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重阳日下的古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岛上来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待到重阳日下的古诗(共含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岛上来客”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待到重阳日下的古诗

篇1:待到重阳日下的古诗

原文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篇2:待到重阳日下的古诗

注:唐诗三百首

愿作深山木的'下一句是什么?

愿作深山木的下一句是枝枝连理生。

原文 《长相思·九月西风兴》

白居易

九月西风兴,月冷露华凝。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拆花心开。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篇3: 待到重阳日

【全诗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上朋友家做客的表现。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述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透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二(首联)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颔联)句是描述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颈联)句写山村生活情趣。应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尾联)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无渲染,开门见山,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是很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资料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由此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述景物。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此刻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因此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那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方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园田居》)。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读者感到是田园。于是,读者不仅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能够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它不一样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以前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能够看出,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那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有

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甫诗中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浩然诗中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甫的郁结与孟浩然的恬淡之别,读者从那里能够窥见一些消息。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述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简单,连律诗的形式也变得自由和灵便了。诗中给读者的感觉是,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述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资料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情绪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地流露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

一部位个性动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正是正因有真彩内映,因此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篇4:待到重阳日的下是什么古诗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

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

邀我做客到他朴实的田家。

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

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

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

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

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

赏析

这是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风景画。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农家生活场景,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

篇5:高中生待到重阳日作文

高中生待到重阳日作文

【待到重阳日作文1】

知道今天是重阳节,一放学后,我就迎着凉爽的秋风迫不及待的跑回家见妈妈。我想让妈妈给我好好讲讲重阳节的来历。妈妈笑着对我说,电脑是你最好的老师,你可以去请教它呀?我于是跑到电脑旁,上网查询了解到:原来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这一天,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的活动。我把查询到的内容将给妈妈听,妈妈笑着夸我是个小学者。随后,妈妈补充告诉我,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中国是一个有着尊老爱老文明传统的礼仪之邦。我们这个小家自也不例外。和爸爸约好,我们便去往奶奶家,我们要陪他们过一个快乐的节日。

在去往奶奶家的.路上,我们看到一位老爷爷在路边卖菊花。奶奶一向爱花,且名字中有“菊香”二字,在这样一个日子,送这份礼物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我们和老爷爷讨价还价后买了两盆。金色的菊花象一张灿烂的笑脸,传递到奶奶手中,奶奶脸上的笑意更浓了。她连声夸我懂事。吃饭时大人们一边饮酒,一边赏菊,一边吟诵着重阳的诗句,真是其乐融融。爷爷说,在重阳这天,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我们随即以诗句接龙的形式,回忆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一人一句读完,突然奶奶问,作者是谁。我快速的想到是王维。大家哈哈笑道,说我的记忆力强。可见这就是平常的朗诵,日积月累的成果呀。今天我又学到了一首毛主席的诗词。诗的内容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首诗是奶奶朗诵的,她说毛主席的诗很大气,让我多多朗诵。我说我会多背诵,明年重阳节的时候,我还要和爷爷、奶奶在一起赏菊、吟诗。爷爷奶奶开心的笑了……。

我喜欢重阳节,在这样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陪伴老人过一个温馨的节日,不仅继承了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也深深地传递了家人间无限的温暖。于是待到明年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成了一个美好的约定。

【待到重阳日作文2】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 毛泽东 《采桑子.重阳》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时逢佳节,共赏秋菊,吟咏诗词,真是别有情味。

重九日正值仲秋,金风送爽,菊蕊飘香。就像人们把艾、菖蒲和端午联系一样,菊花也和重九密不可分,所以重九也称作“菊节”、“菊花节”,在人们心目中,简直是无菊非重阳了。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做过彭泽令的陶渊明写过咏菊诗:“芳菊开林间,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心,卓为霜下杰。”又如《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诗人对菊花所作的较早的赞赏。

唐代赏菊风盛,咏菊之作更是比比皆是:如王绩“香气徒盈把,无人送酒来”;崔善为“霜叶疑涵玉,风花似散金”;皇甫冉“不见白衣送酒来,但令黄菊花自开”;王勃的《九日》:“九日重阳节,门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范成大“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九九重阳,门门菊花,可谓独占重阳。孟浩然咏菊更见其悠闲自在:“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中唐诗人元稹的赏菊诗却别有新意,与众不同:“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由于此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当作者的好友白居易读到之后,即写下了:“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

