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实录(共含17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agexxha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4、理解“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
5、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
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古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较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相信我们很多同学都能背诵出许多的古诗,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
生背古诗。
师: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人就用手中的笔表达内心的思念,今天,就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王维的思念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谁来给我们读读诗题?生读诗题。
师:这么长的题目你能读好真了不起,谁再来读读?生再读诗题。
师: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生:是重阳节。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从课文的注释里知道的。
师:,谁再来读读?
生再读。
师:在这样一个团聚的日子里诗人王维在干什么?
生:在思念山东的兄弟。
师:山东指哪儿?
生:山东指华山以东。
师:从题目中您能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诗人的思念。
师: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诗题。
生读。
二、学诗
师:同学们读的太有感情了,那作者王维究竟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写下这样一首千古绝唱?
生汇报课前预习时收集的关于王维的简介及写作背景。
师:重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可年少的王维却早早地品尝到身在他乡,孤独一人的滋味,心中怎能不思念亲人呢?下面就让我们怀着思念之情来初步的感受一下这首诗。
师范读,生听准字音,感受节奏,划节奏。
师:请同学们根据划出的节奏自由读诗,并圈出生字。
生读诗,圈出生字。
出示生字。
师:生字宝宝也来了,快来和他们打个招呼吧!有些字可难记了,说说你是怎么记住他们的?
师重点指导插的写法与播比较。
指名学生读全诗。
师:多么优美的诗歌,多么动听的声音,从你的朗读中我们已经看到王维正在窗台前遥望着自己的家乡,此时此刻,你觉得王维怎么样?
生:非常孤独。
师:从哪里知道?
生:第一句。
(一)、学习第一句
出示第一句,指名读,你从这两个“异”中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诗人很孤独。
师: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呢?
生:因为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
引读: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再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独在异乡为异客。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独在异乡为异客。
(二)、学习第二句。
师:诗人是如此的孤独与无助,怎么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至于写出这样一句千古名句,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生:我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师: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常里就常常思念亲人,而对今天的良辰佳节思念之情更加涌上心头。
师:这句诗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多少游子对家乡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师:当国庆佳节,普天同庆,远在他乡莘莘学子,用诗句对亲人说: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的人们对家人思念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人的思念。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总结:这句诗成了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了多少游子的心!
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你的眼前讲浮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可能在哪,看到什么?心里的感受怎么样?
指名读前两句。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寂寞,听出了孤独,听出了思念。
当深深地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悲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着两句诗。
师生同读前两句。
(三)学习第三、四句
师:诗人王维在重阳节深深思念着亲人,那他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他呢?从哪里可以看出?
出示后两句。
生读这两句。
师:你从脑中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
生:家乡的亲人正在登高,插茱萸。
师:如果你就是王维的兄弟,在登高时,你会说些什么?
生:我的兄弟王维,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师:如果你就是王维。你会对你兄弟们说些什么?
生:我多么想早点回到你们的身边,和你们一起过重阳节呀!
师:这一切的一切只能在想像中。重阳节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只茱萸又在哪里呢?让我们闭上眼睛,边读边想像。
生边读边想像。
师: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人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读全诗)
三、诵诗
1. 又是一个离家的重阳节. 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亲人的方向.深情念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 又是一个离亲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高山回想和弟兄们插茱萸的场景,不仅大声的念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 配乐诵
让我们把这份思念长留心中,随着优美的音乐一起来背一背。
四、拓展
师:从古至今,又有多少诗人借着诗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请你背一背,你还从哪些诗里感受到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五、总结:
同学们,短短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乡愁说不完的思念情展现在我们面前。历经一千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这首诗的时候,涌上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这浓浓的乡愁,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回家的感觉真好!
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千古传诵的名句。
教学这首诗,我主要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涵其中的美好情感。在理解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从教学效果上看,虽然在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上花了大量的时间,通过反复的诵读和创设情境等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但对这两句诗的真挚情感,学生体会的还不够。这个问题告诉我,在今后教学诗歌时,一是强调课前查阅资料的重要性,考虑到学生没有查阅资料的书籍,教师课前给学生讲一些背景资料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外出会想家的实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大有好处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读古诗时,和着音乐的氛围来吟诵时,会更容易走进诗的世界。听。(音乐《寞》,师朗诵《静夜思》)
生静听
师:大家也一起来和着音乐的氛围来读。
生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说说你感受到什么?(学生举手)
生:感受诗人李白在深深的思念着故乡。
生:感受诗人心里的忧伤。
生:觉得诗人对故乡非常的思念。
师:是啊,每见月圆,诗人总会对故乡思念不已,每逢佳节啊,对故乡的思念更是深切啊。今天是(板书: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学生纷纷举手)
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师:关于这个节日,你了解多少?
