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宫中调笑·团扇原文、翻译及赏析(共含9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罗黛若”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宫中调笑·团扇 唐朝
王建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团扇,团扇,宫中的美人病后用它来遮面。
抱病三年,容颜憔悴,再没有谁同她商量管弦!
管弦,管弦,无情的春草把通往昭阳殿的道路阻断。
调笑令:词牌名,此调亦即《宫中调笑》(又称《转应曲》。黄升云:“王仲初(王建字仲初)以宫词百首著名,《三台令》、《转应曲》,其余技也。”此词即属“宫词”之余。词调本以“转应”为特点,凡三换韵,仄平仄间换;而此词内容上亦多转折照应,大体一韵为一层次。
团扇:圆形的扇子,古代歌女在演唱时常用以遮面。
管弦:用丝竹做的乐器,如琴、箫、笛。
昭阳:昭阳殿,借指皇帝和宠妃享乐之地。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以咏扇起兴,同时绘出一幅妍妙的宫中仕女图。“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如明月。”(班婕妤《怨歌行》)美的团扇,是美人的衬托。人的处表美当与健康分不开,但在封建时代,士大夫的审美观却是:西子捧心则更添妍姿。词起首写美人病来,自惭色减,以扇遮面,而纨扇与玉颜掩映,反有“因病致妍”之妙。如此写人,方为传神;如此咏物,方觉生动。倘如说“病态美”于今天的`读者已经隔膜,那也无关紧要,因为全词的旨趣并不在此。作者最多不过是借此表明一种“红颜未老恩先断”的感慨罢了。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玉颜憔悴”上应“美人病来”,却从咏物及人的外部动态过渡到写人物的命运和内心活动,转折中词意便深入一层。从下句的“复”字可会出,“三年”前美人曾有人与同“商量管弦”,以歌笑管领春风,而这一切已一去不复返。可见美人的“病”非常病,乃是命运打击所致,是由承恩到失宠的结果。“玉颜憔悴三年”,其中包含多少痛苦与辛酸。“谁复商量管弦!”将一腔幽怨通过感叹句表出。谁,有谁,也即“没有谁”。冷落三年之久,其为无人顾问,言下自明,语意中状出一种黯然神伤、独自叹息的情态。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点明宫怨之意。“昭阳”,汉殿名,为汉成帝赵昭仪所居,用来指得宠的所在。“昭阳路断”即“君恩”已断,不直言这是因为君王喜新厌旧所致,而托言是春草萋萋遮断通往昭阳之路,含怨于不怨,尤婉曲有味。这从昭阳殿那边隐约传来的歌吹之声,会勾起久已不复有人“商量管弦”的宫人多深的惆怅,是不言面喻的。于是,“团扇”的兴义立见,它暗用了班婕妤著名的《怨歌行》的全部诗意,即以“秋扇见弃”暗示“恩情中道绝”。则所谓“美人病来遮面”亦不仅是自惭形秽而已,其中颇含“且将畴扇共徘徊”(王昌龄《长信秋词》)的感慨,见物我同情。这又是首尾转应了。
本来“弦管”的叠语按律只为上句末二字“管弦”倒文重叠咏叹,不必具实义。此词用来却能化虚为实,使二叠语大有助于意境的深化和词意的丰富。全词这所以能曲尽“转应”之妙,与此大有关系。这样的句子,方称得上“活句”。
《宫中调笑·团扇》创作背景
王建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他写过一些小词,别具一格,《调笑令》,原题为“宫中调笑”,可见本是专门供君王开开玩笑的,王建却用来写宫中妇女的哀怨。
宫中调笑・团扇
〖宋词〗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简析】
冷落了,这皎如满月的宫扇,冷落了,这声如仙乐的丝竹管弦,冷落了,这美如天宫的昭阳殿……
这昭阳殿曾何等荣耀,皇上的御辇曾多少次临幸这个所在!而每当他光顾,殿里便整日回荡着急管繁弦,轻歌曼舞中翩翩飘闪着这鲜丽的团扇。现在这一切都冷落了;殿前路生青,管弦落满尘埃,团扇也黯然无光。
【鉴赏】
