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杜甫的短故事(共含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hol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阿大去了一趟西藏,拍了很多照片回来给朋友们看。
“哇,天好蓝啊!”
“湖水真清澈!”
“好壮丽的布达拉宫!”
听着朋友们的感慨,阿大很高兴,却还是觉得若有所失。他对师父说:“师父,我的每张照片,都是在当时深有感触的时候拍下来的,拍照的时候,感觉心灵似乎都受到了召唤,可为什么这种召唤无法通过照片传递呢?”
“‘境’已经不在了啊。”
“怎么才能保存下‘境’呢?”
“境来莫拒,境去不留,随缘而已,何必要存呢?”
徒弟求教于水墨大师门下,苦学半载却仍不得要领。
每每看大师作画,也不见大师如何蕴力屏息,只寥寥数笔,勾勒的线条便清晰明朗,一股浩然之气跃然纸上,四周的空气竟也变得灵动起来。徒弟数度临摹大师画作,粗看并无二致,但细细品味,却总觉大师之画若兰香在齿,而己之画则索然无味。
徒弟求教大师,大师只是微笑不语,问得急了,便说一句“火候未到”。
徒弟于是每日苦练画功,又过半载画技渐臻佳境,何处重墨何处漫笔均已了然于胸,遂挑一艳阳高照之日,沐浴更衣,焚香铺纸,落笔作画,一气呵成。但见画作工笔严谨,笔墨轻重均恰到好处,一眼看去徒弟不禁得意至极,但第二眼望去却突觉缺了一点东西,再看之下此种感受更浓,过了半晌,竟觉整幅画作变得一无是处。于是向大师求教,大师观画之后,只留“无懈可击”四字便飘然离去。
徒弟思之,难道这问题就藏在这四字之中?莫非无懈可击竟是此画诟病所在?
见徒弟百思不得其解,大师心中微动,却欲言又止。
如此过了一日,午夜时分,徒弟苦思之下心智渐乱,突然发狂,一把拿起画作便撕扯起来,不过瞬间,心血之作已化作片片蝴蝶洒落院中。
疯狂之后,徒弟突然沉静下来,其时夜色浓重,徒弟举头望天,但见天上月圆不盈一物,低头望地,只见纸片破碎如哀鸿遍地,徒弟突然顿悟,原来自己与大师的距离便在此处。
徒弟大笑出声,顺手挥起手中毫笔,在墙壁一角涂鸦起来,但见腕随月色摇曳不停,落笔之处随之荡起一抹寂寥,转瞬之间,画作已成。
徒弟也不言语,将手中毫笔一扔,就此离去。
大师在窗外观之,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双手竟微微颤抖,历经数载,这百年衣钵终于觅得了传人。
原来,这作画之道,在于心装天地,唯有如此,才能无私,才能绘这世上之物,笔下之物才能拥有天地灵气,这一点灵机,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其实,何止区区作画一事,这世间万事万物之理莫不如此。
孔子一行来到齐国,拜见齐景公而不去造访晏子。子贡说:“拜见齐君,不去见他的执政大夫,可以吗?”
孔子说:“我听说晏子侍奉过三位国君,都很顺利啊,他为人是否正派,我很怀疑。”
晏子得知后,说:“我世代为齐民,不思己行,不识己过,是不能自立的。我一心一意,为国为民,辅佐过三位国君,都很顺利。可我如果三心二意地去侍奉一位国君,也未必顺利啊。如今,未见我的作为,却对我的顺利进行质疑。我听说,君子独立无愧于身影,独寝不惭于灵魂。孔子妄自议论他人,这犹如湖人非难斧头,山民非议渔网。开始,我见到儒者,觉得他们很尊贵;今天,我倒觉得他们很值得怀疑。”
孔子听到此言后,很后悔。他说:“我孤陋寡闻,口不择言而微词他人。这使我几乎错识了一位贤人。”
于是,孔子先叫弟子宰予去向晏子谢罪之后,才去拜见了晏子。
此事记载在《晏子春秋•外篇》中。
孔子之误解晏子,根源在于他对晏子怀有成见。
不去深入调查,只是胸怀成见地看问题,往往就要栽跟头,圣人亦不例外。
要使一个人没有成见,很难。正因为难,那些遇事三思,直至搞清楚事实真相再去下结论的人,才显得更为可贵。
杜甫名人故事
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屡受打击。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大到受骗上当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杜甫36岁那年,参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试。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玄宗,称“野无遗贤”,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辈。杜甫兴冲冲而来,心悬悬而去,受到了无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远大,但造化弄人,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处,经常为了吃饱肚子而四处奔波。754年诗人家居长安城南的少陵,由于长安发生特大的雨灾,米价飞涨,诗人在长安无法生活,只好把妻儿迁到长安城北的奉先县去谋生。而更为可悲的是759年诗人一年就迁移了四次。从洛阳到华州、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杜甫在同谷县出发时在诗中写道:“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可见诗人奔波之苦。这种奔波,除避安史之乱外,主要就是为生活所迫。
杜甫当初决定去同谷时,就是因为得到同谷县令的信,说此地盛产一种薯类,吃饭问题好解决。可杜甫去后情况并不那么乐观,他在《同谷七歌》中写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手脚冻僵的杜甫苦苦寻找的“橡栗”,是一种不好吃的苦栗子,在庄子“齐物论”里养猴子的“狙公”就拿这个给猴子选择要“朝三”还是“暮四”。可见诗人的生活是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所以杜甫住了一个多月就只好离开,继续“流动”了。
