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禖屏风歌翻译及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NabiNadineinAutumn

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生禖屏风歌翻译及赏析(共含10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NabiNadineinAutum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生禖屏风歌翻译及赏析

篇1:生禖屏风歌翻译及赏析

生禖屏风歌翻译及赏析

《生禖屏风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其古诗全文如下:

玉墀暗接昆仑井,井上无人金索冷。

画壁阴森九子堂,阶前细月铺花影。

绣屏银鸭香蓊濛,天上梦归花绕丛。

宜男漫作后庭草,不似樱桃千子红。

【前言】

《生禖屏风歌》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此诗是作者吊唁庄恪太子李永之作。前段通过景物的描写,暗含作者的怜悯与追思之意;后段用典,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

【注释】

⑴细月:一作“碎月”。

⑵濛:也作“蒙”。

【赏析】

温庭筠这首诗的用意,詹安泰先生有过很好的说明。他说:至于《生禖屏风歌》,更是以一般太子的典故来反映当时的现实。假如没有庄恪太子事,飞卿一定不会写这样的诗的。《汉书》中有东方朔作皇太子生禖屏风事,枚皋传有“与东方朔作《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的说法,戾太子传也有“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为立禖,使东方朔、枚皋作禖祝”的记载。飞卿正是借旧题来发挥新意的。诗中最后“宜男漫作后庭草,不似樱桃千子红”句,更十分明显地表露出他的用意:宜男之草竟不及樱桃之子,那就是指皇太子反不及其他诸子的怪事。总之,飞卿为庄恪太子所写的诗,有正面的,有侧面的,在温集中,和其他有关系的人物比较起来,还是占有相当分量的。可见这首诗是吊唁庄恪太子的。当与《庄恪太子挽歌词》并读。

诗八句,分作两段。前段四句,细玩诗意,是此诗当写于太子已死多时,所以字面上用的是“玉墀暗”、“井无人”、“壁阴森”以及“碎月”等,都莫不是暗示太子永久已不在这里了。通过景物的描写,暗寓怜悯与追思之意。

“玉墀暗”,白玉的阶级,因长时间没有人走,也没有人来洒扫,落满了灰尘,所以显得黯然无色,失去了昔日的光洁。这三个字很富有引伸的意味,说明他过去是经常到东宫走动的。因为太习惯昔日之繁华了,是以这才陡地感到连台阶也较之过去为“暗”了。这“暗”是实情,也是作者心理的反映。仿佛这玉阶也和自己此时的心情一样:“黯然神伤”。这个“暗”,是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它既寓有人事变迁的感慨,复寄托着久久不能自已之友谊的伤感。此刻一来,顿感冷落。景与情会,故写下这样富有感情的诗。说他“用字精妙,下语镇纸”,从这里就可以看见。

昆仑井,不必泥求,以为一下从长安跑到了新疆、西藏。只不过是说太子宫中的水井而已。诗人为了使诗写得美,往往用高大、华美的东西来修饰。井是经常要汲水的,正因为东宫没有了人,所以长久也没有人到井边来汲水了,显得那井上辘轳的铁索也因失去了手的温泽而变冷了。这“冷”又是从感情中选炼出来的字眼。温庭筠几乎也扯进太子事件中而掉了脑袋的。他在事后还说过:“寒心畏厚诬”,则这“冷”的感觉亦即“寒心”,故实在不能当一般的修辞轻轻放过。他是以太子和自己的巨大的悲痛以及种种压力凝结而成的'。更妙的是,他在这里说的是“玉墀暗接昆仑井”,着一“暗接”,使人想到的不仅是玉阶生尘,从玉阶到水井的路上,也长满了野草蒿蓬,茂盛得连路都看不见了,因而显得是和玉阶“暗接”了起来。常为人所践踏的路尚如此,则整个宫中其他之荒凉就更为可见。七个字,满目的苍凉,无限的感慨,不言而自见。太子之宫尚如此,给人的是一种衰败的不祥之兆,不能不感到为国家的前途而担心。这一联是东宫的外景。

“九子堂”是太子的住地。堂绘有九子母,“九子母”女神名,传说能祐人生子。《汉书·成帝纪》:“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颜师古注:“画堂画九子母。”是以九子堂即是画有九子母的太子宫。九子母原为九子魔母,即佛经中的鬼子母,传说生有五百子,逐日吞食王舍城中的童子,后经独觉佛点化,成为祐人生子之女神。然而壁画给人以阴森的感觉。因为太子不在了,堂内无烛(古时深殿,白日亦燃烛),帷幕又闲张而无人挂起,蛛网尘封,阒然无人,这都给人产生一种阴森的感觉。堂内物品甚多,然而独于此画才突出其阴森,这当然有点明太子住地之意。但诗人不是无所谓而发的,温庭筠与太子李永有极其深厚的友谊,太子永因其母也就是文宗的德妃失宠,晚年被新得意的贤妃杨氏暗害而死。继而是太子永暴死。则这里在飞卿心理上产生阴森的,恐怕还正是壁画上的食人子的九子魔母,更有宫廷内的血腥斗争的恐怖这一层在内。而温庭筠也是因与太子亲近而受到株连、压制的。要不是杨妃很快也被杀,文宗的弟弟武宗继位,温庭筠的世交李德裕执政,恐怕连温庭筠的性命也是难保的了。这就是他一旦见到九子母的壁画时,不能不在心理上感受到蒙在这母子头上的、这因荒凉而产生的、出于政治原因的阴森之恐怖。

他在太子堂前留连得太久了,出得门来,已是月上西墙,阶前的花影,在闲适的苏东坡看来,竟是如水荇空明,十分超然自适,虽然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凄美”。然而在温庭筠的眼里,这时月下花影,却是破碎的构不成美的意象。影随心生,说明他人出来了,而心情还没有从刚才阴森的意境中出来。所以这里的“细月”,一作“碎月”,也不要看成是一般的形容,而是他对于故人、家、国以及个人身世的混合的感觉。是凄凉而破碎的心理写照。

