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22课 三国鼎立(共含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郝佳西”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二
教学目标
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渗透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逐渐认识、理解,由于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分裂割据局面出现,历时370多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通过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和教师分析曹操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重点指出三国时,吴国大臣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祖国的领土。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七擒孟获”治理西南,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是如何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诸葛亮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是本课的一个重点。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官渡之战后曹操陆续消灭了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率强大兵力南下,同孙权、刘备组成的联军大战于赤壁,结果曹军失败,退守北方。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教学难点: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三国演义》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四大名著之一,对曹操和诸葛亮的经过艺术加工的精彩故事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是正是这个原因,使学生对真正的历史史实难于接受。
地位分析:三国鼎立是我国历史自秦统一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开始,因此历史地位重要。
教法建议:
关于“官渡之战”,重点在于该战争爆发的背景,因为它既是战争爆发的背景同时也是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够以少胜多的原因。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材料后,总结出曹操势力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关于“赤壁战争”,建议教师在指出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这一知识点后。让学生讲一讲有关“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的故事。由于赤壁之战是学生所熟悉的内容,所以学生应该可以讲得出来。教师出示赤壁之战的交战示意图,结合学生所讲的内容,进行教学。
在学习完“赤壁之战”后,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填充此表。
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影响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关于“三国鼎立”建议教师辅导学生填充下面的表格:
国 家
时 间
都 城
建 立 者
在填完此表后,学生应对三国建立的问题掌握清楚了。在填魏国的建立者的时候,建议讲师应重点指出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同时可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提问:“曹操是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教师指出:曹操死后,曹丕建魏,东汉至此结束,这是三国的开始。因此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应该是东汉末年的人。
关于“魏、蜀、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找到各国发展经济的方法。同时教师应着重指出: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最后建议教师提出思考题:“《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国鼎立》这一课后,你对这种说法持什么态度?”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
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在《东汉的兴衰》一课中,所学的有关黄巾起义的内容。谁能够回答出: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作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导言部分,看一看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么?(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时期的开始──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教师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提问:“我们可以从这幅图中看出什么历史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回答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学生肯定回答: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虽然是阅读性文字,但是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因为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明白为什么曹操会壮大,和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所以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自己查找有关材料,以自己的理解为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此外,在这里可以提前把后面有关“屯田”的内容进行处理。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出示下列表格,加以总结。
措 施
内 容
结 果
挟天子以令诸侯
把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汉献帝控制在自己手里,以它的名义来发号施令。
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扩大了政治影响
唯才是举
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可以做官,不论出身地位如何。
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招募流民在许昌附近屯田。
军粮供应有了保证,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使得曹操的实力大增,足以与强大的袁绍抗衡。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的过程由于是阅读性文字,建议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教师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教师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2,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曹军未到,刘表病死。刘表的小儿子刘琮继承刘表的职位,背着刘备降曹,刘备被迫从荆州退到夏口,后又退到樊口,于是江北的军事要塞都被曹军占领。曹军居高临下,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形势十分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柴桑,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在曹兵压境的生死存亡关头,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沿江西进,联合刘备抗曹。联军不到5万人,同曹军初战赤壁被打败了曹军的先头部队,曹军从赤壁(长江南岸)退到北岸乌林。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① 过程
② 结果
③ 历史作用
④ 曹操失败的原因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曹操诗《龟虽寿》(摘抄)中的句子,并提问:“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什么情感?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抒发了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表现了曹操为统一国家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提出思考题:“《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国鼎立》的内容后,你对这种说法持什么态度?”借此对曹操进行评价。(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曹操的举措、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在为统一大业奋斗的精神以及评述者的阶级立场等方面进行讨论,证明历史中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师指导学生填充下列表格
国 家
时 间
都 城
建 立 者
估计学生基本可以无误的填充此表,教师应该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
教师出示《曹魏屯田图》并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 诸葛亮治蜀
教师出示《诸葛亮》画图和《成都武侯祠》,指导学生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让学生讲“七擒孟获”的故事,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 吴国开发江南
出示《吴国船只图》和《吴国青瓷羊》,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板书设计: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赤壁之战
① 过程
② 结果
③ 历史作用
④ 曹操失败的原因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
② 诸葛亮治蜀
③ 吴国开发江南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一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一课 程 标 准: 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