李白与杜甫都经历过漂泊迁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况更加困难。李白漂泊时,常常是一条光棍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有多少,花多少,穷点富点,日子都好对付,何况自己账户上还有“五花马,千金裘”,手里有钱,心里不慌。而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到了哪里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帮。经常瓮中无米,灶头无烟。连饿死孩子的惨剧都发生过。
关于杜甫的故事有哪些的呢。参考下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快快来看。欢迎你的阅读。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杜甫生平及故事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g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g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g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关于杜甫的故事]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非常重要,对于一个人的性格、习惯、思维都影响深远。杜甫也不例外,他出生于7,那个时候是唐玄宗当皇帝,小时候他的家庭还是优越。祖父杜审言和父亲杜闲都是官员,杜甫是他父亲第一任妻子的儿子,只是杜甫才几岁他的母亲就去世,以后的弟弟妹妹都是继母的孩子。
杜甫小时候也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让爷爷很生气。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才改掉了贪玩的习惯。 杜甫的父亲在外地做官,有个姑姑在洛阳,于是家里就把小杜甫送到姑姑家。这个姑姑教小杜甫读书识字,从来没有把侄儿当成外人,把杜甫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对待。杜甫就这样和表弟一起愉快的玩耍、学习,七岁就可以写诗,第一首诗写的是凤凰,只是已经失传。
原本这样无忧无虑的和表弟一起长大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可是上天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不久有一种当时的流行病降临到杜甫和表弟两个孩子头上。致使他们两个在床上躺了很多天,身体也非常虚弱,只有一种草药才能拯救。杜甫的姑姑于是外出没日没夜的去找草药,找的过程是异常艰辛,吃了不少苦头。
可能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吧!总之当时很多人都得了病,草药变得很珍贵,在姑姑日以继夜的努力下,终于找了回来。但是还有一个选择题摆在杜甫姑姑面前。那就是草药只能救活一个人,是救儿子还是侄子?可想而知她的内心深处是何等的煎熬。
时间就是生命,没有太多时间去想那么多,大家肯定都知道了结果,姑姑救下了杜甫,表弟就这样夭折了。这也是为什么之后杜甫对姑姑的感情非常深的原因。没有妈妈照顾的孩子,有个姑姑充当了妈妈的角色,也没有让杜甫失去母爱。
慢慢长大的杜甫也开始调皮了,时常和其他小伙伴们一起去打枣子吃,他就是一个孩子王,通常都是他爬到树上打下来给别人吃。杜甫6岁时见到公孙大娘舞“剑器”,到晚年仍然记忆忧新。“剑器”是一种西域民族的戎装舞蹈,动作刚劲,节奏火爆。公孙大娘是当时最优秀的舞蹈家,伴随着有力的音乐,她忽而从天而弱落,光彩夺目: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飞舞。当时的情景是万人空巷,掌声雷动,矮小的杜甫剂在人群中,忘情地欢呼。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众着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多年后,杜甫特别赋诗纪念当时的情景。也喜欢去看公孙大娘表演,这些经历对他以后都有很大影响。
一千三百年前,在大唐帝国的东都洛阳,一个24岁的小伙子唉声叹气,他刚刚经历了大唐的高考,很遗憾,以他的成绩,大概只能回乡种地了。
这个落魄的学渣,或者说大唐帝国的判卷老师眼中的学渣,叫杜甫。
这一年,和落魄的杜甫相比,许多同时代的诗人都已经扬名立万,留下代表作了。
当时,大名鼎鼎的张九龄正在当宰相,并酝酿着他的新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他每次写新诗,一群人都“赞!”“顶!”“中书令大人好棒”。
一个叫王维的学霸作为高考状元,已经做到监察御史。他的粉丝正飞快增长,连唐朝的玉真九公主也是他的铁粉。
一个叫王昌龄的同学已中了博学宏词科,被当代人称作“超绝群伦”。他的代表作品“秦时明月汉时关”横扫诗坛。
即便是混得最不好的李白同学,也已经在帝都隆重发布了《乌栖曲》和《蜀道难》,广为流传,名声大噪。别看李哥还没有公职,但却已经拥有贺知章等高端粉丝——没错,就是那个“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贺知章。
他们的地位、名气,全部秒杀屌丝青年杜甫。虽然杜甫也搞了搞了个自媒体“子美诗集”,但是人气惨淡,粉丝少得可怜,阅读量总在个位数徘徊。
这一年,我们的杜甫以一个学渣的形象踏上了诗坛。他的声音小到几乎听不见:“大家好,我,是一个萌新。”
在群星灿烂的唐诗俱乐部里,因为他是萌新,每当有大佬走进来,他都要慌忙起立,给人家让座,努力地和别人做朋友。
某年某日,一个人潇洒地推门而入,一屁股坐下,把脚放到了茶几上。他叫李白。
这时的李白已经被玄宗大大抛弃,赶出了帝都。但人家毕竟供奉过翰林,参加过文艺座谈会,比起杜甫还是牛了一大截。
杜甫连忙起身迎了上去,诚恳地递上双手:“李老师,我们……能做朋友吗?”
