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词的散文随笔:雨霖铃·秋别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PD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谈诗词的散文随笔:雨霖铃·秋别(共含9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PD”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谈诗词的散文随笔:雨霖铃·秋别

篇1:谈诗词的散文随笔:雨霖铃·秋别

原文标题:书岭伐檀|雨霖铃·秋别

雨霖铃,传唱千年的凄凉曲;送别,寂寞了万载的事;刘永,潦倒半生的人,如今杂糅在一起,如晓风伴着残月,寒潭映着败柳。

昨夜雨疏风骤,却未吹走秋蝉的残生,或者是余生将尽,他们只声嘶力竭的“吱吱”着,许是想留下些什么,无奈这茫茫一片的天地间,能付与清风,已实属不易。

或者柳七就是在这苍穹下与伊人相别的吧。他和她对坐长亭下,一盅接一盅的浓烈下肚,点燃了沉积的情。柳七刚想张口,与伊人一诉衷肠,耳畔便传来艄公催促出发的声音。情至真时,情至深时,山盟海誓到唇边却无以言出。握手长叹后,柳七或者只道了一声珍重,便狠下心,挣脱她的纤纤玉手,徒留千娇面,盈盈伫立。

窃以为下阕是柳七在叙述别后的。辽阔江中,一叶兰舟无力地挣扎,如舟中人无力地酗酒。可惜只一人独酌,自己又偏生愚钝,没有那一人独钓一江秋的洒然,只是想倩酒消愁罢。不消去管他宿醉之后人在何方,不愿去看那风景如画,若少了伊人,便作那并蒂也不过是残荷罢了。

这让我想到另一首词,“纵使倾城还再得,宿昔风流尽矣”。是顾贞观写给公子容若的吧。公子一生,痴绝良善,与柳一般,俱是多情之人。然而柳七,因其卑微身份,不需伪装高尚灵魂,所以爱了便是爱了,从身轻能为掌上舞的英英到无名的闺阁小姐,柳七对每个女子都付与了衷肠,哪怕是一次次的别离。

这应当是这片词的感人之处,也是柳七的感人之处所在。数不胜数的别离,并未使柳七附上“无情书生”的包袱,反而是这一次一次的凝眸握手长叹,让柳词更伤人,亦更情长。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然而柳七,不是谦和有礼的青衫落拓书生,亦不像纳兰公子,出身贵胄,一袭白衣遗世独立。或者他只是一个流连勾栏瓦肆的布衣,或者千年后他仍被人评为俗俚,但无可否认,情之一词,被柳永演绎的缤纷,演绎的恒久。

谁料晓风残月后,又见柳屯田。

作者:朱福松

公众号:绵实未名文学社

篇2:《雨霖铃》诗词鉴赏

《雨霖铃》诗词鉴赏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一个江湖词人,也是一个与词共着生命的专业词人。他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间,这些人都跟当时主要供歌唱的词有着血缘关系,这种生活决定了他以毕生精力来写词。郑振铎先生生说他除词外没有著作,除词外没有爱好,除词外没有学问(《中国插图本文学史》)。这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确能概括初他作为一个专注于词的创作的词人的基本特点。

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前人说他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上片写临别时恋恋不舍的'情绪。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说,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先伏一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帐饮,是指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了心绪;可这时候,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描写握手告别时的情状,感情深挚,出语凄苦。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就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念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想象,而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重复去字,表明行程很远。念字的主语是谁?词里没有交代。从感情来看,应该包括行者和送行者两个方面。分别以后,前去便是楚天辽阔,烟波无际,行人就要消失在烟笼雾罩、广漠空旷的尽处了。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经历了一个时间发展过程,景象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而离人的思想感情则越来越强烈,到最后三句发展到高潮,因而既收束上片,又引出下片。

下片写离别之后的孤寂伤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三句,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可是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 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冷落清秋节,照应到上头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被称为古今俊语。酒醒二字和上片都门帐饮无绪遥相呼应,使人将酒醒后的情景同前面送别时的情景自然地联系起来。妙在词人不写情而写景,寓情于景中。他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便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这两句更推开去,愈想愈远,愈远愈悲。.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照应到上片执手相看两句,离别时是千言万语说不出,离别后是千种风无处说,这就在眼前与将来、现实与推想的对比中,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在感情发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词。

