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有感古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农天山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夜有感古诗(共含1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农天山泉”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月夜有感古诗

篇1:月夜有感古诗

一弦残月挂高空,

两杯浊酒入怀中。

万家灯火贺新年,

悠悠孤心念旧颜。

千古风月今还在,

此情已然不可待。

篇2:月夜有感古诗

碧空秋月凉如水,

秋夜静谧深思遂.

每逢佳节倍思亲,

月到中秋分外明.

相思情长圆月夜,

明月更照离人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

他乡圆月为谁明.

月光浸水水浸天,

一派空明互回转.

抬头不忍观云月,

俯首问情情何堪.

广寒清宫冷如寂,

玉蟾清冷桂花寒.

清风孤影谁相伴,

仙子无语亦向前.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篇3:《月夜》古诗鉴赏

《月夜》古诗鉴赏

《月夜》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鉴赏: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笔,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然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篇4:心情随笔:月夜有感

心情随笔:月夜有感

夜空下,我摇晃着双腿,坐在庭院的板凳中,仰头望着天上的明月,我淡淡的忧伤该向谁去倾诉,我想,我可以向天上那没有忧伤的月儿来倾诉......

诗人们总是将月比作忧伤,思念,我不这么认为,就如苏轼所写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这段词写出了他的寄托,他所希望的,可是,为月所托,真的可以实现么?我不知道,苏轼已不在人世,这个答案我们无从得知。又如思念,诗仙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愁深深地感染了所有人,他思家乡,他念故乡。但是我不知道的是,这句诗的意思是: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到底是李白看见月儿思乡还是因为某件事沮丧而念乡,这些我也我也无从得知。

想到这些,我渐渐有些释然,诗人可以将自己的情绪转化为月,转化为一句句千古传诵的诗句,我为什么不可以呢?

启唇道,张嘴出:“心中烦闷无人诉,苦自从心底处来。今夜月儿格外亮,一人在夜赏明月。只道月儿你可知,独在庭中叹人生。

随口而来的诗句,不知道如何,只是信手拈来,独芳自赏罢了。

夜,渐渐深了,月儿仿佛听到了我诉说的悲苦,被层层乌云挡住,感受我的孤独和寂寞和悲伤去了。

我起了身,拍拍身上的尘埃,不禁又想到,月亮不一定是用来诉说哀愁也可以用来寄托人们的爱情:

你又把静的雾辉,笼遍了林涧,我灵魂,也再—回融解个完全;

我遍向我的田园,轻展着柔盼,象一个知己的眼,亲切地相关。

我的心常震荡着,悲欢的余音。在苦与乐间踯躅,当寂寥无人。

流罢,可爱的小河!我永不再乐:密誓、偎抱与欢歌,皆这样流过。

我也曾一度占有,这绝世异珍!徒使你充心烦忧,永不能忘情!

鸣罢,沿谷的.小河,不息也不宁,鸣罢,请为我的歌,低和着清音!

任在严冽的冬宵,你波涛怒涨,或在艳阳的春朝,催嫩蕊争放。

幸福呀,谁能无憎去避世深藏,怀抱着一个知心,与他共安享。

那人们所猜不中,或想不到的—— 穿过胸中的迷宫,徘徊在夜里。

这首诗的名字是《对月吟》著名的德国诗人歌德所写,寄托了他深深的爱恋,所以说,月儿的依托在于写诗之人或望月之人心中做何感想罢了,这只是在于人而不是月。

现在想想好像杂记心中的忧愁与烦闷没有那么厉害了,转身,慢慢的整理今天自己的心绪,仿佛好受了些。

其实又有什么呢,无非是庸人自扰之罢了,世间本无事......

篇5:《中秋月夜》古诗赏析

《中秋月夜》古诗赏析

夜半归来月正中,满身香带桂花风。流萤数点楼台静,孤雁一声天地空。

沽酒唤醒茅店梦,狂歌惊起石潭龙。倚栏试看……,万丈寒光透九重。

广西玉林,南有江头村,北有高山村,素以淳厚的文风流芳后世。其中的高山村又名“进士村,”明朝天顺年间(1476年)随宦迁至玉林的易、李、牟诸姓氏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地方建构了如今尚存的“一村多祠”的“空心村。”村子命名的典故出自《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言,《列子》“高山流水”之语。《中秋月夜》诗便是题于高山村清末日语私塾墙壁上的飞来神品,书法高绝,惊世骇俗,堪称诗书双绝。

