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500字(共含15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创业板鹅”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说到这个话题,我相信很多人都恐惧,我也不例外。
三十好几的女人了,每天依然驻足镜前;每天依然在衣橱里翻找衣服;每天依然羡慕年轻的女孩——原因何在?臭美。想依然年轻漂亮。残忍地说:“想永留青春,不想变老。”这是很多人的通病,特别是女人。
而莫里对衰老有着乐观的理解,莫里认为,人为什么害怕衰老?
“因为生活的不满足,生活的不充实,生活的无意义。如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
细想自己又何尝不是,我不想回到从前,因为那时我们单纯;我们幼稚;我们不谙世事;我们醒悟不了工作的含义;我们不懂人情的珍贵等等。而这些改变,这些所得,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就如莫里所说:“如果你一直不愿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
我们每个人都羡慕年轻人,但关键是我们得接受现状并自得其乐。因为年轻的好时光我们也经历过。
衰老并不等于衰败。衰老会让我们有一种成就感:我们养育子女;我们工作出色;我们帮助别人;我们奉献自己等等。这样我们就不再对衰老恐惧,而会慢慢的乐于接受。就像死亡一样,这是自然规律,谁都无从掌控。
人这一辈子,活着不容易,那就少给自己一些过不去,充实而幸福的老去。
读了这本书,自己的思想又充实了许多,而莫里的精神也深深扎根心中,照亮自己,让自己立志成为像莫里一样的教师——一位终生的教师!
也许一个高一学生来讨论生死的问题显得太幼稚了,但我还是想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An old man. An young man.
莫里老人在大学里遇到了米奇,从此建立师生关系。大学毕业后,米奇和以前的人失去了联系,包括莫里,直到夜线节目播出,米奇才想起大学教授莫里。而后十几个星期里,米奇都抽出一天时间去陪莫里,直到莫里去世。
莫里患的病叫ALS,也叫渐冻症。这种病会把你的精力,力气慢慢榨干,直到把你肺部的肌肉也榨干时,你就挂掉了,因为你不能再呼吸了。此为一种极其恶心而变态的疾病,和HIV值得一拼。当ALS渐渐夺去你的行动能力时,那是一种极大的痛苦,还比不上直接。你会眼睁睁地看着你自己一点点地,从一个人,变成一摊泥……不能跑步……不能走路……不能吃饭……
即使病体日渐衰弱,时日无多,莫里老人也选择了异于常人的态度来面对疾病和死亡。还是让ALS把你揉成一个纸团然后扔到死神的篮筐里?
面对死神,他积极乐观;面对情感,他敢爱敢恨。
即使在其死后,这种态度也在影响着世界。
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他一直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当失去了自理能力,饮食起居不得不靠人照顾时,他颇感失落。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因身体不适而悲观,而是尝试着享受这种“重回婴儿时代的感觉”。虽然童年时莫里老人缺乏家人的关爱,但是如今重病在床,却得到亲友们对待婴儿般地照料和呵护。
学会了死,你就学会了活。
当死神挥舞着小扇围着你载歌载舞,你所能做的,就是用仅存的力气和时间去和爱你的人或你爱的人打声招呼,顺便取笑一下死神:你看我还有这么多人可以去珍惜。珍惜每一片叶子,珍惜每一缕清风。为不幸的人悲伤,和幸福的人高兴。人在临死前都会变得比较善良。只有面对死亡,你才知道最好的生活方法。
有“死而复生”的人描述过死亡后的几分钟内的感觉:感到身体不受了限制,但也不能随便动,你会在前上方看到一个巨大的白光团,神圣而又庄严,你会情不自禁地向那个白光团飘去……
生与死,只是身体上的,精神会永存。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疾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小水流。
抬腿跨过去就行了。
活出精彩!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便是《相约星期二》的所有内容概括。面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怎样的兴趣吧?可是,就是因为其精简(注意了,我用的是“精简”,而不是“简单”),它引起了我的注意。
而在写下对该书的心得体会之前,我不得不先将它目录上的内容引用下来,因为有这样的内容,才会使我在获知要写对某本书的读后感时想到了它。
目录如下:
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
第三个星期二——谈论遗憾第四个星期二——谈论死亡
第五个星期二——谈论家庭第六个星期二——谈论感情
第七个星期二——谈论对衰老的恐惧第八个星期二——谈论金钱
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第十个星期二——谈论婚姻
第十一个星期二——谈论我们的文化第十二个星期二——谈论原谅
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第十四个星期二——道别
仅面对这样的目录内容,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
假若给海伦·凯勒三天光明,那么她将在第一天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在第二天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第三天将在当前的日常世界中度过,到为生活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
