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社会:找路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oyes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社会:找路(共含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oye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班社会:找路

篇1:中班社会:找路

小区→口→口→口→口→幼儿园 (2)还记得小黄上幼儿园的路线顺序吗?谁能把小黄走的路线画下来?(3)验证:播放小黄上幼儿园的路线图,幼儿对照检查...

活动目标:

1.在认识马路上标志的基础上,积累一些运用标志找路的生活经验。

2.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有意记忆和对事物的判断力。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电子白板及相关课件、操作材料若干份。

2.经验准备:幼儿对马路边的标志、数字等有初步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识别马路上的标志

1.这是什么(地图)?

2.小红、小黄、小兰住在同一个小区,这是他们从家里到幼儿园的地图,你能看出地图上有哪些地方吗(幼儿识别马路边的标志,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教师小结:刚才你们都是根据标志来看地方的,马路边有各种各样的标志,这些标志可以让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二、找路

1.小红——观察、理解图示,用语言进行表达。

(1)小红从家里到幼儿园的路上经过了几个地方?是哪些地方?

(2)谁能将小红走的路线按顺序排队呢?

小区→口→口→口→幼儿园

(3)你能找到小红刚才走的路线吗?

(4)验证:播放小红在地图上走路的动画,幼儿对照自己选择的路线是否正确。

2.小黄——理解图示与找路的关系,进行有意记忆。

(1)小黄走的路线和小红走的路线一样吗?他经过了几个地方?路线顺序是怎么样的?

小区→口→口→口→口→幼儿园

(2)还记得小黄上幼儿园的路线顺序吗?谁能把小黄走的路线画下来?

(3)验证:播放小黄上幼儿园的路线图,幼儿对照检查地图上的路线是否找得正确。

3.小兰——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有意记忆解决问题。

(1)小兰和小红、小黄走的路线不一样,她会怎么走呢?

小区→口→地铁→口→幼儿园

(2)这个路线图你能看懂吗?

(3)第二个方块中为什么会出现地铁标志呢?

(4)想想小兰会走哪条路到幼儿园?

(5)小兰还有可能会走哪条路到幼儿园?

(6)幼儿记忆小兰上幼儿园的路线图,并且验证是否正确。

三、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记录自己上幼儿园的路线图。

篇2:中班社会教案:找路

【内容与要求】

尝试利用路边的一些标志或设施来帮助我们认路,积累运用标志找路的生活经验。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电子板及相关课件、操作材料若干份。

2.经验准备:幼儿对马路边的标志有初步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识别标志

1、这是什么(地图)?

2、地图上有什么?

3、教师小结:原来马路边有各种各样的标志。

二、观察讨论

1、认识标志,找到路线。

(1)小红从家里到幼儿园经过了哪些地方?

(2)谁能将小红走的路线按顺序排队呢?

(3)你能把小红刚才走的路线画出来吗?

(4)播放小红上幼儿园的路线,验证路线是否正确。

(5)小结:记住标志能帮助我们找到去幼儿园的路线。

2、看懂路线图,找到正确的路线。

(1)小黄去幼儿园的路上要经过一个理发店,我们一起来看看地图,找一找是哪一条路呢?

(2)出示提示卡,小黄到底走的是哪一条路呢?

(3)播放小黄上幼儿园的路线图,幼儿验证地图上的路线是否正确。

(4)小结:看懂路线图,能够帮助我们找到需要的路线。

3、寻找捷径,找到合适的路线。

(1)小兰会走哪条路到幼儿园?

(2)哪条路线最方便?

(3)小结:去幼儿园有很多路线,我们要选择最近、最便捷的路线。

三、巩固拓展

1、寻找回家的路

(1)小红、小黄、小兰想考考你们,能不能帮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2)幼儿操作

2、互动交流

(1)我们都帮助她们找到回家的路线了吗?(幼儿集体验证)

(2)上学的路线和回家的路线一样吗?

