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蕨类植物的调查报告(共含1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啊再喝一杯就戒”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关于蕨类植物的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
蕨类(Fern)是泥盆纪时期的低地生长木生植物的总称。它们需要水分作为再生循环的一部分,且从此开始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种类,在今日仍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蕨类植物门是植物界中的一门,约有两万个左右的物种,属于维管束植物。蕨类植物(羊齿类植物)比起较原始的石松门多了真正的叶子,但比起较进化的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则缺少了种子。和所有的维管植物一样,蕨类植物有着一个世代交替的生命周期,由双套的孢子体和单套的配子体两者循环著。和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不同的,配子体是一游离的器官。
就一般的印象而言,蕨类植物是生长在阴暗潮湿的林地角落里,但其实蕨类植物可以生长的栖地范围要比这多出许多,亦有居住在高海拔的山区、干燥的沙漠岩地、水里或原野等地区的物种。蕨类植物一般认为大多生长在特定的边缘地带,通常是在环境限制了种子植物兴盛的地方。
但某些蕨类植物却是这世上最烦人的杂草,包括生长在英国高地的蕨属或生长在赤道附近湖泊的满江红属,两者都形成了广泛且具侵略性的领域。蕨类植物的栖地主要有四种特定的类型:湿暗的森林、岩地的裂缝,尤其是可以挡住全部太阳的地方、泥塘和沼泽等酸性湿地、以及赤道的树上,其中许多物种为附生植物。许多蕨类植物和具有菌根的菌类有着关连性。许多蕨类植物只生长在特定的酸碱值下,如海金沙只生长在潮湿且强酸性的土地上,而球茎冷蕨则只生长在石灰岩上。因此,了解这些随处可见的“杂草”,可以使我们知道蕨类植物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价值以及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二、活动目标
本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了解研究蕨类植物的品种、生境、繁殖方式及蕨类在生态系统的作用和经济价值。促使我们对这种植物有所了解,使我们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培养我们辨别蕨类植物的能力。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整个过程介绍、实验步骤、原理、结果、分析)
1、组织进行上网查阅资料,了解蕨类植物的品种、生长环境、繁殖方式、特征及实用价值;同时制定研究的方向和和预期达到的效果。
2、由老师带领,进行对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的山林、峡谷、中草药种植园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对发现的蕨类植物进行详细的拍照取证,记录该蕨类植物的生境和各项明显特征,同时和听取指导老师讲解该蕨类植物的背景知识以及该蕨类植物在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校园分布的范围;
3、查找相关权威资料并进行细致的品种鉴定、同时咨询相关植物学的专家、并上传图片请求帮忙鉴定种类,对相关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撰写研究性学习的报告
4、小组交流进行交流、并向全班同学汇报,接受全班同学的咨询和质疑。
四、活动成果与评价
1、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对生长在校园环境中的蕨类进行了考察和记录,并查阅文献和咨询专家,共查出21种蕨类植物,其中20种已经命名,一种待定。发现校园有野生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金毛狗,还有一种待定的初步鉴定可能是苏铁蕨,如果是,它也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对于丰富了我校的物种品种,也为环境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宣传素材。
2、蕨类植物,植物为环境指示植物,蕨类大量生长和品种多样说明劳动技术学校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多样性保持不错,山体绿化和水体涵养保持很好的状态。
3、师生得到了一定的野外考察植物特别是蕨类植物的经验,体验了科研考察的艰苦和困难同时也从中得到了收获的快乐
五、学生收获
通过本次活动的实地考察,让我们见识了蕨类植物的大家庭,看见了他们从远古传承到现在的顽强,看见了漫长的时间改造着他们的细胞,让它们更适应环境,想更高级进化。看着路旁、树脚一株株甚至一丛丛的蕨类植物,令我惊叹的,是他们努力地生生不息。看着书籍图册上他们从幼苗到成苗发生的巨大变化,令我惊叹的是赵武的神奇与时间的美妙。看着“度娘”搜索的资料,令我惊叹的,是他的强大作用与深远影响。多么神奇的师姐!能从遥远的时代一直传承下来的岂是平凡之物?
