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变形监测实验报告精选(共含1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我也是狗”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实验要求:
应用全站仪对科技楼楼顶避雷针进行变形观测
2.实验过程:
首先认真理解前方交会原理,然后利用GPS做静态控制得出控制点坐标,将全站仪架在其中一个控制点A上,另一个控制点B架上反射棱镜,将全站仪望远镜瞄准反射棱镜定向,然后置零,转动照准部对准避雷针顶端C,记录角度,然后盘右观测,一站观测两个测回,得出夹角α将全站仪与反射棱镜互换位置,同样方法测得夹角β,根据已知A,B两点坐标可求得避雷针顶端的平面坐标,然后在另一已知点D上架全站仪,A点架上反射棱镜,以A点做后视定向,观测A,D两点间夹角,盘左盘右观测两个测回γ,同时观测竖角β,量取仪器高,根据观测数据计算进行比较检核。
3.实验已知数据:
A点坐标 X 3525052.175
Y 527483.758
B点坐标 X 3525047.348
Y 527412.793
D点坐标 X 3524903.239
Y 527259.558
4.实验观测数据:
α=76°22′05″,β=80°37′19″,
γ=88°39′44″(检核角)
竖角θ=37°24′03″
5
实验结果:
C点坐标:X 3524875.2304
Y 527453.3827
Z 75.066
检校误差3″
6.实验心得:
通过本次实验巩固了在变形监测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极大的提高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仪器操作还不是很熟练,以后应该多加练习,理论和实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忍耐,有时候仪器不稳定,必须得等。
一、实验目的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二、实验原理
五、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
三、实验仪器
六、误差分析及问题讨论
目录
1. 认识操作界面
2. 物体模型制作基础
3. 放样建立模型的使用
4. 曲面建立模型的使用
5. Poly建模的使用
6. 材质编辑的使用
7. 灯光的使用
8. 基本渲染器的使用
9. Unwrap UVW贴图的使用
10. 动画基础
11. 动力学系统的使用
12.骨骼的使用
13. 粒子系统
14. 使用脚本编写动画
15. Video post的.使用
每次实验课必须带上此本子,以便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和记录实验原始数据。
实验时必须遵守实验规则。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袁必须人人亲自动手实验,但反对盲
目乱动,更不能无故损坏仪器设备。
这是一份重要的不可多得的自我学习资料袁它将记录着你在大学生涯中的学习和学习成
果。请你保留下来,若干年后再翻阅仍将感到十分新鲜,记忆犹新。它将推动你在人生奋斗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实验一
一、实验课程名称
三维动画制作
二、实验项目名称
认识操作界面
三、实验目的和要求
认识熟悉3ds max的操作界面。
四、实验内容和原理
认真学习界面上的每个菜单命令。
五、主要仪器设备
高性能计算机
六、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1、安装3ds max软件。 2、注册3ds max软件。 3、翻译3ds max界面菜单。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心得
1 运行下载的3D Max
2双击安装后会出现一下画面
3点击 Install
下一步会出现下面画面
4
之后会出现
5按照上图点击后会出现
6
不用选择直接之后会出现
7选择next下一步后会出现
点击Next 下一步就好了,
8
按照上图填完后点击next下一步后会出现
9不用选择直接点install 下一步后会出现
10 不用管它这里是在安装中,安装完成后会出现view the autodesk 3ds max readme
11 点击finish就可以。
接下来是注册了
1 双击安装后的
3D Max 2双击运行后会出现 3点击后会出现
4双击点开3D Max压缩包,将里面的xf-a2010.exe
文件双击运行后会出现
5继续第三步,点击next后会出现
5按照上图所填后点击next下一步后会出现6点击finish完成后就可以了,下运行就可以直接使用了以后不会有问题了。
测量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之前必须阅读有关的教材及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内容要求和步骤。
2. 实验记录应用正楷填写,不可潦草,并按规定的填写日期、仪器名称、仪器号码、使用人、仪器状态。
3. 使用计算机过程中要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去做,不可随意删除计算机内其它文件。不可随意更换页面。
4. 没经过指导教师与实验室老师的允许不可随意拷入其它软件。
5. 实验结束后应把实验报告上交指导教师审阅,符合要求方可离开。
6. 实验结束后应关闭电源,清理桌面、清扫地面。
实验室仪器操作细则
1. 对实验室内的计算机必须爱护,不可随意搬动。
2. 使用时先打开电源。
3. 点击所要使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有关软件。
4. 实验完成之后保存实验图象,退出使用界面。
5. 实验完毕应关闭计算机电源。
6.一切仪器若发生故障,应及时向指导教师或实验室工作人员回报,不得自行处理,若有损坏,遗失应写书面检查,进行登记、酌情赔偿。
[1]朱云武,钱国超。大型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方法试验研究[J].云南电力技术,,01:79-82.
