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斑知全豹?一沙见世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eeyujinnn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斑知全豹?一沙见世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共含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eeyujinn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斑知全豹?一沙见世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篇1:一斑知全豹 一沙见世界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一斑知全豹 一沙见世界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符号解读

一斑知全豹 一沙见世界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符号解读

浙江慈溪中学 黄宏武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早期短篇小说中的优秀之作,作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让受重伤的他在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时军国主义教育的种种痕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罪恶本质。小说发生的场景是一所文科中学。作品向我们描述的学校环境布置有德国画家费尔巴哈的绘画作品《美狄亚》,古希腊雕塑《挑刺的少年》的照片,古希腊雅典娜女神庙庙柱中楣的石膏复制品,希腊重甲胄武士雕像,赫耳墨斯圆柱复制品,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的脸像,恺撤、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复制品,还有老弗里茨像、人种脸谱像、尼采像、多哥的风景画等。作者之所以要反复描写这些环境布置,并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这是一所文科中学、是“我”的母校,而是另有深意。

这些环境布置,相当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所说的一个个符号,在索绪尔看来,符号是一个具有一定意义的客观对象。①那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这些符号具有怎样的意义呢?我们先按小说中出现的顺序,对四个单体符号分别作些解释。

费尔巴哈的《美狄亚》。美狄亚是希腊神话中美丽的女魔法师,她帮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并嫁给他:后因伊阿宋移情别恋,她亲手杀死自己的两个儿子并设计杀死了伊阿宋的新欢。之后,伊阿宋自刎于宫殿门前。而美狄亚驾驶用魔法召唤出来的魔龙回到自己原来的故乡,取得了父亲对于自己曾经与伊阿宋逃出富之事的谅解,并用魔法帮助父亲夺回了王位。她被称为“复仇女神”。“两扇门之间挂着费尔巴哈的《美狄亚》”,“《美狄亚》挂在一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意在告诉学生:一战结束,德国被迫无条件投降,签和约,付赔款,弄得兵困马乏,民不聊生;经过几年挣扎后,逐渐恢复元气,首先想做的就是借报当年一箭之仇之名兴兵挞伐,不择手段替国雪耻。《美狄亚》虽是著名画家的艺术作品,但在此起到的象征意义却是复仇,从学生一进中学就激发起他们的复仇情绪。

《挑刺的少年》。《挑刺的少年》是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的古希腊雕塑,刻画的是一个少年坐着挑脚刺的细节,早先被称作“忠诚的男孩”,源自人们为增加雕像的现实意义和英雄主义色彩而编造的一个故事:“忠诚的牧羊少年担当起了送信者的重任。他将消息送到罗马元老院后,才安顿下来,将脚掌上那根折磨了他一路的刺挑出。后来罗马元老院为了表彰他的忠心,命人制作了这尊铜雕。”“《挑刺的少年》放在二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是在告诉学生,德国公民必须忠诚,国家和元首的利益远重于个人利益,这是法西斯灌输崇尚武力、坚韧勇敢的军人品格的表现。

雅典娜女神庙庙柱中楣。雅典娜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与工艺女神,宙斯生下雅典娜时,她便手持神盾、全身武器披挂,所以雅典娜同样是战争的女神,被称为女战神,执掌正义的战争,因为雅典娜在特洛伊战争中的活跃表现,使她战神的名声甚至超过了阿瑞斯。“雅典娜女神庙庙柱中楣已经成为了世代相传的、美好而又古老的学校摆设”,暗示了学校教育中对军国主义的崇尚:在二战前及二战中,德国、日本、意大利这些法西斯国家都用这种思想灌输青年学生,实行学校常规军事化,以备随时抽调学生上前线作战,甚至如文本中的“我”一样被拉去当炮灰。

多哥的风景画。文中多哥的风景画“色彩鲜艳”,“十分逼真”,画上有“大串香蕉”,“左边一串”,“右边一串”,1884年曾沦为德国殖民地的多哥物产很丰富。(本网网 )“多哥的彩色画”挂在学校中,意味着希特勒企图恢复德国的殖民地,而对学生进行殖民主义宣传,是德国法西斯殖民主义在学校里渗透的标志。这种教育后来影响到了日本,据说亚洲最好的苹果原产自我国山东烟台和陕西白水,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教师拿着我们的苹果跟学生们说:“想吃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苹果!想吃就去中国,占领了中国,我们就能放开吃这样的苹果!”这就是臭名昭彰的军国主义教育!借口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唆使青年参战。

