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余秋雨读书的故事:越读越有精神(共含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真功夫元宝”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余秋雨读书的故事:越读越有精神
余秋雨是著名的文化学者,他的《文化苦旅》和《中国文脉》丛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书中对中国文化深刻的反思和认识,让许多人追捧。可你们知道吗,这与余秋雨先生的幼年读书时光有密切的关系。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 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 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
中学的图书馆不小,但每天借书都要排长队,而且想借的书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来,余秋雨到处打听,终于知道有一个叫“上海青年宫图书 馆”的地方借书比较方便,就立即去申办了一张借书证。青年宫在江西中路200号,快到外滩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余秋雨在晚饭后要步行 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青年宫,走到一半就饿了。当他走到图书馆时,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从青年宫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 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 个多小时回家。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正是少年时那段艰辛的阅读时光,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余秋雨的《长者》一文中,我们还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轻时发愤读书的情 景。1975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专心阅读了当时很难找到 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书。这简直是上天的一个有意的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像金庸笔下的人物,仅有高人指点还不够,还让他在某山某洞 中获得某种“武功秘笈”。这次阅读对余秋雨无疑是重要的,因为这正好和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张可的指导互为补充,形成双翼:张可指导他接触西方文化,这 次他却走进了浩瀚的中国历史。
关于读书的方法,余秋雨有一个著名的“畏友”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
读余秋雨谈读书有感
一.读书使人摆脱平庸
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和获得物质的满足都是次要的,当他遇到了自己喜爱的书,并从书中获得某种力量时,从而把他拉出了平庸。投入书中,做个精神的探索者,人生就不一样了。
书能提高生命质量,使你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吸收书中优秀的思想智慧,加固自己的精神疆域,这是摆脱平庸的有效途径。
“无数正确加在一起的生命不一定是优秀的生命,只有不断地犯错误,动态修正,才能使生命更加优秀。”读书也可能读错,但读错也要读,千万不能停下来。在错误中修正知识,才能提高认识。而且走出错误,会更加有魅力。
“既然成为人,就应该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世界上有99%的力量把你拉向平庸,只有1%的力量使你摆脱平庸。而这1%的力量就与阅读有关。”为了增加那1%的力量,让我们每天都阅读吧。
二.应读一流的书
就像人分三六九等一样,书也是有品级的。书分为一、二、三流,三流的书外表华丽,却内容粗糙低俗,多为消遣性的阅读;二流的书,可以让人获得某种知识或资讯,多为知识性阅读;一流的书,不仅能使人获得知识,还能增长智慧,提高思想认识,增加精神力量,是精神性阅读。
要树立书籍分级的观念,尽量杜绝三流的书,适当阅读二流的书,认真贴近一流的书。不要看三流的坏书,“当你占领了坏书时,坏书也占领了你,你和坏书就会有适应关系。”“第一流的书能快速获得知识,占领制高点。”应多读一流的书,它是稳固生命结构,构建生命价值,滋养心灵的根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人交友的'话,同样适应于人与书的交往。
分清书的等级,对读书加以选择,在一段时间内阅读同一方向的书籍,才有可能在某个领域里取得成功。
三.看自己喜欢的书
一流的书很多,即使穷尽一生,24小时不间断地读,也读不完。因此,要选择那些贴近心性的、自己喜爱的书读。这样书中的用语和表达方式,都合乎你的要求,你和作者有一种“同构”关系,也就是你和书有缘分,会产生相见恨晚的快感。有同构关系的书,你读起来是带劲的、投入的,捧书在手,你甚至忘记了时间的存在。于是,阅读成了一种快乐的精神之旅。
遇到让自己心动的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像他乡遇故知、山阴道上逢情人一样,那是一世的缘分。要在书海里千百次的寻找之后,蓦然回首,才发现它就在灯火阑珊处等你。所以,突然相遇,你会惊喜连连,依依不舍,心生眷恋。
人与书之间的这种同构关系,是一种缆绳关系,是把你和一流作者连接起来的纽带。“在阅读中,寻找与自己有同构关系的书,其实,也是在寻找自我。”
“强扭的瓜不甜”,如果是非专用需要,不要强迫自己去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哪怕它是一流的书。
余秋雨的读书名人故事
1946年,余秋雨出生在余姚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本分的基层公务员,而母亲则是一位没落大家族的小姐。在他出生那天,天上一直下着小雨,因此得名叫秋雨。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