笔墨千秋横一古,万载东流赋秋诗,诗出于何时何人之手却不得而知。古色古香的高山村人杰地灵,俊采星驰,繁盛的文风至今犹存。山中高士逸兴遄飞,挥毫笔墨亦殊未可知。何况徐霞客(1463年旅居村中“松城逆旅”客栈)者流曾寄情于山水和古榕之间。中。中秋佳节,何故迟迟归去来兮?或许为桂花浓郁的香风沉醉得不知归路。醉而不忘归,归来亦是醉,满身馨香洗涤身心,人世间滚滚红尘中的烦忧已荡然无存,心灵返璞归真那空灵惬意的净土。

最是文人不寂寞,寂寞非文人。目之所及,情之所至,任何不经意间的触动都将引发不可收拾的心湖涟漪,一圈圈荡漾开去的是湖光山色的柔波随着风之影舞之灵漫天而去。

深夜的宁静被数点流萤点破,楼台静得很,流光亦无声。怎奈,雁,孤雁,雁声,仅仅一声,道破“空荡荡的天际。”天地之间似乎因此而置换了时空,心灵深处的淡泊宁静顿然沸腾起来喧闹起来。以文会友,为客赏花,花天酒地,沉醉于暗香浮动的浓郁桂花风中,极尽奢华地享受着时光的.美妙,但是终究还得回归孤寂,回归沉郁。数点流萤,孤雁一声,令人难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怎不使人怆然泪下?

并非沽名钓誉之人,也非醉生梦死之辈,却也借酒浇愁起来。“沽酒唤醒茅店梦”,愁更愁,醉不成醉,梦不入梦。“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虽然“月是故乡明”,然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此处非吾家,吾家在天涯。乡关何处?绵绵不绝的还是乡愁。可叹那风月无边,可惜那年华有限。孤雁一声酝酿狂歌于层云胸际,天幕哗然倾泻,银河顿然一泻千里,自九天落入人间。狂人狂歌“胸有狂涛拍天浪,任大江东去淘尽英雄,”何惜惊起石潭中的卧龙呢?

“依阑试看————,万丈寒光透九重。”尾联乃一残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缺失了三字。我曾试图以“独秀峰”全其所缺,几经玩味之后越发觉得没有必要了。残缺的完美使得尾联俨然天之樽地之杯,如若在天上,它盈溢的或许是月液琼浆吧,在地上,它盛的则是倾泻人间的银河情愫,以使之不曾泛滥成灾。龙腾九天,“狂歌惊起石潭龙”,“万丈寒光透九重”。天上人间,上下腾跃,左右无际。“九重”即传说中的九天,其实自古至今“心灵深处便是那九天的所在。”

《中秋月夜》诗,语言行云流水,气韵通透自然,意境深遂悠远,意蕴浑厚清越。即使在唐诗宋调的俊诗美词中,高山村的《中秋月夜》一诗亦堪颤“独秀之峰”。佛家云:“境由心造”,宇宙天地,人生际遇,“天人合一”,亦无非“心之一字,灵台方寸之间”。

篇6:深冬月夜有感散文

深冬月夜有感散文

北方的冬夜很冷,也很清宁。偶尔会有几声犬吠,打破村庄的寂静。如果是月明的夜晚,熄灯的屋内,都分外明朗。

今夜有月,隔窗而望,我感觉到她的皎洁、她的恬静。独卧自己烧得暖暖的炕上,我竟无法入睡,内心感到异样的不平静。

自小就要强的我,为人夫为人父之后,总想把日子过得妻儿满意、大家赞许。便以劳碌充实着每个白日,把梦和喜好留给夜晚,而每每夜晚也非我独有······只有独居一室时,我才尽情地拥有这片天地。

妻儿串亲已有几日。这几个夜晚,我能够平心静气地无遮无掩地涂抹心灵深处的那幅画卷;放任思绪的野马,在情感的草原上驰聘。再把这收割了的喜悦添几许渴望,倾诉给沉思的寂夜。何况今夜月明,更给人以遐想了呢!

狭小的室宇,暖暖的气息,任意念延展。我沉酣于这种精神上的'追寻——不再烦恼、不再负累、不在世俗。这也是一种解脱。

冷月,拥有最独处的清丽,与它相诉,我有一种无法描摹的满足、一种无法克制的激动。因为我也拥有了世人难以接受的孤独。再看月无争无怨,把光华默默的毫不吝惜地洒向人间,这是怎样的一种胸怀呀?