索绪尔认为,符号的价值就是符号在系统中与其他符号的关系,以一个符号与另一个符号的'关系来分析意义,比一个符号同一个外部现实的关系来分析意义更恰当、更合理。根据这个符号学理论,下面我们把《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几组符号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大选帝侯、希特勒画像、老弗里茨像和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大选帝侯特指1640-1688年在位的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他于1685年在费尔贝林战役中率勃兰登堡一普鲁士军队击败了屡次干涉北德意志事务的瑞典军队,收复西波美拉尼亚,被尊称为大选帝侯。老弗里茨即腓特烈大帝,面对强敌奥地利,两次发动西里西亚战争,彻底动摇了奥地利对普鲁士的威胁,并获取了大量的财富和丰富的矿藏,从而获得了“腓特烈大帝”的美名,普鲁士正式崛起成为欧洲强国。这不仅是在军事上,同样也包括了经济和文化,为普鲁士日后统一德意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开创了一个历史的新 篇章。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都是古罗马帝国雄才大略的君主,把希特勒画像与大选帝侯、老弗里茨画像,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放在一起,再联系文科中学名字都规定只能叫“腓特烈大帝中学”、“阿尔贝图斯中学”和“阿道夫・希特勒中学”,意蕴不言而喻:首先是反映出德意志民族的英雄情结;其次意味着纳粹法西斯所谓的第三帝国有承袭先人宏愿、也要建一番宏图霸业的野心,揭露了一战以后以及二战期间德国的霸权野心:而校园里学生耳濡目染。征服世界的思想便会根深蒂固地长在心里,并形成盲目的个人崇拜。

人种脸谱像和尼采像。文章第9小节描写了四种人种脸谱:“北部的船长”、“西部的莫泽尔河流域的女人”、“东部的格林斯人”、“南部山地人”,这些都是典型的日耳曼民族人种,但在“我”眼中却几乎没有美感可言,甚至或多或少带着些鄙夷感情。联系文章第16节的“尼采挂在楼上――楼上的学生已经学习哲学了”。“楼上的学生”学的正是画像主人公尼采的哲学。尼采有一哲学主张,即“超人哲学”,“超人”是指超越自身、超越弱者的人,他能充分表现自己、主宰平庸之辈。他认为“超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他有权奴役群众,而普通人只是“超人”实现自己权力意志的工具。希特勒是尼采的忠实信徒,他自小有德意志民族主义情结,后来发展成为极端民族主义,认为世界上的民族有优劣之分,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而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则是劣等民族,劣等民族就应该是被优等民族奴役的牲畜,甚至为了世界更繁荣,优等民族应该消灭劣等民族。所以说,这些貌似装饰画的脸谱,隐藏着纳粹教育中贯穿的 “民族主义”,是纳粹人种优劣论的形象教材,让我们想到了希特勒对犹太民族的人种灭绝政策,暗示这是一所被希特勒民族主义笼罩下的中学。

这些单个的或成组的符号共同构成了符号类群,正如索绪尔所说,各个有某种共同点的词会在人们的记忆里联合起来,构成具有关系的集合。③这些符号,深刻揭露了纳粹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的惨无人道,委婉而又沉重地批判了战争的罪恶;而作者是用符号暗示的手法表现出来的,从而使之更加含蓄蕴藉,但揭露的效果却越发深刻,表现出愈加强烈的讽刺意味,正所谓“一沙一世界”,把深刻的内涵包含于符号中,并通过符号使之无限放大,达到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沧浪诗话》)的境界;而我们正可以通过“窥一斑而知全豹”,读出作品的内涵意义。

注释:

①喻恂《索绪尔的符号理论解读》,《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第12期。

②小约翰《传播理论》,陈德民、叶晓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第164页。

③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版,第178页。

篇2:《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2.学生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方式:文本研习

课时:1-2节。

教学内容:

导引:在上一个文本中我们形象地感触了一个为保家卫国而战的战士在二战中饱受战争创伤的痛苦经历,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小说,它讲述了的是敌对阵营中的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的小伤兵的悲惨遭遇――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

文本研习:

一、弄清故事的基本要素

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

二、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按小说的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开端: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2、(“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发展:写“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3、(“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高潮、结局:“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三、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给人造成的悬念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四、找出有关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说明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

学校环境描写见教材P56-57

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五、《流》中主人公对于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理解。

《流》中的“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六、从人物的叙述中,你能感受到“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七、比较阅读:

1、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一个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2、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请作比较。

