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母爱的高考写作素材(共含6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克莱因玫瑰”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考写作素材积累:母爱
【母爱】
今天,我在网上看诗歌欣赏的时候,我看到了唐代诗人孟郊写的一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只是通过一个很普通的场景,写了母亲为将出远门的儿子缝衣。其实在这看来,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可是这表现了慈母的一片笃之情。母爱往往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的,也不需要什么感受人的言语,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记得当年我出来打工的时候才是十六岁,母亲当时为我默默地打包行里,从她的眼睛中,我看得出来,她有太多太多的不舍得,可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虽然也是有亲戚带我出来,可是她还是放心不下,对我叮嘱不停,还为我带这带那的,叫我到了无论多晚都要打电话回来报平安,当时,我也是很想哭的,想到我即将离开我生活了十几年的家去远方打工,而且是远离我的亲人,但是看到母亲伤心的样子,我还是强忍泪水,直到现在母亲为我收拾行里的情景和送我上车远望我离去的眼神还历历在目,也许,这就是母亲没有言语,想说又说不出,并且是不能说的爱吧!
每一次回家,上来的时候我的心情就要难受好几天,每次我上来的时候,因为母亲的行动不方便所以她总是站在阳台上远望我离去,那种无耐与充满爱的眼神,让我想看又没有勇气看。
今年,我回家觉得母亲老了很多,也许是很久才见她一次吧,母亲的身体一直都不是很好,所以今年她真的憔悴了很多,我看到心真的好痛,又觉得自己好没用,真的是有心无力,没有能力让母亲的身体快点好起来,这么多年来,母亲一直为我们默默地付出,可是我们却不能给她什么,也正如孟效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呀,母亲的爱像春天阳光般厚博,我们这些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得了呢?
莺归燕去,春去秋来,母亲容颜渐老,而我在一天天长大成人,也将成家立业,而母亲也会一天天衰老,也许哪一天,她将永远地离我们而去,就算是我们用多么美丽的言语也说不尽母亲的爱,用多长的标尺也衡量不了母亲的爱,她倾注了半生的精力来哺育我,教导我,我又能给她什么?我现在最主要地就是要好好地孝敬她,让她感到欣慰。
有人说,母爱是文学和音乐的永恒主题。文人以母爱为主题,写出的文章便滋润无比,回味无穷;乐师以母爱为题,弹奏的曲调便清柔幽美,余韵绵绵。而我觉
【悠悠寸草心】
古往今来,赞美母亲的文章几乎被人们写烂了。不过世界上的母亲千差万别,每个人对母亲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所以我还是要用幼稚的文字,来表达母亲那从未减少的绵绵爱意。
我的母亲很平凡,站在人群中都不会很容易被认出来;我的母亲又很不凡,她用简简单单的母爱,和父亲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硬是将四个孩子拉扯长大。母亲和父亲是通过媒人认识的。在他们那个年代,自由恋爱可不是什么随随便便的事情。他们之间从来没有过甜言蜜语,他们也不会说甜言蜜语,甚至经常会有口角之争,但我清清楚楚地知道,他们的感情已经融入到了平平淡淡的日子之中,他们已经谁也离不开谁了。