中学的图书馆不小,但每天借书都要排长队,而且想借的书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来,余秋雨到处打听,终于知道有一个叫“上海青年宫图书馆”的地方借书比较方便,就立即去申办了一张借书证。青年宫在江西中路200号,快到外滩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余秋雨在晚饭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青年宫,走到一半就饿了。当他走到图书馆时,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从青年宫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正是少年时那段艰辛的阅读时光,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余秋雨的《长者》一文中,我们还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轻时发愤读书的情景。1975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专心阅读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书。这简直是上天的一个有意的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像金庸笔下的人物,仅有高人指点还不够,还让他在某山某洞中获得某种“武功秘笈”.这次阅读对余秋雨无疑是重要的,因为这正好和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张可的指导互为补充,形成双翼:张可指导他接触西方文化,这次他却走进了浩瀚的中国历史。
关于读书的方法,余秋雨有一个著名的“畏友”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余秋雨读书的故事介绍
余秋雨读书的故事
余秋雨是著名的文化学者,他的《文化苦旅》和《中国文脉》丛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书中对中国文化深刻的反思和认识,让许多人追捧。可你们知道吗,这与余秋雨先生的幼年读书时光有密切的关系。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
中学的图书馆不小,但每天借书都要排长队,而且想借的书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来,余秋雨到处打听,终于知道有一个叫“上海青年宫图书馆”的'地方借书比较方便,就立即去申办了一张借书证。青年宫在江西中路200号,快到外滩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余秋雨在晚饭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青年宫,走到一半就饿了。当他走到图书馆时,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从青年宫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正是少年时那段艰辛的阅读时光,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余秋雨的《长者》一文中,我们还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轻时发愤读书的情景。1975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专心阅读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书。这简直是上天的一个有意的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像金庸笔下的人物,仅有高人指点还不够,还让他在某山某洞中获得某种“武功秘笈”。这次阅读对余秋雨无疑是重要的,因为这正好和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张可的指导互为补充,形成双翼:张可指导他接触西方文化,这次他却走进了浩瀚的中国历史。
关于读书的方法,余秋雨有一个著名的“畏友”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读书故事:余秋雨饿着肚子饱读书的故事
文章摘要:"看着他那自恋的表情,无奈的摇头!否则,你怎么对得起‘少先队员’这样。余秋雨饿着肚子饱读书的故事而我却被狗“吻”了一小口。十六届亚运会走来了?地板被擦的雪亮雪亮,光照上去,还能发光呢。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
中学的图书馆不小,但每天借书都要排长队,而且想借的书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来,余秋雨到处打听,终于知道有一个叫“上海青年宫图书馆”的地方借书比较方便,就立即去申办了一张借书证。青年宫在江西中路200号,快到外滩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余秋雨在晚饭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青年宫,走到一半就饿了。当他走到图书馆时,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从青年宫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正是少年时那段艰辛的阅读时光,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余秋雨的《长者》一文中,我们还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轻时发愤读书的情景。1975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专心阅读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书。这简直是上天的一个有意的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像金庸笔下的人物,仅有高人指点还不够,还让他在某山某洞中获得某种“武功秘笈”。这次阅读对余秋雨无疑是重要的,因为这正好和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张可的指导互为补充,形成双翼:张可指导他接触西方文化,这次他却走进了浩瀚的中国历史。
关于读书的方法,余秋雨有一个著名的“畏友”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天气还是一如既往说变就变,从有些酷热的早暖春里又变回了带者些许凉意的余冬;重与泰山。余秋雨饿着肚子饱读书的故事在收银台上放了一本书,我看到了那封面上的一行醒目的文字:有些伤就连受伤的人都忘记了伤疤在哪,但却清楚的记着当年的那份疼痛。醒来后,又斟它满满的几杯绿酒,敬给父亲、母亲、卫仲道,还有自己年少的岁月,觥筹交错间,又是醉得一塌糊涂?