1、本次活动在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内发现的蕨类植物
(一) 指导教师的认识和体会
一直以来对蕨类植物都有留意,因为小时候有吃过蕨,味道不错;而且以前旅游在一个山民的中药地摊买过一个“金毛狗”当时只是觉得它好玩,看上去真的像一只金色的藏獒。到校之后都有观察到我校有很多的蕨类,有留意它们生长的地方,但就是叫不出名字。后来又去查一些资料得到一些知识的储备,准备开战这方面的探究,刚好这个星期留意到有一个学生对蕨类有一定的认识和并主动提出调查意愿,于是我和她们的树林考察小组开始了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的蕨类和石松类植物的调查。
此次的探究心情像过山车。一开始在很短的时间内以为发现很多种品种,但是去在权威的在资料里面却查不到。后来仔细查找权威资料得出原来有些蕨类的叶子有变异叶,这和前面日志里面出现的台湾相思有点相似。蕨类植物有些种的繁殖叶和普通的叶的叶片数量不同,所以以考察高等植物的方法不能适用蕨类植物的调查。并且研究这一类的植物的专家不多,这就意味着难度难度大了很多。
虽然很累,本周21节课,但是探究的成果还是让人非常欣慰,本次调查发现了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金毛狗”,并进行了鉴定,还有一个品种的有待进一步确认,就是在山谷中发现的大型直立蕨类,很有可能是苏铁蕨,这个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品种。
也很感谢李xx同学提供的一次契机,也佩服该同学的做探究的认真和耐心。
蕨类植物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
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研究性学习登记表课题名称:蕨类植物调查
参与学生: 李诗颖
指导教师:
研究时间: .11.13 ~15
参与学生
学 校 第97中学
班 别 高一4班
学生姓名 李诗颖
联系方式 1352774****
指导教师
一、 研究背景:
蕨类(Fern)是泥盆纪时期的低地生长木生植物的总称。它们需要水分作为再生循环的一部分,且从此开始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种类,在今日仍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蕨类植物门是植物界中的一门,约有两万个左右的物种,属于维管束植物。蕨类植物(羊齿类植物)比起较原始的石松门多了真正的叶子,但比起较进化的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则缺少了种子。和所有的维管植物一样,蕨类植物有着一个世代交替的生命周期,由双套的孢子体和单套的配子体两者循环著。和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不同的,配子体是一游离的器官。
就一般的印象而言,蕨类植物是生长在阴暗潮湿的林地角落里,但其实蕨类植物可以生长的栖地范围要比这多出许多,亦有居住在高海拔的山区、干燥的沙漠岩地、水里或原野等地区的物种。蕨类植物一般认为大多生长在特定的边缘地带,通常是在环境限制了种子植物兴盛的地方。
但某些蕨类植物却是这世上最烦人的杂草,包括生长在英国高地的蕨属或生长在赤道附近湖泊的满江红属,两者都形成了广泛且具侵略性的领域。蕨类植物的栖地主要有四种特定的类型:湿暗的森林、岩地的裂缝,尤其是可以挡住全部太阳的地方、泥塘和沼泽等酸性湿地、以及赤道的树上,其中许多物种为附生植物。许多蕨类植物和具有菌根的菌类有着关连性。许多蕨类植物只生长在特定的酸碱值下,如海金沙只生长在潮湿且强酸性的土地上,而球茎冷蕨则只生长在石灰岩上。因此,了解这些随处可见的“杂草”,可以使我们知道蕨类植物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价值以及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二、 活动目标
本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了解研究蕨类植物的品种、生境、繁殖方式及蕨类在生态系统的作用和经济价值。促使我们对这种植物有所了解,使我们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培养我们辨别蕨类植物的能力。
三、 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整个过程介绍、实验步骤、原理、结果、分析)
1、组织进行上网查阅资料,了解蕨类植物的品种、生长环境、繁殖方式、特征及实用价值;同时制定研究的方向和和预期达到的效果。
2、由老师带领,进行对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的山林、峡谷、中草药种植园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对发现的蕨类植物进行详细的拍照取证,记录该蕨类植物的生境和各项明显特征,同时和听取指导老师讲解该蕨类植物的背景知识以及该蕨类植物在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校园分布的范围;
3、查找相关权威资料并进行细致的品种鉴定、同时咨询相关植物学的专家、并上传图片请求帮忙鉴定种类,对相关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撰写研究性学习的报告
4、小组交流进行交流、并向全班同学汇报,接受全班同学的咨询和质疑。
四、 活动成果与评价
1、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对生长在校园环境中的蕨类进行了考察和记录,并查阅文献和咨询专家,共查出21种蕨类植物,其中20种已经命名,一种待定。发现校园有野生国家重点保护植
物,金毛狗,还有一种待定的初步鉴定可能是苏铁蕨,如果是,它也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对于丰富了我校的物种品种,也为环境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宣传素材。
2、蕨类植物,植物为环境指示植物,蕨类大量生长和品种多样说明劳动技术学校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多样性保持不错,山体绿化和水体涵养保持很好的状态。
3、师生得到了一定的野外考察植物特别是蕨类植物的经验,体验了科研考察的艰苦和困难同时也从中得到了收获的快乐
五、学生收获
通过本次活动的实地考察,让我们见识了蕨类植物的大家庭,看见了他们从远古传承到现在的顽强,看见了漫长的时间改造着他们的细胞,让它们更适应环境,想更高级进化。看着路旁、树脚一株株甚至一丛丛的蕨类植物,令我惊叹的,是他们努力地生生不息。看着书籍图册上他们从幼苗到成苗发生的巨大变化,令我惊叹的是赵武的神奇与时间的美妙。 看着“度娘”搜索的资料,令我惊叹的,是他的强大作用与深远影响。多么神奇的师姐!能从遥远的时代一直传承下来的岂是平凡之物?
