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江雪》与范宽《雪景寒林图》的比较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markm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宗元《江雪》与范宽《雪景寒林图》的比较(共含7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arkm”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柳宗元《江雪》与范宽《雪景寒林图》的比较

篇1:柳宗元《江雪》与范宽《雪景寒林图》的比较

柳宗元《江雪》与范宽《雪景寒林图》的比较

通过对比柳宗元的《江雪》诗与范宽的山水画《雪景寒林图》得出诗画具有的同一性。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诗、画两种艺术相提并论在中国古代由来已久。晋代陆机云:“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①唐代张彦远坚持陆机的观点且云:“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形;赋颂所以咏其美,不能备其像;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②二人都是从诗画异质的角度论诗画关系。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在《为画人谢赐表》中有言:“乃无声之箴颂,亦何贱于丹青”,将丹青之作喻为“无声之箴颂”,已注意到诗画的共性,但王维的观点并没有引起唐人的普遍重视。宋代以降,伴随着山水、花鸟画创作高潮的到来,对诗画的关系的重新认识成为艺术家关注的热点。晁补之言:“诗传画外意,贵在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黄庭坚言:“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作无声诗。”(《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张舜民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明朱存理《铁网珊瑚》引)。特别是大文豪苏轼“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高论更是把书画的关系形容的如同一体。诗与画似成了两种可以互名的艺术。

那么诗与画如此关系密切,它们之间的同一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以同样题材的诗与画的作品柳宗元的《江雪》和范宽的《雪景寒林》来比较,除了题材的相同之外,其中更有很多相通之处的。

先来对两个作品进行赏析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所有山川,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道路,都没有人的踪迹。一只孤舟,一位老人,独自垂钓。不用细细品味,一幅清旷寂寥的山水画就呈现在读者眼前。

再看范宽的《雪景寒林图》画面绘群峰屏立,山势高峻,有冒雪出云之势。高山之麓,溪水之滨,以粗笔浓墨绘出古木密林,枯枝老干苍劲挺拔。山坳间村居房屋,隐约可见一人张门而望,仿佛在观赏萧寺雪景。气势磅礴,境界深远,动人心魄,生动地描绘出秦地雪后的如诗景象。

如果再细细品读这两个作品,我们就能体会到诗与画之间的微妙联系。

一、中国诗与画中的形象都具有典型性

先看两位作者是如何表现雪景的?中国古体诗字数很少,凡用字都凝练精粹,柳宗元这首诗只是用简洁明了的数个形象就概括出了万里江山的银装素裹。所用的形象,“千山”“鸟”“万径”“人”“孤舟”“蓑笠翁”都极具代表性。这简直如同山水画中形象,看《雪景寒林》,“群峰”“深谷”“寒柯”“萧寺”“板桥”“寒泉”所有的形象也具有典型性。从中可以体会到古代诗人画家的高明之处。诗人写景,并不事无巨细的一一刻画,画家画画,也不照搬自然。作品中的形象都是高度艺术化的结晶。仔细体会诗中的“蓑笠翁”这一形象,完全有可能有壮年独钓,但冬季是年岁之末,而老人乃人生暮年,蓑笠翁独钓,才能把这荒凉冷落的景象写的让读者感同身受。再看《雪景寒林图》中的一片寒林,柯枝掩映,寒气逼人,树法是范宽经典的丁香枝。中国诗人在表达诗意的时候会经常运用同一种元素,例如,李白就经常会在他的诗里面写到“月”和“酒”,而杜甫一样也经常写到“月”与“酒”只不过两人描绘这形象时的感受不同罢了。中国画家在画某种形象时,会把自然的物象进行加工,成为一种独特的相似于自然又有别于自然的形象,不像西画是据实描绘,这种中国画独有的程式化造型,和诗里面的典型用词一样,都能说明中国诗画在运用创作元素时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这些典型的程式化造型和词语又经过历史的积淀最终具有了中国文化的内涵,这也是中国诗画为何能够相互交融的重要原因。

