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7课 戊戌变法(共含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eithLe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湖北襄樊市教研室特级教师 杜继红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时期在周王室日益衰微的背景下,一些较大的诸侯国通过改革,增强实力,争夺“霸主”地位;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在第6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中,我们学习了哪些朝代的科学文化?这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怎样?
学生回答(略)
2.导入 新课
小结学生回答导入 新课。
“中华文明的勃兴”,讲的是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科学文化。这三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先后是奴隶社会的确立和繁荣时期,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请同学们看课文下面的注解,了解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共295年。)的历史。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内容十分丰富、生动。你们看,“春秋五霸”不就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标题吗?请同学们读一读标题下方框内的学习提示吧!
好,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学习课文,解答导言提出的问题,看看这一课的内容是怎样地丰富和生动?(板书课题)
3.讲授新课
一、周王室日益衰微
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争当霸主。这就告诉我们,春秋时期最显著的一个历史特点,就是周王室的日益衰微和诸侯争霸。那么,周王室的日益衰微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实力的严重削弱
春秋时期,周王室自身的实力严重削弱。①直接管辖的土地、人口所剩无几,西周强盛时,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平王东迁后,西土为秦国所有,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还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后来,由于诸侯的侵吞、戎族的占据和对立功诸侯的赏赐,土地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土地减少了,人口自然也跟着减少。②兵力大为减少。土地、人口减少了,财力、物力、兵源自然又跟着减少。西周强盛时,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2.地位的相反变化
王室土地、人口、兵力的减少,表明周王室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严重削弱,因而,周王室的地位就发生了完全相反的变化。就是说,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课文小字所举的两个例子,就生动地反映了这种变化。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权威,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霸主——诸侯首领。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板书可简化为争地、夺人、享特权)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40多个,最著名的就是先后起来争霸的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历史上有两种说法。(请同学们看课文和课文下的注解②)宋襄公争霸未成,反而丧身。秦穆公东进受阻,向西发展,独霸西戎。他两人都未成为中原霸主。课文叙述的春秋五霸,主要讲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的争霸情况。
二、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到643年在位。在众多的诸侯中为什么齐桓公能首先称霸中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争霸的主要活动又有哪些?这是本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有利的条件
齐国在今山东北部,负山面海,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这就为齐桓公争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板书可简化为: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
2.雄厚的实力
有利的条件,只是为称霸提供了可能性,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够称霸。齐桓公能够称霸的根本原因,是他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倡导节俭,发展生产,还改革军制,组成了3万人的常备军。这些改革措施,使齐国很快就国富兵强,具有争霸的雄厚实力。管仲是我国奴隶社会杰出的政治家。课文小字叙述了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而信任管仲的故事,表现了他为建立霸业而惜才用贤的过人胆识。课文中的图画描绘了齐桓公听取管仲改革建议的情景。管仲胸有成竹地呈述,齐桓公聚精会神地听取。齐桓公双目远视,炯炯有神,右手前伸,似乎在对管仲说:“好,就照你说的办!”
3.成功的政策
在诸侯纷争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有了争霸的实力,还必须讲究争霸的政策和策略,否则,称霸的目的也难以实现。又是管仲根据当时的形势,为齐桓公制定了一项“尊王攘夷”的政策。(请同学们看课文的注解③)为什么说这是一项成功的政策呢?第一,周王室虽然日益衰微,但周朝长期的统治使人们形成了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传统思想,因此,周天子在政治上仍然具有偌大的号召力,骤然取而代之就必然树敌过多。第二,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乘着中原诸侯纷争政局动荡的局面,向一些诸侯国发动进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因此,在各诸侯国中,谁能制止少数民族的进攻,谁就能受到拥戴,就可能成为霸主。总之,实行“尊王攘夷”的政策,既可以减少争霸的阻力,又可以增加争霸的政治资本。
4.主要的活动
①北击山戎
公元前664年,山戎进攻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亲率大军北征,击败山戎,维护了燕国的安全,阻了北方“戎狄”的南下。“老马识途”的故事,说明管仲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划地送燕的故事,说明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手段运用得极为成功。
②南伐楚国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鲁、宋、陈、卫、曹、许等八国军队讨伐楚国,指责楚国不向周天子纳贡。这次声势浩大的讨伐迫使楚国承认错误,阻止了南方:“蛮夷”的北上。
③拥立太子
公元前655年,周王室内讧,齐桓公联合诸侯保住太子郑的地位。不久,又拥立太子郑为王,即周襄王。
④葵丘会盟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在位期间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先后灭掉30多个小国。
组织课堂讨论: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小结学生答问后便转入下一子目的讲授。在小结时,要强调指出: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是齐桓公争霸的有利条件,而他能够首先称霸的主要原因则是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使齐国很快国富兵强,同时又采取了“尊王攘夷”这一顺应当时政治形势的政策。
三、晋楚争霸
1.改革图强
齐桓公的霸业为一些较大诸侯国树立了争霸的榜样。齐桓公的霸业结束后,晋楚两国就竞相效法,实行改革,图谋霸业。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年到公元前628年在位。他任用贤才,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为确立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35年,他约会诸侯国帮助周襄王平定王室内部的武装叛扰,博得“尊王”的美名。几年以后,便全力向南发展,与楚国争霸。
