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了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及反思(共含14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灰大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石林县巴江中学 高学兰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的时候学过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有一个带点神秘又有趣的故事是(美女蛇的故事),讲述这个有趣故事的人是(长妈妈)。长妈妈是鲁迅的保姆,在这篇文章当中并没有过多的讲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专门写长妈妈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二、检查预习。
1、抽查字词的读音,重点强调和方言音的区别。
憎恶(zēng wù) 粗拙(zhū)
三、速读课文,理顺文章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
明确:①阿长名字的由来
②阿长喜欢“切切察察”
③阿长的睡态
④阿长给我讲各种“ 规矩”,比如“吃福橘”
⑤阿长“谋杀”我的隐鼠
⑥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⑦阿长给我买《山海经》
四、品析词句悟情感。
1、学生齐读下面的文段,思考:这段文字写出了阿长的什么特点?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情感。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明确: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 情感:讨厌
2、请一个学生朗读下列语段,思考:这段文字写了阿长的什么特点?作者是这样表现阿长的这个特点的?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明确:在“我”看来,阿长是故意“摆”成一个大字,当时的我强烈不满。
3、指导“我”与阿长对话的朗读。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明确:通过朗读,读出人物的心情。“我”:不耐烦的 阿长:异常激动
4、朗读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异同,分析“我”对阿长情感的变化。
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明确: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会对阿长产生敬意是因为小时候“我”觉得阿长的本领比别人大。
5、朗读下面语段,感悟中心。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明确:这两段是以成年人的口吻写的,小时候因为太小而没有体会阿长对自己的爱,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慢慢地领悟到阿长对我所做的一切,其实是出于对“我”的关爱,充满着深深的怀念、感激、尊敬之情。
带着这种情感反观阿长哪些所谓的“缺点”,也就是说,用成人的视角再来看阿长的“切切察察”、“粗俗睡态”、“元旦劈头的磨难”等,你会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学生发表意见。
总结: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她们的方式是当时你我所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但是,当我们长大了,总有一天会读懂了它,也许那些厌烦,那些怨恨的背后满满的都是爱。
五、课后练习
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她们的方式是当时的你所不能理解或接受的。但是,有一天,你读懂了她们。
请以读懂“身边的爱”为话题,写一篇随笔。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
巴江中学 高学兰
师: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的时候学过一篇 鲁迅先生写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里面,有一个神奇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的讲述者是长妈妈,长妈妈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在那篇文章当中,对长妈妈并没有过多的描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专门写长妈妈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已经初步预习过课文了,那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老师抽了两个词语,看同学们能不能读准确。(师在黑板上出示两个词语:憎恶粗拙,教学上来注音,学生注音错误,老师叫其他学生上来改错,也没对,教师纠正)
师:同学们,生字词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基础,我们要读对、写对还要理解意思。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看课文,结合课前的预习,速度课文,看看文章写了哪些阿长的事情?(学生速度课文)
生:写了阿长的切切察察、阿长不雅的睡姿、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阿长给我买《山海经》。
师:还有吗?(学生说没有)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的?
生:阿长给我讲各种“规矩”
师:比如?
生:过年吃福橘,不准走进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去等。
师:很好,这位同学书读的很细。
师:开来同学们书读的不错,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得不错,对呀,文章就写了以下这些方面:
(多媒体出示:阿长名字的由来、阿长喜欢“切切察察”、阿长的睡态、阿长给我讲各种“ 规矩”,比如“吃福橘”、阿长“谋杀”我的隐鼠、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阿长给我买《山海经》。)
师:好了,整体了解了文章以后,下面我们结合文章中几个具体的文段,来品析一下文章的语言,这是我们这节课最主要的学习目标。下面请看第一个文段(屏显,学生齐读)
1、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师:这段文字写了什么?
生:写了阿长的缺点。
生:写了阿长切切察察的缺点。
师:文段是怎样表现阿长这个切切察察的缺点的?我们平时说人长短的时候,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下面同学们两个人一组,我们把平时说人长短的情景表演一下。(同学两个人一组演示。)
师:现在请两个同学来一个情景演示,你对另外一个同学小声说:“这个老师长得太难看了。”然后根据文段中的描写来演示,大家注意他们手指头和表情(同学笑,鼓掌)
师:根据刚才的演示,想一想,文段中的哪些词语用得非常准确生动?
生:“低声”这个词用得很准确,因为一般说人是非要很小声,不可能高声大嚷。
生:“絮”字用得也很准确,写出了阿长说起这些闲话来絮絮叨叨,没完没了。
生:竖起第二个手指中的“手指”也很准确,因为说别人是非的时候都是用手指着。
师:为什么是第二个手指而不是其他手指呢?
生:哦,老师,“第二个”很准确,我试了试其他的手指,比如大拇指,那就是赞赏某个人,如果用小拇指就是瞧不起某个人,只有是第二手指,才能准确地表现出喜欢传闲话人的特点。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一个手指,就把人物的情态性格写得淋漓尽致。所以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我们就会发觉,文章写得生动,并不在于语言多么华丽,而在于语言运用得准确,当然语言运用得准确的前提是要观察得仔细。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对阿长会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生:讨厌。(板书讨厌)
师:下面我们再来读一读下面这段文字(屏显,找学生朗读)
2.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师:这段文字又写了阿长什么特点?作者这次是怎样表现阿长这个特点的?
生:这段文字写了阿长的睡态。
师:阿长的睡态怎样?
生:不好看,不雅。
师:哪些词表现了不雅的睡态?
生:主要通过“伸开两脚两手”“大”等句字表现出来的。
师: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大”字的表达效果。如果你有想法,可以先和同桌交流。
生:“大”字和前面的“伸开两脚两手”相照应,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阿长睡态的不雅。
师:你分析得正到位。那还有没有其他的字词能表现出阿长的睡态不雅呢?(学生思考,似乎有难度,老师接着提示)比如“摆”字。(有学生举手)
生:我觉得“摆”字很随意,也写出了阿长的睡态的不雅。
师:我先不评价这位同学对“摆”字的分析,老师先给大家提供一种方法,那就是比较法。比如我们把“摆”字换成“睡”字可以吗?这两个字表达的效果一样吗?
