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北京青年大型调查报告:志愿者学历整体较高(共含4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密斯嗷”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北京青年大型调查报告:志愿者学历整体较高
王英姿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这类人:遇见陌生人问路,即使她不知道也会掏出手机打开导航,她刚来北京读大学时就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最难忘的是本科毕业后去四川支教一年的经历。平日里会留意志愿者的招募信息,时间合适就和小伙伴走起。
她爱公益、爱行动、不爱冷漠,爱挑战、爱拼搏。在朋友圈里她会晒支教日记和孩子们的笑脸,最重要的是,从不晒包包。
团北京市委进行的“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就关注到了像王英姿这样的青年志愿者。截至3月,在“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实名注册的青年志愿者有近130万人,占据北京志愿者总数的半壁江山。
志愿服务的“北京范儿”
“被质疑志愿服务动机?肯定遇到过!”曾任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的元方告诉记者,上大学时就有人质疑她是为了加学分,工作后参与志愿服务被人说是好出风头,“但真的都是少数,大部分人听到我的经历都会说,好赞!”
对于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课题组的调查揭示,59.1%的受访者选择了“奉献爱心”,37.2%的受访者选择了“积累实践经验的需要”。同时,在志愿者应具备的素质方面,66.5%的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有“乐于奉献的志愿精神”。课题组认为,“奉献”成为北京青年志愿者的关键词。近四成受访者选择积累实践经验,跟青年的角色十分相容,表明志愿服务是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通过志愿服务经历来获得成长也是青年内在的发展需求。
让元方感到骄傲的时刻通常出现在假期回老家,留在家乡的同学听她说起志愿服务经历时会“点赞”,但觉得“不是一路人”。甚至有同学在听她说喜欢“做公益”时回了句“你手真巧”。“他以为是做工艺品啊,这在北京绝不会发生,感觉‘志愿服务’挺普及的,因为它代表着北京范儿!”
元方周围的朋友基本上都参与过志愿服务,她曾和大学宿舍同学利用寒暑假去西部支教,也在北京奥运会时成为“鸟巢”的一名志愿者,用微笑共同打造了北京名片。根据团北京市委对3.5万多名在京青年调研数据显示,在问及“你最希望参加哪些活动”时,选择“志愿公益活动”位于前列;在问及“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方面,选择同意的占79.8%;在问到是否认同“当别人有需要的时候,我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时,选择同意的占76.7%。
调研分析认为,首都青年高度认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高度接受和认可志愿服务活动。这大概就是让黎肖乐觉得“骄傲”的“北京范儿”吧。
志愿服务遵从内心驱动
在很多对志愿服务持观望态度的人看来,向需要的人伸出援手并非易事。究其原因,有人认为做志愿者是“有钱有权的人才做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针对北京青年志愿者的调研恰恰与以上结论相反。
真的是有钱人才能做志愿者吗?数据显示,在收入方面,剔除在校学生数据,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24.5%;收入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的占36.8%;收入在3000元到5000元之间的占20.6%;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占18.1%。而北京市职工月均工资是5793元。
非得是有权的人才能参与志愿服务吗?数据表明,工作职务方面,剔除在校学生数据,其中“办事人员”占26.9%,“专业技术人员”占22.3%,“一线工作人员”占18.8%,“单位负责人”仅有3.7%。
调查显示,大多数青年志愿者是基层一线工作人员,收入和职位不高。这与西方国家志愿者普遍“有闲、有钱”的情况有明显差异。
对于青年志愿者的非京籍青年所占比例,调研发现非京籍青年占34.1%。调研分析认为,志愿服务是外地青年融入北京、认知社会、参与公共事务的一种途径。加强青年志愿者工作是推动社会融入、组织重构的有效途径。推动不同青年群体之间的融合,对于构建新型的青年社会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志愿者学历整体较高
刚刚过去的五四青年节,志愿者王英姿细细梳理了一下自己青春里的那些事儿:“怀念青春时,绝对不能不提志愿服务。”
真正参与志愿服务是在王英姿读大学时。去四川达州宣汉县支教,还成功举办了一台关爱留守儿童的晚会。大学里连续3年都是中国网球公开赛的志愿者。本科毕业后加入研究生支教团,重返宣汉支教。这些志愿服务经历被她形容为“到了80岁想起依然会微笑的事”。
