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缩脲反应的实验报告范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猪吃萝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双缩脲反应的实验报告范文(共含16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猪吃萝北”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双缩脲反应的实验报告范文

篇1:双缩脲试剂能和二肽反应吗

双缩脲试剂能和二肽反应吗

不管是原人教版教材还是不同版本的`新课程标准高中<生物>教材中,双缩脲试剂都被用于蛋白质的定性鉴定或检测.什么是脲?为什么叫双缩脲?双缩脲和双缩脲试剂有何关系?双缩脲试剂能用于二肽的检测吗?以下简单介绍有关知识.

作 者:陈国庆 乔玉晶  作者单位:陈国庆(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高级中学,457001)

乔玉晶(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158100)

刊 名:生物学教学  PKU英文刊名:BIOLOGY TEACHING 年,卷(期): 33(12) 分类号:O6 关键词: 

篇2:氨基酸能否发生双缩脲反应?为什么

双缩脲反应是肽和蛋白质所特有的,而为氨基酸所没有的一种颜色反应。一般分子中含有两个氨基甲酪基的化合物与碱性溶液作用,生成紫色或者蓝紫色的'络合物。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也能与铜离子在碱性溶液中发生双缩脲反应,且颜色深浅与蛋白质的含量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而与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及分子量无关,故可用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双缩脲反应主要涉及肽键,因此受蛋白质特异性影响较小。且使用试剂价廉易得,操作简便,可测定的范围为1~10mg蛋白质,适于精度要求不太高的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能测出的蛋白质含量须在约0.5mg以上。双缩脲法的缺点是精确度低、所需样品量大。干扰此测定的物质包括在性质上是氨基酸或肽的缓冲液,如TrIs缓冲液,因为它们产生阳性呈色反应,铜离子也容易被还原,有时出现红色沉淀。

篇3: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对比

关于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可用下面的例题引出其异同点:例:你可用什么方法,检验人的尿液中是否含有糖?

方法一:在试管中加入人的尿液0.1mL,加入班氏糖定性试剂1mL,混合均匀后,将试管放入盛有开水的烧杯中,加热煮沸1min~2min,若试管中溶液在加热后产生了砖红色沉淀,说明尿液中含有糖。

方法二:取少许尿液加水稀释后,加入刚配制好的斐林试剂,沸水浴加热后,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尿液中含有糖。

方法三:取少许尿液加水稀释后,加入少许Cu(OH)2悬浊液(新制)加热,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尿液中含有糖。由以上例题可以看出,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都能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上题中检验的是葡萄糖)的存在,二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二者的不同点归纳

(1)班氏试剂常用于尿糖的鉴定,其配方与斐林试剂不一样,其配方为:①400mL水中加85g柠檬酸钠和50g无水碳酸钠;②50mL加热的水中加入8.5g无水硫酸铜。制成溶液;③把CuSO4溶液倒入柠檬酸钠溶液中,边加边搅,如产生沉淀可滤去。

(2)其反应原理与斐林试剂略有差别。利用斐林试剂鉴定时,斐林试剂甲和斐林试剂乙直接反应生成酒石酸络铜离子酒石酸络铜离子和可溶性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班氏试剂中的产生却是这样的:柠檬酸钠作为络合剂,由碳酸钠提供碱性。CuSO4与柠檬酸钠溶液和Na2CO3溶液混合时生成柠檬酸络铜离子,柠檬酸络铜离子与葡萄糖中的醛基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3)两种试剂的保存方式不同。斐林试剂甲和斐林试剂乙混合后会因酒石酸有一定的还原性而自发地缓慢产生氧化亚铜沉淀,因此斐林试剂一般为现用现配;而班氏试剂的配方中,柠檬酸钠比较稳定,实际碱性也不强,不易还原铜离子产生氧化亚铜沉淀,因此该试剂可长期保存。当然,无论用班氏试剂还是斐林试剂,归根结底都是二价铜与醛基在沸水浴加热条件下反应而生成砖红色的沉淀,两者反应现象一样,这就是二者的相同之处。

篇4:银镜反应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双周四下午

实验目的:学会中学化学实验中探究性实验设计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实验要求:自行发现实验探究问题;自行设计探究性实验方案; 实验实施与实验问题发现及记录;实验报告与分析。

(选择某一中学化学实验问题或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进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进而加以解决)

一、探究问题的提出

醛的还原性是醛类化合物一项很重要的化学性质, 其中银镜反应是醛类化合物的重要鉴别反应。除此之外,工业上常用这个反应来对玻璃涂银制镜和制保温瓶胆。如果银镜反应条件掌握不好,很难出现明亮的银镜, 往往形成灰色沉淀。实验效果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以及工业生产。

二、相关资料查阅综述

通过查阅不同资料,总结出乙醛银镜反应的适宜条件有如下几种:

条件一:乙醛氧化反应条件的选择一文[1] , 归纳出乙醛银镜反应较适宜条件为:50~60 ℃, 5 %AgNO3 溶液1ml 、1 %的NaOH 溶液1 滴, 2 %氨水滴加至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加5 %乙醛3~4 滴。

条件二:根据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三章第一节乙醛银镜反应条件为:2%AgNO3 溶液1ml 、2%氨水滴加至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加3滴乙醛,震荡后置于热水浴中温热。

条件三:文献【2】中的条件为:3%AgNO3 溶液1ml,2 %氨水滴加至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pH值约为9—10,乙醛浓度为20%—40%,水浴温度为60℃。

三、问题解决设想(思路)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我们小组决定采用控制变量法探讨硝酸银的浓度、温度以及乙醛的浓度对银镜反应效果的影响,从而得出乙醛银镜反应的最佳实验条件。

四、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原理

银镜反应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正一价的银离子在碱性和含氨的溶液中,可被葡萄糖还原成银原子.析出的银原子吸附在玻璃表面即生成银色的镜面.银离子在氨的碱性溶液中与醛类作用,可得羧酸及金属银之沈淀,而此沈淀以银镜方式出现,故称银镜反应,又称多伦试验,而银氨离子之碱性溶液,称为多伦试剂.  化学式

RCHO(l) + 2Ag(NH3)2+ (aq) + 3OH-(aq)→ RCOO-(aq) + 2Ag(s) + 4NH3(aq) + 2H2O(l)

(二)仪器和试剂

1.仪器: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烧杯(250ml,3个)、温度计、移液管(1ml)、胶头滴管、小试管(13支)

2.药品:硝酸银(AR,5g)、浓氨水(AR,20ml)、乙醛(AR,15ml) 乙醛:相对密度0.7834(18/4℃),相对分子质量44.05,熔点-121℃,沸点20.8℃,硝酸银:相对分子质量:169.88 g mol-1Ag = 63.50%, N = 8.25%, O = 28.25%相对密度(水=1): 4.35,熔点(℃): 212,沸点(℃):444 °C (717 K) (分解)[Ag(NH3)2]OH

3.溶液配制:

(1)准备试管:在试管里先注入少量NaOH溶液,振荡,然后加热煮沸。把NaOH倒去后,再用蒸馏水洗净备用。

(2)配置溶液:在洗净试管中,注入1mL AgNO3溶液,然后逐滴加入氨水,边滴边振荡,直到最初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银镜反应:管壁滴入三滴乙醛稀溶液,把试管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里,静置几分钟。不久,可以观察到试管内壁上附着了一层光亮如镜的金属银。

(三)实验步骤

1.硝酸银浓度对银镜反应的影响。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 % , 2 % , 3 % , 4 % , 5 %的硝酸银溶液2ml , 滴加2 mol/L氨水, 边加边振荡, 直至生成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然后滴加20 %乙醛溶液3滴, 摇匀, 置60 ℃水浴中加热, 结果如表一;

2. 温度对银镜反应的影响。取3 %的`硝酸银溶液2ml , 滴加2mol/L氨水, 边加边振荡, 直至生成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然后将银氨溶液分成5支试管, 各加入20 %乙醛溶液3滴, 摇匀, 置不同温度水浴中加热:室温、60℃、沸水, 结果如表二 ;

3.乙醛浓度对银镜反应的影响:取3%硝酸银溶液2ml , 滴加2mol/L的氨水, 边加边振荡, 直至所生成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然后将溶液分入5支试管中, 各试管分别加入40% ,20% ,10% , 5%及1%乙醛溶液3滴, 摇匀, 置60 ℃恒温水浴中加热,结果如表三;

(四)注意事项:

1.银镜反应的成败关键之一,是所用的仪器是否洁净。

2.配制银氨溶液时,应防止加入过量的氨水。银氨溶液必须随配随用,不可久置。

3.实验完毕,试管内的银氨溶液要及时处理,先加入少量盐酸,倒去混和液后,再用少量稀硝酸洗去银镜,并用水洗净。

银镜反应:2[Ag(NH3)2OH]+R-CHO=R-COONH4+2Ag↓+H2O+3NH3↑在制备银氨溶液时,一般用稀氨水而不用浓氨水。这是因为在配制银氨溶液时,若氨水太浓,NH3容易过量,使Ag过度地被络合,降低银氨溶液的氧化能力。

AgNO3+NH3·H2O=AgOH↓+NH4NO3AgOH+2NH3·H2O=Ag(NH3)2OH+2H2O

五、参考文献

【1】金秀莲. 乙醛氧化反应条件的选择. 化学教学, , (5) : 341

【2】刘满珍,张茂美.银镜反应实验条件探究.卫生职业教育.,26(9)

【3】宋心琦,王晶等.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湖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仪器与药品

篇5:银镜反应实验报告

银镜反应是含醛基物质具有的特征反应,为使银镜反应能一次成功,实验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试管必须洁净,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只有在洁净的试管内壁才能析出均匀、光滑、明亮的银镜。不洁净的试管,只能生成黑色疏松银的沉淀。可用去污粉、洗液、氢氧化钠溶液等洗涤。洗净的试管盛满水,倒去后,内壁只留下一层极薄、均匀且透明的水膜,没有水渍斑点。

2、不能加入过量的氨水,否则不仅试剂会失去灵敏性,而且加入醛后,还容易产生 雷酸银 (AgOCN), 雷酸银受热或撞击能引起爆炸 。

3、银氨溶液必须随配随用,不可久置。如果久置可能析出叠氮化银(AgN3)、氮化银(Ag3N)、亚氨基化银(Ag2NH)等爆炸性的沉淀物质。这些沉淀物质即使用玻璃棒摩擦也会分解而发生猛烈的爆炸。因此,实

验结束时,应及时清理掉过剩的银氨溶液,以防止事故发生。

4、硝酸银和氨水的浓度不能高,一般以2%为宜,最高不超过5%。

5、必须在水浴中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否则也有可能产生容易爆炸的雷酸银。如果用乙醛进行银镜反应,水浴温度应保持在60℃~70℃;如果用甲酸进行银镜反应,水浴温度应控制在90℃左右较好。且先预热银氨溶液比试剂混合后再加热形成的银层厚且光亮。

6、银镜反应必须在微碱性溶液中进行,pH一般应控制在9~10。但不能呈强碱性,因在强碱性条件下,银氨溶液本身也可得到光亮的银镜,无需含醛基化合物。银氨溶液存在如下平衡: 2OH- +2 [Ag(NH3)2]+ <-->Ag2O +4NH3+H2O ,该平衡在强碱性和加热条件下,都有利于Ag2O的生成,而Ag2O易分解形成银镜。为了使溶液呈微碱性,在氧化银刚好溶解后加入,滴40%的氢氧化钠溶液即可。

7、银氨溶液和含醛基物质混合后要立即轻微振荡试管,混合摇匀后再放入水浴里加热。加热时不能摇动试管,否则得不到光亮的银镜,而是产生黑色疏松银的沉淀。

8、实验完毕应立即将试管中的废液倾去,管内壁银镜可加入一些稀硝酸加热即可除去,然后将试管用水冲洗。反应后的废液要及时处理,不可久置。

篇6:α-叔戊酰基硫代甲酰胺缩氨基脲环化反应

α-叔戊酰基硫代甲酰胺缩氨基脲环化反应

含1,2,4-三嗪结构的化合物具有抗病毒、调节植物生长等作用.本文用α-叔戊酰基硫代甲酰取代苯胺缩氨基脲环化得到4-取代苯基-6-叔丁基-5-硫酮-1,2,4三嗪-3-酮,进一步环化[1,2]得到5-取代苯氨基-6-叔丁基-1,2,4-三嗪-3-酮.反应方程式如下:

作 者:方东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科技部,江苏,盐城,224002 刊 名:化学研究与应用  ISTIC PKU英文刊名:CHEM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年,卷(期): 16(5) 分类号:O626.4 关键词:α-叔戊酰基硫代甲酰取代苯胺缩氨基脲   环化   1,2,4-三嗪  

篇7:《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实验报告

《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实验报告

一、前言

现有制造电池、蓄电池的原理是电化学反应。电极是不同种元素、不同种化合物构成,产生电流不需要磁场的参与。

目前有磁性材料作电极的铁镍蓄电池(注1),但铁镍蓄电池放电时没有外加磁场的参与。

通过数次实验证明,在磁场中是可以发生电化学反应的。本实验报告是研究电化学反应发生在磁场中,电极是用同种元素、同种化合物。

《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不同于燃料电池、磁流体发电。

二、实验方法和观察结果

1、所用器材及材料

(1):长方形塑料容器一个。约长100毫米、宽40毫米、高50毫米。

(2):磁体一块,上面有一根棉线,棉线是作为挂在墙上的钉子上用。还有铁氧体磁体Φ30*23毫米二块、稀土磁体Φ12*5毫米二块、稀土磁体Φ18*5毫米一块。

(3):塑料瓶一个,内装硫酸亚铁,分析纯。

(4):铁片两片。(对铁片要进行除锈处理,用砂纸除锈、或用刀片除锈、或用酸清洗。)用的罐头铁皮,长110毫米、宽20毫米。表面用砂纸处理。

2、电流表,0至200微安。

用微安表,由于要让指针能向左右移动,用表头上的调0螺丝将指针向右的方向调节一定位置。即通电前指针在50微安的位置作为0,或者不调节。

3、“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是直流电源,本实验由于要使用电流表,一般的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是按照电流流动方向来设计的,(也有随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电流表指针可以左右偏转的电流表。本实验报告示意图就是画的随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电流表指针可以向左或向右偏转的电流表)。因此本演示所讲的是电流流动方向,电流由“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正极流向“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负极,通过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可以判断出“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正极、负极。