对参战目的的认识上――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能认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质。

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上――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

在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索科洛夫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3、两篇小说都用了“自白”的形式,但又有不同,试作比较。

不同之处是:《遭》中索科洛尼是在和别人交流;而《流》中“我”是内心独白,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

篇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一,导入:

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一个人的遭遇》,它告诉我们在战争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尤其是他们的心灵上的创伤。这是从战胜国来说的。那么,战败国的普通人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呢?和战胜国有何不同?在战争之后,对他们应该怎样的关注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它比较全面的展示了当时的德国士兵的心态,这对我们对战争的全面理解可能有很好的帮助。

―――――板书《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二,学生通读全文。(因课前预习过,所以5分钟即可)

A,整理生字词 B,复述文章,要求符合记叙文的三要素

(学生有生字词本,让他们自己整理,我们只负责抽查就行了)

(学生大致回答:在盟军攻入德国的一个夜晚,一个中学生士兵受伤,在去诊治的途中的所见所想)〈教师适当点拨指导一下〉

三,问题设计:

1, 既然同学们说了,这篇文章是说一个伤兵在诊治的途中的所思所想,那么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何不与这个士兵直接相关,却以《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题?

(学生基本上回答不出来,只能把注释读一下,也有人说是设悬念,引发读者去破解谜底。这样也行。这个问题设置,主要是为了好引出下面的问题)

2, 既然大家看不出来,我们来想另外一个问题,这个士兵是怎样走向战场的?主动去的?还是被逼的'?(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学生最后确认是主动的)

3, 为什么是主动的呢?从哪能看出来?

(伤兵的战争感受)

A, 对战争中的战友的鼓励认同。P47对炮火的赞美,他认为战争是美好的

B, 想成为烈士,在纪念碑上留名,对“烈士”充满向往

C, 对城市中火光,浓烟充满敬慕。P43-46

4, 那么这个士兵为什么在内心深处有这种想法?与生俱来的么?

(不是,老师 传授的)〈由老师引向法西斯〉〈逼的〉

5, 法西斯可能有很多方法,但文中是什么方法把学生引向战场的?

篇4:《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在战争中,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最应该关注的是战争的中的人,特别是他们在战争中被扭曲的心灵急需得到救治,最需要帮助的不是恢复被战争所摧毁的建筑,而是遗留下来的人。)

在这课中,学生很难有所理解,逼学生读5编书之后,设置环境,教师引导,让学生去说,去感悟。这是上完课之后整理的,可能有所脱节,请原谅。明天上传《图片两组》。谢谢各位支持。

篇5:《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6, 为什么仅仅这一句话就能产生这么大的效果呢?用它作题目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讨论去吧)

(A,夸张效果,表现法西斯的欺骗性

B,表现了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无知,容易被鼓动,缺乏自主性,不知道生命的价值

C,通过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与当时的情形的对比,讽刺了法西斯的残忍,利用学生的无知让他们充当炮灰

D,设悬念,让读者去找出谜底

(教师指导,特别是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和当时的德国的情形的“相似性”,让学生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顺便指出,这个学生具有代表性,即以点代面,点出了当时候的那一代的青年的性格面貌)

7, 照上面的推理来看,这个主人公到底是什么样的身份?学生?士兵?

(学生讨论)

(是二者的结合体,但学生的本性多一些。最终学生的本性战胜了士兵的本性?)

8, 为什么这么说呢?

(对学校的环境描写?)

9, 为什么对学校进行大量的描写?

(教师指导:艺术学校――――医院――――战争)

(A,对学校生活的向往,以前生活混混噩噩,不知道珍惜,但在法西斯的蛊惑下,内心充满这矛盾。〈对门房的认识,牛奶的回忆〉

B,在战争的环境下,艺术的缺失

C,对比讽刺的运用。本无关的东西被战争拴到了一起,学艺术的学生在自己的艺术学校,在自己的宣言下被截肢。对战争的思考,对战争中艺术的思考。

篇6:《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优秀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催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催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争的发动者及其追随者。《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讲述的是法西斯阵营中一个为之卖命的小伤兵的故事,小伤兵的遭遇又会怎样?

