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期儿童适应技能评定量表的初步编制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Perч是江湖骗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龄期儿童适应技能评定量表的初步编制(共含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Perч是江湖骗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学龄期儿童适应技能评定量表的初步编制

篇1:学龄期儿童适应技能评定量表的初步编制

学龄期儿童适应技能评定量表的初步编制

目的:编制一套适用于我国6岁至14岁儿童的适应技能评定量表.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湖南省部分地区的'402名儿童,初步建立了一区域性常模.结果:项目分析结果表明本量表适应技能四大领域各项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均符合测量学要求.结论:学龄期儿童适应技能评定量表基本达到预期设计目的和预期水平.

作 者:张琼 姚树桥  作者单位:张琼(广东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

姚树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研究中心,410011)

刊 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年,卷(期): 17(3) 分类号:B844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   适应技能   心理测量学   评定量表  

篇2:中学生生活应激评定量表的初步编制

中学生生活应激评定量表的初步编制

目的:编制中学生生活应激评定量表并制定常模.方法:参考了国内外同类量表,采用问卷调查拟定条目,并进行信效度检验,用困扰症状量表、SCL-90、特质焦虑量表和中国青少年生活事件检查表作为效标.结果:新编的'量表有较好的信度,α系数为0.86,重测信度为0.90;有较好的效度(0.60~0.71).结论:该量表具有较满意的心理测量指标.

作 者:梁宝勇 黄盈 马丽莉  作者单位:梁宝勇(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300074)

黄盈,马丽莉(天津新华中学,300204)

刊 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年,卷(期): 16(5) 分类号:B84 关键词:中学生   生活应激   量表  

篇3:学龄期儿童的心理健康

学龄期儿童的心理健康

学龄期儿童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儿童入学是走向社会的起点,生活环境、人际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是大脑活动兴奋性增强,睡眠时间减少,个人活动范围扩大,思维方式由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实现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性格逐渐形成。但这一阶段在心理个性方面仍然保留着幼儿时期的痕迹,在认识活动中带有被动性,具体形象思维在思维过程中仍起着重要作用,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抑制自己的情绪,仍易激动,在心理卫生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中的.心理卫生

师长应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从他们具有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出发,以此为基础,正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其养成爱学习、爱集体、爱劳动的优良品质。不了解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对学生要求偏高偏急,采取一些不适当的作法,给学生布置过重的学习任务,把学习作为惩罚手段,儿童就会产生苦闷,畏惧甚至厌恶心理,阻碍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正常发展。是不利于儿童心理发展的。

二、防止不良心理及性格产生

儿童不良心理和性格的产生,常和家庭、学校教育不当有关,以下几种情况是应竭力避免的:

⒈过分照顾:不敢放手让儿童独立活动,使儿童性格变得消极、依赖、缺乏责任感和忍耐力,出现难以适应集体生活,遇事优柔寡断,无主见的不良意志和品质。

⒉过于溺爱:易造成儿童撒娇,放肆、神经质,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心理品质。

⒊过分冷漠:使儿童得不到应有的爱抚和必要的引导,会变得喜欢惹事生非,行为易带有攻击性,有的出现感情冷漠,缺乏爱心。

⒋过分严厉:缺乏对儿童的内心情感交流导致儿童出现胆怯逃避或凶暴反抗两种极端,使儿童养成为了自我保护而说谎、言行不一的坏习气。

⒌忽冷忽热,反复无常:会造成儿童情绪不稳定、多疑多虑、缺乏判断能力。总之,儿童的心理性格的形成,父母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应对子女爱而不娇,严格而民主,使儿童养成热诚、活泼、端庄、独立、协作,善于与别人相处,社会适应力良好的性格。学校的教育可补偿家庭教育的不足,只要家庭、学校互相配合,师长言传自教,就会使儿童身心健康正常发展。

篇4:学龄期自闭症儿童注意力选择性特质与适应策略研究论文

自闭症是一种由大脑病变所引起的综合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其主要症状可包括人际关系的隔离、语言的困难及行为障碍等。自闭症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共同注意力缺失,信息处理单通道模式,思维发展中的特殊视觉或听觉思维方式都构成了儿童特有的学习特质。作为教师和家长不是试图去改变而是了解、尊重并切身体验儿童的认知世界方式,协助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进而基本完成其社会化角色。