假若给莫里教授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他最满意的安排是“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他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那么,假若给你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呢?我想过,可是,悲哀的是,除了日常生活中每天都经历的琐碎事之外,我竟不知道我将做什么。在我们看来,我们每天度过的都是完全健康的一天,于是乎,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不知该作何反应了。
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世界环游,或许是功成名就……然而,就在我们每天忙于追梦的时刻,时间已经悄然从身边溜走……其实,莫里教授也不例外吧,所以他才会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美好的每一天。
莫里教授的课,最终将在死亡里划上句号。人生无常,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来临时,你可以感叹青春一去不返,但却无法拒绝衰老和病痛。
莫里教授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要学会和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说,他认为这是人生最困难的事。他在死亡面前,真正做到了与生活讲和。他平静地,以一种超然的心态体验着死亡。这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他说:如果早知道自己可以这么平静地面对死亡,那么过去还有什么困难可怕呢?这句话,是一位临终老人说的,对我们而言,它可以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向生活中每个困难挑战。希望等到几十年后,我们不会心怀遗憾地说这句话。莫里老人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人生,诠释了死亡。
在莫里教授最后的岁月里,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简直能把人逼疯,这并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然而莫里老人却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莫里教授就是这样一边乐滋滋地体验死亡,一边与米奇讨论着人生。
这本书读第一次是因为好奇
读第二次则是因为敬佩和感动。
即使在读了二次之后的现在,我知道我仍是无法体会和理解莫里教授的境界,但是我从莫里教授那获得了一个人生理念:只要用心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相约星期二》,这是一本好书,不管是莫里教授,还是他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他说过的话,都值得你在生命里慢慢体会。
读着这样的书,你我的心灵都会得到一次次的净化。
莫里,米奇.阿尔博姆,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在莫里生命中最后的几个月中,联袂奉献了一堂堂精彩的人生课。
生与死,这两个无比深奥的字,蕴含了人生的真谛。古今中外,无数的思想家,哲学家绞尽脑汁的想知道这二字的含义,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在我看来,从古至今的所有人中,真正只有寥寥几人参悟透了生与死。“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臧克家的这句话揭示了生与死的哲学:人的存在就是为了创造价值。如果你活着,但却没有任何价值,那生与死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你死了,但却为这个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那死与生又有什么区别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生与死只是相对的,死亡便是真正的永生。人只有在死亡的那一刻,回想往昔峥嵘岁月稠,一声叹息,两行浊泪,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在死亡时人人都是哲学家,在那一刻他们已经看穿了俗世,厌倦了这纵横自己一生的尔虞我诈。俗生浮世今看破,黄泉路上莫回头。或许只有死亡,才是真正的超脱。
在波士顿的一个僻静的郊区内,一位病入膏肓,骨瘦如柴的老人忍受着疾病的折磨,给他的一位曾经的学生讲着自己面对死亡的感受。“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庸庸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我想他是对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是没人愿意相信这一事实。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作好准备,我们活着的时候才会更珍惜生活。一旦我们学会了怎样,我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在体验世界,我们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做着自己以为该做的事。在如今这个高速而繁杂的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迷失了自我,心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生活的价值,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们为了迷惑那些戴面具的人而戴上了面具,为了防备那些拿武器的人而拿起了武器。真实的自我在面具下不见天日,在盔甲内固若金汤。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只有人在即将驾鹤西去之时,发现生涯中这所有的一切财产、名誉即将化为乌有之时,他们才会真正的大彻大悟,带着微笑安详地逝去。