一、作者简介:

海因里希伯尔,德国作家。

1、二战爆发,征兵入伍,历时6年,后被俘入战俘营;

2、伯尔一生都在与人类的缺点进行斗争,声讨战争,体现正气和德意志精神,被称为“德国的良心”。

3、早期小说主要取材于二战,形式和风格上受海明威和德国“废墟文学”影响。获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那娜勃罗姆》等。

4、擅长运用内心独白、回忆和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这种艺术手法。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

二、解题:

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奋战阵亡。后来,希腊人立碑以示纪念,碑上的铭文是:“流浪人,你若到家乡,请报告斯巴达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小说的标题是铭文的起句,伤兵按美术老师要求用六种字体将铭文写到黑板上。

三、文本研习

1、弄清要素、梳理情节

时间:盟军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断

主人公:“我”,一个文科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参军三个月,现在成了伤兵。

情节:

开端(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

“我”负了伤,被送入战地医院——一所学校的美术教室,等待救治;

发展(“这一切都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

“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回到了读书八年的母校,也想弄清楚自己的伤势如何;

高潮、结局(“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46—53):

“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从前读书的教室。最终知道自己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2、小说用第一人称周围的环境和所发生的事件均从主人公“我”的角度来观察和叙述。小说不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主,重在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感受。在疼痛和胡思乱想中,“我”一直想弄清楚的两个问题是:

①、现在是不是在母校?过道的摆设、一只香蕉上的涂痕、美术教室的布置、门上的十字架、黑板上我的手迹

②、到底受了什么伤?发高烧、浑身疼,打针、感官无知觉,两次叫喊,胳膊、腿不能动,失去双臂和右腿

③、“我”一直想弄清的问题是小说的悬念,这样设置在小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伤在何处?为什么会有点神志不清?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了强烈震撼,作品的主题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3、为什么小说反复对学校走廊上布置的艺术作品描述?

培养艺术人才的学校成了战地医院,原来的学生成了伤兵,反复描写学校的艺术环境,就是为了突出这种反差。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4、小说的主题:、

通过“我”的遭遇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反映了被迫充当炮灰的德国青年在战争中的悲惨命运,批判德国的军国主义教育,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罪恶本质。

四、探讨小说标题的作用:

1、解开了小说的一个悬念;

2、是对“我”的处境的讽刺;

3、是当时军国主义教育的见证;

4、从而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五、比较阅读:

1、主题:

这篇小说和《一个人的遭遇》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现场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2、人物:

“我”根本还没有长大,就被赶到炮火之中,战争夺去了他的肢体,也结束了他的青春。索科洛夫只想过太平的生活,这个要求并不高,但是战争摧毁了他的全部生活。

同样是遭遇了战争的不幸,“我”为法西斯卖命,却不知道自己离开学校去参加战斗的原因,而索科洛夫却不是的。对遭遇的不幸,“我”比较麻木,而索科洛夫则是悲伤的。

“我”受了欺骗,没能认识法西斯的侵略本质。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

篇7:《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8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在战争中的遭遇,认识战争摧残人的精神、毁灭人类文化的罪恶。

(2) 整理分析小说情节,把握作品构思特点。

(3) 心理活动、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4) 学习作者的创作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阅读课文,把握小说情节。

(2) 品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3) 环境描写的意义。

一、导入:

以“南京大屠杀”为话题导入,谈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引起学生共鸣。

二、默读课文:

要求:

(1) 弄清故事的基本要素。

(2) “我”一直处在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中?对战争的认识是什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 文中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三、研读课文:

深入课文,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种种感受的细致品味感受从学校走上战场的一代青年在战争中所经历的深刻心理创伤,让学生对主人公不幸命运的根源各抒己见,加深认识。

四、作业:

(1) 同样是遭遇了战争的不幸,《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小说中两位主人公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 课外阅读描写战争题材的小说,并在同学中交流,找出一部最使你感动的作品,谈谈你的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设置悬念的作用。

(2) 讽刺的艺术。

一、导入: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愿望,本文中的“我”呢?请想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二、研讨问题:

(1) 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结合其他小说谈谈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的作用。

(2) 名著《第二十二条军规》给我的印象很深刻,阅读这本小说,处处令我忍俊不禁,笑出声来,但笑过之后,我又有一种枯涩的回味,一种沉重的感觉。作者用幽默讽刺的语言告诉人们,这条军规是一个套在弱者身上的枷锁,在它的控制下,贫民百姓和普通士兵就成了被任意玩弄的对象,无辜者成了战争的牺牲品,本文也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讽刺手法的运用,请同学在文中找找,谈谈这样写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

微型小说是一种“博采众长”的文体,要使人“一见钟情”,可造成悬念,引起兴趣,“描写环境,烘托铺垫”,“运用讽刺,以小见大”,请同学尝试着写一篇微型小说。

课堂练习(一)