一、感知觉发展中由于感官觉知问题导致的注意力选择性

(一)感官觉知问题

1、自闭症儿童有明显的感觉统合运动障碍。自闭症儿童有些对感觉刺激反应不足。有些是反应过度,对感官刺激存有异常反应或者多呈现选择性反应,会出现过度偏好或过度排斥某种刺激后的感觉。笔者在医疗实践中所接触到的自闭症儿童有的过度偏好嗅觉。感受外界刺激时常事先用鼻子去闻;有的过度偏好触觉,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外界刺激,都要用手去摸;有的偏好味觉,不管什么都想去尝尝,不管不顾任何危险;有的孩子独处时口中念念有词。同时会伴随一些特有的躯体特别是手部动作;还有的孩子用吐口水、跺脚、来回无目的的走动、转圈圈来安定自己。感觉反应正常的机体处理能力是人类对外界刺激处理的先天基础,但自闭症孩子由于感觉统合的失调,对于外界刺激处理无法进行行为组织。并且感到不适,其后果是出现沉湎于相同的重复刺激行为倾向。用感觉统合测验表测量的结果。也显示出他们不同程度的感觉多通道存在问题。

2、某种固有的仪式化行为是孩子调整感官刺激的一种方式。自闭症儿童用仪式化的行为,来滤除对他们而言是不能承受的、感到不适的视觉、听觉、触觉、肌肉知觉方面的整合性刺激。孩子似乎在用仪式化的行为模式。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感官感受输入上,似乎在用这个感觉感受来替代(或者说屏蔽)其他一切感觉,从而避免过多的感官刺激共同刺激后的不适感;特有的仪式化行为也能用于寻求更舒适的感官刺激,所以他们会重复这些能够带来视觉、听觉、触觉和肌肉知觉方面愉悦感的仪式化行为。因此,要在寻找和了解孩子固有的方式基础上,再进一步用良性行为替代。

3、感官觉知问题是导致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并且转移注意力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注意力不能集中,并非是自闭症儿童不愿意集中而是由于功能性缺失。他们有自己都难以理解的困难。有观察与研究认为:“他们对自己痴迷的行为有着超常的专注。却不能对其他的事有应有的注意集中。以作者的观点,这不是他们‘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而是他们不能有效地组织起自己注意力的问题,换句话说,是他们不能有效地的把注意力用到自己应该去听去做的事情上去。对于自闭症谱系的孩子来说,当他们受到外界的刺激压(感觉上的,交流上的,社交上的外界刺激)时,他们就更不能有效地把注意力从一件事顺利地转移到另一件事上。”日常在孩子训练时也有这样的感受,当给孩子的任务分为包含了复合刺激(视觉、听觉、触觉等)和单通道刺激两种,通过结果比较显示,单通道刺激时孩子掌握最快,并且学的时候情绪也比较稳定。当然其前提是要先把握孩子的显性感觉通道。有的孩子偏听觉,只要是他听过的歌曲一遍就能够完全掌握。大多的孩子偏重视觉,其中又有区别,如数数时,有的孩子只对圆形敏感。用圆形的表示他完全正确,改用其他形状后就很难数对。有的只对某种色彩敏感。有的孩子偏重触觉,在认知训练时就必须将教的内容转化为触觉刺激,如拼音要用材料做成立体的可以触摸的。自闭症儿童特色性的注意缺陷严重地妨碍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发展,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孩子学习新的行为和泛化习得的行为,很难适应正常儿童的教育程序。更不用说对包含隐喻性信息的社会行为的理解和习得。

(二)注意力选择性的基本特征

1、自闭症儿童也能和正常孩子一样维持注意力。但是他们这种注意力由于感官觉知问题倾向于维持不变的认知行为或者事件兴趣上。所有的自闭症孩子对自己喜欢的刺激有着常人难及的专注力,他们希望进行重复行为或者仪式化行为,可能是想从这个在他们看来是混乱的社会场景中,去寻求有意义的体验。当然,不变的连续性也能帮助缓解孩子的焦虑感,帮助他们培养自制能力。

2、自闭儿注意力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对细节的过分专注(Koegel&Koegel,1995b),他们似乎专注于特定的细节难以注意到刺激物的多重特征,他们会就特定的细节追问而乐此不彼,因此就影响到注意力的转移性支付。

