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刘伯承的故事-刘伯承赔茶壶(共含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vvv先J”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刘伯承原名刘明昭,曾用名刘伯坚,重庆市开州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那么下面是关于刘伯承的故事,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刘伯承赔茶壶
1947年10月的一天,刘伯承司令和邓小平政委在湖北蕲春县胡凉亭研究战斗方案,农民孙志先给他们送来一壶茶解渴。
孙志先由于不小心,在倒茶时溅湿了桌上的军用地图,他忙用袖子去擦,却碰倒了茶壶,一下子滚到地上摔碎了,孙志先十分尴尬。刘司令员和邓政委见状,劝慰他不必介意,并立即掏出两块银元,作为赔偿。孙志先哪里肯收,因茶壶是自己不小心碰倒的,怎么能要首长赔钱?经刘邓二位首长再三说服,孙志先只好收下。回到家里,他把事情的经过从头到尾向老伴儿讲了一遍,老伴儿又气又急地埋怨他不该收下钱,孙志先深感内疚。后来,刘邓大军筹集棉布制作冬衣,孙志先让老伴儿领回缝衣活儿,给刘邓首长缝制棉衣。夫妇俩一商量,决定把那两块银元缝在衣领里,算是退回银元,这才心安了。
不久,部队在转移途中,刘司令员发现了衣领里的银元。经追问,警卫员告诉他衣服是孙大娘缝的。由此他想起和邓政委赔茶壶的事情。刘司令员当即和邓政委商量,决定派警卫员把钱送回蕲春,还给孙志先。警卫员听完首长的吩咐,二话没说,骑马奔驰几百里路赶往蕲春孙家,执意送回了银元。孙志先夫妇捧着两块银元,激动得热泪盈眶。此后,他们逢人就讲:“有刘司令、邓政委这样又讲纪律又知人痛苦的大好人,仗一定能打赢,老百姓一定有指望……”这两块银元他们一直舍不得用,后来捐给了组织。
刘伯承一面疗伤一面开课
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的一天早晨,时任红军某团副政委的旷伏兆,奉命率领一支部队向保安急行军。突然发现几架敌机呼啸而来。旷伏兆忙喊隐蔽,但敌机已经发现了这支红军部队,立即投掷下一颗炸弹。当敌机发现炸弹没有起多大作用后,就立即一架紧接着一架俯冲下来,用机枪向红军战士们扫射。
当时,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夫人汪荣华也和旷伏兆的部队在一起。敌机轰炸时,他们夫妇和几名战士在一处山崖下隐蔽,但山崖的石头被敌机炸弹炸碎,下面的刘伯承夫妇被碎石碰伤。
旷伏兆见状,率领几名红军战士连忙冒着敌机的扫射,跑过去为刘伯承夫妇止血。但山崖上的斜坡已经被炸弹的爆炸所震裂,人已经没法直接下去了。旷伏兆急中生智,解下自己的皮带和绑腿。几名战士见状,也立即照做,几个人不一会儿就编好了一条七八米长的绳索。过了十几分钟,敌机大概打完了子弹,于是飞走了。旷伏兆和战士们手攀着被炸成锯齿状的山崖,一点一点地把绳索放了下去。
绳索伸到沟底,下面几名战士把刘伯承夫妇依次抬起向上举,但旷伏兆等人害怕绳子断掉,只好一次一位,慢慢地向上拉,费了很长时间,才把刘伯承夫妇拉了上来。看到刘伯承浑身是血,旷伏兆急得出了一身冷汗。在检查后发现刘伯承夫妇受的都是外伤,并无大碍,旷伏兆紧张的情绪才得到暂时缓解。他和战士们连忙给刘伯承夫妇包扎。
刘伯承虽然负了伤,但依旧镇定自若。他看到旷伏兆和战士们着急的样子,就面带笑容地对他们说:“负点伤有啥子要紧!莫急。打仗哪有不流血的。”