1、本次活动在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内发现的蕨类植物
1、木贼
2、金毛狗
金毛狗
3、还在等鉴定的结果
叶片,没有拍到孢子,孢子可以是鉴定蕨类种的重要依据
大型叶片
4、乌毛蕨
乌毛蕨幼苗
5、巢蕨
6、剑叶凤尾蕨2
7、华南鳞盖蕨
8、曲轴海金沙
9、柳叶海金沙3
10、海金沙
11、江南卷柏
12、疏羽半边旗
13、芒萁
14、蜈蚣草
15、狼尾蕨
16、鹿角蕨
17、扇叶铁线蕨
18、翠云草
19、肾蕨
20华南毛蕨
21、凤尾蕨属
22、团叶鳞始蕨
凤尾蕨属
2、蕨类植物的繁殖
金毛狗像河蚌一样的孢子 木贼有点像高等植物的花果
华南毛蕨的孢子 巢角蕨的孢子
丛生的肾蕨算不算营养繁殖
3、生境
树林下
攀爬 石头缝
开阔、高等植物无法生长的'地方
四、以下为考察过程中的一些花絮,考察虽然辛苦和目的性强,但是却可以发现很多美丽和可爱的东西。
黑股条胸牙蝇
黑股条胸蚜蝇
假杜鹃2
假杜鹃1
虫子
虫婴 (3)
漂亮小花
五指毛桃
大叶榕
石榴
石榴2
(一) 指导教师的认识和体会
一直以来对蕨类植物都有留意,因为小时候有吃过蕨,味道不错;而且以前旅游在一个山民的中药地摊买过一个“金毛狗”当时只是觉得它好玩,看上去真的像一只金色的藏獒。到校之后都有观察到我校有很多的蕨类,有留意它们生长的地方,但就是叫不出名字。后来又去查一些资料得到一些知识的储备,准备开战这方面的探究,刚好这个星期留意到有一个学生对蕨类有一定的认识和并主动提出调查意愿,于是我和她们的树林考察小组开始了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的蕨类和石松类植物的调查。
此次的探究心情像过山车。一开始在很短的时间内以为发现很多种品种,但是去在权威的在资料里面却查不到。后来仔细查找权威资料得出原来有些蕨类的叶子有变异叶,这和前面日志里面出现的台湾相思有点相似。蕨类植物有些种的繁殖叶和普通的叶的叶片数量不同,所以以考察高等植物的方法不能适用蕨类植物的调查。并且研究这一类的植物的专家不多,这就意味着难度难度大了很多。
虽然很累,本周21节课,但是探究的成果还是让人非常欣慰,本次调查发现了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金毛狗”,并进行了鉴定,还有一个品种的有待进一步确认,就是在山谷中发现的大型直立蕨类,很有可能是苏铁蕨,这个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品种。
也很感谢李诗颖同学提供的一次契机,也佩服该同学的做探究的认真和耐心。
课题: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备课时间:上课时间:课时:1
目 标知识与技能: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和对生物圈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交流学习、我是小老师活动,掌握预习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分 析 准 备重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难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关键点: 我是小老师活动的监督,反馈。易错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易混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规律方法指导: 分组预习、交流学习、提问巩固学情分析及问题预测: 学生基础差。个别学生不参与活动或无能力把预习问题讲给其他组同学。
学 教 过 程
预习交流一组:教材p78 。1、绿色植物可以分成哪几个类群?2、是按照什么不同分类的?3、为什么“春来江水绿如蓝” ?4、鱼缸的内壁的绿膜是什么?二组:藻类植物 :1、代表植物。2、形态特征。3、生活环境。4、作用。三组:苔藓植物 : 1、代表植物。2、形态特征。3、生活环境。4、作用。四组:蕨类植物 : 1、代表植物。2、形态特征。3、生活环境。4、作用。五组:阅读全节,拓展介绍、巩固提问。
学 教 过 程
合作展示点拨导学
一、温故知新
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2、植物体的四种主要组织?