生: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效果不一样。睡着睡着就“睡”成了一个大字,说明阿长是无意的,而“摆”字就是故意的。在“我”看来,阿长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是故意的。
师:分析得真好,“摆”字一般是人为的,故意的,比如我们说“把书桌上的书摆好”。既然在“我”看来,阿长是故意“摆”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那我对阿长会是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生:强烈的不满。(板书“不满”)
师:是呀,通过一个“摆”字把“我”对阿长的不满含蓄地表达了出来。所以,抓住关键词分析文章的语言,就会体会出其中的妙处。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段文字(屏显,找同学读)
3.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阿妈,恭喜……”“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师:这段文字,我们主要任务是分析文段中间“我”与阿长的那两句对话应该怎么读。为了能准确地把握这两句对话的语气语调,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当时对话的情境和两个人的心理状态。我们先看这两句话“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想一想,我为什么惊异?阿长为什么惶急?
生:阿长急切地想听到“我”对她说祝福的话,又怕“我”忘记了,一开口说出其他不吉利的话来,所以她即害怕又着急。
生:因为新年早晨起来,我想的是立即下床去玩,早把阿长昨晚嘱咐的话给忘记了,当阿长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时,我不知道她要干什么?所以很惊异。
师:新年祝福的话对于阿长来说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她这年是否“顺溜”,所以阿长很急。而“我”呢,小时候的“我”并没有把这件事看得很重要,甚至有些反感,觉得这是一场磨难。下面,我们来试着读一读这两句对话。(生读,但程度不够)
师:大家看“我”说“阿妈,恭喜……”中间有个逗号,后面是一个省略号,在读的时候,要把标点符号体现出来,“阿妈”读完之后,稍微停顿一下,后面的恭喜,声音要拉长一些。声音应该是慢而且低的。(教师范读)阿长说的话连用了四个感叹号,而且“恭喜恭喜”等几个字之间没有逗号,说明语速要快,同时声调要高亢。(教师范读)(学生再读)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出了两个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我”是不耐烦的,阿长是异常激动的。(板书“不耐烦”)
师:一个人的朗读能力,会很直观地表现出他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同时,在一定地情境中反复朗读,反复斟酌,也会加深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下面我们再读两段段文字,看看“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
4.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5.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师:这两段文字有一个相同的词语“敬意”,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两个“敬意”的异同?
老师给点提示,比如,可以从产生敬意的缘由,产生敬意的程度等方面去考虑。
生:这两个“敬意”产生的缘由不同。第一个“敬意”,是因为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说她们脱了裤子,大炮就放不出来,我觉得他很有本事。第二个“敬意”是因为阿长给我买到了我日思梦想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所以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
生:这两个敬意的程度是不同的,我觉得第二个“敬意”要比第一个“敬意”程度要深得多。
师:说说理由。(学生沉默)老师再提示一点,“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里的“消灭”能否换成“消失”呢?
生:不能,因为“消灭”表现出对阿长的怨恨彻底地没有了,而且是一下子就没有了。“消失”好像不如“消灭”更彻底。
师:分析得很好。我们再结合文章,想一想是因为阿长对“我”的关爱,使我非常感动,从而对她产生了 “敬意”,还是觉得她比别人本领大,对她非常佩服而产生了 “敬意”呢?
生:文段的意思还是因为她比别人本事大,对她很佩服才产生了 “敬意”。因为这两段都是反复强调她“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她确实有伟大的神力”。
师: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之后都能很清楚地看出来,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是因为阿长很爱“我”,把“我”当成了她的亲儿子一样看待,但“我”为什么没有体会到呢?
生:因为当时“我”还小。
师:分析得很好,写作要真实。小时候的“我”,也许还不能体会出阿长对我的爱。是呀,平时我们常说写作要真实,不但事件真实,感情更需要真实。那么作者是什么时候才体会到阿长对我的爱呢?我们来看文章最后两段。(大屏幕显示,教师范读)
师:这两段文字是作者以成年人的口吻来写,你能读出作者对阿长是怎样的情感吗?
生: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感激,尊敬。(板书:怀念、尊敬)
师: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慢慢地领悟到阿长对我所做的一切,其实是出于对“我”无私的关爱。作者以现在的眼光看当时的阿长,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我想三十多年过去,作者对阿长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宽容,比如成年的“我”就会明白,阿长不是故意地把我挤到床的一角,那只是她无法改变的生活习惯罢了。
生:“吃福橘”,是南方一种习俗,希望来年幸福顺利,当“我”对阿长说完“阿妈,恭喜”之后,阿长“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阿长其实更希望我来年“顺溜”,可惜当时我没有感觉到。
生:还有“元旦劈头的磨难”,只是阿长对生活一种美好的愿望“顺顺溜溜”,不是迷信,
只是一种习俗,和现在春节拜年好像是一样。只是小孩子的心思不在此,所以才觉得是磨难。
师: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她们的方式是当时的你我所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但是,当我们长大了,总有一天会读懂了它,也许那些厌烦,那些怨恨的背后满满的都是爱。学完这篇文章后,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感受,今天给大家布置了一篇随笔《读懂身边的爱》。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石林县巴江中学 高学兰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在这篇文章里,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找《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饶有风趣地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品析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我们读散文的目的。因此,我就把品词析句悟情感作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整堂课上下来,只能说完成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己的教学流程设计有问题,达成上面的教学目标方法应该是很多的,但我采取一个自己认为比较方便的办法,把自己认为最具有分析价值的语段全部打在多媒体上,强行让学生跟着我的思路在走,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好多同学情感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感悟就被我割离。其次,在品析语言的过程中自己太过强势,生怕学生不按自己设计好的路走,整节课都在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学生没有真正走进文本,而是停留在了表面。最后是问题的设计不够巧妙,不能让学生很自然地走入文本。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我没有及时去调动等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解决。
总之,我会再接再厉,不断反思、提高,更好地完善自己课堂教学。
封志莉
南京九中徐志耀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成年人对童年的回忆。在记忆中,作者既表达了对童年天真无邪的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对当时生活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在文中,作者似乎用较多地篇幅批判了阿长的愚昧迷信,但在这些材料的背后却隐藏了作者对阿长纯朴、善良的品格的赞美,这种赞美在文末被渲染到了极点,化成了对阿长的怀念与祝福。在本文中,作者用孩子的视角来写,其中却渗透了对人生的思考。当时鲁迅饱尝人生的沧桑,生活动荡不定,故乡那纯美的风情与纯朴的人性不时浮现在他的眼前,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开始着力描绘心目中那如梦境般的故乡,于是就有了《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
学习本文,应当能够理解隐藏在文中批判性语言下的对阿长的赞美与尊重,能够学会从日常小事中体会熟悉的人的高尚品质,发现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二、教学目标 :
三、教学流程:
导入 ——朗读全文,理清全文结构,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分析阿长的个性品质——通过对自读课本相关文章的阅读,认识普通人的价值,学习描绘普通人的方法——结合已完成的作文,谈谈细节描写的作用。
四、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了<?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生:《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师:在这些文章中,你们觉得
生:深深的眷念。
生:无尽的思念。
师:
生:……
师:无论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还是《社戏》中的平桥村,都展现了最纯真的人性,这正是作者眷念故乡的根本原因。本文选自哪部文集?
