外,糖代谢、氧的利用也需有钠的参与。

5、维持血压正常。

6、增强神经肌肉兴奋性。

人体钠的主要来源为食物。钠在小肠上部吸收,吸收率极高,几乎可全部被吸收,故粪便中含钠量很少。钠在空肠的吸收大多是被动性的,在回肠则大部分是主动的吸收。钠与钙在肾小管内的重吸收过程发生竞争,故钠摄入量高时,会相应减少钙的重吸收,而增加尿钙排泄。因尿钙丢失约为钙潴留的50%,故高钠膳食对钙丢失有很大影响。

高温、重体力劳动、经常出汗的人需要注意补充钠(饮用淡盐水等)。

钠普遍存在于各种食物中,一般动物性食物高于植物性食物,但人体钠来源主要为食盐、以及加工、制备食物过程中加入的钠或含钠的复合物(如谷氨酸、小苏打等),以及酱油、盐渍或腌制肉或烟熏食品、酱咸菜类、发酵豆制品、咸味休闲食品等。

人体内钠在一般情况下不易缺乏、但在某些情况下,如禁食、少食,膳食钠限制过严而摄入非常低时,或在高温、重体力劳动、过量出汗、肠胃疾病、反复呕吐、腹泻使钠过量排出而丢失时,或某些疾病,如艾迪生病引起肾不能有效保留钠时,胃肠外营养缺钠或低钠时,利尿剂的使用而抑制肾小管重吸收钠时均可引起钠缺乏。钠的缺乏在早期症状不明显,倦怠、淡漠、无神、甚至起立时昏倒。失钠达0.5g/kg体重以上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痛性吉尔痉挛,尿中无氯化物检出。

正常情况下,钠摄入过多并不蓄积,但某些特殊情况下,如误将食盐当食糖加入婴儿奶粉中喂养,则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急性中毒,可出现水肿、血压上升、血浆胆固醇升高、脂肪清除率降低、胃黏膜上皮细胞受损等。钠的适宜摄入量(AI)成人为2200mg/d。

篇2: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钠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钠为银白色立方体结构金属,质软而轻可用小刀切割,密度比水小,为0.97g/cm3,熔点97.81℃,沸点882.9℃。新切面有银白色光泽,在空气中氧化转变为暗灰色,具有抗腐蚀性。钠是热和电的良导体,具有较好的导磁性,钾钠合金(液态)是核反应堆导热剂。钠单质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硬度也低,能够溶于汞和液态氨,溶于液氨形成蓝色溶液。在-20℃时变硬。 [3] 已发现的钠的同位素共有22种,包括钠18至钠37,其中只有钠23是稳定的,其他同位素都带有放射性。钠对身体有什么作用?

钠离子是人体非常重要的离子,它是维持机体渗透压最主要的离子,也是维持细胞膜电荷稳定的主要成分。

临床上,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低钠血症或者高钠血症,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正常人血钠浓度是在135到145毫摩尔每升。有很多原因可以导致钠的异常,比如说内分泌系统有疾病,摄水过多或过少。低钠血症最常见的就是水摄入过多或者内分泌疾病所造成的钠排出过多,或者抗利尿激素不适当的分泌,都有可能造成低钠血症。高钠常见的原因包括糖尿病高渗昏迷,还有一些脑功能调节代谢障碍所出现的这种高钠血症。无论是高钠还是低钠,都有可能造成机体内环境的紊乱,需要及时的纠正,严重的时候是会危及生命的。

返回目录>>>

钠的化学性质

1、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常温和加热时分别与氧气化合,和水剧烈反应,量大时发生爆炸。

2、钠还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和低元醇反应产生氢气,和电离能力很弱的液氨也能反应。

3、钠能与大量的无机物、大部分非金属元素和大部分有机物反应。当它与其它物质反应时,它被用作还原剂,从零价上升到+1价(由于ns?电子对),通常以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式出现。

4、金属性强,其离子氧化性弱。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89770。

返回目录>>>

钠吃多了会怎样?