这时,南方的楚国是楚成王在位。他也通过改革,使楚国成为千里大国。楚国的势力已经发展到黄河流域,并继续向北扩展,与晋国抗衡。这样,晋楚两国的矛盾日益尖锐,很快酿成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
2.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晋楚争宋。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合陈、蔡等国军队围攻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争取齐、秦两国出兵配合,自己率兵攻打楚国的盟国曹、卫,并在卫国的陶丘与楚军相遇。第二阶段是楚逼晋退。楚军势力强大,咄咄逼人,晋军为争取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主动,便退避三舍。楚军恃强进逼,在城濮与晋军对阵。第三阶段是城濮决战。公元前632年4月,晋军继续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打败楚军,取得决战胜利。
城濮之战,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战后,晋文公会诸侯,周襄王亲往劳师,并策封晋文公为诸侯之长。
3.楚庄王争霸中原
城濮之战后,楚国不甘失败。公元前6,楚庄王即位,采取措施稳定政局,发展生产,为继续北上争霸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楚庄王率兵北上,在周王境内陈兵示威,问鼎中原,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此后间,楚军一次伐宋,两次伐陈,七次伐郑,声威十分显赫。公元前5,楚军伐郑,晋国出兵救郑。双方在邲(Bì,在今河南荥阳北)一战,楚军打败晋军,饮马黄河。鲁、宋、郑、陈等小国又相继归附楚国,楚庄王一时称霸中原,晋楚争霸与齐桓公争霸的显著不同之点是,晋楚争霸从公元前7世纪后期到公元前6世纪期后期,持续了100多年。双方此伏彼起,互有胜负,还一度共做霸主,最后才为吴越争霸所取代。
四、吴越争霸
1.吴王破楚败越
春秋末期,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争霸战争。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和孙武为将,一举攻破楚国的都城郢。楚国借助秦国的救援才解此危难。公元前4,楚国帮助越国攻打吴国,阖闾负伤身亡。两年后吴王夫差为报父仇又举兵伐越,迫使越王勾践求和称臣。当时,伍子胥极力主张乘胜杀死勾践,灭掉越国,但是夫差拒绝这一建议,却热衷于北上攻打齐、鲁,与晋会盟。这就为以后勾践复仇制造了极好的机会。(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引用的伍子胥原话及其注解。)
2.勾践灭吴
处在逆境中的越王勾践,忍辱求存,立志复仇,悬胆尝苦,发愤图强。果然,29年后即公元前473年,勾践乘吴国后方空虚,一举灭掉吴国。接着,勾践北上,在徐州(今山东滕县)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五、争霸战争的作用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极其频繁的。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242年间,列国进行的战争就多达483次。如此频繁的战争自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例如楚国攻打宋国时,宋国都城内就出现过“易子而食”的惨剧;再如晋楚邲之战时,晋军败退河西,自相砍杀,船中的断指成捧,河水为之变色。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把问题想深一些,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我们就不难理解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在客观上有着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具体地说,有以下三点:
第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春秋初期是小国林立的分裂局面,春秋结束时,所剩的诸侯国已屈指可数,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为以后秦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以来,随着争霸战争的频繁进行,各民族的流动、迁徙空前活跃,打破了原来的地域界限,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第三,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为了争霸图强,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某些改革,这就必然加速旧制度的瓦解,为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开辟了道路。
(课本上的思考题:“你能说出诸侯争霸的作用吗?”可作讲解本目的导语 ,也可作讲解后的巩固提问。)
4.巩固小结
根据教学目的,“以春秋五霸简表”的形式小结本课。
春秋五霸简表
5.作业
(1)填空:
春秋时期从公元前_____年到公元前____年,是我国奴隶社会_____的时期。
(2)选择:
①春秋时期的几个诸侯国君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其中:
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 ]
同晋争霸中原的是 [ ]
城濮之战后称霸中原的是 [ ]
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是 [ ]
②齐桓公能首先称霸的主要原因是 [ ]
①周王室日益衰微
②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③齐是东方一个大国
④任用管仲进行改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名词解释
葵丘会盟(要求答出时间、地点、人物、评价、会盟的具体内容不作要求。)
(4)问答
春秋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是什么样的战争?为什么?
(三)教法建议
1.本教案是介于提纲式教案和讲稿式教案之间的线索式教案,可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方法。但鉴于本课内容丰富,头绪纷繁,施教时应以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图示等法。
2.本课小字所述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接受能力斟酌取舍,决定详略。一般简要介绍即可,不必过多发挥,以免影响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
3.本课的图画较多,除“齐桓公和管仲”一图外,其余不必一一讲解,不作记忆、理解要求,讲到相应内容时,让学生看看即可。
4.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先准备好两幅挂图。一幅是《春秋列国形势图》,在讲到诸侯争霸局面出现时挂出(为突出齐桓公称霸这一重点,本教案将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放到第一个子目下讲授。)另一幅是《城濮决战示意图》。在讲述城濮之战第三阶段时使用(可自己绘制)。
5.《春秋五霸简表》,可以板书的形式边讲边绘,也可预先绘制在纸上或小黑板上。预先绘制的表,最好用纸条将具体内容盖住,随讲随揭,最后呈现全貌。
第7课 春秋五霸
湖北襄樊市教研室特级教师 杜继红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时期在周王室日益衰微的背景下,一些较大的诸侯国通过改革,增强实力,争夺“霸主”地位;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在第6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中,我们学习了哪些朝代的科学文化?这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怎样?
学生回答(略)
2.导入新课
小结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中华文明的勃兴”,讲的是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科学文化。这三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先后是奴隶社会的确立和繁荣时期,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请同学们看课文下面的注解,了解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共295年。)的历史。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内容十分丰富、生动。你们看,“春秋五霸”不就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标题吗?请同学们读一读标题下方框内的学习提示吧!
