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文学评析(共含7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阿拉”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饮湖上初晴后雨文学评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苏轼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感谢钱老师将扎实的语文课生动地展现在我们大家眼前。本课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值得回味。我的总体印象是:把握目标,课堂教学闪现出令人欣喜的亮点;设计独特,教学设计凝聚着创新的智慧;诗意课堂,展示了孩子们活泼灵动的思维!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有生动形象的情景创设,又有平实质朴的“读中求悟”学法指导,简约的教学方法,却蕴含着浓浓的语文味。
俗话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评课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堂课的评价是不同的。但观课评课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引领教师用好教材,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站在这样的角度,我以为钱老师的今天的课是成功的。
一、目标明确淡浓相宜
教师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师饱满的情绪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课堂上,我们看到钱老师引领孩子们与文本的对话是充分的,教师的情感是真挚的。钱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目标明确,对生字音、形指导是落实的,学生划出重点字词,老师就抓住这些重点词进行教学,语言文字的训练是扎实的;清晰的板书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何把西湖比作西子,西湖晴好雨奇,西子淡妆浓抹,在诗人眼里都是“总相宜”的。通过朗读与感受,知道古诗是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诗人对西湖的爱和眷恋都融进字里行间了。
中段对于古诗教学的定位,钱老师把握得非常准确,新课标中说: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她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目标的定位就是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体验诗句情感。从这一目标中,我们很容易就看出了她淡化诗意的解释,强调诵读过程中对于诗情感的体验和感悟的意图。那么在今天的教学中,她也的确扎实地落实了这一点。没有在任何一句诗句的意思上过多的纠缠,而把很多的时间放在读,放在对诗歌意境的体会之上,通过突破重点字词的理解去解读诗的大意,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上。比如对于一二两句诗的解读,她就在边读边赏中创设情境,使孩子们在不由自主中就走进了诗句描绘的情境中,由抒他声变成抒己声。
二、层次分明朗读感悟
这首诗押“i”韵,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本节课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古诗读得充分、读得透彻,读的训练力求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初读时,老师明确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解决遇到的难题,培养良好的自读习惯。初读除了读通读顺的要求之外,还渗透了有板有眼地读,读出节奏的要求。这是三上,教师在这里做这样的渗透,我觉得粗中有细,教是为了不教,潜移默化地教育,能让孩子们在今后的古诗学习中,自然地读出诗句的.节奏感。
整堂课中的读也是很有层次的,从语言文字的训练来说,本课贯彻了扎实抓基础的教学思路,例如读诗的环节从初读、指名读、入情入境读、想象读、有感情朗读到最后的背诵,无不体现出钱老师抓语言基础的决心。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课堂中老师以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分组读、导读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与文本作充分的对话,引导学生反反复复地读,实实在在地品,品词、品句,品出景中之情、诗中之意;品出情景交融写法之巧、品出“晴好雨奇”用词之妙,落实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钱老师在入情入境的读时,特别是在教学一、二两句诗时,更是层次分明:第一步:这水是水,这山是山,先抓了“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来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色,品味诗句本身的美感;第二步:这水不是水,这山不是山,不仅仅停留在这水和山,更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展开想象,丰盈文字背后所承载的那些美丽的“好”和“奇”;第三步:这水还是水,这山还是山,这样的“好”和“奇”正呈现在这样的山水之中,通过动情地诵读来达成教学目标。
古诗的学习,是很讲究诵读的。如何去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本堂课中教师就是运用情景奠定了一个情感的基础,然后通过一步一步的深入学习,升华情感,不断地走近诗人,走进诗句,走入情境,与此同时,结合学生对古诗个性化的理解和想象,引导他们有个性化的朗读,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就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个性化的朗读中又体现了一种共性的感受。既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朗读古诗的水平。
三、以“媒”为境领悟诗情
古诗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学生在体会古诗意境方面往往是最困难的。钱老师巧妙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选用与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平湖秋月》《出水莲》等,课堂上,孩子们微微闭眼,静静的坐着凝神细听,耳中满是曲调宛转的古曲,老师深情的叙述。孩子们很轻松地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孩子们说,看到了波光闪动的湖面,看到了水波粼粼的湖面,看到了雨雾蒙蒙的湖面和山色……水光潋滟的湖面,山色空蒙的画面就生动地出现在学生的眼前了!在不断的联想中,孩子们仿佛还看到了苏轼在湖边咏诗看到了许多奇丽的景色,不知不觉中,学生已走进“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西子湖畔。课件中,伴随着一张张西湖图片出示,西湖美丽、多姿、朦胧、奇妙的景色真实生动地展现孩子们眼前。古诗中“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感受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为学生创设出诗的意境;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旋律,学生披文入境,感受了语言文字的精妙。