1、下列词语中加点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威风凛凛(lǐn) 戳进(chuō) 疲惫(bèi ) 斑斓 (lán)

B、颠簸(bǒ) 诅咒(zǔ) 憎恶(wù) 印痕(hén)

C、襁褓(qiǎng) 油腻(nì) 愕然(è) 赫然(hè)

D、震颤(chàn) 惟妙惟肖(xiāo) 瘦削(xuē) 甲胄(zhòu)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搪瓷 凝眸 逼真 脸谱

B、颤悠 肃穆 发霉 波涛

C、困倦 窗帏 宽蔚 动弹

D、清晰 笔迹 耀眼 震撼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胄:盔甲。

B、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C、 景深:指用摄影机拍摄景物时,可保持该景物前后的其他景物成像清晰的范围。

D、 粗犷:粗野,豪放。

4、下列括号内所填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1、这一切从眼前匆匆( ),因为我并不重,所以抬担架的人走得很快。

2、也许这一切都是( );我在发高烧,浑身上下到处都疼。

3、担架( )着拐弯时,迎面而来的竟是赫耳墨斯圆柱。

4、透过右边的窗户,我看见了火光,满天通红,浓黑的烟云( )地飘浮而去……

A、掠过 幻觉 颤悠 肃穆

B、经过 错觉 颤悠 肃穆

C、掠过 幻觉 颤动 严肃

D、掠过 错觉 颤动 肃穆

5、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 两扇门上都挂着搪瓷小牌。

②、 先经过一条长长的灯光昏暗的过道。

③、 这里的墙壁刷成绿色。

④、 墙上钉着老式的黑色弯形衣钩。

⑤、 写着“一年级甲班”和“一年级乙班”。

A、②③④①⑤ B、⑤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① D、③②①⑤④

6、根据上下文补写两句话。

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风, ,

,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课堂练习(二)

现在,我听见外面重炮在轰鸣。要没有炮声,周围几乎一片沉寂;只听见偶尔传来大火的吞噬声,以及黑暗中什么地方山墙倒坍的巨响。炮声均匀而有节奏。我在想:多出色的跑队啊!我知道,炮声通常都是这样的,但我还是这么想。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它无论如何也是高雅的。我觉得大炮即使在轰鸣时,也是高雅的。炮声听起来也是高雅的,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接着我想到,假如再有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落成,碑顶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并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那么又该有多少人的名字要刻上去啊!我突然想到:倘若我果真是在母校,那么我的名字也将刻到石碑上去;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

7、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吞噬 ( ) ②倒坍( ) ③惬意 ( )④粗犷( )

8、节选部分主要运用 描写刻画人物。

9、主人公对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法?

10、从人物的独白中,你能感到“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在柏林

[美国]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发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傍边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他又不时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很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是那位灰白头发的战士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1、“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儿童,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是小说的环境描写。这一描写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暗示了什么?这是一出伏笔,下文什么内容与此照应?

12、小说中老妇人数“一、二、三”的细节反复出现,有一石三鸟的作用。请分条阐述其作用。

答:(1)

(2)

(3)

13、小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瞬间,表现深刻的内涵,时代的风云。这篇小说也是如此。请你分别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小说描写的生活瞬间(情节)和表现的主旨。

情节:

主旨:

14、结尾处写道:“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人们为什么不说话?他们在想什么?请你想象乘客们的情绪,作一段心理描写。

答案:1、 2、C 3、D 4、A 5、A 6、略7、①shì ②tān ③qiè ④guǎng

8、心理

9、“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告诉人们战争是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残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

10、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11、这一环境描写渲染了战争带来的悲凉气氛,德国弥漫着的失败情绪;也是暗写战争惨烈,战死者众多。这出伏笔,与下文老兵夫妇的遭遇照应。

12、暗示战争让老人失去了三个儿子;表现老人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形成一个悬念,推动情节向前推进。

13、情节:预备役老兵失去三个儿子,妻子因伤心而发疯,自己又要上前线。

主旨:侵略战争给被侵略人民带来苦难的同时,也给侵略国人民造成无尽的伤痛。

14、答题思路:“寂静”是表象,隐含了人们内心的“动”。车厢里的妇女儿童们。那一个没有或丧失失子、或失去父母的苦痛!老兵的话,使他们陷入沉思,引发他们的共鸣,联想到自己的境遇。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一斑知全豹?一沙见世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合集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一斑知全豹?一沙见世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