这四句诗,无一不带感情,使人读来也如同身临其境。没有真挚的爱是写不出这血泪的文字的。刘熙载说得好。他说:“余谓诗或寓义于情而义愈至,或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此亦《三百五篇》之遗意也。”

诗至此也就可以完了。然而诗人仿佛从刚才沉痛的心境中醒觉了似的。忽地想到了太子的生,“天上梦归”借用了汉刘邦与薄姬的故事,《汉书》载:“薄姬曰:‘昨夜梦苍龙据妾胸。’上曰:‘此贵征也,吾为汝成之。’遂幸,有身,生文帝。”“绣屏银鸭香蓊濛,天上梦归花绕丛”,写太子的生是在那样的一个温柔乡中,是天赐的宁馨儿,然而,曾几何时,其母被废,宜男花翻为后宫的贱草而被任意践踏了。只是可惜,文宗毕竟不是樱桃树,可以有成熟的“千子”任凭鸟们啄食,没了儿子,最后只好让位于五弟;虽非得已,毕竟还是孽由己作。贤明的太子死了,既然贤能不能得其位,甚至不能保全首领而让这些坏蛋如此猖獗下去,那么《后庭花》的歌声,也将会从这里兴起导致亡国的。最后这一段,看似与前段不相衔接,实际是为太子添上了光彩的一笔。从时间上说,是倒插入的,从思维来说,却正是逻辑的发展。前段是果,后段是因。现在许多电影,正是袭用了这种“闪回”的手法而使人最后完成思想的认识。

篇2:《生禖屏风歌》原文及翻译

玉墀暗接昆仑井,井上无人金索冷。

画壁阴森九子堂,阶前细月铺花影。

绣屏银鸭香蓊濛,天上梦归花绕丛。

宜男漫作后庭草,不似樱桃千子红。

【前言】

《生禖屏风歌》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此诗是作者吊唁庄恪太子李永之作。前段通过景物的描写,暗含作者的怜悯与追思之意;后段用典,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

【注释】

⑴细月:一作“碎月”。

⑵濛:也作“蒙”。

【赏析】

温庭筠这首诗的用意,詹安泰先生有过很好的说明。他说:至于《生禖屏风歌》,更是以一般太子的典故来反映当时的现实。假如没有庄恪太子事,飞卿一定不会写这样的诗的。《汉书》中有东方朔作皇太子生禖屏风事,枚皋传有“与东方朔作《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的说法,戾太子传也有“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为立禖,使东方朔、枚皋作禖祝”的记载。飞卿正是借旧题来发挥新意的。诗中最后“宜男漫作后庭草,不似樱桃千子红”句,更十分明显地表露出他的用意:宜男之草竟不及樱桃之子,那就是指皇太子反不及其他诸子的怪事。总之,飞卿为庄恪太子所写的诗,有正面的,有侧面的,在温集中,和其他有关系的人物比较起来,还是占有相当分量的。可见这首诗是吊唁庄恪太子的。当与《庄恪太子挽歌词》并读。

诗八句,分作两段。前段四句,细玩诗意,是此诗当写于太子已死多时,所以字面上用的是“玉墀暗”、“井无人”、“壁阴森”以及“碎月”等,都莫不是暗示太子永久已不在这里了。通过景物的描写,暗寓怜悯与追思之意。

“玉墀暗”,白玉的阶级,因长时间没有人走,也没有人来洒扫,落满了灰尘,所以显得黯然无色,失去了昔日的光洁。这三个字很富有引伸的意味,说明他过去是经常到东宫走动的。因为太习惯昔日之繁华了,是以这才陡地感到连台阶也较之过去为“暗”了。这“暗”是实情,也是作者心理的反映。仿佛这玉阶也和自己此时的心情一样:“黯然神伤”。这个“暗”,是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它既寓有人事变迁的感慨,复寄托着久久不能自已之友谊的伤感。此刻一来,顿感冷落。景与情会,故写下这样富有感情的诗。说他“用字精妙,下语镇纸”,从这里就可以看见。

昆仑井,不必泥求,以为一下从长安跑到了新疆、西藏。只不过是说太子宫中的水井而已。诗人为了使诗写得美,往往用高大、华美的东西来修饰。井是经常要汲水的,正因为东宫没有了人,所以长久也没有人到井边来汲水了,显得那井上辘轳的铁索也因失去了手的温泽而变冷了。这“冷”又是从感情中选炼出来的字眼。温庭筠几乎也扯进太子事件中而掉了脑袋的。他在事后还说过:“寒心畏厚诬”,则这“冷”的感觉亦即“寒心”,故实在不能当一般的修辞轻轻放过。他是以太子和自己的巨大的悲痛以及种种压力凝结而成的。更妙的是,他在这里说的是“玉墀暗接昆仑井”,着一“暗接”,使人想到的不仅是玉阶生尘,从玉阶到水井的路上,也长满了野草蒿蓬,茂盛得连路都看不见了,因而显得是和玉阶“暗接”了起来。常为人所践踏的路尚如此,则整个宫中其他之荒凉就更为可见。七个字,满目的苍凉,无限的感慨,不言而自见。太子之宫尚如此,给人的是一种衰败的不祥之兆,不能不感到为国家的前途而担心。这一联是东宫的外景。

“九子堂”是太子的住地。堂绘有九子母,“九子母”女神名,传说能祐人生子。《汉书·成帝纪》:“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颜师古注:“画堂画九子母。”是以九子堂即是画有九子母的太子宫。九子母原为九子魔母,即佛经中的鬼子母,传说生有五百子,逐日吞食王舍城中的童子,后经独觉佛点化,成为祐人生子之女神。然而壁画给人以阴森的感觉。因为太子不在了,堂内无烛(古时深殿,白日亦燃烛),帷幕又闲张而无人挂起,蛛网尘封,阒然无人,这都给人产生一种阴森的感觉。堂内物品甚多,然而独于此画才突出其阴森,这当然有点明太子住地之意。但诗人不是无所谓而发的,温庭筠与太子李永有极其深厚的友谊,太子永因其母也就是文宗的德妃失宠,晚年被新得意的贤妃杨氏暗害而死。继而是太子永暴死。则这里在飞卿心理上产生阴森的,恐怕还正是壁画上的食人子的九子魔母,更有宫廷内的血腥斗争的恐怖这一层在内。而温庭筠也是因与太子亲近而受到株连、压制的。要不是杨妃很快也被杀,文宗的弟弟武宗继位,温庭筠的世交李德裕执政,恐怕连温庭筠的性命也是难保的.了。这就是他一旦见到九子母的壁画时,不能不在心理上感受到蒙在这母子头上的、这因荒凉而产生的、出于政治原因的阴森之恐怖。

