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天才少年方仲永的结局续写(共含6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流星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天才少年方仲永的结局续写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文章,其中提到天才少年方仲永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可后来,由于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结果呢?“泯然众人矣!”其实,这只是王介甫先生讲的一种版本而已。假如是今天,结局可能还有N种版本。
NO.1
方仲永的天才被传开之后,许多学校纷至沓来。
动作最快的是本市有名的英才学校。该校招生办主任来到方家,把学校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向方父介绍完之后,慷慨承诺,到该校读书,学费全免。方父心想,在乡下读书,一个学期下来,少说也得二三百。人家免费,中。
就在方家准备送儿子去英才学校的时候,本市最大规模的英华学校也来人了。这一次,人家可是校长亲自出马。校长不愧是领导,很有气度,听说英才学校来过并许下免学费的诺言之后,一拍胸脯,“我们学校不但不收仲永的学费,还食宿全包。”读书不要钱,还白吃白住,天底下竟有这样的好事,中!方父喜不自禁。行,明天,我们就去报到。
当天晚上,方父打点行李,准备第二天送儿子去上学。半夜,敲门声骤起。
开门一看,屋外来了一大群人。对方自称是市里最有名的贵族学校——精英学校董事长。不用问,准是冲自己的儿子来的,方父心中有了底。可想想人家学校的学生不是高官,就是大款,心里又有点犯疑。
你儿子到我们学校就读,免学费,免食宿费,还可以安排家长陪读。愿意工作的,还可以安排在学校图书馆上班。行的话,今晚就走人,不行的话,拉倒。董事长十分干脆,开门见山。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不用我罗嗦,大家都知道结局如何了吧。
NO.2
方仲永的天才被传开之后,许多记者也不请自来。
最先来的不是本市记者,而是省报侯记者。难怪本市的报纸除了供人们擦桌子外,总没人看。连本市这么有轰动效应的新闻都抓不住,还让省报的记者抢了先。
侯记者采访方父后,连夜赶写稿子。经过一宵苦战,一篇题为《直追诗仙李白的神童诗人》的长篇报道,终于炮制出来,第二天就在省报的头版头条刊登了出来。
此文一出,果然全省轰动。众多的的媒体蜂拥而至,平时狗不拉屎的小山村一下子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方仲永成了不折不扣的明星,方父成了明星的爸爸。
市电视台请方父作客《人物》栏目,介绍育儿经验。从未上过电视的方父总算过足了瘾。
省电视台请方父当《成功之道》的`嘉宾,推介方氏胎教法。
CCIV请方仲永参加《天下英雄》节目,现场表演作诗才能。
出版社也闻风而动,策划出版“小神童书系”。先后出版《天下第一神童诗选》、《神童告白——我的成功路》、《和神童儿子作朋友》、《我的神童弟弟》、《走近神童少年》。书出版后,十分畅销,据说一年内再版十几次,创就出版界的一个神话。
众多商家也从中闻出了钱味,东家请方仲永做牛奶代言人,西家请方仲永做服装品牌形象大使……
出场费、版权费、广告费……方仲永一下子身价过亿,位居胡润财富榜前列,成为最年轻的儿童富豪。
NO.3
方仲永的天才被发现之后,方父想,现在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要多,写诗有个屁用。读好书,考大学才是正道。
于是,方仲永被送到最好的学校。
可是方仲永在学校表现平平,特别是数学,出奇地差,经常不及格。数学老师想,这孩子脑子肯定有点问题,这么简单的东西,他总是搞错,害得班上的成绩老被他拉了后腿。
总算挨到了小学毕业,语文考试时,方仲永终于找到了了一个发挥才能的地方。作文时,一看题目,一首长诗就喷了出来。
可是成绩揭晓后,语文竟然也没及格。后来,方父到学校查询,才知作文有要求,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方仲永写的是诗,当然只能得零分。
初中没考上,当然只有出外打工了,由于体质较弱,还不如一般人呢。
关于方仲永现代版的结局,还有N种在流传,由于篇幅关系,就不一一罗列了。
方仲永续写作文
过了几十年,仲永已经步入老年。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多么的聪慧,而自己的少年智慧又逐渐的退化,直到青年自己又与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了。仲永想着自己的“成长史”。伤心的眼泪已经不自觉的划过脸颊。
仲永全面的总结了自己论为“普通人”的原因:
1.没有收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2.父亲的贪财。
仲永想了想,其实责任都在自己父亲的身上,自己天生的聪明是无法否认的,只要自己再和别人一样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想必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But, 因为父亲的`贪财,自己沦为普通人事小,可对国家,社会,就是一个有用的人才。仲永想着,不争气的眼泪又划过了脸颊。
仲永总结出,天才其实分为两种:
1.是天生的聪明(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2.是经过后天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天才。