钠存在于盐中,钠占盐总重量的40%,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每人每天摄盐量为五克,相当于钠为两克。吃太多盐会危害人体健康,要当心隐形盐对人体的慢性毒害。

吃太多钠会导致高血压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肾结石,骨质疏松,胃癌,肥胖等。

钠除了含在盐中以外,还包括在味精,挂面,方便面,吐司面包,火腿,甜品中也含有盐。因此,除了少吃盐,还要注意其他食物中钠的含量。

返回目录>>>

过多摄入的钠怎么排出体外?

一时摄入的钠多,经多饮水,会随着尿液及汗液排出体外,但如果长期高钠饮食,或肾功能有问题,这就要注意了,会引起血压增高的心脏和肾脏负荷增大,甚至引起心肾功能衰竭!如果有高钠血症,可以静脉输注低张液体,并应用利尿剂来排出多余的钠!

低钠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低钠血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电解质紊乱,它的定义是血钠水平小于135mmol/L。常见的低钠血症有如下原因:

一、摄入过少,这种情况最常见于饮食比较差的病人。

二、丢失过多。丢失过多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经过肾脏丢失过多,这种情况可以见于应用利尿剂的病人或者是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糖皮质激素缺乏的病人。

另一种情况是经过胃肠道丢失过多,这种情况见于恶心、呕吐、腹泻的病人。

如果血钠很低的话,有可能会引起低渗性脑病,导致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返回目录>>>

篇3:钠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4、钠有很好的导热导电性,还具有较好的`导磁性,而且钾钠合金是核反应堆导热剂;

5、钠单质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硬度也低,能够溶于汞和液态氨,溶于液氨形成蓝色溶液。

化学性质

原子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很容易失去,所以有强还原性。因此,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够和大量无机物,绝大部分非金属单质反应和大部分有机物反应,在与其他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作还原剂,都是由0价升为+1价,通常以离子键和共价键形式结合。金属性强,其离子氧化性弱。钠盐均溶于水。

篇4: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物理性质;

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了解钠的存在和用途。

能力目标

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以提高自身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其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神圣的责任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其中钠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在钠的化学性质中重点讨论了钠与氧气及钠与水的反应。难点就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在钠的存在和用途中,首先介绍了自然界里元素存在的两种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然后结合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引导学生得出在自然界中钠只能以化合态存在。教材对钠的用途只作简单介绍。

教法建议

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1)尽可能地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

(2)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做实验的教学方法。

(3)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

(4)钠和氧气的反应可由[实验2-2]钠的表面在空气中的变化而引入。

2.深入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优化的知识结构。

(l)虽然碱金属单质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它们的某些化合物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可让学生标出 与 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3)应将 的结构、性质、保存、存在、用途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主线。充分体现结构决定性质、存在、用途以及保存方法取决于性质这一思想。

(4)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后,紧接着可让学生讨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成什么物质?”再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来验证。使学生对初中学习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规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普遍性中存在特殊性的科学思想。

第 1 2 页

篇5: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的物理性质;

掌握的化学性质;

了解的存在和用途。

能力目标

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以提高自身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其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神圣的责任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的存在和主要用途。其中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在的化学性质中重点讨论了与氧气及与水的反应。难点就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在的存在和用途中,首先介绍了自然界里元素存在的两种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然后结合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引导学生得出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存在。教材对的用途只作简单介绍。

教法建议

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1)尽可能地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

(2)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做实验的教学方法。

(3)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

(4)和氧气的反应可由[实验2-2]的表面在空气中的变化而引入。

2.深入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优化的知识结构。

(l)虽然碱金属单质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它们的某些化合物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可让学生标出 与 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3)应将 的结构、性质、保存、存在、用途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主线。充分体现结构决定性质、存在、用途以及保存方法取决于性质这一思想。

(4)学习了与水的反应后,紧接着可让学生讨论“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成什么物质?”再做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来验证。使学生对初中学习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规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普遍性中存在特殊性的科学思想。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重点:从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的化学性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1)这是元素化合物的第1个主族元素的学习,应采取从结构到性质至用途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为后面的主族元素的学习开好头。

(2)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程序。

(3)介绍第一节在全章内容中的重要性。

2.练写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1)教师指导学生在书后的周期表中查出碱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并指导学生掌握碱金属的核电荷数递变的规律。

(2)熟练的写出碱金属的名称、符号及核电荷数。

3.教师强调

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结构为基础,以性质为重点,以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为主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的物理性质

演示课本第28页[实验 2-1],请一位学生切割(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并指导学生阅读的物理性质的课文(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5.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的反应

[提问]在空气中,新切的面上有什么变化?