生:我知道重阳节要登高吃重阳糕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过别人过重阳节
师:会观察,是一种学习方法。还有谁知道?
生:重阳节要登高插茱萸。
师:你又怎么知道?
生:我从注释里知道的。
生:我还知道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是啊,登高插茱萸是古人过重阳节时的习俗。古人啊还要在这天带上全家,登高插茱萸避邪求平安呢。继续看老师写。(板书:忆)忆就是思念。(板书:山东兄弟)重阳节诗人在思念谁?(学生纷纷举手)
生:诗人在思念山东的兄弟。
生:诗人在思念故乡的兄弟。
生:诗人在思念远在故乡的亲人。
师:题目中的山东就是?(学生举手)
生:山东就是王维的故乡。
生:山东就是华山以东的地区。
师:现在指?
生:现在的山西永济。
师:诗人在思念故乡的兄弟,(边说边圈出“忆”),那么这个题目应该这样读呢?
生:应该读得慢一点。
生:应该要把声音放轻一点。
师:好,谁来读?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谁来评评?谁再来试试?
生:读还是要放慢速度。
(生放慢速度,沉下气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把声音放轻,速度减慢,古诗的味道可以读了出来,思念的感觉也就读出来了。我们今天就用这种方法去读读这首诗。要读正确流利。
生自由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如果你认为你能读好这首诗了,就请你举手。
生读
师:谁来评评?
生:他读的慢慢的,有一点诗的味道。
师:在读诗时,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诗人在思念着故乡。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诗人对故乡的亲人非常的思念。
师:是啊,整首诗里都含着诗人对故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啊(板书:思)。这思念是诗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的叹息,又是诗人在熙熙攘攘人群中的刹那间沉吟。读读诗的第一、二行,想想你看见诗人在作什么?
生默读想象。
师:你看见了当时诗人正是怎样的处境啊?(学生纷纷举手)
生:诗人当时一个人在异乡,心里觉得很忧伤。
师:你很理解诗人的心情。你还看见了什么?
生:我还看见了诗人独自一个人在旅店里举杯消愁,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朋友,心里在加倍的思念着亲人。
生:我还看见了诗人一个人冷冷清清的过着节日,因为诗里说他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因为思念,诗人的心是那样的忧愁,那样的冷清啊,谁来读读这两句啊。(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你已经懂得了诗人的忧愁了。还有谁?把声音再沉下来一点,速度再慢一点。谁还能读,把诗人心读的更加沉点,愁一点?
生:
生齐声读
师:佳节重阳,诗人身边的人们正在干什么?
生:异乡的人们都在团团圆圆过节。
生:他们带着全家登高插茱萸,高高兴兴。
生:他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重阳糕,和着美酒,非常快乐。
师:而诗人这一刻的心情却是怎样?读.
生:诗人的心充满了忧伤。
生:诗人眼前总是充满了母亲的影子,他在思念着母亲。
生:他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家去,与亲人团聚。
生:在他的心里都是孤独,寂寞啊。
师:而事实他却只能是……。
生齐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独在异乡王维,忧伤凄凉的王维啊,不能不回想起在故乡的兄弟亲人们过节的情形啊。此时,在他眼里又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啊?一起读第二句。
师:随着王维的目光,你看见故乡的兄弟在?
生:兄弟正在登高插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人。
师:兄弟登高插茱萸,却发现,读——遍插茱萸少一人、
生:王维的兄弟朋友们结伴分茱萸,分到最后,手里还剩下一枝总是分不出去。
师:那就是谁的?
生:那就是王维的。因为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少的就是王维啊。
师:你来做王维的兄弟,把当时你分茱萸的样子说给大家听听。当时你手拿着一束茱萸,
生:我手里拿着一束茱萸,一棵一颗地分给我的兄弟亲人们,可是最后了,手里还剩下一棵。
师:此时,你的心里啊?(引导学生说完并读诗句3、4行)
生:我手里拿着茱萸,心里很思念王维。(读)
生:我手里拿着……心里很凄凉,王维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师:过节少了一个你,王维。读第四行?——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故乡的这一切都是王维所遥知的,故乡的亲人的思念,王维更是明白,这时王维的情如何啊?