[2]刘瑞玲,罗万华,杨振祥。C70型敞车底架中侧梁下垂变形的调修[J].煤矿机械,2019,02:140-143.
[3]周永波,王丽。建筑基坑常规变形监测技术问题探讨[J].城市勘测,2019,01:141-144.
[4]桂芳茹。三维激光扫描在地铁盾构隧道变形监测的应用[J].科技通报,2019,12:263-265.
[5]刘志伟。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桥梁变形检测中的应用[J/OL].交通世界,2019(02)。
[6]李伟,王建,公多虎,罗文华,赵仲勇,姚陈果。基于纳秒脉冲技术的超/特高压设备绕组变形带电检测研究[J].电测与仪表,2019,05:47-52+63.
[7]王正洋,陈涛,郑文华。矿井立井井筒变形检测方法探究[J].矿山测量,2019,01:46-49+76+5.
[8]冯萌,郭巍。大型储罐几何形体变形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工程勘察,2019,06:74-78.
[9]蒋宝坤。建筑幕墙平面变形检测装置创新思路探讨[J].智能城市,2019,05:79.
[10]孙翔,何文林,詹江杨,郑一鸣,刘浩军,周建平。电力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与诊断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高电压技术,2019,04:1207-1220.
[11]郭翔。变压器绕组变形综合检测仪及其应用[J].电世界,2019,05:32-35.
[12]李汉锋,赵子更,张学勇。大功率超声成像技术在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中的应用[J].机电信息,2019,15:47+49.
[13]胡峰,范亮。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变电站扩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南方能源建设,2019,02:92-95.
[14]陈渊召,李振霞。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温度效应监测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9,02:325-329.
[15]李强,余峰,经薇。耦合振动对桥梁结构变形检测精度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9,06:127-131.
[16]霍林生,张耀文,王胜法,李宏男。基于图像识别的震损结构残余变形检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03:127-133.
[17]李亚宁,于虹,彭文邦,钱国超,祝晓燕,王坤,彭博。基于电压/电流李萨如特性的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方法[J].云南电力技术,2019,03:25-29.
[18]欧阳旭东,林春耀,杨贤,欧小波,柯春俊,饶章权。扫频阻抗法检测变压器绕组轴向位移研究[J/OL].绝缘材料,2019(08)。
[19]陈梁远,黎大健,赵坚,张磊。基于振动模型的变压器绕组变形特性研究[J].广西电力,2019,04:22-25.
[20]赵思琦,裴翠祥,肖盼,陈振茂。基于表面波的塑性变形电磁超声定量无损检测[J].无损检测,2019,10:25-28.
[21]叶可兴。IBIS在建筑变形监测工作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9,10:152.
[22]高佳平,沈煜,陈鹏,胡林,阮羚,罗勇芬。用伪随机M序列激励的绕组变形试验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9,20:5678-5687+5745.
[23]张宁,朱永利,张蒙,张媛媛,郑艳艳。基于VFTO特性的变压器绕组变形在线检测方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05:8-13+21.
[24]隋斌,林向阳。亭子口水利枢纽变形监测方法及其优劣分析[J].水电站机电技术,2019,11:42-43+64.
[25]付晨,徐爱功,徐辛超。生产车间的吊车梁变形检测方案[J].测绘科学,2019,12:302-306.
[26]常晓明。材料万能试验机测控系统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9.
[27]胡帮义。基于数字图像检测和虚拟现实的桥梁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广州大学,2019.
[28]袁文厅。基于立体视觉的结构变形全过程测量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29]张耀文。基于图像处理的震损结构快速识别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30]曹立平。基于频率响应法的35kV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9.
[31]刘淼。地面干涉雷达技术在桥梁动态检测中的应用[D].北京建筑大学,2019.
[32]姜德君。采场覆岩离层的分布式光纤检测实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
[33]李彤。电力变压器绕组变形故障特性仿真及监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9.
[34]吕航。电力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与诊断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9.
[35]韩宗彪。接触型局域SP光刻直写头变形检测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36]王勋。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桥面变形检测技术应用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9.
[37]庹莜葭。基于数字散斑原理的高桩码头结构的安全性检测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9.