听说参谋长受伤了,红军战士们纷纷聚拢过来。刘伯承看到前来看望他的战士们越聚越多,就借着包扎的时候来了个现场教学——给周围的战士们讲解应该如何躲避敌机空袭、如何利用目前所处的山地打伏击战……一堂军事课讲起来好像摆龙门阵一样滔滔不绝,旷伏兆和战士们都听得入了迷,紧张气氛一下子缓解了下来。
刘伯承元帅故居位于开县城南28公里处的赵家镇,距万州区56公里。沈家湾刘帅故居1984年按原貌开始修复,1987年12月4日落成开放。故居占地8.6亩,保护范围约2平方公里,配套设施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系小青瓦土木结构。
除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使用的川味十足的老式家具、刘帅挑灯夜读用的黑黑的桐油灯、让刘帅夫人汪荣华第一次回婆家动情的“竹槽自来水”石水缸、清柔的池塘和独具特色的已经一个多世纪的石碾盘等原物外,还陈列着刘帅用过的书桌、书箱、木柜、椅凳等文物和物品复制件96件,分别放置在他居住的卧室、父母居室、灶屋及堂屋内,还有河边放牛的麻柳林、私塾遗址等,均真实地再现了少年刘伯承1892年至19期间的人生轨迹。故居另有三间辅助陈列室,用17件文物配以大量照片资料,展示了少年刘伯承钟灵毓秀于故乡山水并在德智体方面受到的良好教育。
刘伯承故居位于重庆市万州区50公里,坐落在风光旖旎的小华山一台地沈家湾,门前的浦里河沿山脚缓缓流过,直通长江,距开县城28公里,是原四川省、现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8.65亩。刘伯承故居翠竹环抱,地貌特异,颇多传说,可遥望对面云雾飘浮酷似睡佛的山岭,俯瞰河边农贸兴旺的赵家镇,看上去山腰像一把座椅,椅前的一台地名日“点将台”,山对面广阔的坝子呼之为“阅兵场”。每当稻子收割后,那一坝水田堆立的谷草垛,如同百万军士排列的方阵,一派恢宏气势。故居的正堂屋大门上方,挂着邓小平同志1986年亲笔题写的“刘伯承同志故居”大匾,面向的左侧房是刘伯承的卧室,右侧房是刘伯承父母亲的居室。其周一闭馆维护,周二至周日对外免费开放。
刘伯承元帅故居前有精工浮雕花圈,两棵浓阴如盖的黄桷树。1989年,沈家湾刘伯承元帅故居按原貌修复,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建筑是一栋青瓦土墙、半边茅屋的三合院,属晚清川东(现渝东)一带的普通农舍,当时仅有陋室三间,因兄弟姐妹增多,才又陆续建了几间。故居的正堂屋大门上方,挂着邓小平同志1986年亲笔题写的“刘伯承同志故居”大匾,面向的左侧房是刘伯承的卧室,右侧房是刘伯承父母亲的居室。
据故居展出的《刘氏家谱》记载,刘家的祖籍原在湖北荆州府江陵县,后随清朝初期“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迁到重庆市云阳县关口乡定居,世代农耕为业。到咸丰年间,刘伯承的祖父刘正富1860年因交不起租佃流落到开县浦里河畔,一边开荒种地,一边给人吹唢呐,干铁匠活,逐渐积蓄钱粮,购置田地,自耕自食,建立家园,生有六个儿子。
刘伯承的父亲刘文炳为排行第六,家庭经济好转时,读了几年私塾,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执笔修撰过《刘氏家谱》,同时还会给人吹唢呐、打铁加工制作农具、生活用具,是耕田种地的能手,是当地有名的“泥脚文人”。