4、手拿磁体,靠近塑料瓶,明显感到有吸引力,这是由于塑料瓶中装了硫酸亚铁,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5、将塑料瓶中的硫酸亚铁倒一些在纸上,压碎硫酸亚铁晶体,用磁体靠近硫酸亚铁,这时有一部分硫酸亚铁被吸引在磁体上,进一步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6、将磁体用棉线挂在墙上一个钉子上让磁体悬空垂直不动,用装有硫酸亚铁的塑料瓶靠近磁体,当还未接触到悬空磁体时,可以看到悬空磁体已开始运动,此事更进一步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注:用另一个塑料瓶装入硫酸亚铁饱和溶液产生的现象同样)

7、通过步骤4、5、6我们得到这样的共识,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8、将塑料瓶中的硫酸亚铁适量倒在烧杯中,加入蒸溜水溶解硫酸亚铁。可以用饱和的硫酸亚铁溶液,然后倒入一个长方形的塑料容器中。实验是用的饱和硫酸亚铁溶液。装入长方形容器中的液面高度为40毫米。

[1] [2] [3]

篇8:《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的实验报告

一、前言

现有制造电池、蓄电池的原理是电化学反应。电极是不同种元素、不同种化合物构成,产生电流不需要磁场的参与。

目前有磁性材料作电极的铁镍蓄电池(注1),但铁镍蓄电池放电时没有外加磁场的参与。

通过数次实验证明,在磁场中是可以发生电化学反应的。本实验报告是研究电化学反应发生在磁场中,电极是用同种元素、同种化合物。

《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不同于燃料电池、磁流体发电。

二、实验方法和观察结果

1、所用器材及材料

(1):长方形塑料容器一个。约长100毫米、宽40毫米、高50毫米。

(2):磁体一块,上面有一根棉线,棉线是作为挂在墙上的钉子上用。还有铁氧体磁体Φ30*23毫米二块、稀土磁体Φ12*5毫米二块、稀土磁体Φ18*5毫米一块。

(3):塑料瓶一个,内装硫酸亚铁,分析纯。

(4):铁片两片。(对铁片要进行除锈处理,用砂纸除锈、或用刀片除锈、或用酸清洗。)用的罐头铁皮,长110毫米、宽20毫米。表面用砂纸处理。

2、电流表,0至200微安。

用微安表,由于要让指针能向左右移动,用表头上的调0螺丝将指针向右的方向调节一定位置。即通电前指针在50微安的位置作为0,或者不调节。

3、“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是直流电源,本实验由于要使用电流表,一般的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是按照电流流动方向来设计的,(也有随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电流表指针可以左右偏转的电流表。本实验报告示意图就是画的随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电流表指针可以向左或向右偏转的电流表)。因此本演示所讲的是电流流动方向,电流由“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正极流向“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负极,通过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可以判断出“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正极、负极。

4、手拿磁体,靠近塑料瓶,明显感到有吸引力,这是由于塑料瓶中装了硫酸亚铁,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5、将塑料瓶中的硫酸亚铁倒一些在纸上,压碎硫酸亚铁晶体,用磁体靠近硫酸亚铁,这时有一部分硫酸亚铁被吸引在磁体上,进一步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6、将磁体用棉线挂在墙上一个钉子上让磁体悬空垂直不动,用装有硫酸亚铁的塑料瓶靠近磁体,当还未接触到悬空磁体时,可以看到悬空磁体已开始运动,此事更进一步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注:用另一个塑料瓶装入硫酸亚铁饱和溶液产生的现象同样)

7、通过步骤4、5、6我们得到这样的共识,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8、将塑料瓶中的硫酸亚铁适量倒在烧杯中,加入蒸溜水溶解硫酸亚铁。可以用饱和的硫酸亚铁溶液,然后倒入一个长方形的塑料容器中。实验是用的饱和硫酸亚铁溶液。装入长方形容器中的液面高度为40毫米。

9、将铁片分别放在塑料容器中的硫酸亚铁溶液两端中,但要留大部分在溶液之上,以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由于两个电极是用的同种金属铁,没有电流的产生。

10、然后,在塑料容器的外面,将铁氧体磁体放在某一片铁片的附近,让此铁片处在磁埸中。用电流表测量两片铁片之间的电流,可以看到有电流的产生。(如果用单方向移动的电流表,注意电流表的正极应接在放磁体的那一端),测量出电流强度为70微安。为什么同种金属作电极在酸、碱、盐溶液中有电流的产生?电位差是怎样形成的?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由于某一片铁片处在磁埸中,此铁片也就成为磁体,因此,在此铁片的表面吸引了大量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而在另一片铁片的表面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的数量少于处在磁埸中的铁片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数量,这两片铁片之间有电位差的存在,当用导线接通时,电流由铁离子多的这一端流向铁离子少的那一端,(电子由铁离子少的那一端铁片即电源的负极流向铁离子多的那一端铁片即电源的正极)这样就有电流产生。可以用化学上氧化-还原反应定律来看这个问题。处在磁埸这一端的铁片的表面由于有大量带正电荷的铁离子聚集在表面, 而没有处在磁埸的那一端的铁片的表面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数量没有处在磁埸中的一端多,当接通电路后,处在磁埸这一端的铁片表面上的铁离子得到电子(还原)变为铁原子沉淀在铁片表面,而没有处在磁埸那一端的铁片失去电子(氧化)变为铁离子进入硫酸亚铁溶液中。因为在外接的电流表显示,有电流的'流动,可以证明有电子的转移,而电子流动方向是由电源的负极流向电源的正极,负极铁片上铁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变成了铁离子,进入了硫酸亚铁溶液中。下图所示。

11、确定“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的正、负极,确认正极是处在磁体的位置这一端。这是通过电流表指针移动方向来确定的。

12、改变电流表指针移动方向的实验,移动铁氧体磁体实验,将第10步骤中的磁体从某一片上移开(某一片铁片可以退磁处理,如放在交变磁埸中退磁,产生的电流要大一些)然后放到另一片铁片附近,同样有电流的产生,注意这时正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电流表的指针移动方向产生了变化。

如果用稀土磁体,由于产生的电流强度较大,电流表就没有必要调整0为50毫安处。而用改变接线的方式来让电流表移动。

改变磁体位置:如果用磁体直接吸引铁片电极没有浸在液体中的部份的方式来改变磁体位置,铁片电极不退磁处理也行。

下图所示磁体位置改变,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改变。证明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磁场中电化学反应》成立。电流流动方向说明了磁体在电极的正极位置。