晚唐才子李商隐大有怜香惜菊之意:“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郑谷则写出独具风韵的一道咏《菊》诗:“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中首句即告诫王孙公子莫把菊与蓬蒿相提并论,直截了当,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的鄙夷。诗篇把菊花人格化,突出它的高尚气节。通篇不着一菊字,却句句有菊,清香四溢,爽人心脾。

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黄巢,更是对菊花爱赞有加:“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飒飒西风满院裁,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到了宋代,重阳节完全堪称菊花节、赏菊节。赏菊风盛,吟咏必多,可谓数不胜数,俯拾皆是。佳作有如宋•史铸《咏翻集句》:“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孤处作孤芳。”女才子李清照填的词《醉花阴》,更是刊称一绝:“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元代以后人们依然重视重阳赏菊。元代散曲作家张可久有一首咏重九的《风入松.九日》:“ 琅琅新雨洗湖天,小景六桥边。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建似常年。” 在作者看来,重阳之日,只要有黄花,即可赏心悦目,实为一大快事,不要叹恨无钱。

明代开国文臣高启诗作《晚香轩》:“不畏风霜向晚秋,独开众卉已凋时。地荒老圃苔三径,节过重阳雨一篱。 秋色苍茫人欲醉,寒香冷落蝶先知。山翁独念同衰晚,坐对幽轩每赋诗。”才子文征明留有咏菊诗:“ 菊裳茬苒紫罗衷,秋日融融小院东。零落万红炎是尽,独垂舞袖向西风。”

历久弥新,菊文化已深深扎根于文人才子的生活中。而花市赛菊、插菊花枝、挂菊花灯、饮菊花酒等重阳习俗,也一直延续到明清。清朝乾隆皇帝游开封禹王台赏菊时就流下“枫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佳句。古城开封等地,早已形成“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菊山花海彩云飞,古城巨韵动九州”的热闹局面。

近现代的文学家和革命家们,也爱菊如斯。臧克家《菊畔香》云:“北国风光,无风无雨过重阳。不去西山相红叶,来对丛黄。人倚疏篱,华傍宫墙,邑英红幛,门楼仰天望。 借芬芳,只独赏,念天涯分飞雁行。不须持鳌把酒,默诵佳句分外香。人影瘦,精神畅,昂首向东天一方。”沈钧儒有赏菊诗:“一丛寒菊比琼华,,掩映晴窗动绿纱。乍觉微香生暖室,真拟奇艳出谁家。”陈毅的《秋菊》诗更是老少能言:“秋菊能傲霜,风霜恶重重。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朱德爱菊,也曾赏菊抒心怀:“奇花独立树枝头,玉骨冰肌眼底收。且聆和平共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董必武则赏菊养生诵太平:“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

如今,民间养菊、赏菊、咏菊之风仍很浓郁。重阳时节,人们在暗香浮动中赏菊、品菊,吟诵着绘菊诗词之种种,尽情享受菊花凌霜不凋、高洁韵淡的“君子”之风,不亦乐乎。

篇6: 待到重阳日的下

还来就菊花

是出自《过故人庄》的名句

全诗:

《过故人庄》

作者:孟浩然【唐代】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鉴赏】

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上朋友家做客的表现。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述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透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二(首联)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颔联)句是描述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颈联)句写山村生活情趣。应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尾联)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无渲染,开门见山,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是很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资料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由此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述景物。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此刻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因此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那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方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园田居》)。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读者感到是田园。于是,读者不仅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能够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它不一样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以前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能够看出,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那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有

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甫诗中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浩然诗中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甫的郁结与孟浩然的恬淡之别,读者从那里能够窥见一些消息。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述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简单,连律诗的形式也变得自由和灵便了。诗中给读者的感觉是,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述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资料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情绪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地流露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

一部位个性动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正是正因有真彩内映,因此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篇7:待到重阳日的意思