好,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学习课文,解答导言提出的问题,看看这一课的内容是怎样地丰富和生动?(板书课题)
3.讲授新课
一、周王室日益衰微
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争当霸主。这就告诉我们,春秋时期最显著的一个历史特点,就是周王室的日益衰微和诸侯争霸。那么,周王室的日益衰微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实力的严重削弱
春秋时期,周王室自身的实力严重削弱。①直接管辖的土地、人口所剩无几,西周强盛时,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平王东迁后,西土为秦国所有,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还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后来,由于诸侯的侵吞、戎族的占据和对立功诸侯的赏赐,土地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土地减少了,人口自然也跟着减少。②兵力大为减少。土地、人口减少了,财力、物力、兵源自然又跟着减少。西周强盛时,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2.地位的相反变化
王室土地、人口、兵力的减少,表明周王室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严重削弱,因而,周王室的地位就发生了完全相反的变化。就是说,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课文小字所举的两个例子,就生动地反映了这种变化。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权威,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霸主――诸侯首领。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板书可简化为争地、夺人、享特权)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40多个,最著名的就是先后起来争霸的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历史上有两种说法。(请同学们看课文和课文下的注解②)宋襄公争霸未成,反而丧身。秦穆公东进受阻,向西发展,独霸西戎。他两人都未成为中原霸主。课文叙述的春秋五霸,主要讲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的争霸情况。
二、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到643年在位。在众多的诸侯中为什么齐桓公能首先称霸中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争霸的主要活动又有哪些?这是本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有利的条件
齐国在今山东北部,负山面海,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这就为齐桓公争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板书可简化为: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
2.雄厚的实力
有利的条件,只是为称霸提供了可能性,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够称霸。齐桓公能够称霸的根本原因,是他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倡导节俭,发展生产,还改革军制,组成了3万人的常备军。这些改革措施,使齐国很快就国富兵强,具有争霸的雄厚实力。管仲是我国奴隶社会杰出的政治家。课文小字叙述了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而信任管仲的故事,表现了他为建立霸业而惜才用贤的过人胆识。课文中的图画描绘了齐桓公听取管仲改革建议的情景。管仲胸有成竹地呈述,齐桓公聚精会神地听取。齐桓公双目远视,炯炯有神,右手前伸,似乎在对管仲说:“好,就照你说的办!”
3.成功的政策
在诸侯纷争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有了争霸的实力,还必须讲究争霸的政策和策略,否则,称霸的目的也难以实现。又是管仲根据当时的形势,为齐桓公制定了一项“尊王攘夷”的政策。(请同学们看课文的注解③)为什么说这是一项成功的政策呢?第一,周王室虽然日益衰微,但周朝长期的统治使人们形成了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传统思想,因此,周天子在政治上仍然具有偌大的号召力,骤然取而代之就必然树敌过多。第二,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乘着中原诸侯纷争政局动荡的局面,向一些诸侯国发动进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因此,在各诸侯国中,谁能制止少数民族的进攻,谁就能受到拥戴,就可能成为霸主。总之,实行“尊王攘夷”的政策,既可以减少争霸的阻力,又可以增加争霸的政治资本。
4.主要的活动
①北击山戎
公元前664年,山戎进攻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亲率大军北征,击败山戎,维护了燕国的安全,阻了北方“戎狄”的南下。“老马识途”的故事,说明管仲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划地送燕的故事,说明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手段运用得极为成功。
②南伐楚国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鲁、宋、陈、卫、曹、许等八国军队讨伐楚国,指责楚国不向周天子纳贡。这次声势浩大的讨伐迫使楚国承认错误,阻止了南方:“蛮夷”的北上。
③拥立太子
公元前655年,周王室内讧,齐桓公联合诸侯保住太子郑的地位。不久,又拥立太子郑为王,即周襄王。
④葵丘会盟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在位期间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先后灭掉30多个小国。
组织课堂讨论: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小结学生答问后便转入下一子目的讲授。在小结时,要强调指出: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是齐桓公争霸的有利条件,而他能够首先称霸的主要原因则是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使齐国很快国富兵强,同时又采取了“尊王攘夷”这一顺应当时政治形势的政策。
三、晋楚争霸
1.改革图强
齐桓公的霸业为一些较大诸侯国树立了争霸的榜样。齐桓公的霸业结束后,晋楚两国就竞相效法,实行改革,图谋霸业。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年到公元前628年在位。他任用贤才,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为确立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35年,他约会诸侯国帮助周襄王平定王室内部的武装叛扰,博得“尊王”的美名。几年以后,便全力向南发展,与楚国争霸。
这时,南方的楚国是楚成王在位。他也通过改革,使楚国成为千里大国。楚国的势力已经发展到黄河流域,并继续向北扩展,与晋国抗衡。这样,晋楚两国的矛盾日益尖锐,很快酿成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
2.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晋楚争宋。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合陈、蔡等国军队围攻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争取齐、秦两国出兵配合,自己率兵攻打楚国的盟国曹、卫,并在卫国的.陶丘与楚军相遇。第二阶段是楚逼晋退。楚军势力强大,咄咄逼人,晋军为争取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主动,便退避三舍。楚军恃强进逼,在城濮与晋军对阵。第三阶段是城濮决战。公元前632年4月,晋军继续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打败楚军,取得决战胜利。
