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化度寺作原文翻译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andraw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鹧鸪天·化度寺作原文翻译(共含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andraw”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鹧鸪天·化度寺作原文翻译

篇1:鹧鸪天·化度寺作原文翻译

鹧鸪天·化度寺作原文翻译

《鹧鸪天·化度寺作》

吴文英

池上红衣伴倚阑,

栖鸦常带夕阳还。

殷云度雨疏桐落,

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

水天宽,

小窗愁黛淡秋山。

吴鸿好为传归信,

杨柳阊门屋数间。

赏析:

此词为作者寓居杭州化度寺感秋怀人之作。上片写景,一句一景,以池上红莲,树上栖鸦,疏桐叶落,明月生凉诸意象,组合成一幅夕阳斜映,阴云骤雨的黄昏景象。这唤起词人内心隐痛的回忆,那位“十年一梦凄凉”的苏州姬妾,引出下片怀人相思。以一窄一宽,感叹归乡之梦太短,感叹归乡之路太远,水天茫茫难以逾渡。“愁黛”,乃想象在秋雨明月的夜晚,离异的.苏州姬妾定然独倚小窗,愁凝眉黛,似淡远秋山,勾画了一幅凄艳哀感的佳人形象,流露出词人对旧日情侣的深切眷恋。最后借吴鸿传信,寄托对苏州阊门旧居的温馨怀念,然而,“屋数间”三字似乎又暗示出苏州阊门只剩下空屋数间,物是人非,爱姬已杳然难觅其踪矣,于怀思中暗寓了无尽的怅恨。

篇2:鹧鸪天·化度寺作

鹧鸪天·化度寺作_吴文英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译文

水池上的朵朵红莲,陪伴我独倚栏杆。在附近栖息的乌鸦,都带着夕阳飞还。刚刚过去一阵阴云急雨,萧疏的梧桐又飘落几个叶片。明月已露出秋天的凉意,用来驱暑的宝扇开始置闲。

归乡的梦境总是短得可怜,碧水蓝天却宽阔无边,我凭倚小窗极目远眺,均匀处淡淡的秋山,也如同美人皱眉含着幽怨。飞往吴地的大雁啊,请你给我传达一下思归的心愿。阊门外杨柳荫下的几间小屋,惹得我梦绕魂牵,每时每刻都在思念。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据唐人诗句“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而取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贺铸词因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句,称《半死桐》。平韵,五十五字。上片七言四句,相当于一首七绝。下片换头两个三字句,如改为七言仄脚句,也是一首七绝。可见此调由一首七律演变而成。上片两个七字句,和换头两个三字句,前人用对偶的较多。

化度寺:化度寺在杭州西部江涨桥附近。《杭州府志》:“化度寺在仁和县北江涨桥,原名水云,宋治平二年改。”

红衣:莲花。

倚阑:凭靠在栏杆上。

殷云:浓云。

闲:闲置。

乡梦窄:思乡的梦太短。

愁黛:愁眉。

吴鸿:指苏州一带飞来的大雁。

阊(chāng)门:苏州西门。这里指作者姬妾所居之处。

鉴赏

这首词是吴文英又一首思念离人之作。“红衣”写眼前景物,兼指离人之衣;引起无限思念。“殷云”、“明月”对仗句写景清新明快,更蕴秋愁别意。下阕两层,一层写梦见恋人愁客;二层托梦吴鸿捎去消息。“吴鸿好为传归信”,其实是说消息再也不能送达,佳人早已故去。

上片,“池上红衣伴倚栏,栖鸦常带夕阳还。”写作者在池边独倚栏干,作伴的只有像穿着红衣少女的莲花;在栏干边一直消磨到黄昏,看到的也只有背上带着夕阳馀晖的归鸦回来栖宿。这在化度寺午后到傍晚所见的景致,象两幅画,表达的是孤寂之情。“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浓云出现时,雨脚倾斜稀疏的桐叶继续飞落,有点萧索气象;但雨后气温降低,天色更清,明月出现在上空,凉气随之而生,宝扇可以不用,而又美得可受,凉得可爱。“度”字、“疏”字写秋雨与梧桐的形态,很妥贴:“生”字把“凉”归功于“月”,使月色倍觉宜人;这写寺中夜晚下雨与月明时情景的两句,又象两幅画。上两句不用对偶,这两句用对偶,笔调皆疏淡幽雅,引人入胜。