莫里正是这样,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在得知自己患有不治之症——ALS之后,莫里没有消沉下去虚度自己为数不多的光阴,而是开始用心感受死亡,并想将其传授给大众。而米奇的出现则为莫里提供了契机。在来日不多的莫里面前,米奇就像一个未经世事的孩子。莫里在他为数不多的几个星期二中,为米奇上了几堂精彩纷呈的人生课。从死亡到恐惧,从衰老到欲望,从婚姻到家庭,从社会到原谅,甚至到人生的意义,这无一不是每个人的生命中必经的几件大事。莫里认为爱会战胜一切,爱永远是胜者。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相爱,或者死亡。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是的,相爱或者死亡。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学生问。‘——与生活讲和。’”是的,与生活讲和。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与生活讲和,这简直是一个充满哲理的审美现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
还有什么?是的,胸怀!莫里老人在临死之前还会默默地为生活在另一个半球的人而流泪。所以,不得不说莫里老人有一个博大、宽广、容纳全世界的胸怀。回想千年之前,一位伟人独自站立在汨罗江畔,身后是狼烟四起的都成,昏庸无能的国君,以及那令他最担忧的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百姓。他本可以离开楚国,凭自己的才华谋一个职位,但他并没有。他选择了与这个多灾多难的楚国共存亡。“身既死兮魂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这是他面对死亡之时,对天地爆发出的最后一声呐喊,随后便义无反顾的投入滚滚波涛之中……汨罗江的波涛翻滚了几千年,他的故事被传颂了几千年,屈原的死是有价值的。
泰戈尔曾说过:“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这是对人生的另一种态度。在面对生与死时,泰戈尔只想活得轰轰烈烈,死得安详平静。人在死亡之时,需要安静,需要静静的聆听心跳的声音,听天地间为自己上的最后一堂课。莫里说过“我想要安详的死去,宁静的死去。”是的,他不想让世界惊惶不安。他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悄然无声的离去。
每天晚上,当我睡着时,我便死去了。第二天早晨,当我醒来时,我又复活了。 ——圣雄甘地
当余秋雨阐述本书由来的时候,我一下想到了中国的《论语》,同样是学生记录老师的言语的书,同样是阐述人生哲理,我一度将它定义为西方的论语。
但当我读到小说的正文,我才发现,《论语》写满了名言警句和人生格言,而《相约星期二》这本小说,更像是记事录或回忆录,它有一定的故事性。两本书是完全不同题材的著作,却传递出来相同的人生思考。
而就作品本身,它所释放出的能量,以及所体现出精神力量,更像是另一本家喻户晓的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同样是与命运的抗争,同样是饱受疾病的摧残,他们都是《老人与海》中的坚韧无坚不摧的精神硬汉。
这样一部饱含能量的书,如果将它拍成电影,会不会又是一部获奖影片呢?这是我看完《相约星期二》的突发奇想。
“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与生活讲和。”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相爱,或者死亡。”
“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慵慵。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
读过这些,你是否觉得人生从此豁然开朗?
我庆幸,庆幸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虽然现在路途艰难,也颇多曲折,但前方的道路必将光明开阔。一份有温度,有情感,传递大爱的事业,值得我去奋斗终身。
莫里一点点被死亡吞噬,而又倔强地跟病魔抗争到最后一刻,完成了一本叫做人生的毕业论文,一部充满力量、启迪与生命力的著作,这一切都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名字:保尔·柯察金。
与保尔·柯察金不同的是,莫里除了展现出一种生命的力量之外,他的言行也同样述说着了诸多做人与人生的道理,而这些道理足以影响和指引我们整个人生。
例如“爱情和婚姻还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有麻烦。”
例如“如果你一直不愿意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
例如“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
你遇到过这样一位好的老师吗?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依然想用自己70多年的阅历和思考,来给这个迷惘的世界教授关于人生的一点思考。莫里,一位罹患渐冻症的社会学教授,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在他的床榻边,给他的学生米奇上了人生最后一课。课堂不需要书本,但讨论的题目很多,涉及到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婚姻、原谅以及死亡。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当莫里谢世后,米奇将听课笔记整理后交付出版,题目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全美轰动,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