演示:课文第29页[实验 2一2]并补充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

[总结]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课文有关与氧气反应的内容,理解常温下“发暗”,“燃烧黄色火焰”,“淡黄色”固体等关键的现象的根本原因,以理解促进记忆,并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黄色火焰)

(2)与硫等非金属反应

[提问]根据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和的最外层电子结构,推知与氯气、硫等反应,指出与硫粉研磨,会发生爆炸,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研磨易爆炸)

(剧烈燃烧)

(3)与水的反应

演示课本第29页[实验 2-3]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在水中变化的情况。

演示[实验2-3],可利用多媒体投影,在一U形管中加入少量水后滴加1滴酚酞再加入一米粒大小的金属,投影于屏幕上,可使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浮”(浮在水面上),“熔”(熔为小球),“游”(迅速游动),“红”(酚酞水溶液变红)

[演示2-4],重点检验收集到的气体。引导学生观察产生有关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讨论]

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水的组成,得到的结论是置换出水中的氢,生成氢气和氢氧化

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浮在水面上的原因(的密度比水小),解释与水反应时,为什么熔成小球(反应放热,且的熔点低),解释熔成小球后为什么在水面上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反应生成的氢气对其产生了推动作用)。解释滴有酚酞的水为什么变红(反应生成了氢氧化使酚酞变红)

③由此得出保存的方法:隔水、隔空气,而保存在煤油中(比煤油的密度大,且不溶于煤油)。

6.通过掌握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说明的主要用途,以帮助学生改进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实现结构→性质→用途相互渗透。

(四)总结、扩展

1.总结

是主要的活泼金属元素,它亦为碱金属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通过学习的结构和性质,使学生进一步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通过有关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

2.扩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作为主要的工业原料,除课本介绍的用制高压灯、与金属钾制成金属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制贵重金属外可补充制成的氢化物—氢化,并介绍它的结构特点及在现代工业和科技方面的用途。

八.布置作业

1.思考题

(1)能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吗?

(2)与水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如欲满足离子与水的个数之比为1:100,则生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2.书面作业

(1)课本第31页的有关练习。

(2)补充

①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投入 溶液:

B. 与盐酸反应:

C.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

D. 溶液与少量 溶液反应:

②欲使100克9.32%的 溶液质量分数增加到20%,需往溶液中加入的质量是         克。

③用冶炼钛的氯化物 时,反应过程中当 的化合价降低二价时,就有24克的 单质生成,则 的值为            

参考答案

1.思考题

(1)不能。因为 会与水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 和 ,反应方程式为:

(2)

(3)补充:①AC   ②6.9克   ③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一、的结构

原子结构示意图

最外层为1个电子,易失去电子形成+1价

二、的物理性质(见课本第28页)

三、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常温下变暗)

(黄色火焰)淡黄色固体

2.与硫等非金属反应: (研磨易爆炸)

(剧烈燃烧)

3.与 反应:

四、的储存、存在和用途

篇6: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的物理性质;

掌握的化学性质;

了解的存在和用途。

能力目标

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以提高自身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其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神圣的责任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的存在和主要用途。其中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在的化学性质中重点讨论了与氧气及与水的反应。难点就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在的存在和用途中,首先介绍了自然界里元素存在的两种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然后结合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引导学生得出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存在。教材对的用途只作简单介绍。

教法建议

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1)尽可能地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

(2)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做实验的教学方法。

(3)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

(4)和氧气的反应可由[实验2-2]的表面在空气中的变化而引入。

2.深入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优化的知识结构。

(l)虽然碱金属单质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它们的某些化合物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可让学生标出 与 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3)应将 的结构、性质、保存、存在、用途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主线。充分体现结构决定性质、存在、用途以及保存方法取决于性质这一思想。