化度寺临近水边,当时自杭州至苏州,大多是走水路。这样又为过渡到下片“乡梦窄,水天宽”埋下了伏笔。“窄”字写梦,也是文英匠心独运、喜欢运用的字。“窄”表短促,与水天“宽”对照,以见天长、水远而梦短的惆怅之情。心情全在感事感物的“宽”、“窄”中透露。“小窗愁黛淡秋山”,写倚窗看到的`远山景致。这既是一幅画,也表惆怅之情。山是“秋山”,所以“黛”色浅淡;山本无“愁”但从愁人眼中看去,似乎其浅淡的暗绿色也带上了愁态。正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远山似眉,由景又联想到思念的人。这一句又暗用卓文君“眉际若望远山”的典故,由写景过渡到怀人。“吴鸿好为传归讯”,看到天上鸿雁,多么盼望它是从作者长久居住并且当作家乡的“吴”地飞来的啊;离家已久,怀人情切,因而盼望它能代传“归讯”。这简直就是直接的呼告之辞,而实际上只是心中的盘算而已。“归讯”传到哪里呢?“杨柳阊门屋数间”,是苏州城西阊门外,秋柳萧疏、几间平屋的地方。环境虽极平凡,却富有高雅的画意,这便是作者感情眷念之所在,更像一幅出自名家高手的水墨画,寥寥数笔,寓情于景,若用司空图《诗品》中的话来形容,不是近于“绿林野屋,落日气清”,或“玉壶买春,赏雨茅屋”,而是近于化境的“神出古异,淡不可收”了。

这首词的写作地点在化度寺,景物描写则兼及苏州;写作季节在初秋,时间则既有黄昏和夜晚,也有白天。全词以写景为主,时事情都在六幅秀淡雅致的景物画中表达出来。时间不限一日,画面亦分属两地,最后一幅画笔最淡,但却最传神,因而也适合了更深远的情味。

篇3:鹧鸪天·化度寺作 原文及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吴文英

原文

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池上的朵朵红莲,陪伴我独倚栏杆。在附近栖息的乌鸦,都带着夕阳飞还。刚刚过去一阵阴云急雨,萧疏的梧桐又飘落几个叶片。明月已露出秋天的凉意,用来驱暑的宝扇开始置闲。

归乡的梦境总是短得可怜,碧水蓝天却宽阔无边,我凭倚小窗极目远眺,均匀处淡淡的秋山,也如同美人皱眉含着幽怨。飞往吴地的大雁啊,请你给我传达一下思归的心愿。阊门外杨柳荫下的几间小屋,惹得我梦绕魂牵,每时每刻都在思念。

注释

1.鹧鸪天:词牌名。据唐人句“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而取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贺铸词因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句,称《半死桐》。平韵,五十五字。上片七言四句,相当于一首七绝。下片换头两个三字句,如改为七言仄脚句,也是一首七绝。可见此调由一首七律演变而成。上片两个七字句,和换头两个三字句,前人用对偶的较多。

2.化度寺:化度寺在杭州西部江涨桥附近。《杭州府志》:“化度寺在仁和县北江涨桥,原名水云,宋治平二年改。”

3.红衣:莲花。

4.倚阑:凭靠在栏杆上。

5.殷云:浓云。

6.闲:闲置。

7.乡梦窄:思乡的梦太短。

8.愁黛:愁眉。

9.吴鸿:指苏州一带飞来的大雁。

10.阊(chāng)门:苏州西门。这里指作者姬妾所居之处。

鉴赏

这首词是吴文英又一首思念离人之作。“红衣”写眼前景物,兼指离人之衣;引起无限思念。“殷云”、“明月”对仗句写景清新明快,更蕴秋愁别意。下阕两层,一层写梦见恋人愁客;二层托梦吴鸿捎去消息。“吴鸿好为传归信”,其实是说消息再也不能送达,佳人早已故去。

上片,“池上红衣伴倚栏,栖鸦常带夕阳还。”写作者在池边独倚栏干,作伴的只有像穿着红衣少女的莲花;在栏干边一直消磨到黄昏,看到的也只有背上带着夕阳馀晖的归鸦回来栖宿。这在化度寺午后到傍晚所见的景致,象两幅画,表达的是孤寂之情。“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浓云出现时,雨脚倾斜稀疏的桐叶继续飞落,有点萧索气象;但雨后气温降低,天色更清,明月出现在上空,凉气随之而生,宝扇可以不用,而又美得可受,凉得可爱。“度”字、“疏”字写秋雨与梧桐的形态,很妥贴:“生”字把“凉”归功于“月”,使月色倍觉宜人;这写寺中夜晚下雨与月明时情景的两句,又象两幅画。上两句不用对偶,这两句用对偶,笔调皆疏淡幽雅,引人入胜。