他在太子堂前留连得太久了,出得门来,已是月上西墙,阶前的花影,在闲适的苏东坡看来,竟是如水荇空明,十分超然自适,虽然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凄美”。然而在温庭筠的眼里,这时月下花影,却是破碎的构不成美的意象。影随心生,说明他人出来了,而心情还没有从刚才阴森的意境中出来。所以这里的“细月”,一作“碎月”,也不要看成是一般的形容,而是他对于故人、家、国以及个人身世的混合的感觉。是凄凉而破碎的心理写照。

这四句诗,无一不带感情,使人读来也如同身临其境。没有真挚的爱是写不出这血泪的文字的。刘熙载说得好。他说:“余谓诗或寓义于情而义愈至,或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此亦《三百五篇》之遗意也。”

诗至此也就可以完了。然而诗人仿佛从刚才沉痛的心境中醒觉了似的。忽地想到了太子的生,“天上梦归”借用了汉刘邦与薄姬的故事,《汉书》载:“薄姬曰:‘昨夜梦苍龙据妾胸。’上曰:‘此贵征也,吾为汝成之。’遂幸,有身,生文帝。”“绣屏银鸭香蓊濛,天上梦归花绕丛”,写太子的生是在那样的一个温柔乡中,是天赐的宁馨儿,然而,曾几何时,其母被废,宜男花翻为后宫的贱草而被任意践踏了。只是可惜,文宗毕竟不是樱桃树,可以有成熟的“千子”任凭鸟们啄食,没了儿子,最后只好让位于五弟;虽非得已,毕竟还是孽由己作。贤明的太子死了,既然贤能不能得其位,甚至不能保全首领而让这些坏蛋如此猖獗下去,那么《后庭花》的歌声,也将会从这里兴起导致亡国的。最后这一段,看似与前段不相衔接,实际是为太子添上了光彩的一笔。从时间上说,是倒插入的,从思维来说,却正是逻辑的发展。前段是果,后段是因。现在许多电影,正是袭用了这种“闪回”的手法而使人最后完成思想的认识。

篇3:《生禖屏风歌》温庭筠

作者:唐·温庭筠

玉墀暗接昆仑井,井上无人金索冷。

画壁阴森九子堂,阶前细月铺花影。

绣屏银鸭香蓊蒙,天上梦归花绕丛。

宜男漫作后庭草,不似樱桃千子红。

【注释】

①生禖:祈求生子之神。相传高辛氏之世,玄鸟遗卵,娥简吞之而生契,因以玄鸟为媒官,并为立祠,后变媒为禖,以神其事。见《礼记·月令》及郑注。

②昆仑井:《吕氏春秋·本味》:“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

③九子堂:画有九子母神之画堂。相传祀九子母神可得子,见《荆楚岁时记》。

④细:全诗校:“一作碎。”

⑤银鸭:鸭形香炉。蓊蒙:盛郁貌。

⑥宜男草:萱草的别名,古时迷信,以为孕妇佩之则生男。见《风土记》。

【赏析】

温庭筠这首诗的用意,詹安泰先生有过很好的说明。他说:至于《生禖屏风歌》,更是以一般太子的典故来反映当时的现实。假如没有庄恪太子事,飞卿一定不会写这样的诗的。《汉书》中有东方朔作皇太子生禖屏风事,枚皋传有“与东方朔作《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的说法,戾太子传也有“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为立禖,使东方朔、枚皋作禖祝”的记载。飞卿正是借旧题来发挥新意的。诗中最后“宜男漫作后庭草,不似樱桃千子红”句,更十分明显地表露出他的用意:宜男之草竟不及樱桃之子,那就是指皇太子反不及其他诸子的怪事。总之,飞卿为庄恪太子所写的诗,有正面的,有侧面的,在温集中,和其他有关系的人物比较起来,还是占有相当分量的。可见这首诗是吊唁庄恪太子的。当与《庄恪太子挽歌词》并读。

诗八句,分作两段。前段四句,细玩诗意,是此诗当写于太子已死多时,所以字面上用的`是“玉墀暗”、“井无人”、“壁阴森”以及“碎月”等,都莫不是暗示太子永久已不在这里了。通过景物的描写,暗寓怜悯与追思之意。

“玉墀暗”,白玉的阶级,因长时间没有人走,也没有人来洒扫,落满了灰尘,所以显得黯然无色,失去了昔日的光洁。这三个字很富有引伸的意味,说明他过去是经常到东宫走动的。因为太习惯昔日之繁华了,是以这才陡地感到连台阶也较之过去为“暗”了。这“暗”是实情,也是作者心理的反映。仿佛这玉阶也和自己此时的心情一样:“黯然神伤”。这个“暗”,是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它既寓有人事变迁的感慨,复寄托着久久不能自已之友谊的伤感。此刻一来,顿感冷落。景与情会,故写下这样富有感情的诗。说他“用字精妙,下语镇纸”,从这里就可以看见。