余秋雨谈读书:读什么书成什么人
“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读得很痛苦,怎么办?”南国书香节所在的广州琶洲会展中心最大的报告厅——8号会议室,迎来了学者、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余秋雨的讲题很大众化,名为:“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他说:“现代人读书读得很累,很痛苦,我给大家说一些秘诀。这些秘诀很形象,分别是:减肥、抬头、排序、返回自己、脱敏。”
“读书多少并不那么重要,快乐的读书才最重要”
这堂名人讲座上午10点半举行,10点就已满座,连走道都站满了人。大批听众被挡在门外。余秋雨一进入会议室,大批粉丝、读者蜂拥而上,求签名、求合影,令主持人一时不知该如何劝解这些热心的读者。
余秋雨登上讲堂说,他最近很少参加公共活动,这次他来到南国书香节,也没有新作推出,这次来和大家交流,完全就是谈谈自己读书的一些体会。在谈体会之前,余秋雨说起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故事。“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我还记得我的第一个老师,她是小学毕业。很多年之后,我想寻找到这位老师。后来果然我们又重逢了。没想到老师说,对不起,当时自己的文化太低了。但我并不这么觉得,我依然感谢这位老师。我对老师说,我要谢谢你,因为有关阅读和写作的所有最原始的美好记忆,都是你带给我的,比如,你带着我们在山间在田头读书识字,教我们如何用成语造句,一切想起来都那么快乐。”余秋雨说,学问有时候并不那么重要,快乐才最重要;读书多少并不那么重要,快乐的读书才最重要。
古代有很多“苦读”的`励志故事,但对于今天来说,余秋雨说,他更希望人们在读书时是快乐的。
“我们读得太多了,要减肥瘦身”
“有一句话,现在是可以说的,那就是我们读得太多了,要减肥瘦身。”余秋雨说,我们见过许多这样的读书人:他们勤奋地借书、买书、藏书、啃书,但是如果你问他们,这么多年读下来最喜欢哪几本书,最敬畏哪几本书,对自己的人格学问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位作家,他们往往答不出来。倘使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类四处点头握手、广散名片的人物,他们没有知己、没有深交。读书的无效和无聊,莫过于此,“这样读书,有何快乐?”
余秋雨认为,当前读书最大的问题是无选择地滥读,这个问题不仅知识分子会遇上,普通人也会遇上,许多人仅仅听说某本书有名,就读了。更糟的是网上阅读,占据了大量时间。有人认为读书不是坏事,因为开卷有益,但大量的信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需要。古人赞扬一个人学问好,用“学富五车”这个词,可古人“五车”的书,信息量可能不及现代薄薄一本小册子。当今流水一样的信息对人的好处不多,却占据了宝贵的生命。
余秋雨向在场的爱书者建议:“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千万不要滥读,对不爱读书的人,我劝他多读,而对爱读书的人,我劝他要少而精。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费点劲、出点汗的阅读,更能找到快感”
“要读一些读起来需要费点劲、出点汗的书,用抬头仰望的姿势读书,更能找到生命的快感。”这是余秋雨说的“抬头”读书。
“一个作家,他总是读水平和他一般甚至更差的作品,能进步吗?”余秋雨说,读书也是一样,要读第一流的书。读第一流的书,就是仰望星空,接近最高处,“尽管这些书,读起来可能需要费点劲,但它是阅读的最重要的快乐所在”。
余秋雨说,记得上大学时,我认识一个图书管理员,他对我说,通过借书卡上的借书记录,就知道读者将来有没有发展前途,说得神乎其神,就像会算命一样。借书最多的和最少的,都不会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只有对读书加以选择,并在一段时间内阅读同一方向书籍的同学,将来最有可能成功。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什么书就决定了成为什么人。
“抬头”读书之后,还要会排序。余秋雨说,每当他自己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首先对阅读书目排队,分清主次,然后进行学习和研究,这样就首先掌握了制高点,很快就能获得成果。
强扭的瓜不甜,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