城濮之战,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战后,晋文公会诸侯,周襄王亲往劳师,并策封晋文公为诸侯之长。
3.楚庄王争霸中原
城濮之战后,楚国不甘失败。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采取措施稳定政局,发展生产,为继续北上争霸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兵北上,在周王境内陈兵示威,问鼎中原,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此后10年间,楚军一次伐宋,两次伐陈,七次伐郑,声威十分显赫。公元前597年,楚军伐郑,晋国出兵救郑。双方在(Bì,在今河南荥阳北)一战,楚军打败晋军,饮马黄河。鲁、宋、郑、陈等小国又相继归附楚国,楚庄王一时称霸中原,晋楚争霸与齐桓公争霸的显著不同之点是,晋楚争霸从公元前7世纪后期到公元前6世纪期后期,持续了100多年。双方此伏彼起,互有胜负,还一度共做霸主,最后才为吴越争霸所取代。
四、吴越争霸
1.吴王破楚败越
春秋末期,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争霸战争。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和孙武为将,一举攻破楚国的都城郢。楚国借助秦国的救援才解此危难。公元前496年,楚国帮助越国攻打吴国,阖闾负伤身亡。两年后吴王夫差为报父仇又举兵伐越,迫使越王勾践求和称臣。当时,伍子胥极力主张乘胜杀死勾践,灭掉越国,但是夫差拒绝这一建议,却热衷于北上攻打齐、鲁,与晋会盟。这就为以后勾践复仇制造了极好的机会。(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引用的伍子胥原话及其注解。)
2.勾践灭吴
处在逆境中的越王勾践,忍辱求存,立志复仇,悬胆尝苦,发愤图强。果然,29年后即公元前473年,勾践乘吴国后方空虚,一举灭掉吴国。接着,勾践北上,在徐州(今山东滕县)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五、争霸战争的作用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极其频繁的。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242年间,列国进行的战争就多达483次。如此频繁的战争自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例如楚国攻打宋国时,宋国都城内就出现过“易子而食”的惨剧;再如晋楚之战时,晋军败退河西,自相砍杀,船中的断指成捧,河水为之变色。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把问题想深一些,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我们就不难理解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在客观上有着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具体地说,有以下三点:
第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春秋初期是小国林立的分裂局面,春秋结束时,所剩的诸侯国已屈指可数,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为以后秦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以来,随着争霸战争的频繁进行,各民族的流动、迁徙空前活跃,打破了原来的地域界限,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第三,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为了争霸图强,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某些改革,这就必然加速旧制度的瓦解,为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开辟了道路。
(课本上的思考题:“你能说出诸侯争霸的作用吗?”可作讲解本目的导语,也可作讲解后的巩固提问。)
4.巩固小结
根据教学目的,“以春秋五霸简表”的形式小结本课。
5.作业
(1)填空:
春秋时期从公元前_____年到公元前____年,是我国奴隶社会_____的时期。
(2)选择:
①春秋时期的几个诸侯国君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其中:
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 ]
同晋争霸中原的是 [ ]
城濮之战后称霸中原的是 [ ]
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是 [ ]
②齐桓公能首先称霸的主要原因是 [ ]
①周王室日益衰微
②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③齐是东方一个大国
④任用管仲进行改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名词解释
葵丘会盟(要求答出时间、地点、人物、评价、会盟的具体内容不作要求。)
(4)问答
春秋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是什么样的战争?为什么?
(三)教法建议
1.本教案是介于提纲式教案和讲稿式教案之间的线索式教案,可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方法。但鉴于本课内容丰富,头绪纷繁,施教时应以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图示等法。
2.本课小字所述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接受能力斟酌取舍,决定详略。一般简要介绍即可,不必过多发挥,以免影响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
3.本课的图画较多,除“齐桓公和管仲”一图外,其余不必一一讲解,不作记忆、理解要求,讲到相应内容时,让学生看看即可。
4.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先准备好两幅挂图。一幅是《春秋列国形势图》,在讲到诸侯争霸局面出现时挂出(为突出齐桓公称霸这一重点,本教案将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放到第一个子目下讲授。)另一幅是《城濮决战示意图》。在讲述城濮之战第三阶段时使用(可自己绘制)。
5.《春秋五霸简表》,可以板书的形式边讲边绘,也可预先绘制在纸上或小黑板上。预先绘制的表,最好用纸条将具体内容盖住,随讲随揭,最后呈现全貌。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影响
2、知道我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3、掌握我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
【教学重点】
我国著名的旅游资源
【教学用具】
典型旅游资源图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现在看看我国主要有什么旅游资源。
2、看课本插图了解我国的文化主要有那几种,分析其区别及原因。
板书:一、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讲解:人类文化主要包括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他们都受到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
提问:读99页图片内容,分析其建筑特点和当地气候、地形的关系。
回忆我国农业的分布,找出我国南北地区饮食文化的区别。主要是南米北面,南田北咸。
观察我国各地的服饰,找出其不同,分析其原因。
讲解:服饰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标志。各地的服饰都与环境密切相关。如藏袍。
那么我们国家有哪些文化资源呢?