(3)小结:上学跟回家的路线是一样的,只是顺序相反,记住这个道理,到哪儿都不会迷路。

3、延伸

引导幼儿记录上幼儿园的路线。

篇3:中班社会教案:找路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试试中发现到达一个地方可以有不同的路,并能比较路的远近。

2、尝试和同伴合作按标记找到目的地,体验找路的乐趣。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让幼儿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

活动准备:

线路图一张,小明图片一张;三个信封里面有找路的要求,分别有出发地点和终点及红、蓝、绿线路图。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介绍小明。引导幼儿打招呼。

小明最近搬了新家,他第一天7点出发去上学,可是当他到幼儿园时,却迟到了。

第二天他也是7点去上学,当他到幼儿园时没有迟到,正好。

第三天小明还是7点去上学,可是当他到幼儿园时还很早,小朋友们还没有来呢。请你们猜猜这时怎么回事呢?

幼儿自由讨论。

二、观察讨论老师出示线路图看看图上有什么?从小明家到幼儿园可以怎么走?一共有几条路?

小明第一天上学走了哪条路?第二天走了哪条路?第三天走了哪条路?你是怎么知道的?

老师把小明三天走的路线用不同的颜色的箭头表示出来,第一天是红色的线(经过造反桥、北新桥);第二天是蓝色的线(经过华阳桥、中心桥);第三天是绿色的线(经过南新桥)。比较三条路的长短。

教师总结:原来到同一个地方可以走不同的路,只不过有的路远,花的时间多;有的路近,我们花少的时间就可以到了。

三、感知体验今天我们也来试试不同的'路能不能到同一个地方。

1、看,这是什么地方?(菜园)这就是我们要到的地方。老师这里有三张线路图,按里面的线路走就能到达菜园。

2、请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到老师这里领线路图。

提出要求:只能走,不能跑;要按线路图走;要一组上小朋友同时到。

3、幼儿分组按线路图的指示从不同的路线到达菜园。

4、比较哪组先到,哪组最后一个到,找找原因:为什么从同一个地方出发到同一个地方会有的先到,有的慢到?

感受不同路线的远近。

四、延伸活动我们还可以试试从幼儿园的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有哪些路,哪条路近,哪条路远,可以记录下来,做成地图贴在幼儿园里,这样可以帮助其他的老师和小朋友快点到达他们要去的地方。

活动反思:

在步入中班下学期后,幼儿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对事物的理解力逐渐增强,幼儿特别喜欢有挑战性的游戏和活动,如玩迷宫、翻翻乐等益智游戏。因此根据幼儿熟悉的、经常关注的事物来设计教学活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创设的活动环节,能使幼儿积极参与,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方式达到教学目标,并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给了幼儿不同发展的空间。此外,我还是《交互式电子白板》课题研究组的一员,于是我把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教学中我试图通过电子白板这一现代化手段来实现教育互动。

活动过程中教师预设小红、小黄、小兰三个幼儿从同一个小区出发到达同一个目的地(幼儿园)。通过两次播放动画,让幼儿从无意记忆到有意记忆小红上学经过的地方。把路线图与地图上的路径建立起联系,理解先后顺序表示的含义。小黄上幼儿园的路线图呈现的目的重在帮助幼儿理解图示与找路的关系,并进行有意记忆。白板上出现四个地点的路线图,但不呈现地图。当幼儿有意记忆后,路线图消失,出现地图。幼儿在地图上根据先前的记忆寻找小黄上幼儿园所走的路线。最后小兰上幼儿园的路线给了幼儿很大的挑战。因为三个框中只有中间的一个框中出现了地铁的标志。而这个环节的目标就是要让幼儿在理解图示的基础上,运用有意记忆解决问题。教师在设计地图的时候,让小兰上幼儿园只能经过三个地方,其中第二个地方必须经过地铁的路线预设了四条,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观察、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找到两到三条路线,能力弱的幼儿也能找到一条路线。

活动的延伸部分需要做点调整。这个部分给了幼儿任务,但这个任务对幼儿来说较难完成。因为每个幼儿的家庭住址、距离、远近都不同,而且他们各自的记录非常有个性,相对共性的内容较少。由此,可将看路线图寻找小红、小黄、小兰放学回家的路线作为延伸部分。这样趁热打铁,能引发幼儿再次观察的兴趣和探索的积极性。把操作材料和地图投放在幼儿的个别活动区域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与之互动,并作好记录。相信中班幼儿会很喜欢这样的游戏,同时也让教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更了解。