“读书最后一定要‘返己’,也就是返回自己。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余秋雨说,第一流的书太多怎么办?解决的办法是要看自己最喜欢的书。和自己的生命结构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只有一小块,但总会找到……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品,其中的用语、思维方式等都很喜欢,这说明你和作者有“同构”关系,通俗地说就是一种缘分。
余秋雨说,强扭的瓜不甜,读书也是这样,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你会发现原本不喜欢的作品变得喜欢了,原来喜欢的作品也可能不喜欢了,这都是正常的,是因为生命结构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现有使自己心动的书,也不要不好意思,觉得是小孩子做的事情;同样,如果你没有读过所谓知名度高的书,也同样不要不好意思,你可以大胆地说,我不喜欢这本书。在阅读中寻找和自己有‘同构’关系的书,其实,也是在寻找自我。‘同构’关系其实是缆绳关系,是把你和伟人连接起来的纽带,沿着这条缆绳,更容易达到伟人的境界。”
最后余秋雨还强调,读书要学会“脱敏”。“我自己的体会是,很多朋友在一起吃饭时,聊的都是娱乐八卦,这些东西不是不可以谈,但一点也不重要。读书也是这样,很多流行的书,大家都在哄传,很重要吗?必读不可吗?我的态度是要警惕。”余秋雨说,在他看来,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大家想想看,孔子、老子的著作,放到当时的时代、情境,参加海选,能选得上吗?不可能的事。”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余秋雨作品《天涯的故事》赏读
天涯故事
文/余秋雨
一切美丽都是和谐的,因此总是浑然天成,典雅含蓄。反之,一切丑陋都是狞厉的,因此总是耀武扬威,嚣张霸道。如果没有审美公德的佑护,美永远战胜不了丑。
如果真的有一天,某个回不来的人消失了,某个离不开的人离开了,也没关系。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的身边,在此之前,你所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
某个时期,某个社会,即使所有的青年人和老年人都中魔一般荒唐了,只要中年人不荒唐,事情就坏不到哪里去。最怕的是中年人的荒唐,而中年人最大的荒唐,就是忘记了自己是中年。
在文化上,无效必然导致无聊,无聊又必然引来无耻。但是,即使到了这种“三无”的低谷,也不必过于沮丧。因为只有低谷,才能构成对新高峰的向往。
一
几年前读到一篇外国小说,作家的国别和名字已经忘记,但基本情节还有印象。一对亲亲热热的夫妻,约了一位朋友到山间去野营狩猎,一路上丈夫哼着曲子在 开车,妻子和朋友坐在后座。但突然,丈夫嘴上的曲子戛然而止,因为他在反光镜中瞥见妻子的手和朋友的手悄悄地握在一起。丈夫眩晕了,怒火中烧又不便发作, 车子开得摇晃不定,恨不得出一次车祸三人同归于尽。好不容易到了野营地,丈夫一声不吭骑上一匹吗独个儿去狩猎了,他发疯般地纵马狂奔,满心都是对妻子和朋 友的痛恨。他发现了一头鹿,觉得那就是让他派遣痛恨的对象,那就是自己不忠诚的妻子的借体,便握缰狠追,一再开枪瞄准,那头鹿当然拼命奔逃。不知道追了多 远,跑了多久,只知道耳边生风、群山急退,直到暮色苍茫。突然那头鹿停步了,站在一处向他回过头来,他非常惊讶,抬头一看,这儿是山地的尽头,前面是深不 可测的悬崖。鹿的眼光,清澈而美丽,无奈而凄凉。他木然地放下枪,颓然回缰,早已认不得归去的路了,只能让马驮着一步步往前走。仍然不知走了多久,忽然 隐隐听到远处一个女人呼喊自己名字的声音,走近前去,在朦胧月光下,妻子脸色苍白,她的目光,清澈而美丽,无奈而凄凉。
我约略记得,这篇小说在写法上最让人注目的是心理动态和奔驰动态的漂亮融合,但对我来说,挥之不去的是那头鹿面临绝境时猛然回首的眼神。
这种眼神对全人类都具有震撼力,一个重要证据是中国居然也有一个相似的民间故事。故事发生在海南岛,一个年轻的猎手也在追赶着一头鹿,这头鹿不断向南 奔逃,最后同样在山崖边突然停住,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它回过头来面对猎手,双眼闪耀出渴求生命的光采。猎手被这种光采镇住,刹那间两相沟通,这头鹿变 成一位少女与他成婚。这个故事的结尾当然落入了中国式的套数,但落入套数之前的那个眼神,仍然十分动人。
两个故事的成立有一个根本的前提,那就是必须发生在前面已经完全没有路可走的地方。如果还有路可走,那回首的目光就成了一种半途而废的求和,味道不大对了。只有在天涯海角、绝壁死谷,生命被逼到了最后的边界,一切才变得深刻。