生:《朝花夕拾》
师: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同样选自《朝花夕拾》?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师:1926年,因为北京发生执政府屠杀学生事件,
下面我们一齐朗读全文,在朗读中,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
阿长是作者家里的什么?她和《山海经》有什么关系?<?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作者回忆了有关阿长的哪些事情?
师生合作朗读全文。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第一个问题。
生:阿长是作者家的保姆。她给作者买了一套《山海经》。
师:她的生活经历是什么样的?
生:她是个寡妇,没有什么亲人。
师:文中还有哪些交代?(看一看课文第15小节)
生:她肯定生过大病,否则她的脖子上不会有那么多“灸疮疤”。
师:对,她是一个孤苦的人。那么,作者回忆了有关她的哪些往事呢?首先请大家告诉我,对阿长的回忆是课文中哪一部分叙述的?
生:3——27小节。
生:3——26小节。
师:大家认为作者对《山海经》以及他收集的其它类似书籍的描述不是对阿长的回忆,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收集那些书(实际上作者也编过此类书的总集),其源头是什么?
生:阿长给他买的《山海经》。
师:那么,对阿长的回忆应当到课文中的第几小节?
生:第29小节。
师:1-2小节、30-31小节写什么内容?
生:1-2小节,告诉我们阿长是什么人,她名字的来历。
生:30-31小节,表达对阿长的怀念。
(板书:
一、(1-2)交代阿长的身份、来历。
二(3-29)回忆阿长的有关事迹。
三(30-31)表达对阿长的思念。)
师:作者回忆了与阿长有关的哪些事呢?
生:她睡觉时总压着作者。
师:对,睡相难看。她平时为人如何?
生:喜欢说人家闲话。
师:喜欢“切切察察”。
生:她在过元旦时让作者说吉利话,吃橘子。
师:这类规矩还有吗?
生:还有很多。例如,人死了不能说死,要说老掉了……
师:她在元旦时有一套古怪仪式,还有一肚子烦琐的道理。
生:她讲了许多和长毛有关的故事。
生:她谋死了作者的隐鼠。
生: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师:大家找得很准确。那么,作者在文中对这些事情都表露出鲜明的态度,例如当提到她喜欢“切切察察”,睡相难看时,他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生: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师:文中还有类似的语句,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来。
生:元旦的古怪仪式和那些烦琐的道理是“我所不耐烦的”。
生:但“我”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师:这种敬意来源于她自称自己脱了裤子站在城墙下,城外的炮就打不进来了。这是真的吗?
生:这是迷信。
师:当时人认为大炮都是邪术,只要一碰见脏的东西就失灵了,这是迷信。可是这个迷信是她自己编出来的吗?
生:不是,她相信这是真的。
师:这种迷信不仅她有,当时的统治者也有。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朝的钦差大臣弈山看见英国人的船坚炮利,认为英国人有邪术,于是让船装着马桶冲过去,成为殆笑一时的“马桶战术”。这种迷信不是阿长发明的,而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这种敬意后来怎么样了?
生:“逐渐淡薄,完全消失”。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觉得这种“神力”没有什么好怕的。
师:是啊,他发现这种所谓“神力”其实并不可怕,因为跟自己毫无关系。那么之后呢?
生:产生新的敬意。
师:这种“敬意”持续了多久?
生:直至写这篇文章时。
师:为什么一部小小的书会令作者感动不已。从文中的描述上看,似乎阿长只做了这么一件好事,那么作者对她到底有什么可留恋的呢?在这些描述中,大家觉得作者对她的态度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思考。
师:今天在讲课文之前,请大家先朗读一下课文的第1、2小节和30、31小节。
学生朗读。
师:似乎我们刚刚读过的几个小节中,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有很大的变化。开头只是简单地交代了她的身世来历,她仅仅是一个佣人,连自己的名字都被人遗忘,但文章的结尾却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与尊敬。我们再看看前面总结的与长妈妈有关的事情,似乎也只有买《山海经》一件事令作者尊敬。难道长妈妈只因为买了《山海经》就令作者对她的态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吗?
生:……
师:那就让我们先看看有关《山海经》的叙述吧!请大家看这些文字,注意其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其作用。
投影: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师:“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为什么?
生:因为大家怕小孩子烦他们。
生:因为怕小孩子让他们去买书。
师:真是这样的吗?这本书他最初是在哪里看到的?
生:他的一个叔祖那里。
师:这个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从文章中找出哪个词来概括他的性格?
生:寂寞。
师:对。他因何而寂寞?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应该只看四书五经,他却收集了许多在孩子看来很奇特的书。这些书,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是什么书?
生:杂书。
师:对,所以没有人理解他,甚至
生:因为这是闲书,别人认为小孩子不应该读。
师:那么别人认为小孩子不应该读,阿长却主动过来问呢?
生:因为她不懂。
师:对,就是因为她不懂这些道理,她过来问是因为看到小孩子对此如此念念不忘,所以才来问。这说明阿长对“我”如何?
生:非常关心、爱护。
师:而得到这几本书时,“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作者当时所受的感动之深,他急急地翻阅,说明他心情的欢悦,我想大家对此也有感受。那么这几本书对他的影响是什么呢?
生:在第27小节,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
师:对他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生:……
师:他后来收集了许多此类的书,其根源是什么?
生:他得到了《山海经》
师:这部书直至现在还在他的眼前,他还清楚地记得书中的图画。这是一本印刷、绘图非常粗糙的书,然而也是一部令他终身难忘的书。在书后的《五猖会》中,他写到父亲让他在去看庙会之前背《鉴略》,他也说这是一本好书,比《千字文》《百家姓》都有用,可他只记得前面四句了。这一本如此粗糙的书却令他终身难忘。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阿长保护了孩子的天性。
师:对,这正是作者尊重阿长的根本原因。当阿长询问《山海经》时,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并不在意。
师:这说明阿长询问《山海经》,根本没有讨好主人的意思,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生:为了孩子好。
师:这种对孩子的保护在前文对阿长的回忆中体现出来了吗?