生!:王维的心就更加思念家乡了。
生:王维的心被思念折磨了。
生:王维的心里充满了寂寞,连眼泪都要留下来了?
师:所以王维在节日时候,他只能说……(读全诗)
生齐读全诗。
师:我是王维,独在异乡的我的心里也是那样的忧伤啊,我只能以诗传我情啊。(音乐凄恻婉转。师深情朗诵)到此刻,你们已经懂得我对故乡的思念了吗?你懂得吗?(学生在音乐声中吟诵)
生:我懂得了。
师:还有谁懂得?
生:我懂了。
师:你们都懂得了吗?(生点头)请你们一起来读。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和着音乐声)
师:谢谢我的兄弟亲友们。我以我诗传我的心的时候,我还是那样的期盼能收到你们的只言片语,好让我独在异乡的时候,展开那信签,轻轻读来,有一点点安慰啊。请你拿起你的笔,给我写一封信吧。(音乐《远方的书信》)
学生动笔。
师描述:你是王维的兄弟,请你告诉王维…….你是王维的老母,请你告诉王维……你是王维的好友,请你告诉王维…….告诉王维家乡近来的人事,告诉王维你们对他的期盼与鼓励…
学生写信,师巡视。
师:谁把家书念出来给王维听听,注意你的称呼。(学生举手)
生:哥哥:你什么时候回来才能回来啊。家乡的茱萸开了,有蓝的、白的、粉的,真美。你不要记挂我们,我们的母亲现在安好,有我们几个兄弟侍奉着呢。重阳了,深藏着你年前戴过的茱萸还是那样芬芳四溢。母亲、亲人、兄弟日夜盼望你的归来,等你归来,我们还是一起去赏花,吟诗,归来吧!(掌声)
师:我会归来,我一定会归来!我会等到那枝茱萸插到我头上的那天的。还有谁能把家书念给我听听?
生:弟弟,你在异乡可好吗?你知道吗,每当佳节,每个人心里都深深地思念着你,牵挂着你。母亲每到节日吃饭时,总时要做你最爱的饭菜,然后给你留个空位。母亲每天都在等你,等你忽然有一天回来,像小时候一样,偎依在母亲怀里说‘娘,您做的饭菜真好吃。’弟弟,家乡的每一个人,甚至是一草一木都在想你。你不用牵挂,我们还留着今年的茱萸,等你回来,等你回来过下一个重阳节。(掌声)
师:我懂得,我懂得兄弟亲人的牵挂啊,但是我也是在牵挂啊,我多么想回乡一趟,只是这一刻,我只能以诗寄我情啊……一起读。
生齐读
师: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可是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仍然是那样的深沉。总想见到来自故乡的亲人问一问故乡。那一天,年少时的老友来到长安与我一见,在激动之余,我挥笔写下这首《杂诗》听……
(音乐《杂诗》),在前奏部分,师吟诵“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生边听音乐边轻声和。)
师:我等啊,盼啊,终于盼到了故乡来人了。我心里有千言万语要问啊,问出口的却是“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们也来帮我问问故乡的老友吧。
师:你来问。
(生: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生: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师:那寒梅就是故乡,所以当我“独在异乡为异客”时,要问:
生: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师: 那寒梅就是我对故乡的思念,所以当我“遥知兄弟登高处”要问:
生: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师:到此时,,你可走进了王维的思念了吗?你明白了王维在异乡时候那深深的牵挂了吗?(生点头)
师:请你,请你们一起来吟诵我在九月九日写下的思念吧。
1、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多篇
2、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文本解析与朗读教学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获奖教学设计
4、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设计优秀范本
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文本解析与朗读教学
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五篇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反思
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2篇
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3篇
2、又是一个离亲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高山回想和弟兄们插茱萸的场景,不仅大声的念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配乐诵
让我们把这份思念长留心中,随着优美的音乐一起来背一背。
四、拓展
师:从古至今,又有多少诗人借着诗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请你背一背,你还从哪些诗里感受到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五、总结:
同学们,短短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乡愁说不完的思念情展现在我们面前。历经一千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这首诗的时候,涌上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这浓浓的乡愁,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回家的感觉真好!
