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解读《琵琶行》中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共含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吵吵1995”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解读《琵琶行》中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
[提问]
《琵琶行》中我们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回答]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情感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可以说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三段关于琵琶女的演奏描写各有千秋。其中第二段是琵琶女弹奏琵琶曲的详细章节,也是传颂千古的精彩描写。然后,在第三段,作者笔锋一转,来了一句“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此句常常被人忽视,只当是简单的承上启下,引出人事。其实它大可玩味,本身便是乐天牵出“沦落”细腻之情的得意之句啊。看此句,最需要侧目的便是“沉吟”二字。为什么琵琶女要“沉吟”?那要看她“沉吟”之后做了什么。她“整顿衣裳起敛容”啊,很正经的,要干什么呢,要说她的身世了;而且我们往底下看就知道,她不但把身世和盘托出,还讲了自己的“心事”。这个心事是因为“颜色故”而从“欢笑”到“梦啼”的难言的失落和复杂的痛苦,可以说是对人交心了!也正因为下面的交心,我们才要说这个“沉吟”写得好,太细腻了,真是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一段矛盾斗争。看过白居易的文句,谁都能看出来,琵琶女的琵琶技艺是非常高超的。“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早先还没见面,只是远远的听见几句断断续续的琵琶声,就让像白居易这样京城来的大行家惊艳了。古往今来,有才华的人,往往都是有些高傲的,自尊心很强。琵琶女也不例外。你看,当诗人开始“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时候,她是“琵琶声停欲语迟”的,她要张口,却没说。为什么?结合下面她的身世一看,大家就明白了。她不是一下子就不想说的,她已经习惯性的`张口“欲语”了。实际上她以前那么有名,可能当年在京城的时候她都不用张口,人家都忙着给介绍:“哎呀,大人,这就是最有名的某某”了;但是现在张口说呢?没人给她介绍了,那个“最有名的某某”怎么沦落到这穷乡僻壤里来了啊?她心里这么一转念,那就说不出来了。昔日的琵琶女风光无限,现在却“飘沦憔悴”,从高峰跌到谷底的滋味不好受啊,这种落魄又怎么说得出口?所以她没说。不但没说,因为觉得惭愧,她即使“千呼万唤始出来”,还“犹抱琵琶半遮面”。可我们刚才也说了,她“沉吟”之后可就说了,而且还说得非常彻底。“沉吟”就是一个可以理解的心态转折。“沉吟”是她在想说还是不说,也是她在想要说多少,能说多少。是报个姓名点点头就算了,还是讲一场“春花秋月”的如烟过往。为什么她“沉吟”后肯说了呢?那要看她“沉吟”前后自己遇见了什么情境。在这样一个“绕船月明江水寒”的夜里,她刚刚“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守着“空船”,她只能用琵琶追忆过往,述说心事,何其凄凉。此时,她多么需要有人来倾听和慰藉她那尘封的过往啊。而这群“忽闻水上琵琶声”而“主人忘归客不发”的过客中,确实也有真正懂音乐的人。那些人知道她“弦弦掩抑”下的“声声思”“不得志”“幽思”“暗恨”,在听曲的过程中不断“叹息”。高山流水,难遇知音。如今真的遇见了,那么刚才在琵琶里又被重新触动的心事又怎么能不说呢。所以“沉吟”之前是因情而不说,“沉吟”之后却又是因情而张口。天涯沦落之感,在这个“沉吟”之中可以说是表现得再没有的细腻了。真是好一个“沉吟”,好一个乐天!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表现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同病相怜.
