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小年为什么会差一天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你赖东东不错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南北方小年为什么会差一天(共含6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你赖东东不错嘛”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南北方小年为什么会差一天

篇1:南北方小年为什么差一天

小年是哪一天

小年夜一般也叫祭灶节,是由农历日期来定的。一般来说,北方的小年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南方的小年是农历腊月二十四。

其实,旧时官家二十三,百姓二十四,过小年是有区别的。这一天送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年三十才回家,民间百无禁忌,就可欢乐迎除夕了。

二十三送灶,二十四迎傩、打尘埃,二十五接玉皇,二十七祭春牛,二十八剪窗花,二十九迎门神,写春联。

小年夜的来历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中国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为啥南北的小年会相差一天?

据专家研究,小年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对火的崇拜,在殷商时期的“五祀”和西周的“七祀”中,“祀灶”都是重要内容。魏晋之后,作为“祀灶”对象的灶神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小年作为节日基本成型。

然而到了清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在中国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北方长期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南京比较特殊——明代朱棣篡夺皇位后,当时南京的老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心里纷纷怀念朱允炆时代的宽政,场面赛过过年。因此,在南京地区,元宵成了小年。

篇2:南北方的小年为什么相差一天

1.贴窗花

窗花因其精美的图案以及其中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而流传。在北方的小年,贴窗花是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每家每户的窗花寓意着对来年幸福生活的向往。而在南方并没有贴窗花的习俗。

2.吃饺子

北方人爱吃饺子,在小年这一天也不例外,而在南方并没有相关习俗。

3.沐浴理发

“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北方人总是会在小年前后理发沐浴,为新年做好准备;而南方人一般会在除夕前理发沐浴。

4.吃糖瓜,火烧

“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北方小年除了有饺子,糖瓜,火烧也是北方人过小年的独特习俗,在南方是没有的哦。

南方与北方共有的习俗

掸尘

南北方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通过上面南方北方小年的习俗差异,可以看出北方小年更加隆重热闹,南方人小年习俗非常少,甚至很多南方地区都不过小年。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达以及交通的便利,南方人在北方过小年,北方人在南方过小年,已经非常普遍,逐渐的,南方和北方小年习俗差别非常小了。

篇3:北方小年个南方小年为什么会差一天

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为什么差一天

小年的日子不是固定的,南北相差一天,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那么,小年到底是哪天呢?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最悠久的。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南北小年不同日,跟我国古时“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有关。古时过小年曾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过小年。这一说法的形成有何典故已不得而知,但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等级观念比较强,因此过小年也分不同的身份地位及职业。

由于中国北方在更长时间里是国家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南方地区水系发达,沿湖居民和水上船家较多,他们的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当然北方的船家并不遵循“船五”的习俗。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主要是中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而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地区则要多一些。

另外,海南的小年则在农历十五元宵节。山东有些地方又是在六月初一过的小年,安徽北部和南京地区把过小年和过元宵合在一块,特别热闹;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

小年的习俗

1.吃年糕

在南方,小年这一天做年糕是很多地方的传统。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2.吃“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3.祭灶吃糖瓜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祭灶”无疑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仪式,更有“糖瓜粘”的说法,意味着以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这个习惯源自流传已久的祭灶仪式。在民间,百姓一直认为每家每户都有上天派下来的“灶王爷”,负责监督一年中做过的好事和坏事,直到农历二十三这一天,需返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祭灶便是送灶王爷上天的仪式。

4.贴灶神画像

祭灶,其实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

5.剪窗花

小年的民俗活动多种多样,多是为了过大年做准备,剪贴窗花也是其中一项。据介绍,窗花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花样繁多,样子讨喜。

6.做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7.大扫除

“尘”与“陈”谐音,故而扫尘旨在除旧迎新,拔除不祥。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擦洗桌椅、冲洗地面……各家各户都要不留死角地彻底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同时小年的这一天,也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8.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9.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10.放鞭炮

过小年时,还有放鞭炮的习俗,因为这是年前的第一炮,很重要。中国人过节都喜欢热热闹闹的,鞭炮的声响,可以渲染过节气氛,但是由于空气污染等因素,近年很多城市都是不让小年卖鞭炮、放鞭炮了。其实最重要的只要人团圆,家就热闹了,节日的气氛也就有了。

11.写春联

“二十四,写大字”也是过小年的一种习俗。“写大字”就是要写春联,比如贴在大门上的,会是类似“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类的句子,表现美好愿望。

12.吃饺子

北方地区在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13.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

小年为什么要贴春联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

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

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小年为什么吃水饺

多数北方地区的腊月二十三,人们称为“小年”,意味着一年的结束。而南方一般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小年为什么吃水饺?首先要说说饺子的由来。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小年为什么吃水饺?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隆重程度跟春节相似,北方人在小年这一天,饭桌上一定会出现主食饺子。不知道的人会以为这是对小年节日敬重的表现之一,事实上这也和灶神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因为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吃饺子就是为了给灶王爷送行,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篇4:南北小年为什么差一天呢

南北小年为什么差一天呢?

