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历史评价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IIIISS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历史评价(共含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IIIIS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辛弃疾历史评价

篇1:辛弃疾历史评价

辛弃疾历史评价

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的成就不少,那么别人对于他的历史评价又是怎样的呢?

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tāng tà),小声铿鍧(kēng hōng),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后世人云: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词中之龙

辛弃疾善诗文,但以词明世。其《稼轩词》收六百二十余首,无论数量之富,质量之优,皆冠两宋。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稼轩词向来被人称为「英雄之词」。这些词主要表现了词人以英雄自许,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壮志豪情。他时常回忆起少年十突入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的英雄事迹。如《鹧鸪天》上片道「壮岁旌旗涌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騄,汉箭朝飞金仆姑。」辛词还表现了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愤心情。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词中通过看吴钩宝剑,拍遍栏杆的典型动作,生动表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心情。辛弃疾这类「英雄之词」,大都使气岑才而作,情感激昂悲壮,风格沉郁雄放。

此外,辛弃疾也有写一些乡村景物和田园情趣的词﹕《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的词也不乏风格婉约,又寓意深曲的作品。如《青玉案.元夕》,上片铺叙元宵夜的欢乐场面,下片转写一位幽居自处,不同凡响的女子﹕「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实际上表现词人「自怜幽独」的情怀。

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极力使气逞辞,以文为词,大为扩展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形成了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又兼有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可谓熔铸百家,自由挥洒,多姿多彩。

酷吏之名

淳熙八年冬天,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浙西提刑,还没有走马上任,就遭到了监察御史王蔺的弹劾,“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意思是他用起钱来就像用泥沙,杀起人来就像割草。由此,辛弃疾有了酷吏的名声,还没来得及去上任,就被撤销了一切职务。

辛弃疾给人留下冷酷的印象并不奇怪,他年轻的时候,在北方义军中曾单人独骑杀了偷盗义军大印的和尚义端。后来,又有过率领五十骑突袭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的壮举,这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敢于出手杀人的狠角色。但真实的情况又如何呢?

事实上,辛弃疾对普通老百姓宽厚,对下属官吏严酷。他曾奉命平定南方的茶商叛乱,在给宋孝宗的.报告《论盗贼札子》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取乞害之,豪民大姓以兼并害之,而又盗贼以剽杀攘夺害之。臣以谓,不去为盗,将安之呼,正谓是耳。”意思是说,这些种田的老百姓,州郡一级的官员用过度的征收赋税来害他们;县一级的官员呢,用征购各种名目的物资来害他们;底下的办事人员用各种名义索、拿、卡、要来害他们;地主豪强用兼并田产来害他们;而盗贼又用抢劫和掠夺来害他们,老百姓不去当盗贼又能往哪里去呢?

辛弃疾认识到真正该严格管理的是各级官吏,而不是平民百姓。这成了他的执政理念和处理政务的出发点。据《真西山集》记载,辛弃疾“历威严,轻以文法绳下,官吏惴栗,唯恐奉教条,不逮得遣”。就是说,他对底下的官吏非常威严,动不动就对手下进行法律追究,那些官员都吓得心惊胆战,生怕遵守教条不到位而被谴责。

相反,他对百姓却非常宽厚、关心。楼钥所著的《攻愧集》中说,“比居外台,谳议从厚,闽人户知之”。意思是辛弃疾在做福建提点刑狱时,给犯人判罪遵从的是宽厚的原则。这件事,福建人家家户户都知道。有一次,他派一个叫傅大声的官员到下辖的一个县里,去复审牢狱中的囚徒。傅大声到了那个县之后,经过仔细的审核,释放了五十多个人,只留下十多人。这么多的案子被翻案,让那个县令脸上火辣辣的,于是拒绝招待傅大声,连饭也不管了。辛弃疾听说后,亲自对这些案件进行审核,最后全部依照了傅大声的处理意见。

辛弃疾所以被人污以酷吏的名声,主要还是他不肯与当时的官场同流合污。在给皇帝的上书中,辛弃疾自己都说:“臣平生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因为“刚拙自信”的性格,他敢说敢做,不愿意迎合别人,为了求得事业的成功,他可以不拘小节,更加不理会各种各样的潜规则。于是,他和庸碌保守的南宋官场风气之间的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了。不过这一切放在今天,却格外让我们肃然起敬。