篇4:中班社会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找路》

中班社会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找路》

设计思路:

本次教学活动的素材点来源于主题“我在马路边”。在主题发展进程中,我把主题内容“车来了”“附近的路”“找路”和“马路上的交通工具”逐一作为小主题。随着主题的深入,幼儿对马路边的车辆、各类交通工具的热议和关注点慢慢发生了转移。他们对马路边的标志、数字开始产生兴趣。从班里幼儿的已有经验来看,有些幼儿对各类标志的认识经验丰富,兴趣浓厚;有的幼儿对标志知晓的并不多,无意注意的成分居多,因此幼儿在对标志的理解上差异很大。为了顺应幼儿的学习特点与身心发展水平,我着手设计了集体教学活动“找路”。

活动目标:

1.在认识马路上标志的基础上,积累一些运用标志找路的生活经验。

2.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有意记忆和对事物的判断力。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电子白板及相关课件、操作材料若干份。

2.经验准备:幼儿对马路边的标志、数字等有初步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识别马路上的标志

1.这是什么(地图)?

2.小红、小黄、小兰住在同一个小区,这是他们从家里到幼儿园的地图,你能看出地图上有哪些地方吗(幼儿识别马路边的标志,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教师小结:刚才你们都是根据标志来看地方的,马路边有各种各样的标志,这些标志可以让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二、找路

1.小红——观察、理解图示,用语言进行表达。

(1)小红从家里到幼儿园的路上经过了几个地方?是哪些地方?

(2)谁能将小红走的路线按顺序排队呢?

小区→口→口→口→幼儿园

(3)你能找到小红刚才走的路线吗?

(4)验证:播放小红在地图上走路的动画,幼儿对照自己选择的路线是否正确。

2.小黄——理解图示与找路的关系,进行有意记忆。

(1)小黄走的路线和小红走的路线一样吗?他经过了几个地方?路线顺序是怎么样的?

小区→口→口→口→口→幼儿园

(2)还记得小黄上幼儿园的路线顺序吗?谁能把小黄走的路线画下来?

(3)验证:播放小黄上幼儿园的路线图,幼儿对照检查地图上的路线是否找得正确。

3.小兰——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有意记忆解决问题。

(1)小兰和小红、小黄走的路线不一样,她会怎么走呢?

小区→口→地铁→口→幼儿园

(2)这个路线图你能看懂吗?

(3)第二个方块中为什么会出现地铁标志呢?

(4)想想小兰会走哪条路到幼儿园?

(5)小兰还有可能会走哪条路到幼儿园?

(6)幼儿记忆小兰上幼儿园的路线图,并且验证是否正确。

三、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记录自己上幼儿园的路线图。

活动反思:

在步入中班下学期后,幼儿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对事物的理解力逐渐增强,幼儿特别喜欢有挑战性的游戏和活动,如玩迷宫、翻翻乐等益智游戏。因此根据幼儿熟悉的、经常关注的事物来设计教学活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创设的活动环节,能使幼儿积极参与,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方式达到教学目标,并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给了幼儿不同发展的空间。此外,我还是《交互式电子白板》课题研究组的一员,于是我把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教学中我试图通过电子白板这一现代化手段来实现教育互动。

活动过程中教师预设小红、小黄、小兰三个幼儿从同一个小区出发到达同一个目的地(幼儿园)。通过两次播放动画,让幼儿从无意记忆到有意记忆小红上学经过的地方。把路线图与地图上的路径建立起联系,理解先后顺序表示的含义。小黄上幼儿园的路线图呈现的目的重在帮助幼儿理解图示与找路的关系,并进行有意记忆。白板上出现四个地点的路线图,但不呈现地图。当幼儿有意记忆后,路线图消失,出现地图。幼儿在地图上根据先前的记忆寻找小黄上幼儿园所走的路线。最后小兰上幼儿园的路线给了幼儿很大的挑战。因为三个框中只有中间的一个框中出现了地铁的标志。而这个环节的目标就是要让幼儿在理解图示的基础上,运用有意记忆解决问题。教师在设计地图的时候,让小兰上幼儿园只能经过三个地方,其中第二个地方必须经过地铁的路线预设了四条,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观察、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找到两到三条路线,能力弱的幼儿也能找到一条路线。