“不管你来这个学校之前是否了解志愿服务,一进大学,最大的社团就是青年志愿者协会,周围会有一批参与志愿服务的小伙伴,你也会受到感染啊。”王英姿告诉记者,在她的母校中国传媒大学,志愿服务经历是每个同学的必修课。
这一点和调研情况相符。数据显示,在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年龄方面,选择在18~24岁之间的占46.7%;其次是15~17周岁,占27.7%;14周岁以下的占16.3%。在25岁之后首次参加志愿服务的仅占10.1%。
志愿者的参与经历大多是从中学和大学本科阶段开始,课题组分析认为,学校阶段是培养志愿服务意识、发展注册志愿者队伍的关键时期。从另一角度也说明,针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走向社会的青年,志愿工作的力度和覆盖面还有待加强。
像王英姿这样读了研究生依然对志愿服务抱有热情的青年群体不在少数。在调研中发现,拥有本科(含双学位)学历的占56.1%,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占14.4%,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84.7%,青年志愿者学历层次普遍较高。
做志愿者不只是为“点赞”
调研组在问到“参与的志愿服务涉及哪些领域”时,全体受访者中有47%选择“社区服务”,有41%选择“环境保护”,39.1%选择“大型赛会”。调研组分析认为,北京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领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多元化特点。社区、环保、大型赛会等三类志愿服务参与率较高,这与北京的城市发展水平和功能定位密切相关。
非得是有权的人才能参与志愿服务吗?数据表明,工作职务方面,剔除在校学生数据,其中“办事人员”占26.9%,“专业技术人员”占22.3%,“一线工作人员”占18.8%,“单位负责人”仅有3.7%。
调查显示,大多数青年志愿者是基层一线工作人员,收入和职位不高。这与西方国家志愿者普遍“有闲、有钱”的情况有明显差异。
对于青年志愿者的非京籍青年所占比例,调研发现非京籍青年占34.1%。调研分析认为,志愿服务是外地青年融入北京、认知社会、参与公共事务的一种途径。加强青年志愿者工作是推动社会融入、组织重构的有效途径。推动不同青年群体之间的融合,对于构建新型的青年社会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志愿者学历整体较高
刚刚过去的五四青年节,志愿者王英姿细细梳理了一下自己青春里的那些事儿:“怀念青春时,绝对不能不提志愿服务。”
真正参与志愿服务是在王英姿读大学时。去四川达州宣汉县支教,还成功举办了一台关爱留守儿童的晚会。大学里连续3年都是中国网球公开赛的志愿者。本科毕业后加入研究生支教团,重返宣汉支教。这些志愿服务经历被她形容为“到了80岁想起依然会微笑的事”。
“不管你来这个学校之前是否了解志愿服务,一进大学,最大的社团就是青年志愿者协会,周围会有一批参与志愿服务的小伙伴,你也会受到感染啊。”王英姿告诉记者,在她的母校中国传媒大学,志愿服务经历是每个同学的必修课。
这一点和调研情况相符。数据显示,在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年龄方面,选择在18~24岁之间的占46.7%;其次是15~17周岁,占27.7%;14周岁以下的占16.3%。在25岁之后首次参加志愿服务的仅占10.1%。
志愿者的参与经历大多是从中学和大学本科阶段开始,课题组分析认为,学校阶段是培养志愿服务意识、发展注册志愿者队伍的关键时期。从另一角度也说明,针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走向社会的青年,志愿工作的力度和覆盖面还有待加强。
像王英姿这样读了研究生依然对志愿服务抱有热情的青年群体不在少数。在调研中发现,拥有本科(含双学位)学历的占56.1%,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占14.4%,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84.7%,青年志愿者学历层次普遍较高。
做志愿者不只是为“点赞”
调研组在问到“参与的志愿服务涉及哪些领域”时,全体受访者中有47%选择“社区服务”,有41%选择“环境保护”,39.1%选择“大型赛会”。调研组分析认为,北京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领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多元化特点。社区、环保、大型赛会等三类志愿服务参与率较高,这与北京的城市发展水平和功能定位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调研组进一步揭示,虽然服务领域多元可喜,但相应的培训却不足够。在一对一探访中发现,志愿者十分关注岗前培训,很多受访对象认为这是志愿者应该享有的权利和保障之一。但在培训时长方面,有18.1%的受访者表示从未参加过培训。大多数针对志愿者的培训集中在 “30分钟到1小时”,占30.1%,选择“1个半小时以上”的仅有29.4%。