板书:二、地方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
读课本找出旅游的好处。
我国旅游资源众多,包括自然风光和文化遗迹,民族风情和革命纪念地等。
重点注意主要景点附近的铁路线和河流,能够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总结: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有:万里长城、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泰山、黄山等。
【作业设计】
在图上填注我国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景点。
课题
第7课 设置放映效果
教学目标
1.学会设置图文的动画效果。
2.学会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
3.学会隐藏幻灯片。
教学重点
学会设置图文的动画效果。
学会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
教学难点
学会设置图文的动画效果。
教学准备
计算机教室、演示用幻灯片(骆驼和羊的故事、自我介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图文的动画效果
1.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学会用powerpoint做多种幻灯片,学会了添加背景,还学会了对幻灯片中的对象进行修改,使其变得更美观。powerpoint还可以让幻灯片里的对象动起来。(出示带动画效果的幻灯片。)
2.设置“空投”标题与文字的“打字机”效果
请打开你们的“自我介绍”,对照书本第53页来为第二张幻灯片的标题和文字添加动画效果。
打开“幻灯片放映”菜单中的“预设动画”命令,自主选择动画效果。
学生观察老师演示的幻灯片的动画效果。
学生用知识迁移法选定对象来设置动画效果。
设置动画顺序
1.教学提示
一些同学在设置动画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文字或图片的动画往往并不是按你想象的顺序出现,想一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2.设置动画顺序
运行“幻灯片放映”菜单中的“自定义动画”命令,在“顺序和时间”选项卡中调整。
引导学生观察并应用其他选项卡,如“效果”选项卡。
学生在尝试操作中发现问题。
学生打开“自定义动画”对话框。
调整顺序并观察其他选项。
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
1.教学提示
我们不仅可以对幻灯片的对象设置动画效果,还可以对幻灯片的切换设置各种各样的动画效果。
使用合适的切换效果可以更好地表现幻灯片所演示的内容。
2.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
学生领会:放映时,两张幻灯片的过渡方式就是幻灯片的切换方式,可以看成是幻灯片的动画效果。
在幻灯片浏览视图下,可以设置和预览幻灯片的切换效果,也可以预览幻灯片中使用的动画效果。
打开演示文稿“骆驼和羊的故事”,自学课本第55—56页“动手做”,完成幻灯片的切换效果。
改变“换页方式”的选项,设置自动放映。
知识巩固:打开演示文稿“骆驼和羊的故事”,练习幻灯片的切换。
学生在探究中,学会用两种方式打开“幻灯片切换”对话框。
观察其中的选项,尝试不同的效果对幻灯片进行切换。
分别尝试手动放映和自动放映。
学生自主练习。
隐藏幻灯片
1.教学提示
我们在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时,时常会全屏观看,看看自己的选择是否合适;而对于一些已经设置好的幻灯片则不想重复观看。这时,我们可以在“幻灯片浏览视图”中将它隐藏。
2.隐藏幻灯片
在“幻灯片浏览视图”中,选定想要隐藏的幻灯片,单击“隐藏幻灯片”按钮。然后观看效果。
完成切换效果的设置后,取消隐藏。
学生自学进行操作。
学生自由选择隐藏幻灯片和取消隐藏。
教学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
1.我学会了让幻灯片里的对象动起来。
2.我学会了幻灯片的切换。
3.还学会了隐藏幻灯片。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
学生自由回答。
课堂延伸
小组根据第58页的练习,自行安排①—④题。
请你为每张幻灯片的对象设定各种动画效果和不同的切换方式,然后放映欣赏。
请你设定你的幻灯片为自动放映,给你的小伙伴欣赏。
在练习过程中,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学会与人分享,学会欣赏他人作品。
小组协作、自由竞赛、评价。
八年级下教案(第7课)
7永远执著的美丽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进一步加深对“通讯”这种新闻文体特点的了解。 2、学习搜集整理和利用资料的方法。 3、体会袁隆平崇高而执著的人生追求,学习他坚韧不拔、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说明: 本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语言准确生动,充满感情,充分展示了 袁隆平先生的人生历程。要感受人物百折不桡,执著追求的精神就需要学生多关注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中品,品中评,真正去体味平实语言背后人物的那种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如:“美丽”一词多次出现,但意义不同,意蕴丰富,让人回味。在对语言的赏折中,学生搜集整理利用资料的方法和习惯也得到了训练,对“通讯”的写作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来感受人物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同时能学会搜集整理和利用资料的方法和习惯。 2、难点:理解袁隆平真正美丽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1. 七年级上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人物通讯,还记得那篇文章的题目和内容吗? 2. 能简单说说什么是通讯,它有什么特点? 3. 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篇人物通讯《永远执著的美丽》,文中介绍的对象是另一个领域中的风云人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 4. 出示图片,谈谈你眼中的“袁隆平”。 5. 从外形来看,我们始终看不出这位老人的一生会与“美丽”这个词有联系,让我们一起走进《永远执著的美丽》这篇课文来解开这个谜团。 《“两弹”元勋邓稼先》,文章报道了邓稼先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参加研制两弹的过程中,热情讴歌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通讯”是一种报道具有新闻意义的事件、经验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文体,与“消息”相比,容量大,表现手法多,对人或事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 从旧知入手,唤醒学生的记忆,同时又设疑,激发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 请同学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作者笔下袁隆平先生对事业的执著追求。读文章的要求: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在书上做好标记。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睿ruì 智,贫瘠 jí, 浩瀚 hàn 翱áo翔 , 瞩zhǔ目 ,憧chōng憬 八年级学生还是有认字的任务,一般教一篇课文应有目的地让学生去积累一定数量的词语,这也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培养。 再读课文 搜集资料 圈划品读 1.出示下列句子: ⑴从没想过非把“美丽”这个词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 ⑵而且也没有必要把他和美丽联系起来。 ⑶……“美丽”这等词语都已经成为浅薄而无谓的媚俗,天法与他并列。 ⑷……这位享誉世界、功勋卓著的杂交水稻之父的横空出世,竟然和美丽有那么直接的关系。 指名朗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人物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 ①作者这样的`说法是否矛盾,袁隆平究竟“美”不“美”,“美丽”和袁隆平的一生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 ②在他人生的三个阶段中,你认为最与“美丽”有关的是哪一阶段,请把有关的语句挑选出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一下袁隆平究竟“美”在哪里? ③请同学分别交流自己挑选出来的语段,说说你认为他美的理由,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人物的精神。 