进入这种境地,可能是被人追逼的,也可能是不小心自己闯入的,也可能是有意去寻找什么的;一旦进入,可能仓皇逃离,可能不再回返,可能由兽变人,可能 由人变兽,可能焕发哲思,可能逆转情感,可能蔑视寻常,也可能渴求寻常,总之,全都升腾得不同一般。上面所说的两个故事都是以恋情为构架的,如果把这种构 架拆除,天涯海角、绝壁死谷可能会产生一种更加恢宏的深刻。
海明威在他的《乞力马扎罗的雪》一开头写道:
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高的常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马塞人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庙殿。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
这头豹子,就比那两头鹿庄严。
我们海南岛那头鹿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从传说跳到了地面:岛的南端,真有一个山崖叫“鹿回头”,山崖前方,真叫“天涯海角”,再前方,便是茫茫大海。人 们知道,尽管海南岛的南方海域中还有一些零星小岛,就整块陆地而言那儿恰是中华大地的南端,于是,那儿也便成了中华民族真正的天涯海角。既然如此,那头鹿 的回头也就回得非同小可了。中国的帝王面南而坐,中国的民居朝南而筑,中国发明的指南针永远神奇地指向南方,中国大地上无数石狮、铁牛、铜马、陶俑也都面 对南方,这种种目光穿过群山、越过江湖,全都迷迷茫茫地探询着碧天南海,探询着一种宏大的社会心理走向的终点,一种延绵千年的争斗和向往的极限,而那头美 丽的鹿一回头,就把这所有的目光都兜住了。这一来,它比海明威的豹子更庄严了。
这些年,海南岛成了一个热闹的去处,我的许多朋友和学生经常从那里打电话来报告各种消息,他们兴高采烈地在那里创业和冒险,我自己也已去过不止一次。 与大陆相比,即便是与大陆的沿海开放区域相比,那儿的生活也是奇特而新鲜的。在“鹿回头”的巨大塑像下,在“天涯海角”的石刻前,在通什的山寨中,在椰林 夹道的环岛公路上,我一直在想,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岛屿呢?它对于隔海相望的大陆有什么独特的意义?一切踏上了它的土地而又自称为“闯海者”的大陆人, 是否能够真正领悟它?前不久读到海外作家陈若曦写海南岛的一篇文章,一种小心翼翼的爱惜之情令人感动。至今没有找到过一部完整、系统地记述海南岛历史的著 作,据说有一个日本人写过一本,也还未曾读到。不管怎么说,大家对海南的历史都知之甚少,这是无法掩盖的事实。不太认识它而又偏偏让它来承担现代的重任, 我觉得对它是不公正的。这些年我在对中原大地上各个地域文化逐一进行探测的时候,总会隐隐感到一种从天涯海角向中原大地回首的遥远目光。我开始关注它,在 历史资料中爬剔点点滴滴有关它的远年信号。今天,我觉得已经有可能来粗略地谈谈它的故事了。
二
海南岛很早就有人住,这些人能很早就与大陆有过往来,往来过程中有过友情也有过怨仇,这些都是没有问题的。在漫长的时期中,不管是海南岛还是南粤基本 上都处于荒昧状态,荒昧中为数不多的先民保持着一种我们今天很难猜度的原始生态。战国时的《尚书·禹贡》和《吕氏春秋》中所划定的九州中最南的两州是扬州 和荆州,可见海南还远处于文明的边界之外。战国顾名思义是政治家和军事家特别繁忙的年代,而在海南岛,只听到一个个熟透的椰子从树上静静地掉下来,啪哒、啪哒,掉了几千年。椰树边,海涛日夜翻卷,藤葛垂垂飘拂。
看起来,大陆人比较认真地从行政眼光打量这座岛屿是在汉代。打量着是两个都被称之为“伏波将军”的南征军官,西汉时的路博德和东汉时的马援。他们先后 在南中国的大地上左右驰骋、开疆拓土,顺便也把这个孤悬于万顷碧波之外的海南岛粗粗地光顾了一下,然后设了珠崖、○耳两郡,纳入中华版图。但是这种纳入是 在是很潦草的,土著的俚族与外来的官吏士兵怎么也合不来,一次次地爆发尖锐的冲突,连那些原先自然迁来的大陆移民也成了土著轰逐的对象。有很长一段时间, 所有的外来人不得不统统撤离,挤上木船渡海回大陆,让海南岛依然处于一种自在状态。当然过后又会有军人前去征服,但要在那里安安静静地待下去几乎是不可能 的。几番出入进退,海南岛成了一个让人害怕的地方。害怕的原因由不能说是对付不了本地人反抗,这会引起统治者的气恼:我圣朝雄威、坚兵重甲,还能被这些土 人抵挡住?因此将军们只能说是水土不服,地气有毒,容易染病,兵士们去了回不来。
前些日子为找海南的资料随手翻阅二十五史,在《三国志》中读到一段资料,说赤乌年间东吴统治者孙权一再南征海南岛,群臣一致拥护,惟独有一位教全琮的浙江人竭力反对。他说:
圣朝之威,何向而不克?然殊方异域,隔绝障海,水土气毒,自古有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转相污染,往者惧不能返,所获何可多?