活动的延伸部分需要做点调整。这个部分给了幼儿任务,但这个任务对幼儿来说较难完成。因为每个幼儿的家庭住址、距离、远近都不同,而且他们各自的记录非常有个性,相对共性的内容较少。由此,可将看路线图寻找小红、小黄、小兰放学回家的路线作为延伸部分。这样趁热打铁,能引发幼儿再次观察的兴趣和探索的积极性。把操作材料和地图投放在幼儿的个别活动区域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与之互动,并作好记录。相信中班幼儿会很喜欢这样的游戏,同时也让教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更了解。

篇5:中班社会活动教案《找路》

中班社会活动教案《找路》

【活动目标】

1、在认识马路上标志的基础上,积累一些运用标志找路的生活经验。

2、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有意记忆和对事物的判断力。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电子白板及相关课件、操作材料若干份。

2、经验准备:幼儿对马路边的标志、数字等有初步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识别马路上的标志

1、这是什么(地图)?

2、小红、小黄、小兰住在同一个小区,这是他们从家里到幼儿园的地图,你能看出地图上有哪些地方吗(幼儿识别马路边的标志,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教师小结:刚才你们都是根据标志来看地方的,马路边有各种各样的标志,这些标志可以让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二、找路

1、小红——观察、理解图示,用语言进行表达。

(1)小红从家里到幼儿园的路上经过了几个地方?是哪些地方?

(2)谁能将小红走的路线按顺序排队呢?

小区→口→口→口→幼儿园

(3)你能找到小红刚才走的路线吗?

(4)验证:播放小红在地图上走路的动画,幼儿对照自己选择的路线是否正确。

2、小黄——理解图示与找路的关系,进行有意记忆。

(1)小黄走的路线和小红走的路线一样吗?他经过了几个地方?路线顺序是怎么样的?

小区→口→口→口→口→幼儿园

(2)还记得小黄上幼儿园的'路线顺序吗?谁能把小黄走的路线画下来?

(3)验证:播放小黄上幼儿园的路线图,幼儿对照检查地图上的路线是否找得正确。

3、小兰——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有意记忆解决问题。

(1)小兰和小红、小黄走的路线不一样,她会怎么走呢?

小区→口→地铁→口→幼儿园

(2)这个路线图你能看懂吗?

(3)第二个方块中为什么会出现地铁标志呢?

(4)想想小兰会走哪条路到幼儿园?

(5)小兰还有可能会走哪条路到幼儿园?

(6)幼儿记忆小兰上幼儿园的路线图,并且验证是否正确。

【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记录自己上幼儿园的路线图。

篇6:中班美术活动:小蚂蚁找路

活动目标:1、用不同大小的圆形组合的方法来表现蚂蚁的外形特征。2、初步学习用水粉笔画波浪线、折线、弧线这几种线条的技能。3、通过水粉笔的创作,体会绘画活动的乐趣。活动准备:1、红、黄、蓝、绿的水粉颜料每张桌子一份。2、水粉笔每张桌子八支。3、铅画纸每人一份,报纸每人一份。4、毛巾每桌两块。活动过程:一、变魔术导入:今天周老师要当一回魔术师,给大家变一个魔术,一边拿起白色蜡笔画一边说:上变变下变变,左变变右变变,中间再给它变一些。二、讨论演示:1、你们猜猜,我变了些什么?2、我变了许多可爱的小精灵,我给他们铺一些彩色小路,请它们快快钻出来好吗?(好)(教师拿起水粉笔,醮上各色颜色,在纸上用曲线画出许多彩色小路,变出了许多小蚂蚁)三、讲解示范:1、蚂蚁变出来了,你们高兴吗?(高兴)你们想不想变一变。(想)(1)演示蚂蚁的画法:在草地上有一个皮球在玩耍,后来又来了一只乒乓球,它在后面拉住皮球的衣服,开起了小火车。一个大蛋蛋看见了也很想和他们一起玩,于是它拉在乒乓球的后面,也和它们玩起了游戏。瞧!你们看,三件东西拼在一起变成了什么小动物啊!(小蚂蚁)(2)皮球是蚂蚁的头部,乒乓球是蚂蚁的胸部,大蛋蛋是蚂蚁的腹部,最后在蚂蚁的胸部下面给蚂蚁画上六只小脚。2、小蚂蚁在纸上变得越多,你的本领就越大。在纸上每一个角落都给它变满了。3、变好了小蚂蚁以后,我们请水粉宝宝来帮忙,给小蚂蚁找一些小路。这些小路我们可以画成像走迷宫一样的线条——折线:像小山坡一样的线条——波浪线;像彩虹桥一样的线条——弧线。四、幼儿操作,教师进行指导。1、提醒幼儿蜡笔画蚂蚁的时候,圆圈要画的重一点。2、水粉笔要拿得高一点,水粉颜料要涂得均匀。3、要把整张纸都涂满颜色,注意桌面、衣服的清洁。五、评价:小朋友的小路都画得这么漂亮,我们大家一起来参观一下吧。