昆仑井,不必泥求,以为一下从长安跑到了新疆、西藏。只不过是说太子宫中的水井而已。诗人为了使诗写得美,往往用高大、华美的东西来修饰。井是经常要汲水的,正因为东宫没有了人,所以长久也没有人到井边来汲水了,显得那井上辘轳的铁索也因失去了手的温泽而变冷了。这“冷”又是从感情中选炼出来的字眼。温庭筠几乎也扯进太子事件中而掉了脑袋的。他在事后还说过:“寒心畏厚诬”,则这“冷”的感觉亦即“寒心”,故实在不能当一般的修辞轻轻放过。他是以太子和自己的巨大的悲痛以及种种压力凝结而成的。更妙的是,他在这里说的是“玉墀暗接昆仑井”,着一“暗接”,使人想到的不仅是玉阶生尘,从玉阶到水井的路上,也长满了野草蒿蓬,茂盛得连路都看不见了,因而显得是和玉阶“暗接”了起来。常为人所践踏的路尚如此,则整个宫中其他之荒凉就更为可见。七个字,满目的苍凉,无限的感慨,不言而自见。太子之宫尚如此,给人的是一种衰败的不祥之兆,不能不感到为国家的前途而担心。这一联是东宫的外景。

“九子堂”是太子的住地。堂绘有九子母,“九子母”女神名,传说能祐人生子。《汉书·成帝纪》:“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颜师古注:“画堂画九子母。”是以九子堂即是画有九子母的太子宫。九子母原为九子魔母,即佛经中的鬼子母,传说生有五百子,逐日吞食王舍城中的童子,后经独觉佛点化,成为祐人生子之女神。然而壁画给人以阴森的感觉。因为太子不在了,堂内无烛(古时深殿,白日亦燃烛),帷幕又闲张而无人挂起,蛛网尘封,阒然无人,这都给人产生一种阴森的感觉。堂内物品甚多,然而独于此画才突出其阴森,这当然有点明太子住地之意。但诗人不是无所谓而发的,温庭筠与太子李永有极其深厚的友谊,太子永因其母也就是文宗的德妃失宠,晚年被新得意的贤妃杨氏暗害而死。继而是太子永暴死。则这里在飞卿心理上产生阴森的,恐怕还正是壁画上的食人子的九子魔母,更有宫廷内的血腥斗争的恐怖这一层在内。而温庭筠也是因与太子亲近而受到株连、压制的。要不是杨妃很快也被杀,文宗的弟弟武宗继位,温庭筠的世交李德裕执政,恐怕连温庭筠的性命也是难保的了。这就是他一旦见到九子母的壁画时,不能不在心理上感受到蒙在这母子头上的、这因荒凉而产生的、出于政治原因的阴森之恐怖。

他在太子堂前留连得太久了,出得门来,已是月上西墙,阶前的花影,在闲适的苏东坡看来,竟是如水荇空明,十分超然自适,虽然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凄美”。然而在温庭筠的眼里,这时月下花影,却是破碎的构不成美的意象。影随心生,说明他人出来了,而心情还没有从刚才阴森的意境中出来。所以这里的“细月”,一作“碎月”,也不要看成是一般的形容,而是他对于故人、家、国以及个人身世的混合的感觉。是凄凉而破碎的心理写照。

这四句诗,无一不带感情,使人读来也如同身临其境。没有真挚的爱是写不出这血泪的文字的。刘熙载说得好。他说:“余谓诗或寓义于情而义愈至,或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此亦《三百五篇》之遗意也。”

诗至此也就可以完了。然而诗人仿佛从刚才沉痛的心境中醒觉了似的。忽地想到了太子的生,“天上梦归”借用了汉刘邦与薄姬的故事,《汉书》载:“薄姬曰:‘昨夜梦苍龙据妾胸。’上曰:‘此贵征也,吾为汝成之。’遂幸,有身,生文帝。”“绣屏银鸭香蓊濛,天上梦归花绕丛”,写太子的生是在那样的一个温柔乡中,是天赐的宁馨儿,然而,曾几何时,其母被废,宜男花翻为后宫的贱草而被任意践踏了。只是可惜,文宗毕竟不是樱桃树,可以有成熟的“千子”任凭鸟们啄食,没了儿子,最后只好让位于五弟;虽非得已,毕竟还是孽由己作。贤明的太子死了,既然贤能不能得其位,甚至不能保全首领而让这些坏蛋如此猖獗下去,那么《后庭花》的歌声,也将会从这里兴起导致亡国的。最后这一段,看似与前段不相衔接,实际是为太子添上了光彩的一笔。从时间上说,是倒插入的,从思维来说,却正是逻辑的发展。前段是果,后段是因。现在许多电影,正是袭用了这种“闪回”的手法而使人最后完成思想的认识。

拓展阅读:《咏春幡》(作者:温庭筠)

咏春幡

作者:唐·温庭筠

闲庭见早梅,花影为谁栽。

碧烟随刃落,蝉鬓觉春来。

代郡嘶金勒,梵声悲镜台。

玉钗风不定,香步独徘徊。

【注释】

①春幡:春旗。古俗于立春日悬挂春幡,亦剪彩做成小幡插于头上、挂于树枝。

②栽:全诗校:“一作裁。”作裁是。

③宋之问《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今年春色早,应是剪刀催。”

④代郡:秦汉郡名,治所在今河北蔚县西南。勒:马络头。有嚼口叫勒,无嚼口叫羁。代:全诗校:“一作戊。”

⑤梵声:诵经声。全诗校:“一作河阳。”镜台:《世说新语·假谲》载温峤娶从姑之女,以玉镜台一枚下聘。此镜台为温从刘琨北征所得。又《坛经》载神秀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篇4:温庭筠《生禖屏风歌》

作者:唐·温庭筠

玉墀暗接昆仑井,井上无人金索冷。

画壁阴森九子堂,阶前细月铺花影。

绣屏银鸭香蓊蒙,天上梦归花绕丛。

宜男漫作后庭草,不似樱桃千子红。

【注释】

①生禖:祈求生子之神。相传高辛氏之世,玄鸟遗卵,娥简吞之而生契,因以玄鸟为媒官,并为立祠,后变媒为禖,以神其事。见《礼记·月令》及郑注。

②昆仑井:《吕氏春秋·本味》:“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

③九子堂:画有九子母神之画堂。相传祀九子母神可得子,见《荆楚岁时记》。

④细:全诗校:“一作碎。”