3、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提问几名同学,然后由这几名同学到各组去考其他同学,不会的告诉一遍,再不会记下名字,交给老师。
二、预习时到各组中去指导点拨。
三、1提问各组预习情况,将正确答案写在黑板上
2由每组成员去其他组指导,并进行提问。
3其他组成员,认真听讲并核对黑板内容,如果他讲的不对要举报他
四、涉及到拓展内容时,由拓展组成员做拓展介绍。
五、最后由提问组成员到各组中去提问教学中的各个问题,并把掌握差的同学名单交给老师。
六、布置下节内容
达标测评1、绿色植物可以分成哪几个类群?2、是按照什么不同分类的?3、为什么“春来江水绿如蓝” ?4、鱼缸的内壁的绿膜是什么?5、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和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举例说出常见植物。
适度拓展1、藻类植物释放氧气占空气中氧气的多少。2、原始森林中迷路的故事。3、我们现在使用的煤是怎么来的。
板书设计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代表植物形态特征生活环境作用藻类海带、紫菜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大部分在水中释放氧气食用苔藓墙藓、苔藓有茎、叶和假根阴湿、背阴的地方监测空气污染程度指示方向蕨类肾蕨、满江红有根、茎、叶潮湿的陆地食用药用
反思共进
一、铁线蕨
1.生活习性:阴湿环境
2.形态结构
3.生殖:
二、其他蕨类植物
三、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有真根、茎和叶,有输导组织和较发达机械组织,较高大。
2.受精离不开水,多数适于生活在阴湿环境。
四、蕨类植物经济意义
可食;药用;观赏;绿肥;饲料;
古代蕨类植物→煤。
小资料
铁线蕨原叶体的培养和观察
一、采集铁线蕨的孢子:
夏末秋初,采集背面有褐色隆起的铁线蕨叶片放入纸袋,一段时间后纸袋里就留有囊群散出的孢子。
二、培养铁线蕨的原叶体:
1.把砖块稍稍磨平,洗净,并煮沸消毒,放入平底瓦缸或玻璃缸,往缸内倒水使之浸没砖块的一半。
2.把铁线蕨的孢子稀疏地撒在砖上,用玻璃盖没缸口。把缸放在温暖而阴湿的地方,温度最好保持在15℃左右。
铁线蕨原叶体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把砖浸在水时,把缸放在温暖阴暗处,并用玻璃盖没缸口,砖面不断吸水,经常保持湿润,都是为了维持所需的温度和湿度。
三、观察铁线蕨的原叶体:
如果管理得当,15天后砖上长出绿色的原叶体。把钱铁蕨的原叶体从砖上小心刮下,放在载玻片上,底面朝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原叶体,可见它是心脏形的绿色叶状体。原叶体下端靠近“心尖”是丛生的须状假根。假根基部附近是球形的雄性生殖器官――精子器,靠近“心脏”凹陷处可见突出的雌性生殖器官――颈卵器。原叶体被水浸没后,精子器里的精子游到颈卵器里,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颈卵器里发育成胚,最后发育成新的铁线蕨。
附:培养铁线蕨原叶体还可使用培养基。
具体做法如下:称取硫酸钙0.25克、磷酸钙0.25克、硫酸镁0.25克、氯化钠0.08克、硝酸钾0.07克、氯化铁0.005克倒入盛有1000毫升水的三角烧瓶或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再加8克琼脂,加热搅拌至琼脂溶解,倒入培养皿中,使它凝成厚1~1.5厘米的平板。把纸袋中的孢子倒在白纸上,均匀地撒在培养基上,盖上盖子,放在有散射光照射的地方。
在15℃以上的室温条件下,孢子能正常萌发成绿色的原叶体。
孢子植物--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2、能够举例说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3、知道蕨类植物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价值以及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使用放大镜或肉眼观察蕨类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2、通过对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学习蕨类植物的知识及其经济意义,使学生进一步关注生物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建议
一、本节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蕨类植物的生活习性及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的特点,是学生了解蕨类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树立生物体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观点的基础;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又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由于有真根,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决定了它是比较高等的植物,但又由于它的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还远不如绿色开花植物发达,这又决定了它仍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里,因此比绿色开花植物低等。所以,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三、教法建议
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盆栽的蕨类植物的实物。通过观察实物,让学生认识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如果没有新鲜的蕨类植物,也可用带有孢子囊的腊叶标本。观察蕨类植物时,要注意肾蕨、铁线蕨等地上部分是大型羽状复叶,长长的叶柄和地下的根状茎相连接。要让学生注意不要将复叶中的小叶当作蕨的叶,不要将叶柄当作茎,不要将地下茎当作根。蕨的不定根遍布在根状茎周围,它的根是真根。真根和假根的区别是真根已经有组织分化,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根尖有根毛区。观察时如果学生注意到了带有孢子囊群的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是生有孢子的蕨类植物,孢子与蕨类植物的生殖有关。关于蕨类植物的生殖不需要做过多的解释。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可以通过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蕨类植物的重要价值。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2、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
难点:对蕨类植物的观察结果的分析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通过对具体几种常见蕨类植物的观察,让学生分析总结出蕨类植物的特征。由于学生对蕨类植物不是非常地了解,所以可以利用实物、录像、投影等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建立直观的感受,以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手段: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一、导入:
出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孢子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组织学生观察。
提问:请分析所给植物与前一章所学的被子植物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总结。
教师补充讲解:所出示的植物与被子植物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不是靠种子来繁殖的,而是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产生另一种生殖细胞-孢子来完成繁殖后代的。我们把这类植物统称为孢子植物。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孢子植物中的三大类群:蕨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
二、讲授新课:
(一)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录像或投影:
向学生演示常见的蕨类植物,如:铁线蕨、卷柏、肾蕨等,向同学们简要的.介绍这些植物的名称及生活环境。
2、组织学生按照实验四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观察:
观察重点:
(1)识别实验中所给的蕨类植物是录像或投影中介绍的哪一种蕨类植物?