二、表达意境时手法的相似性

先看《江雪》,诗展示出来的最表层的美,是视觉上雪景的构图。“雪”无疑是诗人要写的'重要内容。如何写好雪?是此诗写景的关键。诗人颇具匠心,他以画家的眼光、作画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景物间的存在对应关系:大与小,虚与实,背景与中心。然后,构成了一幅为后人叫绝的雪景画面――寒江钓雪。前两句是画面的背景,是写“大”景和“虚”景。 “ “鸟飞绝”、“人踪灭”是从大雪后的效果,启发读者去想象雪之大。后两句是画面的中心是写“小”景和“实”景。因潇水在严冬不结冰的,才有了披蓑戴笠的渔翁垂钓寒江的这幅画面中心。孤独的渔翁与大雪背景形成对照,因为有渔翁,雪的背景被反衬得更加辽阔、深远。因为有漫天雪景的映衬,渔翁也越发显得生动而有内涵。作者正确处理了各景物的关系,是此诗具有画意的重要原因。所以有人说,艺术是一种关系的表现。更称奇的是诗为写雪,但又不直接写雪,前三句无一“雪”字,但写出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境界,具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韵味。再看《雪景寒林图》布局严整有序,以云涌群峦为主体。全图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涧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山、林、水、云、雾构图绝妙。与《江雪》诗相媲美的就是,画雪景而不用白色渲染,而用中国画的“留白”留出坡石、山顶的空白,巧妙地烘托出渺然雪意,使雪景虚实有致,圆融化一,富有诗意。这两件作品中的“雪”都是以实写虚,虚实相生,意境空灵深邃。

除了虚实对比的处理方法外,从诗中也能感受到绘画的色彩感。绘画讲“炎绯寒碧,暖日凉星”③诗也一样能感受到色彩的冷暖。品读《江雪》自然能使人联想出一片银色世界,在白色主调中,展现出一幅雪景山水画。④

三、对事物观照方式的相通性

中国画的观察方式不同于西画,表面上看是一种“移步换景”式的散点透视的观察方式。在画面中体现为“山形步步移也”⑤,景物具有一种连贯性。从山前窥山后,自山下仰山颠,可以把方圆百里纳入笔底,而不受真实景物的约束。诗中的景象也能体现出这样的观照方式。《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如何能同时看见千山万径,只有不断的行走,甚至于需要坐在飞机上俯视前行才能看得见诗中的景象。再看《雪景寒林图》观者的视点显然是变化的。中国画的“三远”透视法几乎都在此画中体现出来了。绘画因为物象需要在平面中展现的限制,为达到空间的辽远,就会省略许多东西,以“虚”代实,例如本身也许在自然景观中看到的山脚就完全虚化了。但是恰恰是这样的省略恰能把空间敢表现的更加神秘。又诗有“孤帆远影碧空尽”“江流天地外”之句,这又需何等的眼光才能看的如此深远。所以说,无论诗还是画,对事物的关照绝不是“眼见为实”而是“神思”。中国人对于事物的观照是一种超脱肉体的精神上的洞悉。不光以眼,更加以心。因而看的全面看的彻底。诗说“横看成领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岂是简单的诗句,真可说是绘画观察方法的总结。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专心致志的思考,思绪连接古今,心为所动,情为所感,自是动人心弦,于是,感觉上自己仿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不同风光。所以,这种用心观照的结果是使得自然物象具有了人的情感。诗人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画家郭熙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⑥因而,这种区别于西方主客对立的精神上物我合一的观照方式使得中国的诗画具有了更深的耐人寻味的意蕴。