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
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
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
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
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
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关于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教材处理:
1、 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时所熟识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2、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本课的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围绕“你最喜欢(敬佩)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喜欢(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录像资料和文字材料。
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进入:
教师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
建立起来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公元前2,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后经西汉、东汉,
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统一的时
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出示东汉
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上获取了
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导入新课: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
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少数民族大
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要
共同探讨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打出课题)
(二)新课学习:
1、曹操统一北方:(再次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这是大家直接从观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同时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思考:从图上的形势分析,当时有哪些割据政权最有实力、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观看一两个课本剧。
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情节二: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袁、曹双方的力量对比;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拒绝谋士诅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根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大家已经得出结论,未来的统一大业一定会由曹操来完成。
袁绍为扼制曹操势力的发展,2,统率10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对峙,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袁绍多次拒绝谋士的建议,一意孤行,结果坐失战机,他的谋士许攸料定袁绍必败,于是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计,袭击乌巢,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夜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全部粮草,袁军人心涣散,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大败。(演示《官渡之战形势》),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 三国鼎立:
教师讲述: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2终于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示投影)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教师讲述:(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但曹操统一全国,还有一定的阻力,一是江南的孙权,孙权在江南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一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在207年,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刘备起用了诸葛亮。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
2,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师总结指出:
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教师:(演示多媒体)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发生在阴历的11月,按一般规律,在十一月的时候,中国盛行的是西北风,可为什么这时会刮起东南风呢?是不是真的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诸葛亮在七星祭坛上向上天求来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阳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陆气温逐渐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 西北风是气候现象。由于地区局部因素影响,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昼夜风。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例如对曹操的评价。
组织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对曹操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过渡: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又骄狂;但他兼并诸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
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逃回北方,无力南下,在北方修养生息。大家想一下,这时刘备和孙权为何不趁机北上,一统天下呢?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孙刘联盟内部存在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联合抗曹的威力。刘备向西扩张,并夺取汉中,有了立足之地,(演示多媒体)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继续巩固自己的势力,并向岭南发展,孙权、刘备、曹操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各有攻守。但任何一方都无力完成统一大业。所以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2,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刘备、孙权也先后称帝,222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大家想一想,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三国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三个国家分别采取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魏国的经济和势力逐渐超过了吴、蜀两国,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课堂练习:
1、改错:指出下面图中的错误:(三国鼎立示意图,设计几处错误。)
2、小组竞赛:
竞赛一: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然后设计出“漂流”“探险”“攀登”“苦行”等四个竞技项目,各组任意选择,看哪一小组的同学首先夺得红旗,到达目的的。
竞赛二:老师准备几张小纸条,上面写有“曹操”“诸葛亮”“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字样,一名同学上前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纸条中所写的内容,另一名学生进行回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表述的最流利,最准确。
(四)知识应用:(课后作业)
试用本课中学到的方法评价你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谈谈他们的做法对班级的影响。
教案说明:在尊重《课标》,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我设计了本课的教案。力求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通过历史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通过揭开“诸葛亮借东风”这一事件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分清文学作品和历史真实之间的距离,并用科学的观点看待历史;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使学生学会搜集有用的资料和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难点;通过对曹操其人的评价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学会得出结论的方法。这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附:课本剧
情节一:
人物:曹操谋士甲谋士乙
(曹操走来走去,心绪不宁。谋士甲、乙从两边上。)
谋士甲:丞相为何如此烦躁?
谋士乙:可是为了袁绍大军来犯?
曹操:正是为此忧心。
谋士甲:丞相尽可放心,天子在许都,袁绍来犯,是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抗袁,天下人必拥护丞相而唾弃袁绍。民心所向, 丞相胜券在握呀。
曹操:可袁绍大军精兵十万,骑万匹,我军不足四万,胜负实难预料。
谋士乙:虽然如此,丞相亦不必忧虑。丞相礼贤下士,多少英雄豪杰天下智士皆来投奔,这是袁绍万万不可相比的,而且丞相多年来募民垦荒屯田,积蓄军粮,深固根本,又怎知袁绍必胜呢?