(2)观察所给蕨类植物的外形、颜色,并对植株的高度进行测量。
(3)观察所给蕨类植物的根、茎、叶的特点。
(4)认真填写观察记录表(见附录)。
(5)这些植物具有哪些共同之处?
3、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4、组织学生通过观察结果的汇总、分析,得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如果学生分析的不全面,教师可进行补充。
重点强调:
(1)蕨类植物的地上部分不是茎,而是它的复叶;地下部分是地下茎和根。
(2)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二)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1、出示蕨类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投影或由学生介绍本小组收集的有关资料(这项活动应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
2、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出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3、教师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补充。
三、总结;
提出问题:
蕨类植物的哪些结构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哪些特点说明它没有种子植物进化的高等?
组织学生回答并及时进行纠正。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蕨类植物
一、常见的蕨类植物:
实验:观察几种蕨类植物
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植株只有根、茎、叶,不开花,没有果实和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
2、多数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三、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食用、药用、观赏、饲料、能源(煤)
附录:
蕨类植物观察记录
植物名称
颜色
高度
根
茎
叶
生活环境
探究活动
铁线蕨原叶体的培养和观察
一、采集铁线蕨的孢子:
夏末秋初,采集背面有褐色隆起的铁线蕨叶片放入纸袋,一段时间后纸袋里就留有孢子囊群散落出的孢子。
二、培养铁线蕨的原叶体:
1、把砖块稍稍磨平,洗净,并煮沸消毒,放入玻璃缸,往缸内倒水使之浸没砖块的一半。
2、把铁线蕨的孢子稀疏地撒在砖上,用玻璃盖没缸口。把缸放在温暖而阴湿的地方,温度最好保持在15℃左右。
铁线蕨原叶体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把砖浸在水中,把缸放在温暖阴暗处,并用玻璃盖没缸口,砖面不断吸水,经常保持湿润,都是为了维持所需的温度和湿度。
三、观察铁线蕨的原叶体:
如果管理得当,15天后砖上长出绿色的原叶体。把铁线蕨的原叶体从砖上小心刮下,放在载玻片上,底面朝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原叶体,可见它是心脏形的绿色叶状体。原叶体下端靠近“心尖”是丛生的须状假根。假根基部附近是球形的雄性生殖器官--精子器,靠近“心脏”凹陷处可见突出的雌性生殖器官--颈卵器。原叶体被水浸没后,精子器里的精子游到颈卵器里,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颈卵器里发育成胚,最后发育成新的铁线蕨。
第三节 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等特点,进而了解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在经济上的意义。
2.通过对铁线蕨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3.通过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4.通过了解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及与绿色开花植物的比较,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生物进化的基本思想。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活习性及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是学生了解蕨类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树立生物体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观点的基础;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由于有真根,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决定了它比藻类植物、苔藓植物都高等,植株也比苔藓植物高大。但又由于它的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还远不如绿色开花植物发达、受精过程还离不开水,同时又决定了它仍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里,比绿色开花植物低等。所以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的特点及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确定为本节的重点内容。
2.难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学生第一次接触孢子囊、孢子、原叶体等名词,绝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未亲眼见过,会感到比较难理解。而且对铁线蕨植物体上不直接生出雌雄性生殖器官,却是先产生孢子,由孢子萌发形成的原叶体上长出雌雄性生殖器官,与葫芦藓植株上直接生有雌雄性生殖器官有所不同,学生会感到更难理解,加上受精过程不易观察到,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较大困难,所以铁线蕨的生殖过程应确定为本节的难点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教学设计:
结合复习葫芦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引出本课题。
课上首先演示葫芦藓的植株(实物或挂图),请学生辨认它属哪类植物?形态结构上有哪些地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在学生回答后,再演示铁线蕨、肾蕨等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观察,看看是否能叫出这些植物的名称和生活环境,由此指出,还有一类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蕨类植物。
2.关于“铁线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特点的教学:
本部分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2~4人一组,教师组织他们观察铁线蕨,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①铁线蕨的植株的颜色如何?
②用尺子测量一下铁线蕨植株的高度,并做记录,想一想,它与葫芦藓相比有何不同?