后世的人们拼命渲染这一次握手,说是“四千年历史上继孔子见老子之后最伟大的相遇”云云。
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萌新杜甫根本就是大佬李白的粉丝。
那些日子里,他陪着李白游山玩水、喝酒撸串,不时向旁边这个人投去敬慕的眼神。事实上,后来终其一生,他都始终崇拜、记挂、思念着李大佬: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他对李白的思念就倍加强烈:
“在渭北,那春天的树已经郁郁葱葱了;
在江东,那傍晚的云也已是层层叠叠。
李兄啊,什么时候能够再和您相聚,
一起喝着酒撸着串,讨论着文章啊!”
李白对杜甫其实也不错,偶尔也给他回个贴,但他从来没有对杜甫的作文夸过一个字、点过一个赞。唯一有关的一句话是调侃杜甫“作诗苦”,意思是:“嗯,小杜这个人啊,写诗也是蛮拼的……”
杜甫对此大概并不意外。他到死都没有敢指望过自己能够和李白并列。
又一个人推门进来了。他脸上带着刀疤,浑身散发着杀气,他的名字叫高适。
走进俱乐部,高适很酷地坐下,点燃一支烟,思考着他的新作《从军行》。
忽然,旁边传来一个温暖、诚恳的声音:“高老师您好,我是杜甫。”
高适比杜甫年纪小,出道也晚,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杜甫对他的推崇。他认真地履行着一个小弟的责任,陪高适游山玩水,喝酒撸串。
这甚至成为杜甫最珍贵的人生记忆之一。后来,每当回想起和高适、李白愉快玩耍的日子,他都很自豪: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对这些大佬的才华,杜甫无比仰慕:“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他甚至赞扬说:“高适的文章啊,就像曹植一样波澜壮阔;高适的德业啊,就像刘安一样可以正道成仙。”
后来高适的官越做越大,成了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已经混到了大军区正职了。杜甫则颠沛流离地跑到了成都,人穷志短,时不时要吃高适的救济。
杜甫只有道谢,反复地道谢:“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好像不经常在诗里提几句这事,就会显得自己忘恩负义一样。
高适拍拍他的肩膀:兄弟,别客气,咱们是朋友。
高适和李白一样,都拿杜甫当朋友,但却从来没注意过杜甫的诗。在他们的眼里,杜甫真的只是个萌新。
时间一年年过去,热闹的唐诗俱乐部里,一个又一个大佬穿梭往来,其中有王维、岑参、储光羲、孟浩然、李邕……
高适和岑参
他们互相握着手,愉快地聊天喝酒,不时发出轻松的笑声。
作为萌新,杜甫常常插不上话。他只能站在一边,带着拘束而恳切的笑,聆听大佬们高谈阔论。
对这里的每个人,他都送上最真诚的赞美。对于王维,他夸奖说是“高人王右丞”“最传秀句寰区满”。
对于岑参,杜甫夸他是“海内知名士”,说岑参的本事连当年的大文学家沈约、鲍照也不过望其项背。(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还有一些人,明明原创作品很不咋地,比如贾至、薛据之类,杜甫也对他们由衷赞美,说贾至“诗成珠玉”,说薛据“文章开窔奥,迁擢润朝廷”。
对于那些历史上的先辈,他也满怀敬意。比如对过去初唐文坛的第一集团——“四杰”,杜甫充满敬重,觉得他们的伟大难以超越:“王杨卢骆当时体”“才力应难跨数公”——当今之世,应该没有人的才华能超过这几位前辈了吧!
