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共含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甜甜壳壳派”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
认识陶渊明,是因为《桃花源记》,那是一片开满桃花的世外仙境,浪漫而神奇。可以说,是陶渊明在中国文人的心中建造了一个世外桃源——有诗有酒有无数桃花,有白发黄髫的怡然自乐。
陶是真性情的,这是他的可爱之处。我也是最喜欢这种可爱的人的,率性真诚,心无尘埃,宛如秋天的水一样,澄净、一眼望穿。与没有心机的人做朋友,可以说是快意的,一壶酒两个人喝到透底,一个烧饼两个人掰开,一人一半。世界上聪明的人多,可爱的人少,虚伪的人多,至真的人少。陶可以说一直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岁月老了,而心不老——依然是一颗赤子之心,沾不得半点尘埃。
陶是个明星,以至于现在在文中提起他,有种近“俗”的感觉。我想他在世的时候,未必出名,可能是做为一个“傻子”存在于世的。也近似于一个“疯子”。这与梵高,是很类似的。梵高也是死后若干年,才成了“天才”的。世俗的眼光看过去,他是分外可笑的,不通世故,不懂人情,不会外圆内方,圆融处世,可以说,他们都是“又疯又傻”。读陶的诗,有很多是很痛苦与郁闷的,更多的是愤愤不平,有点“愤青”。其实愤青,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世界上最美的造型是球体,未能做到圆融无二,是不圆满的。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残缺即完美,他的残缺,造就了他的完美。
他的《五柳先生传》,超然世外,最具性情。写自己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字,闲而静,寡言,好读书。但因其读书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读书而读书,仅仅是一种享受而已。这种读书,可以“不求甚解”,在这种自然状态之下,大可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与我们这些读书为考大学,求功名的学子们是背道而驰的。我想中国人为什么多虚伪?可能就来自于此。一面在少年时读这类文章,在骨子里灌进超然世外的思想,一方面又在社会的功利思想上拼命竞争。两种矛盾的思想如冰与火交融、共存,当然就把人都变成了伪君子,这种虚伪又那么自然而然——仿佛人从生下来,就该是伪君子了的。
真人难遇,除了佛陀之外,还有几个真人呢?老子应该算一个,他是得道高人。陶应该不是一个得道的人,只能说是一个可爱的人,与徐志摩一样,本性更淳朴,思想更天真,比一般的人更接近于自然状态而已。我用“野生”这个词语来形容他们,他们更像“野”孩子,虽然学富五车,但并没有被学问和知识所污染,他们的心是属于自然的,时时刻刻处处都流露出自然本性,赤子一般,干净得彻底。我偏爱这种纯净的人,傻傻的,但是很可爱。
我有一个表弟,曾经也是这样的人。很聪明,智商高,情商也高。年少时,不爱读书,却酷爱喝酒和泡妞。高三时把学费拿去请人喝酒,两个星期就喝光了。他父亲(也就是我舅舅),又凑了一笔钱,亲自给他交齐了学费,领了书。第二天,他却亲自把步行几十里路,把书背回去,当着他父亲的面烧了。可以说,我表弟是“任性”的,这种“任性”与陶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有异曲同工之妙。表弟到社会上混了半年,突然变了,变得酷爱读书了。这种奇迹的转变,源于生活的艰辛,他干的是“挑砖上窑”的苦力活,比陶的“种豆”还要苦。于是半工半读,自己用半年时间“挑砖”,半年时间复读,反复两年后考取了武汉工业大学汽车制造专业,最后在湛江某摩托车厂做了一名高级工程师。
理想与现实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很多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违背了自己的本性,选择了改变。唯有陶渊明,坚持了下来,物以稀为贵,所以他成了“明星”。陶是个好酒贪杯的人——“性嗜酒,可是家贫不能常得”。所以亲戚朋友有时置酒招待,一去就喝个尽兴,只图一醉。家父也是这样一个酒鬼,每日两公斤,没有一天是清醒的,外出逢酒必醉,其实这样的人在现实中是很讨厌的。邻村一个酒鬼,叫“秋宝螺丝”,更潇洒得成为笑谈。此人每日挑一二十斤青菜上街去卖,卖完,打一壶酒,边走边喝,走到半路,就醉倒路上,随地而卧。因为是随地,就免不了悠闲地卧在马路中央打鼾,开车路过的,总要下车,把他抬到半山坡上,才能安然路过。甚至有时在冬季,倒在水田里,大口大口喝水,直呼“好酒!好酒!”酒痴,竟如此。
陶渊明好酒,也有很多典故。据说他的居处,有块大石,每逢喝醉,就躺在石上睡觉,故名醉石。他当上彭泽令后,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秫谷,以保证常有酒喝,并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
我想,陶渊明就是做官,也会是个糊涂官,好酒的人有几个清醒的?所以佛家是禁酒的,酒乱性,真实不虚。经常看见小车尾部有这样一句个性说说:“女人不醉,男人没机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做官比起在家隐居,更不能率性狂饮,还要看脸色,卑躬屈膝,见风使舵,这些委屈,哪能忍受得了。我也是不喜欢做官的,因为做官,失去自由不说,更被人当孙子驱使。挨骂时要陪笑脸,官大的来了,要点头哈腰,奉承话也要说得恰到好处,陪酒也要看脸色行事。很多人受不了这种低人一等的委屈,就非常厌恶这一套,选择永不当干部。但不在锅边站,哪来油渣吃?随后的委屈,可能更多。但本性如此,哪能受得了?
