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什么古诗文中要炼字(共含1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没药”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而着 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当然,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足取的。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沈德潜的意见还是可供参考的:“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前引诸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安徽 鲍亚民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而着 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1] [2]
高考古诗炼字的十个切入点
自从高考诗歌的考查由客观设题变为主观题设题后,炼字就成为高考古诗鉴赏中命题的一个常见题型,几乎每年都会在试题中出现。本文结合近几年来全国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中炼字的典型题目,概括出解答高考古诗炼字的十个切入点,与大家研讨。
一、从词性入手
一般来说,诗歌中最要紧的地方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副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例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全国卷)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分析: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咽’与‘冷’见用字之妙。”
这两句中的诗眼当是“咽”“冷”二字,“咽”字是动词,“冷”字是形容词,“咽”着重从动态的方面来写,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鸣咽之声;“冷”从静态方面来写,写的是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诗句中的“咽”“冷”二字一静一动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
例2“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辽宁卷)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分析:如果从词语的表现力来看,“绕”是动词,“晓”是名词,一般来说动词的表现力会强一些,所以,在分析时我们可以肯定“绕”用得好一些,然后从他具体描写的内容去加以分析,如,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例3第二句中的“又”用得好,好在那里?(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分析:“又”字是一个副词,副词主要从描写对象的范围、程度方面去考虑,结合上联中的“却到家”,可以知道这里“又”暗示作者在时间上不止一次浪迹天涯,字里行间饱含天涯流浪的愁苦与无奈。
二、从描写对象入手
古人写诗,“看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这里所指的山和海都是特定的写作对象,也就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特定意象,我们在分析诗人炼字的时候,不要舍近求远,有时答案就在写作对象诗句当中,而很多考生往往忽视了这个最简单的现象。
例1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的艺术效果。(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上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林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分析:“穿”“数”描写所涉及对象的都是诗人自己,“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在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综合全诗分析,“穿”“数”两个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
例2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20全国卷(二)]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浓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分析:分别是“明”和“出”。“明”就是分外耀眼光亮,描写的对象是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出”就是呈现出来,描写雨后群山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更加秀丽清新,更加有层次感。
三、从表现手法入手
诗歌的表现手法极为丰富,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起兴、映衬、抑扬、双关渲染、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分析诗歌的炼字时,如果能够从表现手法切入,先点明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例1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20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分析:“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例2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年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西,小舟犹依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来。
分析:这首诗写友情恒久不变,经得起风浪,而这种情感是通过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出来的,“交情得似山溪渡”,因此可以推知诗眼是“交情”。
例3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福建卷)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分析:“凉”运用了双关的写法,表层的意思是写天气凉,深层的意思是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观察的角度上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四、从表达效果入手
表达效果主要是作者通过某一表现形式所要达到的目的,就诗歌而言主要是作者通过某一特定意象的描写而达到的效果,这种效果从语言方面来说可以概括为生动传神、含蓄凝练、形象鲜明、质朴自然、色彩丰富、辞藻优美、节奏感强、韵律和谐等;就风格方面来说主要可以概括为苍凉悲壮、雄浑豪迈、清新、平淡、沉郁、缠绵、俊逸等。
例1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2006年辽宁卷)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分析:“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例2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20天津卷 )
听蜀僧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分析:“一挥手”是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表现了弹奏技巧的高超。
五、从结构作用入手
诗歌的结构作用主要表现为词语在起、承、转、合方面的作用,起就是总领全文,一般有渲染气氛、埋下伏笔、提示下文、设置悬念等方面的作用;承就是承接过度的意思,一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转就是转折的意思,一般是由一个内容到另一个内容,通常是诗歌的关键处;合就是总结的意思,通常有总结全诗、点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006年四川卷)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分析: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六、从文化知识入手
古代诗歌本身就是文化品位很高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诗人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会将大量的文化知识巧妙地熔铸在诗歌里,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重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考试的关键时刻结合诗歌进行理解,就能左右逢源。
例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全国高考题 )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关键”之处(即“诗眼”)的理解,实际就是炼字的考查。如果平时对“折柳”这个文化知识有所了解,解答这个问题应该不会很难。其实,中学教材中有关“柳”这个意象的诗歌很多,如《诗经》中的“昔我往已,杨柳依依”,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柳咏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根据传统文化的解析,“柳”谐音“留”,希望留下,不要离开,有依依不舍的意思。因此,如果考生能够从平时积累的文化知识入手,解答时就容易得多了。