四、以学定教 灵动思维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这堂课上做的很充分。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导入的古诗积累诵读到学习本诗,从自读古诗到对古诗“西湖比西子”这一千古设喻的质疑,从展示美丽的图像到意境的描摹与引导,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等方式,都贯彻了“以学定教”的理念。
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曾经两度聚焦在“西湖比西子”这一诗眼上,第一次是对这一设喻的质疑,教学问题直接来自学生,引发学生自己思考和探求的欲望,这一设计是非常巧妙的,以此问题贯穿全诗的学习,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二次是在充分理解了西湖晴雨之美的基础上,明白了这两种美与西子淡妆浓抹是相映成趣,真正读懂了“西湖比西子”的精妙之美。
五、亮点纷呈 淡浓相宜
1、化抽象为直观。小学生对抽象的事物不容易理解,而对直观的事物较容易理解,尤其是古诗,内容少,更抽象,再加上古诗与现在的年代又有较大的距离,故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特地创设了一定的情景,主要是录音、幻灯片、语言的直观描述,旨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走进诗的本身,充分去感受诗的意境,走近诗人,真正地体验其人、其情,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才能更积极的思维,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悟。比如对于“淡妆浓抹”的理解,教师就是利用了两张图片,把很难讲清的意思通过直观的图画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巧妙地化解在了精心的设计之中。
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句话从古诗积累的角度看是很有道理的。正因为有积累,才有可能厚积而勃发。在上课前的交流中,师生对话时,复习了所学的古诗,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形成积累。在课堂中,老师尽可能的让学生多朗读古诗,初读、自由读,理解中读,理解后读、配乐诵读等等,力求让学生达到熟能成诵的境地,形成新的积累。此外,在课后延伸中,老师又找了其他描写西湖的诗,鼓励学生去读一读,诵一诵,并让他们课后去搜集相关的古诗,这样又让他们有了古诗积累新的材料,拓展了文本。课外拓展的环节内容充实,使学生对西湖的美景不只是停留在一篇诗文之中,而是引领他们阅读收集更多美好的诗文,从心底生发出涓涓的情愫,诗歌的教学,正需要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悟。
值得商榷之处:
一:练笔点的设计是否可以挪位?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写的训练主要还是针对一二两句诗句来展开的,那么就在整体了解两句诗句之后马上进行练笔,这样更有针对性,时机也更恰当。
二、在教学中,应该在时间分配上做到前紧后松,这样便于在拓展上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在诗歌整体指导朗读时,还可以说说苏轼为西湖所作的贡献,让学生变换角色,入情入境地当一回诗人,看着自己为西湖所做的努力都一一实现了,仿佛看到了一个淡妆浓抹的西施,那心里该是怎么样的喜悦和自豪啊!
三、诗歌的读更要凸显出来,中段诗歌的教学,还是要落脚在读上,不要让过多的图片和深度理解诗意而冲淡了浓浓的读诗的意境。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其一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其二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
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
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词句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⑷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⑸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⑹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⑺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其一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其二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达了作者喜爱西湖。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2.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3.《饮湖上初晴后雨》拼音原文
4.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学习总结
5.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图片
6.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意是什么
7.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创作背景
8.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9.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
10.描写祖国风光《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赏析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译文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简析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作家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