[38]李菲。轨道几何变形检测中的轨距点定位算法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9.
[39]陈龙。钻削工况在线监测研究[D].重庆大学,2019.
[40]陈常明。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检测评估与加固处治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9.
[41]何洋洋。货车侧面防护装置被动安全性研究及检测设备开发[D].中国计量学院,2019.
[42]陈晓晗。基于有限元法的电力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与识别的仿真研究[D].重庆大学,2019.
[43]陈建锋。鞋用微孔材料静态压缩变形检测仪的研究[J].中国皮革,2019,20:101-102.
[44]万健。基坑支护变形检测和信息化施工[J].门窗,2019,07:158.
[45]张怀仁,陆鹏飞,滕飞。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在钢岔管水压试验变形检测中的应用[J].水电与新能源,2019,01:32-35.
[46]傅忠尧。基于LabVIEW的海底管道变形检测仪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9,02:82-84.
[47]李艳,梁亮,李英浩,高峰。数控车床主轴热变形检测及回转精度评定[J].中国机械工程,2019,12:1611-1615.
[48]伍奕,荣军。管道弱磁应力内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应用[J].油气储运,2019,07:727-731+736.
[49]陈鑫,韩正铜,郝敬宾,李宝林。井下超前支护用悬浮式单体液压支柱监测系统[J/OL].工矿自动化,2019(08)。
[50]李超群,黄钦胜。重力式码头变形检测试验的探讨[J].珠江水运,2019,13:64-65.
[51]钟聆,刘佳。建筑门窗抗风压变形检测分析[J].门窗,2019,07:25+36.
[52]吴恩启,兴磊磊,吴绍民,任龙,徐紫红。基于曲线拟合的圆锯片变形检测算法[J].光电工程,2019,08:8-13.
[53]周永波。煤矿井架及井筒变形检测方法及实现[J].城市勘测,2019,05:124-127.
[54]崔牧,刘剑,李桂兴,查燕旻,杨燕梁。基于MEMS阵列三轴深部变形检测装置构建公路地质滑坡预警监测系统[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9,10:109-110.
[55]王楠,王伟,马小光,刘宝成。基于多融合技术的变压器绕组变形测试与诊断方法[J].绝缘材料,2019,11:69-75.
[56]刘奇,左龙,张际斌。某钢结构厂房火灾后构件变形检测及成果分析[A].国家工业建构筑物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质量安全检测鉴定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检测鉴定与加固修复研讨会论文集[C].国家工业建构筑物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质量安全检测鉴定专业委员会:,2019:6.
[57]真昌洋。虚实结合的船板变形检测和工艺指导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上海交通大学,2019.
[58]齐常军,乔亚玲。某剪力墙高层住宅施工过程中剪力墙偏移变形检测及内力分析[J].工业建筑,2019,03:123-128.
[59]袁向荣。边缘识别的二维正交多项式拟合及结构变形检测[J].图学学报,2019,01:79-84.
[60]付凤扬,韩秀娟。高层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及相关数据处理分析[J].中华建设,2019,04:124-125.
[61]王婷。上海轨交隧道结构检测技术探析[J].地下工程与隧道,2019,01:13-15+54.
[62]吕琛,李锋霞,马本学,刘浩,朱荣光。甜瓜成熟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9,01:244-246.
[63]赵小平,任颖,白本祥,翟盛锐,高创州。尾矿库初期坝稳定性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变形检测与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9,05:17-23.
[97]李廷军。浅谈大吨位堆载静载荷沉降变形检测的一点体会[J].工程质量,,11:59-61.
[98]袁向荣。多项式拟合屋脊型边缘及在梁弯曲变形检测中的应用[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05:40-44.
[99]陈欣,江瑞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高速公路现役隧道变形监测上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9,35:113-114+118.
[100]梁建立,翟德红,尤秉文,薛琳,朱海涛。智能电网下的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技术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36:225-227.
[101]杨志锋,朱玉佼,陈叶,李兵。某砖混楼地基不均匀变形检测鉴定[J].华北地震科学,2019,S1:36-40.
[102]桂进斌。彩色数字全息及其在材料变形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9.
[103]张学勇。眼角膜生物力学性能非破坏性检测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104]张桂花。表面黏贴式光纤光栅传感原理及其实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
[105]周行,房雷。GPS在高速公路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04:10.
[106]黄亮,闵志方。基于高速CCD成像的动态变形检测方法[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9,02:72-75.