例2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2006年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分析:本诗考查对水这个特定诗歌意象的把握。水在古诗中也是一个常见而且意思比较固定的一个文化现象,通常借水来表达情感,如离愁,譬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等;也有用水来表达时间流逝,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本诗中前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后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七、从文学常识入手
这里所说的文学常识主要是诗歌体裁方面的知识,具体表现为诗歌的平仄、对仗、押韵、节奏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有时我们从这些最基本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入手,常常可以事半功倍。
例1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年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分析:两字各有其妙,如果说“阔”字更好,就可以从诗歌平仄去分析,因为“阔”字是仄声,“悬”字是平声,诗歌要讲究平仄相对,读起来才有韵律美,声调也更为响亮;另外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有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
八、从联想想象入手
联想想象是文学的基础,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所言“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为一方”;金开诚先生也说过,诗词鉴赏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在鉴赏过程中,根据诗词的内容进行联想想象,就可以有效地还原诗歌的场景,把握作者的用字之妙。
例1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004年(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卷)]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分析:这是一首著名的宋词。上阕写景,由“风光”(风景、景色)总领,从“渐觉”(越看越好)展开。下阕抒情,前两句由大好春光引发感慨,慨叹人生欢娱少,而艰难困苦很多,怎么能吝惜千金而不欢娱哪。结尾两句,要举起酒杯劝说斜阳延迟西下,在花丛之间多陪伴一会。读至此可领会到词人之所以盛赞春光,是因为深感人生苦多,与“一曲新词酒一杯”“夕阳西下几时回”同一样情怀。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九、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入手
词语的意义就是词语最基本的意思,词语的意思可以分为基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一般来说,我们在分析炼字妙用的时候,首先必须理解词语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例1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20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分析:“应有”更好。“应有”就是应该会有,这种存在与作者的期望是相符的,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是客观存在,没有悬念,似乎本来就应该如此,因此没有“应有”那么好。
十、从情感入手
诗歌是最能直接表达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正如著名诗人何其芳所言,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歌,诗人情感的表达有的比较直接,有的比较含蓄,但不管如何表达,诗歌中信息量最大、含金量最高的往往在那些带有情感的诗眼当中。所以,抓住情感分析作者的炼字,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1“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2006年上海卷)
[黄钟] 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分析:“倦”字作为本诗的诗眼,直接抒发了诗人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的凄苦之情,同时又为后文写作者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铺垫。
例2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004年浙江卷)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分析:从上阕中的
“伤心”“愁”等词可以看出全诗直接抒发的主人公内心的伤感与愁苦,因此着一“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例3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年广东卷)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分析:
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上面是结合近几年高考典型题目中有关炼字方面所作的探究,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不要孤立分析,可以将几个方面结合起来综合分析,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如:
《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4)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8)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10)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1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1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对联》
1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14)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15)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1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7)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1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9)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2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古诗鉴赏--炼字(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
马鞍山市第六中学 汤胜
教学目的:
1、探讨古代诗人炼字的妙处
2、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古代诗人炼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古诗的语言
教学方法:
悟导结合
教学工具:
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鉴赏诗歌的语言是高考古诗鉴赏题的考点之一,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难点。而鉴赏诗歌的语言不外乎分为两种题型:
1、推敲字词,即炼字题;
2、语言风格题。
今天,我们重点探讨古诗鉴赏中的“炼字”问题。我们先来看一段文坛趣话。
大家看大屏幕,这上面有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的来历可不简单。
传说啊,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不在苏东坡之下。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以便于更好地体现对联的意境。下面我想请大家来尝试加一加。
学生讨论,教师点评。
我们来看苏轼的回答。
苏东坡一看对联,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笑为两字加得太俗。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了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东坡叫绝必然有他的理由,我想请同学们品味一下说说出二字的妙处 。
明确:“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意境。也难怪苏轼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从以上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写作诗歌其实是非常讲究炼字的。我们在中学阶段也接触过这方面许多范例,大家能不能举两个例子来?(“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全国高考卷试题,“红杏枝头春意闹”等)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名诗佳作,是因为在这些诗作背后,是许多诗人的炼字佳话,比如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为创作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二、初步感知
听完了故事,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人炼字的魅力。
出示例诗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学生朗诵,同桌交流:
问题:诗题为“早梅”,你认为哪个字还不能准确地体现“早”字?