曹操:如此说来,我方尚有胜算了。全赖各位鼎立相助,曹操感激不尽。
情节二:
人物:袁绍 谋士
(袁绍高坐堂前,饮酒作乐,谋士上场)
谋士:主公,大敌当前,这样怕不合适吧。
袁绍:小小曹操,算什么大敌,你们多虑了。
谋士:主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近几年来募民屯田,势力大增,不可小看啊。
袁绍:什么不可小看?我袁绍十万精兵,骑万匹,他曹操不过三万余人,他要和我对抗,真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谋士:主公,大战将至,万万不可轻敌呀。
袁绍:你这厮,尚未开战,就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乱我军心,给我拉出去,斩了!
教研员教案点评:
从整个教案设计来看,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题目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使大家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过滤筛选,自己组织课本剧,并表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在学习探究中发现问题并自己探究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
1、澳门问题的由来: 葡萄牙 侵略
2、香港问题的由来: 英国 侵略
3、台湾问题的由来:中国内战 → 国家 分裂 ( 内政 问题)
二、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
1、形成过程
①最初提出:《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以 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②具备雏形:叶剑英发表谈话, 提出九条方针
③正式形成: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并全面阐述
一个中国(前提):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陆: 社会主义
港、澳、台: 资本主义
△实行一国两制后的台湾与香港、澳门在享有的自治权方面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①不同:台湾可以保留 军队 ,而香港、澳门不能
②原因:台湾问题是中国 内政 , 而港澳问题是 国际 问题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港、澳回归
△学思之窗:
关于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原因,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看法有何共同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①共同点: 中国的国力增强
②看法: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这是香港能够收回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决定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国家实力 和 国际地位 。
△依据上述答案,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国收回香港和澳门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其中根本条件是什么?
中国国力 增强 ——根本条件
1、有利条件 中国国际地位 不断提高
有关方针政策 日渐完善
2、香港回归(、7、1)
3、澳门回归(、12、20)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停火:1979年元旦, 停止炮击金门——实现真正停火
2、交流:三通限制逐渐 放宽 ,两岸交流日益 频繁
汪辜会谈, 达成“九二共识”: 一个 中国 原则
连战访问大陆,与会谈,坚持“ 九二共识 ”
△中共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怎样?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承诺放弃 使用武力
△实现台湾和大陆的统一有何重大意义?
实现台湾和大陆的统一,也就实现了祖国 完全 统一,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 。
△随堂练习《全品》第22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22课,略)△作业:《全品》课时作业(二十二)
听录音,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Which actor read the letter in the end, the aristocrat or the gaoler?
Some plays are so successful that they run for years on end, In many ways, this is unfortunate for the poor actors who are required to go on repeating the same lines night after night. One would expect them to know their parts by heart and never have cause to falter. Yet this is not always the case.
A famous actor in a highly successful play was once cast in the role of an aristocrat who had been imprisoned in the Bastille for twenty years. In the last act, a gaoler would always come on to the stage with a letter which he would hand to the prisoner. Even though the noble was expected to read the letter at each performance, he always insisted that it should be written out in full.
One night, the gaoler decided to play a joke on his colleague to find out if, after so many performances, he had managed to learn the contents of the letter by heart. The curtain went up on the final act of the play and revealed the aristocrat sitting alone behind bars in his dark cell. Just then, the gaoler appeared with the precious letter in his bands. He entered the cell and presented the letter to the aristocrat. But the copy he gave him had not been written out in full as usual. It was simply a blank sheet of paper. The gaoler looked on eagerly, anxious to see if his fellow actor had at last learnt his lines. The noble stared at the blank sheet of paper for a few seconds. Then, squinting his eyes, he said: 'The light is dim. Read the letter to me'. And he promptly handed the sheet of paper to the gaoler. Finding that he could not remember a word of the letter either, the gaoler replied: 'The light is indeed dim, sire, I must get my glasses.' With this, he hurried off the stage. Much to the aristocrat's amusement, the gaoler returned a few moments later with a pair of glasses and the usual copy of the letter with he proceeded to read to the prisoner.