刘伯承的母亲周寅香,高大壮实,勤劳俭朴,聪慧善良,川东一带的习俗“上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当入”,她长着一双没缠住的大脚,无论外耕田,内持家,纺棉花,巧手针线活都十分能干,为人又心地善良,深得公婆的器重和乡里的好评。她生脸四男三女,男按“伯仲叔季”排列,刘伯承率先。
1892年12月4日,刘伯承诞生在重庆市开县赵家镇周都村张家坝刘家院子。刘伯承5岁时,随父辈分家,搬迁到离老屋100多米的后坡沈家湾居住。刘伯承在这里生活了14个春秋,直到1911年离家从戎投身辛亥革命。
刘伯承同志故居现藏有文物35件,其中11件文物及当年使用的书籍、物品复制件,分布在他居住的卧室、父母居室、灶房及堂屋。通过这些原状陈列和故居左测保存完好的供饮水的石水缸、加工谷物的石碾盘(1985年出土)、灌田养鱼的堰塘,还有那屋亮度荒草萋萋、无一块墓碑的父母坟地,还有那童读《三国志》、《水浒传》的小乐园——遮天蔽日的五棵大黄桷古树,和此处通往河边码头的古道,当年刘伯承青少年时期常在此读书、纳凉、担煤歇息,及在河边放牛的麻柳林、诞生地、私塾遗址等,真实地再现了刘伯承1892—1911年期间,就是在这样一个黎明即起,荷锄下地,勤劳、贫寒却有文化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的。
在刘伯承故居右侧(原是二弟刘明书、三弟刘叔禹的居室和仓屋)已另辟为三间辅助陈列室,用17件文物配以50余幅图片资料,展示了从小就聪明伶俐的刘伯承,钟毓于故乡山水的灵秀,得助于父母和一位能文能武的启蒙教师,使他在德、智、体三方面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展示了他少时勤耕苦读,愤懑清廷的腐败,立志“拯民于水火”的成长轨迹。早期艰苦生活磨炼,为刘伯承日后成为新中国开国元勋和一代名帅奠定了坚实基础。
悠悠岁月过去了。刘伯承始终没有忘记哺育他的故里。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遵照他生前的遗嘱和汪荣华同志写给中央军委的信的意愿:要求把刘帅的骨灰“撒在太行山、大别山、淮海战场、南京和大西南,让你的忠魂,与养育你的大地和人民,与你指挥千军万马战斗的地方,与长眠在那里的无数烈士,永远在一起”,其部分骨灰于1986年10月24日由中央栽下两株黄桷树。这位从贫苦农民家庭走出来的一代名帅,最后,又回到养育他的故土。
1986年11月26日,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刘伯承同志故居”匾名。1987年夏,开县政府在安葬刘帅部分骨灰处的两棵黄桷树中间修建了肃穆、简朴的陵园,玟青石墓碑上刻有徐向前元帅于1987年6月亲笔题字“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承帅之部分骨灰葬于此”。
开县故乡的人民以刘伯承为骄傲。为世世代代纪念这位伟人,他们修缮了刘帅故居,在故居右侧前设立青石纪事碑一座。还在浦里河“刘帅故里大桥”头,集资塑了座高8米的刘伯承雄姿英发的路马铜像,组建成立了刘伯承元帅故居陈列馆。刘帅故居已成为重庆市重要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重庆市政府将刘伯承同志故居公布为第一批直辖市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为一土木结构的三合院,刘元帅出生和启蒙读书的房间如今都保存完好,故居前有精工浮雕花圈,两棵浓阴如盖的黄桷树。 刘伯承元帅故居位于开县城南28公里处的赵家镇,距万州区56公里。 沈家湾刘帅故居1984年按原貌开始修复,1987年12月4日落成开放。故居占地8...
