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南溪山公园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dazhanggui2008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桂林南溪山公园(共含6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azhanggui200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桂林南溪山公园

篇1:桂林南溪山公园

桂林南溪山公园 -资料

公园内有南溪山,山上有白龙洞、刘仙岩等多个岩洞, 两峰间有龙脊亭,为登高观赏城南北风光的佳处,南溪河上还建有白龙桥。南溪山北溪边有白龙泉,为桂林名泉之一。

南溪山两峰对峙, 高突险峻, 犹如两扇白色屏风,南溪河从山北穿公园潺流过。南溪山的最早开发者是唐实历间的杜管观察使李渤,他酷爱此山的碧水幽林,今山洞中尚存其《留别南溪》诗的石刻。

南溪山山洞多而奇,以北面的白龙洞最为著名。它洞口高敞开阔,好像一间高大的石屋,石壁白色,有一石乳下垂,极似龙头,所以叫作白龙洞。洞内有双狮石、玉笋迎春、白龙吐珠等奇景。

出白龙洞右行,便到玄岩,这是一个由钟乳石组成的丰富多彩的'画廊,

资料

此洞分成两道。右道可到穿云岩,该洞岩道较短,常有云雾穿门,岩口有不少珍贵的石刻。左道可通观音岩,它因洞口有一组钟乳石酷似观音菩萨而得名。从观音岩沿左侧一条小路,可达龙脊洞。龙脊洞洞壁奇险,气势雄伟。

现在这三洞已经串通,从白龙洞入口,游到玄岩,再接着游龙脊洞,然后再出来。

南溪山的外形像个巨大的马鞍,马鞍的凹处就是龙脊坳,这里嶙嶙巨石,若断若续,东高西低,极像龙脊。龙脊坳的南侧山腰有刘仙岩,洞内遍布宋明以来的石刻。出刘仙岩,便可到达一个上小下大的田螺,故名螺窟。南溪山已被建成公园,园内竹林青葱,松柏苍翠。南溪桥南有一泉,名叫白龙泉, 泉水清冽,古时曾进贡皇帝,所以又称贡泉,现设饮泉茶室,供游人酌茗休息。

篇2:桂林南溪山公园

桂林南溪山公园位于桂林城南,北距火车站约1公里。南溪山两峰对峙,高突险峻,犹如两扇白色屏风,南溪河从山北穿公园潺流过。南溪山的最早开发者是唐实历间的杜管观察使李渤,他酷爱此山的碧水幽林,今山洞中尚存其《留别南溪》诗的石刻。公园有白龙洞、刘仙岩等多个岩洞,两峰间有龙脊亭,为登高观赏城南北风光的佳处。南溪河上,建有白龙桥。山北溪边有白龙泉,为桂林名泉之一。

目录概述地理位置主要景点旅游提示收缩展开概述

桂林南溪山公园由市中山大道南行,过火车南站不远,便到南溪山。它位于林南区将军桥东侧,山高140余米,长350米,宽180米:巍然两峰,并耸溪边,山水相映,景色秀丽,故称“南溪玉屏”。 “耸峭南溪山,何年辟仙境。龙岩孕玉泉,碧漾清溪影。芳藻映光辉,波入雉山静。雨霁试新茶,游人争汲绠。”清代桂林著名画家、诗人朱树德这样生动地描绘了南溪山的神奇意境。 可见,南溪山的自然景观,古今令人向往,许多名流学者为它感叹。山中有白龙洞、龙脊洞、元岩、泗洲岩、穿云岩……是城南第一座著名古迹和山水胜地,总面积20公顷,大门巨碑标志被列为漓江重点旅游风景区。 1974年公园新建成的三开仿古牌坊面临大街,灰色琉璃飞檐,古色古香。横立匾额“南溪山”三个大字闪着金光,端庄别致,紧靠大门南侧,用现代建筑材料兴建,仿古长排建筑琼楼,绿瓦白墙,古朴雅丽,与南溪山水协调一致,并成为吸引游客最优美的一道风景。入门,塑立刻有宋代王正功题写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石碑。 公园占地18公顷,绿草如茵,花池遍布。长青的竹林,苍劲的秋枫,亭亭的棕榈,繁茂的桂树、榕树、广玉兰等,遮天蔽日。清澈见底的溪流由西向东环绕而过,水中已砌出芳洲,取名金莲岛,并筑亭榭,有小桥通达。城南青碧的溪流是南溪山美名的由来。 南溪山在市区南面将军桥头,离火车站约一公里,因南溪萦绕而得名。它有东西两峰,彼此并列,耸拔千尺,北面的峭壁,山石洁白。雨后新晴,云雾初开,阳光照映在山石上,会发射出耀眼的光彩。在古代“南溪新霁”就是桂林八景之一。南溪山的.山洞多而奇,以北面的白龙洞最为有名。它的洞口高敞开阔,好像一间高大的石屋,石壁白色,有一石乳下垂,极似龙头,所以叫做白龙洞。洞内有双狮石、石笋迎春、白龙吐珠等奇景。出白龙洞往右行,便到玄岩,这是一个由钟乳石组成的丰富多彩的画廊。此洞分为两道。一道可到穿云岩,该洞岩道较短,常有云雾穿门,岩口有不少珍贵的石刻。左道可通观音岩,它因洞口有一组钟乳石酷似观音菩萨而得名。