⑤银鸭:鸭形香炉。蓊蒙:盛郁貌。

⑥宜男草:萱草的别名,古时迷信,以为孕妇佩之则生男。见《风土记》。

【赏析】

温庭筠这首诗的用意,詹安泰先生有过很好的说明。他说:至于《生禖屏风歌》,更是以一般太子的典故来反映当时的现实。假如没有庄恪太子事,飞卿一定不会写这样的诗的。《汉书》中有东方朔作皇太子生禖屏风事,枚皋传有“与东方朔作《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的说法,戾太子传也有“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为立禖,使东方朔、枚皋作禖祝”的记载。飞卿正是借旧题来发挥新意的。诗中最后“宜男漫作后庭草,不似樱桃千子红”句,更十分明显地表露出他的用意:宜男之草竟不及樱桃之子,那就是指皇太子反不及其他诸子的怪事。总之,飞卿为庄恪太子所写的诗,有正面的,有侧面的,在温集中,和其他有关系的人物比较起来,还是占有相当分量的。可见这首诗是吊唁庄恪太子的。当与《庄恪太子挽歌词》并读。

诗八句,分作两段。前段四句,细玩诗意,是此诗当写于太子已死多时,所以字面上用的是“玉墀暗”、“井无人”、“壁阴森”以及“碎月”等,都莫不是暗示太子永久已不在这里了。通过景物的描写,暗寓怜悯与追思之意。

“玉墀暗”,白玉的阶级,因长时间没有人走,也没有人来洒扫,落满了灰尘,所以显得黯然无色,失去了昔日的光洁。这三个字很富有引伸的意味,说明他过去是经常到东宫走动的。因为太习惯昔日之繁华了,是以这才陡地感到连台阶也较之过去为“暗”了。这“暗”是实情,也是作者心理的反映。仿佛这玉阶也和自己此时的心情一样:“黯然神伤”。这个“暗”,是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它既寓有人事变迁的感慨,复寄托着久久不能自已之友谊的伤感。此刻一来,顿感冷落。景与情会,故写下这样富有感情的诗。说他“用字精妙,下语镇纸”,从这里就可以看见。

昆仑井,不必泥求,以为一下从长安跑到了新疆、西藏。只不过是说太子宫中的水井而已。诗人为了使诗写得美,往往用高大、华美的东西来修饰。井是经常要汲水的,正因为东宫没有了人,所以长久也没有人到井边来汲水了,显得那井上辘轳的铁索也因失去了手的温泽而变冷了。这“冷”又是从感情中选炼出来的字眼。温庭筠几乎也扯进太子事件中而掉了脑袋的。他在事后还说过:“寒心畏厚诬”,则这“冷”的感觉亦即“寒心”,故实在不能当一般的修辞轻轻放过。他是以太子和自己的巨大的悲痛以及种种压力凝结而成的。更妙的是,他在这里说的是“玉墀暗接昆仑井”,着一“暗接”,使人想到的不仅是玉阶生尘,从玉阶到水井的路上,也长满了野草蒿蓬,茂盛得连路都看不见了,因而显得是和玉阶“暗接”了起来。常为人所践踏的路尚如此,则整个宫中其他之荒凉就更为可见。七个字,满目的苍凉,无限的感慨,不言而自见。太子之宫尚如此,给人的是一种衰败的不祥之兆,不能不感到为国家的前途而担心。这一联是东宫的外景。

“九子堂”是太子的住地。堂绘有九子母,“九子母”女神名,传说能祐人生子。《汉书·成帝纪》:“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颜师古注:“画堂画九子母。”是以九子堂即是画有九子母的太子宫。九子母原为九子魔母,即佛经中的鬼子母,传说生有五百子,逐日吞食王舍城中的童子,后经独觉佛点化,成为祐人生子之女神。然而壁画给人以阴森的感觉。因为太子不在了,堂内无烛(古时深殿,白日亦燃烛),帷幕又闲张而无人挂起,蛛网尘封,阒然无人,这都给人产生一种阴森的感觉。堂内物品甚多,然而独于此画才突出其阴森,这当然有点明太子住地之意。但诗人不是无所谓而发的,温庭筠与太子李永有极其深厚的友谊,太子永因其母也就是文宗的德妃失宠,晚年被新得意的贤妃杨氏暗害而死。继而是太子永暴死。则这里在飞卿心理上产生阴森的,恐怕还正是壁画上的食人子的九子魔母,更有宫廷内的血腥斗争的恐怖这一层在内。而温庭筠也是因与太子亲近而受到株连、压制的。要不是杨妃很快也被杀,文宗的弟弟武宗继位,温庭筠的世交李德裕执政,恐怕连温庭筠的`性命也是难保的了。这就是他一旦见到九子母的壁画时,不能不在心理上感受到蒙在这母子头上的、这因荒凉而产生的、出于政治原因的阴森之恐怖。

他在太子堂前留连得太久了,出得门来,已是月上西墙,阶前的花影,在闲适的苏东坡看来,竟是如水荇空明,十分超然自适,虽然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凄美”。然而在温庭筠的眼里,这时月下花影,却是破碎的构不成美的意象。影随心生,说明他人出来了,而心情还没有从刚才阴森的意境中出来。所以这里的“细月”,一作“碎月”,也不要看成是一般的形容,而是他对于故人、家、国以及个人身世的混合的感觉。是凄凉而破碎的心理写照。

这四句诗,无一不带感情,使人读来也如同身临其境。没有真挚的爱是写不出这血泪的文字的。刘熙载说得好。他说:“余谓诗或寓义于情而义愈至,或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此亦《三百五篇》之遗意也。”