三、实验结果讨论

此演示实验产生的电流是微不足道的,我认为此演示的重点不在于产生电流的强度的大小,而重点是演示出产生电流流动的方向随磁体的位置变动而发生方向性的改变,这就是说此电源的正极是随磁体在电源的那一极而正极就在磁体的那一极。因此,可以证明,“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是成立的,此电化学反应是随磁体位置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可逆的电化学反应。请特别注意“可逆”二字,这是本物理现象的重点所在。

通过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证实:物理学上原电池的定律在恒定磁场中是不适用的(原电池两极是用不同种金属,而本实验两极是用相同的金属)。

通过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证实:物理学上的洛仑兹力(洛伦兹力)定律应修正,洛仑兹力对磁性运动电荷是吸引力,而不是偏转力。并且洛仑兹力要做功。

通过实验证实,产生电流与磁场有关,电流流流动的方向与磁体的位置有关。电极的两极是用的同种金属,当负极消耗后又补充到正极,由于两极是同种金属,所以总体来说,电极没有发生消耗。这是与以往的电池的区别所在。而且,正极与负极可以随磁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这也是与以往的电池区别所在。

《磁场中电化学反应》电源的正极与负极可以循环使用。

产生的电能大小所用的计算公式应是法拉弟电解定律,法拉第电解第一定律指出,在电解过程中,电极上析出产物的质量,和电解中通入电流的量成正比,法拉第电解第二定律指出:各电极上析出产物的量,与各该物质的当量成正比。法拉第常数是1克当量的任何物质产生(或所需) 的电量为96493库仑。而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所消耗的功应等于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所用的力乘以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的距离。

四、进一步实验的方向

1、在多大的铁片面积下,产生多大的电流?具体数字还要进一步实验,从目前实验来看,铁片面积及磁场强度大的条件下,产生的电流强度大。如铁片浸入硫酸亚铁溶液20毫米时要比浸入10毫米时的电流强度大。

2、产生电流与磁场有关,还要作进一步的定量实验及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如用稀土磁体比铁氧体磁体的电流强度大,在实验中,最大电流强度为200微安。可以超过200微安,由于电流表有限,没有让实验电流超过200微安。

3、产生的电流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A-T(电流-时间),还要通过进一步实验画出。

4、电解液的浓度及用什么样电解液较好?还需进一步实验。

五、新学科

由于《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在书本及因特网上查不到现成的资料,可以说是一门新学科,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此文起抛砖引玉之用。我希望与有识之士共同进行进一步的实验。

我的观点是,一项新实验,需要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点重复实验成功才行。

参考文献

注1、《蓄电池的使用和维护》一书中讲到碱性铁镍蓄电池的内容。

1979年北京第2版,统一书号:15045 总2031-有514湖南省邮电管理局《蓄电池的使用和维护》编写组,人民邮电出版社

篇9:不同分子筛对缩醛缩酮反应的催化活性比较

不同分子筛对缩醛缩酮反应的催化活性比较

利用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仪(BET)、氨吸附-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分别对一系列分子筛的结构和酸性进行了表征, 并将其用于催化乙二醇和醛酮的缩合反应, 比较了不同催化剂的活性差异, 以找出催化活性与催化剂性质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催化剂的孔径对其催化活性非常重要, 合适的孔径是保证高活性的`决定因素之一. 在选择合适的孔径后, 催化剂的酸度也对反应有重要的作用, 酸性越大, 对应的催化活性也越高. 同时, 催化剂的孔径及酸度对催化剂的重复循环使用也有重要影响.

作 者:梁学正 高珊 王雯娟 程文萍 杨建国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上海,62 刊 名:科学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年,卷(期): 52(3) 分类号:O6 关键词:分子筛   缩醛   缩酮   催化活性  

篇10: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实验报告

关于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实验报告

篇一: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实验报告

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 二、实验目的

1、了解旋光仪的基本原理,掌握旋光仪的正确使用方法; 2、了解反应的反应物浓度与旋光度之间的关系; 3、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

三、实验原理

蔗糖在水中水解成葡萄糖的反应为:

C12H22O11+H20→ C6H12O6+C6H12O6

蔗糖 葡萄糖果糖

为使水解反应加速,反应常以H3O+为催化剂,故在酸性介质中进行水解反应中。在水大量存在的条件下,反应达终点时,虽有部分水分子参加反应,但与溶质浓度相比认为它的浓度没有改变,故此反应可视为一级反应,其动力学方程式为:

lnC=-kt+lnC0(1)

式中:C0为反应开始时蔗糖的浓度;C为t时间时的蔗糖的浓度。 当C=0.5C0时,t可用t1/2表示,即为反应的半衰期。

t1/2=ln2/k

上式说明一级反应的半衰期只决定于反应速率常数k,而与起始无关,这是一级反应的一个特点。

本实验利用该反应不同物质蔗比旋光度不同,通过跟踪体系旋光度变化来指示lnC与t的关系。在蔗糖水解反应中设β1、β2、β3分别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旋光度与浓度的比例常数

C12H22O11(蔗糖)+H20→ C6H12O6 (葡萄糖)+C6H12O6 (果糖)

t=0C0β1 0 0 α= C0β1

t=t Cβ1 ( C -C0)β2 ( C -C0)β3αt=Cβ1+( C -C0)β2+ ( C -C0)β3

t=∞0β2C0 β2C0 α∞=β2C0+β2C0 由以上三式得:

ln(αt-α∞)=-kt+ln(α0-α∞)

由上式可以看出,以ln(αt-α∞) 对t 作图可得一直线,由直线斜率即可求得反应速度常数k 。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

1. 蔗糖浓度:0.3817 mol/L HCl浓度:2mol/L 2. 完成下表:=-1.913

表1 蔗糖转化反应旋光度的测定结果

五、作lnt~ t图,求出反应速率常数k及半衰期t1/2 求算过程:

由计算机作图可得斜率=-0.02 既测得反应速率常数k=0.02

t1/2 =ln2/k=34.66min 六、讨论思考:

1.在测量蔗糖转化速率常数的,选用长的旋光管好?还是短的旋光管好?答:选用较长的'旋光管好。根据公式〔α〕=α×1000/Lc,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L越长,α越大,则α的相对测量误差越小。

2.如何根据蔗糖、葡萄糖和果糟的比旋光度计算α0和α∞答:α0=〔α蔗糖〕Dt℃L[蔗糖]0/100

α∞=〔α葡萄糖〕Dt℃L[葡萄糖]∞/100+〔α果糖〕Dt℃L[果糖]∞/100

式中:[α蔗糖]Dt℃,[α葡萄糖]Dt℃,[α果糖]Dt℃分别表示用钠黄光作光源在t℃时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比旋光度,L(用dm表示)为