二十七年前,大姐出生了。由于父亲母亲都是各自家庭的老大,所以她是我们两个家族的第一个孩子,理所当然的成了所有人的宝贝。大姐从小就比较聪明,也比较懂事。不过,或许是孩子太多,父母忙于生计,也就没有太多的精力和能力去方方面面都顾及到。这让大姐有了一种埋怨的心理,觉得父母只知道给孩子吃的喝的,根本就不知道给孩子以内心的关怀。我记得当时大姐寄回那封信的时候,我从没见她哭过的母亲哭了,哭的是如此伤心——而我从来没有想过母亲也会哭。我当时吓得不得了,也为母的伤心而伤心得不得了,最后和母亲一起哭起来。如今大姐长大了,已为人母的她终于些许体味到做人父母的艰辛,也开始明白自己当时的叛逆。大姐常常告诉我,她做了母亲才明白父母对孩子那种无可比拟的爱,才明白父母永远是最爱自己的人。这对于我的母亲——我劳累了大半辈子而且至今还在劳累的母亲——大概是最欣慰的事情吧。
二十五年前,二姐出生了,她是我家第二个孩子,也是两个家族第二大的孩子。有了孩子当然是值得庆祝的,但那种庆祝总是少了一份心照不宣的遗憾——我的爷爷是一个很正直的人,不过却有着十分严重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见到两个都是孙女,爷爷就有些坐不住了。当时计划生育是相当严格的,第二个孩子就已经罚了很多款,但是爷爷还是希望我的父母能再要一个孩子。对于这一点,母亲的`心里是完全明白的。二姐是一个善良、老实而又有些固执的孩子,甚至和母亲一样都得过甲亢,这也就没有少让母亲操心甚至流泪。不久之前,当远在浙江的二姐早产之后,一坐车就晕得万分难受的母亲还是坐上了远去的列车——不知道那小小的列车,是否载得动一个母亲的心……
二十二年前,我的三姐出生了。我不知道当时我的爷爷有什么想法,我也不知道我的母亲该承受多么大的压力。三个孩子就像三座山,重重得压在了父母的肩上。当时甚至有人建议父母把三姐送给别人,但是被他们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其实这还是次要的,对于我们那里的人来说,没有儿子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我说的还不算太难听),所以总是有人在我的母亲身后指指点点。母亲对我说,父亲对此还不是太在意,只是她自己——看似不要强的她自己,不想让我的父亲成为大家说小话的对象。但她只是一个女人而已,又怎能抵抗得住所有人的压力呢?于是她被弄去做了绝育手术——先不要奇怪我是怎么来的——后来听我爷爷说,母亲在医生面前落泪了,哭得真心实意,哭得一塌糊涂,哭得都是一个女人的无奈。最后是怎么回事,就不需要我多解释了。
十九年前,我哭着来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虽然我三姐出生之后、我出生之前,我的叔叔已经有了第一个儿子,但我的到来还是给爷爷、给奶奶、给我的家庭带来了莫大的欢喜。而就在两年前,当我因病住院,一直由母亲照顾的时候,我才从母亲口中得知了一个我从来都不知道的真相:我不是在医院出生的,而是在一家没有孩子的夫妇家里出生的——他们说好如果是个女儿,就把我送给他们当孩子;如果是个儿子,就把我带回家自己抚养——结果是个儿子,我也就回到了自己父母的家里。当时知道这件事以后,一种十分复杂的感觉立刻涌了上来,我当着母亲的面非常非常伤心地哭了,而她的眼睛也马上变得湿润起来。她说其实就算是个女儿,她也不会把我送给别人的——她怎么忍心将自己的亲生骨肉送给别人呢?对我的出生最快乐的肯定就是我的母亲了,不过,在我出生一个月之后,我那还沉浸在快乐中的母亲就被诊断出甲亢,我也因此再也没有吃到母乳,而我的母亲也得忍受病痛的折磨和对我的内疚——虽然这完全不是她的错。紧接着考验着她的,就是那比山还重的养育四个孩子的任务,于是她和我的父亲只好以超出常人的努力,拼了命来给我们姐弟四个撑起一片爱的晴空。还好,她说我从小都是一个比较听话的好孩子,基本上没有让她多操什么心,这大概是我现在唯一可以做的事吧。