南北方的小年之所以会相差一天,是因为清朝中后期的帝王家为了节省开支,将祭天大典与小年拜灶神这两件事情并在腊月二十三进行。北方地区的百姓受此影响便也跟着将小年提前至腊月二十三,而南方地区则始终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习惯。对过小年的日期,古代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意思就是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晋代名人周处写过一部《风土记》,记录了不少地方习俗与风土人情,其中提到:“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有说法称,传统上的小年是在腊月二十四,因清朝中后期帝王家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拜灶王爷,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北方地区逐渐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地区则多半把腊月二十四定为小年。

南方小年习俗

1、掸尘

在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扫房擦窗,清洗衣物,进行一个彻底的大扫除,这一活动南北方都有,南方叫掸尘,北方叫扫房。

2、祭灶神

民间传说小年的时候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因此人们在小年的晚上会送灶神,并在灶王像前供奉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后三样是给灶王爷的坐骑准备的。

3、吃米饼

小年的时候广西武宣、桂平等地区有做米饼的习俗。用糯米粉、花生、芝麻、白糖制成,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4、吃年糕

小年这一天做年糕是南方很多地区的传统。年糕又称“年年糕”,有“年年高”的寓意。

北方小年习俗

1、扫尘:“尘”与“陈”谐音,故而扫尘旨在除旧迎新,拔除不祥。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擦洗桌椅、冲洗地面……各家各户都要不留死角地彻底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2、贴窗花: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鸳鸯戏水等等。

3、沐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4、赶乱婚: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

5、祭灶王: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6、吃糖瓜、饴糖、麻糖: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7、吃饺子:北方的每个节日几乎都会有饺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

8、吃火烧:祭灶这天除了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篇5: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为什么差一天

一、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为什么差一天

南北小年不同日,跟我国古时“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有关。古时过小年曾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过小年。这一说法的形成有何典故已不得而知,但推测应为我国古代社会,人们的等级观念比较强,因此过小年也分不同的身份地位及职业的原因。

由于中国北方在更长时间里是国家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南方地区水系发达,沿湖居民和水上船家较多,他们的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当然北方的船家并不遵循“船五”的习俗,他们多还是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主要是中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而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地区则要多一些。

二、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的区别

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四,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三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在中国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而南京地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这是因为在明代朱棣篡夺皇位后,实行了暴政。当时的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心里纷纷怀念朱允炆时代的宽政,场面赛过过年。因此在南京地区,元宵成了小年。西南云贵川地区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区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

三、南北方小年有什么习俗

1、吃火烧

在北方,小年这天要祭灶,除了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旧时每到这一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都非常兴隆。

南方小年没有吃火烧的习俗。

2、吃糖瓜、饴糖、麻糖

在北方,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是为给灶王爷嘴上抹的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在小年必吃的零食。在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南方小年没有吃糖瓜、饴糖、麻糖的习俗。

3、贴窗花

剪贴窗花是北方盛行的民俗活动。窗花图案一般有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鸳鸯戏水等等。贴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

南方小年通常没有贴窗花的习俗。

4、吃饺子

北方的每个节日几乎都会有饺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南方小年通常没有吃饺子的习俗。

5、沐浴理发

北方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南方小年没有沐浴理发的习俗,南方是除夕前沐浴理发。

6、赶乱婚

在北方,过了腊月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因此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南方小年没有赶乱婚的习俗。

7、祭灶王

这是南方与北方共有的小年习俗。民间传说,每到小年,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让他的嘴“甜”一些,不要在玉帝那里讲坏话。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8、掸尘

这也是南方与北方共有的小年习俗。在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进行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据《拾遗记》记载,此习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是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因“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篇6:南北方的小年为什么相差一天_南北方的小年有什么区别

小年是民间祭灶神的日子,小年的日子不是固定的,南北相差一天,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那么,小年到底是哪天呢?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最悠久的。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南北小年不同日,跟我国古时“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有关。古时过小年曾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过小年。这一说法的形成有何典故已不得而知,但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等级观念比较强,因此过小年也分不同的身份地位及职业。

由于中国北方在更长时间里是国家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南方地区水系发达,沿湖居民和水上船家较多,他们的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当然北方的船家并不遵循“船五”的习俗。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主要是中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而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地区则要多一些。

另外,海南的小年则在农历十五元宵节。山东有些地方又是在六月初一过的小年,安徽北部和南京地区把过小年和过元宵合在一块,特别热闹;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

<<<返回目录

南北方的小年有什么区别

1.贴窗花

窗花因其精美的图案以及其中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而流传。在北方的小年,贴窗花是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每家每户的窗花寓意着对来年幸福生活的向往。而在南方并没有贴窗花的习俗。

2.吃饺子

北方人爱吃饺子,在小年这一天也不例外,而在南方并没有相关习俗。

3.沐浴理发

“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北方人总是会在小年前后理发沐浴,为新年做好准备;而南方人一般会在除夕前理发沐浴。

4.吃糖瓜,火烧

“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北方小年除了有饺子,糖瓜,火烧也是北方人过小年的独特习俗,在南方是没有的哦。

<<<返回目录

南方与北方小年共有的习俗

掸尘

南北方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通过上面南方北方小年的习俗差异,可以看出北方小年更加隆重热闹,南方人小年习俗非常少,甚至很多南方地区都不过小年。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达以及交通的便利,南方人在北方过小年,北方人在南方过小年,已经非常普遍,逐渐的,南方和北方小年习俗差别非常小了。

<<<返回目录

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为什么差一天

小年是哪一天,南北方的小年不在同一天?

会不会有一天

小年随感

小年文案

小年祝福语

小年故事

小年 文案

小年问候语

有一天,你会舍得离开的

南北方小年为什么会差一天(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南北方小年为什么会差一天,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