[107]沈煜,阮羚,罗维,曹蕤,罗勇芬,李彦明。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诊断技术的现状及进展[J].湖北电力,2019,03:1-4.
[108]陈文峰。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方法研究[J].电气开关,2019,03:29-32.
[109]陆军,潘凌。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技术方法[J].大众用电,2019,10:23-24.
[110]李文俊。三维激光扫描仪在煤矿井架变形检测中的应用[J].煤矿现代化,2019,05:5-7.
[111]代莉莎,张仕民,朱霄霄,王文明,王德国。油气管道通径检测器技术研究进展[J].油气储运,2019,11:808-813+887-888.
[112]郭蒙,何汉辉,肖定邦。基于应变测量方法的卫星天线阵列变形检测[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9,06:663-666.
[113]骆瑞萍,刘凡。建筑门窗幕墙抗风压变形检测[J].中华建设,2019,12:250-251.
[114]连贯。基于C8051F系列单片机的变压器绕组变形测试仪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9.
[115]柳小燕。GPS技术在滑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9.
[116]韦博成。近代非线性回归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64]李怀锋,邓巧林。空间球体建筑变形检测新方法[J].山西建筑,2019,11:242-243.
[65]周强,甄景新。采矿区地表建筑物变形检测及结构加固施工探析[J].城市建筑,2019,04:218.
[66]刘勇,汲胜昌,梁笑尘,何文林,孙翔,邱炜。检测变压器绕组变形的扫频阻抗法原理及应用[J].绝缘材料,2019,03:85-88+93.
[67]朱生鸿,秦睿,杨萍,孙亚明,王斌,刘勇,梁笑尘。扫频阻抗法检测变压器绕组匝间短路故障[J].绝缘材料,2019,04:93-96.
[68]刘勇,崔彦捷,秦睿,汲胜昌,梁笑尘,朱生鸿。套管故障对变压器频响曲线影响的仿真研究[J].高电压技术,2019,08:2406-2415.
[69]李红梅。基于全站仪辅助思路下的地铁检测探索[J].科技展望,2019,01:37-38.
[70]曹文冉,于麟川,刘振纹,徐长海。导管架平台结构静载变形检测实验研究[J].石油工程建设,2019,04:1-5.
[71]李俊宝。浅谈高层建筑变形监测[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27:249.
[72]黄敏心。测量机器人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9,06:225+227.
[73]廖益发,杨明锦,李继满。绕组变形检测方法探究[A].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省电机工程学会。物联网与电力新技术--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C].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省电机工程学会:,2019:5.
[74]颜永恒。基于分布式光纤的受弯构件变形检测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75]王小虎。敏感对象表面变形及瑕疵检测方法研究与实现[D].北方工业大学,2019.
[76]王培英。电力变压器绕组变形在线检测系统的研制及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2019.
[77]王惠。变压器绕组变形监测算法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9.
[78]武炬臻。基于信号注入的变压器绕组变形在线监测技术[D].华北电力大学,2019.
[79]薛彪。振动台调试及单目视觉下振动台试验测量方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80]朱晓波。奥氏体不锈钢冷冲压椭圆形封头塑性变形预测及检测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9.
[81]郭蒙。基于应变测量的柔性卫星天线阵列变形检测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9.
[82]李猛。不同支护下围岩巷道蠕变数值模拟及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
[83]陆一凡。基于边界作动的薄膜反射镜热变形误差消除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84]闵永智。铁路路基表面沉降相机链视觉测量方法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9.
[85]赵洪深,李晓今,曾志革。能动磨盘变形检测中的各误差因素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9,02:325-329.
[86]袁向荣,刘敏,蔡卡宏。采用数字图像边缘检测法进行梁变形检测及破损识别[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9,01:68-70.
[87]何斌,纪云,沈润杰。地下隧道变形检测的无线倾角传感器[J].光学精密工程,2019,06:1464-1471.
[88]郑贵林,靳斯佳。基于振弦式传感器的大坝变形检测系统及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19,05:67-69+58.
[89]黄晓吾。基于AVR微控制器的矿井井壁变形监测系统[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9,06:4+6.
[90]马书义,武湛君,刘科海,王奕首。管道变形损伤超声导波检测试验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9,14:1-8.
[91]朱纪委,钟宏伟,王月波,姚建帮。钢网架结构的变形检测探析[J].四川建材,2019,04:135+142.
[92]吕妍,王伟,李智。电力变压器绕组变形常用检测方法[J].山东电力技术,2019,05:46-49+52.
[93]张震。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装置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9.
