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第六册所选文言文两个知识点的质疑(共含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甜酸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文言文两个知识点的质疑
一、《陈涉世家》中赞阝字注音质疑
九年制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六册所选文言文《陈涉世家》中攻钅至、赞阝、柘。谯⑧。皆下之。(第200页)该页注释⑧为:〔钅至(zhì)、赞阝(zàn)、苦、柘(zhè)、谯(qiáo)〕秦时地名。赞阝,苦,柘,在现在河南省。其中,赞阝字注音与旧版初中语文教材不符,与《新华字典》等工具书不符,也与郭锡良,唐作蕃,何九盈等编《古代汉语》不符。
查商务印书馆1992年重排本《新华字典》,第74页注为:赞阝cuó〔赞阝阳〕〔赞阝城〕地名,都在河南省永城县。该书再无赞阝字读zàn的释条。再查商务印书馆1983年修订本《现代汉语小词典》,第89页注为:赞阝cuó赞阝城,村镇名,在河南省永城县西。第698页注为:赞阝zàn古地名,在今湖北省光化县一带。商务印书馆1983年1月版《现代汉语词典》注释与此同。由此可见,赞阝读cuó时,应为河南省永城县境内某地秦时名称,读zàn时,应为湖北光化县境内某地古名。
再考之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史实。大泽乡在今安徽宿县西南。起义军所攻占的蕲、钅至、谯都在今安徽境内,而赞阝、苦、柘都在今河南省境内,张楚政权驻地陈在今河南省淮阳县。陈胜、吴广起义没进入湖北省境内,也就没进入湖北省光化县之赞阝地。因此,《陈涉世家》中的赞阝确指今河南省永城县境内秦时赞阝地无疑,读为cuó。
然后考之于郭锡良、唐作蕃、何九盈等编《古代汉语》,第173页注释〔22〕诸条,地名与所指地域均与史实相符,且赞阝注音为cuó(北京出版社1981年9月版)。
综上所述,赞阝在《陈涉世家》中应指河南省永城县境内某地秦时名称,读为cuó,九年制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六册的注音(zàn)有误。
二、《捕蛇者说》中岁赋其二释义置疑
教材第205页: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①0,本页注释①0为:〔岁赋其二〕每年征收两条蛇。这是使人费解的。
作为太医院,每年只征收两条蛇,即使是其始,也未必能满足医疗之需,况且,该蛇有已大风,挛蜿,瘘,疗,去死肌,杀三虫之特效。果真每年只征收两条蛇,后面的永之人争奔走焉是不合情理的。那就会使许多人捉到了蛇而无销路,也就达不到当其租入的目的。既然徒劳无益,又何必冒死之威胁再去捉蛇呢?后文的蒋氏专其利三世矣也未必可信,因为收蛇有限,竞争必强,必会受到蛇的质地,大小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保专利地位。
分析词义,句意,须联系上下文意。上文介绍了蛇的特殊用途,后文又谈到永之人争奔走焉的状况及蒋氏专其利三世的.情形,已自然流露出太医收蛇并无数量限制。那么,岁赋其二作何理解妥贴呢?旧版教材(1987年11月顾振彪,王连云等老师编)注释为每年征收两次蛇,这是很确切的。
再考之于唐安史之乱后的政治、经济状况。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使唐帝国政治衰落,经济危机四伏。德宗建中元年,开始实行两税法,赋税的征收分夏、秋两次进行。作者生活的时代(773819)正是德宗至穆宗时代。既然征收永州异蛇可当其租入,那么与两税法相类似,一年征收两次蛇,也就自然合于情理与实际了。
此外,从药理的角度看,季节不同,蛇质也或许有差异,制作程序,药效也许会有所不同,因而,一年征收两次蛇,也会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此,岁赋其二释义应为一年征收两次蛇。与之相适应,后文盖一年之犯死者二焉的二也应理解为两个季节,时期或两段时间而并非仅只两次,只不过与乡邻旦旦有是相比,以显示冒死亡威胁少一点而已
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十、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
(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着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女子自谦:妾
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
★ 高考文综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