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梦寻西山准上人,梦寻西山准上人钱起,梦寻西山准上人的意思,梦寻西山准上人(共含9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花蝴蝶代言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梦寻西山准上人,梦寻西山准上人钱起,梦寻西山准上人的意思,梦寻西山准上人赏析 -诗词大全
梦寻西山准上人作者:钱起 朝代:唐 体裁:五古 别处秋泉声,至今犹在耳。何尝梦魂去,不见雪山子。
新月隔林时,千峰翠微里。言忘心更寂,迹灭云自起。
觉来缨上尘,如洗功德水。
寻言上人,寻言上人孟郊,寻言上人的意思,寻言上人赏析 -诗词大全
寻言上人作者:孟郊 朝代:唐 体裁:五古 万里莓苔地,不见驱驰踪。唯开文字窗,时写日月容。
竹韵漫萧屑,草花徒蒙茸。披霜入众木,独自识青松。
寻香山湛上人①,寻香山湛上人①孟浩然,寻香山湛上人①的意思,寻香山湛上人①赏析 -诗词大全
寻香山湛上人①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朝游访名山,山远在空翠。②
氛氲亘百里,日入行始至。
谷口闻钟声,林端识香气。③
杖策寻故人,解鞍暂停骑。
石门殊豁险,篁迳转森邃。④
法侣欣相逢,清谈晓不寐。
平生慕真隐,累日探灵异。⑤
野老朝入田,山僧暮归寺。⑥
松泉多逸响,苔壁饶古意。⑦
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
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的意思,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赏析 -诗词大全
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作者:钱起 朝代:唐 向山看霁色,步步豁幽性。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石门有馀好,霞残月欲映。上诣远公庐,孤峰悬一径。
云里隔窗火,松下闻山磬。客到两忘言,猿心与禅定。
寄准上人,寄准上人司空曙,寄准上人的意思,寄准上人赏析 -诗词大全
寄准上人作者:司空曙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昨闻归旧寺,暂别欲经年。樵客应同步,邻僧定伴禅。
后峰秋有雪,远涧夜鸣泉。偶与支公论,人间自共传。
灵准上人院,灵准上人院贾岛,灵准上人院的意思,灵准上人院赏析 -诗词大全
灵准上人院作者:贾岛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掩扉当太白,腊数等松椿。禁漏来遥夜,山泉落近邻。
经声终卷晓,草色几芽春。海内知名士,交游准上人。
寻西山隐者不遇,寻西山隐者不遇岳为,寻西山隐者不遇的意思,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 -诗词大全
寻西山隐者不遇作者:岳为 朝代:唐 体裁:五言古诗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释】 ①岳为:生卒不祥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累举不第,归里苦读。至天宝初始登进士,与王维、刘长卿友善,尝相唱和。官至太子右庶子,致仕归,时年八十馀,继母健在,给俸禄之半,以孝称。年九十六,以寿终。诗擅五言,善摹湖山景色。
② 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
③黾勉:殷勤。
④契:惬合。
⑤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译文】西山顶上有一座小茅屋,寻访隐者直上三十里路。轻扣宅门竟无开门童仆,窥看室内只有几案摆住。主人不是驾着柴车外出,一定是垂钓在秋水之渚。来得不巧不能与其见面,殷勤而来空留对他仰慕。绿草刚刚受到新雨沐浴,松涛声声随风送进窗户。来到这惬意幽静的绝景,我心耳荡涤无比的满足。尽管没有宾主酬答之意,却能把清静的道理领悟。兴尽才下山来乐在其中、何必要见到你这个隐者?【赏析】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写专程到山中去访隐者,竟然不遇。如此,本应叫人失望,惆怅。然而,诗借写“不遇”,却把隐者性格和生活表现得清清楚楚,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比相遇更有收获,更为满足。
这首诗的重点不是写不遇的失望,而是抒发对隐居环境的迷恋,表现了有心去寻、无心相见的飘逸。诗的前八句,写隐者独居高处,远离尘嚣,寻访者不辞山高,等到叩关无人,才略生怅惘。于是猜想隐者乘车出游,临水垂钓,表现隐者的.生活恬适雅趣。后八句宕开一层,写周围的草色松声使寻访者陶然,因而寻访不遇亦无所谓,使其悟出隐者生活的情趣。因此,乘兴而来,尽兴而返,自得其乐,大有君子风度。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从思想上说,这类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所在多有,并没有什么分外高奇的地方,但细读起来,又令人感到有些新颖别致。这新颖别致来自什么地方呢?主要来自构思。我们看,这首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当然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这一定会使访者产生无限失望、惆怅之情。但却出人意料之外,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正是由于这一立意的新颖,而使这首诗变得有很强的新鲜感。
诗是从所要寻访的这位隐者的栖身之所写起的。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这两句似在叙事,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直上”二字,与首句“绝顶”相照应,点出了山势的陡峭高峻,也暗示出寻访者攀登之劳。三、四两句,写到门不遇,叩关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紧接着下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儿去了呢?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乘柴车出游,到水边垂钓,正是一般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这里不是正面去写,而是借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做铺排描写反觉灵活有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远路相寻,差池不见,空负了一片景仰之情,失望之心不能没有。但诗写至此,却突然宕了开去,“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失望而变得满足,由景仰隐者,而变得自己来领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谁能说作者这次跋涉是入宝山而空返呢?“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结句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故事出于《世说新语。任诞篇》,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时登舟往访,经夜始至,及至门口又即便返回,人问其故,王子猷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采用了这一典故,来自抒旷怀。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读诗至此,似乎使我们遇到了一位绝不亚于隐者的高士。诗人访隐居友人,期遇而未遇;读者由诗人的未遇中,却不期遇而遇──遇到了一位胸怀旷达,习静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而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也正是这一点。
西山寻辛谔,西山寻辛谔孟浩然,西山寻辛谔的意思,西山寻辛谔赏析 -诗词大全
西山寻辛谔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体裁:五排 漾舟乘水便,因访故人庄。
落日清川里,谁言独羡鱼?
石潭窥洞彻,沙岸历纡徐。
竹屿见垂钓,茅斋闻读书。
款言忘景夕,清兴属凉初。
回也一瓢饮,贤哉常晏如。
西山寻辛谔,西山寻辛谔孟浩然,西山寻辛谔的意思,西山寻辛谔赏析 -诗词大全
西山寻辛谔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漾舟寻水便,因访故人居。落日清川里,谁言独羡鱼。
石潭窥洞彻,沙岸历纡徐。竹屿见垂钓,茅斋闻读书。
款言忘景夕,清兴属凉初。回也一瓢饮,贤哉常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