生:元旦的古怪仪式根本目的是为了孩子。
师:对,橘子是给作者吃的。她将一年的希望与祝福都留给了谁?
生:孩子。
师:她也说了许多迷信的事。但为什么死了人的房子不能进去?大家知道吗?
生:因为那里不吉利。
师:她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孩子好。小时候,我们常常听大人说,外面不能出去,有坏人。而阿长就说了长毛的事,其本质上与这些话有区别吗?
生:没有区别。
师:所以,阿长对孩子怎么样?
生:她特别关心孩子。
师:那么阿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呢?
生:善良。
生:理解孩子。
生:简单、纯朴。
师:对,她睡相难看,即使“我”母亲说了她也不改。这恰恰说明她是一个非常纯朴的人。而虽然她喜欢“切切察察”,但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说她“对是对,错是错,从来也不分辨”。她纯朴的个性可以说非常突出。
作者写阿长,虽然写了自己对她的“不佩服”“不耐烦”,但这些都是以什么人的口吻来写的?
生:儿童,孩子。
师:那么,作者到底对阿长的情感是什么样的呢?
生:尊敬,怀念。
师:这种尊敬和怀念来源于经历了数十年沧桑变化后的人生积累。当时的鲁迅,生活颠沛流离,这段生活他在《藤野先生》一课中有着详细的描述。而这段生活让他更加看清了人世的丑恶,于是他开始回忆故乡的人和事。因为这里有着最纯朴、最纯真的人性,这正是他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的。于是,他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阿长与〈山海经〉》,写了《朝花夕拾》。而在本文中,他对阿长的尊敬是一直存在的,并且在最后两个小节被渲染至高潮。那么请大家再读一遍这两个小节。请大家通过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表现出作者的感情。
学生齐读。
师:作者描写阿长,所选取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一些非常琐碎的小事。
师: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琐碎的小事,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真实情感,因此才感人至深。这种写法我们在其它地方也能看到。
投影:
她在洗衣机前看了许久,终于摇头叹息地自言自语:
“这是什么人的手,造出了这一双巧手。”
——《这双手》艾煊
我低下头去察看。翻过来看手心,调过去看手背,整个手呈木色,手的纹路双深又粗,染着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一双手》姜孟之
师:外婆在叹息什么?当她的手第一次被解放时,她没有叹息,而此时她却在叹息,为什么?
生:她叹息自己没有用了。
师:《台阶》一课中,当父亲从扛起几百斤的石板到挑不动一担水时,他也在叹息,叹息自己一生的付出,叹息自己消逝的精力。这是人生的感叹,也是人生的必然。
《一双手》中,这时为什么要强调“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生:说明这个人很纯朴。
师:而文章中无论是语言描写还是外貌描写都突出了这个人物的纯朴。
细节描写在课文中的运用对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都会起到极好的作用。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山海经》,可不要小看这本书啊,它素有“天下第一奇书”的美誉,书中有许多神秘奇异之图。(手持一本《山海经》向学生展示书中插图)有意思吧!想拥有一本吗?
生:想!
师:鲁迅小的时候和大家一样,也渴望能拥有一部《山海经》,那他的愿望是如何得到满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板书:阿长与《山海经》)作者是谁?
生:鲁迅(师板书)
师:刚才我们对《山海经》这部书已是略知一二了,那阿长又是谁呢?请大家浏览课文并筛选出相关信息说一下阿长的真实姓名、外貌和家庭情况。当然了,大家还要注意掌握一下生字词。过一会,我们看谁能把阿长的情况介绍得全面准确,把生字词掌握得扎实牢固。开始!
学生浏览课文,完成相关任务。
师:先来看一下我的“非常7+1”,八个字词。
(学生读卡片上的字词)
师:掌握得非常好。那再来看一下阿长的基本情况,她的真实姓名是什么?
生:叫做什么姑娘的,祖母叫她阿长,鲁迅叫她长妈妈,憎恶她时也叫她阿长。
师:反正绕来绕去,她就没有一个真实的姓名。那我就有一个疑问,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为什么阿长在这个世界是走了一遭,连个真实的姓名都没留下?
生思考后回答:没什么人记得她,普通卑微,不被人重视。
师:其实,在鲁迅的作品里这是常见的现象。比如阿Q,一听我们就知道这不是一个真实的姓名;再比如孔乙己,听着倒像是个人名,但实际上这也仅仅是一个绰号而已。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普通得、卑微得连个名字都没有。阿长的外貌和家庭情况文中倒是有所体现,谁来说一下?
生:有一个过继的儿子;青年守寡的孤孀。
师:这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了一下阿长的家庭,通过介绍我们知道阿长是一非常不幸的人。谁来说一下她的外貌?
生:她生得黄胖而矮。
生:生得不好看;颈子上有许多炙疮疤。
师:由此,你可以推测到阿长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生:经过了战争年代。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颈子上有许多炙疮疤。
师:炙疮疤是生病时留下来的,不是战争的伤痕。
生:非常贫穷,靠当保姆来养家。
师:对,若是很富有可能就雇保姆而不是当保姆了。推测得很有道理。文章开头说:“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那今天,大家也不妨“阔气”一把,假如你也要请一名保姆,你愿意聘请阿长吗?为什么?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依据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开始。
生读课文
师:愿意聘请阿长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相当多,看来阿长还是很有人缘的。不愿意的请举手。
师:也有一部分同学不同意,那我们先来问问同意的同学吧,你为什么愿意?
生:阿长给我讲故事,还给我买书,对我很关心,我觉得她很好。
师:阿长买了什么书?
生:三哼经
师:也就是刚才我们看的《山海经》。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一部分包含着深情,写得确实精彩。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19到29段,读完后,我找同学来回答一个问题,只有读得认真才能答出问题,只有读得仔细才能答得精彩。开始!
生读
师:谁能告诉我,阿长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能回答吗?
生:不能,文中没写。
师:那我们不妨再现一下阿长买书的过程,假如你是阿长,(指定一名学生)你走进了一家书店,售货员就要问你了:“请问你要买什么书呀?”
生:我买“三哼经”。
师:“三哼经”?稀奇,没听说过,你到别处去看看吧!于是你(指名学生)又走在了大街上,东找找西找找,终于又找到了一家,售货员还是要问呀,请问你要买什么书?
生:三哼经。
师:“三哼经”?我们这里只有《三字经》,没有“三哼经”,您到再到别处问问吧。(稍顿)看来,仅凭“三哼经”这三个字是买不到书的。于是阿长就得想办法,谁来给阿长出出主意?