(4)学习了与水的反应后,紧接着可让学生讨论“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成什么物质?”再做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来验证。使学生对初中学习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规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普遍性中存在特殊性的科学思想。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重点:从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的化学性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1)这是元素化合物的第1个主族元素的学习,应采取从结构到性质至用途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为后面的主族元素的学习开好头。

(2)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程序。

(3)介绍第一节在全章内容中的重要性。

2.练写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1)教师指导学生在书后的周期表中查出碱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并指导学生掌握碱金属的核电荷数递变的规律。

(2)熟练的写出碱金属的名称、符号及核电荷数。

3.教师强调

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结构为基础,以性质为重点,以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为主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的物理性质

演示课本第28页[实验 2-1],请一位学生切割(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并指导学生阅读的物理性质的课文(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5.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的反应

[提问]在空气中,新切的面上有什么变化?

演示:课文第29页[实验 2一2]并补充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

[总结]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课文有关与氧气反应的内容,理解常温下“发暗”,“燃烧黄色火焰”,“淡黄色”固体等关键的现象的根本原因,以理解促进记忆,并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黄色火焰)

(2)与硫等非金属反应

[提问]根据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和的最外层电子结构,推知与氯气、硫等反应,指出与硫粉研磨,会发生爆炸,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研磨易爆炸)

(剧烈燃烧)

(3)与水的反应

演示课本第29页[实验 2-3]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在水中变化的情况。

演示[实验2-3],可利用多媒体投影,在一U形管中加入少量水后滴加1滴酚酞再加入一米粒大小的金属,投影于屏幕上,可使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浮”(浮在水面上),“熔”(熔为小球),“游”(迅速游动),“红”(酚酞水溶液变红)

[演示2-4],重点检验收集到的气体。引导学生观察产生有关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讨论]

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水的组成,得到的结论是置换出水中的氢,生成氢气和氢氧化

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浮在水面上的原因(的密度比水小),解释与水反应时,为什么熔成小球(反应放热,且的熔点低),解释熔成小球后为什么在水面上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反应生成的氢气对其产生了推动作用)。解释滴有酚酞的水为什么变红(反应生成了氢氧化使酚酞变红)

③由此得出保存的方法:隔水、隔空气,而保存在煤油中(比煤油的密度大,且不溶于煤油)。

6.通过掌握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说明的主要用途,以帮助学生改进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实现结构→性质→用途相互渗透。

(四)总结、扩展

1.总结

是主要的活泼金属元素,它亦为碱金属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通过学习的结构和性质,使学生进一步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通过有关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

2.扩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作为主要的工业原料,除课本介绍的用制高压灯、与金属钾制成金属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制贵重金属外可补充制成的氢化物—氢化,并介绍它的结构特点及在现代工业和科技方面的用途。

八.布置作业

1.思考题

(1)能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吗?

(2)与水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如欲满足离子与水的个数之比为1:100,则生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2.书面作业

(1)课本第31页的有关练习。

(2)补充

①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投入 溶液:

B. 与盐酸反应:

C.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

D. 溶液与少量 溶液反应:

②欲使100克9.32%的 溶液质量分数增加到20%,需往溶液中加入的质量是         克。

③用冶炼钛的氯化物 时,反应过程中当 的化合价降低二价时,就有24克的 单质生成,则 的值为            

参考答案

1.思考题

(1)不能。因为 会与水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 和 ,反应方程式为:

(2)

[1] [2] 下一页

篇7:钠

教学目标 概览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的化学性质,了解的物理性质,认识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

(二)能力目标

通过的有关性质的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2、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教学重点:从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

请同学画出Li、Na、K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由它们结构相似,介绍它们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碱,所以称作碱金属。

碱金属元素包括:锂、钾、铷、铯。以为代表,学习的有关知识。

[板书]  第一节

[学生实验]  实验2-1:从煤油中取出金属用小刀切割,观察金属的色、态,认识其质软,有延展性的特点。

[提问]归纳的物理性质,填写下表:

[板书]一、的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硬度

密度

熔点

沸点

导电性

[提问]为什么在空气中会变暗?