So(所以),不要崇拜天才,因为任何人都有可能・有机会成为天才,当然,只要你肯努力。
方仲永续写作文
话说金溪这个地方有个人叫方仲永。他们一家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他们本以为这样的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但仲永五岁那年,他们的生活起了波澜。
“乡亲们,快来看呀!”一位大爷大声喊,“仲永居然会写诗啦!”于是乡亲们都聚到仲永家里凑热闹。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议论开来,都在猜想仲永会写出什么样的诗。
只见仲永拿起毛笔,在洁白的纸上一阵草书,不一会儿写完了一首诗。
大家都想知道上面写了啥呀。于是,一位大娘建议:“我们大家传着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大家一看,这诗不但文采和道理都值得观赏,而且诗中的草书都赶得上王羲之了。
从这以后,仲永就“火”了。常常有人到他家来请他作诗,为的是欣赏他的草书与文采。渐渐的`,仲永在人们的赞扬声中长大了。他觉得人家这么崇拜自己,自己一定是天下无人能敌了。这以后,他在别人面前总是抬着高傲的头颅,别人对他也恭恭敬敬的。请他作诗,不花俩小钱是不行的。
乡里人这样对待仲永,使仲永更加高傲了。
不久,县里来了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儿。这一天,仲永在路上散步,正巧碰见了这老头。仲永想借机羞辱一下这老头,便高傲地走了过去。没想到老头儿也高傲地走了过来。仲永气极了,就对他说:“你这糟老头,敢对我不敬!知道我是谁吗?我可是大名鼎鼎的方仲永!我要跟你对对子。”
“好啊。”老头从容地回答。
仲永看见一间茅屋边有棵老枯树,便说:“茅屋旁边一枯树,不知我名方仲永。”这时飞过一群大雁。老头说:“土路上面一乌鸦,不晓雁名王羲之。”仲永一听,大惊失色,说:“原来您就是书法大家王羲之,失礼,失礼。”
“孩子,不必自责。只要你能收高傲的心,努力学习,就能超越我。”于是仲永点点头。
回家路上,仲永似乎明白了王羲之话中的道理。
在宋朝的江西省金溪县的朴实老百姓中。有一位曾经脱颖而出。名曰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生计。转眼间。方仲永长成了五岁的小Baby了。但是他还没有认识中华文化的精髓--文房四宝。忽然有一天。他无故在家里大声哭泣。惊坏了他的爸爸。细查原因。原来是他想要文房四宝。父亲听后大吃一惊。不知这个小毛丫头又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于是当即就借到了这些东西给了他。他也毫不含糊。大笔一挥。四句诗便在纸上赫然醒目的出现了。并且自己刻上自己的尊姓大名。他的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同宗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曾被一乡的秀才观看。口碑甚佳。
从此之后。只要你指到哪里。一篇美诗便会源源不断的从他嘴里脱口而出。而且诗的文采道理。都是数一数二的。
同县的人。对这个天才。感到非常吃惊。于是乎渐渐以宾客之理对待他的父亲。或者给他父亲重金。让仲永题诗。他的父亲正愁没钱花。见到他的儿子简直是一颗[摇钱树“.高兴得几天没睡好觉。天天拉着仲永的手。奔忙于家家户户之间。根本不给他喘息之机学习。
王安石听说了这件事情后。也感到很惊奇。于是在明道年间。跟着已逝去的父亲的遗体。到了舅舅家。恰巧碰见了他。那时他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小伙子了。我想到了前期之闻。便让他对着某一物体。即兴作诗。却发现。他根本不能与前时之闻相当。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了舅舅家。问他的情况。却听到了这样的回答:[已经和常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我不忍心亲眼看到这个人才就这样白白的流失。于是亲自出马。手把手的教育他。有时。我让他重温旧时功课。让他记住前时的写作灵感。有时。让他披盔带甲。模仿千里征战的那份豪迈。有时。让他披星戴月地劳耕。体味农民的艰辛。有时--有时--
过了几个月。他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终于能自己写出一首打油诗来了。而且在思想与哲理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转变。再也不是从前那个稚气未脱的小孩了。
我趁热打铁。把自己寒窗苦读十年的所有功课都传授给了他。没想到。他的进步越来越快。甚至能说出[天下唯我独尊“的豪言壮语。把十几时岁的阴影甩得无影无踪。
又过了几年。我鼓励他参加一年一度的诗赋擂台赛。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以李白的豪爽。杜甫的个性。王维的遐想。孟浩然的朦胧。以及苏轼。陆游。甚至包括我的特点都融为一体。创作了一曲大快人心的<欢乐颂>.并且用着绰绰有余的时间。当堂创作出了<杂诗>.以乐府诗的格式。写出了上至尧舜禹时期。下至岳飞抗金时期的民风民俗。字字都饱含着对生活的眷恋和对自由的向往。
当之无愧。方仲永蝉联了桂冠。荣获了[诗王”的称号。受到了世人的尊重。原来已经坠落的方仲永。正以惊人的速度。向诗赋界发起了最具危险性质的挑战。
后来。他实在看不下去世间的腐败。激昂愤慨地写下了<正气歌>.后来被卖国老贼秦烩看到。和岳飞一样。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死狱中。
