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教育话题:舍弃事业陪儿读大学值吗?(共含6篇),供大家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米沙”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育话题:舍弃事业陪儿读大学值吗?
生活时报 -09-17 记者 庞永厚 整理
近日,两条有关母亲陪子女读大学的消息颇为引人注目。一是西安的一位女士辞去一份不错的工作来到广州,要赔今年考入广州某高校的儿子读完4年大学;二是云南某大学的一位女生从小受到父母百般宠爱,大学第一个学期也是母亲从外省千里迢迢来到昆明陪着读的,然而,由于从小在生活上的依赖性太强,在没有母亲陪读的日子,她的生活完全乱了套,最后让一位不怀好意的男子“乘虚而入”,先后多次遭其骚扰。日前,该男子甚至采取威胁、恐吓、“寻死”等方法轮番向这位女大学生施扰,迫其“就范”。
这两则消息折射出同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就是如何看待近些年愈来愈盛行的“陪读热”。有关人士认为,陪读对于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来说,无疑在其生活中能起到良好的照顾、约束与引导作用。然而,对于事业上正处于高峰期的'家长来说,忍痛辞职陪子女读大学,做出这种选择到底值不值,的确是一个需商榷的话题。另一方面,由陪读导致的孩子依赖性强、适应性差以及人格缺陷不善交际等问题,却是不争的事实。父母照这样“陪”下去,势必将来得陪着子女一块去找工作。
忍痛辞职陪儿子读大学
日前,西安的阎女士辞去一份不错的工作来到广州,要陪儿子李峰(化名)读完4年大学。
据新快报报道,阎女士今年49岁,她的儿子李峰(化名)是今年广州某高校的新生。阎女士辞职陪儿子读大学主要缘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要对孩子做出补偿,二是担心孩子走上歧途。
阎女士从1985年开始一直从事新闻工作,曾经转战南北,来广州前她是《国际经贸报》陕西记者站站长。因为职业的关系,阎女士经常出差,她一年只有1/3的时间能陪孩子。儿子3岁时,她和丈夫离了婚,小李峰7岁以后就跟着奶奶生活,一直到考上大学。
阎女士说:“我欠孩子的太多了,现在我要对孩子做出应有的补偿,我要让他很快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
谈到担心孩子走上歧途,阎女士说:“我也曾经矛盾过,是否该让孩子到广州来?广州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孩子是不是能够适应这里的生活?会不会沉溺于灯红酒绿之中?会不会走上歧途?这些我都仔细考虑过了。为了孩子的前途,我决定牺牲自己,陪孩子一起到广州读书。”“说老实话让我抛弃自己的事业,确实有点不忍心,可和孩子的将来相比我觉得值。”“这么大年纪在广州我也不指望找到什么好工作,就是做校对我也心甘情愿。”
然而,阎女士说自己这样做并不是出于对孩子的溺爱,她说:“我一直注意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他一个人生活没问题。”
对于母亲的决定,儿子李峰说:“有妈妈在身边当然好一些,可以多点照顾。”
这种“牺牲”值得吗
对于西安的阎女士辞职陪读的举止,中山大学教育学教授欧阳永忠认为:“她这样做是因为对孩子一个人在外地生活不放心,毕竟对于一个不到20岁的孩子,其心理等方面尚未完全成熟,还需要引导。母亲在身边,孩子可能会有依赖感,但是否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同时,欧阳永忠教授不无遗憾地指出,这位母亲在其事业处在“黄金期”时,能够舍弃事业来陪伴儿子读书,这种牺牲精神尚不多见。
的确,在近几年出现的这种“陪读热”中,有多少父母为此丢掉工作,荒了事业与生意,甚至婚姻出现变故,恐怕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于其中的酸楚,只有他们体验最深。
中国教育报曾刊登“一个陪读母亲的自述”一文,说的就是一个母亲提前退休陪孩子在省会读了3年高中,虽然孩子考上了大学,但“不甘寂寞”的丈夫却离她而去。虽然这是因“陪读”而衍生的一个特例,但本应事业、家庭、孩子几者兼顾,却因“陪读”到头来落个“一无所有”者,岂不是付出的代价太大。这种现象,着实值得深思。
依赖性太强埋下祸根
陪读究竟能为子女带来什么?也许,云南某大学的一位女生的遭遇能作为最好的诠释。
据云南日报报道,9月1日本来是学子们迎接新学期的日子,但云南某大学的学生玲玲(化名)在新学期刚入校园时,竟先后多次遭遇男性骚扰,对玲玲一厢情愿的田力(化名)连日来采取威胁、恐吓、破窗而入、下跪、以头撞墙“寻死”等方法轮番向玲玲施扰。玲玲在痛苦、无奈的情况下向有关单位求助。她说:“我从来没有这么害怕过,甚至有时整夜不敢回宿舍;我担心他会毁了我的学业、前途和人生……”
原来,玲玲出生在干部家庭,优越的家庭条件使她从小弱不禁风。作为父母惟一的女儿,玲玲从小受到百般宠爱,洗衣、做饭等家务活父母从不让她插手,玲玲考上云南某大学后,母亲仍然从外省千里迢迢来到昆明为女儿陪读了一个学期。
去年初,玲玲开始了平生第一次独立生活,从不会洗衣做饭的她,肚子饿了也不知从何下手,思念父母的心情越来越浓,每当无人时她只会一个人默默流泪。
就在玲玲最寂寞的时候,田力闯入了她的生活。田力陪她聊天,每逢周末,更是殷勤地前来帮她洗衣服。在田力的帮助下,玲玲独立生活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也淡了。直到有一天,田力突然向玲玲提出“过分要求”时,玲玲才恍然大悟他是别有用心。
玲玲无奈地说:这都是平时依赖性太强埋下的祸根。然而,父母包办一切的做法乃至不远千里前来陪读大学,对孩子的这种极强“依赖性”的建立,究竟起了多大的“催化”作用?!