参考译文
有些剧目十分成功,以致连续上演好几年。这样一来,可怜的演员们可倒霉了。因为他们需要一夜连着一夜地重复同样的台词。人们以为,这些演员一定会把台词背得烂熟,绝不会临场结巴的,但情况却并不总是这样。
有一位名演员曾在一出极为成功的剧目中扮演一个贵族角色,这个贵族已在巴士底狱被关押了。在最后一幕中,狱卒手持一封信上场,然后将信交给狱中那位贵族。尽管那个贵族每场戏都得念一遍那封信。但他还是坚持要求将信的全文写在信纸上。
一天晚上,狱卒决定与他的同事开一个玩笑,看看他反复演出这么多场之后,是否已将信的内容记熟了。大幕拉开,最后一幕戏开演,贵族独自一人坐在铁窗后阴暗 的牢房里。这时狱卒上场,手里拿着那封珍贵的信。狱卒走进牢房,将信交给贵族。但这回狱卒给贵族的信没有像往常那样把全文写全,而是一张白纸。狱卒热切地 观察着,急于想了解他的同事是否记熟了台词。贵族盯着纸看了几秒钟,然后,眼珠一转,说道:“光线太暗,请给我读一下这封信。”说完,他一下子把信递给狱 卒。狱卒发现自己连一个字也记不住,于是便说:“陛下,这儿光线的确太暗了,我得去眼镜拿来。”他一边说着,一边匆匆下台。贵族感到非常好笑的是:一会儿 工夫,狱卒重新登台,拿来一副眼镜以及平时使用的那封信,然后为那囚犯念了起来。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生词和短语
run (ran, run)
v. (戏剧,电影等)连演,连映
lines
n. (剧本中的)台词
part
n. 剧中的角色,台词
falter
v. 支吾,结巴说
cast (cast, cast)
v. 连派……扮演角色
role
n. 角色
aristocrat
n. 贵族
imprison
v. 关押
Bastille
n. 巴士底狱
gaoler
n. 监狱长,看守
colleague
n. 同事
curtain
n. (舞台上的)幕布
reveal
v. 使显露
cell
n. 单人监房,监号
blank
adj.空白的
squint
v.眯着(眼)看,瞄
dim
adj.昏暗
sire
n.(古用法)陛下
proceed
v.继续进行
Notes on the text课文注释
1 on end,连续不断的。
2 in many ways,在许多方面。
3 go on repeating,继续重复。go on加上现在分词是“继续干”的意思。
4 Yet this is not always the case.然而情况并非总是如此。
5 in the role of...,充当...角色。
6 Bastille,巴士底狱。
曾是法国巴黎的监狱。1369年始建时是一个要塞,1789年被巴黎市民攻克并捣毁。
7 insisted that it should be written out in full, insist后面所接的宾语从句,常用虚拟语气“should+动词原形”,而should又经常可以省略。
8 play a joke on...,拿……开玩笑。
9 sire是古代仆人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现在仅用于故事和剧本。
10 Much to the aristocrat's amusement,使贵族感到非常可笑的是...。
much为副词,此处修饰其后的介词短语to the aristocrat's amusement。 much to+sb.'s sth.是一个常见的状语短语,有“给某人带来很大的…”的意思。
八年级上教案(第22课)
二二 西江月 黄陵庙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少年得志后因爱国主战遭受贬谪的人生经历及赴任途中遭遇风浪阻行写作背景,通过朗读、品读来充分理解词的内容。 2、感受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旷达乐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借助圈画想象、分析理解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义及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2、难点:理解作者运用奇幻的想象表达自己心情的诗词写作手法。 说明: 这是一首充满主观浪漫奇幻想象的宋词,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分析能力有所提高的学习能力现状和对宋词已有初步了解的认知水平,教学重点设计为借助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来理解课文。为提高语文学习水平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感情铺垫 1、同学们有过乘船时遇到风浪的经历吗?或者从电视、书籍中看到过类似的情形吗?请大家简单介绍自己的感受或描绘当时的情形。 1、学生自由发言,用简洁的语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2、做笔记,了解写作背景及文学常识。