这首词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的风格特色。

篇3:端午节诗词:雨霖铃

屈原尊列,又今复兴,未忘先谒。

阴霾将散劫末,孤忠可泣,英名不灭。

以死驱秦兴楚,奈天意难谢。

汝似宋、之岳鹏飞,又乃明崇焕忠烈。

甜食粽子剥青叶。

采春蒿,系五丝祛孽。

皆神物赐人世,珍此日,众邪魔解。

殉汩罗江,千古流芳浩荡不泄。

笑自我、生死攸关,还是修行却。

[端午节诗词:雨霖铃]

篇4:回眸又见雨霖铃散文随笔

回眸又见雨霖铃散文随笔

一步一断肠,一字一诛心。

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纵有万点泪光又任谁人抹去。

寒蝉,长亭,骤雨,戚戚之声,幽幽之地,戚戚之景,连心都是冷冷清清。秋风萧萧,幕帘飘飘,清酒涩涩,留恋之处,兰舟之香,遮不住离别之伤,挥不去离别之痛,

执手相望,手是热的,暖的。心却是冷的,苦的,涩的,酸的`。温热的手终究是无法触及寒冷的心,那被离别之苦白白蒙上了一层暮霭的心。泪水在眼中,像透明的水晶,那么的动人销魂,却依旧留不住心中的人。眼前的一切怕是早已看不真切了吧!唯一能依稀可见的,便是对面的你了。不为其他,只为我的眼中看的只有你,心里念的只有你,脑中想的只有你。千言万语,竟无语凝噎。是太多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是太多太多的情思,不想让你牵挂;是太多太多的不舍,不愿捆绑你的自由。终还是无语凝噎,泪落玉觞,如你吟的词,谱的曲,勾起万千情思。楚天再阔,暮霭沉沉楚不散,千里烟波,莫失莫忘,念去去,道路一寸一迷茫,其路修远兮,只望君多珍重。

多情自古伤离别

离别自古引相思

相思自古愁断肠

木兰舟香香煞人,清秋节冷冷伤心。

寒寒寒,清秋驱寒寒更寒。

愁愁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一思一牵挂,一念一伤心。

暮霭沉沉,杨柳依依,晓风徐徐,残月凄凄,木兰舟泛何处?木兰香飘何地?步步之难行,争渡?争渡?唯见水波荡漾。午夜梦回,夜夜闻见那高山流水,竟愁煞人。

此去经年,木兰几度催人泪,良辰好景如虚设。离愁不尽,如春水迢迢不断,如情思连连不绝,如泪珠串串不息。

念君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念君如蜡炬,成灰泪始干。

念君如磐石,磐石无转移。

念君如蒲苇,蒲苇韧如丝。

又是一年寒蝉凄凄声,还是一座长亭幽幽地,再是一场骤雨戚戚景。

又是一年清秋冷冷节,还是一杯清酒涩涩味,再是一段木兰淡淡香。

一步一断肠,一字一诛心,一思一牵挂,一念一伤怀。

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纵有万点泪光又任谁人抹去?

篇5:雨霖铃柳永的诗词

雨霖铃柳永的诗词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凄切:凄凉急促。

②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③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④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

⑤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简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柳永介绍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雨霖铃》艺术特色鉴赏

北宋婉约大家柳永之所以能被历代读者牢牢记住,《雨霖铃》这首词功不可没。为渗透自己的离情别意,柳永在婉约色彩的抒写中尽情地展露了自己的艺术才华。离情婉约,壮志缱绻,他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虚拟想象的方式和细节描摹的表达,来含蓄委婉地表现自己对心上人的离别之感,又潜隐地想要表达自己欲大展宏图却不能的壮志和心怀,这种矛盾式的描写和抒发,尤能给世人留下无法抹去的深刻印记。

渲染,展现离情的前奏

柳永在词《雨霖铃》的开篇中,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来渲染离别时的情景和烘托自己在后文里所要委婉抒发的情感。离别的环境是深秋骤雨刚刚停歇的长亭旁,一对情侣难离难别、难舍难弃。

在深秋黄昏别离的时候,耳边传来阵阵凄凉悲切的蝉鸣声。“蝉鸣”被赋予了“寒”的寓意,可谓其情感是多么的凄切。柳永在“寒”这个字的锻造和凝练上,寄寓了很精巧的用心,他把人的感情楔入到蝉鸣里,使得悲凉的离别环境给很好地渲染和烘托出来了。