旋光管的长度,[蔗糖]0为反应液中蔗糖的初始浓度,[葡萄糖]∞和[果糖]∞表示葡萄糖和果糖在反应完成时的浓度。

设t=20℃ L=2 dm [蔗糖]0=10g/100mL 则: α0=66.6×2×10/100=13.32°

α∞=骸2×10/100×(52.2-91.9)=-3.94°

3.在旋光度的测量中,为什么要对零点进行校正可否用蒸馏水来进行 校正在本实验中若不进行校正,对结果是否有影响

答:若需要精确测量α的绝对值,则需要对仪器零点进行校正,因为仪器本身有一系统误差;水本身没有旋光性,故可用来校正仪器零

点。本实验测定k不需要对α进行零点校正,因为αt,α∞是在同一台仪器上测量,而结果是以ln(αt-α∞)对t作图求得的。

4.记录反应开始的时间晚了一些,是否影响k值的测定为什么答:不会影响;因为蔗糖转化反应对蔗糖为一级反应,本实验是 以ln(αt-α∞)对t作图求k,不需要α0的数值。

5.如何判断某一旋光物质是左旋还是右旋

答:根据公式[α]t℃D=α×100/Lc,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α与浓度成正比。配制若干不同浓度的溶液,测定其旋光度。即可判断。

6.配制蔗糖溶液时称量不够准确或实验所用蔗糖不纯对实验有什么影响答:此反应对蔗糖为一级反应,利用实验数据求k时不需要知道蔗糖的初始浓度。所以配溶液时可用粗天平称量。若蔗糖中的不纯物对 反应本身无影影响,则对实验结果也无影响。

篇11:双序结合整体教改外语实验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从初中开始上外语课,上几学期外语课之后就迅速地产生 了对外语课的厌烦情绪,即使研究生毕业之后,绝大多数人也只能书面翻译和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而不能 流利地与外国专家进行口头学术交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外语教学方法与指导思想有误,另一方 面是学生接触外语太晚,错过了口头语言发展的敏感时期。双序结合整体教改实验力求改变这种局面,从改革 传统的设课方式入手,遵循“语言发展先于数理思维发展”这一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革传统的结构语法教学思想:从学前中班始开设英语说话课,小学,一、二年级不开设数学课,而开设以培养学生日常交际能力为 目标的英语课,三至五年级进行认读、读写能力的培养,初中侧重阅读和语法教学,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能 力。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1.实验的阶段划分

幼儿阶段侧重听说和语感的培养,坚持让幼儿在游戏中多方感知语言材料;小学阶段,要求在学生五年级 毕业时能比较流利地运用外语交谈,掌握基础读写技能和一些基本语法知识;初中阶段进行以阅读、写作为主 的系统训练和语法知识学习,实验班学生初中毕业时达到高中毕业水平。

2.教师、教材与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师的选择上比较注重教师自身的口语水平。

从幼儿园中班到小学二年级,使用山东师大教科所与实验教师共同编写的《少儿英语教材》,从小学三年 级开始,使用L. G. Alexander编写的《Look,Listen & Leam》(简称3L)教材,为迎接中考,初中二年级开 始用两年时间学

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材”6册。

由于我们的实验目标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在低年级较重视听、说训练,到了 小学高年级特别是从初中开始,才强调对写和语法结构的学习,教学方法上比较注重交际教学方法的运用,以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

3.实验结果的评估

(1)在实验结束时对这生听、读、写和语法知识进行全面的测试。测试所用材料为高中二年级期末高中统 考题。

(2)结合本班特长,对实验班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摸底考试,试题由课题组编写。

(3)对学生学过的单词、词组、句式做全面考查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幼儿段实验结果

实验班幼儿经两年英语学习,平均掌握单词476个,日常用语215句。英语歌曲20首,发展了幼儿外语听说 及口语能力。幼儿普遍发音准确、清晰,培养了良好的语感。幼儿段结束前,通过师生对话、看图说话、听录 音找图片、汉

译英、英译汉等方式,对幼儿英语水平进行全面鉴定。测试题目涉及213个单词,300句日常语。 测试结果是及格率100%,优秀率86%。

2.小学段实验结果

二年级实验班学生平均掌握英语单词1037个。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听力及会话能力,能进行日常会话,能与 外宾进行简单交谈。听、说、会话程度相当于初中毕业生。三年级实验班学生能阅读简单课外英语读物,会唱 英语歌曲28首。四、五年级实验班学生的听力及会话能力相当于高中毕业生,五年级学生认识单词个左右 ,提前完成了实验预期目标。

3.初中阶级段实验结果

(1)实验班学生综合测试结果

实验结束后,我们对实验班和高中二年级的一个普通班同时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总 成绩优于高中二年级普通班的成绩,在阅读理解、写作等各分项能力上成绩与高二普通班成绩持平,听力、读 音、语法成绩高于高二普通班,语法知识中close test的成绩最好(实验班平均分11.93;高二普通班平均分为6.14,t=14.59,P<0.001),说明实验班学生语感强,语言经验积累得多,语言材 料掌握得更熟练。

(2)学生听力与口语方面的测试结果

实验班学生对熟悉单词组成的短文的听力正确反应已达90%以上。小学阶段已基本掌握了语音、语调, 能就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问答及简单的英语会话。经过初中阶段的教学,学生的口语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测试 表明学生英语的会话能力亦较高。但会话能力低于听力的发展水平,听力较好的,相应的口语能力也较强,在 会话时反应迅速敏捷,回答问题正确率高,但仍达不到听力所能达到的水平。而那些听力较差的学生,口语能 力则更显不足,单纯考查语法知识尚能应付自如,而应变能力和组织材料的能力则不足,显示出外语学习中语 法知识的掌握易于听力的提高,听力提高易于口语的发展这样一个顺序。

(3)学生掌握词汇和句型的情况

实验班学生现已学习和认知了近4500个单词,约1200个相关的惯用语及固定搭配,其中领会式掌 握3200个单词,复用式掌握约2000个单词。动词时态句型方面,已学了12种时态中的8种,对其中 有4种(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现在完成时)已能在写作和会话中应用,各种词类、句型都 已接触过并能运用自如。

四、讨论

1.关于开设外语课时间的思考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学习母语的关键期是从出生到6—7岁的几年里,如果在这几年里尤其是早期 ,人被剥夺了学习语言的机会,那么这—损失将是终生难以弥补的。有研究表明,学习外语口语的最佳期也在 学前的这几年

里。因此,国际上有外语教学低龄化的趋势。这种低龄化体现了近年来教育界的研究成果,即低 龄儿童比大龄儿童或成人在外语学习上有优势。其优势体现在一是语言模仿、接受贯通和运用的能力强、速度 快;二是文化传统与心理积淀的定势小,因而能够较快地熟悉、理解与语言发展密切相关的异国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易于接受语言的`熏陶。另外,在学前阶段,儿童的母语还没有得到稳固的发展,这就可以避免大龄儿 童和成人在学习外语中的“翻译”过程,可以直接吸收和贯通外国语言的结构框架。关于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研 究也表明,0—1.5岁是感知发展阶段,1.5—5岁前为运算阶段,5—11岁为具体运算阶段,11岁 以上是形式运算阶段。在5岁至11岁的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已能够认知一个具体事物多方面的特点(Case, 1985)。我们顺应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这个客观规律,在幼儿园中班(5岁左右)就开设英语课,让儿童 在活动中从各个方面认知、熟悉英语,积累外语语言知识经验,在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认读字母及学习语法结构,实验结果证明效果是好的。说明及早开设外语课有利于掌握地道的外国语言,尤其是在听力与口 语方面其效果更好。