地理位置

南溪山在中山南路与崇信路接合处,八一桥东侧。海拔291米,相对高度141米,长350米,宽180米,山体面积7.75公顷。《临桂县志》记载:“南溪山,县南五里,耸拔千尺,烟翠浮空,其溪东注漓江。”“以溪在郡南,因曰为南溪”,“山以溪名”故名南溪山。又因山有白龙洞,故名白龙山。南溪河萦绕北麓,注入漓江。南溪山雨后新晴,云雾初散,艳阳映照,光彩耀目。清代光绪十七年(1891年)朱树德将“南溪新霁”列为桂林续八景之一,并赋诗赞道:“耸峭南溪山,何年辟仙境。龙岩孕玉泉,碧漾深溪影。芳藻映光辉,波入雉山静。雨霁试新茶,游人争汲绠。”桂林山石多呈青黛色,唯有南溪山石东西两峰并列耸峙,山石泛白,凌空壁立,峭拔险峻,孕翠含烟,岚彩扑人,犹如两扇白色屏风,矗立于桂林城南。“南溪玉屏”为桂林新二十四景之一。 南溪山洞穴多而奇,山南有刘仙岩、穿云岩,山北有白龙洞、元岩、泗洲岩、龙脊洞等。山北临南溪处有白龙泉。两峰之间凹处名龙脊坳,上建龙脊亭。1958年初建,1959年重新设计,建成“中”字形仿古亭,主亭为八柱、单檐、翘角长方形,两侧为亭,各傍石峰,总面积83平方米,大方美观。亭扼上山必由之路,亭北眺望城市风光,俯瞰溪流,亭南可招斗鸡(龟山)诸峰,亭东则漓江南泻,亭西西峰高接云汉,是游南溪不可不登之地。南溪山摩崖石刻有近200件,多分布在白龙洞、元岩、泗洲岩、刘仙岩、穿云岩等处。宋人赵夔《桂林二十四岩洞歌》,对桂林山峦岩洞作了生动的描绘。《临桂县志》说南溪山为“唐李渤所赏心处”。李渤任桂州刺史时,曾经开发南溪山,怀有深情。任满回洛阳时,特赋《留别南溪》诗:“常叹春泉去不回,我今此去更难来。欲知别后留情处,手植岩花次第开。”此诗刻于白龙洞,为人们所传诵。 南溪山在中山南路、崇信路接合的八一桥东侧,海拔291米,相对高度141米,长350米,宽180米,山体面积7.75公顷。南溪清流,萦绕北麓,注入漓江。南溪山与象鼻山、独秀峰同属纯净厚层石灰岩,原与斗鸡山、罗汉山同体,几百万年前受水流溶蚀,分割成孤峰。南溪山开发较早,山崖洞壁上留下唐以来石刻近二百,李渤《南溪山诗并序》记录了1000多年前他开发南溪山的经过。自唐以来,历代均有修葺。辟为公园后,新建甚丰,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山水公园。