3、自闭症孩子倾向于过分专注以前曾经有过的某种熟悉的令他愉悦的刺激,忽视或回避陌生的感官体验。比如让其看一幅他从来没有看过的画,他会不自觉的先在画中寻找熟悉的东西,即使到了书店,他依然会寻找他以前看过的,如果想让他看一本新书,那你得先在新书中寻找他曾经看过的书中有过的画。因此,系列性的故事丛书比较适合训练他们维持注意力。

4、注意力方面的困难显著阻碍了患儿的发展,特别是在社会领域。比如,为了理解他人传达出来的信息,就必须在专注于社会情景的同时,专注到说话者的言语、面部表情、音调和肢体语言。如果孩子仅专注于一个暗示,他就难以全部理解所有社会信息。因此,孩子社交性互动缺失同样是注意力问题的直接后果。如何设计课程及教学,有效帮助自闭症儿童学习提升注意力,对一个特教老师或家长是极大挑战。很显然,矫正这一注意缺陷。会对自闭症儿童的学习能力产生广泛的积极影响。

二、学校及家庭应对策略

(一)学校增进自闭症儿童注意力的情境策略

1、建立一个远离噪音的相对安静的教室,能帮助自闭症儿童注意力集中。如果声音刺激过大或过杂就会导致其不良行为出现和负性情绪发生。老师在要避免教室里出现过大的噪声,从而避免自闭症儿童不良行为的出现,使其安心上课或娱乐。   2、建立一个物品相对稳定和程序相对固定的教学秩序,延迟其注意。如哪种作业完成后该交给谁或者直接放在什么位置,如果变化了一定用明确的方式让孩子知道。有时孩子不愿意完成作业,问他为什么,他会说我不知道交到哪儿就不做了;有时座位调整可能让自闭症儿童感到失去秩序而惴惴不安;有时课程或任课教师突然调整,孩子同样会难以完成正常的学习。

3、建立资源教室,给孩子相对放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自己调整或放松紧张的神经,做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学习或游戏,从而维持下节课的注意力。

4、教会班级其他学生与孩子相处中的基本行为方式,避免不适当的刺激引起的注意力问题。如有的孩子触觉敏感,不喜欢他人的哪怕一点的接触,必须告诉同桌同学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身体上的刺激,他上课才可以安心。

5、教学时必须要提供多感官的教学方式。要能看到、听到、摸到并且可以操作以维持注意。在不影响教学秩序的情境下,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建立事物的完整概念。

6、掌握延宕的重要教学技巧,当老师在教学时做了一项说明或指令,最好等待三一五秒钟。视觉优势的孩子在听指令中都需要调整时间(似乎他是在进行刺激反应转换),如果孩子没反应或做了不正确的反应时,必须给予引导性的口头提示或肢体上的协助吸引其注意,然后让他尽可能自己完成。

7、给予孩子相对稳定的同伴援助。孩子在处理真实社会情景中包含的复杂信息,特别是面对暗示性语言和动作时,很难理解基本的(特别是涉及他人心理状态变化的)社交概念,无法整合他人的意图,预测他人的行为,也就无法进而寻求可以预见的社会性交互阻滞了他们的社会性互动,简单行为技巧的习得与相对无挫败感(需要稳定的同伴)的运用,是使他们在群体中消除紧张情绪、稳定注意力的又一策略。

(二)家庭增进孩子注意力的情境策略

1、家庭小黑板课堂,培养注意事物的广度。家长模仿教师课堂多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的'过程,引导孩子在同一个场合对教师不同感觉通道的多种形式的刺激,按照老师的要求学会分配自己的注意力。适应课堂教学是孩子融入社会的必要步骤。

2、营造安静、秩序性的学习环境。过有规律的生活。孩子机械记忆能力强,虽然能够知道自己物品功用,但很难把握其社会属性。要练习让孩子清楚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他人的(不管是眼前的还是看不见的),东西都有权属:每天要让孩子整理书包,准备第二天的学习,整理他的玩具和书以应对社交性的注意力分配。

3、在社会接触中,家长一定要不厌其烦地有目的地提醒孩子为什么必须这样做,如果不,会导致什么后果,让他们尽可能的明白自己做任何事情都和他人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样逐步让孩子建立“眼、手、口、耳”的初步协调和必要的注意力多向度分配能力,以及将相关事情联系起来的思维能力。