此调亦即《调笑令》(又称《转应曲》。黄升云:“王仲初(王建字仲初)以宫词百首著名,《三台令》、《转应曲》,其余技也。”此词即属“宫词”之余。词调本以“转应”为特点,凡三换韵,仄平仄间换;而此词内容上亦多转折照应,大体一韵为一层次。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以咏扇起兴,同时绘出一幅妍妙的宫中仕女图。“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如明月。”(班婕妤《怨歌行》)美的团扇,是美人的衬托。人的处表美当与健康分不开,但在封建时代,士大夫的审美观却是:西子捧心则更添妍姿。词起首写美人病来,自惭色减,以扇遮面,而纨扇与玉颜掩映,反有“因病致妍”之妙。如此写人,方为传神;如此咏物,方觉生动。倘如说“病态美”于今天的读者已经隔膜,那也无关紧要,因为全词的旨趣并不在此。作者最多不过是借此表明一种“红颜未老恩先断”的感慨罢了。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玉颜憔悴”上应“美人病来”,却从咏物及人的外部动态过渡到写人物的命运和内心活动,转折中词意便深入一层。从下句的“复”字可会出,“三年”前美人曾有人与同“商量管弦”,以歌笑管领春风,而这一切已一去不复返。可见美人的“病”非常病,乃是命运打击所致,是由承恩到失宠的.结果。“玉颜憔悴三年”,其中包含多少痛苦与辛酸。“谁复商量管弦!”将一腔幽怨通过感叹句表出。谁,有谁,也即“没有谁”。冷落三年之久,其为无人顾问,言下自明,语意中状出一种黯然神伤、独自叹息的情态。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点明宫怨之意。“昭阳”,汉殿名,为汉成帝赵昭仪所居,用来指得宠的所在。“昭阳路断”即“君恩”已断,不直言这是因为君王喜新厌旧所致,而托言是春草萋萋遮断通往昭阳之路,含怨于不怨,尤婉曲有味。这从昭阳殿那边隐约传来的歌吹之声,会勾起久已不复有人“商量管弦”的宫人多深的惆怅,是不言面喻的。于是,“团扇”的兴义立见,它暗用了班婕妤著名的《怨歌行》的全部意,即以“秋扇见弃”暗示“恩情中道绝”。则所谓“美人病来遮面”亦不仅是自惭形秽而已,其中颇含“且将畴扇共徘徊”(王昌龄《长信秋词》)的感慨,见物我同情。这又是首尾转应了。
本来“弦管”的叠语按律只为上句末二字“管弦”倒文重叠咏叹,不必具实义。此词用来却能化虚为实,使二叠语大有助于意境的深化和词意的丰富。全词这所以能曲尽“转应”之妙,与此大有关系。这样的句子,方称得上“活句”。
wáng jiàn
王建
tuán shàn ,tuán shàn ,měi rén bìng lái zhē miàn 。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yù yán qiáo cuì sān nián ,shuí fù shāng liàng guǎn xián 。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xián guǎn ,xián guǎn ,chūn cǎo zhāo yáng lù duàn 。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古诗翻译
团扇,团扇,宫中的美人病后用它来遮面。抱病三年,容颜憔悴,再没有谁同她商量管弦!管弦,管弦,无情的春草把通往昭阳殿的道路阻断。
古诗赏析
冷落了,这皎如满月的宫扇,冷落了,这声如仙乐的'丝竹管弦,冷落了,这美如天宫的昭阳殿……
这昭阳殿曾何等荣耀,皇上的御辇曾多少次临幸这个所在!而每当他光顾,殿里便整日回荡着急管繁弦,轻歌曼舞中翩翩飘闪着这鲜丽的团扇。现在这一切都冷落了;殿前路生青,管弦落满尘埃,团扇也黯然无光。
调笑令原文翻译
调笑令原文翻译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赏析
盛唐、中唐时代,北部、西北部边疆与异族的战争接连不断,边塞生活、边兵情怀就成为诗词中的常见题材。这首边塞词就抒写了久戍边陲的士兵冬夜对月思乡望归的心情。