[94]姚周飞。基于SFRA的绕组变形在线监测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9.
[95]袁向荣。边缘识别的正交多项式拟合及梁变形检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10:11-13+174.
[96]于辉,崔莉莉。稳态检测技术在公路路基结构中检测抗变形能力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9,10:207-208.
变形监测就是利用专用的仪器和方法对变形体的变形现象进行持续观测、对变形体变形形态进行分析和变形体变形的发展态势进行预测等的各项工作。其任务是确定在各种荷载和外力作用下,变体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在精密工程测量中,最具代表性的变形体有大坝、桥梁、高层建筑物、边坡、隧道和地铁等。
变形监测工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掌握各种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为安全运行诊断提供必要的信息,一遍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其次是科学上的意义,包括根本的理解变形的机理,提高工程设计的理论,进行反馈设计以及建立有效的变形预报模型。
我们本次变形监测共进行两项内容:水平位移监测、垂直位移监测即沉降观测。
《变形监测》是工程测量专业重要的课程内容之一,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课程实习。旨在通过本次课程实习来加深对变形监测的基础理论、测量原理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切实提高我们的实践技能,初步掌握位移监测、沉降监测的基本方法,熟练使用作业各工序的仪器设备及作业过程等。
对于本次实习,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的重视,在第一天的实习动
员会上,孙老师就本次实习的意义,实习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做了明确的阐述,同时,也就本次实习内容和实习步骤做了详细的说明,并给同学们准备了相关的规范和资料,是同学们能够更好的完成本次实习任务。在其后的实习过程中,同学们实习目的明确、积极主动、不怕吃苦、勇于承担重担,在老师的指导下,顺利的完成了曲线坝和直线坝的位移监测、3号宿舍楼的沉降监测等实习内容。通过本次实习,不仅使我们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操作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也使我们运用所学知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由于天气的原因,时间较紧,对于大坝的水平位移监测,我们在曲线和直线坝上各选一个特征点进行监测,曲线坝的工作步骤如下:
1.选择两个控制点A(1000.00,1000.00) B(1000.00,1000.00),要求坚固稳定并与曲线坝监测点保持通视。(由于作业时间的限制导线控制任务就不用在做)
2.根据规范要求进行测回法测角,观测6个测回
3.利用前方交会原理,由控制点已知坐标推算监测点坐标
4.比较多次观测的数据计算的坐标,计算出位移量
曲线坝变形监测成果表:
监测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A 71.2848 71.2845 71.2848 B 51.3143 51.3146 51.3142 C点坐标 1007.361,976.825 方向 0 位移 0 1007.368,976.804 0.0120 0.022 1007.361,976.825 0.0000 0
直线坝可利用测小角法,在坝轴线两端选择两个控制点,控制点
要求满足上述曲线坝控制点要求,在其中一个控制点架设仪器测量监测点和坝轴线之间的夹角及距离,根据这些信息计算出监测点偏离坝轴线的距离,每天观测一次计算出结果进行比较。经观测,大坝位移量极小,非常稳固,可以安心使用。
直线坝监测数据成果:
监测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小角度a 1.3618 1.3624 1.3626 距离S 9.430 9.428 9.427 位移变化量(mm) 0 0.002 0.003
对于3号宿舍楼的沉降观测,我们选择了楼的一侧的突出的钢筋钉做监测点JA/JB,共三个,及一个已知点BM1-HBM1=70.000构成闭合水准路线,根据老师的要求及规范,我们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计算监测点的高程,每天一次,最后比较变化量。经观测计算,发现沉降量也非常微小,说明楼房很稳固,可安心使用。
沉降监测数据成果如下:
监测次数
第一次 JA 70.64
49
第二次 70.64
52
第三次 70.64
65
沉降量 0 JB 70.4834 沉降量 0 -8 70.4847 13 -19 70.4859 -25
测量过程中,大家都能熟练的操作仪器,并针对不同的实习内容的特点、具体情况等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顺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各阶段的观测,都定时进行,不等漏测和补测。观测中严格遵循“五定”原则,即:通常所说的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通过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了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观测沉降量和水平位移量更真实。
实习时间总是短暂而充实的,但通过实习,总能让我们学到新的知识,新的感悟。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课堂上,我们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如果我们在实际当中不能灵活运用那就等于没学。实习就是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为期一周的变形监测测量实习结束了,虽然开始感觉气候很恶劣,几乎都拿不出手,天冷的不得了,但看到我们的收获还是很高兴的。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对变形监测的整体概念有了更多的了解,深入的巩固了理论教学知识,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原先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测量知识也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相互对照,将我的测量知识和水平提高了很多,更加注重我们独立工作
能力、自我管理能力。