篇2:对于辛弃疾的评价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稼轩以附会开禧用兵,稍损名节,然其拔贼自归,固无日不枕戈思效,即此四十六字,满腔忠愤,幡际天地间,如闻三呼渡河声矣。

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刘宰《上安抚辛待制》:命世大才,济时远略。挺特中流之砥柱,清明寒露之玉壶。十载倦游,饱看带湖之风月;一麾出镇,迥临越峤之烟霞。上方为克复神州之图,公雅有誓清中原之志。

刘克庄《辛稼轩集序》:公所作,大声鞺鞳(tāng tà),小声铿鍧(kēng hōng),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谢枋得《宋辛稼轩先生墓记》:以此比来,忠义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全躯保妻子之臣,乘时抵瞒之辈,乃苟富贵者,资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过,天地间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公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一少年书生,不忘本朝,痛二圣之不归,闵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结豪杰,志斩虏馘,挈中原还君父,公之志亦大矣。耿京死,公家比者无位,犹能擒张安国,归之京师,有人心天理者,闻此事莫不流涕。使公生于艺祖、太宗时,必旬日取宰相。入仕五十年,在朝不过老从官,在外不过江南一连帅。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大雠必不复,大耻必不雪,国势远在东晋下。五十年为宰相者,皆不明君臣之大义,无责焉耳。

爱新觉罗·玄烨《御批通鉴纲目》: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悉止是哉!

白寿彝《中国通史》: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然而,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篇3:对于辛弃疾的评价

“东坡词极名士之雅,稼轩词极英雄之气。”

——[清]陈廷焯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王国维

“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

——《词苑丛谈》引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王国维

“东坡词超旷而意极平和,稼轩词极豪雄而意极郁愤。”

——[清]陈廷焯

豪放,是辛弃疾词作的主体风格。与报国的壮志、英雄的襟怀、军人的豪情这些宏大雄伟的题材内容相适应,他的笔下最常见的是弓刀、长剑、画戟、金戈、铁马、旌旗、画角、将军等军事物象,和惊湍、奔雷、骇浪、急雨、裂石、塞尘、西风、飞云等自然物象,在他奔放激越、瞬息万变的情感的涵摄下,构成沉雄开阔、壮丽动荡的艺术境界。

不过,苏、辛虽然同为豪放词风的代表词人,由于身世背景、性情修养的不同,其区别还是十分明显的。

苏轼词的豪放,主要表现为在开阔高远的意境中展现参透世事的`旷达与超然。

辛弃疾词的豪放,则表现为在奔腾耸峙、跌宕不羁的客观物象中寄寓永不消解的豪情与难以释怀的悲愤。

篇4:对于辛弃疾的评价

梁衡对辛弃疾的评价: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辛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

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篇5:历史将记住辛弃疾作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闪烁出太多的能人志士。而辛弃疾便是其中尤为耀眼的一位。

他生于金宋乱世,从小习武的他因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在二十二岁那年独立拉起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来与其他义军合并,他担任书记长,掌管信印。我犹记那次他完成任务归来后,发现部将叛变,主帅被杀。愤怒的他提刀上马,率数十骑兵冲入敌军营地,生擒叛将,然后突袭千里,至临安,将叛将正法,最后率数万将士南下归宋。气势磅礴之至,无出其右。

归宋的他按理应受到重用,朝廷应让他得以继续上阵杀敌,为国效力实现自己的豪情壮志,但无奈国家却是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收走了他的钢刀利剑只给他留下一支毛笔。正值壮年时候,本应上沙场杀敌以显男儿气概,却因朝廷的怯懦只能在朝中做一位旁观者,辛弃疾遭受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他也只能在文字中回忆自己的战场岁月,也正因如此,才会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般千古名句流传于世。

无法再回沙场的辛弃疾将自己的爱国之情全部倾注到自己的工作中,尽管他在南宋的40年间有被弃置,尽管在任官的20年间又有30多次频繁调动,但一身爱国之血的他不在乎,他每到一个地方做官便特别认真、执着地工作,认真、执着到了朝廷厌烦的地步,诽谤便随之而来,贬谪也紧随其后。尽管如此,辛弃疾仍热爱着这个日渐衰颓的国家,他用“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来批评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他“栏杆拍遍”,却无人会他的无奈与忧伤。