虽然母亲从来没有多管教过我,但在耳濡目染下我还是受到了她的巨大影响:我的母亲基本从来没有打过我,这就让我学会了宽以待人;我的母亲完全没有骂过我,这就让我学会了以礼待人;我的母亲从来没有反对过我自己的选择,这就让我学会了自立。在这方面我的母亲和我的婶婶很不一样,当婶婶罚堂哥跪搓衣板的时候,当婶婶拔掉堂妹“会爬坏墙的爬山虎”和“会占用菜地的凤仙花”的时候,我就会想想从来没有挨过的打,看看我那长得到处都是的花花草草,然后感激而庆幸地翘起嘴角。
我的母亲,我的含辛茹苦的母亲,我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我这棵渺小的寸草,该如何报答您的三春晖?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行走在人生路上。始终,怀一颗从容心,看一朵花的开落,看一片云的去留。人生走过,便无需后悔。暂且,将一袭盛放的梦,搁置在前行的路上。安然,将一怀惆怅,尘封在逝去的光阴里。用十二分的虔诚,将相伴的过往雕刻成永远!原谅旧时光里的我。走出了繁华,却留在了依旧。红尘纷扰,时光如梭。总有一些懂得,百转千回;总有一些情深,万水千山.当有一天蓦然发现镜中的自己变了模样,也不在讶异。
一直就知道,时光的沙漏,我们谁也无法逃离。生命里,总会有一些人,静静地来,淡淡的去。此刻,惟愿,时光,永如初见。岁月留下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学会了感悟。用无悔,勾勒一副生命的丹青。记住该记住的,给回眸一份澄澈的蔚蓝。用真诚,吟一阕岁月的静好。放弃该放弃的,让心回到最初的素白。茫茫人海,过客匆匆。我用一朵花开落的时间,静候相遇。爱着,是一种幸福;痛着,是一种感悟。那么,就让那些渐行渐远的过往,演绎成坚强,来成全生命的恒久。静默着,流年,清欢。婉约着,低眉,浅笑。安然于,一抹淡定。酿一壶思念,以文字为凭,以淡墨为证。纵使天涯海角,一眸相遇,一生不忘!那些,淡淡萦怀的温暖。那些,不经意想起的笑脸。我从容着,优雅安放。相信,走入心底的那些风景,那些回忆,那些深念。即使白发苍苍,也无法忘记。流年,锦瑟!若能!许我在未来的路上,拈一份淡淡恬静。在凡尘的烟火里,历练洗涤自身,让生命在繁华里寂静,安然!时光荏苒,若你安好。
我便,我便用我一片真情,书一卷素心淡雅,摹一幅水墨清韵。于陌上流年里携一缕阳光,伴你缓缓前行!
最近,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统考语文试卷的阅读题,选了毕飞宇的作品《苏北少年“堂吉诃德”》中《大地》的片段。考试结束之后,毕飞宇的微博就“炸”了,天津的中学生们纷纷跑到毕飞宇的微博下留言:请问毕飞宇老师,你文章《大地》厚重感到底体现在哪里?
虽然这一次毕飞宇没有直接说自己也不知道这道题的答案,但类似的作者答不出自己文章“中心思想”的例子,这些年其实是一再出现。
比如,韩寒就曾“细心地完成”了针对自己文章《求医》一节的中学语文阅读题,8道题只做对了3道。甚至,他选错了“画线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而去年浙江高考的语文阅读题《一种美味》,因为“从锅里跳出来的鱼眼里发出诡异的光”,原作者被强大的网友找了出来,然而作者却表示:这题……我也不会做!
按理说,一篇文章表达了什么,哪句话背后体现了怎样的“潜台词”,作者本人应该最懂。可出题者硬是拿着作者本人都会“哑口无言”的题去考查学生,并根据“标准答案”判断对错,这样的现象着实有些尴尬,也无形中戳破了诸多教育迷思。
也有观点认为,阅读理解进入考试的目的是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教育者传授的那套分析逻辑,而和作者自己的逻辑没有太大关系。这种说法似乎也算言之成理。但问题在于,既然考察的是教育者传授学生的分析逻辑,那是否一定只有“标准答案”才能体现学生的分析逻辑?这套“标准答案”本身又是否经得起推敲?如果标准答案真的只有一个,那作者本人不认同算不算是最明确的否定?