.6亩,保护范围约2平方公里,配套设施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系小青瓦土木结构。除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使用的川味十足的老式家具、刘帅挑灯夜读用的黑黑的桐油灯、让刘帅夫人汪荣华第一次回婆家动情的“竹槽自来水”石水缸、清柔的池塘和独具特色的已经一个多世纪的石碾盘等原物外,还陈列着刘帅用过的书桌、书箱、木柜、椅凳等文物和物品复制件96件,分别放置在他居住的卧室、父母居室、灶屋及堂屋内,还有河边放牛的麻柳林、私塾遗址等,均真实地再现了少年刘伯承1892年至19期间的人生轨迹。故居另有三间辅助陈列室,用17件文物配以大量照片资料,展示了少年刘伯承钟灵毓秀于故乡山水并在德智体方面受到的良好教育。3月底起免费开放。在朝天门或菜园坝长途汽车站乘坐到开县的长途客车,票价83元,约3小时车程。开县乘公交车到故居,约40分钟车程,票价5元。 自驾车:经渝万高速公路到万州下,再到开县赵家镇刘伯承故居,3.5小时车程。
刘伯承,原名明昭,字伯承,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开县农村。因父亲是个务农兼教私塾的“泥腿文人”,刘伯承从小就被督促读书练字,后靠族亲资助入县城高等小学堂。15岁时父亡家贫,刘伯承回家务农,还到镇上卖字。1912年,他到重庆考入军政府将校学堂,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当司务长、排长,此后因善于用兵在战火中职务不断提升。在丰都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右太阳穴钻入,又从右眼飞出。德医诊所为他施手术共割74刀,他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忍受,那个傲慢的日耳曼军医手术后称赞他是“军神”。
刘伯承虽被称为川军名将,却痛感旧军队和官场黑暗,经同乡共产党员吴玉章启发,他离川到北京等地同赵世炎等结交,接受了马列主义,于1926年4月加入共产党。顺泸起义失败后,他东下武汉,拒绝国民党要人的拉拢。这时,周恩来要到南昌组织起义,他对刘伯承倾慕已久,刚刚相见便邀他作为军事助手。1927年8月1日起义时,刘伯承任统辖全军的参谋团参谋长,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第一位总参谋长。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失败后,刘伯承转赴苏联,先入高级步兵学校,又入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1930年回国后到上海,刘伯承立即被中央任命为军委参谋长,党内领导还将他比作古代的兵圣孙子。1932年,刘伯承进入江西瑞金。毛泽东希望他像大革命时办黄埔军校那样,办一个“红埔”。长征到达贵州时,中央又要他复任总参谋长。进入四川后,他因熟悉当地情况,率先遣队行动,抢渡金沙江,又与彝民首领歃血结盟,保证全军安全通过,接着又去指挥抢渡大渡河。
抗战开始后,刘伯承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率部挺进太行山。在创建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斗争中,他与日寇作战时因地设伏,屡创歼灭战的奇迹。蒋介石在1938年洛阳的军事会议上也不得不表扬说,刘伯承智计过人,不愧是军事家。日本第一军专门组织敢死的“挺身队”,深入根据地,偷袭八路军总部并欲刺杀刘伯承等,刘伯承却以“敌进我进”的态度与之周旋。别人劝他注意安全,他不在乎地说:“自打从军起,我就做好了准备。路死路埋,沟死沟埋,狗吃了得个肉棺材。”解放战争中,他与邓小平一同率军挺进中原,决战淮海,进军大西南,在全国五大战略区中担负了打苦仗的重任。
解放后,刘伯承请辞西南军区司令员等职。当军委问他是否想任总参谋长时,他说,年纪大了,总长已当过四次了,还是去办学校、当教书先生吧!
1951年年初,在他主持下于南京成立了军事学院。1955年,他被授予元帅军衔,后受到不正确的批判。他自称是一名“残废军人”、“编外参谋”,潜心研究如何保卫国家安全。
60年代中后期,刘伯承身体日衰。1972年,他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口授信件,对战略问题提出看法。后来他失去思维能力。1986年病逝。
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战争起,刘伯承就威名远扬。他以一个旧军队名将的身份毅然投身于革命,被朱德赞誉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正是这种传统的美德与革命求新精神结合,为党的军事工作特别是其中的教育训练起到了奠基作用。
★ 赔钵钵绕口令
★ 制作小茶壶说课稿
★ 茶壶煮饺子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