③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什么?它的茎长在哪?
④铁线蕨的叶是单叶还是复叶?紫黑发亮的部分是什么?你知道铁线蕨名字的由来吗?
⑤把铁线蕨的地下部分挖出来观察,看看这是什么?其上长有许多纤细的结构又是什么?它与葫芦藓的假根有什么不同?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的形态。
⑥用放大镜观察铁线蕨的小叶,看看叶上是否有叶脉?分析一下,这里有何种组织?
⑦结合以上观察,试说明铁线蕨为什么会比葫芦藓长得高大?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归纳性讲解。强调蕨类植物已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3.关于铁线蕨生殖过程的教学:
①铁线蕨的生殖过程较复杂,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获得这部分知识。可事先准备好带有孢子囊的新鲜的铁线蕨或标本、新鲜的原叶体或标本(其上带有雌雄性生殖器官)。并准备好生殖过程的剪贴图。
②先请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叶片背面边缘上长出的一些半圆形的褐色隆起,这些隆起是什么?这些隆起内部是什么?要求学生对照课本图I-71观察,当学生答出:这些隆起是孢子囊群,孢子囊内有很多孢子时,教师请学生到黑板前贴出它生殖过程的剪贴图:铁线蕨→孢子囊→孢子;并告诉学生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时可见到,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下边可提出问题:铁线蕨的雌、雄性生殖器官长在哪?此时可组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原叶体,特别是对照课本图I-72,细心观察原叶体的腹面,注意其上是否长有雌、雄生殖器官,并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继续完成剪贴图:
有卵细胞,雄性生殖器官里有许多带鞭毛的精子,当原叶体被水浸湿时,精子游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可启发学生思考,铁线蕨的受精作用需要什么条件)。卵受精后,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再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再请一位同学根据以上内容完成整个生殖过程的图解。
最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从生殖过程看,铁线蕨为什么只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强调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让学生观察卷柏和蕨的标本或投影片,并给学生展示卷柏和蕨的生境图,使学生了解卷柏生长在岩石表面或岩石的缝隙里,蕨生长在森林和山野阴湿的环境中。
5.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在学生重点了解了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点的基础上,注意把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等特点与苔蕨植物相比较,让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与苔藓植物相比较,蕨类植物不仅有茎和叶,而且有真根,根、茎、叶里都有输导组织和比较发达的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但它与苔藓植物一样,受精过程还离不开水,所以多数仍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学生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小结一下它的主要特征。
6.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先给学生播放蕨类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片,让学生经过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结合最后一点意义,可给学生展示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境图,使他们加深理解最后一点意义。
最后通过一道题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铁线蕨为何能长得比葫芦藓高大,为何他们都只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板书设计】
课题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概括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征和生活环境; 2.举例说明藻类、苔藓、蕨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认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结构特点
难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结构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材料用具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入 甘蔗茎中富含输导组织。 二、讲授新课 植物可分为4大类,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1、藻类 观察水绵,注意形态结构,是否有根茎叶的分化。 提出问题: ①列举单细胞,多细胞藻类植物; ②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 ③藻类植物的结构特点; ④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以水绵为例介绍藻类的形态结构特点。 总结: 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大部分生活在水中,无输导组织。 2、苔藓 观察葫芦藓,注意形态结构,是否有根茎叶的分化。 提出问题: ① 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 ② 苔藓植物的结构特点。 以葫芦藓为例介绍苔藓的形态结构特点。 思考:火力发电厂周围为何很难找到苔藓植物? 总结: 苔藓植物有茎叶和假根,无输导组织,可做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类 观察肾蕨,注意形态结构,是否有根茎叶的分化。 提出问题: ①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 ②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 ③蕨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以肾蕨为例介绍苔藓的形态结构特点。 思考: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为何还要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总结: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有疏导组织。 出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与人类关系对比表格。 三种植物的生活环境为从水生到陆生,形态结构为从简单到复杂。 通过实物,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 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安排组长拿出水绵,组织学生观察、讨论。 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说明水绵的细胞结构,引导学生得出,藻类无根茎叶的分化。 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安排组长拿出葫芦藓,组织学生观察、讨论。 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说明葫芦藓的结构,引导学生得出,苔藓有茎叶和假根,无输导组织。孢蒴与生殖有关。 出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答案。 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安排组长拿出肾蕨,组织学生观察、讨论。 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说明肾蕨的形态结构,引导学生得出,蕨类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 出示问题,引导思考回答。 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给出表格,指导学生填写。 出示三种植物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的纵向对比。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思考,回答问题。 观察、小组讨论。 自学,小组讨论并作出回答。 理解藻类无根茎叶的分化,无输导组织。 思考,回答问题。 观察、小组讨论。 自学,小组讨论并作出回答。 理解苔藓有茎叶和假根,但无输导组织。孢蒴为苔藓的孢子囊,内有孢子,与生殖有关。 阅读课本,找出答案。 思考,回答问题。 观察、小组讨论。 自学,小组讨论并作出回答。 理解蕨类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 理解叶子背后有孢子囊群,孢子生殖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填写表格。 思考,回答。 解题,回答问题。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关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存状况,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4、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能力。
重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生存状况。
难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常见的实物和标本;
准备卡片(本课为竞赛形式);
结合教学目标出一些竞赛题;
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形式:
本节课为竞赛形式,全班根据学生的座位分为四个大组。学生回答问题为抽签形式。抽到的那位同学回答问题(这样较公平也活跃气氛)。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出四组试题(每组四道难易度相当的题),试题中包含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学生通过自学与竞赛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进入一个新的生物学天地“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来看看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本节课我们来举办一个小小的竞赛,来学习绿色植物中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我们一共分为四个小组,老师这有9张卡片。例如:5A就是本组第五排左边的同学回答问题。
第一组:
1、我们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有30多万种,根据他们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的差别可以分为几大类群?分别是什么?
