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玉米秸的散文随笔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西风的话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甜甜玉米秸的散文随笔(共含5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西风的话”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甜甜玉米秸的散文随笔

篇1:甜甜玉米秸的散文随笔

甜甜玉米秸的散文随笔

儿时的秋天是甜的。

玉米熟了的吋候,玉米秸杆成了我们儿时的“糖”。

那时,为了一块糖必须多割猪草,讨得父母喜欢,才能得到一分硬币,蹦哒蹦哒跑进村里的小买点,买回纸包的糖块,舍不得一囗含化,只得在手里把玩一回,或者高举着在同伴面前炫耀一番,惹得偎在娘怀里的孩子哇哇哭,惹得牵在手里的孩子跳脚哭,扑地打滚。

这时,我便把糖块举得更高,一半是高兴,一半是害怕。害怕她们过来抢。孩子娘看了我一眼,含着埋怨。她把奶头塞进孩子嘴里,堵住了孩子的嘴。孩子不再哭。躺在地上的孩子仍在打滚,地上被孩子滚出一个浅浅的坑,灰白色的粉土粘在衣服上。

孩子娘无奈地看了我一眼,转身抬脚欲走,打滚的娃娃却抱住了娘的腿。娘猛抬脚,挣脱了孩子的手,头也不回地走了。那时孩子多,不怕你娇情。

我怕躺在地上的孩子,急了抢我的糖。在他欲爬起来的时侯,我抓紧了糖块,跑回了家。我小心奕奕地剥去薄薄的糖纸,怕被手悟热的糖块眨眼融化,立刻含在嘴里,让它在口腔里慢慢地甜。然后把薄而精美的糖纸,用手抚平,贴在床头上,作为向同伴炫耀的资本。

到了秋天,孩子们不再为某个孩子的糖块而惹哭。

大人们割玉米时,我们尾随在身后,把割倒的玉米秸杆拿起,把根部含在嘴里品尝,只要是甜的,我们便把它拦腰砍断,一根一根用小绳子捆好,背回家里吃。够一捆了,我们便坐在树荫下,一根一根,用牙把玉米秸皮剥掉,便露出一截白绿。我们把它含在嘴里甜甜地咀嚼。

忙秋的时候,大人小孩都要出坡的。不会走路的孩子,没人看管也被带到坡里,把孩子往树荫下一放,砍一根甜玉米秸,剥好,递到小手里,孩子便不哭不闹,大人便摸起镰刀割玉去了。

我们咀嚼着甜甜玉米秸,好像整个秋天都是甜的.。我们不哭不闹。但为这些甜甜玉米秸,有吋也把手割破,我们不敢像现在的孩子蹭破点皮大喊小叫。而是忍着痛,随手抓点黄土,用手捻细,撒在伤口上。一会儿,血不再流。这样的小事,大人早己熟视无睹,我们只得自伤自愈。所以我们这代人皮实,在甜甜的秋天里渐渐长大。

又是秋天,一棵棵玉米在人们镰刀唰唰声中倒下。三三俩俩的农民跟随其后抢收玉米秸秆作青储饲料。却再也看不到割甜玉米秸秆的孩子。糖己不再是他们的奢望。因为各种甜食小吃应有尽有。我拿起一根玉米秸杆,含在嘴里咀嚼,却再也品尝不出儿吋秋天里玉米秸杆甜甜的味道,再也回不到儿时甜甜的秋天。

篇2:玉米经典散文随笔

玉米经典散文随笔

静静地站在一片无际的玉米地前,双手摩挲着玉米阔大的叶子,鼻翼轻轻翕动着,畅意地呼吸着玉米淡淡的清香,眼前又一次映现出少年时我与玉米结成的一串串故事……

我自小生活在豫南平原一个叫周庄的小乡村。这个小村和江苏的周庄镇同名,但是,彼此间的名气及差异却是天壤之别。我所在的这个周庄没有山环水绕,没有黛瓦回廊,有的只是一片黄黄的土,一排低矮的房,还有一脸菜青色的父老乡亲。在这样的生活氛围里,侍奉庄稼是顺理成章的事。