在志愿服务培训形式方面,选择“为所有岗位的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理念为主的通用培训”的占32.9%,选择“针对具体志愿服务岗位进行岗位培训”的占30.8%。调研发现,由于培训力度直接影响志愿者服务效果,广大青年志愿者对培训的需求反映强烈,亟须掌握助老、助残等方面专业技能,进而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
作为曾经的志愿者、现在的北京科技大学指导老师,于群也有自己的担忧:“大多数孩子热情有余,但没有坚持。我不希望我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只是一时冲动,是一次性的,体验一下就完事。”
调研数据显示,在参与志愿服务的频率方面,“不定期参与”的是常态,占48.2%。在每年参与志愿服务时间方面,选择“在50小时以下”的占56.4%;选择“50~100小时”的占31.6%;选择“在100小时以上”的比例较低。课题组认为,北京青年志愿者平均服务时间整体偏低,志愿服务频次不高、时间不长,常态化程度偏低。
“都说志愿者是北京的名片,名片是需要随时揣在兜里、常常拿出来的,是必备。”于群希望他的学生能把参与志愿服务当成一种常态、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秀在朋友圈里、为吸引点赞的一张照片。
北京青年大型调查报告
王英姿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这类人:遇见陌生人问路,即使她不知道也会掏出手机打开导航。她刚来北京读大学时就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最难忘的是本科毕业后去四川支教一年的经历。平日里会留意志愿者的招募信息,时间合适就和小伙伴走起。
她爱公益、爱行动、不爱冷漠,爱挑战、爱拼搏。在朋友圈里她会晒支教日记和孩子们的笑脸,最重要的是,从不晒包包。
团北京市委进行的“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就关注到了像王英姿这样的青年志愿者。截至3月,在“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实名注册的青年志愿者有近130万人,占据北京志愿者总数的半壁江山。
志愿服务的“北京范儿”
“被质疑志愿服务动机?肯定遇到过!”曾任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的元方告诉记者,上大学时就有人质疑她是为了加学分,工作后参与志愿服务被人说是好出风头,“但真的都是少数,大部分人听到我的经历都会说,好赞!”
对于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课题组的调查揭示,59.1%的受访者选择了“奉献爱心”,37.2%的受访者选择了“积累实践经验的需要”。同时,在志愿者应具备的素质方面,66.5%的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有“乐于奉献的志愿精神”。课题组认为,“奉献”成为北京青年志愿者的关键词。近四成受访者选择积累实践经验,跟青年的角色十分相容,表明志愿服务是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通过志愿服务经历来获得成长也是青年内在的发展需求。
让元方感到骄傲的时刻通常出现在假期回老家,留在家乡的同学听她说起志愿服务经历时会“点赞”,但觉得“不是一路人”。甚至有同学在听她说喜欢“做公益”时回了句“你手真巧”。“他以为是做工艺品啊,这在北京绝不会发生,感觉‘志愿服务’挺普及的,因为它代表着北京范儿!”
元方周围的朋友基本上都参与过志愿服务,她曾和大学宿舍同学利用寒暑假去西部支教,也在北京奥运会时成为“鸟巢”的一名志愿者,用微笑共同打造了北京名片。根据团北京市委对3.5万多名在京青年调研数据显示,在问及“你最希望参加哪些活动”时,选择“志愿公益活动”位于前列;在问及“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方面,选择同意的占79.8%;在问到是否认同“当别人有需要的时候,我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时,选择同意的.占76.7%。
调研分析认为,首都青年高度认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高度接受和认可志愿服务活动。这大概就是让黎肖乐觉得“骄傲”的“北京范儿”吧。
志愿服务遵从内心驱动
在很多对志愿服务持观望态度的人看来,向需要的人伸出援手并非易事。究其原因,有人认为做志愿者是“有钱有权的人才做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针对北京青年志愿者的调研恰恰与以上结论相反。
真的是有钱人才能做志愿者吗?数据显示,在收入方面,剔除在校学生数据,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24.5%;收入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的占36.8%;收入在3000元到5000元之间的占20.6%;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占18.1%。而北京市职工月均工资是5793元。