后来在民间。方仲永的故事广为流传。从此他的名字与他的诗篇一样。千古流传。经久不衰。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赏析/方仲永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一样招待,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故事启示/方仲永
骄傲心理是被别人捧出来的
骄傲心理从哪里来?有人说是自己的思维产生变化后盲目夸大自己的能力而形成的。其实,一个人的主观思维的改变离不开外界对其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骄傲心理的产生绝大多数原因来源于外界对他本人过分夸大所致。
古人云:“盛名之下,难副其实”。当一个人在某方面获得一些成绩时,外界随之而来的'鲜花和掌声往往会使他的成就感无形中膨胀起来,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感觉自己在这方面已经处于登峰造极的程度,更有甚者,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尤其是当外界在夸大事实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吹捧的话,会使被吹捧之人的骄傲心理膨胀的速度加快。这种现象尤其在一个人少年得志时显得更加突出,因为年轻,所以缺乏应有的判断力而被外界的吹捧所迷惑,最后盲目地抬高自己,产生出骄傲心理。
骄傲心理一旦在一个人心中形成的话,很难再改变回来,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需要时刻培养自己的定力,面对社会中五花八门的吹捧要做好自我定位,否则必将会成为一个被鲜花和掌声所淹没的人。[2]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为什么哀伤、哀怜?因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不至”。但这不能怪仲永,他毕竟是个孩子;这全部责任都应当由贪财的父亲来承担,因为他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有两点用意:第一,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第二,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根子、因为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逐渐衰退(“今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至丧失殆尽(“泯然众人”),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那么,同样,在现代社会中,许多父母不也是如此吗,就像现代许多选秀节目,很多小孩子不过5、6岁,就因为一些唱歌或表演上的才能而被父母带上电视,可是最终结果呢?又有几个孩子能够坚持下来,在演艺上取得大的成就,最终还是泯于众人矣。
原因分析/方仲永
整个事件,源起于方仲永五岁那第一首诗。此前的一切,恐怕就只有方仲永的父亲知道真相了。他是如何偷偷教孩子读书写字的,大家不得而知,或者大家都没想过要注意,只是他突然拿出一首诗来说是方仲永写的,并传给一乡秀才们看的时候,人们才仅凭他的介绍知道:这孩子原本是不认字的。――古往今来,奇闻从来都有放大效应,人们不断地传播出去,全是添油加醋,就像前几年揭穿的那个气功把手指头变长了的“奇迹”一样,谁也不肯从心理上去怀疑这孩子原本是不是读过书。再到一乡秀才们都认可的时候,又都象皇帝的新装一样谁也不敢说出自己的疑问了。方仲永之父“推星”之第一推手就此成功。
儿子走出“星光大道”,自然“星光灿烂”,方老伯第二推手就是蓄势待发,再加上心里可能总也是没底,尽管这孩子确实聪明绝顶,一点就透,但“推星”之初,也别像周老虎那样惹上那么多反伪科学斗士的攻击才好。那么,神童就不是谁都能看的,诗也不是给谁都写的。短期内,方仲永这个神童被其父雪藏了。以致于你再想看,就得给出场费了。这完全像我们的超女、快男、红楼梦中人,炒作炒作,全都炒出金豆银豆来,推手推星,最后得来的全然是银子。
推上天的星,总不会亮很久。日日不使学,他就是神童,也总有一天达不到人们的期望值,加上人们的新奇感逐渐淡去,亦或乡里出现了别的新鲜事:有个白云婆婆说她家的公鸡下了个蛋,再有个正龙居士说他在林中看到了真的老虎云云,人们转而去别处喷口水,没人再追捧方老伯的臭脚,人气指数一下降,神童便再“不能称前时之闻”了。再糊弄得久了,仲永二十多岁了,什么新的本事也没有,只好拾起他父亲的锄头去锄地了。
同今天广泛兴起的网络推手、超女、快男、梦中人等炒作相比,方仲永的故事是个悲剧。方老伯炒作的成就,是给了儿子一个绝佳的出场机会,但炒作的结果,却因违背事物规律而断送了一个天才的正常道路。或许不炒作的话,方仲永更会埋没,但那种埋没隐藏在规律之中,不会激荡其心志,待他老去时不会扶锄而叹。老庄的无为思想,人们说他们不进步,但没有人能真正证明,老子说的是错的。如今这么多的超女、快男、好男儿,谁知道他们的将来,是苦的还是甜的……
王安石与方仲永
那一年,一个五岁的男孩突然哇哇啼哭,向父母索要文房四宝,然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父母恩如山,百事孝为先;
比邻相和睦,犹如月团圆。
众人看到,惊呼奇才!十里八乡,传为佳话。
那一年,有个同乡的男孩也五岁,听到大人们夸赞写诗男孩,心有不服,总想找个机会与之切磋!
