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Dalabong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共含11篇),欢迎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alabo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

篇1: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内容】: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县解州镇)人。他曾积极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政治的。唐顺宗时,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为柳州刺史。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散文和诗歌的创作方面,有着很高造诣。他的诗,善于寓情于景,写得俊雅峭拔。

【注释】:

柳州:今属广西。

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大荒:旷远的广野。

惊风:狂风。

乱飐:吹动。

芙蓉:指荷花。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纹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赏析】: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篇2: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赏析: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篇3: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

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篇4: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篇5: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

此诗当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秋天在柳州所作。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这就是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元和十年,柳宗元等人循例被召至京师,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柳宗元改谪柳州刺史。十年前与他一同参与“永贞革新”的友人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也分别出任漳州、汀州、封州、连州刺史。多年的贬谪生活使柳宗元倍感仕途险恶、人生艰难。元和十年诗人到达柳州以后,登楼之际,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百感交集,写成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篇6:柳宗元古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古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这首诗就是这时写的。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作品赏析

【注解】:

1、大荒:旷远的广野。

2、惊风:狂风。

3、?:吹动。

4、芙蓉:指荷花。

5、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6、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7、纹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韵译】: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

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

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

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评析】:

这是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而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和情怀,也依稀可见。这情怀,是特定的政治斗争环境所触发的。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问,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篇7:柳宗元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翻译成现代诗:

城上的高楼连接着极其荒漠的原野,

无边无际的愁思吞噬着我,茫茫一片,如海如天。

令人心惊的疾劲狂风胡乱地吹动着满池的荷花,

密密麻麻的雨点敲打在缠满了薜荔的老墙间。

重重叠叠的山岭和大树啊,遮住了千里视线,

曲曲弯弯的大江河流啊,又如九曲回肠般缠绵。

我们一起来到这遥远的历来被称尚未开化的岭南,

现在,我们各自一方,连音信都无法递传。

赏析

柳宗元(七七三——八一九),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改革失败后,他与刘禹锡等同时被贬到南方边远地区。这首诗是他在任柳州刺史时,写给与他同时被贬“漳”(福建漳州)、“汀”(福建汀州,现长汀)、“封”(广东封川县)、“连”(广东连县) 四州的朋友的。这四州的刺史分别为韩泰、韩哗,陈谏、刘禹锡四人。

全诗可分两个部分,前面六句,是写在柳州城楼上看到的自然景色,写景中也有想象,在景中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与一般的写景有很大的差别。这感情色彩贯穿着都友人的深切怀念,从更深层次上,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在政治上改革失败、战友被贬的无奈。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首联先写城楼。城上高楼与大荒相连接,说明柳州地处荒芜和僻远,从了城门就是荒野。这里,大荒是极其荒僻的意思。海天是指茫茫的天空象大海一般。海天,也旨在表明“远”,茫茫的'海天,表明作者的愁思浩渺无际,难以收拾。“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芙蓉”:荷花;“飐[zhan]”:风吹浪动;“薜荔”:一种攀爬在墙上的藤蔓植物。惊风骤来,使长满荷花的水面,波摇浪动;密雨浇来,横打着爬满薛荔的高墙。这里,荷花出水,藤蔓满墙,本来是夏天的美景。但是,用了“惊风乱飐”、“密雨斜侵”,却构成了风急雨骤,令人心悸神伤的画面。作者对自然景物产生这样的感受,是他当时贬谪中悲愁抑郁心境的反映。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这是说,群山耸峙,树林茂密,叠叠层层,阻隔了遥望的目光,弯弯曲曲的江河,也仿佛是九转回肠。比较起来,这一联画面的范围更加扩大。如果说前一联是写近景,这一联则是写远景了。单从写景看,这一联比前一联景中所带的感情色彩也更浓了。岭树阻隔了的目光,是什么目光呢?是想望四州刺史的目光。诗词中常常用远望江上的船只或亲友所在的方向,来表现怀念的感情。这里也是一样,所不同的是表现得更为曲折。连眺望的目光都被岭树遮住了。回肠九转,也常用作表现怀念亲人时的愁怀婉转,思绪萦回。这里,看到江流的弯弯曲曲,就联想起它象九转回肠。诗人当时的心情,他的无限悲愁,他对友人的怀念,都从这种联想中反映出来了。