人生的世路上,不应因坎坷而有所抱怨;因一路坦途而选择平淡。而是激励人在挫折中超脱自我,在平淡中驾驭自我。把生活装缀得色彩斑斓些,才能体味生命的真谛。

篇7:月夜相思诗句有感

月夜相思诗句有感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桐已秋声。古曲激情的夏风似乎还未结束,转眼又迎来久违的立秋。今年的秋天来的特早,也比往年更具有秋天的味道,连续几天十八九度的低温,让人感觉单衣不抵秋寒。

回响天际的一声琴音,我在沉睡中苏醒,背着二胡只身来到古曲论坛,孤雁般四处游弋,一把琴诉人生百味,一支笔写百味人生。有一天,一位叫蝶的女孩穿着一双红绣鞋、手持一柄花纸伞向我款款走来,邀我入群。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短短今生一面遇,前世多少香火缘,相遇是一种缘,友情更是一种缘。

在单曲群里,我是一个比较沉默的人,在论坛上,有时在文学版块写一些无人问津的文字,有时在胡琴论坛和琴友们交流心得,更多的时候徜徉在单曲赏析中,欣赏伙伴们制作的精美音画,陶醉其间、悠然自乐。在单曲中,我是听客一个、看客一枚,偶尔对伙伴们的作品进行一下简短点评,虽是三言两语,但却是用心写下。也曾想过向你们学学制作音画的技术和添加音乐的方法,为单曲献出一份绵薄之力,但这对于我这种低智商的人来说,只能是望洋兴叹了。

由于忙于工作,很长时间没有登过古曲论坛了,更没有到单曲群中去过,就像云云说过的',琴客总是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古色古香的论坛和余音绕梁的单曲让人回味不已,我们曾经早八晚六、朝夕相处,我们曾经忙里偷闲、上班聊天。更有云云授我的上网秘诀:一只眼睛工作,一只眼睛聊天,工作聊天两不误,多么缅怀这样的日子啊。亲爱的伙伴们,我不在的日子,你们可曾安好;亲爱的伙伴们,我没有忘记你们,你们是否早已把我忘记。

在我的记忆中,你们是不上的,因为你们热爱音画。我写的这些文字或许永远走不进你们的视线,这更加深了我对大家的思念。思念是一种美,正因为有了思念,才会有以后久别重逢的欢畅或再次邂逅的惊喜。友如清茶,弥久清香,琴客我一定还要回去看望大家的,因为实在割舍不下那份难忘的情愫和感触。

“人隔千里无音讯,欲待遥问终无凭,请明月代传信,寄我片纸儿为离情……”深夜里,《明月千里寄相思》仍被我单曲循环着。渐渐地,我在悠扬婉转的琴音和对单曲群伙伴们的无限牵挂中,酣然入梦。

篇8: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

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翻译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篇9:古诗绝句《月夜》译文及赏析

古诗绝句《月夜》译文及赏析

【原文】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

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南斗:有星六颗。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新:初。新透:第一次透过。

【译文】

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北斗星横在天上,南斗星也已西斜。

今夜出乎意料的感觉到了初春暖意,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窗纱。

【赏析】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

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证,不好去穿凿。

【拓展】

刘方平

刘方平(758年前后在世),唐朝河南洛阳人。匈奴族。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篇10:《月夜忆舍弟》古诗鉴赏

戍(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月夜忆舍弟》简介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篇11:描写月夜或月亮的古诗

描写月夜或月亮的古诗

月亮时而又像一位魔术师,一会儿圆得像玉盘,一会儿弯得像一把弓,一会儿又像一叶小船,一会儿又像一个苹果被虫子咬了一口,真是变化多端,千姿百态。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把酒问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

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漫兴》一首

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明月夜留别》

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江楼有感》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秋浦歌其十三》

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生查子》

唐·牛希济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瓤,仁儿在心里。

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篇12:月夜杜甫古诗带拼音版

xiāng wù yún huán shī , qīng huī yù bì hán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hé shí yǐ xū huǎng , shuāng zhào lèi hén gān 。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翻译

译文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注释

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云鬟:指高耸的环形发髻。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篇13:“手舞足蹈”学古诗有感