变形监测就是利用专用的仪器和方法对变形体的变形现象进行持续观测、对变形体变形形态进行分析和变形体变形的发展态势进行预测等的各项工作。其任务是确定在各种荷载和外力作用下,变体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在精密工程测量中,最具代表性的变形体有大坝、桥梁、高层建筑物、边坡、隧道和地铁等。
变形监测工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掌握各种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为安全运行诊断提供必要的信息,一遍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其次是科学上的意义,包括根本的理解变形的机理,提高工程设计的理论,进行反馈设计以及建立有效的变形预报模型。
我们本次变形监测共进行两项内容:水平位移监测、垂直位移监测即沉降观测。
《变形监测》是工程测量专业重要的课程内容之一,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课程实习。旨在通过本
次课程实习来加深对变形监测的基础理论、测量原理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切实提高我们的实践技能,初步掌握位移监测、沉降监测的基本方法,熟练使用作业各工序的仪器设备及作业过程等。
测量过程中,大家都能熟练的操作仪器,并针对不同的实习内容的特点、具体情况等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顺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各阶段的观测,都定时进行,不等漏测和补测。观测中严格遵循“五定”原则,即:通常所说的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通过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了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观测沉降量和水平位移量更真实。
实习时间总是短暂而充实的,但通过实习,总能让我们学到新的知识,新的感悟。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课堂上,我们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如果我们在实际当中不能灵活运用那就等于没学。实习就是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为期一周的变形监测测量实习结束了,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对变形监测的整体概念有了更多的了解,深入的巩固了理论教学知识,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原先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测量知识也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相互对照,将我的测量知识
和水平提高了很多,更加注重我们独立工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
变形监测实习心得
码头变形监测实施方案
本文介绍码头变形观测及各种技术方案比较,通过近年工程实践,对不同的.变形观测方法的适应性作了一定的分析,并对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有用建议,供码头变形观测和其它工程变形观测参考.
作 者:万先斌 作者单位: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江西南昌,330029 刊 名:江西测绘 英文刊名:JIANGXI CEHUI 年,卷(期): “”(1) 分类号:P2 关键词:码头变形 技术方案 分析比较大坝变形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
文章详细介绍了3种大坝变形监测的方法:极坐标法、前方交会法和GPS技术法,阐述了小波变换和灰色预测理论在实际工程变形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作 者:梁勇健 LIANG Yong-jian 作者单位:柳江县水电工程队,广西,柳州,545100 刊 名:企业科技与发展 英文刊名: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DEVELOPMENT 年,卷(期):2009 “”(10) 分类号:P231 关键词:大坝 变形观测 小波变换 灰色系统预测理论深度探讨基于GPS的变形监测
基于GPS的变形监测应用十分广泛,本文首先分析探讨了变形监测的定义及目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笔者认真总结了当前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了基于GPS的变形监测的`应用,包括地壳形变,滑坡变形和高层建筑监测等一系列的应用,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P2 关键词:GPS 变形监测 地壳形变 高层建筑建筑工程基坑变形监测方法有哪些?
(1)水平位移的监测方法:
方向线法:用经纬仪监测直线上每个点的变形量,适用于同一方向上的观测点均在同一直线上,例如矩形边坡上口的水平位移监测,
经纬仪小角度法:根据监测点到基准点的距离及夹角求出点位的位移量。适用于点位在同一方向上,且不在同一直线上(夹角宜在±6°以内)尤其适用于不同深度水平位移的监测,是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
(2)竖向沉降变形的观测:
当监测精度要求较高时,采用附和或闭合水准测量的方法;当精度要求较低时,可在一个站点对多个监测点进行监测。
微变形远程监测技术及应用
论述了微变形远程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了步进频率连续波(SF-CW)技术,并结合干涉测量成像系统(IBIS)说明微变形远程监测技术的应用领域和特点,以及发展前景.
作 者:罗刊 王铜 李琴 LUO Kan WANG Tong LI Qin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精密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地理空间信息 英文刊名:GEOSPATIAL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7(3) 分类号:P258 关键词:SF-CW SAR IBIS 动态监测 变形监测★ 实验报告
★ 监测工作总结
★ 变形计作文
★ 变形计主持词
★ 变形作文400字
★ smt实验报告
★ 小学实验报告
★ 化学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