老师适时引导;“数”改为“一”。 “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准确的诗意。诗人郑谷把齐己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深为叹服,便拜郑谷为“一字师”。
三、抽象归纳
一字之改,便把“早梅”的诗意准确的表达出来,如果我们总结一下,古人这般讲究炼字,主要有哪些作用呢?大屏幕上这段文字中有个准确的概括,请大家找出来。是因为通过炼字可以传达准确的诗意(板书)。
问题一、下面我们再来品味几句诗,看看诗人炼字到底还有哪些作用呢?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
生生交流;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分析。
①“出”写出了鱼儿的欢欣;“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两句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刻画细腻,描写了生动的形象。
② “直”字展现一种寂寞苍凉之境,“圆”映衬在万里戈壁之上,给人一种苍茫之感,营造了一种塞外辽阔苍凉的意境。
③诗中的“红”和“绿”应该用作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变绿的动态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抒写了独特的情感。
归纳总结:炼字是古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而传达准确的诗意、描绘生动的形象、创设恰当的意境、抒发独特的情感则是古人追求的目的,而我们如果能够从一字出发,把握准确的诗意,赏析生动的形象,体会恰当的意境,感受独特的情感,就已深得古诗鉴赏的真谛。
问题二、老师提问:体会完了炼字的妙处,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简单的问题,不知有没有同学留心,古代诗人一般都注重在哪些字上下功夫呢?也就是说诗人炼字,大多锤炼哪一类的词语?
学生讨论、回答刚学过的诗句,老师参与。
师生小结:大多为动词、形容词,还有一些如数词、副词等。
好,这节课学到这儿,下面该到我们运用这些知识的时候了。请看大屏幕。
四、拓展延伸
1、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南通市高考模拟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请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湖北省高考语文模拟题)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词人为什么不用“一蓑春雨”,而用“一犁春雨”?
解答:1、“送”“动”二字将梧叶秋风拟人化了,使无情变得有情,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游子漂泊在外,孤单寂寞之情。
2、“一犁春雨”恰当地表现了农人春雨后的耕作,也与前面的“东坡”相呼应,饱含了词人向往农耕生活的轻松愉悦的情感。
总结:从苏东坡的故事中走来,我们又接触了齐己、郑谷“一字师”的故事,这两个故事都向我们传达了古人炼字的魅力。同时,我们又深入学习了古诗炼字的作用及炼字类型。同学们思维活跃,表现优秀。古人写诗“一花一叶见世界,一字一词总关情”,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积累把握这个美妙的世界,体会这份动人的情感。
谢谢大家。
五、课余巩固:
附:板书设计
古诗鉴赏--炼字
传达准确的诗意
描绘生动的形象
创设恰当的意境
抒发独特的情感
初中古诗文中的成语50则
九年级上册
鸿鹄之志:鸿鹄: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志:志向。比喻远大志向。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披[被]坚执锐:穿着铁甲,拿着武器。形容全副武装。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了饭,用壶装了汤来欢迎他们所拥护的军队。
后来用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如鱼得水:好象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妄自菲薄: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出师表》)
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旺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不毛之地: 不知所云:
作奸犯科: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危急存亡: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临危受命: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计日可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
白虹贯日:虹:光晕;贯:穿。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唐雎不辱使命》
九年级下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违背正义则必然陷于孤立。(《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奋斗而获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
于享乐,反而容易导致死亡。(《孟子二章》)
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愚公移山》)
一鼓作气: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竭:尽。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减耗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
彼竭我盈:竭,枯竭,衰落;盈,充盈,旺盛。对方的士气衰竭,我方的斗志旺盛。
辙乱旗靡: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门庭若市:庭:院子。若:好象。市:集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多,热闹非常。(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七年级上册
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童趣》)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童趣》)
怡然自得:(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童趣》)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十则》)
见贤思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十则》)
任重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
死而后已:(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十则》)
岁寒松柏 :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 --《〈论语〉十则》)
老骥伏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无可奈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
似曾相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
塞翁失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塞翁失马》)
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
源头活水: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七年级下册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
不易看清底细。(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磨刀霍霍: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夸父追日: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夸父逐日》)
八年级上册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
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
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落英缤纷:落花纷纷.缤纷,纷纷.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不蔓不枝: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少年时代不努力,到老只能悲伤叹息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天下为公: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夜不出户:夜里睡觉不用关门。形容社会治安良好。
八年级下册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
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百废具兴:指一切废置的事都兴办起来。同“百废俱兴”。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心旷神怡: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范仲淹《岳阳楼记》)
浩浩汤汤: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先忧后乐: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春和景明: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
波澜不惊:比喻局面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阴风怒号:阴冷的大风呼啸着。
醉翁之意不在酒: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醉翁亭记》)
觥筹交错:觥:古代的一种酒器;筹:行酒令的筹码。酒杯和酒筹杂乱地放着。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醉翁亭记》)