孙权没有听他的,意气昂昂地派兵向海南进军了。结果是,如此遥远的路途,走了一年多,士兵死亡百分之八九十。孙权后悔了,又与全琮谈及此事,称赞全琮的先见之明,全琮说,当时群臣中有不少人也是明白的,但他们不提反对意见,我认为是不忠。
三国是一个英雄的时代,而英雄也未能真正征服海南。那么,海南究竟是等待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完全出乎人们意料,在孙权南征的二百多年之后,一个出生在今天广东阳江的姓冼的女子,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几乎是永久地安顿了海南。公元五二七年,亦即特 别关心中华版图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去世的那一年,这位姓冼的女子嫁给了高凉太守冯宝,便开始有力地辅佐丈夫管起中华版图南端傍海的很大一块地面,海南岛也包 括在内。丈夫冯宝因病去世,中原地区频繁的战火也造成南粤的大乱,这位已届中年的女子只得自己跨上了马背。为了安定,为了民生,为了民族间的和睦,她几十 年一直指挥若定,威柔并施。终于,她成了南粤和海南岛很大一部分地区最有声望的统治者,“冼夫人”的称呼在椰林海滩间响亮地翻卷。直到隋文帝统一中国,冼 夫人以近似于“女酋长”的身份率领属下各州县归附,迎接中央政权派来的官员,消灭当地的反叛势力,使岭南与中原真正建立了空前的亲和关系。
冼夫人是个高寿的女人,如果说结婚是她从政的开始,那么到她去世,她从政长达七十余年。从中原文化的坐标去看,那是一个刘勰写《文心雕龙》、颜之推写 《颜氏家训》的时代;而他们的南方,一个女人,正威镇海天。她不时回首中原,从盈盈秋波到朦胧慈目,始终是那样和善。中原人士从“隔绝障海”、“水土气 毒”的方向看到这种目光很是惊讶和慌乱,此间情景正有点像那个追鹿的青年。
那么,收起弓箭,勒住马缰,也报以温暖的笑容吧。隋朝政府先册封她为宋康郡夫人,后有册封她为谯国夫人,她去世后,又追谥为诚敬夫人。没有什么资料可 以让我们知道冼夫人年轻时的容貌和风采,但她的`魅力似乎是不容怀疑的。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琼州海峡两岸还有几百座冼夫人庙,每年都有几年活动,自愿参 与者动辄数十万,令人吃惊。我的学生文新国毕业后在广东工作,被一个女性保持着数千余年的巨大魅力所震撼,花费整整十年时间研究冼夫人,写出了一系列成功 的文学作品。在他笔下,冼夫人是现今黎族的先辈俚人,而她的丈夫冯宝则是汉人。这使我突然想起,在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长相特别美丽的民族有好几个,而 黎族则是其中之一。黎族姑娘的美首先是眼睛,大海的开阔深沉、热带的炽烈多情全都躲藏在睫毛长长的忽闪间。冼夫人把这种眼神投注给了中华历史,这在中华历 史中显得既罕见又俏皮。
一种在依然荒昧、原始背景下的女性化存在——这便是盛唐之前便已确立的海南岛形象。此后,中国将在无穷无尽的民族纷争中走过千百年血腥残杀的路程,但在海南岛却大体平静。
三
由唐至宋,中国的人文版图渐渐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文明因子向南倾注。海南岛,是这种整体变化终极性领受者。