四、诗画作品都是创作主体人格的反映

再来分析《江雪》,诗人为什么先要描述这样一幅荒寒寂寥的场景呢,目的就是为烘托老翁独钓寒江的孤独。人们不免会问到,柳宗元仅仅此诗仅仅只是一个景象的描述么?渔翁独钓寒江的意义在哪呢?应该是一种启迪:修炼成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是一次意志的磨练。实现某一目标要承受常人承受不了的压力,品尝常人不愿品尝的孤独。就象独钓寒江的渔翁一样,尽管是冰天雪地,寒气逼人,却能淡然处之、静定自若。又或者可以理解,渔翁正是诗人的真实写照。。独钓寒江,应是诗人遭贬后心态的艺术的幻化。令人生寒的漫天雪景,实际上是政治上的重压形势的变形写法。因大雪严寒的威力而出现的“鸟飞绝”、“人踪灭”的自然现象,正是当时顽固派对永贞革新力量的打击和严惩而造成的畏惧的社会心理的形象描绘。然而,诗中孤独的渔翁又是高傲的,就象诗人没有屈服于永贞失败一样,渔翁藐视着冰天雪地带来的严寒和寂寞。尽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妥协和退让,而是执着地守着一叶孤舟,垂钓寒江。再看诗的取景,采用的是俯瞰角度、居高临下式描写,其中同样透露出作者的一股不屈的傲气。由此可见,《江雪》诗不是一首简单的诗,而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一个深刻的哲理品味,一次诗人自我的内心的袒露,一种人格的闪光。特别是诗人那种在逆境中的倔强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个性,几乎成为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家园。诗如其人,诗如其心。同样也是“画如其人”。再看《雪景寒林图》,整幅画气势磅礴,苍润浑厚,虽是冬日雪景,但生机勃发,格调沉着典雅。真恰如范宽高原宽厚的人格境界。图中近乎纯客观的自然描写中,既传达出整体自然与人生牧歌式的亲切关系,又刻画出两者之间的悬殊对比:人如蜉蝣,渺如沙粒,生命如飘忽一瞬,是如此的短暂,然而山是宏伟的、永恒的。人在山水之中,山水承载人的理想、精神,在宇宙空间中相激荡、相和谐。《雪景寒林图》呈现出来的何尝不是范宽的道家思想和人生追求?所以在这点上,诗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都是创作主体人格、精神的反映。所以就以梅兰竹菊象征君子,赋予这种象征意义的无非就是画家或诗人了。因而,中国的诗人或者画家,不但有创作的技巧要求,还必须有高尚的人格要求。诗品,画品,都受人品的影响,这也是诗画的一个共通之处。

当代许多的中国画家受西方的文艺理论的影响,强调诗画的差异性,认为画家不必非要有诗学的修养,并且,对于诗歌艺术,特别是古体诗歌的摒弃,使对于传统中国画的理解缺乏对照,孤立的继承传统绘画艺术,将会使继承之路越走越狭隘。确实,诗与画存在着差异,但正是在差异中寻求同一性,才能更好的理解各自的艺术本质,也才能更有助于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篇2:江雪·柳宗元

江雪·柳宗元

【原文】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解】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 舟:小船。

8. 蓑笠(suō lì):(蓑笠和斗笠 “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韵译】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评析】

《江雪》这首诗大约作于谪居永州时期。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往日沸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鸟不飞,人不行。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这幅背景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此时此刻,他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候的气候和景物,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沈德潜评论说“清峭已绝”。顾璘则说“绝唱,雪景如在目前”。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这首诗的境界创造来说的。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晚于柳宗元的郑谷曾作《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是诗亦写江雪中的渔翁,但造语平常,更乏境界,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与鲜明的个性熔铸进去,所以苏轼批评他是“村学中语”,而称赞柳宗元末尾两句,说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苏轼所谓“人性”,即指诗人的情感熔铸。“人性有隔”的对立面便是“人性无隔”,做到“人性无隔”,亦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我们知道,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不届的精神状态。他的“永州八记”,专写穷山僻壤之景,借题立意,寄托遥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极为孤苦寂寞的心情。他的.兀傲脱俗的个性也得以充分展现。这首诗中的渔翁形象,身处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无人烟之境而处之泰然。其风标,其气骨,其守贞不渝的心态,不是很令人钦慕吗?和柳宗元约略同时的诗人张志和作《渔歌子》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氏造境选择春暖花开之际,画面美而幽,流露了“烟波钓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闲适自在之情。柳宗元与张志和不同,他本是个坚持正义的政治家,立脚于充满矛盾斗争的土壤之上,所以。.他遣境专取深冬寒凉之际,人的心情也不是只有纵情山水的一面,他还写出了严正清苦,凛然不可犯的一面,个性尤为突出。