再看,两人“对”长亭而无语,天色即将暗下来。他们面对深秋暮色,双双依恋长亭,因为骤雨而暂时推迟了离别,挨到了日斜天晚。雨洗万物,环境更加冷落。雨歇后,船夫唤“我”登舟,别离就在眼前了,整个景象就显得更加凄凉寒冷和落寞了。

这三句诗里,作者把叙事、写景、状物、摹人、融为一体,既点明了别离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又渲染出了一种足以触动悲愁情怀的气氛,有力地烘托了离情别绪,成为一个情景交融而含蓄深沉的好开篇。

细节,凸显离情的力度

离情别绪难表达,但在柳永笔下,离情别绪是很不难表达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诗,诗人别开生面地用细节描写的'形式,将离情别绪呈现得精致而感人。

唐代孟郊在《古怨别》诗中写道:“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柳永《雨霖铃》词大概是受这首诗的启发,因而概括为两句,抓住“兰舟催发”、行将分袂登舟的场面,刻画他们在离别的最后一刻的行动和情态,写得十分细致和简练。“执手”、“相看”而且是“泪眼”相看,细节描写显现出毫端和细微。“无语”写外在的表现,“凝噎”状内心的感情。离别之时,本来应该是“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但由于过于悲伤,万千情思全部都凝结在胸中,许多的话语竟然一句也说不出来,咽在喉间。

用细节描写来展现两人离别的外在情态和内在的心理,通过人物的行动细节和情态的刻画,《雨霖铃》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他们极其复杂却又真挚的内心活动。真可谓细腻纯真,妙到毫巅。

拟想,抒写离情的华章

在《雨霖铃》上片即将收束之处,柳永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二句来虚拟和想象别后的情景,把感情注入到景象当中,贯穿到词的上下片里。

我们看,“念”字的运用就是作者对人物形象“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这也是拟想方式的集中表现。“去去”两字重叠说出,作者对离去的情感被渲染得委婉隐约,包含着越去越远的心理。再配以“千里烟波”和“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些景象的衬托,作者所拟想的别后情形也就构成了整首词最为艳丽的华章。

在拟想的情形里,“烟波”指江波浩渺,这就好像江面被轻烟笼罩着一般,衬以“暮霭”,景象中的朦胧之感也就油然而生。在傍晚的云雾里,主人公遥望广阔的楚湘天地,无垠的波涛在苍茫的云霭下,恰恰像是被烟雾笼罩着,给人以阴沉沉的感觉。

这两句诗是诗人在想象中极力描写出的景和抒发出的情的表现。行程之辽远,天地之空旷,前途之迷蒙,心境之黯淡,无不在这字里行间渗透出来了。

内心缱绻于那段难割舍的感情,主人公的真实想法也就被作者浓缩在了拟想的方法当中。放眼再看,全首词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的景象拟想,是柳永婉约词中的艺术精华,因历代很多的评论家都对此分析得周全,我也就不多言了。

离情是难以描摹和抒发的,但若能从艺术价值的角度去研读柳永《雨霖铃》的内蕴,或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在赏读柳永的《雨霖铃》时,又设若能抓住其艺术表达方面的渲染、拟想和细节等特点来展开,或许就会有新颖的体悟和深远的借鉴价值。