化度寺临近水边,当时自杭州至苏州,大多是走水路。这样又为过渡到下片“乡梦窄,水天宽”埋下了伏笔。“窄”字写梦,也是文英匠心独运、喜欢运用的字。“窄”表短促,与水天“宽”对照,以见天长、水远而梦短的惆怅之情。心情全在感事感物的“宽”、“窄”中透露。“小窗愁黛淡秋山”,写倚窗看到的远山景致。这既是一幅画,也表惆怅之情。山是“秋山”,所以“黛”色浅淡;山本无“愁”但从愁人眼中看去,似乎其浅淡的暗绿色也带上了愁态。正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远山似眉,由景又联想到思念的人。这一句又暗用卓文君“眉际若望远山”的典故,由写景过渡到怀人。“吴鸿好为传归讯”,看到天上鸿雁,多么盼望它是从作者长久居住并且当作家乡的“吴”地飞来的啊;离家已久,怀人情切,因而盼望它能代传“归讯”。这简直就是直接的`呼告之辞,而实际上只是心中的盘算而已。“归讯”传到哪里呢?“杨柳阊门屋数间”,是苏州城西阊门外,秋柳萧疏、几间平屋的地方。环境虽极平凡,却富有高雅的画意,这便是作者感情眷念之所在,更像一幅出自名家高手的水墨画,寥寥数笔,寓情于景,若用司空图《品》中的话来形容,不是近于“绿林野屋,落日气清”,或“玉壶买春,赏雨茅屋”,而是近于化境的“神出古异,淡不可收”了。

这首词的写作地点在化度寺,景物描写则兼及苏州;写作季节在初秋,时间则既有黄昏和夜晚,也有白天。全词以写景为主,时事情都在六幅秀淡雅致的景物画中表达出来。时间不限一日,画面亦分属两地,最后一幅画笔最淡,但却最传神,因而也适合了更深远的情味。

篇4:鹧鸪天化度寺作古诗词

鹧鸪天化度寺作古诗词

古诗原文

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译文翻译

水池上的朵朵红莲,陪伴我独倚栏杆。在附近栖息的乌鸦,都带着夕阳飞还。刚刚过去一阵阴云急雨,萧疏的梧桐又飘落几个叶片。明月已露出秋天的凉意,用来驱暑的宝扇开始置闲。

归乡的梦境总是短得可怜,碧水蓝天却宽阔无边,我凭倚小窗极目远眺,均匀处淡淡的秋山,也如同美人皱眉含着幽怨。飞往吴地的大雁啊,请你给我传达一下思归的心愿。阊门外杨柳荫下的几间小屋,惹得我梦绕魂牵,每时每刻都在思念。

注释解释

鹧鸪天:词牌名。据唐人诗句“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而取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贺铸词因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句,称《半死桐》。平韵,五十五字。上片七言四句,相当于一首七绝。下片换头两个三字句,如改为七言仄脚句,也是一首七绝。可见此调由一首七律演变而成。上片两个七字句,和换头两个三字句,前人用对偶的较多。

化度寺:化度寺在杭州西部江涨桥附近。《杭州府志》:“化度寺在仁和县北江涨桥,原名水云,宋治平二年改。”

红衣:莲花。

倚阑:凭靠在栏杆上。

殷云:浓云。

闲:闲置。

乡梦窄:思乡的梦太短。

愁黛:愁眉。

吴鸿:指苏州一带飞来的.大雁。

阊(chāng)门:苏州西门。这里指作者姬妾所居之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思乡悲秋感怀之词。词人寓居杭州西部江涨桥附近的化度寺时,见秋景变化而心生感触,思念远在苏州的家人,因此写下这一首词,抒发了怅惘之情,被思念之人当为他的苏州姬妾。

诗文赏析

这首词是吴文英又一首思念离人之作。“红衣”写眼前景物,兼指离人之衣;引起无限思念。“殷云”、“明月”对仗句写景清新明快,更蕴秋愁别意。下阕两层,一层写梦见恋人愁客;二层托梦吴鸿捎去消息。“吴鸿好为传归信”,其实是说消息再也不能送达,佳人早已故去。