从提问方式看,不少阅读理解题往往都是直接向学生发问,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种口吻首先就难免导向考生对作者个人“心思”的揣度,与基本逻辑分析反倒显得没多大关系。事实上,从一些作者本人都做不出题的尴尬可以看出,“标准答案”其实本就不存在。
正如毕飞宇在事后接受采访时所说,“我不认为让孩子们回答这个问题是合适的。所谓的“厚重感”,可能是老师们的阅读感受,要知道,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与感受能力与老师的差距是巨大的,用成人的“感受”去考孩子,这里头有失公平。”
阅读理解,本身就应是一个开放的题,除了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另一个重要目的,应该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但目前的出题方式,直接让孩子去揣摩原作者的想法,或者干脆说是揣摩“标准答案”,确实不利于激发考生自我表达和思考的欲望。其导致的结果,要么是逼迫考生“为了得分强作解读”,要么是违背自己真实想法的“瞎编”。相比较考察目的的悖论,该题型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压抑或更值得正视。虽说考试就是通过量化的方式来考核学生,但不区分客观与主观,统统以“标准答案”思维来限定学生自我表达和想象力的考查方式,或者说至少是这类题,确实需要改改了。
而类似的质疑,在有效的改变到来前,恐怕只会越来越多。毕飞宇的另外一番话,发人深省,“孩子们很可爱,通过微博向我提了一堆问题。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现在的孩子真是新人类,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我们真是不一样了,怎么想起来这个方式的呢?精灵古怪的。在我看来,这就是创造性。我们在少年时代怎么可能这么干?即使脑子里有了创意,也不会执行,这说明孩子们的执行力也在提升。我喜欢这样的孩子。”
是的,孩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已经变了,那我们的教育思维、考察孩子的方式,就更没有理由再停留在过去了。
达尔文奖
这项奇怪奖项是专门颁发给那些以蠢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方法,意外令自己身亡或严重受伤的人。他们得奖的原因由达尔文奖网站的拥趸详细记录下来,纪念这班在物竞天择的世界自我淘汰的人。一个得奖者必须表现得超出常理的白痴行为,如抛耍手榴弹(克罗地亚,1987年),为了拍高空急降不穿降落伞就跳出机外(北卡罗米纳,1987年),或用打火机照亮燃料槽来确定有无可燃挥发气体(圣保罗,20xx年)。
相关资料:
达尔文奖(Darwin Awards)是一个带半开玩笑性质的奖项。该奖项以著名进化论学者查尔斯·达尔文命名,是因为奖项的得主均失去了繁殖的能力,让自己愚蠢的基因不再自由地传播出去,对人类的进化做出了贡献。亦有人认为达尔文奖是用来记录那些在进化过程中走得最慢的人们。
达尔文奖由斯坦福大学教授温蒂·诺斯喀特(WendyNorthcutt)创建,此命名是为了表示对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的敬意,是网络幽默的表现。
自1985年以来,达尔文奖就在电子邮件和Usenet的新闻组中广为流传。自1991年以来,每年都有颁发新的达尔文奖。有数个网站在记录着新出现的达尔文奖项,其中较为著名的一个是由美国人温蒂·诺斯喀特自1994年管理维护的darwinawards.com。诺斯喀特自己也写过数本关于达尔文奖的书。
诺斯喀特列出了获奖的五项基本要求:
1、无繁殖能力——死了或者已绝育
这一项常常引起争论,因为被提名者往往可能很老,早已失去繁殖能力,或者他们早已育有儿女,反正无论如何,“愚蠢的基因已经传播了下去”。在诺斯喀特自己写的《DarwinAwards》一书里,她提出一条“荒岛定律”:如果被提名者和一名异性流落荒岛,而被异性认为是绝育了的。
总之,该提名人必须是要么死了,要么不能使用他(她)的性器官。
2、无与伦比的蠢
3、自找的(主动为之)
4、心智正常(已成年且拥有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
5、基于真实事件
南山和尚有两名弟子。一天,大弟子外出化缘,得了一担鲜桃,他挑着桃儿乐滋滋地往回赶。路过李家庄时,大弟子内急,就把桃子放在树下,然后找地方方便去了。回来时,见一大群人正围在树下吃桃子,大弟子大喊:“那是我的桃子,不许吃。”听到喊声,人们“哄”的一声散了。
回到寺里,大弟子向南山和尚抱怨:“李家庄的人太可恶了,居然偷吃桃子。”南山和尚慈祥地笑了:“不怪他们,愿佛祖保佑他们平安。”
过了一阵子,二弟子下山化缘,一不小心摔伤了腿,倒在了李家庄的村口。村民发现了,就把二弟子抬回家中,还请来医生给他治疗。伤好后,二弟子回到寺里,把经过告诉了南山和尚。
南山和尚笑了,他问大弟子:“你还说李家庄的人可恶吗?”大弟子挠着头,说:“上次是挺可恶的,这次怎么友善了呢?”南山和尚说:“大善大恶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和这李家庄的村民一样,是些普通人。既有小善,也有小恶。你给他一个善的契机,他就表现为善;你给他一个恶的契机,他就表现为恶。所以说,恶要原谅,善要引导。你把一担桃子丢在树下不管,还怪别人偷吗?”