在《相约星期二》中,莫里教授用一种平和睿智的'口气来讲述生命这样庞大的命题,他从不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却叫我常常被书中字句触动,不得不停下来,反思曾经那个愚蠢、自负又别扭的自己。
书中有一段讲述原谅的话题。莫里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可是当他妻子生病住院后,他的朋友在明明知道这件事后却没有来看望他,于是莫里伤心地中断了这段友谊。而当他的朋友想和他和解时,他因为自负拒绝了。最后他的朋友死于癌症,而他为自己没有去原谅他感到懊悔—他再也没有机会这样做了。可是,他最终决定原谅自己“我们不仅要原谅别人,也应该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你不应该陷在遗憾的情绪里无法自拔”。年轻时,我们常常因为一时的意气,轻率地做出决定,等时间过去,却再也拉不下面子道歉,然后渐行渐远。可是,如果这是我们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我们还会把这些不甘、自负和失落看的这样重要吗?当这些遗憾成为自己的心结,为什么不学会原谅?无论如何,我们付出的真心不是假的,我们曾经历的欢乐也不是假的,为此,它也值得我们慨然一笑。生活也是如此,扼住命运的咽喉固然慷慨激昂,但当它成为你的负担时,不妨学会与生活讲和。
书中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关于完美的一天。米奇问莫里:“如果你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怎么做?”莫里回答道:“让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共进午餐,然后去公园散步。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或是鸭子。剩下的时间用来跳舞,然后回家美美的睡上一觉。”噢,就是这些吗?不是和总统共进午餐,或是去享受什么奇异奢侈的生活,最普通平静的一天也是最完美的一天。我们常常在追寻社会赋予我们的价值,更大的房子、更高的地位、更多的金钱,为此我们汲汲营营一生,心里想着快快快,不然就要追不上什么了。可是我们为什么要活的这么匆忙呢?当你年老时,回过头去看自己行路匆匆的一生,发现既没有好好陪伴亲人,也没有和朋友欢度一个假期,甚至没有安静下来听过一场夜雨,难道不会遗憾吗?去踏实过好每一天,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去乐于享受生命的每一个阶段,而不必急于追寻结果,也许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当你知道自己要怎么死时,也许你才能明白自己应该怎么活。跳出社会强加给你的框架,也许你就能活得更加自由。
在影视鉴赏课上,社团老师让我们去买一本叫《相约星期二》的书。我买下了这本书,才看了一遍,就感觉很好。
这本书里的莫里教授因为患上了不治之症。从双腿瘫痪到离世,经历了十四个星期,在这十四个星期里,他与自己的学生米奇一起探讨人生的诸多重大问题。
对于莫里我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就是:学会付出爱,你才会付出爱。这句话在莫里的身上得以体现。他的父亲是一个俄罗斯移民。为了躲避服兵役而来到美国。他的父亲是一个冷酷到不近人情的人。在自己的儿子失去母亲时不管不顾,只是每天晚上在看报纸。他还让莫里不要对自己的弟弟说起母亲去世这件事情。再后来,他死的时候,莫里也只是呆若木鸡地望着其尸体。不流泪也不说话。对于这件事我觉得:一个人如果不真心去爱一个人,那那个人也不会爱他。
在第十一个星期时,莫里开始和米奇谈论文化。莫里说道:“你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个社会来替你作出决定。”社会其实是代表着一种文化,但是文化不能够彻底改变别人。有些来自中国的商人表面上说自己不爱财,实际上生活奢侈到不行。就因为中国人要讲究谦虚,不能炫耀。否则会成为众矢之的。一个人遭到打击想痛哭一场,却必须忍着到回家才行。因为公共场合不能这样。全都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是这样。必须注意礼节。但虚伪的礼节有什么用呢?
到第十二个星期时。他们谈论“原谅”这个话题。“临死前先原谅自己,再原谅别人。”这句话是对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临死前,先原谅自己一声的过错。你才会安心地离开。至于原谅别人,莫里引证了自己好友的事情。莫里一直后悔自己到他死去的时候还未原谅他。其实原谅别人不是很难,只要听他说声“对不起。”而不是老死不相往来。免得酿成大错后悔终身。
除了内容,我还对文中的米奇印象深刻。他在社会上拼打了十六年。有名有利,却过得不快乐。如果不是一则新闻。他可能还不知道自己和莫里有个约定。说到这里,我很好奇。小时候我们的父母不是要我们做到米奇这样的生活吗?有稳定的工作和自己的车和房。可他为什么不快乐?
到最后,莫里去世。葬礼结束后,米奇也开始了新的生活。他重新露出笑脸在弹钢琴。(电影片段)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是本好书,我推荐你去看。
《相约星期二》讲述的是一位大学教授,他得了几萎缩性侧索硬化,病魔一点点侵蚀他,从脚到腿,再到肺部。就在他倍感孤独的时候,他的学生米奇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了他的老师,捡拾起若干年前的承诺,重新走进他的生活。
于是,他开始给他的老学生讲人身的课,莫里老人的怡然、泰然、悠然和坦然也常在我的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看完这部电影的后,我感慨万千。
米奇每个星期二都如约而至,手中持有老师爱吃的食品,即使 老师不能吞咽下它们,但可爱的学生仍然持续原来的习惯。
谈论世界——世界的所有人都就应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理解爱。 谈论自怜——人有悲哀,需要时就大哭一场。但悲哀过后要立刻想生活中完美的东西,想要来看自己的人和想听得好听的故事。 谈论遗憾——要习惯于退后一步,经常审视自己的生活。要问自己:“我所做的就是我需要的一切?是不是缺点什么?” 谈论死亡——认识到自己会死亡,并时刻做好准备,但要死而无悔,死而无憾!