上片,“池上红衣伴倚栏,栖鸦常带夕阳还。”写作者在池边独倚栏干,作伴的只有像穿着红衣少女的莲花;在栏干边一直消磨到黄昏,看到的也只有背上带着夕阳馀晖的归鸦回来栖宿。这在化度寺午后到傍晚所见的景致,象两幅画,表达的是孤寂之情。“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浓云出现时,雨脚倾斜稀疏的桐叶继续飞落,有点萧索气象;但雨后气温降低,天色更清,明月出现在上空,凉气随之而生,宝扇可以不用,而又美得可受,凉得可爱。“度”字、“疏”字写秋雨与梧桐的形态,很妥贴:“生”字把“凉”归功于“月”,使月色倍觉宜人;这写寺中夜晚下雨与月明时情景的两句,又象两幅画。上两句不用对偶,这两句用对偶,笔调皆疏淡幽雅,引人入胜。

化度寺临近水边,当时自杭州至苏州,大多是走水路。这样又为过渡到下片“乡梦窄,水天宽”埋下了伏笔。“窄”字写梦,也是文英匠心独运、喜欢运用的字。“窄”表短促,与水天“宽”对照,以见天长、水远而梦短的惆怅之情。心情全在感事感物的“宽”、“窄”中透露。“小窗愁黛淡秋山”,写倚窗看到的远山景致。这既是一幅画,也表惆怅之情。山是“秋山”,所以“黛”色浅淡;山本无“愁”但从愁人眼中看去,似乎其浅淡的暗绿色也带上了愁态。正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远山似眉,由景又联想到思念的人。这一句又暗用卓文君“眉际若望远山”的典故,由写景过渡到怀人。“吴鸿好为传归讯”,看到天上鸿雁,多么盼望它是从作者长久居住并且当作家乡的“吴”地飞来的啊;离家已久,怀人情切,因而盼望它能代传“归讯”。这简直就是直接的呼告之辞,而实际上只是心中的盘算而已。“归讯”传到哪里呢?“杨柳阊门屋数间”,是苏州城西阊门外,秋柳萧疏、几间平屋的地方。环境虽极平凡,却富有高雅的画意,这便是作者感情眷念之所在,更像一幅出自名家高手的水墨画,寥寥数笔,寓情于景,若用司空图《诗品》中的话来形容,不是近于“绿林野屋,落日气清”,或“玉壶买春,赏雨茅屋”,而是近于化境的“神出古异,淡不可收”了。

这首词的写作地点在化度寺,景物描写则兼及苏州;写作季节在初秋,时间则既有黄昏和夜晚,也有白天。全词以写景为主,时事情都在六幅秀淡雅致的景物画中表达出来。时间不限一日,画面亦分属两地,最后一幅画笔最淡,但却最传神,因而也适合了更深远的情味。

篇5:吴文英《鹧鸪天?化度寺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关于吴文英《鹧鸪天?化度寺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鹧鸪天化度寺①作

吴文英

当上红衣②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③屋数间。

[注释]①化度寺:杭州一寺院名。②红衣;指莲花。③闾门:苏州西门,吴文英早年居于苏州。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栖鸦常带夕阳还”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4分)

(2)“乡梦窄,水天宽”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4分)

答案:

(1)表达了作者怀乡思归的孤寂之情。(2分)通过描绘化度寺傍晚所见的夕阳余晖、归鸦等景致,营造出凄凉感伤的氛围,并且以鸦“归”反衬人“未归”,增添了作者怀乡思归的孤寂之情。(2分)

(2)“窄”表梦之短促,与水天“宽”形成鲜明对照,家乡天长、水远,而乡梦更加显得短暂;(2分)通过虚实结合和对比手法,突出了思念家乡而又有家难归的惆怅之情。(2分)

【译文】

池上红莲朵朵伴我独倚栏杆,回巢的乌鸦常披带夕阳飞还。阴云送来秋雨桐叶纷纷飘落,冷月生起凉意宝扇从此休闲。

归乡的梦如此短暂,茫茫水天却宽阔无边,小窗前含愁双眉有如淡淡秋山。吴地鸿雁请为我好好传送归音,送到阊门外柳阴下她的'房间。

【赏析】

本篇是一首思乡悲秋感怀之词。词人寓居杭州西部江涨桥附近的化度寺时,见秋景变化而心生感触,思念远在苏州的家人,因此写下这一首词,抒发了怅惘之情。这首词由六幅素雅的图画构成,时间不限于一日,画面分属两地,秀丽深曲,为词人最为优秀的小令之一。全词意境清隽绵邈,用笔疏淡有致,包含了深远的情味。