曾记得,麦子收割后,顺序进入秋种、秋收时节。秋天的早晨,已有了深深地凉意,而我还沉浸在温柔的酣睡中。就是在这样一种时刻,总是听到母亲高一声底一声的呼唤:“孩子,快起床了,吃完饭咱们该去掰玉米了!”,那时沉浸在甜梦中的我,会恋恋不舍地从沉静优美的古典意境中走到世俗的现实。

从过道里拉出那辆半新不旧的架子车,再用心的把用柳条编制的“橼子”架在车子的两端,我就在半睡不醒的状态下跟着父亲迷迷糊糊的出发了。那时,属于我家的玉米地正沉浸在美妙的酣睡中,缕缕红缨在清凉的晨风中无序的飘浮着,似乎在展示自己成熟后的魅力。

我把架子车停在地头,一转身钻入无际的玉米地里。深秋时节的玉米,每个籽粒都长得那样饱满,那样丰盈,尤其是窜出包衣的那些玉米粒,更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在晨阳下挤眉弄眼,煞是可爱。我站在高高的玉米杆旁,把带着包衣的玉米一同掰下,有目的堆成一堆。尽管这时的劳动是单调枯燥的,但我的心中却集蕴着丰收的喜悦与欣喜。尤其是在掰玉米的过程中,我的脚下会忽的窜起一只野兔,抑或踢动几枚泛黄的甜瓜,那时心中快乐的心境真是用任何语言都无可比拟的。

当金灿灿的玉米拉到场院里,母亲会像侍奉婴儿一样,为每一棒玉米脱去包衣,然后再精心的.把它们编制成串,一嘟噜一挂的悬挂在场院的木杆上或房前屋檐下,任其秋阳的曝晒。

当我和父母一起在场院里忙碌时,幼小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在那刚刚收获过的玉米地里,满头银丝,步履蹒跚的奶奶正在打扫我们收获后的“战场”。在每一棵玉米杆前,奶奶会掂起小脚,扬起枯瘦的右手,对每一片焦黄的玉米叶用心的摸索着,唯恐漏下一棒玉米。在OO@@的声音中,一棒棒干瘪的被遗忘的玉米,被奶奶认真的掰下放入脚下的草筐里。

当奶奶把一筐金黄的玉米背到场院里时,我和父母都有些惊诧了。我们不敢相信,在我们用心收获过的土地里,竟然会有这么多的遗漏。面对我们的一脸惊愕,奶奶说,这些东西长这么大,不容易哩,你们以后要当心啊,他们都是有灵性的啊.......

多少年过去了,当我再次走进玉米地,我的步伐显得有些迟缓或者笨拙。玉米们发出的清香,不能说不使我陶醉,在陶醉的一刹那,我又想起我的奶奶,想起奶奶出自骨子里的那份爱粮情结……

篇3:玉米秸上的春天散文

玉米秸上的春天散文

终日忙于工作,偶尔看见小区的楼下,有个老奶奶在太阳底下打瞌睡,才发觉春天的阳光竟是如此让人享受。

此情此景,不禁使我童年的一些记忆浮现在脑海。

我老家的村子很小,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和大多数农村一样,很穷。

那时候,由于买不起砖,大部分村民的院墙,都是用麦秸和泥土加上水,拿粪叉挑拌匀了,挖起来用手团吧团吧,摔下去,一块一块地粘结成土墙。这土墙很矮,只能等秋后掰了玉米,用镰刀把甜味尚浓的玉米秸杆,从根部削下来,用排子车拉回家,然后把它们整齐的码放在这矮墙上,即能挡风又能挡住人们的视线,这种简单实用的院墙,是当时我们那一带农村独有的一道风景。

尤其是那些居住在临街北侧的农户,他们为了不让在街道上走动的村民,看见自家屋里的私密景象,往往会把玉米秸杆码放的很高很厚,以至最外面的一层,一排排的溜下来,似是铺设在地面上一般。

每到开春,在屋里猫了一冬的村民,纷纷走出家门,成群结队地聚集在这些玉米秸秆上。小孩子们嬉戏打闹,女人们做针线活唠嗑,而那些上了岁数的耋耄老人,则是裹一件绵羊皮大衣,斜躺在泛着阳光气味的玉米秸杆上,养神打盹。有些爱好下象棋的村民,更是从就近的农户家里,搬出一张八仙桌来,摆上棋盘,把玉米秸杆在屁股下塞得满满的,杀得性起不是大喊大叫,就是把棋子在棋盘上砸的“啪啪”山响,这动静,将正在打瞌睡的老村长石头爷爷惊醒了,站起来,对他们是好一顿训斥。