再次阅读课文,搜集文中信息,对关键的句段进行圈划、品读。 少年:对园艺场美丽的憧憬 青年:让“所有人不再挨饿” 老年:培养超级杂交水稻,造福全人类 2.在学生交流中,抓住课文中几个重复出现的“美丽”一词来体会它不同的内涵及文中出现的一些数字包含的丰富意义,让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来体会人物敢为天下先,为解决全世界全人类的吃饭问题,造福全人类而不懈追求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作者写作的意图,在品读中也就显现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搜集资料,点评词语,是理解人物崇高精神的关键。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注重“追问”,围绕“袁隆平到底美不美”,让学生抓关键语句,发表个人感受,教师步步追问,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较好地把握住作者写作意图. 2.师小结: 通讯是一种新闻题材,能比较具体报道事实,揭示时代精神,偏重写人,讲究时效性,表现手法多,除叙述外还借用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更具感染力。 学生结合七年级以及今天学的两篇人物通讯谈体会。 再一次让学生加深对通讯的特点与意义的了解。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 1.抄写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10个,每个词语根据个人需要决定抄写遍数。 2.摘录课文中你认为与“美丽”最有关的一段话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你还知道哪些像袁隆平这样的伟大科学家?请写出一、二例。 学生按照要求自主选择完成作业 作业多元化设计旨在让学生多留意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听录音,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In what way does echo-location in bats play an utilitarian role?
Not all sounds made by animals serve as language, and we have only to turn to that extraordinary discovery of echo-location in bats to see a case in which the voice plays a strictly utilitarian role.
动物发出的声音不都是用作语言交际。我们只要看一看蝙蝠回声定位这一极不寻常的发现,就可以探究一下声音在什么情况下有绝对的实用价值。
To get a full appreciation of what this means we must turn first to some recent human inventions. Everyone knows that if he shouts in the vicinity of a wall or a mountainside, an echo will come back. The further off this solid obstruction, the longer time will elapse for the return of the echo. A sound made by tapping on the hull of a ship will be reflected from the sea bottom, and by measuring the time interval between the taps and the receipt of the echoes, the depth of the sea at that point can be calculated. So was born the echo-sounding apparatus, now in general use in ships. Every solid object will reflect a sound, varying according to the size and nature of the object. A shoal of fish will do this. So it is a comparatively simple step from locating the sea bottom to locating a shoal of fish. With experience, and with improved apparatus, it is now possible not only to locate a shoal but to tell if it is herring, cod, or other well-known fish, by the pattern of its echo.
要透彻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我们应先回顾一下人类最近的几项发明。大家都知道,在墙壁或山腰附近发出的喊声,就会听到回声。固体障碍物越远。回声返回所用时 间就越长。敲打船体所发了的声音会从海底传回来,测出回声间隔的时间,便可算出该处海洋的深度。这样就产生了目前各种船舶上普遍应用的回声探测仪。任何固 体者反射声音,反射的声音因物体的大小和性质的不同而不同。鱼群也反射声音。从测定海深到测定鱼群,这一进展比较容易。根据经验和改进了的仪器,不仅能够 确定鱼群的位置,而且可以根据鱼群回声的特点分辨出是鲱鱼、鳕鱼,这是人们所熟悉的其他鱼。
It has been found that certain bats emit squeaks and by receiving the echoes, they can locate and steer clear of obstacles -- or locate flying insects on which they feed. This echo-location in bats is often compared with radar, the principle of which is similar.
人们发现,某些蝙蝠能发出尖叫声,并能通过回声来确定并躲开障碍物,或找到它们赖以为生的昆虫。蝙蝠这种回声定位常常可与雷达相比较,其原理是相似的。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生词和短语
bat
n. 蝙蝠
strictly
adv. 明确地
utilitarian
adj.实用的
appreciation
n. 理解
elapse
v. 障碍物
hull
n. 消逝
interval
n. 船体
receipt
n. 间隔
apparatus
n. 收到
shoal
n. 仪器
herring
n. 鱼群
cod
n. 鳕鱼
squeak
n. 尖叫声
Notes on the text课文注释
1 Not all sounds made by animals serve as language,动物发出的声音不全是作语言交流。此句采用了部分否定,既不是否定所有的动物,而只是一部分。serve as,作...之用。
2 turn to,求助于。
3 play a role in,在...方面起作用。
4 in the vicinity of,在...的附近。
5 So was born the echo-sounding appararus,就这样诞生了回声探测仪。这是一个倒装句,主要是为了避免因主语过长而使全句失去平衡,同时也为了使apparatus的定语now in general use in ships紧挨着名词。in general use,普遍使用。
6 steer clear of,避开。
第7课天山景物记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的叙述方法
2、抓住景物特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按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
2、难点:把握记叙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作者简介
碧野,原名黄潮洋,现代著名作家,广东大埔县人,出生于192月,早年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并从事文学创作,1948年春,投身革命洪流,1955年初,到新疆深入生活,1956年秋回到北京,基于对边疆壮丽景色的热爱和牧民幸福生活的喜悦,他写了这篇《天山景物记》,并被选入《1949――1959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散文特写》,他的作品较多,至今共出版二十多部,其中长篇小说《阳光灿烂照天山》和散文集《月亮湖》是他的代表作。
2、先指导学生速读课文,布置思考题:这篇文章描写天山是以什么顺序来写景状物的?