谈论家庭——如果没有家庭,便失去了能够支撑的根基。如果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爱抚、照顾和关心,我们拥有的东西就少得可怜。
谈论感情——理解所有的感情。对人的爱恋,对亲人的悲伤,以及由致命的疾病引起的恐惧和痛苦。
谈论对衰老恐惧——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要理解现状并自得其乐,理解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权力。 谈论金钱——钱无法替代温情,权力无法替代温情。因此要给与他人你要给与的东西。 谈论爱的永恒——生活中就应有许多拥抱、亲吻、欢笑、交谈和道别。
谈论婚姻——感情和婚姻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不懂得尊重对方,如果不懂得怎样妥协,如果彼此不能开诚布公的交流,关联都将有麻烦。共同的价值观很重要! 谈论文化——当我们受到威胁时,我们就只会为自己的利益思考,就会视金钱为上帝。要投入到人类的大家庭中去,建立一个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组成的小社会。 谈论原谅——我们不仅仅需要原谅别人,也需要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就应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不好陷在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跟它和解,跟自己和解,跟他人和解。
活出精彩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死亡,是令人悲哀的一件事。可是不幸的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读完《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莫里教授的这句话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也许,不幸的活着会比死亡更加悲哀。 世上总有这样的一部分人,他们总是汲汲营营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他们试着努力关注一大堆世俗标准下的重大问题,却又不时受着能言善辩者的鼓动诱惑,轻易放弃初衷和坚持,终于也没有了自己的判断。他们迷茫,他们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常常忽略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当岁月流逝,他们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开始珍爱身边的一切,开始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有着千千万万个所谓的“来不及”。但到了那刻,也许他们已经到了莫里的那个时候了。于是他们便忏悔、哭泣......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不管以前的生活是怎样,从此刻开始我们都应该用莫里教授的那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去珍惜生命,珍爱生活与他人,让自己过得充实有意义,不要等到生命的终点再回头感叹,那时哪怕你表现得再乐观、再豁达,结局都不会再完美。
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的时候,他们也显得昏昏庸庸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读到这里时,让我想到我们志愿者工作需要长久的全身心的投入,仅仅抱着激情是不够的。你首先需要做的明确自己除了激情、热情、爱心以外你为什么愿意义无反顾地做这个工作。
我想说,爱。你必须爱这个工作。一个志愿者,只有你发自内心地爱这个没有任何酬劳的工作,爱你的服务对象,你才能坚持下去。也许“坚持”这个词不太妥当,我一直认为“坚持”有点勉强的意思,我听过人说,“我要坚持每天跑步”,却没有听人说过“我一定要坚持把游戏玩下去”,更多的时候我觉得是本能,当下,你觉得做义工是你想做的,而不是为了什么而做的。
记住,唯有快乐,才能持久,你要爱你的志愿工作,如果你发现有一天你已经不爱这个工作,而只是为了当初的承诺勉强去做,就是需要停下来的时候了。
当一个人在群体中找不到内心的呼应的时候,他就应该退守回自己的内心生活里。 在学会爱自己的同时分一些爱给别人,你并没有丧失你自己,同时也给别人带来一些慰藉,就是这样,如此简单。
相信美好的东西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莫里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近来,《人民日报》公众微信号夜读也发布了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要相信美好的东西?》。两者的出现相差20多年,但读后却有知音共鸣之感。
一个人能不能过得好,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相不相信自己能过好。因为相信是有力量的。你相信自己是什么样,很可能就会活成什么样。 所谓信心,就是一颗相信的心。它给人勇气、力量和耐心。只要我们愿意去相信生活的精彩、相信他人的善良、相信努力的意义、相信未来不是梦,总有一天,我们会收获属于自己的美好!