农历九月九,一年又重阳。

重阳在民间有个清雅的称呼:菊月。金秋时节,天高云淡,雁过留声,簇簇秀菊。赏菊,饮菊花酒,咏菊花诗,很自然就成为中国民俗,流传在历代诗作佳篇之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你知道吗?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节的起源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民俗活动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相关诗词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

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

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沉醉东风•重九

(卢挚)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

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今天重阳节,有哪些讲究?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秋日的美,自不待言,我们在“宝宝念诗”中已多有领会。秋日至美之处,在于山野田园。

可能孟浩然自己不愿意,但是后人还是把他定位为“田园诗人”。他还是想做官的,“不才明主弃”,多少不甘啊。很多时候,别人看你,就是比你看自己明白。其实,能把诗写好,流传千年,很牛掰了!这首《过故人庄》,就是典型的田园诗,活脱脱秋日的“农家乐”。

最近两年,女儿老是缠着我,要我讲那“小时候的故事”。与孩子一起成长,再过一遍童年,是最浪漫的事之一。在《过故人庄》中,我看到了故乡和童年的影子。

我的家乡是安徽滁州,那里有滁州西涧、琅琊山和醉翁亭。它们的扬名,主要不在风景如何“惊艳”,而是因为《滁州西涧》《醉翁亭记》这样的经典古诗文。记得小时候同学们写作文,起笔第一句话往往是:“我的家乡,在美丽的琅琊山脚下。”笔下含着很多朴素的乡土情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那个时候,村庄确乎是掩映在丛丛簇簇的绿树之中的,在道路边、在院落里、在小丘上,苦楝树、臭椿树、桑树,不论老幼都能准确地分辨出物种。大榆树下,飞奔的、玩闹的、争吵的孩子们,你们现在哪里呢?走到村边,就能看到二三十里外的山峦,层层叠叠,呈现出深深浅浅的蓝色。山峰并不奇峻,它们与天空的边际线,借用鲁迅先生在《故乡》中的一句话——仿佛是踊跃的兽脊。

可能有人会感叹:多美的一幅画呀!我要跟你说:这不是二维的风景画,这就是三维的生活原貌。不过,现在见不着了,永远见不着了。几年前,十里八乡大规模拆迁,父老乡亲们全上楼。而当时主政的几位公仆,现在“正接受组织调查”,也真是“世事如棋局”。美丽乡村,留住乡愁,多好?这跟现代生活并不矛盾。千万不要去穷做怪、瞎折腾。

“故人具鸡黍”,“把酒话桑麻”,嗯,中国人是要讲究吃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乡村的宴席最是热闹。农家只有在过年时才杀猪,杀鸡则是不定时的对自己的犒赏。我小的时候,最爱吃的就是红烧小公鸡,家家的主妇都有一手。“开轩面场圃”,场圃就是打谷场和菜园子。秋天,稻子已经收割了,谷场上耸起一座座谷堆和草垛。中秋节的晚上,夜色凉如水,孩子们跟着父母,拿着草木灰在稻谷堆上洒出一行大字——五谷丰登。回到家里,男人们端起酒杯,说的不外乎是“桑麻”之事——今年的收成。

(登高)

再说说“重阳日”。重阳为农历九月初九,九为阳数之极,双九之日,自然就是“重阳”。此时“阳气”不寒不热,堪称“至足至正”。我们在传统上是一个农耕民族,对于物候的把握极为精到:二月二“龙抬头”总归要飘些雨丝,立秋日一过暑热立散,“三九”天一定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而把当下这个时节定为“重阳”,也是极有道理的。古人过重阳,习俗是要出游登高,“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这个意思。

说起重阳,想到敬老。为什么是重阳日敬老呢?首先,九月初九,长长久久;再者,重阳之谓,阳气至足。为老人们讨个口彩,皆大欢喜,甚好甚妙!敬老,也还请记得孟子的教诲,不仅“养其口”,更要“养其志”——关心他们的温饱,更关爱他们的心灵。

========最简明的重阳节介绍=====

重阳节最著名的诗作还有唐朝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歌把自己的乡愁、思念亲人,以及重阳的主要风俗——登高、插茱萸(zhū yú),都留给了后人。