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在边关征战的兵士的命运如同边草。边草就是边地的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谓白草“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王先谦补注谓白草“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这种草在秋天开始变白,冬天枯干。士兵征战边关,春去冬来,年复一年,归期渺茫。他们望断边草渐渐变白枯干,深感青春消逝,年华老去,在这僻远广漠的边地,更勾起了浓重的乡思。而朝廷把他们征发到边关以后,却不加关心,他们戍边到老也无人来换防。眼见边草年年枯白,回乡的希望也随之渐渐破灭了。《诗经·小雅·采薇》写从军战士的心情:“我行不来(无人来关心慰问)”、“莫知我哀”。王之涣《凉州词》写戍卒怨情:“春风不度玉门关”,叹朝廷恩泽不到边关。这里的“边草”三句。在望草叹老中也包含着这种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怨怅之深交织在字里行间。
接下去视角从边草转到白雪、明月,更渲染了兵士静夜思归的心境。在这万籁俱寂的冬夜,伫立边关,但见白雪皑皑,晴空万里,月色皎洁。白雪与明月相映,一片银辉,愈见边地之寥廓明净。这不是赏景的雅兴,而是以乐景写哀,愈见其哀的曲折表现手法,来表露征人对景难排的无尽乡思。山南山北,千里万里,到处是雪,重叠排对的句式,愈显出征人的愁思萦回。望月常易触动乡情,何况远在边塞、久别故乡的征人,他的思绪更难以抑制,随着明月流光牵到万里以外的故乡。唐代边塞诗中常借望月来写征人乡思,有名的如李益的《从写北征》:“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写平沙中望月所引起的`“征人尽望乡”的心情。这首词也是如此,从雪晴、月明的宁静景象中,令人可以想见征人伫立苍茫的形象及其排解不尽的缭乱边愁和绵长悠远的思乡情怀。
结尾三句,进一步加浓了这种思归无期的沉重压抑感。根据《转应曲》词调,六、七两句要将第五句末两字颠倒过来,再重复两次,增强抒情色调和音乐感。“明月,明月”,再强调一下月色,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了,喟然感叹之情溢于言表。明月已撩动乡思,而偏偏在此时又听到声声胡笳,在空寂的夜晚听来分外苍凉凄切。笳声、鼓角之类音响都是边塞战地的特有声音,塞上悲笳,使征人沉浸于乡思的心境猛然震醒:呵,现在还身处战争环境,战事不息,戍边未竟,何日是归期!望月思归,只是可望可思而已,而真正归故乡的现实却又在这笳声中化为泡影。这样的对月闻笳,真使人愁思郁结,肝肠寸断。征人那痛苦,哀怨的心声随着月光的流洒和笳声的飘扬,也在这大漠中留下了长长的余音。
这首词借助草、雪、月、笳等景物来写征人的心情,也表露了作者对征人的深切同情,情在景中,蕴藉有味。戴叔伦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司空图《与极浦书》)这就是说,他要求诗中写景要有韵致,有余味。从这首词中,也可见出他追求情景相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宫中题原文及赏析
原文:
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原题
太和九年李训、郑注败后,仇士良愈专恣。上登临游幸,未尝为乐,或瞠目独语。左右莫敢进问,因赋此诗。
译文
宫中御道已长满秋草,我很少乘车游览;
上林苑的鲜花压满枝头,我也无心观赏。
登高远望,更觉心思无限,这心思连我的侍臣也不知道。
注释
(1)辇路:皇宫中帝王行车的路。即皇宫内的道路。辇:皇帝的马车。
(2)上林:汉代宫苑名。也指皇宫园林。
(3)凭高:登高。凭:倚,这里指临高眺望。
(4)何限:无限。
赏析:
李昂(即位前名李涵)在位十四年。他登基后宦官一直专权,甘露事变后他更是失去了人身自由,一生软弱,郁郁而终。他工于五言,诗风清俊有骨气。这和他的性格似乎不大一样。也许李涵本人也不是糊涂昏庸之辈,不过是唐王朝末期国家颓败的气数使他没有更大的作为罢了。