《相约星期二》是一位不认为生活中有“来不及”的、最后走向死亡的智者说给他的学生的对生活的感悟。文中的莫里,是一位社会学博士,以前发誓永远天真活泼的活下去,以前是一位舞迷。
他得了几萎缩性侧索硬化,病魔一点点侵犯他,从脚到腿,再到肺部。就在他倍感孤独的时候,他的学生米奇捡拾起若干年前的承诺,重新走进他的生活。米奇每个星期二都如约而至,手中持有老师爱吃的食品,即使老师不能吞咽下它们,但可爱的学生仍然持续原来的习惯。于是,这位丧失了驾驶潜质,丧失了行走潜质的老人坐在轮椅上,躺在病榻上开始了每周一次的人生课。爱怜之感常咬米奇的心,老人的怡然、泰然、悠然和坦然也常在我的脑中跑马。再次品读,读完这本书的时候,这匹马跑得不停蹄。
认识世界——世界的所有人都就应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理解爱。
认识自怜——人有悲哀,需要时就大哭一场。但悲哀过后要立刻想生活中完美的东西,想要来看自己的人和想听得好听的故事。
认识遗憾——要习惯于退后一步,经常审视自己的生活。要问自己:“我所做的就是我需要的一切?是不是缺点什么?”
认识死亡——认识到自己会死亡,并时刻做好准备,但要死而无悔,死而无憾!
认识家庭——如果没有家庭,便失去了能够支撑的根基。如果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爱抚、照顾和关心,我们拥有的东西就少得可怜。心有余悸。
认识感情——理解所有的感情。对人的爱恋,对亲人的悲伤,以及由致命的疾病引起的恐惧和痛苦。
认识对衰老恐惧——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要理解现状并自得其乐,理解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权力。
认识金钱——钱无法替代温情,权力无法替代温情。因此要给与他人你要给与的东西。
认识爱的永恒——生活中就应有许多拥抱、亲吻、欢笑、交谈和道别。
认识婚姻——感情和婚姻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不懂得尊重对方,如果不懂得怎样妥协,如果彼此不能开诚布公的交流,关联都将有麻烦。共同的价值观很重要!
认识文化——当我们受到威胁时,我们就只会为自己的利益思考,就会视金钱为上帝。要投入到人类的大家庭中去,建立一个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组成的小社会。
认识原谅——我们不仅仅需要原谅别人,也需要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就应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不好陷在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跟它和解,跟自己和解,跟他人和解。
我的一生没有遇到这么好的老师,不惑之年的门槛旁,莫里老人补充了这个空缺。他用智慧把我打磨得有点发亮。是啊!该是思考就应追求什么,避免什么样的错误的时候了。
凡事宜早不宜迟!
你遇到过这样一位好的老师吗?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依然想用自己70多年的阅历和思考,来给这个迷惘的世界教授关于人生的一点思考。莫里,一位罹患渐冻症的社会学教授,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在他的床榻边,给他的学生米奇上了人生最后一课。课堂不需要书本,但讨论的题目很多,涉及到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婚姻、原谅以及死亡。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当莫里谢世后,米奇将听课笔记整理后交付出版,题目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全美轰动,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
在《相约星期二》中,莫里教授用一种平和睿智的口气来讲述生命这样庞大的命题,他从不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却叫我常常被书中字句触动,不得不停下来,反思曾经那个愚蠢、自负又别扭的自己。
书中有一段讲述原谅的话题。莫里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可是当他妻子生病住院后,他的朋友在明明知道这件事后却没有来看望他,于是莫里伤心地中断了这段友谊。而当他的朋友想和他和解时,他因为自负拒绝了。最后他的朋友死于癌症,而他为自己没有去原谅他感到懊悔—他再也没有机会这样做了。可是,他最终决定原谅自己“我们不仅要原谅别人,也应该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你不应该陷在遗憾的情绪里无法自拔”。年轻时,我们常常因为一时的意气,轻率地做出决定,等时间过去,却再也拉不下面子道歉,然后渐行渐远。可是,如果这是我们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我们还会把这些不甘、自负和失落看的这样重要吗?当这些遗憾成为自己的心结,为什么不学会原谅?无论如何,我们付出的真心不是假的,我们曾经历的欢乐也不是假的,为此,它也值得我们慨然一笑。生活也是如此,扼住命运的咽喉固然慷慨激昂,但当它成为你的负担时,不妨学会与生活讲和。
书中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关于完美的一天。米奇问莫里:“如果你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怎么做?”莫里回答道:“让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共进午餐,然后去公园散步。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或是鸭子。剩下的时间用来跳舞,然后回家美美的睡上一觉。”噢,就是这些吗?不是和总统共进午餐,或是去享受什么奇异奢侈的生活,最普通平静的一天也是最完美的一天。我们常常在追寻社会赋予我们的价值,更大的房子、更高的地位、更多的金钱,为此我们汲汲营营一生,心里想着快快快,不然就要追不上什么了。可是我们为什么要活的这么匆忙呢?当你年老时,回过头去看自己行路匆匆的一生,发现既没有好好陪伴亲人,也没有和朋友欢度一个假期,甚至没有安静下来听过一场夜雨,难道不会遗憾吗?去踏实过好每一天,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去乐于享受生命的每一个阶段,而不必急于追寻结果,也许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当你知道自己要怎么死时,也许你才能明白自己应该怎么活。跳出社会强加给你的框架,也许你就能活得更加自由。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为本书的资料概括。应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的兴趣?但是,看一看这本书的目录吧:世界、自怜、遗憾、死亡、恐惧、永恒…看到这些,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