主要景点

白龙桥

白龙桥架于南溪山与南溪公园广场之间的南溪河上,桥侧有著名的白龙井。建于1965年,仿隋代赵家桥的风格,建成单拱、钢筋混凝土挢,跨度30米,长30米,宽两端5.5米、主体部分9米,面积210平方米。桥上有亭郎5间,中部3间高于两端两间并向外挑出。亭郎为小坡顶,上盖青瓦,廊栏为水磨石,灰色。整座桥梁富有中国挢梁建筑的传统特色。白龙井亭在南溪公园白龙桥侧,为保护白龙井而建。亭高8米,长宽各5米,面积25平方米,6柱、单檐、高翘、攒尖顶的2层、钢架、混凝6角亭,下层为保护白龙井,上层用作观景。白龙井,又名白龙泉、白龙池。

白龙泉水

白龙泉水是桂林泉水中水质最好的,被定为“贡泉”。泉出井下,设井以护泉。唐宋时期砌石为池以护井。1987年筑亭以护池。白龙洞在南溪山西北山腰处,洞口于山体北麓,标高155米,高出南溪河10米,洞高20米、宽12米,最高、最宽处均为23米,长499.5米,面积1828平方米,是南溪山最高最大的洞穴。它与锅底洞南北相通。南溪山另有两对相互穿透的岩洞,元岩与穿云岩也是南北对穿,而观音洞与龙脊洞则为东西相通。这几组互相通连的岩洞,都是发育于不同时期的较小的地下河道。发育最早的是龙脊洞,大约在百万年前就开始被溶蚀,到几万年前观音洞形成为止。其它岩洞大多沿岩层南北陡直裂隙发育,白龙洞和锅底洞、元岩和穿云岩这两组岩洞,大约在10万年前才开始发育,几万年前才形成较完整的地下河。现在,用人工把这3组洞穴打通,6个岩洞连为一体,从白龙洞石槽进入,到锅底洞的“金山银山”折回,转入穿云岩的“对虾挂壁”、元岩的“观音像”,东转,经龙脊洞的“高山深谷”出口,共25个景点,洞程总长523米,形成一个曲折、回转、起伏、跌宕、深邃、虚幻的洞府天地。

龙泉钟乳石宫

,将南溪公园内的地下防空洞 ,改建装修成“龙泉钟乳石宫”,展出石钟乳、石笋、石枝、石幔、石帘、石花、石帷幕、石管、石盆、石坝、石葡萄、石珍珠等400多个精品,将钟乳石的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向游人展现一件件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自然奇观,使该景点具有岩溶科普价值。

樱花赏

阳春四月,南溪山公园樱花竞相舒展笑颜。春天的气息吹拂着南溪山公园,一棵棵樱花树竞相开放,美不胜收。一阵微风吹过,樱花飞扬,如粉色流云。再加上热闹非凡的现场活动,使得整个公园一片生机盎然,无处不洋溢着游人的欢声笑语。 樱花繁密地开在枝头,沉甸甸地,粉红色居多,间或夹杂着几株白色的,一层层的复瓣,一朵挨着一朵,一片挨着一片,一棵挨着一棵,那阵势着实让人觉得腻味。可是走进了看那花朵,细细的褶皱,薄薄的花瓣,却又是那样的娇嫩,一阵风吹过,透着光的粉红色碎片,就这样摇摇摆摆地飘了下来,因着阴霾的天气,更显得弱不禁风,真似着了粉红和服的柔弱日本女子。

旅游提示

景点门票:门票6元/人,白龙洞 15元/人,顿悟洞天6元/人 (身高1.00米~1.40米半价,1.00米以下免票) 。 开放时间:8:30~17:30 (全游程需1小时)。 景点交通:乘公交11路,免费58路可以到公园大门。

篇3:桂林南溪山导游词

南溪山在市区南面将军桥头,离火车站约一公里,因南溪萦绕而得名。它有东西两峰,彼此并列,耸拔千尺,北面的峭壁,山石洁白。雨后新晴,云雾初开,阳光照映在山石上,会发射出耀眼的光彩。 在古代“南溪新霁”就是桂林八景之一。

南溪山的山洞多而奇,以北面的白龙洞最为有名。它的洞口高敞开阔,好像一间高大的石屋,石壁白色,有一石乳下垂,极似龙头,所以叫做白龙洞。洞内有双狮石、石笋迎春、白龙吐珠等奇景。出白龙洞往右行,便到玄岩,这是一个由钟乳石组成的丰富多采的画廊。