生:阿长对售货员说:“我要的书里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在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师:真聪明!通过书名买不到可以描述书中的内容。大家不要认为阿长什么都不知道,她对《山海经》还是有所了解的,不信请看第22段。注意听我读,听听我读得有没有问题。(师读,故意删掉“太”“连”“向来”“都”。)我读得有问题吗?
生:没说“连”字。
生:没说“太”“都”。
生:没说“向来”。
师:我觉得去掉这几字我觉得没什么影响啊,谁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我认为只有加上这几个字才能表现出鲁迅对《山海经》的渴望。
师:哪一个字最能体现这一点?
生:“太”字
师:对,“太过于念念不忘了”。
生:“向来”、“连”字能表现出阿长对我的`关爱。
师:对,阿长很热心。
生:“都”字说明鲁迅对《山海经》很了解。
师:很有道理。作者也是终于找到了一个倾诉的对象,把心里所有的心事都对她说了。阿长肯定也细细地记着迅哥的话,于是当她走进书店买书时她就可以向售货员描述书中的内容。售货员听后,可能会说:“有这么一本书吗?我找找看吧!”找来找去没有找到,(指一名学生)这本书到底有还是没有呢?
生:有
师:你不想难为阿长了,那就有吧!于是阿长终于得到了这部书,那阿长会有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于是阿长一见到迅哥儿,就将这书递给了他,高兴地说--
生齐读: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师:我觉得,高兴之中还颇有些自豪啊!我们再尝试读一下。
生读
师:读得很有韵味!--这本书质量如何?
生: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怀,眼睛是长方形的。
师:那这样一本书,鲁迅为什么还称之为“最为心爱的宝书”?
生:因为鲁迅太想得到这本书了。
师:对,她满足了我的愿望!有道是“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书虽粗拙,但它饱含着阿长对我的爱。正是体会到了这种爱,所以当迅哥接过这本书的时候,引起了他心中极其强烈的反应。让我们齐读25、26段。
生读
师:大家读得很通顺,但我觉得大家还没有读出迅哥的惊喜和震憾,大家是否可以在第25段合适的位置加入一些语气词来表现那种惊喜?大家尝试一下。
生: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哇!真得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师: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一个最不可能的人完成了我最大的心愿,于是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板书:新的敬意)既然有新的,那肯定就有旧的了,请大家浏览13-17段,说说幼年的鲁迅在什么时候还对阿长产生过敬意?
生:阿长为我讲长毛的故事。
师:大家对这一部分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听了长毛的故事就产生了敬意?
师:阿长说,只要她站在城头上,炮火就放不出来了。这可能吗?同学们觉得,这表现了阿长怎样的特点?
生:舍已为人
师:是自愿去的吗?看来你对这个地方的理解还存在一点问题。
生:阿长有些迷信。
师:我们认为阿长的讲的长毛的故事不可思议,实际上,据一些文献记载,在中国的明清时期,无论是官方军队还是农民起义的军队,都曾有人相信,将妇女或将她们的尸体置于城墙上,以此可以产生魔力,防止攻城者的炮火!由此,我们仿佛看到了那纷乱无序的、缺乏安全感的生活,更看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的屈辱与恐惧。当然,童年的鲁迅是认识不到这一点的,他反而认为阿长有“伟大的神力”,并对阿长有了“特别的敬意”。(板书:特别的敬意)但这种敬意后来就完全消失了,变成了“严重的诘问”,(板书:严重的诘问)这又是为何?
生: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
师:阿长做过一些我不喜欢的事,怪不得刚才还有一部分同学不愿意聘请阿长做自己的保姆。请大家浏览3-12段,说说阿长还有什么缺点。
生:睡觉的时候会占很大的空。
师:有一个很形象的字
生:“大”字。
师:多么有表现力!对于睡相的问题,鲁迅的母亲是怎么说她的?
生: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师:说得多委婉呀!什么意思?
生:让阿长给我腾出点地方来。
师:阿长改了吗?
生:没有
师:这实在是无法可想!(板书:无法可想)谁再来说?
生:说话切切察察。
生: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师:爱打小报告,这样不好。
生:知道许多规矩
师:最烦琐的是什么?
生:吃福橘。
师:这一部分写得很详细,作者把吃福橘称之为“元旦辟头的磨难”。我们浏览7-11段,来看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磨难。
生浏览看课文
师:有一个地方,我感到奇怪,“第二天(我)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为什么阿长能把时间拿捏得这么准?
生:阿长认为这件事很重要。
生:肯定是阿早已在我的床前等了很长时间了。
师:有道理!阿长也不轻松啊,你看,她先是极其郑重地交待,而后又是惶急地等待,最后又欢喜地笑将起来并准确地将福橘塞到了我的嘴里。阿长信神,重运气,在那个年代,冥冥中的神灵或许是唯一的一种安慰,一种寄托。她的愿望是朴素而美好的,只不过是……
生: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师:但是当时,作者是感到不耐烦的。(板书:不耐烦)至此,我产生了一个疑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是批评阿长还是怀念阿长?
生:是怀念。
师:既然是怀念,为什么还写了她这么多的缺点?
生:欲扬先抑的手法。
师:这种手法可以使文章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阿长无名无姓,无丈夫,无儿女,孤苦无依,但从本文来看阿长是善良的、朴实的,是有情有义的,是富有爱心的。我们不知道阿长在告别人世的时候是什么情形,但今天,我很想给阿长写一幅挽联,我想了一句上联,“无名无姓无家庭”(板书),大家能否对出一个下联?
生:有爱有亲有真情(生鼓掌)
生:有爱有情有关怀(生鼓掌)
请两名同学把对联写在黑板上。
师:我想,假如阿长泉下有知的话,她肯定会对我们的对联感到满意,因为我们写出阿长的特点;假如鲁迅先生泉下有知,他肯定也对我们写的对联感到满意,因为我们写出了鲁迅先生的心声。在文章的最后,鲁迅先生不也是深情地呼告吗?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师: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长妈妈的魂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鲁迅先生的魂灵!下课!