“手舞足蹈”学古诗有感

现在正是春的季节,在我们身边开始越来越多地闻到春的气息,那柔柔的春风,那点点的新绿,那啾啾的小燕子的呢喃……这番情境最好不过用诗歌来描述了。

恰好教材安排了古诗的内容,而且正当时节,内容都是关于春天的。诗写得很美,个中的意味也只有诵读者才能领会,实在不能让孩子们错过了这种享受的滋味。鉴于此,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自己诵读。诗有两首,第一首是《春晓》,第二首是《村居》,一首五言,一首七言。教室里开始响起朗朗的书声,但并不如我想象的那般,可能是因为不懂诗意,也可能是有些字还不是很熟,听起来真正读出味来的并不多。“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忽然,一声很有韵味的声音在我耳际响起,我循声望去,原来是黄琦婕正摇头晃脑地在诵读,边读,还边做着动作。摇摇手读“不觉晓”,读到“闻啼鸟”,又做听的.姿势。直觉告诉我,她不但会朗诵这首诗,而且还知道诗的意思。

细细一想,如果每句诗都用动作做出来,不但诗的意思自然明了,诗不也很快就记住了吗?而且记得准,记得牢。赶紧请她上台表演、推广。其他学生立刻模仿起来,兴奋地依据自己的理解做起了动作,教室仿佛成了梨园的晨练,诵读的声音也一下响了起来。几遍下来,尽十有八九的学生能流利地背诵了,而且是韵味十足。我想,这大概就是得益于刚才的那番“手舞足蹈”吧!

诗是最美的语言,怎样让孩子更快更好地记诵更多的古诗,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呢?我想,大家不妨尝试尝试“手舞足蹈”的方法。

篇14:读古诗有感

读古诗有感

《诗词三百首》既是一部鸿篇巨著的高度概括,又是一部盛世经典的精确简化。几乎每一首诗词的背后,都曾经有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传奇故事。

不管你是何等渺小、卑微.你同样可以在属于你的天地里,谱写生活的童话,创造生命的奇迹。也许。正是因为有了你,世界才增添了一份色彩,你要勇敢地时自己说:“我很重要,我就是一道风景。”

当爱像明媚的阳光一样照彻寒冷的心房时,我们会发现,爱的本身就是一波震颤的弦音,一种花香的弥散,持久,热烈,而又延己及人.从一双手到另一双手,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这是从施爱者灵魂深处飘散出来的温暖,它苏醒着精神世界中一行疲惫的足迹、一颗受了冷漠的心灵,然后,得了爱的人会在自己的心田擦亮火柴般地用一份温暖.去照耀另一颗心,尽管有时是那么微弱。当烛光点燃时,宾客纷纷入场,他们一个比一个艳丽多彩,一切都那么富丽堂皇,豪华壮观。顿时,浑身就像燃烧起来,火辣辣的疼。来之——丹麦的安徒生童话里的美人鱼

你如果只是一滴水珠,但你折射出了太阳七彩的光芒,让弦子们见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颜色。对于孩子们来说,你是何等重要。

你永远是人们心目中的蓝天、大地、高山、大海。因为你象蓝天一样胸怀宽广;象大地一样包容万物;象高山一样坚韧不拨;象大海一样吸纳百川。

贫困的岁月里,人也能感受到某些深刻的幸福,像我常记得添一碗热腾腾的白饭.浇一匙猪油、一匙酱油,坐在“户定”(厅门的石阶)前细细品味猪油拌饭的芳香,那每一粒米都充满了幸福的香气。

秋天到了,硕大的松果结满了枝头。来之——中国童话

如果把《诗词三百首》比作大海,那么其他各流派的诗则是缥缈在海平面上的一层雾,尽管雾有着迷人的风姿,有着如梦如幻的意境。但大海自有她汹涌澎湃、浩瀚深邃、无边无际、包罗万象的壮观如今再望着那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心中不再恐慌,有的却是惆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一转身,我们就朝着各自不同的方向走了,沿途欣赏着各自的风景,努力着自己的努力。一回头,再也看不到那个出发点的十字路口了。说好再见的,却都明白,根本不可能再见了,有的只是物是人非。蓝蝴蝶就在红树林住下了,像一朵蓝色的宝石盛开着,飞舞着。

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其幸福,位尊权贵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在生命里,人人都是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忧恼,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

世上的事情无奇不有,哲学想家。来之——丹麦的安徒生童话里的影子

他待人心肠好,但脾气却有些暴躁,就像身上装满了火药。来之——安徒生童话里的小可劳斯和大克劳斯

田里的禾苗吐出长长的蟪子、穗子,火辣辣的太阳一晒,个个都很饱满,很快变得金黄。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眼泪,要为别人的悲伤而流;仁慈,要为善良的心灵而发;同情,给予穷人的贫苦;关怀,温暖鳏寡孤独的凄凉。