此洞分为两道。一道可到穿云岩,该洞岩道较短,常有云雾穿门,岩口有不少珍贵的石刻。左道可通观音岩,它因洞口有一组钟乳石酷似观音菩萨而得名。

篇4:桂林南溪山导游词

桂林南溪山公园位于桂林中山南路与崇信路接合处,八一桥东侧。南溪山海拔291米,相对高度141米,长350米,宽180米,山体面积7.75公顷。南溪山两峰对峙,高突险峻,犹如两扇白色屏风。南溪山的最早开发者是唐实历间的杜管观察使李渤,他酷爱此山的碧水幽林,今山洞中尚存其《留别南溪》诗的石刻。公园有白龙洞、刘仙岩等多个岩洞,两峰间有龙脊亭,为登高观赏城南北风光的佳处。

桂林南溪河上建有白龙桥。山北溪边有白龙泉,为桂林名泉之一。北面的峭壁,山石洁白。雨后新晴,云雾初开,阳光照映在山石上,会发射出耀眼的光彩。在古代“南溪新霁”就是桂林八景之一。南溪山的山洞多而奇,以北面的白龙洞最为有名。它的洞口高敞开阔,好像一间高大的石屋,石壁白色,有一石乳下垂,极似龙头,所以叫做白龙洞。出白龙洞往右行,便到玄岩,这是一个由钟乳石组成的丰富多彩的画廊。此洞分为两道。一道可到穿云岩,该洞岩道较短,常有云雾穿门,岩口有不少珍贵的石刻。左道可通观音岩,它因洞口有一组钟乳石酷似观音菩萨而得名。

每年阳春四月,南溪山公园樱花竞相舒展笑颜。春天的气息吹拂着南溪山公园,一棵棵樱花树竞相开放,美不胜收。一阵微风吹过,樱花飞扬,如粉色流云。再加上热闹非凡的现场活动,使得整个公园一片生机盎然,无处不洋溢着游人的欢声笑语。

篇5:桂林南溪山导游词

南溪山公园桂位于林市区南面的将军桥头,离火车站约1公里,因南溪萦绕而得名。在古代“南溪新霁”就是桂林八景之一。公园不算大,公园内的南溪山上有白龙洞、刘仙岩等多个岩洞,两峰间有龙脊亭,是登高观赏城南北风光的佳处。每年三四月举行的樱花节总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赏花。

南溪山两峰对峙犹如两扇白色屏风,南溪河从山北穿公园潺流过。这里最早的开发者是唐实历间的杜管观察使李渤,他酷爱此山的碧水幽林,今山洞中尚存其《留别南溪》诗的石刻。

南溪山山洞多而奇,以北面的白龙洞最为著名。它洞口高敞开阔,好像一间高大的石屋,石壁白色,有一石乳下垂,极似龙头,所以叫作白龙洞。洞内有双狮石、玉笋迎春、白龙吐珠等景观。出白龙洞右行,便到玄岩,这是一个由钟乳石组成的丰富多彩的画廊。此洞分成两道,右道可到穿云岩,该洞岩道较短,岩口有不少珍贵的石刻。左道可通观音岩——它因洞口有一组钟乳石酷似观音菩萨而得名。从观音岩沿左侧一条小路走可达龙脊洞。现在这三洞已经串通,游人也可从白龙洞入口,游到玄岩,再接着游龙脊洞。

南溪山的外形像个巨大的马鞍,马鞍的凹处就是龙脊坳,龙脊坳的南侧山腰有刘仙岩,洞内遍布宋明以来的石刻,也是一景。

看过“桂林南溪山导游词 ”的还看了:

篇6: 桂林虞山公园景点导游词

桂林虞山公园景点导游词

饱览山水神韵游憩虞山公园

虞山公园位于桂林市城北,因其园美庙灵、山奇洞幽,是桂林山水游览的开山地和桂林历史的渊源地。园内虞山、皇泽潭、韶音洞素有仙山、仙河、仙洞之名。四千多年前,华夏文明始祖之一的虞帝南巡曾到这里,秦人立庙纪念,延续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古往今来,祭祀帝者络绎不绝,使虞山和虞帝庙附丽着浓郁的儒宗文化色彩,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虞山公园的造园手法新颖,风格独树一帜,古今结合,东西兼容,精巧雅致,主要景点虞帝庙、怡沁园、三绝碑、五福塔、闻韶楼、韶音洞、九重天、美泉宫景景生辉,处处诱人。