琵琶行原文: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琵琶行背诵段落
2.白居易《琵琶行》语言的音乐美
3.《琵琶行》人物塑造
4.《琵琶行》音乐写作流露出的真情
5.《琵琶行》同步测试题
6.琵琶行艺术手法
7.《琵琶行》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
8.琵琶行并序原文和翻译
9.琵琶行优秀教学视频
10.琵琶行赏析 白居易
乐天居士白居易在其被贬到浔阳城(今九江市)时,一日宴别好友,巧遇一位极善琵琶的女子,可曾想白居易与此女子可谓同病相怜,一是白居易被贬至浔阳,而琵琶女身世飘零,于是在《琵琶行》白居易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极致惆怅感慨,为后人所引用。
而琵琶行里所提到的这个琵琶女,琵琶技艺超群,白居易如此描述“十三学得琵琶成,名数教坊第一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而且此女年少时是何等的国色天香“曲罢曾叫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但是最终美人迟暮,人老珠黄却不得不流落碧野。
我本是京城走红的歌女,家住虾嫫陵(在长安城东南).十三岁进教坊学琵琶,学成后名列第一部,我弹乐曲,连师傅们都深深佩服;我的姿色,也常被一些美女妒忌.富贵弟子都争着万玩我,可是并没有人真心爱我.“ ”之后,我弟弟从军走了,我姐姐死了.我的青春也逐渐消逝,容颜衰老.渐渐门庭冷落,车马日稀,无法生活下去,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只知道设法赚钱,为了赚钱把夫妻的别离看得很平常.前月他又到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买茶去了,留我在此孤独守空船.每夜里我梦见年轻时是事情,常常一个人流泪痛哭,因此我就靠琵琶消愁解闷.但是,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的地方,哪儿有我的知音呢?”
江水悠悠,月影幽幽,琵琶凄凄,心绪淡淡.弹到心思流露时,船舱外忽然有人询问弹奏者是何人.心里纳闷着,我停下了手中的.琵琶,会是谁呢?我动了动嘴唇想回答却又迟疑着发不出声音.询问声越来越近,我心下犹豫着是否该出船相见.这时,风吹动帘子,我隐约看到船头站着许多人,他们的脸上流露出些许期盼.说不出为什么,我抱着琵琶出了船舱,心里坠坠不安的我低着头用半边琵琶遮住我的窘态.就在这时,他和蔼的声音响起,笑着邀请我再弹一曲,声虽轻却如春风化雨.我抬眼望去,他一身青色的衣衫,儒雅而又风度翩翩.他的眼神里流露着坚毅,流淌着些许落寞和惆怅.看到那种神情,我原本有些紧张的心情顿时放了下来.安坐在软凳上,我捧着琵琶心里不自觉地拨动了琴弦……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
“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所以感动得青衫泪湿.这里,用比喻已经不够了,诗人就直接出面为乐曲解说.诗人的解说犹如画龙点睛,点到了妙处.只轻轻一点,就提示出乐曲的无穷含蕴.“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妙句.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就中又使用了比喻罢了.《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白居易的爱情 琵琶行
2.琵琶行的理解性默写
3.音乐 仿写琵琶行
4.《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5.《琵琶行》内容赏析
6.琵琶行原文及注释
7.琵琶行优秀教学设计
8.《琵琶行·并序》注释
9.琵琶行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10.琵琶行并序优秀教案
解读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女形象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有人认为她是一个留恋灯红酒绿渴望奢靡生活的女子,是不值得同情的;也有人说商人经商是正当的,稍有别离就耐不住寂寞,便“梦啼妆泪红阑干”,难道为妻还不如为娼?但还有人说,琵琶女是一个受玩弄的弱女子,应该同情。
《琵琶行》的“序”和正文第三段都交代了琵琶女的身世,既写了她年轻貌美时的“欢笑”,又写了她年长色衰时的辛酸,在这鲜明的对比中,作者到底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琵琶女呢?