村西头的二傻子丁小九,父母去世很早,哥嫂又不亲,他总是从早到晚眯瞪在玉米秸上,敞着怀,只将一根很细的麻绳捆绑在腰际,身上那件破棉袄油脂麻花,黑黢黢的已经看不出本来颜色。偶尔他也会眯楞起三角形的小眼睛,望着周遭喧闹的人群,自顾自地嘿嘿傻笑,问话则不答。等有顽皮的噶小子在他屁股蛋上打上一巴掌,喊句“傻小九”就跑,他也只是跺跺脚,作势要追,却总是恫吓而已。

第一生产队的冯二丑,打小瘫痪,两只手握着两块已经磨得很光的厚木板,用力支撑着重重的上半身,在地面上一纵一纵的向前移动,虽然艰难,却也会来玉米秸上晒太阳。那时候,村里的鸡鸭都是散养的,冯二丑负责给生产队看守刚露出地皮的嫩麦苗,不让这些到处乱跑的鸡鸭偷啄。你别看冯二丑身有残疾,人长得也很差劲,只要赵狗子的`老婆王俊花,一说要给冯二丑介绍媳妇,冯二丑马上就会害羞地向麦地里“逃跑”,嘴里还“喔吃喔吃”的做撵鸡状,但一回到自己家里,冯二丑就要偷偷地拿出双拐,吃力地架在胳肢窝下练习走路。

孤寡老婆婆李奶奶靠在玉米秸上,往往不会单一的去享受阳光,她一双永远都不愿意歇息的手,会在玉米秸里到处摸索,一旦发现遗落在玉米秸上的玉米,她便喜出望外,用自己那双老榆树皮一样的手,把玉米外面已经干枯的皮层层剥掉,直到将黄橙橙的玉米掰下来,揣进自己的怀里。

三秃子的老婆,一口气给三秃子生了五个秃头儿子,每当吃饭的时候,只要数光头不够,三秃子老婆就会到玉米秸里扒拉,一准是在玉米秸里面正呼呼大睡呢。

这玉米秸经过太阳光长时间的照射,原本翠绿且含有甜汁的秸秆,已经变得皮硬囊软,又历经晒太阳人们的脚踩身压,业已由圆成扁,坐上去,愈发显得柔韧软绵了。秸秆顶上的雄花,模样依旧,被小春风一吹,嗦嗦直抖,但颜色黄中泛白,轻轻一折就断,极脆。

那时候,村里没有幼儿园,5、6岁的小孩子,穿插在大人中间疯跑,有时候太快,会被玉米秸滑个摔,惹得晒太阳的人们哈哈大笑。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亲奶奶,就会慌忙地放下手中的活计,口里喊着:“俺的小祖宗啊!”飞奔过去,一把将孙子抱起来,放在膝盖上,一手揽腰,另一只手从地上往孩子的头上呼拉,嘴里还念念有词:“摸摸俺孙子的头,掉不了魂,摸摸俺孙子的头,掉不了魂,魂来了吗?魂来了,魂来了!”

玉米秸靠在矮墙上,紧挨墙壁的地方,往往会留有空隙,那时候,小孩子们捉迷藏,都会躲在里面,等小伙伴发现了钻进去捉拿,他(她)就会从另一头爬出去溜走。有时候,他们隐藏在黑洞洞的玉米秸里,也会被在玉米秸里觅食的小老鼠吓到,慌忙自己爬出来刚想逃跑,而恰巧被前来捉拿的小伙伴逮个正着。