有意思的是,当时文人互相唱和非常普遍,互相夸几句很常见,但杜甫的那些偶像们没有片言只字表扬他的诗,连客套性的表扬都没有。
渐渐地,杜甫老了。生活蹭蹬和贫病交加,都让他加速走向人生的终点。
公元770年冬天,寒风刺骨。在由湖南潭州去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杜甫病倒了,再也无法起身。
他的左臂已经偏枯,只能艰难地撑着右手,最后一次点亮了手机,看着自己的自媒体“子美的诗”。
是的,这一生,我终于没什么成就。一直到死,我的粉丝也就三五十个人。
年轻的时候,我也轻狂过。但和什么李白呀、高适呀、岑参呀、王维呀相比,我真的差远了,他们都好有才。
不过,对朋友,我做到了仗义、友爱、感恩、有始有终。
对粉丝,我做到了坚持更新,我写了一千五百多首诗。
我做了我该做的事。
他闭上了眼睛,“子美的诗”也永远停止了更新。
当时,几乎没有人在意他的离去。群星璀璨的大唐诗坛,谁在乎一颗暗弱的六等星呢。
去翻翻当时唐人编的诗歌集、名人录、作家大全之类,根本就没有杜甫的名字。连几本最重要的集子,《玉台后集》《国秀集》《丹阳集》《中兴间气集》《河岳英灵集》都不收杜甫的诗。比如三卷《河岳英灵集》,连什么李嶷、阎防都选上了,就是没有杜甫。
历史的灰尘,正在慢慢把这个小号埋葬。
很多年后,有一个叫元稹的人,没错,就是那个“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多情种子,偶然发现了这个小号。
他随手戳了进去,连读了几篇,不禁大吃一惊:神迹!这是神迹啊!这货是多么伟大的一个诗人啊!
元稹
这1500多首诗连起来,已经不是诗,而是关于整整一个时代的伟大纪录片。
这里面有王朝的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也有时代的不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有恐怖的战乱:“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也有胜利的狂喜:“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有庶民撕心裂肺的痛苦:“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也有麻木无奈的叹息:“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有老友重逢的感动:“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也有孤芳自赏的矜持:“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还有惊心的花,有欢喜的雨;有青春的泰山,有苍凉的洞庭;有公孙大娘的剑器,有曹霸的画笔……
元稹呆住了,他发现了一个事实——原来最伟大的诗人不是四杰,不是王孟,不是沈宋,不是钱刘,不是高岑,而是上世纪那个默默无名、穷困潦倒的小诗人。
有人告诉元稹:“那个作者很可怜的,客死异乡,被孙子千里迢迢送回河南老家埋葬,连个墓志铭都没有。”
元稹挽起了袖子:“没有墓志铭是吗?我来写!”
我们至今还可以读到这篇墓志铭:“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杜甫是770年死的。到公元九世纪,中国才兴起了读杜诗的风潮。当时连文坛最牛的大佬韩愈都改了自己的个性签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死去整整半个世纪后,杜甫终于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场伟大的逆袭。
每当想起这段故事,我都有点疑惑:他真的一点都不知道自己诗歌的价值吗?
我忽然想起了他《南征》中的两句诗:
“百年歌自苦,
未见有知音。”
这是他临近去世前留下的诗句。看来友谊是公平的,李白、高适、岑参们,你们从不把我当天才,所以我也从来没有把你们当知音。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家人历经磨难,终于逃难到四川。他的好朋友们为他在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杜甫终于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八月份的一天,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草堂上的茅草被风刮得四处乱飞,有的高高地挂在树梢上,有的落进了泥塘里。杜甫急得手足无措,跌跌撞撞冲出屋子。
在林子边,有几个孩子笑嘻嘻地抱着茅草,跑进了林子。有个男孩很调皮,对杜甫说:“杜老头,我家的茅草也刮走了,怎么说茅草是你的呢?”杜甫累得气喘吁吁,却又哭笑不得,只好悻悻离去。
过了一会,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开始还好,屋里漏的雨不算大,勉强用盆子,罐子还可以接住,后来却越下越大,屋子里床被打湿了,被子也被打湿了,一家人蜷缩在一起,难以入睡。
在这个难眠的雨夜里,杜甫百感交集。自从安史之乱开始,杜甫报国无门,只好四处颠沛流离,从来没睡过一宿安稳觉。杜甫望着漏雨的房顶,不禁浮想联翩,如果能有一座风吹不动,雨打不坏的大厦,让天下穷苦的读书人住进去,多好啊,他们将来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百姓就不会遭这么多罪了。
杜甫想着,想着天亮了,他望着那轮喷薄而出的朝阳,自言自语道:“如果我的愿望实现了,就我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
千古以来,谁能像杜甫这样想呢,他真是当之无愧的诗圣啊!
★ 杜甫的故事
★ 睡前故事短
★ 名人口才短故事
★ 短的睡前故事
★ 短的励志故事
★ 儿童短故事集
★ 长故事和短故事
★ 短故事的作文素材
★ 诚信的名人故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