非得是有权的人才能参与志愿服务吗?数据表明,工作职务方面,剔除在校学生数据,其中“办事人员”占26.9%,“专业技术人员”占22.3%,“一线工作人员”占18.8%,“单位负责人”仅有3.7%。
调查显示,大多数青年志愿者是基层一线工作人员,收入和职位不高。这与西方国家志愿者普遍“有闲、有钱”的情况有明显差异。
对于青年志愿者的非京籍青年所占比例,调研发现非京籍青年占34.1%。调研分析认为,志愿服务是外地青年融入北京、认知社会、参与公共事务的一种途径。加强青年志愿者工作是推动社会融入、组织重构的有效途径。推动不同青年群体之间的融合,对于构建新型的青年社会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志愿者学历整体较高
刚刚过去的五四青年节,志愿者王英姿细细梳理了一下自己青春里的那些事儿:“怀念青春时,绝对不能不提志愿服务。”
真正参与志愿服务是在王英姿读大学时。去四川达州宣汉县支教,还成功举办了一台关爱留守儿童的晚会。大学里连续3年都是中国网球公开赛的志愿者。本科毕业后加入研究生支教团,重返宣汉支教。这些志愿服务经历被她形容为“到了80岁想起依然会微笑的事”。
“不管你来这个学校之前是否了解志愿服务,一进大学,最大的社团就是青年志愿者协会,周围会有一批参与志愿服务的小伙伴,你也会受到感染啊。”王英姿告诉记者,在她的母校中国传媒大学,志愿服务经历是每个同学的必修课。
这一点和调研情况相符。数据显示,在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年龄方面,选择在18~24岁之间的占46.7%;其次是15~17周岁,占27.7%;14周岁以下的占16.3%。在25岁之后首次参加志愿服务的仅占10.1%。
志愿者的参与经历大多是从中学和大学本科阶段开始,课题组分析认为,学校阶段是培养志愿服务意识、发展注册志愿者队伍的关键时期。从另一角度也说明,针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走向社会的青年,志愿工作的力度和覆盖面还有待加强。
像王英姿这样读了研究生依然对志愿服务抱有热情的青年群体不在少数。在调研中发现,拥有本科(含双学位)学历的占56.1%,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占14.4%,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84.7%,青年志愿者学历层次普遍较高。
做志愿者不只是为“点赞”
调研组在问到“参与的志愿服务涉及哪些领域”时,全体受访者中有47%选择“社区服务”,有41%选择“环境保护”,39.1%选择“大型赛会”。调研组分析认为,北京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领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多元化特点。社区、环保、大型赛会等三类志愿服务参与率较高,这与北京的城市发展水平和功能定位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调研组进一步揭示,虽然服务领域多元可喜,但相应的培训却不足够。在一对一探访中发现,志愿者十分关注岗前培训,很多受访对象认为这是志愿者应该享有的权利和保障之一。但在培训时长方面,有18.1%的受访者表示从未参加过培训。大多数针对志愿者的培训集中在 “30分钟到1小时”,占30.1%,选择“1个半小时以上”的仅有29.4%。
在志愿服务培训形式方面,选择“为所有岗位的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理念为主的通用培训”的占32.9%,选择“针对具体志愿服务岗位进行岗位培训”的占30.8%。调研发现,由于培训力度直接影响志愿者服务效果,广大青年志愿者对培训的需求反映强烈,亟须掌握助老、助残等方面专业技能,进而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
作为曾经的志愿者、现在的北京科技大学指导老师,于群也有自己的担忧:“大多数孩子热情有余,但没有坚持。我不希望我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只是一时冲动,是一次性的,体验一下就完事。”
调研数据显示,在参与志愿服务的频率方面,“不定期参与”的是常态,占48.2%。在每年参与志愿服务时间方面,选择“在50小时以下”的占56.4%;选择“50~100小时”的占31.6%;选择“在100小时以上”的比例较低。课题组认为,北京青年志愿者平均服务时间整体偏低,志愿服务频次不高、时间不长,常态化程度偏低。
“都说志愿者是北京的名片,名片是需要随时揣在兜里、常常拿出来的,是必备。”于群希望他的学生能把参与志愿服务当成一种常态、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秀在朋友圈里、为吸引点赞的一张照片。
北京青年大型调查报告:80万大学生追求个性也在意集体
不少年长的人在说到90后时,常常夹杂着怀疑: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社会舆论给90后贴上了许多“问题”标签,
如今,95后已逐步成为大学校园的新主人,他们对于个性的追求愈加强烈。在教育资源集中的北京,这座国际化城市的开放与多元给他们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充足的条件。
自我?叛逆?不知天高地厚?面对这个群体的复杂性,如果仅根据网络上一个个新闻案例去拼凑他们的画像并不客观。那么,撕掉“偏见”标签,这群北京高校里的90后到底长啥样?