答: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2、藻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你能具体举一个例子吗?
答: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潮湿的地表。比如:(学校本部教学楼前的小)池塘
3、苔藓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答:大多生活阴湿的地面上和背阴的墙壁、树干上。
4、蕨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答:生活在阴湿的陆地。
第二组:
1、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征?举出一两个藻类植物的名称。
答: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有些属于单细胞生物。紫菜、海带、石花菜。
2、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征?
答:有茎、叶的分化,没有疏导组织,具假根,植株一般矮小。(葫芦藓)
3、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征?举出一两个蕨类植物的名称。
答:有根、茎、叶的分化,有疏导组织,植株较大。(肾蕨、江南星蕨)
4、连线题:(书第82页)
藻类植物 有根、茎、叶的分化,有疏导组织
苔藓植物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蕨类植物 植株矮小,茎、叶内没有疏导组织
第三组:
1、蕨类植物通过什么结构来繁殖新的`植物体?
答:孢子(蕨类植物小叶的背面边缘常可见到一些褐色的隆起,甚至连接在一起,称为孢子囊群,孢子囊中有许多孢子,孢子是蕨类等植物的生殖细胞。
2、苔藓植物在生物圈中的有什么作用?
答:监测空气污染的程度,保持水土的作用。(促使沼泽陆地化;促使土壤的形成)
3、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有什么作用?
答:提供能量(煤)。(药用:蕨有解热和利尿的药效,肾蕨可以用来治疗感冒、咳嗽、肠炎和腹泻)
4、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有什么作用?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答:P80 ①在水中释放氧气;②可为水中的动物提供食物(做鱼类饵料);③可供人食用(紫菜、海带);④海带等藻类植物中含有大量的碘元素可供药用(褐藻胶、琼脂)。褐藻胶用于纺织、食品、造纸等工业。目前,使用褐藻胶的食品有上百种。制作面包时,加入适量的褐藻胶,面包不仅色泽佳,体积膨大,而且口味好,储存时间长。
第四组:
1、如果养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内壁上就回长出绿膜,水会变成绿色,这是什么原因?
答:鱼的排泄物和粪便使得鱼缸中养料增加,藻类植物繁殖旺盛。
2、某地修建了一座燃煤的火力发电厂。几年后,这里许多绿茸茸的苔藓植物都不见了,为什么?
答:因为污染严重,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使之受到威胁。
3、有些树的树干,背阴的一面常常生长着一些苔藓,而向阳的一面则不生长为什么?
答:因为苔藓植物喜欢生长在阴湿的地方。(没有疏导组织,叶需要吸收水分)
4、现在的蕨类植物不能形成大片森林吗?为什么?