关于善恶的名言警句
1、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丘明
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4、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弗.培根
5、善恶的区别,在于行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无。——莎士比亚
6、一个人必须要么做个好人,要么仿效好人。——德谟克利特
7、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戴尔.卡耐基
8、对好人行善,会使他变得更好;对恶人行善,他就会变得更恶。——米开朗琪罗
9、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曾子
10、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杨子
11、避免做坏事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做好事,因为世上最困难的事情就是企图不做任何事。——卡莱尔
12、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重要的。——罗素
13、越是善良的人,越觉察不出别人的居心不良。——米列
14、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康德
15、与其说是为了爱别人而行善,不如说是为了尊敬自己。——福楼拜
16、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罗曼.罗兰
17、行善比作恶明智;温和比暴戾安全;理智比疯狂适宜。——罗.勃郎宁
18、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会使其更恶。——罗曼.罗兰
19、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高尔基
20、善与恶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面。——罗曼.罗兰
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优雅的康德大概是不会有暴风骤雨的,心情永远是天朗气清。别人犯错了,我们为此雷霆万钧,那犯错的该是我们自己了。
现代的戴尔·卡内基不主张以牙还牙,他说:“要真正憎恶别人的简单方法只有一个,即发挥对方的长处。”憎恶对方,狠不得食肉寝皮敲骨吸髓,结果只能使自己焦头烂额,心力尽瘁。卡内基说的“憎恶”是另一种形式的“宽容”,憎恶别人不是咬牙切齿饕餮对手,而是吸取对方的长处化为自己强身壮体的钙质。
狼再怎么扮演“慈祥的外婆”,发“从此吃素”的毒誓,也难改吃羊的本性,但如果捕杀净尽,羊群反而容易产生瘟疫;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但一旦英雄寂寞,不用关进栅栏,凶猛的老虎也会退化成病猫。把对手看做朋友,这是更高境界的宽容。
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着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这样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些反对三峡过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让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出生命的潜能。这不是简单的宽容,这宽容如硎,磨砺着你意志,磨亮了你生命的锋芒。
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有义务扞卫您说话的权利。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它包含了宽容的民主性内核。良言一句三冬暖,宽容是冬天皑皑雪山上的暖阳;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你有了宽容之心,炎炎酷暑里就把它当作降温的空调吧。
宽容是一种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淼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宽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
与朋友交往,宽容是鲍叔牙多分给管仲的黄金。他不计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贪生怕死,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上司。
★ 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