记得那时候我常常跟着二爷亦步亦趋,在玉米秸上,他躺我也躺,他坐我也坐,学累了就趴在他的腿上假寐。二爷的脾气好,手也很能,有时候他会在身下的玉米秸里找出一根高粱杆来,把外面坚硬的部分剥开(我们把高粱杆上坚硬的部分叫细细咪),并精心地把这些细细咪分成若干份,然后,这些薄薄的细细咪在二爷手上东握西折,就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特别是那只小鸟,二爷把它插在已经剥掉细细咪的高粱杆上,小鸟上下颤动,真好似展翅欲飞的模样。二爷还把另一节高粱杆折断,剥开细细咪,去掉一半软心,再把细细咪全部弯曲成椭圆形,在另一头放上一枚小石子,然后猛地松开,那枚石子就被弹出去很远。

等这些玩腻了,二爷还会给我用比较宽的细细咪做一个风叉,并用一小段硬树枝固定在高粱杆上,让我举起来迎风奔跑,那风叉就“赫拉赫拉”地转动,很轻很快。

跑累了,我就又回到二爷的身边,帮着二爷把玉米秸一根一根地剥开,寻找喂鸟的小虫子。那时候,二爷养着一只小八哥,虽然不会说话,但也乖巧可爱。每每发现玉米秸上的小黑洞,里面肯定会有一只白白胖胖的小虫子。起先我不敢用手指头去捏,在二爷多次的鼓励下,我小心翼翼地捏了一下,软软的,虽然有点怕,但终究还是捏在了手里。随着胆子越来越大,男孩子调皮的天性,使我的目光落在了二婶身边的小表妹妮妮身上。于是,我把一只又白又大的虫子藏在手心,走到妮妮跟前:“妮妮,哥哥给你糖吃。”妮妮高兴地伸出小手,我飞快地把虫子放在她的手上,妮妮吓得“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二婶可没有二叔那么好的脾气:“打死你这个小兔崽子!”,脱下鞋,就朝我的小屁股蛋上打了过来……

每次回老家,我总会发现村子里的二层小楼又多出了几栋,而那些临街的农户,不是砌起了高大的院墙,就是把临街的一面盖成了超市。

如今,漫步在家乡小村的街道上,钢筋水泥浇筑的街面干净整洁,春天的阳光依然还是那样暖洋洋的,但发生在玉米秸秆上那温馨的一幕幕,恐怕再也不会看到了……

篇4:玉米飘香的散文随笔

玉米飘香的散文随笔

夏秋之交,玉米扛着红缨枪隆重登场,从乡村到城市一路走得雄赳赳气昂昂。

玉米的吃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煮玉米。卖玉米的推着三轮车,车上放一个煤球炉子,炉子上是一锅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冒着袅袅热气。馋不过买上一个,趁热咬一口,满嘴生香,直入肺腑。

现在比较流行的是烤玉米。把煮熟的玉米加入各种调料,在烤炉上翻转几圈,再刷上一层面酱。这种吃法五味杂陈,好吃是好吃,却没有了玉米那种天然的清香,似乎更受小孩子欢迎。

我对玉米的深厚感情从孩提时代开始。幼时跟随父母收秋,偶尔几个晚熟的玉米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偏嫩的水煮才好吃,甜中透着玉米特有的清香;老的适合煮熟后用热油加葱蒜爆炒,做成“油豆”,鲜香可口,保证你吃一口就会爱上它;还可以把玉米带包衣放进灶膛里,大火炙烤,到一定火候剥开外衣,露出一排排金黄色的“牙齿”,继续烘烤,烧得外焦里嫩,是另一种焦香,吃得满手满嘴都是锅底灰才算过瘾。

其他的吃法还有很多。把经过太阳暴晒的玉米磨成玉米糁,煮粥,那曾经是上一辈餐桌上的主食;磨成更细的玉米面,这可是稀罕物,黄灿灿的玉米面窝头现在想吃都吃不到哩;还可以做成一种时尚的.零食——“哑巴豆”,在锅底铺一层白土,烧热后玉米粒铺在白土上,以防烤焦,“哑巴豆”硬得硌牙,孩子们”嘎嘣嘎嘣”吃得香,老年人只有望豆兴叹了。

玉米还有一种“高大上”的吃法——经过一些复杂的工序,加工成玉米凉粉,和红薯粉、土豆粉比起来,其不仅颜色漂亮,口感也完全不同,做成凉粉汤饺子,我简直喜欢至极。

前段时间朋友发来一段养生资料,说美国人特别推崇吃玉米,在美国老玉米2.5美元一个。我不禁咋舌,为啥这么贵?原来玉米富含维生素A、E,有抗衰老和防癌的功效,纤维素可防便秘,玉米胚芽油中的亚油酸可预防动脉硬化。另外玉米中还有胡萝卜素,有美容养颜的功效。