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千古传诵的名句。
教学这首诗,我主要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涵其中的美好情感。在理解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从教学效果上看,虽然在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上花了大量的时间,通过反复的诵读和创设情境等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但对这两句诗的真挚情感,学生体会的还不够。这个问题告诉我,在今后教学诗歌时,一是强调课前查阅资料的重要性,考虑到学生没有查阅资料的书籍,教师课前给学生讲一些背景资料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外出会想家的实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大有好处的。
1、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多篇
2、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文本解析与朗读教学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获奖教学设计
4、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设计优秀范本
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文本解析与朗读教学
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五篇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反思
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2篇
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3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4、理解“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
5、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相信我们很多同学都能背诵出许多的古诗,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
生背古诗。
师: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人就用手中的笔表达内心的思念,今天,就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王维的思念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谁来给我们读读诗题?生读诗题。
师:这么长的题目你能读好真了不起,谁再来读读?生再读诗题。
师: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生:是重阳节。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从课文的注释里知道的。
师:,谁再来读读?
生再读。
师:在这样一个团聚的日子里诗人王维在干什么?
生:在思念山东的兄弟。
师:山东指哪儿?
生:山东指华山以东。
师:从题目中您能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诗人的思念。
师: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诗题。
生读。
二、学诗
师:同学们读的太有感情了,那作者王维究竟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写下这样一首千古绝唱?
生汇报课前预习时收集的关于王维的简介及写作背景。
师:重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可年少的王维却早早地品尝到身在他乡,孤独一人的滋味,心中怎能不思念亲人呢?下面就让我们怀着思念之情来初步的感受一下这首诗。
师范读,生听准字音,感受节奏,划节奏。
师:请同学们根据划出的节奏自由读诗,并圈出生字。
生读诗,圈出生字。
出示生字。
师:生字宝宝也来了,快来和他们打个招呼吧!有些字可难记了,说说你是怎么记住他们的?
师重点指导插的写法与播比较。
指名学生读全诗。
师:多么优美的诗歌,多么动听的声音,从你的朗读中我们已经看到王维正在窗台前遥望着自己的家乡,此时此刻,你觉得王维怎么样?
生:非常孤独。
师:从哪里知道?
生:第一句。
(一)、学习第一句
出示第一句,指名读,你从这两个“异”中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诗人很孤独。
师: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呢?
生:因为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
引读: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再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独在异乡为异客。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独在异乡为异客。
(二)、学习第二句。
师:诗人是如此的孤独与无助,怎么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至于写出这样一句千古名句,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生:我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师: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常里就常常思念亲人,而对今天的良辰佳节思念之情更加涌上心头。
师:这句诗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多少游子对家乡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师:当国庆佳节,普天同庆,远在他乡莘莘学子,用诗句对亲人说: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的人们对家人思念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人的思念。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总结:这句诗成了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了多少游子的心!
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你的眼前讲浮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可能在哪,看到什么?心里的感受怎么样?
指名读前两句。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寂寞,听出了孤独,听出了思念。
当深深地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悲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着两句诗。
师生同读前两句。
(三)学习第三、四句
师:诗人王维在重阳节深深思念着亲人,那他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他呢?从哪里可以看出?
出示后两句。
生读这两句。
师:你从脑中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
生:家乡的亲人正在登高,插茱萸。
师:如果你就是王维的兄弟,在登高时,你会说些什么?
生:我的兄弟王维,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师:如果你就是王维。你会对你兄弟们说些什么?
生:我多么想早点回到你们的身边,和你们一起过重阳节呀!
师:这一切的一切只能在想像中。重阳节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只茱萸又在哪里呢?让我们闭上眼睛,边读边想像。
生边读边想像。
师: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人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读全诗)
三、诵诗
1、又是一个离家的重阳节。 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亲人的方向.深情念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同学们,读古诗时,和着音乐的氛围来吟诵时,会更容易走进诗的世界。听。(音乐《寞》,师朗诵《静夜思》)
生静听
师:大家也一起来和着音乐的氛围来读。
生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说说你感受到什么?(学生举手)
生:感受诗人李白在深深的思念着故乡。
生:感受诗人心里的忧伤。
生:觉得诗人对故乡非常的思念。
师:是啊,每见月圆,诗人总会对故乡思念不已,每逢佳节啊,对故乡的思念更是深切啊。今天是(板书: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学生纷纷举手)
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师:关于这个节日,你了解多少?
生:我知道重阳节要登高吃重阳糕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过别人过重阳节
师:会观察,是一种学习方法。还有谁知道?
生:重阳节要登高插茱萸。
师:你又怎么知道?