看过一个故事,是说默罕默德还是柏拉图的,有一次他与弟子在沙漠里行走。弟子把一小袋樱桃掉在地上,懒得弯腰去捡,这时圣人看见了,默默弯腰捡起,悄悄揣在怀中。行走了半日,弟子又渴又累,可是又没有水喝,这是,他突然发现,前面每隔一断长长的距离,就会在地上意外地找到一颗樱桃。于是,他不停地弯腰。圣人只是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拒绝一次弯腰,却要为此弯一辈子的腰。陶渊明就是这样,拒绝官场上的那一次弯腰,在田地里弯了一辈子的腰。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因为本性,因为任性,结果苦一辈子。也许,这就是命运。性格决定命运,什么样的性格,就决定你是什么样的命运。陶渊明式性格,就决定陶渊明式命运。
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的生活是极其困窘的,“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甚至还曾“乞食”过,可是他能做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种修为,是很值得现代日益变得浮躁的人,沉迷于物欲中的人学习。有时他是真的是超脱的,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的心不是总是超然物外,很多时候也是纠结的。可以说,他的人是隐居田园的,他的心并不是完全安静的,有时候还表现得很强烈。这在饮酒诗里可以看出,他的心里充满了不平,也充满了痛苦,有“荆轲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句。鲁迅见了,就一针见血地指出:“(陶渊明)并非浑身是静穆。”说出了他的另一面,“济苍生”大志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在他心中熊熊燃烧,也折磨着他。鲁迅说他因此而“伟大”。
其实人都是一体两面的。完全纯净的人,就是圣人。陶渊明不是圣人,他只是一个隐者。一个顺应本性,热爱自然的纯粹的人,一个非常纯粹的可爱的诗人。他的思想,更接近于自然,在矛盾里达到统一,有一种和谐之美。
他的自然淳朴不堕流俗的真性情,使得他的诗文朴素平淡,天然真色,直抒性灵,纯真可亲,舒放自然,意味隽永。他在士大夫的精神世界里建造了世外桃源,也在古代文人心中建造了一个净土。他隐名埋姓,读书适意,醉酒陶情,深藏避世,安贫乐道。他田园幽居,不慕名利,淡泊胸怀,忘怀得失。他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毅然决定永别官场,躬耕终老。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就是陶渊明,归隐田园,物我两忘,在贫苦中完成了精神的涅盘,成就了人格的圆满。我是爱陶渊明的,因为我就是与他一样的人。不过我比他多了一样,我不愤世嫉俗,他“小隐”,我“中隐”,仅此而已。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错误的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创作背景
陶渊明任官十三年,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公元4(义熙元年),即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本诗就是其中一首。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归园田居五首》的第一首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少⑴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⑵,一去三十⑶年。
羁鸟⑷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⑸际,守拙⑹归园田。
方⑺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⑻后檐,桃李罗⑼堂前。
暧暧⑽远人村,依依墟里⑾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⑿。
户庭无尘杂⒀,虚室⒁有余闲。
久在樊⒂笼里,复得返自然。
作品注释
1少:指少年时代
1适俗:适应世俗。韵:本性、气质。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3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4羁(ji)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5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6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7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8荫:荫蔽。
9罗:罗列。
10暧暧:读作“哎哎”,昏暗,模糊。
11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墟里:村落。
12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13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14虚室:空室。余闲:闲暇。
15樊(fan):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像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翻译
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情趣,生性本来(就)喜欢山川田园。误落(在)尘世的罗网中,一去(转眼就是)三十年。关在笼中的鸟儿留恋生活过的树林。囚禁在池中的'鱼思念遨游过的深潭。(在)南面的山野里开垦荒地,安守本分(我)归居(到)园田。住宅周围(有地)十多亩,(还有)茅草小屋八九间。榆树柳树遮蔽着后檐,桃树李树排列(在)堂前。隐隐可见远处的村庄,乡里的炊烟缓缓地飘荡。狗叫(在)深巷中,鸡(在)桑树的顶端鸣叫。门庭里没有尘俗杂事,陋室里自有余暇清闲。久在官场里(的我啊),又能返回自然(了)。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简单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分析本诗中作者蕴藏的'情感
2.通过本诗,初步了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对比例证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表现田园风光的音乐,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
二、诵读诗歌
1.读对字音 2.读准节奏 3.读出韵味
三、初识特点
1.学生找出诗中描写田园生活场景的句子
2.总体感知这些诗句所体现出来的语言特点:平淡
3.古人评价
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宋)苏轼《与苏辙书》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朱熹
四、细品平淡
(一)平淡中见美
1.先看一组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的诗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辋川别业》)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积雨辋川庄作》)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田园乐》)
小结:诗中有画
2.改写《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田园生活场景的诗句:
南山方宅十余亩,东篱草屋八九间榆青柳碧荫后檐,桃红李白罗堂前
暮垂暧暧远人村,日落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鸡鸣 桑树颠
3.鉴赏诗句
4.列举作者其他诗歌
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二)(节录)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总结:陶渊明的诗的语言很少设色,很少炼字,意象寻常,多用白描,且多写田间农事,语言平淡、自然天成,摒弃了纤丽浮华的敷饰,露出了真朴淳厚的美质,在随心随性,质朴无华中体现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