上片写景,描绘了夏秋之际化度寺的景色变化,暗寓寂寞思归之情。上片四句,每句一景。发端一句写词人在池塘边独倚栏杆,无人与共,唯有红莲作伴,以美景衬托寂寥之情。“栖鸦”一句写词人凭栏而望,黄昏时分见乌鸦归来栖宿,以归鸦反衬自己有家不能归,依然表现的是自己的孤寂之情。“殷云”一句描写的是夜晚风雨来时,稀疏的梧桐叶纷飞零落的景色,场面萧索,见出词人心境的凄凉。“明月”一句接写雨后明月当空,寒冷凄清的景象,进一步渲染词人凄凉的心境。以“度”字写秋雨形态,“疏”字写梧桐形态,十分贴切。上片四句写景从日落而至月升,暗示词人凭栏眺望时间之久。

下片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化度寺近水,当时人们多由水路从杭州前往苏州。换头三句写“乡梦窄,水天宽”,婉抒词人欲归不得的愁情。写梦的“窄”字是词人精心提炼、爱用之字。“窄”有短促之意,与下文的“宽”相比照,见出梦短路遥的怅惘。词人的心情全在感事感物的“窄”、“宽”二字中透露。“小窗”一句写词人倚窗望见的远山景致,富有情韵,令人神往。因是“秋山”,而呈浅“黛”色。山本无情物,何处惹愁情?这愁分明就是观景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加诸于山的。远山似眉,由景又联想到思念的人。这一句又暗用卓文君“眉际若望远山”的典故,从写景过渡到怀人。“吴鸿”一句写看到天上飞鸿,怀人情切,因而盼其能代传“归信”。归信传至何处?“杨柳阊门屋数间”。结句寥寥数笔便将词人感情眷恋之所在白描出来,画面生动,语淡情浓。

篇6:鹧鸪天・化度寺作,鹧鸪天・化度寺作吴文英,鹧鸪天・化度寺作的意思,鹧鸪天

鹧鸪天・化度寺作,鹧鸪天・化度寺作吴文英,鹧鸪天・化度寺作的意思,鹧鸪天・化度寺作赏析 -诗词大全

鹧鸪天・化度寺作

作者:吴文英  朝代:南宋  体裁:词  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注释】 ①化度寺:寺院名。《杭州府志》:“化度寺在仁和县北江涨桥,原名‘水云’,宋治平二年(1065)改。”

②阊门:苏州西门。这里指作者姬妾所居之处。

③红衣:指莲花。

④栖鸦:指乌鸦停留时

⑤闲:闲置。

⑥乡梦窄:思乡的梦太短。

⑦愁黛:悉眉。

⑧吴鸿:指苏州一带飞来的大雁。【译文】池塘上朵朵红艳的荷花陪伴着我独自一人倚靠在栏杆旁边。在寺院附近栖息的乌鸦,都常常在遍洒夕阳余辉的天空中归还。刚刚过去一阵阴云送来一场急雨,萧疏的梧桐又稀稀疏疏地飘落几个叶片。天空中悬挂着的明月已经透露出秋天的凉意,用来驱暑的宝扇开始闲置在一边,归乡的梦境总是短暂得可怜,碧水蓝天一望无涯,我独自一个人凭倚着小窗极目远眺,远处淡淡的.秋山,也好像美人皱着秀眉含着幽怨。飞往吴地的大雁啊,请你好好替我传达一下思归的心愿,送到杨柳掩映的苏州西门外的几间小屋,惹得我魂牵梦绕,每时每刻都在思念。【赏析】化度寺在杭州,而这首词里又有“吴鸿”、“阊门”,故一般认为这首词是在杭州时怀念苏州姬妾之作。这首词是作者羁旅思乡,在寺院留宿的悲秋怀人之作。作者寓居化度寺,感秋日景物的变化,触景生情,怀乡思妇,抒写无尽的惆怅。词由数幅秀淡的画面组成,始丽终淡,曲雅幽深,为梦窗小令中的佳作。上片写化度寺景色,一句一景。描绘了夏秋之交的景物变化,暗寓孤独思归之情。下片以情带景,情景相生。结拍直抒盼归之情,神飞词外,小词清婉绵邈,充满了诗情画意。起句写独自倚栏,红莲相伴。经美景衬孤情。“栖鸦常带夕阳还”是见乌鸦傍晚则归巢栖息,而自己有乡而不得返。其思乡之情于此可见。释此词者多引王昌龄《长信秋词》“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进行解释疏证,实嫌拘滞附针。这里的栖鸦夕阳与王诗实在什么关系。“殷云”两句用风雨落疏桐,凉月生寒的凄清景象衬自己心境之凉,也含有秋之将至而思归不得之惆怅。同时,由夕阳而至月升,暗示出时间和流程,点明其伫凝望之久。下片“小窗愁绕淡秋山”一句很含蓄有韵致,引人遐思,暗含市面上思念的美人黛眉因愁而不描,比秋山还淡之意。空灵疏隽。尾句对故园的白描具体地点出所思之地。画面生动,尤表现出思念之情深。“