生:我从注释里知道的。
生:我还知道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是啊,登高插茱萸是古人过重阳节时的习俗。古人啊还要在这天带上全家,登高插茱萸避邪求平安呢。继续看老师写。(板书:忆)忆就是思念。(板书:山东兄弟)重阳节诗人在思念谁?(学生纷纷举手)
生:诗人在思念山东的兄弟。
生:诗人在思念故乡的兄弟。
生:诗人在思念远在故乡的亲人。
师:题目中的山东就是?(学生举手)
生:山东就是王维的故乡。
生:山东就是华山以东的地区。
师:现在指?
生:现在的山西永济。
师:诗人在思念故乡的兄弟,(边说边圈出“忆”),那么这个题目应该这样读呢?
生:应该读得慢一点。
生:应该要把声音放轻一点。
师:好,谁来读?
教学内容:三年级教材: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课时:两课时
我的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能读通课文;2,准备课件;3,查找相关资料。
课堂实录:
一,导入部分:
教师导入:同学们,亲情是人类最朴实、最动人的感情,从古到今有多少诗人、作家尽情吟唱抒写这一人间真情,今天,我们所学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其中的一首。下面我先给同学们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这对我们理解诗句有帮助。(学习古诗,了解作者背景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尽量为学生打破时空界限)
作者王维,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唐代诗人,少年聪慧,9岁就以文才出名(学生哗然,9岁呀!比我只大1岁呢!)。王维17岁时离开了家乡,远到京城长安求取功名,这首诗就是他17岁那年所写。他多才多艺,不仅诗写得好,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显出钦佩之色)
二,自学、讨论部分:
现在请同学们自读古诗,然后与同桌讨论,对每一句诗你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师:讨论结束,请同学们举手发言:你是如何理解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
生:从题目我知道作者在九月九日那天回忆山东的兄弟。
师:同学们赞同这位同学的解释吗?
生:(纷纷举手,气氛热烈)不同意!
师:有何高见呢?(指名回答。)
生:“忆”不是回忆,而是“想念”;“山东”是指华山以东,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山东省;“兄弟”也不可能专指“兄”和“弟”,难道他不想爸爸、妈妈吗?(掌声突起)
师:太棒了!可老师不明白,你为什么说“忆”不是回忆而是想念呢?你从哪里知道“山东”是指华山以东而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呢?
生:(毫不思索地)回忆应该是指想过去的事,作者是在九月九日这一天想家里的人,至于“山东”,我是从课后的注释里看到的,老师在前面不是说作者17岁离开了家乡了吗?离开了家就不会只是想念哥哥和弟弟了。
师:(带头鼓掌)这位同学真是有心人呀!思考问题非常周到,能联系老师的提示思考问题,非常好,请同学们再次掌声鼓励。(掌声再次响起)
师:出示课件,结合图片,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景,尽量使学生进入角色。
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结合刚才对课题的了解,你怎样了解这句诗呢?注意抓住关键字来了解。
生:“独”就是单独的意思,因为作者是单独一人离开家乡的。
生:“异乡”就是在外地。
师:那么“异客”又是什么意思呢?(沉默)点拨:在这里应该是指离开家乡的人就叫异客。请同学窜讲这句诗的意思。
生:齐答……
师:出示课件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诗句。现在我们来理解这句诗不再是难事了吧?先小组讨论,你是怎样理解的?(结合课件插图,想象作者当时的心情)
生:只要遇到节日就很想家。因为作者的身边没有亲人。
生:平时就很想家,在节日的时候就会更想家,所以我认为在这句里要注意突出“倍”字的意思是“加倍”的意思。
师:这两位同学的发言,有谁有不同意见?(生:没有)好,两位同学的发言非常精彩,尤其是后一位同学的补充很是到位,请大家继续学习第三、四句。
师:课件“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注意领会作者的思绪变迁。理解每一句诗都要想到作者的所处环境。小组活动要做到:思考、讨论、发言、补充。
生:我知道亲人们现在一定在登高了,他们插着茱萸却少了一个人。
师:请同学补充,这位同学讲得较好,但还有一些关键字没有讲清楚。
生:“遥”是遥远的意思,由于作者是远离家乡,“遍”指大家。这两句应该说是:我在遥远的地方就知道现在家人们一定在爬山登高了,大家都插着茱萸就只是少了我一个。
师:太好了,抓住了关键字才能解释得准确。现在我们对诗句有了基本了解,老师再向同学们提几个问题:“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中的“佳节”指的是什么节?为什么会“倍”思亲呢?在这个节日里作者的家乡有什么习俗?(大多数学生能解答,少数同学在其他同学的回答中也能进一不得到巩固。)
教师补充:“倍”由于作者孤身一人远离家乡,平时就很想念家人,再遇上节日的时候这种思乡之情就更加浓烈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乡之心。
三,思维拓展部分:
师:同学都很喜欢过春节,我们在过春节时我们家都做些什么呢?