以游踪为序,按空间顺序来安排全文,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从山的低处写到山的高处,或由内向外,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或由昼及夜,采用几种不同写作顺序穿插来写,从更多侧面来一览天山的美丽风貌。
3、天山简介
天山是亚洲中部的一条大山脉,横贯中国新疆的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长约2500公里,宽约250――30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
海拔为7435.3米,天山的雪峰――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称为“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天山景物记》和《威尼斯》一样,也是一篇特征概括型散文,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热情歌颂了祖国西北连续富饶美丽、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牧民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河,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作者以小标题的形式描绘天山景色,每一节的主要景色都在标题中显示出来,第一节是“雪峰?溪流?森林?野花”,从四个方面描绘天山的自然风光,展现了一幅境界开阔、优美动人的风景画,采用的是从山的外围写到深处的顺序;第二节集中描写千里牧场的迷人景色,写出牧场一个昼夜的景象变化;第三节从四个方面有重点地介绍天山的奇珍异品,展现了天山的富饶,基本上以描述对象被发现时间的早晚及分布的高低为序;
第四节则描绘了天然湖的状美景色,介绍了果子沟富饶的物产,以从高到低的顺序来描写。而第一段与最后一段则是前后呼应的段落,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先引起读者的兴趣“朋友,你到过天山吗?”并以“如果你愿意,我陪你进天山去看一看”为过渡句来描写天山景物,最后一段又以一句“不过当向导在我只是一个漂亮的借口,其实我私心里很想找个机会去重游天山。”进一步抒发作者对天山的热爱之情,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丰富感情表现出来的呢?我们可以看一下第一节的第二段、第四段、第二节的第一段等,这几段在描写天山的优美景物时,作者倾注了自己丰富的感情,现在请大家默读一下这几个自然段,感受一下。
这篇文章我们说过它是一篇特征概括型散文,因此对景物特征的细致描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第三节和第四节中学习到这个写作特点,如:
第三节写野马,看一下第三节第一段,这一段写夜牧中,野马合到牧马群中以及黎明时远离牧马群的情景,主要表现了野马的特征和习性,那么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呢?
这一段写野马的“野”的特征,从两方面着手,先写它们外部姿态的不同,主要表现在鬣鬃上,主要的重点词语是“长长的”“许多飘曳的缎幅““直垂到膝下”“闪着”“光泽”;另一方面表现在它们“合群”和“护群“的习性上,重点词语有“机警善跑”“混入”“对闻”“磨擦”“嬉逐”“掩护”“远离”,这些词语用得十分贴切,鲜明。
(2)写天然湖,作者写出了“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非常分明。”天然湖与一般湖的区别就写出来了。
文中还有其他部分也体现了作者的这种写作特点,阅读时要认真体会。
3、 作业:文中多处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写法,大家课后自己去看。 第二课时
1、复习前节课所学,导入这节课学习内容
我们前面有说过,这篇文章整体以空间顺序来安排全文,但却并不是单一按照一种写作顺序来组织材料,下面我们看看第二节“迷人的夏季牧场”,体会作者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先阅读一下第二节。
第二节基本上以时间顺序来描绘牧场一个昼夜的景象变化,我们看,前四段写白天的情形,分别写晴天和阵雨时的牧场,后四段依次写黄昏、晚饭时、晚饭后和深夜的情景,前三段和第六、七段都由远而近,其余则由上而下描写。
有了这种体验,我们再看一下第三节,第三节除了以景物发现时间的不同描写外,前三段都是由远及近,后一段则是由下至上。现在,我们就可以再来分析一下第一节和第四节,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
好,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本文的修辞手法,文章绘形、绘声、绘色地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那么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手法来描绘的呢?