篇7:化度寺碑全文译文

化度寺碑全文译文

《化度寺碑》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下面一起看看化度寺碑全文译文吧~

《化度寺故僧邕禅师合利塔铭》

简称《化度寺碑》。此碑立于贞观五年(631),李百药撰文,三十五行,行三十三字,字稍小。北宋庆历初年,范雍见此碑,叹为至宝,以至于寺中贪财的僧人们以为石中藏有宝物,竟然砸碎了碑石,在没有发现什么之后,就把它扔在寺后。范雍将它弄到了家里。在南宋时。又遭兵乱,于是碑石就彻底地毁了。现存多为翻刻本,传世拓本惟吴县吴氏四欧堂藏清成亲王旧藏本是原石拓之孤本,今藏上海图书馆。赵孟頫跋此碑说:“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最善,而《邕禅师塔铭》又其最善者也。”明人王世贞更以为此碑“精紧,深合体方笔圆之妙”。清杨守敬《学书迩言》评曰:“欧书之最醇古者,以《化度寺碑》为最烜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以为:“《化度》出于《晖福寺》及《惠辅造像记》耳。”

按:此碑与《九成宫》仅差一年,因而除了字稍小之外,形神酷肖,下笔、收笔、挑出或转折的地方,全都小心收敛,是欧阳询理性规范的极致。只要一看到《化度寺碑》,我们必会惊异于他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总是那么清明、平稳,而没有丝毫的紊乱、波动。所以,他的一点一画也表现得有力、细致、充分、正确。在结构方面,更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化度寺碑》似乎比《九成宫》写得更凝练一些,这便是杨守敬看出它比《九成宫》醇古的地方。郭尚先在《芳坚馆题跋》中特意用了“渊穆”二字,以区别于欧阳询的其他作品。在这件作品中,欧阳询书法一向所具有的北方书风,残留的已经不多,而是强烈的自我面目了。从某些用笔特色来看,后来的柳公权似乎得力于此者颇多。

石久佚,宋代已有翻刻本数种流传。上海图书馆藏本为今存唯一原石拓本。历为明王偁(孟阳)、清成 亲王、荣郡王、潘祖荫及今人吴湖帆所藏。有翁文纲、成亲王、荣郡王、王同愈、罗振玉、沈尹默、吴湖帆及法人伯希和题跋。吴氏合其所藏宋拓《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虞恭公温彦博碑》装成一匣,上镌”四欧宝笈"。

《化度寺碑》由于原石早佚,宋时即有翻刻本,翻刻分南瘦化肥两种。光绪年间,在敦煌千佛洞发现一旧拓《化度寺》剪裱残本六页,据王壮弘考证“实也是翻刻本”。传世拓本仅吴县吴氏四欧堂藏本是原石拓之孤本,现藏上海图书馆。

欧阳询:书法结构形式的建筑师

作者:梁德水

中国书法一直是伴随着汉字的发展而发展的,到了汉魏时期才走向艺术的自觉。也就是说,书法一直是以实用为主的,汉魏以后才自觉地实现了向艺术层面的转变,从实用的书写走向了艺术的表现。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以线条美为书法的本质,对结构美的研究似乎较为冷漠,直到唐初欧阳询的出现,对汉字结构的研究和书法空间的.构筑表现才被重视。

欧阳询(557~641),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曾任隋太常博士、太子率更令,因而又称“欧阳率更”。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楷书四大家”。他虽是初唐书法家,但实际上他大半生是在陈隋两朝度过的。入唐后,名位日高,为弘文馆大学士,奉敕主编类书,是名重当时的书法大家。

欧阳询的书法从晋、北魏走来,吸收了“二王”书法的秀逸雅致和魏碑险绝健劲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笔力险劲、骨气劲峭、法度谨严、结构独异的书风。欧阳询的《九成宫》、《化度寺》、《温彦博碑》等被称为唐代楷书的典范。在结构空间的表现上是无懈可击的,也是唐代其他书法家难以比拟的。欧阳询的《结构三十六法》是他对书法空间意识的研究成果,概括了楷书布势的基本规律。该法从书写前的精神准备、执笔方法、书写意境到结构原则与墨色的掌握,从肥瘦刚柔的控制、总体布局的原则到各种结构的要领等入手,简练而又全面地概括了作书的道理。“排叠”、“避就”、“顶戴”、“穿插”、“向背”、“覆盖”……不同结构的组合、移位、变形,相同字的变化,异体字的写法等诸多问题,阐释得简明而清晰。欧阳询的楷书结构规律对书法空间构筑的贡献,一直被后世所重视。