说明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板书] 二、的化学性质

从原子的结构出发分析出是一非常活泼的金属。

[板书] 1、与氧气反应

[分组实验]  实验2-2后,请同学分析化学反应。

[板书]    常温下:4Na  +  O2 =  2Na2O(白色)

点燃

点燃

 

加热:2Na2O +  O2           2Na2O2  (淡黄色)

点燃

         说明Na2O2比Na2O要稳定。

总反应式:2Na  +  O2                 Na2O2

回忆初中所做的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点燃

[板书] 2、与氯气反应

2Na  +  Cl2          2NaCl

[讲述] 除了能与氧气、氯气直接化合外,还能与硫等很多非金属直接化合。例如,与硫化合时甚至发生爆炸,生成硫化。

[板书] 3、与硫反应

2Na  +  S  =  Na2S

分别指出以上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学生实验]实验2-3,观察实验现象。

[板书] 4、与水反应

实验现象:浮、熔、响、游、红。

[实验] 演示实验2-4,

[讨论] 课本P30“讨论”,填表:

现象

原因

浮在水面上

立即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的小球

小圆球到处流动

反应后溶液使酚酞变红

[提问]:(1)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该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分别是什么?

(3)应如何保存?

(4)露置于空气中最终变成什么物质?

[板书]   2Na  +2H2O  =  2NaOH  +  H2↑

[拓展]:1、与酸反应

2、将置于硫酸铜溶液中发生什么实验现象?

[过渡]请同学们根据的化学性质,推测出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有何用途?

[板书]  三、在自然界里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1、  存在:只能以化合态存在。

2、  用途:制过氧化的原料  钾合金是导热剂  还原剂 电光源

介绍的制取:电解熔融的氯化。

[总结]

[反馈练习]:

1、关于原子和离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它们相差一个电子层      (B) 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C)  原子半径比离子大    (D)原子、离子均为同一元素

2、金属分别与下列溶液反应时,既有沉淀析出、又有气体逸出的是(   )

(A) BaCl2溶液   (B)K2SO4溶液   (C)FeCl3溶液    (D)NH4NO3溶液

3、把小块金属投入盛有水的烧杯里,      (填“浮”、“沉”)在水面  

  (填“上”、“下”)有       放出。熔化成闪亮的小球,说明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向烧杯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呈         色,原因是                                  

作业 :P31 一、二、三、四、五

篇8:钠

一、        说教材

1、本章(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特点及作用

地位:碱金属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碱金属一章里所包含的化学反应类型较卤素的更全一些,对于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吸热和放热反应等知识内容,在碱金属一章中应用得也多一些,体现得也更直观一些。因此,把碱金属作为第二章,可使第一章所学知识得到及时的应用和巩固。为学习其他元素和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同时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的不适应感。

特点及作用:(1)注重了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知识的逻辑顺序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和认知规律。初中已学的铁等金属的知识,以及碳酸、氯化、氢氧化等的化合物的知识为碱金属的学习打下基础,并同时巩固了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

(2)树立起了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教材通过实验来具体研究的性质,推出的存在,用途。联系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特点,最后归纳出碱金属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体现出由个别到一般的 认识规律。建立起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建立起研究元素族的科学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元素族及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3)加强了实验教学。本章新教材共插入了11个演示实验,1个学生实验,一个家庭实验,1个趣味实验(选修)增加了实验的比重、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全方位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同时,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能力。

(4)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本节就插进了7个图,丰富了版面,使学生更好理解教材,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了教材的弹性,使资料更加丰富,扩大了学生选择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2、教学目标 的确立及依据

依据教改的精神,新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 如下: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的物理性质,掌握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重点是通过实验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确立的依据: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二、        说教法和教学手段

我是一名普通的化学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使我感觉到,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索能力。