本书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回想自己不算长的教学生涯,我感到收获良多。
一、“爱满天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老夫子的办学心愿;“教人求真”,使学生“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神圣的使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陶老夫子对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真正的爱学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它需要我们有广阔的胸怀,无比的耐心,还需要我们不断提高“爱”的技巧,不断地学习如何更好的爱!
二、“生活即教育”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进步的人,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是教育进步的最高度时期,我们期待它早日到来。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那么我想,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先生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个书感触很深陶行知提出的教育学生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人。”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一只要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不要做那种虚假的不切实际的人。不希望学生进入学校,就好象进入了一个舞台把自己伪造成一个老师喜欢的孩子。
没有错误没有缺点,就好象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只会背台词不能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可想而知这样的学生出来思想束缚没有创造性怎能为人类造福呢?
陶行知说教育生活即“做合一”也就是说教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要“知行合一”的确这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
可是如今孩子个个是家里的宠子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家长误认为只要我的孩子一心读好圣贤书就什么都强。比如现在一年级学生放学后,要求值日生留下来扫地,就有年轻家长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在学校来只读书识字接受知识才是教育。让他的孩子放学后扫地就想不通了。因此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家务活,理书包,理自己的房间,一切生活都有家长代替包办。久而久之使孩子逐渐养成了懒的习惯,失去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意识劳动观念。单薄助人为乐的思想缺乏。还有的孩子只会读书,不会做事。
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教学做合一”这是非常正确的教育理念。他早年在1927在晓庄师范宴会上指出的,他是培养造就人的主要实施,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家长都要以教学做合一为理念努力培养我们的下一代。
以大学教育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眼看又是一年高考,国内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了调查报告,统计了2016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T O P 30专业以及月收入较高的50个主要本科专业,这份大学专业“钱途榜”随即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
去年网上流行过一组“千万别报××专业”的系列图片,各个专业的学生对自家专业大开吐槽,譬如“千万别学新闻学,没白没黑没尽头”、“千万别报管理,当不了老板你谁都没得管理”……在这些学生自黑中,有自嘲,有无奈,也有黑色幽默。
这张钱途榜,比上面的'调侃更直接,并且反映了一种社会心态———大家都无比一致地关心读什么专业能赚钱。
关心学什么专业能赚钱,当然没有错,无论是想改变潮水方向的人,或是想有一份稳定工作过安逸生活的人,都不想毕业之后只能住着板房,算着钱吃泡面,这不会是任何人想要的生活。
但如果上大学选专业,只关心赚不赚钱,从其他维度来衡量都没什么现实意义的话,那就成问题了。
理论上来讲,报读什么专业看个人兴趣,亦或说,看你有什么理想,但在现实生活中这基本是个童话。对所有准备高考的学生来讲,看就业率、看毕业收入并且判断四年后这个专业的状况,才是主流。
可是,大学教育并非技能培训学校,选择大学,可以有别的考量。
“大学教育的价值不是为了记住很多事实,而是为了训练大脑会思考。”
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放在今天可是要被嘲笑的,训练大脑会思考是什么鬼,能吃吗?能赚钱吗?这种想法,是“有钱就是爸爸”的价值观的一部分,也是帮凶。钱途=前途,不该是大学教育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