县太爷这下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但没拿到聚宝缸,反而弄来了十个爸爸。

小朋友从四面八方“围攻”这只蛋糕。

在你的神韵中,我们获得了永恒;在你的圣律中,我们拥有了完美。你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暗香、疏影》浅吟低唱;《日、月、星、辰》交相辉映;《风、霜、雨、雪》含情脉脉;《兰、梅、竹、菊》嘲世讥俗;《诗、词、歌、赋》神采飞扬……所有这一切都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留下了终生难以抹灭的印象。

中午,太阳像火一样烤人。

篇15:古诗交流有感

古诗交流有感

还未开课,悠扬婉转的笛声在课堂上空飘荡,屏幕上,远山、丛林、碧潭那么悠远、静美。

孩子们微微闭着眼睛,完全进入了意境,台下一千多名与会者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讲台,整个大厅静静的、静静的只见执教的张笔春老师优雅地来到孩子们中间,一会儿摸摸这个的头,一会儿拍拍那个的肩,一会儿又亲亲这个的脸。孩子们一脸幸福地笑着,老师和孩子之间是那么融洽、和谐,情谊融融台下的听课老师看到这一幕,无不为之感动,都赞许地直点头。

铃上课铃声响了。课,在诗意般的氛围中开始了

师:中华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我们的.土陶艺术,我们的国画,我们的书法,我们的民乐,我们的文学,构成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绚丽斑斓的瑰宝。你们听:

[笛声悠悠,宁静的画面上出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漂亮的童体字从四面八方飞入,经过一番碰挤后,排列成整齐的四行,还熠熠生辉。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孩子们惊喜的目光注视着屏幕,嘴巴微微蠕动。

师:能与老师一起轻声朗读吗?

孩子们早就按捺不住了,摇头晃脑地读起来。坐在后排的一位孩子甚至站起来了,还边读边比画。听课的老师们开心地笑了。

篇16:月夜

夜悄悄地降临了,的晚霞渐渐淡去。调皮的小星星们跳上了蔚蓝的天幕。带着金光升起来了,她先是金黄金黄的,慢慢地穿过一缕缕如轻烟的白云,上升上升。就在一刹那间,月亮变白了,变淡了,她傲然地高高地挂在天幕上,一轮圆月,犹如一面明晃晃的镜子,镶嵌在空中,圆得是那样,是那样纯净,把半边天都照亮了。

月色溶溶,把的夜空映衬得凉爽无比,如水的夜色泻在一株株花早上,花瓣上晶莹剔透的滴滴露珠在月光下泛出一点点银光。无边的天际上,星星们闪烁着淡淡的光芒。奔腾了一整天的小河安静下来,平稳地流淌着。月亮倒映在河面上,微风吹拂,波光粼粼,荡起一圈圈涟漪。河旁的杨柳在点头,星星眨着好奇的大眼睛,整条小河仿佛是一条沾满金银珠宝的绸带,地面上好似铺上了一层层糖霜,一眼望过去,白茫茫的一片。

月是那样美丽,她不像那般光辉耀眼,只是将自己温柔而清幽的月光轻轻地,悄悄地洒满每一条小巷,每一个小院深处。月是那么明亮,是人们幻想的天堂,她总是辛勤地护卫着,从来都不歇息片刻。

凝神望着月亮,思念起自己的故乡与亲人,可月如此遥远,多想来到你的身旁,来到你温暖的环抱,多想与嫦娥作伴,去逗逗可爱的小玉兔啊。月光,洒在花园里,她那银光闪闪的轻纱裹着我的心飞向远方。

一阵晚风吹来些许凉意,我陶醉在这茫茫月夜中。多么恬静的啊!多么美丽的月光啊!

篇17:月夜-

月夜-1000字

他望着她,她望着月亮,身影单薄得像渲染开来的月晕。

她的裙裾,淡淡地飘扬,如同一枝清冷的花,孤独的绽放在黑暗的夜色中。

他想起第一次见到她,也是这样一个清冷的夜。

那天他从自习室出来,天已是黑了。他夹着书,低着头,匆匆地往宿舍走。路面摇曳着婆娑的树影,晚风徐徐地吹过,带着桂花淡淡的香气。他的身边,一对对情侣走过,掠过细碎的耳语和轻声的嬉笑。对于爱情,他仿佛总是熟视无睹,他的脚步依旧匆忙。

毫无疑问,他是优秀的,勤奋刻苦,蝉联一等奖学金,前途一片大好,深到老师的器重和同学的赞叹,自然有女同学暗送秋波,他总是装作不晓得。他的生活,仿佛被实验和论文装满了,满的要溢了,难道真容不下一丝柔情蜜意?