虞山 在虞山公园内,叠彩区北极路东,漓江西岸,是桂林城北一座孤峰,海妃殉之。根据这个动人的古老传说,唐时在山下建虞帝庙,庙东宋人建南薰亭,把山叫做虞山或舜山。虞山西麓有南北对穿的南薰洞,又名韶音洞。曾是古老的地下河道。山崖上有唐韩云卿文,韩秀实书、李冰阳篆额的《舜庙碑》和宋朱熹作的《虞帝庙碑》等石刻。洞内有张式的《韶音洞记》,方信儒的《古相思曲》等。

韶音洞 在虞山西麓,为一南北对穿的'古地下河道,高2~3米,宽5.5米,深105米,面积约720平方米。北洞前淙淙流水、阵阵松涛,交汇成韵,有如舜帝所制“韶乐”,因有韶音洞之名。张式《韶音洞记》云:“洞之深凡十有三丈,广二丈有奇。牖之外少西,有地隆然而高为台,可钓。明年秋,又于洞之左得小丘,平广爽垲,江出于旁,凡桂之山,瑰奇杰出者悉献其状。”明周进隆题“韶音洞”洞名,清俞徵题“薰弦”二字,都表达了洞的特色。

南薰亭 在虞山南山腰。始建于宋淳熙二年(1175),为张式创建,历代均有修葺。亭东可望漓江,南有松林,亭北山水交织,一派灵秀景象。抗战期间毁于战火,仅存遗址。昔日是谒舜庙从容游息、宴集之地。清人查淳《南薰亭诗》,“留题字满苔痕绿,古庙烟浮松影寒。此日登临无限恨,追思往事一凭栏”,诗人对今昔抒发无限感慨。如今,新建虞山大桥飞架漓江东西岸,车队如龙,古庙苍松将长青万古。

舜庙遗址 在市区虞山(又名舜山)南麓。虞山为桂林开发较早的名山之一,相传虞帝南巡曾到此山,故名虞山。并立庙纪念。庙建于何时无考。唐建中元年(780),朝议郎守尚书礼部郎中上柱国韩云卿,朝议郎守梁州都督府长史武阳县开国男翰林待诏韩秀实,京兆尹人李阳冰,曾合璧《舜庙碑并序》于虞山,此为记述舜庙最早的一方石刻,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观朱熹作,《舜帝庙碑》云:“虞帝祠在城东北五里,而近虞山之下,皇泽之湾,盖莫详其始所自立,而有唐石刻辞在焉。南宋淳熙二年(1175)春2月,今直秘阁张侯式始行府事,奉奠进谒,仰视栋宇倾垫弗支,图像错陈造已淫厉。”于是“命撤而新之”。这是有记载的第一次修葺。此后,修葺之事历代均有。今殿堂,僧舍已废,遗址尚存。

虞山大桥 位于叠彩区虞山以东约400米的东环路和北环路与漓江相交处。1986年1月兴建,1988年2月建成,同年9月通过竣工验收交付使用。虞山桥是桂林市“七五”重点工程项目,为7墩2台等截面T型预应力简支连续公路桥,总长309.86米,宽20.5米,其中车行道15.5米,人行道2.5×2米;荷载汽--20级,拖--100级;最高通航水位按10年一遇洪水计,设计6级航道,通航净高4.5米。虞山桥是目前桂林市区横跨漓江4座公路桥中最大的一座桥梁,它的建成,沟通内外环线,实行人货车分流,不仅对缓减市区交通紧张、改善城市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桥型通透明快,结构简单实用,与四周景色相互补充,是一座十分美丽的景观桥。

桂林虞山公园旅游景点导游词

神奇桂林山作文

桂林伏波山公园导游词

游桂林尧山散文

普照山公园作文

尖峰山公园作文

相山公园作文

冠山公园作文

虎山公园钓鱼作文

徐州珠山公园作文

桂林南溪山公园(推荐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桂林南溪山公园,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