一项调查结果这样勾勒北京大学生的“标准”面貌:他每天的上网时间有7成的可能超过两个小时,上网、睡觉和社交是他最主要的课外活动;他最大的压力是学习和就业,他有近四分之一的可能会面临学习困难;他的月消费水平较大可能在800~1600元之间,其中,社交、娱乐、购物等占有较大比例。对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他的预期薪酬为6668元,留京工作是最普遍的期望;他有极大的可能认为个人能力与自我奋斗、诚信等良好品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生存和发展最主要的依靠,人生价值在于奉献是他较为认同的观点。
这些对北京大学生特征性的细节描写来自共青团北京市委联合课题组。针对北京大学生群体,课题组按照学校在校生人数的1%比例进行抽样,样本数为8143个。其中,普通高校7466个,民办高校677个。同时,通过面谈、深度访谈等发放问卷88份,总样本数为8231个。
超7成大学生感觉到压力,96.67%的人表示能够承受
北京市现有普通高校91所。其中,211高校共26所,占全国23%;985高校共8所,占全国21%。除留学生以外,在校生总人数为81.43万人,王可(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就读于北京某985高校的大三学生,最近有些“压力山大”。用她的话来说,大三就快结束了,可专业课学得“半生半熟”,大学英语六级还没搞掂。不仅如此,刚刚开始进行的社会实践让她对自己的社交能力感到怀疑,“总被领导批评不会说话”。
“上大学前,老师都说熬过了最艰苦的高中就会迎来‘幸福生活’。可没想到,这3年过得并不轻松。”王可在QQ空间里写下的这段话,不到一小时就得到了近60个同学“点赞”,有同学评论:“人艰不拆”。
感到“压力”的大学生不止王可一个。
如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经济、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的压力且相互交织。根据团市委有关北京大学生群体的调研结果,32.5%的大学生感觉压力较大,37.2%的大学生感觉压力适中,有3.3%的学生觉得压力已经承受不了,
而这些压力所反映出的是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调研数据显示,20.8%的大学生感到就业困难,26.6%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困难。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与学习困难相矛盾的,是大学生用于参加学习培训的课余时间仅为10.7%。
调研分析认为,由于大学学习和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校园生活更加开放和丰富多彩,现在的大学生活不再是传统的“三点一线”模式,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宽裕和自由。但是,大学生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上网或其他娱乐上,他们“不能合理做好业余时间安排”。
王可就是不能合理安排业余时间的那部分大学生。
尽管学习和人际交往给她带来较大压力,但这些并不影响她的娱乐活动。看美剧、逛淘宝成为她每天睡前的必修“功课”。她说,“其实,有时候也会自责放在学业上的时间太少,‘宅’寝室的时间太多了。可如果不这样,我一定会崩溃的。毕竟这些‘功课’的诱惑太大了。”
根据调研结果,上网、睡觉和社交成为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的前三位,分别占74.14%、34.49%和28.55%。
一个需要警惕的现象是,只有27.71%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锻炼身体。调研报告称,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且知道锻炼身体很重要,但就是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
令人欣慰的是,调研还发现,96.67%的大学生能够承受现实的压力,并且能够找到各自合适的减压方式,运动健身和读书听歌、看电影等成为最常使用的减压方式,分别占33.04%和25.14%。
近75%的大学生闲暇时间用于上网,19.3%的人把网络自媒体作为最可靠的信息来源
和王可相比,就读于北京一所非985、211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大四学生郑力(化名)对网络的依赖性更强。用他的话来形容:“没了网络,生活都会错乱。”
郑力给自己的“上网时间”算了笔账:首先,除了睡觉和体育课外,手机几乎不离手。他每天使用时间最长的软件是传说中的手机三件宝——微信、QQ和淘宝;其次,郑力每天至少有3个小时沉浸在网络游戏世界中,“打DOTA、踢实况”成为每天最放松的项目;此外,睡前看一集美剧也花费他至少1小时,这其中还不包括和女朋友微信交流的时间。
这一算,郑力每天“全情投入”网络的时间超过5小时,最多时甚至达到8到10个小时。
联合课题组的调研数据显示,有74.67%的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主要用来上网,70.3%的大学生平均每天用来上网的时间超过两个小时。
其中,和郑力一样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的大学生占了13.1%。其次,上网3小时左右的占17.9%,上网4小时左右的占10.7%。
从学历分布上看,调研报告分析,专科生和本科生主要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进行娱乐,而硕士和博士生主要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进行学习。
课题组认为,新技术和新媒体在改变社会结构和生活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改变了社会化过程中的大学生,微信、微博、数字音乐、在线视频、电子商务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因此,课题组把如今的北京大学生定义为“与网络深度融合的新一代”。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网络能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其随之带来的隐患不可忽视。
调研数据显示,58.5%的大学生会不同程度地将个人情绪带到网络世界中,19.3%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自媒体是最可信的信息来源,网络自媒体成为在父母及亲戚提供信息之后的第二大最可信的信息来源。
★ 青年志愿者承诺书
★ 青年志愿者自荐信
★ 青年志愿者口号
★ 青年志愿者演讲稿
★ 北京青年经典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