贬谪之时,他也曾有过隐居山林的生活,不过那却是被迫的,他也曾“试向沉瓜浮李处,清风散发披襟。”但心中的爱国之情却让他放弃了这种想法。因为他还是那个爱国诗人辛弃疾。所以,他又站出来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高呼。

辛弃疾名弃疾,可从小习武的他又有什么疾病可弃的`呢?他要弃的是心中的那块心病:山河碎,心不安。他字稼轩,是想要回乡务农吗?一个胸怀大志的男儿又怎会甘心在田野中度过余生?尽管报国无门,尽管“君恩重,切教种芙蓉”,但辛弃疾是一位诗人,一位武人,一位爱国之人,所以,他又发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声后名”的怒吼!

在那个日渐衰退的时代,在那个统治者醉生梦死,百姓民不聊生的时代,只有他——辛弃疾,站在时代的顶峰,向着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发出怒吼,唤醒那个时代的光芒,他用一人之力扛起了一个时代的重担。他终会被人们铭记,终会被时代牢记,历史也将永远记住辛弃疾!

篇6:历史将记住辛弃疾作文

那台古老的历史放映机,投影着那位古人陈旧的身影,但见把栏杆拍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位古人,少年的他不谙世事,中年的他遍识愁味,老年的他回首一身,坎坷多磨难。他以武起事,以文成业,让历史不折不扣地记住了这位渐识人生苦味的武将——辛弃疾。

历史将记住辛弃疾,记住唯愿马裹尸,以身以许国的辛弃疾。辛弃疾有一颗心,一颗忠义的爱园之心。满腔热血在胸中游走,勃郁的豪情在血脉中喷张。他拿起信仰的利刃快刀利剑地过关杀敌。年少轻狂,气焰高盛,二十二岁的他就盛出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为的是挑战金宋乱世,完成光复大业一展鸿图之志。他曾遇部将叛变,好友被杀,单枪匹马直闯敌营,生擒判将,以判将之血祭自己的忠肝义胆,祭国家未收回的大好河山。

满腔热血的辛弃疾,并不只是空有武术的莽夫,他行事果断,雷厉风行。却被朝廷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历史将记住辛弃疾,记住认真,执着的工作人辛弃疾。尽管南归后的辛弃疾不为朝廷所喜,二十年的任职,就有三十七次的调职,但是工作狂人辛弃疾不曾因频繁调动而虚与伪蛇,也不曾因地方官小就弃之不任。他新官上任的火,雄赳赳的燃起了一支“飞虎军”,金戈铁马,威风凛凛这气势不像地方长官,到像京城禁卫军之首了。他与生俱来的干练风气让,他操练兵马,修建营房做起来得心应手如鱼得水。建房材料稀缺,他便命人送来瓦6片,即送即付银,难听迎刃而解。但南宋的政治泥沼非议他,皇帝也对他时弃时用。历史记录下了他的波折,历史记下认真,执着的工作狂人辛弃疾。

辛弃疾满腹诗书,是武将,是狂人,亦是诗人。

历史记住辛弃疾,记住诗书满腹气自华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到尽他心中豪情,那一腔热血不言而喻。“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登楼凭吊,看吴钩,拍栏杆也,难遣的忧与愤跃然纸上。“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倾然而出的,是他愿奋战杀场地心。历史记住了,记住了辛弃疾的笔墨,也记住了执笔的辛弃疾。

滚滚的历史长河永不枯竭,投影下了辛弃疾的一生;轰隆滚动的历史车轮,刻下了辛弃疾的奋斗足迹;哪一页书香盈绕的历史,书写下辛弃疾的悲与喜,爱与恨;那一幅历史丹青,描绘了辛弃疾奔走呼号的身影。

历史,终将记住辛弃疾!

历史老师教学评价报告

水调歌头辛弃疾

鹧鸪天辛弃疾

清平乐辛弃疾

辛弃疾 破阵子

辛弃疾水龙吟

鹧鸪天 辛弃疾

西江月辛弃疾

金戈铁马辛弃疾

辛弃疾风格

辛弃疾历史评价(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辛弃疾历史评价,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