带着生命本真的玉米永远是我的最爱。

篇5:陪伴着玉米的娘散文随笔

陪伴着玉米的娘散文随笔

1

秋风一吹,玉米就老了。

田野中,玉米一片黄,绿中透黄。年少的我,没有像娘那样忙碌着,而是在玉米林里,和别的孩子咯咯嘎嘎地躲迷藏。

秋日,如一片水,很柔和。一切,都浮荡在这片柔和中,包括山,包括田野与玉米,包括小村。当然,还有我的童年,我童年的笑声。

阳光,泛不起一丝波纹。

一切,都那么平静,是一种大山深处特有的.平静,特有的安详。

流浪在城市里,背着行李,还有一份孤独,走在水泥大道上,不时的,我会回望,回望遥远的乡村,还有遥远的童年。

这时,一切都那么遥远,可又都那么清晰,清晰的就如在眼前一般,甚至就如刚刚发生过的:我走在田里,母亲就在我的前面,母亲腰上挂着一个点篓――这是一种很小的篮子,挎在腰上,十分方便。

点篓中,装的是玉米种子。

种子在两天前就已经用水浸泡了,已经发出芽来。我见了,很好奇,用手去掰。娘忙哄着说:“乖,不能掰,掰了就不发芽了。”

娘的话还在耳边回荡,可是,一转眼我已长大了,已离开了娘,离开了故土,离开了炊烟、童谣,还有田野里的玉米,从此,一天一天,行走在异乡的土地上。

只有玉米,还守着那方土地。

只有娘,一年又一年,守着那我那永远不老的乡村。

2

玉米下地,是在六月。那时,麦子已割,一场雨后,地一犁一整,泡乎乎的。这时,娘就忙开了。

娘用点篓装了玉米种子。

娘拉着我的手,一直走向田野,走向鸟儿歌唱的地方。山上,麦黄鸟还没有飞走,还在一声声地叫着:“麦黄快割,麦黄快割。”鸟儿在南山叫,鸟儿在北山叫。娘抬头说:“叫啥叫,都弄不清季节了?”

我拉着娘的手,学着娘的语气说:“叫什么叫,弄不清季节啊!”

娘就夸我,说我比麦黄鸟聪明。

我当然比麦黄鸟聪明,我已经读学前班了。我眨着眼问娘:“鸟儿呢?”娘说在山上啊。我说我要鸟儿,娘瞪大眼说:“那咋逮得着啊?”

我扭着身子说:“我要,我就要鸟儿。”

我说着,不走了,蹲在地上。

娘哄着我说:“木儿听话,走啊!”

我说:“不,给我鸟儿才走。”

娘眼一眨,抱起我,告诉我去捉鸟,捉那笨笨傻傻的鸟。娘说着,抱着我呜呜地跑向田野。然后,娘放下我。娘说,自己把玉米藏在地里,那鸟很笨,就来找,自己就一把抓住了。

我听了,高兴得嘎嘎笑了。

娘见我笑了,也眯着眼笑了。

娘开始藏玉米。娘用一把尖嘴铲子戳下去,在地里戳个坑,扔一颗玉米,又用土掩盖着。我蹲在那儿,看蚂蚁,看一种黑壳虫子,蚂蚁一群一群涌来,把黑壳虫抬着,向那边抬去,?浅嬖趺凑跻舱醪煌选N页隽耸郑?攘它壳虫,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告诉娘,是我救了?浅妗H缓螅?姨ё磐肺剩骸拔依骱∏桑俊蹦锱淖盼业耐罚?涣车男?懔说阃贰

倡导禁烧秸倡议书

老友-甜甜作文

《小甜甜》观后感

散文随笔

玉米作文300字

玉米姑娘作文

玉米熟了作文

玉米购销合同范本

剥玉米日记

作文 甜甜的微笑

甜甜玉米秸的散文随笔(通用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甜甜玉米秸的散文随笔,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