篇7: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教案《找路》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教案《找路》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认识马路上标志的基础上,积累一些运用标志找路的生活经验。

2、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有意记忆和对事物的判断力。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电子白板及相关课件、操作材料若干份。

2、经验准备:幼儿对马路边的标志、数字等有初步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识别马路上的标志

1、这是什么(地图)?

2、小红、小黄、小兰住在同一个小区,这是他们从家里到幼儿园的地图,你能看出地图上有哪些地方吗(幼儿识别马路边的标志,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教师小结:刚才你们都是根据标志来看地方的,马路边有各种各样的标志,这些标志可以让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二、找路

1、小红——观察、理解图示,用语言进行表达。

(1)小红从家里到幼儿园的路上经过了几个地方?是哪些地方?

(2)谁能将小红走的路线按顺序排队呢?

小区→口→口→口→幼儿园

(3)你能找到小红刚才走的路线吗?

(4)验证:播放小红在地图上走路的动画,幼儿对照自己选择的路线是否正确。

2、小黄——理解图示与找路的关系,进行有意记忆。

(1)小黄走的路线和小红走的路线一样吗?他经过了几个地方?路线顺序是怎么样的?

小区→口→口→口→口→幼儿园

(2)还记得小黄上幼儿园的路线顺序吗?谁能把小黄走的路线画下来?

(3)验证:播放小黄上幼儿园的`路线图,幼儿对照检查地图上的路线是否找得正确。

3、小兰——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有意记忆解决问题。

(1)小兰和小红、小黄走的路线不一样,她会怎么走呢?

小区→口→地铁→口→幼儿园

(2)这个路线图你能看懂吗?

(3)第二个方块中为什么会出现地铁标志呢?

(4)想想小兰会走哪条路到幼儿园?

(5)小兰还有可能会走哪条路到幼儿园?

(6)幼儿记忆小兰上幼儿园的路线图,并且验证是否正确。

【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记录自己上幼儿园的路线图。

活动反思:

在步入中班下学期后,幼儿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对事物的理解力逐渐增强,幼儿特别喜欢有挑战性的游戏和活动,如玩迷宫、翻翻乐等益智游戏。因此根据幼儿熟悉的、经常关注的事物来设计教学活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创设的活动环节,能使幼儿积极参与,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方式达到教学目标,并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给了幼儿不同发展的空间。此外,我还是《交互式电子白板》课题研究组的一员,于是我把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教学中我试图通过电子白板这一现代化手段来实现教育互动。

活动过程中教师预设小红、小黄、小兰三个幼儿从同一个小区出发到达同一个目的地(幼儿园)。通过两次播放动画,让幼儿从无意记忆到有意记忆小红上学经过的地方。把路线图与地图上的路径建立起联系,理解先后顺序表示的含义。小黄上幼儿园的路线图呈现的目的重在帮助幼儿理解图示与找路的关系,并进行有意记忆。白板上出现四个地点的路线图,但不呈现地图。当幼儿有意记忆后,路线图消失,出现地图。幼儿在地图上根据先前的记忆寻找小黄上幼儿园所走的路线。最后小兰上幼儿园的路线给了幼儿很大的挑战。因为三个框中只有中间的一个框中出现了地铁的标志。而这个环节的目标就是要让幼儿在理解图示的基础上,运用有意记忆解决问题。教师在设计地图的时候,让小兰上幼儿园只能经过三个地方,其中第二个地方必须经过地铁的路线预设了四条,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观察、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找到两到三条路线,能力弱的幼儿也能找到一条路线。