最后,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诗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苍茫天宇,皑皑大地,其悠远的景界非常吸引人。 此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赏析】

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小诗,它字浅句顺,让人过目成诵,经久不忘。如果一个人只能背诵三首古诗,《江雪》十有八九是其中之一。当我们陶醉于它的凝练的时候,不禁会思考它到底表达了什么?

一首诗的内涵能有多大?《江雪》似乎提供了一个典范。西方中世纪释读《圣经》,曾有“四义释读法”,主张分字义的、寓意的、规训义的、灵义的四个层次理解《圣经》。我们也不妨从多层意义上来欣赏这首小诗。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首先从最浅显的字面上看,《江雪》提供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寒江独钓图”。前两句是天寒地冻的大背景:千山叠嶂,白雪皑皑,万径盘曲,冰封凄凄,天空中没有一只飞鸟,路面上没有一个行人。后两句是小焦点:在这大背景中有条江,江面上有一小渔船,渔船上有一穿蓑戴笠的老渔翁,老渔翁手持一根钓竿,独自垂钓。描绘极有层次,很多的国画常常取材于此。宏阔的天地和微小的渔翁形成鲜明对照,而整幅画面给人直观感受是“冷”和“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马上会想到诗人恐怕不单单是为了画一幅毫无意义的图画吧?这苦寒静寂的图画背后,是怎样一付情怀呢?自永贞革新失败以来,诗人屡遭打击迫害,被贬谪到荒凉的永州,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志同道合的朋友天各一方,生活上又陷入失朋少伴的孤独之中。这陷入幽静寒冷的境地之中,在千山万径的人世间也没有同伴的孤苦老渔翁,不正是此时诗人的自况么?

然而,用诗人的政治、人生遭际作比附,虽然可以一一应验,却不能中止我们对诗意的领会。从更深一层看,这首诗则反映了诗人的在此厄运中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虽深陷绝境而不悔其执着之心,虽历冰雪而不改其高洁之志。有论者以为在这样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凛然不可侵犯。这个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不过,精神写照说,还算不得最高层次的理解。因为这样的精神,必得在如此的环境中才能展现出来,诗境真正的高超之处却在于超越这个苦寒的世界,而达到精神的沉寂。这便是禅的境界。诗人深受佛禅思想浸染,必然深悟“色即是空”的佛理,千山也好,飞鸟也好,万径也好,人踪也好,江面、小船、钓钩、老翁,不过都是空无,唯一存在的是渔翁的超脱。所钓非鱼,乃禅也。

这样我们就可以不同层次上体会这首小诗的美,层次虽有深浅之分,然而每一层面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美。言有尽意无穷,这也许是《江雪》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已,以二十字而占据中国文学史重要一席的原因吧。

篇3:柳宗元江雪

柳宗元江雪

江雪

诗人:柳宗元 朝代: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江雪古诗赏析

【注释】

①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②绝:一只也没有了。

③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④径:小路。

⑤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⑥蓑笠(suō lì):蓑衣,斗笠。

【译文】

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和压抑。这首诗就是他借助歌咏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诗中客观境界的.幽僻更能体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全诗用简单而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寒江雪钓图: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在江雪中垂钓。广阔寂寥的背景空间,更加突出了独钓的孤舟。诗人淡墨轻描,渲染出一个洁静绝美的世界。