山肴野蔌: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醉翁亭记》)
峰回路转: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醉翁亭记》)
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悲欢离合:悲伤、欢乐、离别、团聚,泛指人生的种种经历、遭遇和感受。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2)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训俗遗规》
3) 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刚复害》
4)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5)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6) 丈夫不报国,终为贫贱人。——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7)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8)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9)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10)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11)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徵
12)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名言警句
13) 命为志存。——朱熹励志名言名句
14)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15)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3)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鲁迅
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5)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6)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7)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8)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9)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名言名句
10)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11)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2)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13)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列传》
1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5)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6)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17)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8)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19)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20)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2)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
5)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6) 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7)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8)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处事》
9) 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10)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11)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12)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3) 没有受过教育的天才就好比埋在矿石中的银子。——富兰克林
14)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5)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
古诗文中猿啼意象详解
“猿啼”,声(音叫),高急之声,似哭似号,闻之令人伤心。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夜猿啼。”郦道元《三峡》:“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古代诗歌中写到猿啼时多指哀音。诗人心中的哀怨、愁苦、凄怆、孤寂无以出之,故借猿啼而写出。
李白《远别离》:“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李白这首诗开头即写娥皇、女英二女哭舜的故事。二女心中的离别之苦是何种程度呢?李白先用夸张,说这苦有万里之深;再从视觉写,这苦犹如日月无光,乌云惨淡;又从听觉写,这苦恰似昏昏烟雾中听到猩猩啼哭,淫雨霏霏中听到魔鬼长啸。猩猩即猿的一种。
李白《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此诗写于当时的安徽秋浦县。秋浦多猿,所以李白多次以描写猿声,如“秋浦夜猿愁”等,来表达内心的积郁。写此诗时正是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这对于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次严重的心灵打击,所以,面对清溪之水,纵然感到“清心”,但又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所以在向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心中的悲切之感,落寞情绪不禁油然而生。
李《巫山一段云》:“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行客至此,已自多愁,何况又听到催人泪下的猿猴悲啼呢!此为烘云托月法:猿啼为愁苦之人又增添了一层忧愁。
杜甫《秋兴之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音查,义斫)。……”《秋兴》写于杜甫晚年旅居夔州之时,诗中多写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这第二首的前两联,写的是:身在孤城,落日西斜,遥望北斗,思念京华,在这样的时候,听到几声悲切的长猿鸣啸,禁不住泪如雨下。
杜甫《九日》:“……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这首诗也是写于晚年夔州,作者身在“殊方”,流落异乡,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悲哭,不免落泪自伤。更何况看到从故乡方向飞来的白雁,就愈加触动了思乡之情。尾联是遥怜弟妹,伤时忧国。
还有,如韩愈《答张十一》:“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韩愈《湘中》:“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归目并随回雁去,愁肠正遇断猿时。”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楚辞九歌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孟浩然《宿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读者自可行参考。
但是,在理解“猿啼”这一典型意象时,有一种“景因情变”的诗法,需格外加以注意。如: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高猿长啸”,本来在多数情况下给人以“哀啭”、“凄清”的感受,这是具有普遍性的,是“猿啼”这一典型意象特有的象征意义,但是,景因情变也是文学创作的一条规律,面对不同的景象,可以生发出不同的感情。这是变例。此时的李白,遇赦放还,心情格外高兴,船过三峡,纵然有高猿长啸,但绝不影响轻舟飞快地顺流而下,言外之意是:尽管啼猿鸣哀,但这时心情快慰、精神爽利的李白却毫不在意,反倒有一种释放的快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也是这种景因情变的诗法。
安徽 鲍亚民
1、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斗牛”是二十八宿之中的两宿。“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王勃这句诗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2、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王勃这句诗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3、唐代卫象《古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卫象这一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4、曹植《与吴季重书》:“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5、唐代张说《恩赐丽正殿书院赐宴应得林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张说这一诗句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6、《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1] [2]
★ 论文中参考文献
★ 说明文中的中秋节
★ 论文中的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