因此,及早开设外语课是学习地道外语、发展语言能力的前提。及早开设外语课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呢?“双序实验”所采用的方法一是在幼儿阶段开设英语,早期只 让儿童听、说和认读,儿童学习语言的积极性非常高,儿童年龄越小,头脑中语言潜在模式的可塑性越大,掌 握语言越容易。二是在小学期间遵循“数理思维发展落后于语言发展”的规律,推迟了数学课开设的日期,为 系统的外语口语学习和听力训练赢得时间,因而没有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改革传统的“结构法”教学,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外语的“结构法”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先教语音、词汇和语法,后教口语和听力,这种教学顺序违背了 人类学习语言的规律。人类掌握语言的正常规律是:口头语言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只有当口头语言发展到一 定水平之后,书

面语言才能得到顺利的发展。如果将这3个部分割裂开来或者是在学生还没有获得一定的语言 经验之前就讲授语法知识,其结果必然不会理想。基于上述思想,实验班的外语教学运用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 观:先教口语后教认读,进而达到听、说、读、写、译5种能力齐头并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实验班遵循 了以下几条原则:

(1)阶段侧重,综合训练

学习外语,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可以有所侧重。在小学低 年级,以听说训练为主,同时进行适当的读写训练。当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和习惯,掌握了一定数量 的词汇,并初步接触了大部分的基本语法之后,应在继续进行听、说、写训练的同时,侧重培养

阅读理解能力 。

(2)听说领先,全面发展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外语能力,尤其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我们不仅从教学实验总体设计上遵循 “积累语言感性经验,提炼形成语法知识”的原则,在开始读写和系统讲述语法知识之时,我们也仍然坚持这 一思想。具体授

课中我们采用整体感知、分段掌握、精讲语法点的方法教学。首先,采取视听导入的方法,先 放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其次,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单词、句子把课文内容形象生动地讲述一遍,并 且板书key words,让学生跟着老师和黑板上的key words 试着复述所听到的内容,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听、说的能力:再次,让学生整体上快速浏览课文内容。回答老师就课文提出 的问题,在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老师分段精讲语言点和讲解语法知识,让学生先造句,然后朗读 课文、说出段落大意、整理课文结构,接着根据老师设计的话题,就课文内容自由提问和会话,最后进行写的 练习。

(3)听、说、读、写注重实用

“结构法”教学使学生产生对学英语的厌烦情绪,其主要原因是语法知识枯燥乏味,学生在没有语言积累 的前提下必须死记硬背。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在积累语言经验、增强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上下功夫。让学 生听读一些他们

感兴趣的材料,谈论他们熟悉的话题,写一些学生熟悉的题材,在说和写中遇到问题会使学生 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于是主动地寻找能确切地表达思想的句型、语法等。例如,课前进行5分钟讲演,学 生讲述身边发生的事情;大部分学生用英语写日记。为了准备讲演材料和进行写作,他们常常主动问老师、查 字典,这时教师再教相应的语法知识。他们就很感兴趣,而且因为学的东西一下子就能用上,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外语的兴趣,提高了运用外语的能力。

(4)流畅性先于准确性

传统教学所教出来的学生之所以只会“哑吧外语”,是因为大龄儿童自我意识较强,加之语言经验少,总 是用语法结构来套要表达的句子,因而不能很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我们提出在口语能 力方面坚持“流

畅性先于准确性”的原则,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幼儿阶段和小学低年级我们试图 模仿母亲教孩子母语的方法,增强孩子的语感和流畅性;当学生对英语听力和口语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再教给 他们相应的认读、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当学生的语法知识逐步积累起来时,再进一步规范口语的 准确性。我们认为,改革传统的“结构法”教学,按人类语言发展的自然顺序教学。是发展语言能力的教学保 证。

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本形式。因此,课堂教学要增加 语言实践活动的广度和密度,坚持“大密度、快节奏、多重复、滚动式向前发展”的原则,提高每分钟的效率 ,以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坚持在课堂上精讲多练,也就是先操练,使之在操练过程中感知语言结构特点;然 后引导学生归纳,加深理解。在这种语言现象的反复进程中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课堂上我们从“精讲”中挤时间,让学生进行操练活动,这也为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供了基础和 素材。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如英语知识竞赛、英语书法和简笔画比赛、英语歌曲比 赛以及英语会话比赛;组织学生改编课文并自编自演、参加大学生的英语角活动,课外阅读英文报刊《China Daly》,读—些简易英汉对照故事等,有的学生已能借助字典阅读英文原著。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激发 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习惯,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测试 表明学生的会话及阅读能力均达到或超过高二水平。因此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 ,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必要件。

五、小结

1.经过几年的实验,实验班学生的外语综合成绩超过了高中二年级的水平,在口语和听力方面能力的发 展尤为突出。

2.我们认为,及早开设外语课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前提:改革“结构法”教学、按人类语言发展的自然顺 序教学是发展语言能力的教学保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必要条 件。

篇12:双序结合整体教改外语实验报告

作者:张景焕、辛宝琦、李鹰、王丽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从初中开始上外语课,上几

学期外语课之后就迅速地产生 了对外语课的厌烦情绪,即使研究生毕业之后,

绝大多数人也只能书面翻译和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而不能 流利地与外国专

家进行口头学术交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外语教学方法与指导思想

有误,另一方 面是学生接触外语太晚,错过了口头语言发展的敏感时期。双序

结合整体教改实验力求改变这种局面,从改革 传统的设课方式入手,遵循“语

言发展先于数理思维发展”这一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革传统的结构语法教

学思想:从学前中班始开设英语说话课,小学,一、二年级不开设数学课,而开

设以培养学生日常交际能力为 目标的英语课,三至五年级进行认读、读写能力

的培养,初中侧重阅读和语法教学,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能 力。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1.实验的阶段划分

幼儿阶段侧重听说和语感的培养,坚持让幼儿在游戏中多方感知语言材料;

小学阶段,要求在学生五年级 毕业时能比较流利地运用外语交谈,掌握基础读

写技能和一些基本语法知识;初中阶段进行以阅读、写作为主 的系统训练和语

法知识学习,实验班学生初中毕业时达到高中毕业水平。

2.教师、教材与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师的选择上比较注重教师自身的口语水平。

从幼儿园中班到小学二年级,使用山东师大教科所与实验教师共同编写的

《少儿英语教材》,从小学三年 级开始,使用L. G. Alexander编写的《Look,

Listen & Leam》(简称3L)教材,为迎接中考,初中二年级开 始用两年时间学

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材”6册。

由于我们的实验目标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在低

年级较重视听、说训练,到了 小学高年级特别是从初中开始,才强调对写和语

法结构的学习,教学方法上比较注重交际教学方法的运用,以 培养学生运用英

语的交际能力。

3.实验结果的评估

(1)在实验结束时对这生听、读、写和语法知识进行全面的测试。测试所

用材料为高中二年级期末高中统 考题。

(2)结合本班特长,对实验班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摸底考试,试题由课

题组编写。

(3)对学生学过的单词、词组、句式做全面考查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幼儿段实验结果