4、激发孩子对活动的兴趣与需要,因为这是内在推动力。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要尽可能具体化,要用明确的指向性要求牵着孩子的注意力,如在家玩扑克,坚持做一些如迷宫等注意力训练的游戏,还可以学一点小魔术,总之要从孩子感兴趣开始而后拓展。

5、带着孩子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因为他们大多惧怕新事物但对熟悉的事物能够相对集中注意力。在预习(当然这大多带有强迫的性质。因为孩子学习新事物总是先拒绝的)时根据他的学习模式让他先基本了解,然后再拓展为多种复合性刺激,切勿操之过急,孩子的注意力分配毕竟是有限的。这种训练对孩子课堂注意力的维持至关重要。

6、日常生活中明确提出活动的目的,提供多色彩形状的刺激以集中视觉注意力,讲故事时明确提出问题引导注意跟随,当孩子只专注于自己的兴趣时,要用外在明确的提示来帮助他停止、转换和重新开始,但要给出他自由的一段空间。

三、小结

对自闭症的研究和治疗,最具挑战性的方面。是如何把对孩子感知、知识获取和情感发展认知结合起来,而这一切都需从注意力开始。本文是在个案基础上的总结提炼,儿童注意力适应策略很多,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注意力发展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和培养,从而帮助他们最大程度地进步起来。

篇5:2~3岁幼儿自我概念教师评定量表的编制

2~3岁幼儿自我概念教师评定量表的编制

依据美国幼儿自我概念课程,结合中国文化及幼儿发展的'特点和现状,以幼儿自我概念的结构和幼儿自我概念发展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为基础,编制了一套2~3岁幼儿自我概念教师评定量表.并选取长沙市电信幼儿园共60名幼儿作为被试进行测试,对此量表进行信度、效度检验,结果证明量表有效、可信.

作 者:杨莉君 康丹  作者单位:杨莉君(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康丹(广州军区空军直属机关幼儿园,广东,广州,510075)

刊 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3(2) 分类号:B844.1 关键词:自我概念   量表   自我概念结构  

篇6:学龄期儿童注意力分散行为解析

注意力分散是学龄期儿童最常被关注的一类问题行为,这类问题行为是相对于注意的稳定性而言的。稳定性是注意的一种品质,也是衡量注意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指的是在同一对象或者同一活动上,个体的注意力所能持续的时间。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儿童往往在同一活动上注意的时间比较短暂,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与干扰。学龄期儿童,尤其是患自闭症等发展障碍的儿童,在课堂集体教学环境中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难以进行有效学习。在注意力分散行为中,作业分心这一行为是最常被关注和干预的行为。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常常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将注意力持续地保持在同一任务下,出现分心行为,导致完成作业任务的时间不恰当地延长,也因此对学习效率产生不良影响。一些父母常常报告他们的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作业行为习惯,常常需要花费2~3小时去完成本可半个小时完成的作业,不仅影响到学习质量,减少孩子的睡眠时间,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家庭生活质量,父母在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陪伴、督促,

注意力分散这一名称是从个体行为对注意力产生影响的这个角度进行描述的,而不是从行为的表现形式角度来描述。在不同个体身上,注意力分散行为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行为形式。课堂注意力分散行为也很容易与课堂扰乱行为重叠。比如,儿童在听老师上课的时候,忽然尖叫起来,这既是课堂扰乱行为,也可能是注意力分散的一种表现。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注意力分散行为都会对课堂教学秩序产生影响。比如,学生在老师上课的时候或者做作业的时候做白日梦,学生可能只是安静地沉浸于自己的思绪中,但没有任何明显的外显动作,也不发出任何声音,这种行为就不会被视作课堂扰乱行为。