描写景物形态的: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
描写声音的:风从牧群中间送过来银铃似的丁当声,那是哈萨克牧女们坠落满衣角的银饰在风中击响。
描写景物动态的:水从悬崖上像条飞练似的泻下,
描写景物色彩的:就在急湍的涧边,绿色的深谷里也散布着一顶顶牧民的蒙古包,像水洗耳恭听的玉石那么洁白。
描写感觉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通感)
还有:
拟人:
夸张:这密密层层成丈高的野花,朵儿赛过八寸的玛瑙盘。
对偶: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
排比: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下本文的一些优美句子:
(1)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赏析:写雪水飞流的壮美景象,景象中又见柔美。“飞泻”“冲激”,言其“壮”;白莲暗喻浪花,言其“柔”。“抛”字用得传神形象,寓美感于景物之中。本句与前句写白云在雪峰间投下的云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2)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
赏析:用通感的手法,写天山深处树林一片青翠(山色柔嫩)、山坡逐渐平缓(山形柔和)的景状。凝脂,一般比喻皮肤洁白柔滑,文中形容山色和山形,以触觉
喻视觉,渗透着作者对天山的热爱之情。
(3)“雪峰?溪流?森林?野花”第三段、第四段
赏析:第三段写原始森林“大”、“密”“静”“富”的特点,以“蜿蜒无尽”写大;以“重重叠叠的枝丫间,只漏下点点细碎的日影“及”林外阳光灿烂“与”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光“的对比写密;“马蹄声”及“几声鸟鸣”反衬幽静;“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说明富饶。
第四段主要写野花艳美、高大、茂盛。以连续喻体“织绵”“彩霞”“长虹”的排比,喻野花之艳美;以“花海”喻野花之茂盛;以“朵儿赛过八寸的玛瑙盘”直接写花之大;“浮”既写花长得密,又写花高;“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的你最心爱的大鲜花”,熔野花之高、大、密、美于一炉。
(4)《迷人的夏季牧场》第五段。
赏析:主要用绘色的描述展示牧场黄昏的诱人美景。落日余辉与碧绿的草原互相辉映,宛若一幅灿烂的油画,而银灰色暮霭中点缀着点点红火光的草原,仍不乏宁静而又美好的意境。
八年级上教案(第7课)
7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研读体味诗歌的深刻主旨。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悟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2.难点:在品读与赏析中,把握诗歌的主题,在朗读中能体现诗歌涌动的激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历代文人总是通过诗歌来寄托自己的爱国情感。你知道哪些表达爱国感情的诗文名句吗? 2.这些不朽的诗句,都是在 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同一主题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出示课题) 自由发言。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详)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等。 由学生所熟知的爱国诗句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初步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 诵读诗歌 感知节奏 1.教师范读。思考:你初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怀有怎样的爱? 2.请大家带着本诗所蕴含的爱的基调自由朗读诗歌。 朗读指导: 这是首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形式灵活、不拘一格。因此,在朗读时要根据情感抓住句子的停顿和词语的重读与否,来体现诗歌的节奏。 3.初步明确句子的停顿。 1.聆听并思考。准备用一个词概括。(学生可能会说到:“深沉”、“炽热”、“真挚”、“执着”等。 2.自由朗读诗歌,自主确定停顿和句中的重音。 3.指名读、齐读。 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在朗读时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要学生思考“诗人对祖国的爱是怎样的?”目的在于将情感细化,便于学生在朗读中处理停顿、重音。因此学生对诗中爱国情的理解是“深沉”的,还是“炽热”的,则不必强求统一。 品读诗歌 感受意境 1.自由诵读。思考:找出你认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怎样读好这两句诗,哪些词应该重读?为什么? 提示: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3.本诗主要通过一个什么形象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4.这两句诗句该怎样读?哪些词应该重读? 5.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6.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提示:关注定语。 1.学生自读。 明确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表现诗人真挚炽热的爱国心,形象地表达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指名读。 3.思考并讨论,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4.学生练读、指名读。 5.全班齐读。 6.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品品,交流阅读感受。 7.全班讨论交流。 (明确:“鸟”歌唱的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祖国大地。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仍旧以朗读训练为主要手段,在引导学生确定重读的词语的过程中,品味诗句中的用词,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诗歌所营造出的意境。 教师要拿捏好对诗句中词语分析的尺度。对读重音的词语的理解不求太过深入细致,只要学生能理解、能在朗读中体现出来即可。 体味主旨 1.本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的挚爱深情,可是当时的祖国是怎样的? 2.既然这样,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深刻的爱?你爱这样的国家吗? 3.到这里,我们深刻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他在用心歌唱、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在歌唱。歌唱我们神奇的土地,歌唱我们勤劳勇敢顽强的人民,歌唱祖国灿烂的未来。 通过人们的不懈努力,我们迎来了和平美好的今天。今天是由无数个曲曲折折的昨天换来的,我们要认真过好每一天,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我们勇敢顽强的中国人民的致意,是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致意! 4. 教师领读 1.自由回答。 (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等) 2.自由回答(我们的祖国是饱经沧桑,但它是我们的母亲,它有着勇敢顽强的人民,它是一个不断反抗不断进取的民族等。) 3.全班齐诵。 主旨的揭示侧重于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爱的是个怎样的中国。并联系现在的中国,切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布置作业 1.配乐朗诵。下一堂课做表演。 2.自选题:1)课外抄录一首表现爱国主题的诗歌。2)阅读《乡愁四韵》,与《我爱这土地》作比较,两者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异同?(1)请写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谈谈群臣为何反对商鞅变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有何影响?
第7课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参考答案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都江堰的出现及商鞅变法的实行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1)春秋时,我国开始铁农具,战国时,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2)我国最晚在春秋末年出现牛耕。
2.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3.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和使用,生产技术和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于是私田和封建生产方式出现,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战国时期各国积极变法改革。
4.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直接治理。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5.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
6.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都江堰,成为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既消除了岷江水患,又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誉。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都江堰使靠天吃饭的川西平原“水旱从人”,变成千里沃野,赢得“天府”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后人认为李冰功过大禹。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1.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2. 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受到阻力;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坚持改革,才会有光明前途;改革必须重视法治等。
五、巩固练习
1.A 2.B 3.B 4 5.D
六、中考链接
1.C 2.C 3.D 4.A 5.B 6.A 7.B 8.C 9.A 10.C
11.B 12.B 13.B 14.B 15.C 16.B 17.B 18.D 19.B 20.D
21.(1)创新精神(或不墨守成规,或不守旧,敢作敢为、与时俱进等)
(2)内容是: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原因:商鞅的新法规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贵族子弟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因此这些贵族反对他。或者简单表述为:因为变法奖励军功这一内容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3)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 戊戌变法教案
★ 八上戊戌变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