实验班幼儿经两年英语学习,平均掌握单词476个,日常用语215句。英语

歌曲20首,发展了幼儿外语听说 及口语能力。幼儿普遍发音准确、清晰,培养

了良好的语感。幼儿段结束前,通过师生对话、看图说话、听录 音找图片、汉

译英、英译汉等方式,对幼儿英语水平进行全面鉴定。测试题目涉及213个单词,

300句日常语。 测试结果是及格率100%,优秀率86%。

2.小学段实验结果

二年级实验班学生平均掌握英语单词1037个。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听力及会

话能力,能进行日常会话,能与 外宾进行简单交谈。听、说、会话程度相当于

初中毕业生。三年级实验班学生能阅读简单课外英语读物,会唱 英语歌曲28首。

四、五年级实验班学生的听力及会话能力相当于高中毕业生,五年级学生认识单

词2000个左右 ,提前完成了实验预期目标。

3.初中阶级段实验结果

(1)实验班学生综合测试结果

实验结束后,我们对实验班和高中二年级的一个普通班同时进行了测试。测

试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总 成绩优于高中二年级普通班的成绩,在阅读理解、

写作等各分项能力上成绩与高二普通班成绩持平,听力、读 音、语法成绩高于

高二普通班,语法知识中close test的成绩最好(实验班平均分11.93;

高二普通班平均分为6.14,t=14.59,P<0.001),说明实验

班学生语感强,语言经验积累得多,语言材 料掌握得更熟练。

(2)学生听力与口语方面的测试结果

实验班学生对熟悉单词组成的短文的听力正确反应已达90%以上。小学阶

段已基本掌握了语音、语调, 能就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问答及简单的英语会话。

经过初中阶段的教学,学生的口语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测试 表明学生英语的会

话能力亦较高。但会话能力低于听力的发展水平,听力较好的,相应的口语能力

也较强,在 会话时反应迅速敏捷,回答问题正确率高,但仍达不到听力所能达

到的水平。而那些听力较差的学生,口语能 力则更显不足,单纯考查语法知识

尚能应付自如,而应变能力和组织材料的能力则不足,显示出外语学习中语 法

知识的掌握易于听力的提高,听力提高易于口语的发展这样一个顺序。

(3)学生掌握词汇和句型的情况

实验班学生现已学习和认知了近4500个单词,约1200个相关的惯用

语及固定搭配,其中领会式掌 握3200个单词,复用式掌握约2000个单

词。动词时态句型方面,已学了12种时态中的8种,对其中 有4种(一般现

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现在完成时)已能在写作和会话中应用,各种

词类、句型都 已接触过并能运用自如。

四、讨论

1.关于开设外语课时间的思考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学习母语的关键期是从出生到6-7岁的几年

里,如果在这几年里尤其是早期 ,人被剥夺了学习语言的机会,那么这-损失

将是终生难以弥补的。有研究表明,学习外语口语的最佳期也在 学前的这几年

里。因此,国际上有外语教学低龄化的趋势。这种低龄化体现了近年来教育界的

研究成果,即低 龄儿童比大龄儿童或成人在外语学习上有优势。其优势体现在

一是语言模仿、接受贯通和运用的能力强、速度 快;二是文化传统与心理积淀

的定势小,因而能够较快地熟悉、理解与语言发展密切相关的异国文化背景和民

俗风情,易于接受语言的熏陶。另外,在学前阶段,儿童的母语还没有得到稳固

的发展,这就可以避免大龄儿 童和成人在学习外语中的“翻译”过程,可以直

接吸收和贯通外国语言的结构框架。关于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研 究也表明,0-

1.5岁是感知发展阶段,1.5-5岁前为运算阶段,5-11岁为具体运算

阶段,11岁 以上是形式运算阶段。在5岁至11岁的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已

能够认知一个具体事物多方面的特点(Case, 1985)。我们顺应人类个体心

理发展的这个客观规律,在幼儿园中班(5岁左右)就开设英语课,让儿童 在

活动中从各个方面认知、熟悉英语,积累外语语言知识经验,在积累了大量感性

经验的基础上认读字母及学习语法结构,实验结果证明效果是好的。说明及早

开设外语课有利于掌握地道的外国语言,尤其是在听力与口 语方面其效果更好。

因此,及早开设外语课是学习地道外语、发展语言能力的前提。

及早开设外语课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呢?“双序实验”所采用的方法一是

在幼儿阶段开设英语,早期只 让儿童听、说和认读,儿童学习语言的积极性非

常高,儿童年龄越小,头脑中语言潜在模式的可塑性越大,掌 握语言越容易。

二是在小学期间遵循“数理思维发展落后于语言发展”的规律,推迟了数学课开

设的日期,为 系统的外语口语学习和听力训练赢得时间,因而没有加重学生的

学习负担。

2.改革传统的“结构法”教学,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外语的“结构法”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先教语音、词汇和语法,后教口语

和听力,这种教学顺序违背了 人类学习语言的规律。人类掌握语言的正常规律

是:口头语言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只有当口头语言发展到一 定水平之后,书

面语言才能得到顺利的发展。如果将这3个部分割裂开来或者是在学生还没有获

得一定的语言 经验之前就讲授语法知识,其结果必然不会理想。基于上述思想,

实验班的外语教学运用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 观:先教口语后教认读,进而达到

听、说、读、写、译5种能力齐头并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实验班遵循 了

以下几条原则:

(1)阶段侧重,综合训练

学习外语,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在学习的不同

阶段可以有所侧重。在小学低 年级,以听说训练为主,同时进行适当的读写训

练。当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和习惯,掌握了一定数量 的词汇,并初步

接触了大部分的基本语法之后,应在继续进行听、说、写训练的同时,侧重培养

阅读理解能力 。

(2)听说领先,全面发展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外语能力,尤其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我们不

仅从教学实验总体设计上遵循 “积累语言感性经验,提炼形成语法知识”的原

则,在开始读写和系统讲述语法知识之时,我们也仍然坚持这 一思想。具体授

课中我们采用整体感知、分段掌握、精讲语法点的方法教学。首先,采取视听导

入的方法,先 放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其次,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单

词、句子把课文内容形象生动地讲述一遍,并 且板书key words,让学生跟着

老师和黑板上的key words 试着复述所听到的内容,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