篇7:怎样培养学龄期儿童的智能

怎样培养学龄期儿童的智能

学龄期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及学校,故培养此期儿童的智能需家长与教师双方共同努力;此期儿童智能发育较快,能较好地综合分析、克制自己,并在学校及社会生活中开始适应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为培养其智能提供了基础。培养此期儿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语言能力的培养:学龄期是儿童有意识地全面系统准确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重要时期,是掌握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要想让孩子成材,就要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阅读是培养此期儿童书面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通过阅读活动,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文字的印象和理解,锻炼儿童对文字的运用能力,还可从阅读中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陶冶孩子的情操。要孩子阅读首先要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使孩子自然而然地喜欢读书,而不能强迫。父母的读书习惯对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有很大的作用,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还可给孩子大声念书。要让孩子与课外书交朋友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而不要把孩子完全限于教科书上。家长要为孩子认真挑选适合孩子看的图书,帮助孩子阅读使其理解所读书的内容,但应注意不要鼓励孩子提前阅读高于他们年龄水平的读物。写作是儿童运用语言文字记叙和描述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途径,7岁以后已具备初步书面语言能力,在正确的指导和训练下可以写简单的作文,家长应鼓励孩子仔细观察事物,掌握描写和叙述的技巧,根据孩子的兴趣以命题作文为主,注意帮助孩子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及安排段落层次等。注意此阶段小儿学习写作只是为了中学写作打基础,绝不能强其所难,要循序渐进。还可通过写信、写日记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2)观察力的培养:此期儿童的观察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持久性,故家长在培养孩子观察力时,要根据观察的任务,向孩子提出有目的的系统的观察要求,使孩子认真、细致、全面、系统地去观察,并逐步养成一种自觉的、独立的、有计划的、持久的观察习惯。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多带孩子去认识和观察大自然,去动物园观察各种动物的.外形及特征,观察社会上的各式人物等;让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参加观察活动,使其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在孩子观察之前应为他们提出观察任务,使其带着任务去观察,这样才会获得比较完整的清晰的观察材料;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观察步骤及方法,并帮助孩子比较及编写观察提纲。

(3)记忆力的培养:记忆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而不断提高的,培养学龄期儿童的记忆力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向孩子提出记忆的任务:家长及教师要善于向孩子提出短期的和较长远的记忆任务,并说明主要记些什么,记到什么程度,使孩子心中有数;对于高年级儿童,要启发他们自觉地提出记忆任务,并激励他们为完成任务而记忆。②掌握记忆的规律:记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重复次数越多,记忆时间就越长;给以的刺激新鲜,则能激起兴趣,记忆就能强化,所以要激起孩子记忆的兴趣,反复多次、循序渐进、前后联系才能增强孩子的记忆力。③掌握记忆的技巧:记忆是有窍门的,记忆的方法有整体、归类、联想、口诀、缩略、区别记忆法等多种,在学习中,要根据所学的不同内容,采用与之相应的记忆法,经常进行记忆锻炼,就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④合理地安排复习:复习的作用,在于强化已经形成的联系,巩固记忆,加深理解,有效地提高记忆效率。应培养儿童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并科学地分配复习时间的习惯,由于学习材料不同,复习方法亦应有所不同,如交替复习法、列表法等。

(4)想象力的培养:想象是在人的意识倾向支配下,在已有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要发展学龄儿童的想象力,首先要加强理想、前途教育,端正想象方向。当孩子想象中出现奇异现象或失误时,家长和教师要认真观察分析,抓住实质给予正确诱导,切勿嘲笑、挖苦,更不能压抑孩子刚萌发的想象幼芽。要有计划地组织儿童参观、旅行等,让儿童亲自观察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开展课外读书活动等以打开儿童的视野,丰富知识,为想象提供丰富的材料。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儿童的再造想象,通过命题作文、科技活动等创造性实践发展孩子的创造想象力。

(5)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是一种积极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儿童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并引导儿童上升到理论知识。及时引导儿童给概念下定义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对要掌握的概念应多练习、多应用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人思维过程的基本能力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有的儿童读一篇文章不会分段落,观察到的各种现象概括不出其本质特征,这主要是思维过程的基本能力差,故应注意培养,应引导儿童动手、动脑,亲自分析、综合,并进行比较及概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儿童的抽象概括能力,引导孩子用提纲、图表等形式,把所学过的知识系统化。

(6)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应用能力是指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家长要想让自己的孩子今后有所成,就必须从小训练孩子的实践应用能力,应从训练头脑、双手、眼光及个性四方面进行。首先要最大限度地打开孩子的思路,使大脑积极地开展创造性的思维,让孩子自己动手以锻炼其双手,同时家长要为其锻炼创造条件,具有创造意识的双眼必须比观察力更深一层,故应注意培养。还要培养孩子有稳定的学习情绪,有自信、勤奋、百折不回的品格及不怕困难的精神,要经常让孩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7)根据每个孩子的特长,还可对孩子进行音乐、绘画、舞蹈等方面的培养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总之,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孩子,使其在语言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篇8:关注学龄期儿童的饮食问题