葛有进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 内容。
2、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
3、初步了解长妈妈的性格。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 内容。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学生自己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
惊诧、迁徙、敬佩、叠映、率先、警醒、湍急、滋养、坚持不懈、绵延悠长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纸上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阿长与《山海经《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鲁迅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们初一的时候学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大家还记得《从》是选自哪部集子吗?***对,是《朝花夕拾》.《朝》是一部回忆散文集,一共有十篇,里面记录的都是鲁迅他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片断.包括回忆他的亲友,同学和老师。那其中呢就有一篇回忆他的保姆的文章,他的保姆叫?**长妈妈.大家还记得长妈妈吗?***她可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哦,她在我们学过的《从》里讲过一个什么故事?^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好了,那阿长出了会讲故事之外,她还有什么特点呢?她在鲁迅的心中又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 我们来看今天要学的《阿长与山海经》,请大家翻开书到29页.
[板书:标题 作者]
《山海经》,大家知道是什么书吗?***好,那大家喜欢听神话故事吗?有没有听过“精卫填海”的故事?那“刑天舞干戚”的故事呢?刑天,他可是一位很有反抗性的猛将.话说他的头被天地砍掉了,可他不服啊,所以他就以他的肚脐眼作为嘴巴,不停的说话,还不停的挥舞着手中的斧头和盾牌.神奇吧?**那《山》呢就收集了很多象这样的神话.所以以前呐,《山》在孩子们中的流行度绝对不会亚于现在《哈里波特》在全世界的畅销.
二.主体
1. 好,介绍完这些呢,我们就要正式开始课文的学习了.是这样,老师想把大家分成两个队,来个公平竞争.(123小组为第一组队,567小组为第二队,4小组前3位到第一队,后3位到第二队.※)现在,就开始我们的第一项比赛---攻克字词.老师先宣布比赛规则:当老师提示开始时,就请愿意接受挑战的同学举起手来,老师会选择举得最快的同学回答,其他同学就请安静的等待下一次机会,这里一共有十二道题,哪个组回答得又快又准,就算哪个组赢 .听清楚了吗?**
[惊骇:书面语,惊慌,害怕. 掳去:把人抢走. 震悚:书面语,因恐惧而颤动
惶急:恐惧的意思. 疮疤:喻痛处短处和隐私.诘问:书面语,追问盘问责问
粗拙:粗糙,低劣 懿:书面语,德行美好. 玑:不圆的珠子
恶(多音字) 模(多音字) 灸----炙
经过了这场激烈的比赛,我们也就把生字生词学完了,从大家的熟练程度看,昨天还是认真预习了,是吗?大家还有问题吗?没有了,那我们就来看课文.
2. 首先请同学们翻到课文的最后两段,我们先来看看这两段写了什么?老师先范读一遍...最后这句话中,“她的魂灵”是说谁?长妈妈.嗯,大家看,这句话是一句感叹句,而且还使用了第二人称“你”,这个你是指谁?指黑暗仁厚的地母。所以很明显,这句话是作者对地母的呼告,[板书]呼告什么?呼告地母让长妈妈在她的怀里永安魂灵,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在她怀里安息.那么这也就是作者表达的对长妈妈的一份强烈的祝福和祈祷。之所以要用呼告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因为它能更好的表达感情,表达作者对长妈妈深沉的怀念之情。可是,倒数第二段又讲了什么?它说阿长,我的保姆已经过世三十年了,而且还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大家想想看,鲁迅怎么可能对一个连姓名都不知道的人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她都死去三十多年了作者还写文章来深切的怀念她,这是为什么?老师想这其中一定有什么事让少年的鲁迅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吧。是什么事?***^这,也就是我们的第二项比赛内容.待会老师会在两个队中分别抽出一个小组,然后请你们以接力赛的形式到黑板上来写出我们这篇文章中叙述长妈妈的事件,每个人写一件事,哪个组概括得又快又准确又精练,就算哪个组赢.※现在,先给大家几分钟,思考一下 ,可以相互的讨论一下,好吗?好,那现在开始吧.
时间到,准备好了吗?我请第二组和第五组的同学代表你们的队伍参加这场比赛.记住了,我们的标准是又快又准又精练. <先同学写,然后公布正确答案,边公布边板书>[板书:预先准备的卡片] <公布比赛结果>
3. 好,我们把文章中回忆与阿长有关的事件都概括在这了,那老师问大家:这些事件所用的笔墨都是同样重的吗?篇幅的长短是一样的吗?显然不是的.那哪是详写?哪些是略写呢? 我们说,一篇文章的详与略是根据主题来定的,也就是根据中心思想和思想感情来定。象这篇文章它主要表达的感情是作者对长妈妈深沉的怀念。那哪件事是主要为了表达这个感情的?<买山>所以买山就是需要详写的部分,那其他的与中心只有次要联系的事件呢就是略写的了。<板书> 大家看这五件略写的事情,它们的笔墨是不是也同样重呢?不是的,其中也是有详有略的,对吗?象这样详略得当就是一种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但今天我们就不再展开讲了,下节课我们再具体分析. 好啦,除了这六件事以外,文章开头的两段还写了什么?谁能概括一下第一二自然段?<请张立青回答:讲的是阿长的由来.简单分析>[板书] 那最后两自然段呢?交代的是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刻怀念,祝福和祈祷. 大家看黑板,从这我们就对本文的结构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那就是:文章有两大部分:其一是回忆与阿长有关的事(叙事),其二是对阿长的怀念(抒情).[板书]
4.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回忆与阿长有关的`事中略写的这部分,看看通过这些事情体现了阿长怎样的性格特点?至于详写的部分我们下节课再做具体的分析。看到第一自然段,咱们边看文章边分析.
① 首先看一二段.刚才我们己经说过,这两段交代了阿长的由来,说,阿长的职业就是我的保姆,阿长的外貌是“生得黄胖而矮”,她的姓名实际上并不是叫阿长,而是在真阿长走了之后因为大家的习惯而沿用下来的.那这一切说明了阿长怎么呢?***对,这里其实就说明了阿长她地位低下,是一个连名字都少有让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我们再来看三四五自然段.
② 这几段首先写的是阿长喜欢切切察察,这切切察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唧唧喳喳”的意思.这里有很好的细节描写,你们看“还竖起...鼻尖”,老是引起家里的小**,还不准我做这做那,而且还喜欢动不动就告状。从这些描写中,你们觉得阿长是个什么人?有什么特点?---她喜欢嚼舌根,多事,所以,饶舌多事就是阿长的性格特点之一.[板书]
然后,书中提到了阿长睡觉时,怎么样,摆成“大”字,挤得我都没处翻身.^有人说,从一个人的睡相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大家都喜欢吃麦当劳吧,老师记得有这么一个麦当劳的宣传片: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然后根据他们的睡相推测他们的性格.有手推下颌的是思考型,手指放在口里的是可爱型.好,大家说说看,象阿长这样,摆成一个“大”字,似乎无忧无虑,就像武打片里的大侠一样,这又是什么型呢?是一种什么性格?---大大咧咧,不拘小节.