重阳节,因为正逢农历九月九日。九是阳数,两个九,就是重阳。重阳节因为其习俗,又称“登高节”、“踏秋节”、“茱萸节”。九九谐音“久久”,暗含长寿之意,有的地方也称“老人节”。

重阳节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丰收之际,这时候要祭祀上天,祭祀先祖,所以重阳节是一个很重要的祭祀节日。汉代,佩茱萸、饮菊花酒的风俗形成,以求长寿。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节日。

(赏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人们即将进入漫长的冬季,开始了躲在家里的生活。如果说三月三和清明,举家出游是踏青,迎接春天的来临,那么重阳节举家出游就有“辞青”的意思。

重阳节的习俗很多,多与健康、长寿有关。有得吃、也能吃是健康的基础,所以中国所有的民间习俗几乎都离不了吃。

重阳节主要的习俗一是登高,金秋九月,天高气爽,登高远望,心旷神怡,健身祛病。

二是吃重阳糕,各地做法还不一样。记得小时候舅舅总是送糍粑给我们吃。

三是赏菊,饮菊花酒和下棋,菊花象征长寿,菊花酒有药用的价值。古人常常头上插菊花。古代传说中,下棋常常与仙人联系在一起,也有长寿之意。

四是佩、插茱萸。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据说也能辟邪。

篇8:古诗《重阳述怀》

宋·高翥

年年客里过佳期,时节难逢莫皱眉。

酒量且为重九尽,杯行不必再三辞。

登高兴懒诗仍赋,怀古情深泪自垂。

纵使西风落鸟帽,黄花犹恋鬓边丝。

篇9:古诗《重阳述怀》

高翥是江湖派中较有才情的诗人。他的一些诗具有民歌风味,如《秋日田父辞二首》写农村风俗,语言朴素自然;《春情四首》如民间情歌;《无题》诗也写得与竹枝词相仿佛,如:“风竹萧萧淡月明,孤眠真个可怜生。不知昨夜相思梦,去到伊行是几更?”他擅长以平易自然的诗句写出寻常不经意的'景色,如“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晓出黄山寺》),把草色和溪流、菜花和杨柳这些常见的景物写得相映成趣。《多景楼》以深秋晚景衬托故国之思,笔致雅淡。所著《菊磵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本,《信天巢遗稿》,《四库全书》中收录他的《菊涧集》1卷。

篇10:有关重阳的古诗

1、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4、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篇11:有关重阳的古诗

《重阳东观席上赠侍郎张固》

唐·卢顺之

渡江旌旆动鱼龙,令节开筵上碧峰。

翡翠巢低岩桂小,茱萸房湿露香浓。

白云郊外无尘事,黄菊筵中尽醉容。

好是谢公高兴处,夕阳归骑出疏松。

《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

唐·武元衡

玉烛降寒露,我皇歌古风。

重阳德泽展,万国欢娱同。

绮陌拥行骑,香尘凝晓空。

神都自蔼蔼,佳气助葱葱。

律吕阴阳畅,景光天地通。

徒然被鸿霈,无以报玄功。

《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六韵》

唐·权德舆

嘉节在阳数,至欢朝野同。

恩随千钟洽,庆属五稼丰。

时菊洗露华,秋池涵霁空。

金丝响仙乐,剑舄罗宗公。

天道光下济,睿词敷大中。

多惭击壤曲,何以答尧聪。

篇12:有关重阳的古诗

《旅中重阳》

唐·司空图

乘时争路只危身,经乱登高有几人。

今岁节唯南至在,旧交坟向北邙新。

当歌共惜初筵乐,且健无辞后会频。

莫道中冬犹有闰,蟾声才尽即青春。

《喜王驾小仪重阳相访》

唐·司空图

白菊初开卧内明,闻君相访病身轻。

樽前且拨伤心事,溪上还随觅句行。

幽鹤傍人疑旧识,残蝉向日噪新晴。

拟将寂寞同留住,且劝康时立大名。

描写重阳的古诗名句

待到春暖花开时诗歌

待到山花烂漫时抒情散文

待到书页泛黄时作文

重阳之夜

重阳诗词

重阳演讲稿

重阳短信

重阳主持词

烈日下的劳动者作文

待到重阳日下的古诗(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待到重阳日下的古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