关注学龄期儿童的饮食问题

学龄期儿童身体正处在人生第二次生长发育加段,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因素是营养,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的效果,某些营养素的能量失衡还会影响到今后的健康。

供给少年儿童合理饮食须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生理特点:

6~12岁儿童处于小学和进入初中阶段,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儿童,以游戏为主的生活环境,正处在成长期。进入小学后,变为以学习为主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坐在教室听课。入学第一年的小学生体重往往有所下降,这一段,需要增加休息,更重要的是在营养方面要得到保证,而进入青春发育期(女10D12岁,男12D14岁)的'少年身高长发育又形成一个突增期,在高峰前形成生长加速期,高峰后形成生长缓慢期;第二次生长加速期是决定儿童身高的关键时期,促进生长发育重要因素是营养供给量要充足,失去这个重要时期以后身高就很难再增高了。

2.饮食要注意:

儿童肝脏中储存的糖原不多。又由于儿童活泼好动,所以容易饥饿,应适当增加进数餐次,应在三餐之外,增加一次,目前中小学生早餐质量不够,热量不足,而上午学习又紧张。因此鼓励中小学开展上午第二节课后进行课间加餐项目,量不必多,而在于质好,以补充热量和其它营养素。

3.针对当前儿童少年中存在的饮食营养供给问题,如三餐分配不合理,早餐过少;蛋白质量不足,而且动物性食品少,钙质不足,维生素C、B,、B2不足,引发缺铁性贫血等。

4.应了解少年的心理,引导少年儿童对饮食进行合理的调整。进入后期的儿童,开始产生独立的心理,比较任性。受外界影响,有的女生希望苗条,而盲目减肥、挑食、少食等,导致营养不良,影响身心发育。

5.饮食调配上要合理搭配主副食,注意营养平衡、多样化,在色、香、味、形方面下功夫,增加食欲。

6.对儿童少年的营养要保证能维持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但也不必过多,过多也将会影响到日后健康,如果从小高热量高脂肪饮食将是造成成年后冠心病的隐患,所以从少儿时期起就要调整饮食,脂肪类所占热量不要超过30%,其中1/2以上为植物性脂肪,少吃肥肉和猪油,少吃甜食,多吃豆制品、牛奶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篇9:儿童多动症学龄期的现状调查分析

儿童多动症学龄期的现状调查分析

研究儿童多动症临床表现度以及相关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宣教措施,减少影响多动症儿童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的`相关因素.通过对143例学龄期儿童多动症按年龄组进行临床表现度分析,对247位家属按文化程度,对儿童有无体罚行为和家庭组成进行分析.小学组发病率明显高于中学组(P<0.01),中学组以继发性学习困难和品行障碍为主.双亲组家庭中儿童出现品行障碍明显比单亲组和其他组低(P<0.01).

作 者:周凤莲 李晓红  作者单位:上海市宝山区精神卫生中心 刊 名:健康心理学杂志  ISTIC英文刊名:HEALTH PSYCHOLOGY JOURNAL 年,卷(期): 9(4) 分类号:B844 关键词:儿童多动症   学龄期   品行障碍   继发性学习困难  

篇10:老化态度问卷的编制及其初步试用

老化态度问卷的编制及其初步试用

目的:编制老化态度问卷.方法:通过调查和参考国外量表,组成问卷;在老年人中使用后,对问卷进行各项量表属性分析.结果:根据项目分析结果,对条目筛选后的`老化态度问卷,因素分析显示具有两个主成分,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复测信度达到0.9以上,分半信度0.77.结论:自编老化态度问卷具有良好信度、效度.

作 者:李川云 吴振云 李娟  作者单位:李川云(第二军医大学心理学教研室,200433)

吴振云,李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00101)

刊 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年,卷(期):2003 17(1) 分类号:B84 关键词:老化态度   老年心理   问卷  

《儿童技能教养法》优秀读后感

学龄期儿童适应技能评定量表的初步编制(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学龄期儿童适应技能评定量表的初步编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