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唤起学生对相关体验的记忆,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感情铺垫。 朗读全词 初步感知 (1) 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在书上做好标记。 (2) 借助课文后的注释,初步感知词的'内容大意。 3、再次散读,抽读,熟悉词句。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注意:载zai;奏zou; 霓ni的读音。鳞与嶙的区别。 2、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3、 3、借助注释感知词的大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诗词的学习,朗读显得尤为重要。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是语文学习的必备能力,这一习惯的养成需要不断地强化。 再读词句 分析理解 全班朗读课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词句内容。 1、圈画词中描绘风浪的词句。 2、在词的上阕,还描绘了那些景象?品读相关词句,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词句所展现的景象。 3、反复品读词的上阕,感受美好的意境,体会作者是如何描绘自己被风浪所阻的。 4、品读词的下阕,体会作者的心情。 (1) 词的上阕展现的完全是一幅美好的画面,丝毫看不出风浪的阻挠,下阕又是如何描绘这一情形的呢? (2) 词人是如何面对这风浪的阻行的呢?他的心情怎样? 对以上问题,请同学圈画关键词句加以体会。 1、朗读课文。 2、圈画对风浪描绘的词,则是“鳞鳞细浪”,不见任何波澜。 3、词的上阕还描绘了“明月”“秋江”,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描绘美好的画卷。 对于初二的学生,朗读、圈画、思考,是理解文本的必经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 熟读背诵 增加积累 1、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背诵这首词。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上阕实写美景,下阕虚写想象。 全神贯注,集中思想背诵全词。 计时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趁热打铁”, 课后作业 巩固反馈 1、从语言、艺术特色、思想内容等多角度赏析这首词。 有助于增强记忆,提高效率。三国鼎立_作文
要说我们班的女生啊,那个叫惨不忍睹。楚国,赵国,秦国,经常大战,苦死我们女生也!
“你给我放手!”“不放!你小子能拿我怎么样?”“你们两个,说有什么用?咱秦国凭的是实力!不逞口舌之能!”“你给我闭嘴!别说风凉话!”瞧瞧瞧瞧,他们三国国王又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吵起来了。唉哟,这回又为了什么事啊!经过一番打听,弄明白了,他们是在争夺一本书哪!不知道哪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说:“爱书是好事,你们那么喜欢看书啊?”话音刚落,大家主动让开一条道,道的尽头就是那个倒霉的家伙那。“揪他出来!让他长长记性!”在这种事上,三国国王倒满有默契的,异口同声地说出了这句话。有好戏看咯!三国国王没让我们失望,那个说话的家伙立马就被揪出来一顿打。大伙幸灾乐祸地看着,即使有不满也不敢出声,毕竟没人希望自己变熊猫啊!所以一个两个袖手旁观。
倒霉的家伙被打完了,三国之间的气氛有紧张起来。看来这次战争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我可以隐约看见三国国王的眼睛中冒出电光火石。教室里弥漫这战争的硝烟。这里的中午静悄悄。“上!”一群人围成一团,开始“厮杀”。有一句话说得太对了,简直是警世恒言啊!好像是什么:战争一打响,受苦的'总是百姓。对极了!教室里不时有课本扔出来,一个不留神,你头上就会起个大包。这场战斗算是到了高潮了吧?大家都静静的,一声不出。可是“老班”过来了,于是,三国之间的斗争也被迫停止了。
下课了,三国国王理所应当地被“老班”请到办公室喝茶,又理所应当地被请了家长。现在啊,他们跟瘟鸡似的,垂头丧气。哼,谁喊他们打架的?这叫自作自受!
不知道各位同学的班级里,有没有这种事发生呢?
三国鼎立_小学作文
自古武则天登位,秦始皇一统江山,谁又不想当第一个呀!“咳咳咳――”(下面安静,领导要做报告了!)所以,我这个毫不逊色的家庭也紧跟时尚脉搏,看看谁是第一代毛式总统!
海选
冷战中……
号外,号外!openingshow开始了!