③ <请女同学读6-12段> 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阿长懂得许多规矩,到底有哪些规矩呢?<请同学概括> 嗯,有这么多的规矩,那大家说,是不是吃了福橘,说了恭喜就真的会一年到头,顺顺溜溜?是不是进了生孩子的屋子就真的会倒霉?不是的,所以,阿长说的这些规矩是不科学的,是迷信。
好,这些规矩中除了表现阿长迷信之外,还表现了什么呢? 我们先看吃福橘.吃福橘的前一天晚上,长妈妈是怎么跟我交待的啊?她“极其郑重”的交待的.为什么?因为她觉得吃了福橘就能“一年到头,顺顺溜溜”.好,到了第二天早上,一醒来,她就怎么样?“立刻..一把..按住”“惶急..有所要求..摇着..”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就把长妈妈焦急的神态表现了出来.之后,我说了恭喜之后,她就怎么样?“十分欢喜..笑..塞进..”.这样,长妈妈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在这里,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我们却能看出正是在这“磨难”中寄托了长妈妈的一份善良真诚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都能“一年到头,顺顺溜溜”,这其中更重要的又是孩子,因为是她“塞”到我嘴里的,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加上第12段讲的很多繁琐的规矩.我们说这些事情本身是可笑的,但在当时的条件下,阿长教给我这些规矩的用心,和现在的阿姨教给孩子们要讲卫生,过马路要看两边的用心相比,是没有不同的.一句话---为了孩子着想.对不对?那请问,从这些种种规矩中还体现了阿长的什么性格特点呢?----迷信 善良 [板书]
④ <男同学读13-17段> 刚才都是老师引导大家分析阿长的性格,现在,我想请大家自己说说看,你从这一部分看出了阿长的什么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自由回答><老师小结>这部分,作者用诙谐的笔调写了长妈妈讲“长毛”的往事,写她有伟大的神力,是真的神力吗?不是的。那阿长所说的脱下裤子大炮就放不出来,是真的吗?是科学的吗?当然不是的。所以这件事在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她的无知,淳朴. [板书]
三.板书:
阿长的由来 &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的
》“ loading=”lazy“ src=”p.9136.com/1w/l/c9bdbaa3bead4_2.jpg">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画人物的方法。
3.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的特点,尊重认识规律,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可采用“导读法”;也可采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揣摩迁移”三步走的模块式;也可采用学生的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了解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因为在初一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从中选出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选自《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解题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人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在这篇文章里,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找《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饶有风趣地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要求: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②给段落标上序号。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解说:带着问题读书这种有意注意能增强感知课文的效果,避免盲目性。)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解说:解决生字词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前提。)
(二)具体研习。
1.明确目标。细读课文,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取了长妈妈哪些事情作为写作材料,这些材料表现了长妈妈怎样的品格风貌?
(2)这些材料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解说:让学生在研习时明确方向,抓住重点,以免不知所措。)
2.学生研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研习,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将讨论的要点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并与原文相结合作评、点、批、注。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注意研习情况的信息反馈。
(解说: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应根据学生的困难提供问题的办法、思路等学法上的指导,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研习时间。)
3.研习效果反馈。(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板书重点内容。)
问题①: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这样几件事:A、交待“阿长”的来历;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C、她懂得许多规矩;D、讲“长毛”的故事;E、给“我”买《山海经》。
问题②(点拨提示内容):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问题③(点拨提示):文章围绕长妈妈选择了5个方面的事情,又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使长妈妈的品格风貌表现得非常突出。开头的第1、2段,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和简练的笔法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旨在说明她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甚至连真实姓名也不为人们所知的平凡劳动妇女。接着第3~5段,从“我不大佩服”的感情角度,写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和夏天在床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睡态,刻画了她质朴而唠叨、略带粗野的性格。第6~12段,着重从“我”的“不耐烦”去写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如说人死为“老掉了”,不能进死了人和生了房子的屋子等,文章述说这些“琐碎之至”的规矩,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动者一样的特点:质朴的品质和迷信的缺点。第13~18段:随着感情的变化,作者又从“我”对长妈妈产生的“空前的敬意”,来写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从面揭示了她愚昧的一面。第19~29段:文笔一转,写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带画的《山海经》,展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从而突出了她对“我”的关心和体现出来的热情、仁慈、乐于助人的品质。而长妈妈高洁的灵魂也就在这“剥笋”式的描写里,在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的认识过程中得以完整而清晰的展现:她是沾染封建迷信而又质朴、善良、慈爱的劳动妇女。作者在充分展现了长妈妈的品格风貌之后,在文章的结尾以深厚的感情抒发了自己对她的怀念之情。
(解说:这些内容只是为点拨提示作准备,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主要对学生的偏差和疏漏的重要内容进行提示。)
四、课堂小结
(解说: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学生在研习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好的现象进行表扬,给予鼓励,对不良现象要明确指出,并要求改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根据习题三,析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
2.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研习课文
1.研习目标。
(1)指导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解说: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刻画人物方面最精彩的文字加以品析。)
我由学生初一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课。先请学生解释评价课文标题,让学生学会拟题。然后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课文写了哪些事?学生踊跃发言,回答说写了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外形的特点、以及作者讨厌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讲了她给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最后写作者对她的怀念。
这节课并不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来上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学情临时确定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到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