作者,我们权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样忙碌于工作的缝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电视采访,嘉宾是他的大学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毕业时曾与老师有约相见。而此时的莫里已经患了肌萎缩症(ais),一种不治之症,莫名的冲动驱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师。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会应老师的要求来上课。十四周后,课程学完了,老师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来的却是一本200页的畅销书,名字叫—“相约星期二”。
我们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当中的,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正因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至死都好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教授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决定潜质。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谓我们的需要,却经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潜质之外买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的圈套?千辛万苦送孩子出国,是你的需要还是西方世界的诱惑?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方具,放松别人,也是放飞自己。
生活是很艰难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应对它们,我们该怎样办呢?莫里教授给出他的答案:世间病与痛,尽付笑谈中。
“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这就是教授死亡前设想被火化时的话语。最后一堂课,他期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爱徒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的说话了。”恩师说:“到时候,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
听一听这幽默的对话吧,死亡也能够这样的诗意。
假设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该如何度过?莫里是这样设想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能够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齐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爱吃鸭子——剩下的时刻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许这就是所谓幸福的本质吧!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奋斗,来满足我们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来抚平我们焦虑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态却是金黄色的,他说:“我感觉到了依靠别人的乐趣。此刻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如果早知道应对死亡能够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死亡带给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详的“圆寂”。高明的是,莫里不仅仅能够把杯具变成喜剧,甚至能够将这一切升华为课程。14堂课的旅程,不就是我们人生的'主题吗?
每一天我睡下,我就死去,而当第二天我醒来,我便新生。
这句话出自《TuesdaywithMorrie》,这是一本给人启迪很大的书,影响力不会震撼,不像blockbuster一样给肾上腺激素瞬间加满马力,而像蛇毒一样慢慢渗入心里的每一个角落。文字十分婉转,不是矫情的小清新也不是满篇的网络用语,给人一种充满了敬佩的感觉,你会充满敬佩地读完这本书。
书是ESL课程的老师推荐的,也是他文学课上的内容。里面的两个主人公——Morrie与Mitch,关于人生,爱,死亡,给予的谈话,mitch,本书的作者,学生一样聆听着morrie的教诲。而Morrie则是一个将死之人,他身上每一个细胞都蕴藏着死亡的种子,而mitch,他的学生,每周二的聆听似乎可以传承morrie的精神一般。
书中所说,物质的世界是虚假的,人们天天重复着相同的,无聊的内容,自己将自己引领向虚假的世界。Morrie所提倡的那个世界是充满了爱,给予,慷慨与大方,他享受每一件细小又快乐的事情,即便是他拥有一个不快乐的童年。他学习宗教,他习惯将一只无形的小鸟置于肩上,如佛般问道:“今天我就要死去了吗?我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了吗?”,而回答他的也只有他的心。
Morrie的心是无限的,在他将死的几个月里,他聆听别人读着给他的来信,倾诉。他不会因为自身的病痛再加上别人的苦水而烦恼,而是觉得给予自己的时间给他们,他是快乐的。他早已学会分离,书中称之为detachment,从负面情绪中脱身而出,勇敢面对它们,并对自己说:“这就是我的羞愧,现在我要离开羞愧。”
你学会了如何死亡,你就学会了如何活着。
★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