诗至此也就可以完了。然而诗人仿佛从刚才沉痛的心境中醒觉了似的。忽地想到了太子的生,“天上梦归”借用了汉刘邦与薄姬的故事,《汉书》载:“薄姬曰:‘昨夜梦苍龙据妾胸。’上曰:‘此贵征也,吾为汝成之。’遂幸,有身,生文帝。”“绣屏银鸭香蓊濛,天上梦归花绕丛”,写太子的生是在那样的一个温柔乡中,是天赐的宁馨儿,然而,曾几何时,其母被废,宜男花翻为后宫的贱草而被任意践踏了。只是可惜,文宗毕竟不是樱桃树,可以有成熟的“千子”任凭鸟们啄食,没了儿子,最后只好让位于五弟;虽非得已,毕竟还是孽由己作。贤明的太子死了,既然贤能不能得其位,甚至不能保全首领而让这些坏蛋如此猖獗下去,那么《后庭花》的歌声,也将会从这里兴起导致亡国的。最后这一段,看似与前段不相衔接,实际是为太子添上了光彩的一笔。从时间上说,是倒插入的,从思维来说,却正是逻辑的发展。前段是果,后段是因。现在许多电影,正是袭用了这种“闪回”的手法而使人最后完成思想的认识。

拓展阅读:温庭筠【诗九首】

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赠少年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咸阳值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送人东游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利州南渡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过五丈原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阴高压汉营春。

天晴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误主,中原逐鹿不因人。

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篇5:生C屏风歌,生C屏风歌温庭筠,生C屏风歌的意思,生C屏风歌赏析

生C屏风歌,生C屏风歌温庭筠,生C屏风歌的意思,生C屏风歌赏析 -诗词大全

生C屏风歌

作者:温庭筠  朝代:唐  体裁:乐府   玉墀暗接昆仑井,井上无人金索冷。画壁阴森九子堂,

阶前细月铺花影。绣屏银鸭香蓊蒙,天上梦归花绕丛。

宜男漫作后庭草,不似樱桃千子红。

篇6:屏风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屏风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屏风绝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古诗全文如下:

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

【前言】

《屏风绝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为画有周昉一幅仕女图的屏风的题咏之作。

【翻译】

周昉是约早于杜牧一个世纪,活跃在盛唐、中唐之际的画家,善画仕女,精描细绘,层层敷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著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相传《簪花仕女图》是他的手笔。杜牧此诗所咏的“屏风”上当有周昉所作的一幅仕女图。

【鉴赏】

“屏风周昉画纤腰”,“纤腰”二字是有特定含义的诗歌语汇,能给人特殊的诗意感受。它既是美人的.同义语,又能给人以字面意义外的形象感,使得一个亭亭玉立、丰满而轻盈的美人宛然若在。实际上,唐代绘画雕塑中的女子,大都体型丰腴,并有周昉画美人多肥的说法。倘把“纤腰”理解为楚宫式的细腰,固然呆相;若硬要按事实改“纤腰”作“肥腰”,那就更只能使人瞠目了。说到“画纤腰”,尚未具体描写,出人意外,下句却成“岁久丹青色半销”,—由于时间的侵蚀,屏风人物画已非旧观了。这似乎是令人遗憾的一笔,但作者却因此巧妙地避开了对画中人作正面的描绘。

“荷马显然有意要避免对物体美作细节的描绘,从他的诗里几乎没有一次偶然听说到海伦的胳膀白,头发美—但是荷马却知道怎样让人体会到海伦的美。”(莱辛《拉奥孔》)杜牧这里写画中人,也有类似的手段。他从画外引入一个“鸾发女”。据《初学记》,鸾为凤凰幼雏。“鸾发女”当是一贵家少女。从“玉窗”、“鸾发”等字,暗示出她的“娇娆”之态。但斜倚玉窗、拂尘观画的她,却完全忘记她自个儿的“娇娆”,反在那里“妒娇娆”(即妒嫉画中人)。“斜倚玉窗”,是从少女出神的姿态写画中人产生的效果,而“妒”字进一步从少女心理上写出那微妙的效果。它竟能叫一位妙龄娇娆的少女怅然自失,“还有什么比这段叙述能引起更生动的美的印象呢?凡是荷马(此处为杜牧)不能用组成部分来描写的,他就使我们从效果上去感觉到它。诗人呵,替我把美所引起的热爱和欢欣(按:也可是妒嫉)描写出来,那你就把美本身描绘出来了。”(《拉奥孔》)

从美的效果来写美,《陌上桑》就有成功的运用。然而杜牧《屏风绝句》依然有其独创性。“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是从异性相悦的角度,写普通人因见美人而惊讶自失:“拂尘犹自妒娇娆”,则从同性相“妒”的角度,写美人见更美者而惊讶自失。二者颇异其趣,各有千秋。此外,杜牧写的是画中人,而画,又是“丹青色半销”的画,可它居然仍有如此魅力(诗中“犹自”二字,语带赞叹),则周昉之画初成时,曾给人无比新鲜愉悦的感受。这是一种“加倍”手法,与后来王安石“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明妃曲》)的名句机心暗合。它使读者从想象中追寻画的旧影,比直接显现更隽永有味。

诗和画有共同的艺术规律,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直观形相的逼真显现是画之所长,诗之所短。所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穷形尽相的描写并不见佳;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从动态写来,便有画所难及处;而从美的效果来写美,更是诗之特长。《屏风绝句》写画而充分发挥了诗的特长,就是它艺术上的主要成功之所在。

篇7:《草书屏风》阅读答案和翻译赏析

《草书屏风》阅读答案和翻译赏析

草书屏风

【唐】韩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注】怀素,唐代书法家,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以狂草著名。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表达出诗人看到怀素草书屏风之后惊喜的感情,以询问句陡起,好像在问屏风主人“您从哪里得到怀素的草书屏风啊”。

B.“踪”,踪迹。用“踪”说明他平素就对怀素的去过哪里极为留心和熟悉,所以知道怀素来过屏风的主人家里。

C.“尘色染”有两层意思,一是墨迹流传已久,古色古香,显得十分珍贵;二是字幅浸染尘色,有些斑驳,爱惜中流露出惋惜之意。

D.从“墨痕浓”三字中,仍然满含着诗人的惊喜爱惜之情。这里一个“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色。