陈振濂先生这样评说欧阳询:“他的成功似乎向后人揭示出一种奇怪的风格范型:一方面,他是以整齐与正规的缰绳去套住北碑那脱缰野马似的纵横恣肆,这看起来有点像李斯秦篆对诡怪陆离的金文大篆的改造,似乎为书法家们所不取;另一方面,他在规整的结构基调上酌取北碑的线条风格,从而体现出与魏碑相近的险劲气息,这一点又颇使书法家们心醉神驰。他的存在标志着楷书在书法史上取得了真正的无上地位。”

释文:

右庶子李伯药制文,率更令欧阳询书。

盖闻人灵之贵,天象攸凭,禀仁义之和,感山川之秀,穷理尽性,通幽洞微。研其虑者百端,宗其道者三教,殊源异轸,类聚群分。或博而无功,劳而寡要,文胜则史,礼烦斯黩。或控鹤乘鸾,有系风之谕;餐霞御气,致捕影之讥。至於察报应之方,穷死生之变,大慈(阙)运宏济群品,极众妙而为言,冠玄宗以立德,其唯真如之设教焉。若夫性与天道,契协神交,贻照灵心,澄神禅观,则有化度寺僧邕禅师者矣。禅师俗姓郭氏,太原介休人。昔有周氏,积德累功,庆流长世,分星判野,大启藩维。蔡伯喈云:「虢者郭也。虢叔乃文王所咨,郭泰则人伦攸属。」圣贤遗烈,奕叶其昌。祖宪,荆州刺史,早擅风猷。父韶,博陵太守,深明典礼。禅师含灵福地,擢秀华宗,爰自弱龄,神识沈静,率由至道,冥符上德。因戏成塔,发自髫年;仁心救蚁。始於廿岁。世传儒业,门多贵仕。时方小学,齿骨上庠,始自趋庭,便观入室,精勤不倦,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明老易。然雅有志尚,高迈俗情,时游僧寺,伏膺释典,风鉴疏朗,豁然开悟。闻法海之微妙,毛发同喜;瞻满月之图像,身心俱净。於是锱铢轩冤,糟粕邱坟,年十有三,违亲入道,於邺西云门寺,依止稠禅师。稠公禅慧通(阙)戒行勤苦,道标方外,声溢区中。(阙)睹暗投,欣然惊异,即授受禅法,数日便诣幽深。稠公尝抚禅师而谓诸门徒曰:「五亭(阙)念尽在此矣。」头(阙)兰若,毕志忘疲,仍来往林虑山中,栖托游处。後属周武平齐,像往林虑,入白鹿深山,避时削迹,藏声戢曜,枕石漱流。(阙)岩之下葺茆成室,萝裳薜带,(阙)唯粪(阙)之衣;饵术餐松,尝无麻麦之饭。三迳斯绝,百(阙)为群,猛鸷毒螫之徒;潜形匿影,白鹿青鸾之辈。效祉呈祥,每梵音瞻礼,焚香读(阙二字)奇禽异兽,攒集庭宇,俱绝(阙)倚毕来俯伏,貌如恭敬,心疑听受。及开皇之初,宏(阙)释教,於时有魏州信行禅师,(阙)明佛性,实命世之异人,为玄门之益(阙)以道隐之辰,习当根之业,智禅师Т世幽居,遣人告曰:「修道立行,宜以济度为先,(阙)善其身,非所闻也。宜尽弘益之方,昭示流俗。」禅师乃出山,与信行禅(阙)修苦行。开皇九年,信行禅师被敕徵召,乃相随入京。京师道俗,莫不遵奉信行禅(阙三字)之(阙二字)持徒众,以贞观五年十一月十六日,终於化度寺,春秋八十有九。圣上崇敬(阙二字)赠帛追福,即以其月廿二日,奉送灵塔於终南山下鸱鸣圯,禅师之遗令也。徒众收其舍利,起塔於信行禅师灵塔之左。禅师风范凝正,行业精勤。十二部经,尝甘露而俱尽;五百具戒,凌严霜而未。虽托迹禅林,避心定水,涉无为之境,绝有待之累,(阙)寓形岩穴,高步京华,常卑辞屈已,体道藏器。未若道安之游樊沔,对凿齿而自伐弥天;慧远之在庐山,折桓元之致敬人主。及迁神净土,委质ヌ林,四部奔驰,十方号慕,岂止寝歌辍相,舍佩捐珠而已?式昭景行,乃述铭云:

绵邈神理,希夷法性。自有成空,从凡入圣。於昭大士,游(阙二字)正,德润慈云。心悬灵镜,(阙)蒙悟道,舍俗归真。累明成照,积智为津。行识非想,禅(阙三字)观尽三昧,情销六尘。结构穷岩,留连幽谷。灵应无像,神行匪速。敦彼开导,去兹(阙三字)绝有凭群生仰福,风火(阙)妄泡电同奔。达人忘已,真宅斯存。刹那(阙二字)净域(阙五字)乐永谢重昏。

篇8:《鹧鸪天 送人》原文和翻译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篇9:《鹧鸪天 送人》原文和翻译

①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②“功名”句: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还是多吃饭吧。另一版本也作“功名余事”

③无穷:无尽,无边。

④般:种。

⑤“只应”句:岂只是离别才使人悲伤,团聚才使人欢颜。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⑥未是:还不是。

⑦别有:更有。

《鹧鸪天 送人》赏析

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的原因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篇10:《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鹧鸪天·赠驭说高秀英

短短罗袿淡淡妆,拂开红袖便当场。掩翻歌扇珠成串,吹落谈霏玉有香。

由汉魏,到隋唐,谁教若辈管兴亡。百年总是逢场戏,拍板门锤未易当。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短短的罗衫淡淡的妆饰,轻轻地挽起红袖登上了场。罗扇轻掩面容歌声如串串珍珠婉转悦耳,言谈锋利如玉屑飞散融和着清香。

从汉魏开始又说到隋唐,是谁让你们总结历代的盛衰兴亡。千年万代不过是用来逢场作戏,成为说书艺人拍板演唱的笑谈。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说:即说书。

高秀英:一位说书的女艺人。

罗袿(guī):音,古代妇女所穿的华丽的衣服。

当场:又叫作场,指开场说书。

珠成串:形容歌喉婉转如一串珠圆。

拍板:一种乐器,以木做成,唱歌时用来按拍,调节音律。门锤:锤同槌。

板:以木制成。说唱时用以按拍,调节音律,警示听众。

创作背景

这作品具体创作年代已无从考证。作者听高秀英的说书后生出“百年总是逢场戏”的感慨,并借典故感叹高秀英作为艺人讲唱之不易,从而创作了这首词。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这位女艺人的妆束和高超的说书技艺。第一句“短短罗袿淡淡妆”,连用两个复合形容词“短短”、“淡淡”描写说书女打扮的素洁得体而又不俗。接下去一句“拂开红袖便当场”,作者用了“拂”字,一个洒脱、利落的动作准确地刻画出说书女的风度,给人一种“席上生风”(《醉翁谈录》)之感。这两句一静一动,把一个举止从容、神情沉着的艺人形象和盘托出。“掩翻歌扇珠成串,吹落谈霏玉有香”两句,作者连用两个动词,两种比喻,极其生动传神。

词的下片写说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想评论。“由汉魏,到隋唐”并非实指汉魏隋唐,只不过说说书的内容属于讲史而已,接下来作者有感而发,一反历来把说书看成是卑贱职业的观念,把说书人提到一个历史裁判者的地位。“百年总是逢场戏”,语义双关:一是指百年兴亡,什么汉魏隋唐,只不过是逢场作戏,表达作者对人生兴亡的感慨;而是说说书作场,讲古论今,不过是逢场作戏,其间自有说书人一段辛酸在。最后一句“拍板门锤未易”带有讥弹,百年兴亡不过是逢场作戏,说书人可顷刻间说破,然而仅靠说书人的褒贬,能在芸芸众生领悟其中的虚幻。

上片从其外貌和说书技艺落笔,写其装束、神情,赞其歌喉的圆润和口齿的轻快,活画出一女艺人形象。下片写说书内容,结拍两匀尤妙,既写其技艺超群,又暗寓人生的慨叹。

吴文英:鹧鸪天?化度寺作

鹧鸪天原文以及翻译鉴赏

夜宿山寺原文及翻译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鹧鸪天元好问词作鉴赏

归嵩山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归嵩山作》原文及翻译赏析

鹧鸪天姜夔翻译赏析

渡河到清河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鹧鸪天》宋词原文及赏析

鹧鸪天·化度寺作原文翻译(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鹧鸪天·化度寺作原文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