(二)平淡中见情
1.引导学生分析本诗中蕴藏的作者情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
2.平淡中如何体现上述情感
(三)平淡中见人
1.“文如其人”,具有平淡特点的陶渊明诗歌如何体现他的为人
2.古人评价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苏轼《书李简夫诗集后》
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
——钟嵘《诗品·宋征士陶潜》
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
——沈德潜《说诗睟语》
3.宋代的苏轼对陶渊明及其田园生活极其推崇,在其晚年贬官期间曾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但体现其为人的仍然是他的豪放词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四)平淡中见理
1.理趣:“熟悉的地方也有美”
2.如何发掘我们周围的美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作文:选择日常生活中平凡普通的场景,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体裁不限,题目自拟
2.阅读:推荐阅读《风流去》(鲍鹏山著)中写陶渊明的文章《种豆南山》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教案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反映诗人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教学目标:
1、 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 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 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
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xū
吠fè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四、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3、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
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五、自主探究
1、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你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幻灯片)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
洁身自好、甘于清贫
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运用白描手法,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歌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合拍。
【学习目标】
1、 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 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 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难点】
1、 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2、 反复诵读,感受五言诗的魅力,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3、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
4、 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时安排】
1学时
【学案内容】
一、知人论世
1、认知作者
陶渊明,又名--------,字--------,---------(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又自称作 “------------”。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 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2、感受时代
迷惘的年代
三国和两晋是一个统一王朝消失的时代。汉末到魏晋,阶级矛盾、社会矛盾不断恶化,统治阶级内部相互倾轧,致使社会动荡不安,政局变幻不定。东汉末年的政治败坏引发了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到了西晋,虽然实现了统一,但不久爆发了“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趁机入侵,西晋的统治也随之结束,中原成了诸族争斗的战场。晋室南渡后,建立了东晋王朝,偏安半壁,但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不断,农民起义的高涨,最后刘裕取代了司马氏政权,建立了刘宋王朝。
这些混乱而痛苦的历史事实,让当时的名士们思治而不得,苟全性命于乱世,对文化、思想和社会风气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些循规蹈矩,那些道貌岸然,似乎都成了一个个玩笑,传统的力量在无形里消失,越来越多的名士在无望的明天面前选择了叛逆。有些人,佯狂而避世,在清醒与沉醉里优游,在痛苦和癫狂里迷失。于是就有了所谓的“魏晋风流”。
3、文人风貌
魏晋风流
“魏晋风流”也称作“魏晋风度”,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於流俗、甚至不同於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风度不仅仅是个人文化素质与精神状态在言谈与仪表上的反应,对於一定的社会阶层来说,风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集中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形象。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而且深深影响著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构成了这一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等人,正好反映了魏晋名士的时代精神。
“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切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这是在魏晋玄学的大背景下出现的,魏晋玄学的形成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时尚、价值观念。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外在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代表人物是: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
二、析词辨义
适------ 俗------ 韵------ 尘网------ 羁鸟------ 池鱼------- 故渊------ 守拙------
暧暧------ 依依------ 墟里------ 户庭------ 尘杂------ 虚室------- 余闲------ 樊笼------
三、自主探究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
2、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吟咏品味
反复诵读诗歌,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