生:帖春联、吃饺子、买年货、要压岁钱、看春节晚会……..
师:是呀!过年多好呀!一家人团团圆圆、热热闹闹多开心呀!试想:要是这时你家里还有一人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没有回家和家人一起过年,你会想他们吗?正巧家里的电话响了,远在他乡的亲人给我们家人打来了电话,请你来接这个电话,你会向他们说点什么呢?(情景模拟表演)
生:学生纷纷举手,激情高涨,感情流露。
师:现在大家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倍思亲”的感情了吧!我们就带着对家人的感情来读读课文吧!
四,巩固练习,组织练习反馈
1、解释带点的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独_______倍______遥______遍______
“兄弟”指的是_______“一人”指的是______
2、填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王维_______的.思想感情。
3,调查访问:课后访问出过远门的邻居或亲戚,问问他们想家的感受和体会。
课后反思:
对于这次的教学观摩活动我有这么几点感触:1,备课,这也许是一个老话题了,但我在这里还是要谈这个老话题,有的教师认为小学教学备课只不过是应付检查而已,不用备课也一样能上课。其实不然,别小看了现在的小学生,尤其是城里的孩子,他们想你不敢想的,要是准备不充分,有时会让你下不了台的。特别是向教学古诗这类题材,历史的东西较多。如就教学本课而言,有关“进士”的解释,有同学就提到了,幸好我在备课时有了准备,不然就要难堪了,所以备课是很关键的教学环节。宽备教材,高备学生。
2,写字教学与课件的使用:在当前的教学中我们都提倡电化教学,这是先进教学手段。但是我认为在先进的过程中也不能把以往的手段都弃之贻尽,如写字教学,尤其是我们小学低年级的写字教学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是学生的活字帖,教师在黑板上的书写时的落笔、运笔、收笔都是学生学习写字示范,我们如果只是操作鼠标演示,站在旁边进行讲解,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让学生传承人类的文明,汉字的书写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这是人文的体现,是电脑无法替代的。课件只是我们教学的手段、是工具而已,只要能服务于教学就行
师:谁来评评?谁再来试试?
生:读还是要放慢速度。
(生放慢速度,沉下气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把声音放轻,速度减慢,古诗的味道可以读了出来,思念的感觉也就读出来了。我们今天就用这种方法去读读这首诗。要读正确流利。
生自由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如果你认为你能读好这首诗了,就请你举手。
生读
师:谁来评评?
生:他读的慢慢的,有一点诗的味道。
师:在读诗时,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诗人在思念着故乡。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诗人对故乡的亲人非常的思念。
师:是啊,整首诗里都含着诗人对故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啊(板书:思)。这思念是诗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的叹息,又是诗人在熙熙攘攘人群中的刹那间沉吟。读读诗的第一、二行,想想你看见诗人在作什么?
生默读想象。
师:你看见了当时诗人正是怎样的处境啊?(学生纷纷举手)
生:诗人当时一个人在异乡,心里觉得很忧伤。
师:你很理解诗人的心情。你还看见了什么?
生:我还看见了诗人独自一个人在旅店里举杯消愁,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朋友,心里在加倍的思念着亲人。
生:我还看见了诗人一个人冷冷清清的过着节日,因为诗里说他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因为思念,诗人的心是那样的忧愁,那样的冷清啊,谁来读读这两句啊。(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你已经懂得了诗人的忧愁了。还有谁?把声音再沉下来一点,速度再慢一点。谁还能读,把诗人心读的更加沉点,愁一点?
生:
生齐声读
师:佳节重阳,诗人身边的人们正在干什么?
生:异乡的人们都在团团圆圆过节。
生:他们带着全家登高插茱萸,高高兴兴。
生:他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重阳糕,和着美酒,非常快乐。
师:而诗人这一刻的心情却是怎样?读.