尾联是诗人发出的感慨:“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百越”,是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文身”:身上刺着花纹。意思是说,大家都来到这风俗习惯与中原不同的南方.但又分居各处,连音讯都不能通。诗人和“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不仅是朋友,更是战友!战友之间有着共同的遭遇和共同的命运。当年,因为共同的理想和见解,一起参加政治革新,而今,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被贬。初时被贬到南方做“司马”的小官儿,后来被调任州刺史,但地方却更遥远、偏僻了。所以当柳宗元写这首诗的时候,想起了战友间共同的经历,悲愤不平,就自然而生。

由于作者愤慨、抑郁、悲愁,感情十分强烈,诗中描写自然景物的笔触、色彩,也因此而非常浓重。诗人运用了想象的手法,“重重叠叠的山岭和大树啊,遮住了千里视线,曲曲弯弯的大江河流啊,又如九曲回肠般缠绵。”表达了诗人在特定的环境里思念、怀念战友的心情。

篇8:《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

人教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柳宗元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②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艺术美。

2.过程与方法

朗读、点拨、背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诗歌中独特的艺术美

2.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和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唐朝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渐严重,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民不聊生。柳宗元对这种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济革新”,并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人物。他们革除弊政,打击权奸,触犯了宦官和官僚贵族利益,在他们的联合反扑下,改革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被贬期间,得以接解到下层人民,故他的很多作品都暴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反映了穷苦人民的痛苦生活,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如《南霁云睢阳庙碑》等,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如《永州八记》等。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2.背景简介:

公元八0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二、朗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义,初步掌握诗歌内容。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1.释“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接:看见,目接。

大荒:指荒僻的边远地方。诗中是指友人被贬的边地,所以望大荒者,实望被贬之友人也。

海天愁思正茫茫:形容愁思正如海天一般茫茫无边,写出了愁思之深广。

2.此联哪一个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海天愁思正茫茫”中的“愁”字。所以“茫茫”一词一写喻体“海天”之宽广无边,二写愁思如海深广无边。

3.此联的意境如何?

辽阔荒凉。

5.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作用如何?

A.比喻的修辞手法。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达到了寓情于景,实化愁绪的作用,将无边愁绪写得具体可感。

4.联系下文说说诗人海天愁思是什么?(此题可放在最后解决。)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1.释“惊风”“乱飐”“密雨”“斜侵”

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客观事物已被诗人投入了情感,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句。

2.诗中的“风”“雨”的本体是什么?

临水芙蓉、覆墙薜荔,本有天然之态,乃密雨惊风,横加侵袭,致嫣红生翠,全失其度。风雨,喻谗人之高张,也就是谗邪的保守势力。

3.诗中的“临水芙蓉”和“覆墙薜荔”你怎样理解?

如屈原一样,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实际上是象征贤能之人。

4.“惊”“密”“乱”“斜”写出了谗邪的保守势力怎样的特点?

凶猛、残酷。他们对贤能之士的无情打击,是作者愁思之一。

5.此联所写景物与下联所写景物,在角度上有何不同?

此处为近景,故着意铺陈,用了赋的手法,渲染谗邪小人对贤能之人的残酷迫害。颈联是远景。

6.总结此联:

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1.此联写远景,因近景而起,我处已是惊风密雨,友人之处又如何呢?

2.此联写景也有层次,请同学们说说看,是从哪两上层次来写的?

一高一低,一仰一俯,错落有致。

3.如何理解“江流曲似九回肠”?

诗人融情入景,将内心对友人挂念、担忧之百结愁肠融入千折百回的江流之中,江流之曲亦是愁情之百结。

4.此联上下句在逻辑上具有怎样的联系?