第三, 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心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正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表现,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举止的原因,她如何给我买到了书,把想象的空间交给了学生,也展示了阿长热情,关心孩子,淳朴的性格。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它将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可我们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鉴于此,我们语文组制定了本学期组内教研课题:现代文阅读教学与课堂新模式的有机结合。经过一个月的教学实践,我改变了上学期的过激做法,尝试结合导学案由“教师引导、巧设问;学生独立思考、再合作、解答;全班再质疑、交流;教师指导、明确。”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选的课文是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一次看到鲁迅听人介绍《山海经》时的痴迷神态,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此举此情震憾着鲁迅的一生。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为了让学生很好的体会文章,我做了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 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 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就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是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原因。
这节课我比较成功的将现代文阅读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在一起,它没有了上学期的做作、生涩、杂乱、效率低,比较自然流畅,学生的反馈也较好。当然,我的课中还有一些不足,如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缺乏全面认识、客观评价的能力;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我没有及时去调动等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解决。总之,我会再接再厉,不断反思、提高,更好地完善自己课堂教学。
十月份我参加了管局组织的语文教师说讲评大赛,我与学生共同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整节课我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阿长与《山海经》,我与《山海经》,阿长与《山海经》与我,整节课按照预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虽然上完了,却给我留下了深深地思考和反思。
关键词一:理念
在秦老师的精道深邃的点评下,我茅塞顿开,只能说自己之前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对一节好课的理解真是肤浅之极,本节课给了我最好的启示,那就是真正的语文高效课堂,是要看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学会了什么,怎么学会的,什么叫“高效”?不是看教师如何卖力的表演,不是教室里学生的表面繁华,而是学生在本节课里得到了哪些东西,教师就是想方设法让他们得到,所以,我上的这节课,在这一点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三个主问题引领下,学生体会到了作者鲁迅对阿长的情真意切的怀念,以及为什么怀念,但是反观本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我又交给他们了什么?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还是鲁迅先生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是本文在选材上的独特之处?很遗憾,本节课如果有亮点的话,那就是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心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所以,我觉得,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定是有先进的理念指导,一定要懂得如何教,教给学生什么?所以,用秦老师的话说,没用的课上多少节都没用,不如留时间上几节好课就行了。
关键词二:文本细读
今天的我们该怎样教语文,讲多了,学生听着乏味,我们自己都觉得腻烦,好端端的文章被我们分析得支离破碎。越是优美的文章越是感到无从下手,其实只要我们留心那些让我们感觉良好的课堂,不难发现,那些课堂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对文本已经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老子有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堂好课必定是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深切的感受基础之上,否则再好的教学方法也难有挥洒自如的感觉。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之前,我对鲁迅的相关作品,以及对文章的解读,进行了阅读搜集和整理,确定了课文的主问题,《阿长与山海经》篇幅较长,文中对阿长的描写比较复杂,得到《山海经》是鲁迅最为感动,终身不忘的事,文章感情变化的转折点就是这本书,可以说,《山海经》的得到就是颂扬长妈妈善良,真诚、关爱孩子的伟大,所以,阿长买书才是切入口,至于阿长身上的缺点,不必引导学生过分深究,三个主问题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正确理解人物形象,虽然如此,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文章还有很多点值得教师深入挖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粗浅认识和体会,我相信,不断地反思会促进我更好的成长。
对于本课的处理,我自己比较欣赏的地方有三个: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这节课给我的影响比较深,它将给我以后的教学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课堂教学。
在课后交流时,杨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我活动设计的弊病——有效性,如当头棒喝把我从课堂花哨活跃的欣欣然中敲醒,我抛开之前的紧张与兴奋,忽然冷静下来拿出详案来仔细琢磨了琢磨,不禁汗颜:还原买书情景、采访阿长感受,这些环节都很精彩看上去很美,可是它们都是低效的——体会阿长的艰辛其实两三句话点拨学生就能明白,属于杨老师所说的“学生能知道的部分”,而我却花了将近五分钟去设置这样一个情境;鲁迅先生没把阿长买书的情景写出来,而是前铺垫(自己对于书的渴慕激起了阿长的好奇),后暗示、烘托(阿长嘴里的“三哼经”不就告诉我们她买书的艰难么?迅哥儿“震悚的状态”和“新的敬意”不就是对阿长的爱的体会与感激吗?)这是鲁迅先生笔力劲道之处,也是学生“不知道,需要老师引导他们知道”的地方,而我却去做口语对话交际,实在是同目标南辕北辙。有效,是您一直所叮嘱我们所应坚持与做到的教学准则,我相信,只有做到“略去无效环节”,才能突出教学重点。我突然意识到(实在惭愧,应该更早就明白的),活动,包括一切教学设计都是一堂课外在的“形”,而教学目标、学生所得才是一堂课内在的“神”,无论“形”再华美再热闹,它终究是要处于从属地位的,是要为教学本质所服务的,只有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以突破重点为目的而进行的设计才是有效的,才能超越花哨而实现真正的精彩,才能称得上“形神兼备”的一堂课,否则只能是南辕北辙、“貌合神离”的失败。
带着问题去预习,学生学习语文有了目标,读起来更专注,而不会盲目;小组内更讨论激烈,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了课堂;学生不再是旁观者、听众,而是课堂的主体。许多学生尝试自己去探究问题,找出答案,因而学习语文有了成就感愿意去展示,和大家分享自己探究的成果。教师也不用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而是走进学生,指导他们学习的方法,还可以了解学生的疑难,便于针对性的解答。
正因如此,在小组讨论后的课堂交流中,学生表现积极踊跃,问题的答案不是教师讲出来,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可能有些地方不完善,但却是他们独立解决的。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就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当然,由于初次尝试这种先学后教的模式,难免还有一些不足,如课堂讨论如何更能集中学生的热情,如何使讨论更节约时间等等,而这正是我们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
由于课堂时间不够,课后又让学生补记了学习收获,许多学生的话仍让我感动欣喜。有的同学这样写道:“现今仍有很多人因为相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长妈妈是不幸的,因为她青年守寡;长妈妈又是幸运的,因为‘子’不嫌‘母’丑。她全心呵护的迅哥儿终于明了了她的爱,写了这样深情的文字来纪念她。她如地下有知,也当含笑九泉。”有的同学则写道:“原来很多的爱都隐藏在平常不经意的甚至是看似恶意的举动间,麻木的我们是不是忽略了太多太多?”还有的同学则感慨地说:“我现在发现很多故事不是不好,而是我没有读懂,没有用心读。从前的我很不喜欢鲁迅,觉得他为人太刻薄,小心眼,总挑别人的刺,没想到他是一个这样情深义重的人。”
我发现,只要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他们就能由浅入深地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教学反思:《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在这篇文章里,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找《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饶有风趣地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作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对后一层意味要透过文字表面去把握.还要注意,作者既然是怀念自己的保姆,为什么在前半篇用抑笔,大写阿长的缺点,诉说自己如何讨厌阿长呢?这要分析,第一,这些确是缺点,但在这些缺点中,可以看出阿长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真率。由于有纯朴和真率做内核,她的切切察察、大字形睡相、麻烦的规矩和讲“长毛”时所表现的愚妄,都是值得同情,可以原谅的。第二,这些缺点,粗俗也好,愚昧也好,都是由阿长所具有的知识文化水平以及她的身份与地位决定的,与其说是阿长的过错,倒不如说是阿长的不幸。山海经>
★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 阿长与山海经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