篇4:柳宗元《江雪》浅析

柳宗元《江雪》浅析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

中国古代文论历来重视创作心态问题,创作心态的正面价值取向,就是养成审美心胸。无论是把文学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还是把文学当做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高尚事业,都容不得庸鄙卑污而虚情假意的创作心态。文学作为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方式,文学创作的良好心态理所当然的具有审美属性,这样的创作心态,就称为文学创作的审美心胸。审美心胸是文学家们独特的审美方式,一旦养成,其感知系统、精神素质都会发生质的飞跃,即可以用空明澄澈的眼界和心境关照宇宙、人生。借此不妨用“涤除玄鉴”、“心斋”、“坐忘”、“澄怀味象”、“林泉之心”来浅析柳宗元《江雪》。

“涤除玄鉴”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老子曰:“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老子》第十章)?”这一思想被一些古代文论家总结为:保持内心的宁静或虚静,以此标榜为绝佳的创作心态或审美心胸。叶朗释义:“涤除”,就是洗涤尘垢,“涤除玄鉴”也就是洗去心中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保持内心的虚静,从而使头脑变得如同镜子一样纯净清明。若是修养心性而“致虚”、“守静”的功夫达到极致,那么久回复到本心了,在这样的心境下观察万物的生长发育,就可以发现宇宙万物的变化及其本原,其实芸芸众生周而复始,到头来都要归返各自的根源。

庄子忠实地继承老子创立的道家哲学,同时把他扩展改进得更加接近人生,使之更突出审美精神,“心斋”、“坐忘”就是这样的哲学美学思想的体现。庄子认为“心斋”是指超越一般的耳目感知与心验思考的精神状态——虚静的心境,即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庄子描述了“坐忘”的境界: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离形”、“堕肢体”是从生理欲望中解脱;“去知”、“黜聪明”,是从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的心智活动中解脱出来。要之,庄子提出“心斋”、“坐忘”的境界是一种非功利、无利害的心境,把这样的心境引入审美领域即可获得“至美至乐”审美心胸。庄子较之老子思想更具有美学韵味,其中最具美学价值的是庄子关于主体必须超脱利害得失的考虑,其特质是虚静,所以说“心斋”、“坐忘”是一种怀持虚静的审美心胸。叶朗先生认为:“老子的‘涤除玄鉴’命题可以看作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理论的发端。而庄子‘心斋’、‘坐忘’的命题则可看作是审美心胸的真正发现。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可以说就是由庄子建立起来的。”这一评论是很中肯的。

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可谓是老、庄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文中提出了“澄怀味象”的文艺美学命题。““澄怀”意思就是“洗心养身”即指虚静的心境,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涤除玄鉴”和庄子所说的“心斋”、“坐忘”。宗炳认为“,外天下”、“外物”、“外生”的虚静空明的心境是实现审美观照的必要条件,只有“澄怀”才能“味象”,才能实现对于宇宙本体和生命之道的观照,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对山水景物的审美观照,艺术家必须要有一个清静玄远的审美心胸,这样才能从自然本身得到审美的享受。只有凭借这样的审美心胸,才可能“味象”、“观道”,并获得“怡身”、“畅神”的审美愉悦。可见,“澄怀味象”的命题与老庄的审美心胸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北宋时期的山水画论中,最能体现审美心胸的理论就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此命题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只有直接的审美观照,才能发现自然山水之美。这个命题是与宗炳的“澄怀味象”的命题一脉相承的。同时“林泉之心”这种审美心胸隐含着佛家禅宗思想的淡泊、虚静的心境。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虽只有短短的四句,但这首五言绝句,以其独特的艺术,用诗的`语言画成了一幅壮美的“寒江独钓图”。