写诗男孩叫方仲永,对其不服的男孩叫王安石。
那一年,他们都十二岁,上天安排他们邂逅一次。
憋足了七八年的劲儿,王安石终于可以向方仲永宣战了。
王安石看到有人在劈柴,马上吟诵一句:
“钝斧劈柴,三杈四桠,
柴开节不开。”
那仲永岂会甘于人后,看一厨娘在切藕,随即脱口而出:
“快刀切藕,七孔八窍,
藕断丝相连。”
王安石又来一句:
“白蛇过江,头戴一顶红日。”
仲永对曰:
“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两位少年彼此一笑,似乎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其实,此时王安石已摸清仲永实力,心里暗笑:也不过如此!
再过四年,他们都16岁。王安石进京结识曾巩、欧阳修。方仲永继续随父会客拦金。(不学习而在客人面前卖弄、挥霍先天资本,搏取名生。曾经沧海註)
三年后,王安石已名声大噪,19岁的他们本可再次相遇,但方仲永却避而不见,听说其已“泯然众人矣”。(众人,即普通人。曾经沧海註)
21岁时,王安石登榜进士第四名,方仲永不知何为。此后,王安石平步青云,从知县做到宰相,并在文坛确立一席之地,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方仲永逐渐成为凡夫俗子一个。
两位从小都是天资聪颖的神通,为何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
王安石之后写过《伤仲永》一文,文章言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才分先天之才与后天之才,先天之才得之于天,是上天眷顾;后天之才得之于人,需自己努力。王安石承认方仲永有天生之才,非常人能比。方仲永与王安石年少得志,都有先天之才。但方仲永以先天之才为资,不取后天之才,先天之才用之既少,又无后天之才充盈,犹如一池清水,日取一瓢,久而久之便池空见底。王安石则挟先天之才,又取后天之才,相得益彰,其池中之水用之不竭。
王安石在这里也说到,有些人没有先天之才,那么就要取后天之才,后天之才得之于众人,集众人之才就不会成为“众人”,如果连后天之才也不取,就只能成为凡夫俗子!
曾经沧海曰:“小時了了,到大草包者”,不在少数,天资聪颖如仲永者尚且如此,何况众人(普通人)乎。徒恃天才而不求后天吸取营养,此仲永所以废也,可不畏乎?
读完《伤仲永》这篇文章后,的确让我感到有些“伤”。仲永天生聪明、有才智,年纪小小就能作诗,但最后却得到“泯然众人”的结果。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如果从小就努力勤奋地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才子,成为国家的栋梁。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
方仲永变成了普通人,责任全在他的父亲,因为他不让方仲永接受后天的教育,这样,尽管方仲永的天赋是多么的高,他所掌握的知识只不过是那么点,而他不再更新这些知识,不再添加,当人们听多了,对他的知识透彻了,他也就变成普通人了。相反,那些天赋很差,不是神童的人,经过刻苦的学习,比别人多的付出,一定会从不是神童的人,变成神童。所以说,天才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落成普通人,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就能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爱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学考了两次才被录取,毕业后到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的职员,他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的学习和工作,终于打下了相对论的基础,所以,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学习,就一定能取得成就。
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对造就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句话不仅适用在学习上,它还可用于人生中。天上不会掉馅饼,就算掉了下来,你吃完了以后,还得靠自己去寻找。
★ 方仲永续写作文
★ 《伤仲永》
★ 边城续写结局
★ 《伤仲永》读后感
★ 伤仲永读后感
★ 伤仲永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