晚餐时,面条咸了点,我与老爸便嘀嘀咕咕说了起来。妈妈自然生气,也受不了我们这么说三道四,一气之下不理我们了。这可是天大的考验,对谁都没有好处……
妈妈一生气,家里立刻蒙上了一层阴影,笼罩在低气压之中的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自在。哎,妈妈又用冷战的方法,真受不了。按照往例,老爸都想尽方法逗我笑,这么一来,妈妈一笑,嘻嘻,她的气也就消了。可是今天,我的嘴笑酸了,肚子笑疼了,可妈妈仍以“大局为重”。迫不得已,老爸只好使出了杀手锏――以最快的速度把面条连吞带咽吃完了。这还不够,老爸甚至怪腔怪调地对妈妈说道:“嘿,老板娘,蛮好吃的,俺还要再来一碗!”这才使妈妈笑着说:“你不怕肚子撑破呀!”
不得不问
这一局,拿到第一张空拟passcard的'理所当然落在老爸头上啦!他这招,就是像找出张靓颖的“Don’tcryFormeArgentina”中的veryveryGood(超级好)一样难言又简单吧!恭喜恭喜啦!
复赛
鼓励中……
由于妈妈同志在探望外公期间中,前后攻破我与老爸两关,特此奖励pass卡一张,以资鼓励。
陈氏协会
20xx年5月2日
总决赛
对决中……
这一局参加playerkill的老爸与妈妈哦!
一场实力对抗赛值得期待,却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哦!ok,现在颁布比赛题目――好好先生,也就是讨好我啦!嘿嘿,我可有口福了!
放学后,我喜滋滋地坐在“评审座”上,等着选手的到来,妈妈端来一盘盘香喷喷的鱼肉、鸡肉,嗯,真是色香味俱全。可老爸却迟迟不来,好久后,他终于出现了。谁知,他却淡淡一句:“大腕嘛,都这样!”说着,就变出了‘圣代’塞给我。“好吃,太好吃了!”“说,主席是你爸!”“是妈,对吧!”“是老爸。”“是妈妈!”……
sotp!Sotp!(停止)现在我郑重的宣布:“三国鼎立!”“啊!?”是呀,三国鼎立多好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
6、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请看历史剧场:①生先自我介绍 ②师作旁白,生表演 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 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 (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表演完毕后,师说:这个短剧不断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生答略)
8、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课件显示)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从上述表演及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9、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0、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
11、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
表演对话 (再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智慧)
(请刘备、诸葛亮上台)
12、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XX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13、在影片中,我们看到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14、(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15、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16、如果那晚没有刮东风,曹操会失败吗?(在会与不会的激烈争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实际上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17、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8、(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生答后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课件依次显示三国成立情况)首先看魏国成立情况(一起读)。那么蜀国呢、吴国呢?
19、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都城(今名)
魏
蜀
吴
20、学以致用,史实辨析:(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21、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22、通过三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屏幕显示)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轻松闯三关(屏幕显示)
(一)评价历史人物(课件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全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这里,老师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二)看图分析
课件显示(1、诸葛亮与周瑜作品中像。2、史书记载: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 年。)问:①从画像上看,二人谁的年龄大?实际上呢?②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一样吗?为什么?
(三)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⑥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⑧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附学生活动:
1、历史剧场(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划线为旁白部分)
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我劝将军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袁绍傲慢地说:“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
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许攸说:“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曹操高兴地说:“愿闻良策。”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在乌巢。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曹操大喜。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
2、设身处地
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为备分析天下形势?
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备欲伸大义于天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教备治国安邦之策、济世安民之术。”
亮:“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竞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备拱手谢:“先生之言,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愿先生出山相助。”
亮:“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作者简介:唐全林,女,1973年11月出生。如今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已有十年。《三国鼎立》--在湖北省教育学会XX年组织的“走进新课改──优秀--”活动中荣获省一等奖,并被选入由省教育学会编辑的《新课改优秀--》一书。论文获省一等奖并发表、课件《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获市一等奖、多媒体教学课堂实录获市二等奖、曾获县优质课一等奖等。
<★ 三国鼎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