活动的延伸部分需要做点调整。这个部分给了幼儿任务,但这个任务对幼儿来说较难完成。因为每个幼儿的家庭住址、距离、远近都不同,而且他们各自的记录非常有个性,相对共性的内容较少。由此,可将看路线图寻找小红、小黄、小兰放学回家的路线作为延伸部分。这样趁热打铁,能引发幼儿再次观察的兴趣和探索的积极性。把操作材料和地图投放在幼儿的个别活动区域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与之互动,并作好记录。相信中班幼儿会很喜欢这样的游戏,同时也让教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更了解。

篇8:大脑如何帮助我们找路

你站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中央,四周环绕着各式高层建筑,头顶呼呼生风。你无奈地拿出地图,比对着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街道,寻找自己的定位。这正像我们的大脑此时的工作:启动各个“导航细胞”, 相当于地图、指南针和导航系统,帮我们找到方向。

想象一下你是如何使用地图的:展开地图,根据街道名称或者城市坐标找到并记录自己所在的位置。然后寻找到北方,并将地图向上的一面指向北方,来寻找方向。之后迅速的在心中规划到达目的地采用的路径。

这也正是大脑工作的方式。

大脑中存在三种“导航细胞”:“位置细胞(Place cells)”,绘制我们所处地点的地图,当经过某地时向我们指出所在位置;“头部方向细胞(head direction cells )”,就像一个指南针,告诉我们朝哪个方向前进;“网格细胞(grid cells)”,通过一个类似航海中使用的经纬仪告诉我们已经行进的距离。

1970年,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O’Keefe等研咳嗽痹诖笫蟮暮B砬紫确⑾至宋恢孟赴(place cells)。他们把电极记录器安置在大鼠的大脑海马区,然后让大鼠在一个它陌生的房间自由走动。这时,大鼠脑中的位置细胞会根据它所在的位置而选择性的兴奋。只有当大鼠活动到房间的特定位置,特定的位置细胞才会兴奋。这就好像给予了每个坐标一个记忆,这样大脑才能记住我们曾经到过哪些地方。

有趣的是,当把这只大鼠放到另外一个新的房间时,它会自动地将新房间的“地图”重新绘制一遍。这样,相对有限的大脑皮层细胞就可以记住不断出现的新鲜环境了。

O’Keefe的同事们对这个发现十分欢喜,但是同时,他们也意识到,除了位置细胞以外,大脑必然还存在着其他作用的“导航细胞”,比如计算距离,还有感知方向。于是他们开始有的放矢地来寻找这些细胞。1980年,纽约大学的James Ranck等人发现了期待中的另一种细胞:头部方向细胞。这些细胞能够辨别头部朝向的方向。比如,当头部朝向北方的时候,一组细胞会兴奋;而头部转向南方时,另一组细胞兴奋。

有趣的是,方向细胞并不是利用磁场也不是通过单纯的外界刺激输入来感受方向的,而是通过前庭系统(vestibular system)。这个系统能够负责身体的平衡,综合眼睛,关节和内耳的信息,方向细胞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系统来产生特定兴奋的。

但是,光有位置定位和方向感知,还是不够的。如果在A和B位置之间有多条路线,大脑是如何知道身体行进的路径的呢?这就需要后来发现的第三种“导航细胞”——网格细胞。

由于之前的实验一直将大鼠放在相对狭小的房间之内,位置细胞的兴奋一直掩盖了网格细胞的兴奋。所以直到,网格细胞才被亚利桑那州大学的科学家 Edvard Moser带领的小组发现。他们把大鼠安置于一个比普遍使用的实验房间规格大一倍的实验室内,成功发现了网格细胞独特的兴奋方式——正三角形网格兴奋。兴奋的细胞呈正三角形分布,其作用类似于地图中经线和纬线划出的正方形格子,将环境的位置标记到大脑中。

那么,这样的网格型兴奋是如何帮助我们找到方向的呢?