篇6:雨霖铃·望归诗词

云缀天际,时感交错,暮光稀微。春暖花开依旧,往复轮回,与谁共望。醉饮铁树银花,不以喜悲也。未世事、不落尘埃,千里只现少年郎。

几载漂泊多惆怅,欲转身,北雁已南归,索影孤迹何去?良人归,玉人悦歌。玉兰也开,不知何时几许几枝?合家举酒把言欢,共享天伦乐。

【附注:《雨霖铃·望归》是由《望》和《归》 组合成的】

《望》

云缀天际,时感交错,风色正晚,暮光稀微。

天下已定,未决世事,与谁共望,而不喜悲。

一抹淡香,半枝腊梅,冻雨寒霜,不落尘埃。

十载惆怅,五载漂泊,辗转身后,吾燕已归。

《归》

遥望天无际,

何时把家还。

野马喜阔原,

飞蛾恋灯火。

冰封雪飘,春暖花开,

红尘依旧美。

枯藤瘦马在天涯,

千里只现少年郎。

归兮,归兮。

良人归来,玉人悦歌,

相思终得见。

磨刀霍霍向猪羊,

合家举酒把言欢。

篇7:雨霖铃柳永诗词鉴赏

《雨霖铃》的由来

《明皇杂录》记载:帝(唐玄宗)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杨玉环),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弟子唯张野狐(徽)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宋王灼《碧鸡漫志》云:今剑州梓桐县地名上亭,有古今诗刻记,明皇闻铃之地,庶几是也。《杨妃外传》又载,上皇还京后,复幸华清,从官嫔妃多非旧人,于望京楼下,命张野狐奏《雨淋铃》曲,上四顾凄然,自是圣怀耿耿,但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世中。

于此可见唐明皇晚年已有《雨淋铃》悲凉凄楚之曲。而后诗人又敷衍其事而赋诗吟咏之。

白居易叙述唐明皇杨贵妃历史悲剧的名篇《长恨歌》中有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元稹《琵琶歌》: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因兹弹作雨淋铃,风雨萧条鬼神泣。张祜《雨淋铃》:雨淋铃夜却归秦,犹是张徽一曲新。长说上皇和泪教,月明南内更无人。杜牧《华清宫》:零叶翻红万树霜,玉莲开蕊暖泉香。行云不下朝元阁,一曲淋铃泪数行。罗隐亦有诗咏之云:细雨霏微宿上亭,雨中因感雨淋铃。贵为天子犹魂断,穷著荷衣好涕零。剑水多端何处去,巴猿无赖不堪听。少年辛苦今飘荡,空愧先生教聚萤。一曲淋铃泪数行,是这首曲的基调,可见其哀惋幽怨的感人和艺术力量。

宋代词人据《雨淋铃》曲,而创《雨霖铃》双调慢词,而柳永的这首《雨霖铃》就是这一词牌的优秀之作。王灼《碧鸡漫志》又云: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音。王灼所说双调雨霖铃慢,即今所见《雨霖铃》词调。颇极哀怨,便是其格调特点。

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的风格特色。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鉴赏《雨霖铃》。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一个江湖词人,也是一个与词共着生命的专业词人。他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间,这些人都跟当时主要供歌唱的词有着血缘关系,这种生活决定了他以毕生精力来写词。郑振铎先生生说他“除词外没有著作,除词外没有爱好,除词外没有学问”(《中国插图本文学史》)。这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确能概括初他作为一个专注于词的创作的词人的基本特点。

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前人说他“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上片写临别时恋恋不舍的情绪。“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说,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先伏一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帐饮”,是指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了心绪;可这时候,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描写握手告别时的情状,感情深挚,出语凄苦。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就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念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想象,而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重复“去”字,表明行程很远。“念”字的主语是谁?词里没有交代。从感情来看,应该包括行者和送行者两个方面。分别以后,前去便是楚天辽阔,烟波无际,行人就要消失在烟笼雾罩、广漠空旷的尽处了。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经历了一个时间发展过程,景象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而离人的思想感情则越来越强烈,到最后三句发展到高潮,因而既收束上片,又引出下片。

下片写离别之后的孤寂伤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三句,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可是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 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冷落清秋节”,照应到上头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被称为“古今俊语”。“酒醒”二字和上片“都门帐饮无绪”遥相呼应,使人将酒醒后的情景同前面送别时的情景自然地联系起来。妙在词人不写情而写景,寓情于景中。他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便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这两句更推开去,愈想愈远,愈远愈悲。.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照应到上片“执手相看”两句,离别时是千言万语说不出,离别后是千种风无处说,这就在眼前与将来、现实与推想的对比中,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在感情发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词。

这首词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的风格特色。

篇8:柳永诗词名作《雨霖铃》鉴赏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节选自《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篇9:柳永诗词名作《雨霖铃》鉴赏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柳永

雨霖铃翻译

柳永 雨霖铃

雨霖铃朗诵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扩写

柳永《雨霖铃》教案

古诗《雨霖铃寒蝉凄切》

谈诗词的散文随笔:雨霖铃·秋别(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谈诗词的散文随笔:雨霖铃·秋别,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