E.主人家所在之处的环境显得奔放古朴,这正与草书屏风的风格相映衬,书法之美与环境之美相彰显,更让诗人欣喜不已。

2.结合全诗,说说最后一联的含义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BE(踪,不是指怀素的踪迹,而是指怀素的笔迹,故B项不正确;“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是以“怪石”来比喻怀素草书中的字,指笔画中的“点”,好象正向秋涧奔赴。“寒藤”比喻笔画中的“竖”;“古松”比喻笔画中的“弧钩”。而不是指主人家的住处,所以E不对)

2.①如果把屏风搬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龙,游到水中去了。②“以龙喻字”,表现怀素草书飞动的气势和苍劲的形象,仿佛有生命一般;③“恐”,表现出作者对怀素草书的珍爱之情。“怕这些字变成龙飞走”(或对怀素书法的赞美之情)。(一点2分,共6分)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写诗人询问对方是从哪里得到这个屏风的,因为他一眼就看出字是怀素写的,说明诗人对怀素的草书风格很熟悉。

B.颔联上句的“尘色染”形象写出了屏风不被人重视的现实,表达出诗人看到屏风被灰尘沾染的伤感。

C.颔联下句中的“墨痕浓”的 “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色,已经把整幅字的风格和意境初步传达给读者。

D.前四句一句一转,“何处”“分明”“虽多”“犹见”,在转折中步步顿宕,峰回路转,引人入胜,表达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E.主人家所在之处奇石藤松的环境布局,显得奔放古朴,这正与草书屏风的风格相映衬,书法之美与环境之美相彰显,更让诗人欣喜不已。

2.诗歌的后两联使用了哪些手法?描摹出怀素草书的什么特点(6分)

参考答案

1.BE(B 的“表达出诗人看到屏风被灰尘沾染的伤感”表述错误,从“虽多”二字的分析,表达的应是诗人爱惜中的惋惜之情。故B项不正确;E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是以“怪石”来比喻怀素草书中的字,指笔画中的“点”,好象正向秋涧奔赴。“寒藤”比喻笔画中的“竖”;“古松”比喻笔画中的“弧钩”。而不是指主人家的住处,所以E不对)

2.(1)手法①比喻的修辞手法。诗歌把怀素书法中的笔画比作奔秋涧水的怪石,倒挂在古松上的枯藤等。②想象的写作手法(或:化静为动)。诗人想象如果把这个屏风放到水边的话,怀素的字就会化成入水的龙。

(2)怀素草书的什么特点:①“狂(怪)”的特点:怀素草书中的变化“点”就像怪石一样,“奔秋涧”说明笔画迅疾有力。②苍劲有力:“寒藤”“古松”等表现出怀素草书刚劲浑厚的特点。

翻译:

你从哪里得到这一个屏风?上面分明有怀素的书法的踪迹。虽然字幅上侵蚀了尘色,有些斑驳,但还能够见到墨痕的浓重。写字的点就像怪石奔向秋天的山涧,字的竖和勾的笔画就像寒枯的古藤倒挂在古松下。如果把屏风放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蛟龙,游到水里去了。

赏析

《草书屏风》是晚唐诗人韩偓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极其深刻地描述了怀素草书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以及它那无穷的.生命力。

“屏风”是室内挡风或作为障蔽的用具,为美观计,上面一般都绘有图画或写有文字,所以它在适用中还有书画的艺术价值。这首诗看似咏“屏风”,实际上是咏“屏风”上怀素的草书。它“通过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极其深刻地描述了怀素草书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以及它那无穷的生命力。是为唐人论书名篇之一”(洪丕谟《书论选读》)。

怀素,字藏真,湖南长沙人。原姓钱,幼年便出家当了和尚。生卒年不可考,活动当在公元八世纪,即唐代中叶。他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勤奋好学,后遂以狂草知名,兴到运笔,如骤雨急旋,随手万变,而合乎法度,成为一代大师。他的草书在当时知名度就很高,到后来,他的书迹更为人所宝,虽片纸只字,亦价值连城。他留存下来的墨迹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和《千字文》等,皆系草书,有影印本传世。其中尤以狂草《自叙帖》最为著名。

怀素的草书到了韩偓所在的晚唐、五代,愈来愈为世所珍。韩偓本人不仅精于诗歌,对书法也有一定造诣。据宋代《宣和书谱》卷十载:“考其(韩偓)字画,虽无誉于当世,然而行书亦复可喜。尝读其《题怀素草书诗》(按即《草书屏风》)云云,非潜心字学,其作语不能迨此。后人有得其《石本诗》以赠,谓字体遒丽,辞句清逸。”由于韩偓本人对书法有爱好和研究,因而他对怀素遗留在屏风上的草书墨迹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一开始就以问句陡起,好象十分激动地问主人:“您从哪里得到的这个屏风啊?”惊喜成分之态,溢于言外。而且紧接着就立刻判定,这分明是怀素的笔迹(踪,是踪迹,这里是笔迹)!这充分说明他平时对书法极为留心,尤其是对怀素的草书风格十分熟悉,如故人相遇,一眼便认了出来。接下来,作者在惊喜中对屏风上的整幅墨迹作了审视:“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前一句从“尘色染”中,见出墨迹流传已久,古色古香,弥足珍贵;但由于长期辗转流传,字幅上浸染了尘色,有些斑驳,诗人在极端爱惜中似乎也流露出一丝惋惜之意,后一句说虽然染上了很多尘色,但还是可以看见那浓黑的墨迹,从“墨色浓”三字中,仍然满含着诗人的惊喜爱惜之情。这里一个“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色,已经把整幅字中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初步传达给了读者,十分形象而又准确。