简单来说,网格细胞的作用就是建立坐标系,让所有的位置信息都可以坐标化。让我们回到拿地图找路的那个例子吧。对于大多数地图来说,我们完全可以用横横竖竖围棋一样的网格把所有的地点标记出来,横向记作A-Z的字母,纵向记作1-9的数字,那么,市政厅可能在D4的网格内,而家门口的学校可能在A2的网格内。对于大脑来说,不同的环境使用的都是同一张网格,但是网格内的内容决定了存入大脑的信息。比如,我去到北京的天安门,或者上海的外滩,天安门和东方明珠电视塔在网格中的位置可能都是A5,但是“天安门”=“北京”,“东方明珠”=“上海”,然后把这样的信息存入大脑,可以随时调取使用。

虽然网格细胞可以给所有信息一个坐标,但是将这样的信息长期保存还需要大脑海马区的记忆储存功能配合。阿尔兹海默症等海马区退化的病人就常常会伴随迷路的症状,就是和三种“导航细胞”退化,以及海马区记忆功能减退有关。

路盲还有救吗?

无论是网格细胞不好使,还是海马区功能太差,那些“路盲症”说:“总之,一出门就没了东南西北,看什么地图啊,看也看不懂;向左走,向右走,兜兜转转,晕头转向;坐在原地,等你来,我不走……”

但是科学告诉我们,路盲症还是有救的。得救的方法就是一个字:练。

伦敦大学学院的神经学家雨果•施皮尔斯在20与他人合作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伦敦出租车司机的海马区体积就比其他人大。想想也不奇怪,伦敦成千上万条纵横交错的街道,出租车司机每日每夜在其中穿梭,随便给一个地址,他们就能马上计算出最短的行进路线,开往准确的方向。这些长期训练,使得他们的海马区就比普通人强劲得多。

施皮尔斯利用虚拟实景的电子游戏,让普通人和伦敦出租车司机模拟在伦敦街头开车,与此同时他们接受了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他们发现当司机思考行车路线和计划时,海马区是大脑中最活跃的区域。此外,在司机遇到死胡同、观采路况或者考虑乘客或其他司机的想法时,大脑其他部位的活动也相应增加。

所以说,用进废退对大脑某些区域是绝对的真理,而像我这样的GPS依赖症,早晚有一天,会手捧电池耗尽的导航仪,找不到回家的路……

篇9:《盲童找路》活动教案

《盲童找路》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练习蒙着眼听命令判断走路方向。

2、感受盲童生活的特殊,体验对盲童的关爱。

活动重点:

学习为盲童指引正确方向的几种方法。

活动难点:

蒙着眼听命令判断走路方向。

活动准备:

手帕若干块、障碍物、起点终点。

活动过程:

1、出场:

幼儿分成两队,每对派出两名幼儿,其中一名幼儿用手蒙住眼睛,扮作盲童,另一名有人做指挥者,站在起点,做好游戏准备。

2、游戏:

(1)“盲童”根据指挥者发出的命令(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判断方向,绕过路线上的各个障碍物,向终点前进;当盲童即将要走到障碍物前时,指挥者要及时提醒他们,换个方向再进行,盲童随即改变方向,继续向目标方向摸去;盲童根据指挥者的`命令不断改变摸索方向,直至终点。

规则:要求幼儿听到命令后立即做出反应,不能拉开蒙眼的布偷看。

指挥者只能用语言提醒盲童该走的路线,不可伸手帮忙。

3、结束:

(1)讨论:“如何在游戏中为盲童指引正确的方向?”

(2)师生共同小结几种正确的方法。幼儿运用新方法再次进行游戏。

中班社会:谢谢您

中班社会教学计划

中班社会:逛街

中班《我会》社会教案

中班社会:爱心天使

中班社会教案:交通标志

中班社会:超市购物

中班社会:拼拼凑凑变色龙

中班社会领域说课稿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

中班社会:找路(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班社会:找路,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