因果关系,之所以愁肠百转,直接原因是“岭树重遮千里目”所致。故而,属于流水对。

5.诗人要想与友人互通讯息,大家看看有什么障碍?

“岭遮”“江曲”,音信难通。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1.教师讲解“沉郁顿挫”之“顿挫”。

“共来百粤文身地”用颔联解读,已是残酷打击,着一“犹是”,将同贬边地又不得互通讯息的愁绪写得愈进一层,此谓沉郁顿挫。此可谓愁思之二也。

三.总结。

这是柳宗元寄给难友的抒情诗。首联写登楼纵目,映入眼帘的是莽莽大荒,海天辽阔,因而感物起兴,引起心头的茫茫“愁思”。这里点明了题意。次联写眼前的盛夏景物,感伤“芙蓉”、“薛荔”正被风雨摧残。“芙蓉”、“薛荔”,象征品格的芳洁,与上联“愁思”映衬。第三联转写远望友人贬所,重树障目,江流纾曲,更加深了“愁思”。尾联从上联生发出来。意谓山长水曲,地迥天高,互访固然难以如愿,就连写封书信,也都无法送到,所以结尾也贯穿了“愁思”二字。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朋友的深切思念,一是对自己和朋友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

篇9: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及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译文:

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注释:

⑴柳州:今属广西。⑵漳州、汀洲:今属福建。⑶封州、连州:今属广东。⑷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⑸接:连接。一说,目接,看到⑹大荒:旷远的广野。⑺惊风:急风;狂风。⑻乱飐(zhǎn):吹动。⑼芙蓉:指荷花。⑽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重遮:层层遮住。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江:指柳江。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⑾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⑿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文:通“纹”,用作动词。[1]犹自:仍然是。音书:音信。滞:阻隔。

赏析: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篇10:柳宗元诗词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鉴赏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诗鉴赏

永贞革新失败后,革新派人物纷纷遭到打击迫害,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上任途中,再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为各远州司马的还有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七人,时称为八司马。元和十年春,朝廷执政大臣中有人赏识他们的才能,想起用他们,除韦执谊、凌准已死,程异已先起用外,柳宗元等五人一起被召还京。谁知宪宗怨恨未消,又由于宰相武元衡极力反对,不出一月,宪宗又把他们贬逐出京。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韩泰被贬为漳州(今福建省龙溪县一带)刺史,韩晔被贬为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一带)

刺史,陈谏被贬为封州(今广东省封川县一带)刺史,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刺史。官职虽然比司马高了,可是地区却更为僻远,这实际上是政治迫害的继续。在暮春三月的落花时节,柳宗元与他的同道刘禹锡又带着失望的心情一同离京赴任。这真是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他们一路上相互赠答了不少诗篇,在共同政治思想和生活遭遇的基础上,彼此的友谊更加深厚了。他们一直同行到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才依依不舍地分手惜别。

柳宗元到了柳州任所之后,心情郁闷,在夏季六月的一天,他登上柳州城楼,触景生情,想到朝廷的昏暗,战友的疏离,不觉愁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寄给刘禹锡等四位同道。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楼触景伤怀,是总写。

城上高楼接大荒,写城楼的形势,是写实。

柳州城外边远,城楼很高,四野杂树参天,野草丛生,人烟稀少,登城楼遥望,看到的是一片辽阔的大荒野。这句起势高远,意境阔大,情景俱包,悲凉之气,笼罩全诗,很自然地开启了下句海天愁思正茫茫。

诗人面对着辽阔的大荒野,不禁悲从中来,愁思万端。他想到自己怀着济世之志,参与政治革新,本是为了替朝廷除弊兴利,做一些对百姓有益之事,却不料 **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冉溪》)远谪永州,十年被弃,壮志未酬。好不容易得到召还,满怀希望地回到长安,以为政治理想又可实现了。谁知立足未定,又被贬逐到更僻远的柳州,离乡去京更远,使他感到孤独,对战友的思念更深。