本来中国自殷商以来一直以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为经济、政治中心,但是,因重要而产生争夺,因争夺而产生战乱,因战乱而产生流离,每次中原的战乱总引 起百姓的纷纷南逃。晋永嘉年间曾发生过因战乱而有数十万北方士人南迁的典故,这典故在唐宋年间越演越烈。诗人李白曾多次看到北方人因社会大乱而像永嘉年间 那样夺命南奔的景象,写诗道:“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除了大规模的南奔之外,在政治倾轧中失败的势力常常被贬谪到岭南,某些有隐潜思想的仕 人则通过多方选择把这里看作安全地带。
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卷六十五中有一篇传记写一位叫刘隐的岭南军官如何保护由于种种原因而南下的“中朝人士”的,其中提到当时的整体背景:
是时天下已乱,中朝人士以岭外最远,可以辟地,多游焉;唐世名臣谪死南方着往往有子孙,或当时仕宦遭乱不得还者,皆客岭表。
这里“唐世名臣谪死南方着往往有子孙”一句,可以李德裕为证。李德裕是唐朝名相李吉甫的儿子,自己也做过宰相,在宦海**中数度当政,最后被政敌贬到 海南岛崖州(即今琼山县),才过一年就去世了。这么一个高官的流放,势必是拖家带口的,因此李德裕的子孙就在海南岛代代繁衍,据说,今天岛上乐东县大安乡 南仇村的李姓,基本上都是他的后裔。在岛上住了一千多年,当然已经成了再地道不过的海南人,这些生息于椰林下的普通村民不知道,他们家族在海南的传代系列 是在一种强烈的异乡感中开始的。
在交通工具十分落后的古代,水急浪高的琼州海峡所造成的心理障碍几乎难以逾越。当时朝廷的当权者也因为这个海峡的存在而把流放海南看作是最严厉、也是 最后的一个流放等级,离满门抄斩只有几步之遥了。像李德裕这样被流放到这儿还保留住浓重的“帝京意识”的人,痛苦自然就更大。从留下的诗作看,他也注意到 了海南岛的桄榔、椰叶、红槿花,但这一切反都引发他对故乡风物的思念,结果全成了刺心的由头,什么美感也谈不上了。他没有想到,这种生态环境远比他时时关 切的政治环境重要,当他的敌人和朋友全都烟消云散之后,他的后代却要在这种生态环境中永久性地生活下去。他竟然没有擦去泪花多看一眼,永远的桄榔、椰叶、红槿花。
海南岛人们把他和其他贬谪海南的四位官员爱称为“五公”进行纪念,认认真真造了庙,端端正正塑了像,一代又一代。“五公”中其他四位都产生在宋代,都 是为主张抗金而流放海南的,而且都是宰相、副宰相的级别。一时间海南来了那么些宰相,煞是有趣。主张求和的当权者似乎想对这些慷慨激昂的政敌开个小玩笑: 你们怎么老是盯着北方疆土做文章,没完没了地念叨着抗金、抗金?那就抗去吧——一下被扔到了最南面。
但这些人不管谁来了都是岛上大事,都应该说几句。
先说李纲。宋高宗时做宰相,后来宋高宗自己改变了主意,也就把他流放到海南岛万安来了。一一二八年十一月李纲和儿子渡海到琼州,向人打听万安的去处, 人家说,万安离这里还有五百里路程,僻陋之地,去了根本找不到生活用品。走山路过去难免遭到抢劫,一路上总是先到文昌搭海船过去,如果运气好遇到顺风,三 天可以到达那里。李纲一听,大吃一惊,已经到了琼州竟然还有那么多艰难的路程要走!他摇摇头长叹一声,先找一个地方住下来准备上路,没想才三天,大陆方面 来来人急急通报,他已经被赦免了。那是求之不得的大喜事。涕泪交加地高兴了好几天,选了一个吉日,于十二月十六日渡海回去,在海南岛共逗留了三十来天,像一次短期旅游。短期就短期吧,海南岛依然认账,认认真真地算你来过了,而且算你带着冤屈带着节气来过了,供奉在庙堂里永久地纪念下去。