前四句一句一转,“何处”“分明”“虽多”“犹见”,在转折中步步顿宕,峰回路转,引人入胜,作者的惊喜之情在诗行中不停地跃动。但又显得一气贯通,流转自如,其欢欣的情绪,犹如一条活泼的小溪,在曲折中畅流而下。这四句显得极为自然,完全是一片真情的流露,读来仿佛如见当时情状,到后四句,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对字幅中的点画作了具体描述,把这一高度抽象的艺术,十分具体、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具有怀素书法的特点,使人叹赏不已。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这两句先是从点画来赞美怀素书法的苍劲有力。前一句是说怀素草书中的字,好象怪石正在向秋涧奔赴。这一比喻形象奇特,但却由来有自。晋代卫夫人《笔阵图》说:点,要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这里在“石”前加一“怪”字,就表明它不同一般,体现出怀素草书的“狂”的特色。在“怪石”与“秋涧”间着一“奔”字,充分表现了草书中“点”画在映带时那咱迅疾有力的动势,十分生动。后一句是说怀素草书中竖和弧钩笔画,真象枯藤(即“寒藤”)挂在古松上,这个比喻又从欧阳询来。欧阳询《八诀》说:竖,要如“万岁之枯藤”;弧钩,要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藤”“松”已有劲健意味,再用“寒”“古”来形容,就更具苍劲之感。两句中虽只点出点、竖和弧钩这些个别笔画,但却在怀素草书中具有代表性,其它笔画概可想见,那种中锋运笔时饱满、刚劲、浑厚的效果,鲜明地显现出来。而且,这些“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的点画,构成了狂放、豪纵的整幅气度,无一字不飞动,无一字不活泼,体现了生动的气韵。这是书法作品中很难达到的高妙境界。这屏风上生动的草书,激动着诗人的心,不禁生出奇妙的想象;“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如果把屏风搬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龙,游到水中去了。这一想象更为奇特,但也并非无来处。古人把写草书比为“笔走龙蛇”,如李白《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因为笔画的盘绕曲折,有如龙蛇迅速有力的游动。从以上比喻中,可见怀素草书是何等的笔势夭矫,生动活泼,显现了旺盛的活力。另外,古人常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来比喻“书圣”王羲之的字,这里也隐然以怀素比王羲之,可见推许之高。“恐”字,不仅有估计的意思,也还有怕它真化为龙,从水中飞走,而失去这珍贵难得的字幅的意思,有一种风趣的意味隐含其中,曲折委婉地表达了对怀素草书遗墨的万分宝爱之情,使前四句那种惊喜神情一直贯穿到末尾,全诗洋溢着充沛的激情。

诗人从屏风写起,然后写怀素草书,写怀素草书又先表现整体感觉,然后再以形象的笔墨作具体的描述,全诗层层深入,步步引进,最后又以神奇的想象结尾,留下回味不尽的余意,并和篇首暗中照应,在章法上显得谨严、完整,表现出精心的安排。特别是形象的生动描写,激情的强烈抒发,使全篇荡漾着盎然诗意,语语动人心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篇8: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翻译赏析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翻译赏析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其全文古诗如下: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前言】

《常娥》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此诗咏叹常娥(即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发诗人自伤之情。前两句分别描写室内、室外的环境,渲染空寂清冷的气氛,表现主人公怀思的情绪;后两句是主人公在一宵痛苦的思忆之后产生的感想,表达了一种孤寂感。全诗情调感伤,意蕴丰富,奇思妙想,真实动人。

【注释】

⑴常娥:原作“姮娥”,今作“嫦娥”,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传说是夏代东夷首领后羿的妻子。

⑵云母屏风: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云母,一种矿物,板状,晶体透明有光泽,古代常用来装饰窗户、屏风等物。深:暗淡。

⑶长河:银河。晓星:晨星。或谓指启明星,清晨时出现在东方。

⑷灵药:指长生不死药。《淮南子·览冥训》载,后羿在西王母处求得不死的灵药,姮娥偷服后奔入月宫中。

⑸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碧海,形容蓝天苍碧如同大海。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翻译】

云母屏风透出残烛幽深的光影,银河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赏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b/713.html。“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篇9:明日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翻译

一个明天接着又是一个明天,明天是何等的多啊!可是人的一生如果在等待中度过,那么,他将虚度光阴,一事无成。世上的人们如果被明日所羁绊,则年复一年,光阴飞逝,暮年将会在不知不觉中到来。早晨看河水东流而去,傍晚看夕阳西下,一日之中无所事事。百年之中又能有多少个明日呢?请大家听一听我的明日歌吧。

赏析

这一首诗七次提到“明日”,反复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今日的事情今日做,不要拖到明天,不要蹉跎岁月。诗歌的意思浅显,语言明白如话,说理通俗易懂,很有教育意义。

这一首《明日歌》给人的启示是: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和失而复得,只有时间难以挽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不要今天的事拖明天,明天拖后天。要“今日事,今日毕。”

篇10:《舂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舂歌

朝代:两汉

作者:戚夫人

子为王。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谁使告女。

译文:

儿子啊,你为赵王,而你的母亲却成了奴隶。整日舂米一直到日落西山,还经常有死的危险。与你相离三千里,应当让谁去给你送信,告知你呢?

注释:

①子为王:指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

②常与死为伍:经常有死的危险。伍,伴。

赏析

本诗形式灵活,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一个被侮辱与被伤害的弱女子形象呼之欲出,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成为可以和《垓下》、《大风》媲美的千古绝唱。

戚夫人是汉高祖刘邦的宠妾,刘邦死后,她被吕后所囚禁,罚她舂米,最后被吕后杀死。《汉书·外戚传》曰:“高祖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王如意。惠帝立,吕后为皇太后,乃令永巷囚戚夫人,髡钳,衣赭衣,令舂。戚夫人舂且歌。太后闻之大怒,曰:‘乃欲倚子邪!’召赵王杀之。戚夫人遂有人彘之祸。”

诗歌开头说“子为王,母为虏”,三言六字,以母子地位之悬殊直抒内心不平,先声夺人。紧接着说自己每天起早贪黑舂作不止,生命危在旦夕,随时可能发生不测。而末句“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汝)”,犹如一声绝望的呼号,将心中的悲苦和对远方儿子的思念倾吐而出。

屏风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好了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九歌·国殇原文、翻译及赏析

《击壤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大德歌·冬景原文翻译及赏析

寒食翻译及赏析

艳歌赏析及翻译

七夕歌原文及赏析

明日歌原文及赏析

《子夜吴歌·夏歌》翻译赏析

生禖屏风歌翻译及赏析(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生禖屏风歌翻译及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