英语的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听、说的能力:再次,让学生整体上快速浏览课

文内容。回答老师就课文提出 的问题,在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老

师分段精讲语言点和讲解语法知识,让学生先造句,然后朗读 课文、说出段落

大意、整理课文结构,接着根据老师设计的话题,就课文内容自由提问和会话,

最后进行写的 练习。

(3)听、说、读、写注重实用

“结构法”教学使学生产生对学英语的厌烦情绪,其主要原因是语法知识枯

燥乏味,学生在没有语言积累 的前提下必须死记硬背。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就

必须在积累语言经验、增强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上下功夫。让学 生听读一些他们

感兴趣的材料,谈论他们熟悉的话题,写一些学生熟悉的题材,在说和写中遇到

问题会使学生 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于是主动地寻找能确切地表达思想的句

型、语法等。例如,课前进行5分钟讲演,学 生讲述身边发生的事情;大部分

学生用英语写日记。为了准备讲演材料和进行写作,他们常常主动问老师、查 字

典,这时教师再教相应的语法知识。他们就很感兴趣,而且因为学的东西一下子

就能用上,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外语的兴趣,提高了运用外语的能力。

(4)流畅性先于准确性

传统教学所教出来的学生之所以只会“哑吧外语”,是因为大龄儿童自我意

识较强,加之语言经验少,总 是用语法结构来套要表达的句子,因而不能很流

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我们提出在口语能 力方面坚持“流

畅性先于准确性”的原则,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幼儿阶段和小学低

年级我们试图 模仿母亲教孩子母语的方法,增强孩子的语感和流畅性;当学生

对英语听力和口语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再教给 他们相应的认读、语音、词汇和

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当学生的语法知识逐步积累起来时,再进一步规范口语的 准

确性。我们认为,改革传统的“结构法”教学,按人类语言发展的自然顺序教学。

是发展语言能力的教学保 证。

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本

形式。因此,课堂教学要增加 语言实践活动的广度和密度,坚持“大密度、快

节奏、多重复、滚动式向前发展”的原则,提高每分钟的效率 ,以减轻学生的

课外负担。坚持在课堂上精讲多练,也就是先操练,使之在操练过程中感知语言

结构特点;然 后引导学生归纳,加深理解。在这种语言现象的反复进程中促进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课堂上我们从“精讲”中挤时间,让学生进行操练活动,这也为进行丰富

多彩的课外活动提供了基础和 素材。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课外

活动,如英语知识竞赛、英语书法和简笔画比赛、英语歌曲比 赛以及英语会话

比赛;组织学生改编课文并自编自演、参加大学生的英语角活动,课外阅读英文

报刊《China Daly》,读-些简易英汉对照故事等,有的学生已能借助字典阅读

英文原著。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激发 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

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习惯,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测试 表

明学生的会话及阅读能力均达到或超过高二水平。因此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

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 ,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

五、小结

1.经过几年的实验,实验班学生的外语综合成绩超过了高中二年级的水平,

在口语和听力方面能力的发 展尤为突出。

2.我们认为,及早开设外语课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前提:改革“结构法”教

学、按人类语言发展的自然顺 序教学是发展语言能力的教学保证;提高课堂教

学质量、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必要条 件。

* 本文由张景焕、辛宝琦、李鹰、王丽执笔

[1]Lenneberg. E, 1967.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New York:Wiley.

[2]Case, E. 1985.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Birth to Adulthood. rlando, FL:Academic Press .

篇13:N-烯丙基酰胺的不对称双羟化反应

N-烯丙基酰胺的不对称双羟化反应

用1:1的叔丁醇和水作溶剂,在0 ℃条件下,不同酰基取代的N-烯丙基酰胺在Sharpless催化剂作用下发生不对称双羟化反应,生成手性二醇的'产率高达89%,其中N-烯丙基苯甲酰胺获得了50%的对映选择性.

作 者:耿小兰 GENG Xiao-lan  作者单位: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制药工程系,江苏,徐州,221116 刊 名:应用化工  ISTIC英文刊名:APPLIED 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 38(9) 分类号:O622.3 关键词:N-烯丙基酰胺   不对称双羟化   Sharpless催化剂  

篇14:甲基磺酸催化合成季戊四醇双缩醛(酮)

甲基磺酸催化合成季戊四醇双缩醛(酮)

季戊四醇双缩醛、双缩酮化合物在工业和有机合成中应用广泛.工业上常作为增塑剂、抗氧剂、杀虫剂和表面活性剂的'消泡剂,在有机合成中用来合成有生理活性的物质和作为醛、酮的保护基团.

作 者:王敏 宋志国 姜恒 宫红 WANG Min SONG Zhi-guo JIANG Heng GONG Hong  作者单位:王敏,WANG Min(渤海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宋志国,SONG Zhi-guo(渤海大学科技实验中心,辽宁,锦州,121000)

姜恒,宫红,JIANG Heng,GONG Hong(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宁,抚顺113001)

刊 名:化学研究与应用  ISTIC PKU英文刊名:CHEM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年,卷(期): 20(1) 分类号:O622.4 关键词:甲基磺酸   季戊四醇   双缩醛   双缩酮  

篇15:苯甲醛缩氨基脲铜(Ⅱ)配合物为载体的高选择性硫氰酸根离子电极的研究

苯甲醛缩氨基脲铜(Ⅱ)配合物为载体的高选择性硫氰酸根离子电极的研究

首次研究以苯甲醛缩氨基脲铜(Ⅱ)[Cu(Ⅱ)-BASA]为中性载体的PVC膜电极,该电极对硫氰酸根离子(SCN-)具有优良的电位响应特性并呈现出反Hofmeister选择性行为,其选择性次序为:SCN->ClO-4>I->Sal->Br->NO-3>Cl->NO-2>SO2-3>SO2-4->H2PO-4.电极在pH 6.0的磷酸盐缓冲体系中,对SCN-在1.0×10-1~8.0×10-6mol/L浓度范围内呈近能斯特响应,斜率为56.0 mV/pSCN-(28℃),检测下限为3.0×10-6mol/L.采用交流阻抗技术和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初步研究了阴离子与载体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配合物中心金属原子的.结构以及载体本身的结构与电极的响应行为之间有非常密切的构效关系.该电极具有响应快、重现性好、检测限低、制备简单等优点.将电极初步应用于实际样品废水分析,结果与HPLC法一致.

作 者:柴雅琴 孙志勇 袁若 甘贤雪 许文菊 徐岚  作者单位:柴雅琴,袁若,许文菊,徐岚(西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现代分析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

孙志勇(遵义医学院基础化学教研室,遵义,563003)

甘贤雪(宜宾学院化学化工系,宜宾,644007)

刊 名:化学学报  ISTIC SCI PKU英文刊名:ACTA CHIMICA SINICA 年,卷(期): 61(9) 分类号:O6 关键词:苯甲醛缩氨基脲铜(Ⅱ),中性载体,离子选择性电极,硫氰酸根  

篇16:双乙酰基二茂铁双缩二胺席夫碱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双乙酰基二茂铁双缩二胺席夫碱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通过双乙酰基二茂铁与两种二胺化合物缩合合成了两种新型的含二茂铁席夫碱,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证.

作 者:刘玉婷 晏会新 尹大伟 LIU Yu-ting YAN Hui-xin YIN Da-wei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教育部轻化工助剂化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21;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刊 名:精细化工中间体  ISTIC英文刊名:FINE CHEMICAL INTERMEDIATES 年,卷(期):2009 39(6) 分类号:O621.252 关键词:双乙酰基二茂铁   乙二胺   二乙烯三胺   席夫碱  

实验报告

羟基脲片说明书

商务英语常用缩略语表

缩句的练习题

smt实验报告

小学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实验报告

双缩脲反应的实验报告范文(通用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双缩脲反应的实验报告范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