他极目南望,一片荒野无涯之色,使他不禁愁思茫茫,如海如天了。茫茫,既是写海天的无边无际,同时,也是写愁思的无穷无尽。

中间四句,紧承上句,就登楼所见景象,由近及远托景抒怀。

前两句是近景,写夏天的风雨景象。

惊风乱飐芙蓉水,写狂风吹打荷花,乃水中景象。夏季水池里长满了娇艳美丽的荷花,可是狂风突起,肆意吹打,娇美的荷花被吹打得在水上东倒西歪,飘摇动荡。句中的惊字,说明狂风突起。

乱字承惊而来,乱飐,形象地写出了狂风肆意吹打荷花的情景。密雨斜侵薜荔墙,写暴雨打薜荔,乃陆上景象。城墙上长满了芳香的薜荔,景色美丽,不料突遭密集的雨点猛烈斜打,备受摧残。斜字承上句风字而来,因为风狂,所以雨斜。斜侵,写出了暴雨猛烈地冲打薜荔的`情景。以上两句,表面上是写夏季的急风暴雨景象,但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喻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和迫害。以自然景象暗喻人事,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文中也是经常运用的。这种曲折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含蓄蕴藉之妙。

后两名是远景,写山水景象。

岭树重遮千里目,写山。诗人登上城楼,是为了遥望远方的战友。他站在城楼上向南眺望,那山上的树木重重,遮断了他的视线,使他望不到远隔千里的战友,他不楚黯然神伤;他把视线收回,俯视着城外的柳江,柳江逶迤东去,使他不禁又产生了江流曲似九回肠的悲哀。这是写江流。用回环曲折的江流比喻诗人自己的愁肠百折,异常贴切。这句本于司马迁《报任安书》肠一日而九回句意,诗人只是稍加点化,便情韵别致。这一句既照应了开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又很自然地引发下文的慨叹。

诗的最后两句,感叹共同的不幸遭遇,直抒情怀,点明寄书寓意。

诗人与刘禹锡等四位战友,一同遭受贬逐,又共来百越文身地,天各一方。既是这样,彼此就应音书频寄,常来常往,音讯不断才是。可是,犹自音书滞一乡,音信阻隔,竟不能相互慰藉。这茫茫愁思,真不知如何排遣了。犹自二字,表现了诗人对战友们的殷切怀念之情。

这首诗托景抒怀,通过登柳州城楼所见景物的描写,曲折地谴责了当时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人士的打击和迫害,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由此而生的悲愤心情和对同贬战友们的深切怀念。

篇11:柳宗元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赏析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赏析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他们的际遇一样,息息相关,因此诗中体现出一种真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想念之苦,无法自抑。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天登楼怀友,面临满目异乡景物,不由慨叹世路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惨哀怨。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楼房”,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翻山越岭,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眺望战友们的贬所,抒情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楼房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里所见。所以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苍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如今诗人眼前的是广阔而荒芜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个的苍茫“愁思”,也就布满于广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广阔的境地和这么深广的心意,作者却好像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表达展开了庞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逼真,故写得详尽。就描写风急雨骤的现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认为衣兮,集芙蓉认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謇吾法大前修兮,非尘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标志着品格的夸姣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触。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发生联想,愁思充满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前景。由近景过渡到前景的关键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个当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老友们的境况又是怎么呢?所以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眺望,却一仰一俯,视界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弯曲,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归于“工对”的规模。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来龙去脉,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长处。

尾联早年联生发而来,除体现关心老友境况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天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堆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消息,也好不容易。这就很天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但是就这样完毕,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超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作用。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顾,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现已够痛心了,还互相阻隔,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柳宗元诗词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鉴赏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诗词评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全诗及鉴赏

《登彭城楼》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寄宇文成州,寄宇文成州陆游,寄宇文成州的意思,寄宇文成州赏析

州名诗寄道士,州名诗寄道士权德舆,州名诗寄道士的意思,州名诗寄道士赏析

秋登兰山寄张五原文及赏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