当然不是这样,他自己明白。他是出众的,仿佛蒿草丛间的凛然松柏,只是,这校园里,可亦有苍翠的竹,傲雪的梅?

身边的女同学,他是不屑一顾的,她们浅薄苍白言语无趣,只懂得八卦长短加醋添盐,这样的女人,庸俗的像一盘盘大锅炖菜,他心里的女孩,应该像是精致的甜点,有细腻的甜陷,酥脆的糖衣,还有灵透的红心一点。

这样与众不同的女孩,现在可有?

正在胡思乱想之际,她出现在他的视线中。

她穿一袭玉色长裙,斜倚着一棵桂树,痴痴地看着皎洁的月亮。风把她的长裙吹得鼓起来,像含苞待放的郁金香,她纤袅的背影不胜娇弱的随风飘摆,但又倔强地原地而立……翩若惊鸿,她像一只疾飞的鸟儿,冲撞上了他的心扉……

第二天,他又来了,心里有些期待,希望还能看到她。果然,远远的看她身着水红色的薄衫,配一条雪色长裙,像一条脆弱的鱼,飘游在水蓝色的夜里,那晚,她是灵动而飘逸的。

他不记得见过她,这样出色的气质应该是一见难忘的吧。如水月色,疏淡星光,她的背影散发着诗情。他隔着这遥远的十余米,仿佛能触到她的感伤和惆怅。她必是孤独的,要不怎么总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呢,她大概是不爱热闹的人吧,安静的,喜欢沉思的.女子,她是特别的,和他一样特别。

从此,他常走这条小路,只为远远的看她一眼。他知道她是婉约的女子,偶尔穿蓝底碎花的连衣裙,要不就是淡淡的绿裙,还有悠悠的紫裙。她总是迎风伫立衣袂飘飞,像一场脆弱的梦境。他不禁屏住呼吸,生怕只要出一点声,她就会像水里的倒影一样起了涟漪。在这个僻静的角落,在这芬芳的树下,她是在思念,还是在沉吟?

到现在,他还不知道她是谁,她可知道还有个他?

他常猜测,她是不是文学院的新生,因为旁边就是文学院的女生宿舍。或者是音乐学院的艺术生吧,她应该会弹琴,或者是古筝,大概是喜欢诗词的多愁善感的女子吧,也许是为情所伤月夜徘徊,她为什么总在这里看月亮?她又是怎么这般的清瘦呢?

她是谜,也是谜底。

他们也愈加有默契了,他觉得她似乎总在等他,她婀娜的身影好像也有了几分不得说的羞涩与多情。他需要的只是勇气。

这天,月亮是羞涩的,欲说还休地扯着几缕淡淡的云,仿佛知道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他又来到了这里,遥望着在风中瑟瑟发抖的她,今晚的风是乱的,吹得桂花的香气也纵横起来,吹得他的心也乱了。

他,终于下定决心,慢慢向她走去。

她,衣裙飞舞,飘摇欲飞。

每一步,都是极为艰辛,仿佛踏过长久等待和渴求的荆棘,穿越命运的安排和既定,他的心,仿佛散成了几千几万颗,同时在每一处的血管里突突地跳跃着。风吹乱他前额的发,他看见她的肩膀剧烈的抖动着,仿佛哭泣。

他伸出手。

她近在咫尺。

他闭上眼……

她身上有桂花的香……

触到“她”的一瞬,他凛然一震,手像触电一样缩回,他的眼睛睁开了,不禁睁开,而且是瞪得极大,他的表情的极端怪异的,那是震惊,纳罕,恐惧,虚空,莫名……

风静了,乌云散去。

在澄澈如水的月光下,只见他姿势怪异地站在桂花树下,树下的晾衣绳轻轻晃动,挂在上面的长裙也摇曳着,远远望去,恰恰像个不知所措的女人。

《月夜》古诗鉴赏

观书有感古诗

陆游古诗《初冬有感》

月夜作文

月夜杜甫

月夜 杜甫

月夜诗词

古诗欣赏月夜刘方平带拼音版

小学生古诗读书有感赏析

中秋美文:中秋月夜

月夜有感古诗(共1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月夜有感古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