答:因为蕨类植物没有种子受到干燥环境的限制,2亿年前适合高大蕨类植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已经不存在了。
竞赛完毕后统计成绩,教师作总结。以上16个问题涉及到了本课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2、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实物的观察,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发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学习过程】一、情境引入1、观察课件上的植物,注意一下它们的形态生活环境。2、列举周围见到的植物3、拓展反思:观看碟片:恐龙生活的年代。恐龙时代的森林中的树木与现在森林中的树木基本一样吗?它们现在还存在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任务一:掌握藻类植物生存环境及基本特征1、 自学教材p78-79,结合彩图及课件,思考教材p79的讨论题2、 小组讨论,交流“观察与思考”中讨论题。3、 结合课件及彩图,归纳藻类植物主要特征。4、 拓展反思:“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指的是哪类植物?学习任务二:掌握苔藓植物生存环境及基本特征1、 自学教材p80-81,结合彩图及课件,思考教材p81讨论题。2、 小组讨论,交流“观察与思考”中讨论题3、 结合课件及彩图归纳苔藓植物主要特征。4、 拓展反思:为何根据苔藓植物分辨方向和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学习任务三:掌握蕨类植物生存环境及基本特征1、 自学教材p81-82,归纳蕨类植物基本特征2、 展示自学成果小组代表复述蕨类植物基本特征3、 拓展反思:肾蕨为何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长势越来越差?三、系统总结 四、诊断评价1、与苔藓植物相比,蕨类植物事应陆地生活的能力较强,原因是( )a、全身都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b、有茎、叶分化,能密集生长c、根、茎、叶具有疏输导组织 d、叶片下面能产生大量孢子2、紫菜是一种含有碘的藻类植物,生活环境是( )a、陆地 b、森林 c、江河 d、海洋3、将一定量的二氧化硫通种植以下四种植物的密集环境中,那种植物最先死亡(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4、在树林中迷失了方向,看到树干的一面长满了苔藓,而对面没有。据此可判断生长苔藓的一面是( )a、南 b、北 c、东 d、西5、在潮湿的树林里发现一株植物,有根、有茎、有叶,叶背面有小隆起,这一植物属于( )a、蕨类植物 b、藻类植物 c、种子植物 d、苔藓植物6、燃烧用煤主要由古代哪一类植物遗体埋在地下形成( )a、蕨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藻类植物 d、松柏类植物7、“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出自抗金英雄岳飞的《满江红》。生长在水田、池塘中的满江红属于 植物,是一种优良的 8、肾蕨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结果肾蕨长势越来越差,分析这种情况的原因? 9、某地区修建一座燃煤的火力发电厂,长时间后,生长在该地的鳞叶藓和尖叶提灯藓将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五)课后反思 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想怎样解决熟练掌握基本掌握没掌握一 二 三
贵州蕨类植物的整理研究
本文在文献资料查阅与核对的.基础上,对已有记载的贵州蕨类植物进行整理,以<贵州蕨类植物志>为标准,整理统计出贵州野生蕨类植物54科、153属、871种、45变种、12变型以及3个杂交种.
作 者:李茂 陈景艳 罗扬 杨成华 Li Mao Chen Jingyan Luo Yang Yang Chenghua 作者单位: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11 刊 名:贵州林业科技 英文刊名:GUIZHOU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37(1) 分类号:S718.3 关键词:贵州 蕨类植物 统计整理贵州蕨类植物新记录
报道了贵州省新记录的4种蕨类植物,分属3科,4属,它们是上毛凤丫蕨(Coniogramme suprapilosa)、具腺凸轴蕨(Metathelypteris glangdulosa)、光滑方秆蕨(Glaphyropteridopsis glabrata)和混淆鳞毛蕨(Dryopteris commixta).
作 者:代朝霞 苟光前 DAI Zhao-Xia GOU Guang-Qian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林学院,贵阳,550025 刊 名:植物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BULLETIN OF BOTANICAL RESEARCH 年,卷(期): 26(4) 分类号:Q94 关键词:蕨类植物 新记录 贵州梅花山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福建省阈西梅花山共有蕨类植物30科62属107种,种数5种以上的科有卷柏科(Selaginellaceae)、凤尾蕨科(Pteridaceae)、蹄盖蕨科(Athyriaceae)、铁角蕨科(Aspleniaceae)、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种数4种以上的属有卷柏属、瘤足蕨属、凤尾蕨属、铁角蕨属、毛蕨属、复叶耳蕨属,其中包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蕨类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分析了该区蕨类植物资源的水平、垂直与生态三种分布类型.按其用途、生物学习性及资源特点将该区蕨类植物划分为药用、观赏、食用、指示、化工原料、编织、包装、饲料和绿肥及珍稀濒危与珍贵保护蕨类植物8种类型.并提出加大开发力度、推广人工栽培技术、加强资源综合性开发研究,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等建议.
作 者:张戊英 ZHANG Wu-ying 作者单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资源工程系,福建,龙岩,364021 刊 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IN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11(4) 分类号:Q949.360.8 关键词:蕨类植物 开发利用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特点
蕨类植物又名羊齿植物,由于它们不能开花,所以在高等植物中被列为比较低级的一个群类。这类植物由来已久,远在3亿年前大都长成高大的乔木状,生长十分茂盛。在泥盆纪末期到石炭纪的漫长岁月中,这类植物称霸着地球绝大部分地域,因此考古学家把那个时代称为蕨类时代。二叠纪以后到三登纪由于地球演变这类植物才大部分灭绝,其遗体埋藏在地下而形成了现代的煤炭层,目前存留下来的都是一些小型的草本植物。
★ 调查报告
★ 调查报告
★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 校园生活调查报告
★ 学校食堂调查报告
★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
★ 塑料调查报告
★ 农户调查报告
★ 幼儿园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