再说赵鼎。也在宋高宗时两度担任宰相,因主张抗金与秦桧闹翻,贬谪海南岛吉阳军。他是一一四五年上岛的,门人故吏不敢再与他通信往来,而秦桧却时时隔 海关注着他,他又一直在疾病和饥饿中挣扎。上岛第三年他托人渡海带话给儿子:“秦桧不会放过我,我如果死了,你们也就没事了,我如果不死,你们却会麻 烦。”于是绝食而死,死前为自己手书了出丧铭旌,文为:
身骑箕尾归填上,
气作山河壮本朝。
与赵鼎同案的是曾任副宰相的李光和曾任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铨,他们也在差不多的时候被流放到海南岛。李光与赵鼎有过诗作上的唱和,胡铨来时赵鼎刚刚绝食 自尽。李光和胡铨在海南岛住的时间很长,直到一一五六年秦桧死后才返回大陆。这样,他们就有可能平心静气地来体验海南岛了。尤其是李光,他在海南岛居留十 余年直至八十多岁,他的案子曾祸及五十余家,跟随自己一起来海南岛的长子又死在自己前面,自己的案情由于不断被人告发而一再升级,实在也是够惨的,但他的 心态越来越强健,原因是他与海南岛产生了认同,可以有滋有味地享受四周的自然风物了。生活十分艰苦,但只要听说市上有猪肉卖,他也会乐呵呵地让小兵通知几 个朋友来吃饭:
颜乐箪瓢孔饭蔬,
先生休叹食无鱼。
小兵知我须招客,
市上今晨报有猪。
李光喜欢上了海南,由衷地希望它好起来。他支持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遥想当年孔子曾希望鲁国变成一个文明的周王朝,如果海南也能大力推进儒学教化,孔 子的理想说不定要在这里实现呢!“尼父道行千载之后,坐令南海变东周”——他用诗句写出了自己对海南岛的信心。郡学落成那一天,他比谁都高兴。
他甚至并不盼望自己被赦回归,而是浪漫地幻想着如何在琼州海峡间架起一座长桥,把海南岛与大陆联结起来:
海北与海南,
各在天一方。
我老归无期,
两地遥相望。
宴坐桄榔庵,
守此岁月长。
愿子一咄嗟,
跨空结飞梁。
度此往来人,
鱼盐变耕桑!
实在是一种异想天开的祝愿,海南岛已经让他放不下了。
这便是“海南五公”。五公祠二楼的大柱上有一副引人注目的楹联,文曰:
唐宋君王非寡德,
琼崖人士有奇缘。
意思是,这些气节学识都很高的人杰被流放到海南岛,并不是唐代和宋代的统治者缺德,而是我们海南岛的一种缘分,要不然我们怎么结交得了这样的大人物呢!这番意思,这番语句,出于海南人之手,真实憨厚之至,我仰头一读就十分感动。
在被贬海南岛的大人物中,比“五公”更有名的还是那位苏东坡。苏东坡流放到海南岛时已六十多岁,那些与他为敌的政界小人捉弄了他那么多年依然不放过 他,最终还是要把他驱赶到孤岛上来,要说他对此很超然是不真实的。原先他总以为贬谪到远离京城、远离故乡的广东惠州也就完了,辛辛苦苦在那里造了一栋房, 把儿孙一一接过来聚居,刚喘一口气,又一声令下要他渡海。苏东坡想,已经这么老了,到了海南先做一口棺材,再找一块墓地,安安静静等死,葬身海外算了。一 到海南,衣食住行都遇到严重困难。他自己耕种,自己酿酒,想写字还自己制墨,忧伤常常爬上心头。然而,他毕竟是他,很快在艰难困苦中抬起了专门发现生趣、发现美色的双眼,开始代表中国文明的最高层次,来评价海南岛。
★ 余秋雨的故事
★ 余秋雨座右铭
★ 余秋雨散文
★ 余秋雨散文集
★ 余秋雨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