对于宫廷除了皇帝没有谁更有发言权了。这是一首先写景转而直抒胸臆的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首作品应该写于甘露事变之后。路边的秋草和上林苑里的繁花相比,既不美丽,又不茂盛,只是平平凡凡的野草,而且这秋草是不起眼,没有人注意的道边草罢了。秋风一过,秋草只能随风而倒,全没有坚定自主的力量。所以看似在写宫中的一般气象,实际也说明了文宗只是个傀儡而已。后面的诗句里就带着骨气了,他宁愿凭高无限意的生活下去,而不稀罕整日复同侍臣的虚假君主生活。
就算御花园是天下最美的花园,但是文宗皇帝是不贪图这将要凋零的美丽的,他心中的理想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登上统治者的高位,而不是做一棵依附于宦官的墙头草。王室的后代能有这样的理想,也算难能可贵了。唐代末期混乱的局势下,李姓王室已经处于了衰颓中。诗的.开头说辇路上长起了秋草,这是不应该的,宫人连起码的除草工作都不认真对待了,可见王室的没落程度。这时候的文宗皇帝可能只有说说心中理想的权力了,要真的振兴唐王朝似乎仅是空想了。文宗远大的理想可贵在还没有忘记昔日先人打下的江山,但是这只能被理解为文宗身上有着贵族的骨气,他一个人是不能实现如此艰巨的目标的。其实他就是一个空想家。
他的心理后人是应该理解的,长期受人摆布,连人身自由都成问题的文宗皇帝很难抒发自己的苦闷。这首作品的立意还是有它的高明之处的。文字上抓住了宫廷的特点,像上林苑、辇道、侍臣,都是宫廷特有的。宫中题,表现在环境上,也是宫中人生活的写照。
宫廷除了它应有的繁华,热闹,也有许多神秘的黑暗面。书籍里也曾记载了许多宫廷中阴险复杂的倾轧,宫廷斗争历来是最危险的斗争,连皇帝本人都深陷这种漩涡的时候,一个王朝就处于深深的危机当中了。
宫中题原文及赏析
宫中题
辇路生春草,上林花发时。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译文:
宫中的甬道边长起秋草的时候,御花园里的花仍然在枝头上绽放着。
现在的我想登上多高的山也不再需要和侍臣们商量了,当然政见也不再需要和他们一致了。
赏析
李昂(即位前名李涵)在位十四年。他登基后宦官一直专权,甘露事变后他更是失去了人身自由,一生软弱,郁郁而终。他工于五言,诗风清俊有骨气。这和他的性格似乎不大一样。也许李涵本人也不是糊涂昏庸之辈,不过是唐王朝末期国家颓败的气数使他没有更大的作为罢了。
对于宫廷除了皇帝没有谁更有发言权了。这是一首先写景转而直抒胸臆的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首作品应该写于甘露事变之后。路边的秋草和上林苑里的繁花相比,既不美丽,又不茂盛,只是平平凡凡的野草,而且这秋草是不起眼,没有人注意的道边草罢了。秋风一过,秋草只能随风而倒,全没有坚定自主的力量。所以看似在写宫中的一般气象,实际也说明了文宗只是个傀儡而已。后面的诗句里就带着骨气了,他宁愿凭高无限意的生活下去,而不稀罕整日复同侍臣的虚假君主生活。
就算御花园是天下最美的花园,但是文宗皇帝是不贪图这将要凋零的美丽的,他心中的理想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登上统治者的高位,而不是做一棵依附于宦官的墙头草。王室的后代能有这样的理想,也算难能可贵了。唐代末期混乱的局势下,李姓王室已经处于了衰颓中。诗的开头说辇路上长起了秋草,这是不应该的,宫人连起码的除草工作都不认真对待了,可见王室的没落程度。这时候的文宗皇帝可能只有说说心中理想的权力了,要真的.振兴唐王朝似乎仅是空想了。文宗远大的理想可贵在还没有忘记昔日先人打下的江山,但是这只能被理解为文宗身上有着贵族的骨气,他一个人是不能实现如此艰巨的目标的。其实他就是一个空想家。
他的心理后人是应该理解的,长期受人摆布,连人身自由都成问题的文宗皇帝很难抒发自己的苦闷。这首作品的立意还是有它的高明之处的。文字上抓住了宫廷的特点,像上林苑、辇道、侍臣,都是宫廷特有的。宫中题,表现在环境上,也是宫中人生活的写照。
宫廷除了它应有的繁华,热闹,也有许多神秘的黑暗面。书籍里也曾记载了许多宫廷中阴险复杂的倾轧,宫廷斗争历来是最危险的斗争,连皇帝本人都深陷这种漩涡的时候,一个王朝就处于深深的危机当中了。
★ 那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