从她的言行举止来看,“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沉吟”、“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些都说明她满腹心事,欲说还休,不愿随便抛头露面,充分显示了她经历了沧桑,脱去了浮华,变成了一个庄重、愁苦的中年妇女。
从她的弹奏技巧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技艺应该越来越精湛,而且从得阳江中的这一场演奏也可看出,她的技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为什么会“门前冷落鞍马稀”,只能孤“守空船”呢?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暮去朝来颜色故”。由此可见五陵少年并非真正为欣赏艺术而来,主要还在于追求色相。所以我们可以说,妙龄时的琵琶女虽然“今年欢笑复明年”,但是如今的她,早已没有了年轻时的貌美,只能独坐船上盼等夫君来。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这段文字概述了琵琶女人生历程,用文中的话可以概述为“本是京城女---学得琵琶成---欢笑复明年---暮去朝来颜色故---嫁作商人妇---江口守空船”,对此学生都能粗线条的勾画出来。但诗歌毕竟是语言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字里行间包含了极其深致的思想感情。
先看“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两句。“京城女”三个字有没有情感在里?有,我们都有这样生活经验:到外地的北京人总是喜欢说自己是北京人,原因是北京人值得骄傲。琵琶女在表明自己身世时,说这话应该就有一种自豪感。但句中加上一个“本”字,味道就不同了,其中就饱含了一种颠沛流离后的辛酸和沧桑。再者如“家在虾蟆陵下住”一句,虾蟆陵是什么地方?典籍上有记载,是当时长安街中最繁华的商业区,然而琵琶女是不是就生活在繁华之中呢?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一句看,她很小就进入教坊(估计在七八岁),说明她家庭情况并不好,说的夸张一些,很可能就相当与现代都市中的贫民窟。如此想来,我们会发现琵琶女家庭是不幸的,她的童年生活是贫寒是凄惨的,这一点就值得同情和品味。
再看“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在古代诗文中,“十三”通常是虚指,未必是确切的年龄。但不管怎样,这个孩子很小就学业有成,可见她的聪明伶俐和活泼可爱。同时我们还应该设身处地地想想,琵琶女自述时应该沉浸在对少年美好时光的追忆中,充满甜蜜充满亲切充满自信充满对美好人生的热切期待。综观琵琶女这一生,可以说她最亮丽的地方就在此吧,此后生活好象给她种种,似乎都不能与此相比。在阅读这四句是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为让学生领会该文,我上课时打了两个不太贴切的例子:一个是琵琶女学习进步时,教坊老师鼓励和表扬她,她的心情;另一个是经过苦苦追求,你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相当于学得琵琶成),身边一定有鲜花和掌声,突然有人告诉你通知书是假的,刹那间,你所有的愿望化为乌有,你又是什么感受?你理解这些,也就是说理解了当年琵琶女学业有成却步入青楼的幸福与痛苦。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文章叙述到这里,似乎起了一个高潮。琵琶女的命运突然有了历史性的改变,接触的是富贵人家,交往的是纨绔子弟;吃穿用度皆不同寻常。如果我们展开联想,眼前也许会出现一幅幅生活画面:古色古香的高楼,素淡朦胧的烛光,珠光宝气,或素手弹琴,或觥筹交错,琵琶女成了人见人慕的当红明星。其实这只是表面化的东西,要有深刻地理解,就应该深入到她的内心世界:琵琶女为了生存,淹没了尊严,献出了青春,献出了肉体,和自己不喜欢的男人在一起,其内心是无可奈何和恸痛无比,其精神世界则是空虚孤独。“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就是最深沉的感叹和惋惜。由此看来,“爱而不能”这就是琵琶女梦幻青春最大的遗憾。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生活在红尘中的女子,内心一定有着难言之痛,知心的话会和谁说呢?对琵琶女而言,可能只有他的弟弟和阿姨(老鸨)。因此两位亲人相继离开,这对琵琶女来说,是一种无法弥补的伤痛。从此以后,不再有人问寒问暖,不再有人倾听衷肠。再者,亲人离开后的空白是什么滋味,也许只有她在青灯照壁的寒夜能够最沉痛地体会到,借用《红楼梦》中一句话“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应该指出的是,琵琶女演奏的内容是她悲惨的`人生的写照。为了讲清这一问题,我再次调动学生情感体验,讲到瞎子阿炳的凄惨人生和经典名曲《二泉映月》。指出《二泉印月》之所以如此具有震撼的力量,就在于旋律中,饱含了阿炳人生中幸福、辛酸、凄凉、苦闷和彷徨。琵琶女演奏的曲子也是这样:“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正是告诉我们琵琶女人生失意而流浪江湖,因伤感往事而独奏哀曲。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四句表现的音乐繁复、粗重、轻切、清脆,听起来有一种欢快愉悦的感受,这是琵琶女在描述自己人生中的得意和轰轰烈烈;“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乐声渐渐低沉下来,也不流畅,甚至受到一种强大力量的压制,显得沉闷。这段好象在叙述琵琶女人生中的挫折与不幸,而且这种挫折与不幸越来越大,大到无边无际铺天盖地的压抑程度。“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的境界!是绝望是沉沦!也是不平与反抗!“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演奏之声极其壮观:有银瓶乍破的脆,有急流飞溅的烈,有铁骑突出的勇,有刀枪搏斗的惨。所有这些组合在一起,将乐曲推向高潮,也将琵琶女命运推向高潮,仿佛让人感受到压抑之后的大快人心,拼搏之后的轻松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