首起二句的“千山”、“万径”形容范围广。鸟绝迹,人绝踪,这里描述的是“奇景”,在这样的寒雪中,竟然有人在江边独钓。这钓叟称得上是“奇人”。幽静的自然环境和傲雪独钓的渔翁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图画,给人宁静致远的享受,超脱出了世俗功利的束缚与禁锢,始终保持着对自然山水“静观”的审美心胸,才使其具备了不同于西方风景画的哲学基础、美学含蕴和精神内质,具备了“远”的氛围,从而成为“最有心灵价值的艺术”;

《江雪》的深层意蕴,寄托了一种傲然独立,清竣高洁的人格理想。诗人曾参与过政治革新,但改革失败后,受到排斥,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孤独,便通过环境描写反映出来。当时的政治环境就象诗中所说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样,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但诗人不屈服于压力,依然故我,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寒江中那位孤独寂寞,又抗寒傲雪,毅然垂钓的渔翁,正是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孤独而又不屈的精神面貌的曲折写照。寒江独钓的画面和深刻的含义使全诗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意美。由此可见,《江雪》诗不是一首简单的诗,而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一个深刻的哲理品味,一次诗人自我的内心的袒露,一种人格的闪光,情境并茂。特别是诗人那种在逆境中的倔强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个性,几乎成为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家园。

同时这首诗具有一定的禅理,透过诗的表层深入诗中,就可以发现,禅趣深藏在诗中。有人认为,《江雪》“呈现一种不可言喻的禅说”。此诗创造了一个寂静空无的境界。诗中所写的阔大的境界,完全是一个一尘不染、一声不响的空无世界,除雪之外,千山之中听不到一只鸟的啼叫,万径之上见不到一个人的踪影,寂静空无到了极点,读者在此诗中可充分感受净化了的静远、空旷、明净和空灵,忘却俗世里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境地,享受着禅意带来的愉悦。

篇5:柳宗元 江雪 赏析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篇6:江雪 唐 柳宗元

江雪 唐 柳宗元

诗人柳宗元借助独钓的蓑笠翁形象,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又因为这是诗人柳宗元被贬永州所作的诗,所以也带着一种郁闷的心情。全诗如下: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解】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 舟:小船。

8. 蓑笠(suō lì):(蓑笠和斗笠 “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韵译】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网友热议】

网上多数在讨论《江雪》一诗是否是“藏头诗”。将《江雪》四句诗的头一个字裁取相连可组成“千万孤独”,苦闷悄然而出,越看越沉重。正好表现了诗人的峻洁心境。但《江雪》并非藏头诗,而是嵌字诗。

【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赏析】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山水诗,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被誉为唐人五言绝句最佳者。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绝:绝迹。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千山:虚指所有的山。万径:虚指所有的路。这两行的意思是: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都没有人的踪影。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孤零零。舟:小船。蓑:蓑衣。笠:斗笠。这两行的意思是:(在)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

写雪景而前三句不见“雪”字,纯用空中烘托之笔、一片空灵。待结句出“雪”而回视前三句,便知“千山”、“万径”、渔翁,已全覆盖于深雪之中,而那雪还在纷纷扬扬,飞洒不休。要不然,“千山”何故“鸟飞绝”?“万径”何故“人踪灭”?“孤舟”渔翁,又何故披“蓑”戴“笠”?

用“千山”、“万径”反衬“寒江”、“孤舟”,用“鸟飞绝”、“人踪灭”反衬“蓑笠翁”寒江“独钓”,从而在广阔、寂寥、清冷的画面上突出了“孤舟”“独钓”的“蓑笠翁”形象。

篇7:柳宗元江雪古诗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江雪 柳宗元书法

古诗江雪柳宗元

柳宗元《江雪》翻译赏析

江雪 柳宗元古诗赏析

柳宗元诗《江雪》意境赏析

柳宗元 江雪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江雪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柳宗元

柳宗元《江雪》的全诗翻译赏析

柳宗元《江雪》与范宽《雪景寒林图》的比较(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柳宗元《江雪》与范宽《雪景寒林图》的比较,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