通常物质实验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是复习和巩固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实验的难度比较小,常常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重复做这种实验,学生的实验兴趣会下降,对这样的化学实验,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方法,自己去感受,探索新知识,运用结论,在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既学到了化学知识,又掌握了探索新知识的科学方法,提高了思维能力,培养了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因此,我在“金属”一节的教学中采用“引导——实验探究法”。这种方法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教材实验为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性学习,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自己归纳总结。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并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        说学法

由于我们的学生知识技能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加之这一节的实验又易做,所以尽量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同时,分设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探究,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对于习题来说,使学生对同类习题合并找差别,一题多解找简法,典型习题拓开知识点。

四、        说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预测——学生拟定探究方案——教师指导——确定实验方案——实验探究——汇报交流——评价小结。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可结合物质的组成、结构、客观存在的实验事实、现象或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趣味实验等进行;学生的讨论、预测、拟定探究方案,则要结合学生旧有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敢于标新立异;教师的指导、评价要注意不包办代替,不随意否定,而要在充分肯定其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客观评价。

五、        说教学过程 

前言导学

(1)、碱金属包括哪些金属元素?它们在原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把它们叫碱金属?

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回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引导:

自然界中常见的一些金属块儿(如铁、铜等)

(1)、可以用小刀很容易地切割吗?如能切割,观察断面的颜色。

(2)、把它们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能熔化吗?你能观察到什么?

(3)、把它们放入水中能溶解吗?能漂浮与水面之上吗?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每小组汇报实验结果。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入手,有利于跟下面的实验形成对比。

实验探究1:

教师分发块儿,然后说:同学们,如用儿块重复上述实验,你又能看到哪些奇妙的现象呢?

学生活动:

学生动手实验:用小刀很容易的把块儿切开,觉得很新奇,但一会儿看到断面变暗,很不理解。教师提醒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学生马上意识到与氧气反应。在做第二个实验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成物的颜色,并和第一个实验进行对比。特别是做第三个实验时,同学们的气氛高涨起来。通过以上对比实验,能够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金属有不同与铁、铜的物理与化学特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亲自体验的性质的研究过程。

实验探究2:

在与水反应的实验中,你能否再设计一个实验,检测反应都生成了什么物质呢?

学生活动:

学生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小组讨论方案的可行性,然后进行实验探究。同学们有的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酚酞,有的又取一小块儿放入盛有少量水的小试管中检验产生的气体……

至此,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分析问题,之后,让学生进行再讨论。看这几个方案中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直至得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接着,再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生完成第一步学习探究活动后,对的化学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提出一些深层次问题,让学生进行第二步学习探究,深化思维,发展能力。

引导:金属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非常活泼,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所以应将金属与空气隔绝;又因为比煤油重且不与煤油反应,所以保存在煤油中。训练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着,又引出两个探究性实验。

实验探究3:

如果将投入到煤油和水的混合物中,会有什么现象?

实验探究4:

如果将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能置换出铜吗?你还会看到哪些现象呢?

学生活动:

先预测——实验验证——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宽度、深度,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归纳小结:(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画龙点睛。让学生归纳,可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内练习:目的在于检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不足,及时解决。

本课的课后作业 设计成:把一小块儿金属露置在空气中,两周后会看到什么变化?最终变成什么物质?作业 设置的意图,主要是培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做一个有心人,这也利于其非智力因素的养成。

方法与体会:

“引导——实验探究法”运用了现代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大胆丰富的想象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

“引导——实验探究”模式符合教学统一规律,即“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师生围绕教学目标 ,共同展开实验探究,也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引导——实验探究”模式的教学过程 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指导作用。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归纳总结、练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探究学习符合中学生心理特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整个教学过程 中,从提出问题开始,到解决问题为止,学生始终处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中。实验的成功,结论的得出,使他们能初步尝试到科学探索的乐趣,这无疑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其创造性,并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使他们学会研究和探索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

总之,“引导——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 变成学生发现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运用更好的教学模式使化学课变得更加精彩。

板书设计 :

这样的板书设计 ,可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整理和记忆。

钠的教案

普伐他汀钠胶囊说明书

普伐他汀钠片说明书

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什么

钠钙玻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头孢唑肟钠生产工艺分析论文

钠的物理性质有哪些(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钠的物理性质有哪些,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