生:诗人的心充满了忧伤。
生:诗人眼前总是充满了母亲的影子,他在思念着母亲。
生:他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家去,与亲人团聚。
生:在他的心里都是孤独,寂寞啊。
师:而事实他却只能是……。
生齐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独在异乡王维,忧伤凄凉的王维啊,不能不回想起在故乡的兄弟亲人们过节的情形啊。此时,在他眼里又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啊?一起读第二句。
师:随着王维的目光,你看见故乡的兄弟在?
生:兄弟正在登高插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人。
师:兄弟登高插茱萸,却发现,读——遍插茱萸少一人、
生:王维的兄弟朋友们结伴分茱萸,分到最后,手里还剩下一枝总是分不出去。
师:那就是谁的?
生:那就是王维的。因为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少的就是王维啊。
师:你来做王维的兄弟,把当时你分茱萸的样子说给大家听听。当时你手拿着一束茱萸,
生:我手里拿着一束茱萸,一棵一颗地分给我的兄弟亲人们,可是最后了,手里还剩下一棵。
师:此时,你的心里啊?(引导学生说完并读诗句3、4行)
生:我手里拿着茱萸,心里很思念王维。(读)
生:我手里拿着……心里很凄凉,王维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师:过节少了一个你,王维。读第四行?——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故乡的这一切都是王维所遥知的,故乡的亲人的思念,王维更是明白,这时王维的情如何啊?
生!:王维的心就更加思念家乡了。
生:王维的心被思念折磨了。
生:王维的.心里充满了寂寞,连眼泪都要留下来了?
师:所以王维在节日时候,他只能说……(读全诗)
生齐读全诗。
师:我是王维,独在异乡的我的心里也是那样的忧伤啊,我只能以诗传我情啊。(音乐凄恻婉转。师深情朗诵)到此刻,你们已经懂得我对故乡的思念了吗?你懂得吗?(学生在音乐声中吟诵)
生:我懂得了。
师:还有谁懂得?
生:我懂了。
师:你们都懂得了吗?(生点头)请你们一起来读。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和着音乐声)
师:谢谢我的兄弟亲友们。我以我诗传我的心的时候,我还是那样的期盼能收到你们的只言片语,好让我独在异乡的时候,展开那信签,轻轻读来,有一点点安慰啊。请你拿起你的笔,给我写一封信吧。(音乐《远方的书信》)
学生动笔。
师描述:你是王维的兄弟,请你告诉王维…….你是王维的老母,请你告诉王维……你是王维的好友,请你告诉王维…….告诉王维家乡近来的人事,告诉王维你们对他的期盼与鼓励…
学生写信,师巡视。
师:谁把家书念出来给王维听听,注意你的称呼。(学生举手)
生:哥哥:你什么时候回来才能回来啊。家乡的茱萸开了,有蓝的、白的、粉的,真美。你不要记挂我们,我们的母亲现在安好,有我们几个兄弟侍奉着呢。重阳了,深藏着你年前戴过的茱萸还是那样芬芳四溢。母亲、亲人、兄弟日夜盼望你的归来,等你归来,我们还是一起去赏花,吟诗,归来吧!(掌声)
师:我会归来,我一定会归来!我会等到那枝茱萸插到我头上的那天的。还有谁能把家书念给我听听?
生:弟弟,你在异乡可好吗?你知道吗,每当佳节,每个人心里都深深地思念着你,牵挂着你。母亲每到节日吃饭时,总时要做你最爱的饭菜,然后给你留个空位。母亲每天都在等你,等你忽然有一天回来,像小时候一样,偎依在母亲怀里说‘娘,您做的饭菜真好吃。’弟弟,家乡的每一个人,甚至是一草一木都在想你。你不用牵挂,我们还留着今年的茱萸,等你回来,等你回来过下一个重阳节。(掌声)
师:我懂得,我懂得兄弟亲人的牵挂啊,但是我也是在牵挂啊,我多么想回乡一趟,只是这一刻,我只能以诗寄我情啊……一起读。
生齐读
师: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可是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仍然是那样的深沉。总想见到来自故乡的亲人问一问故乡。那一天,年少时的老友来到长安与我一见,在激动之余,我挥笔写下这首《杂诗》听……
(音乐《杂诗》),在前奏部分,师吟诵“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生边听音乐边轻声和。)
师:我等啊,盼啊,终于盼到了故乡来人了。我心里有千言万语要问啊,问出口的却是“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们也来帮我问问故乡的老友吧。
师:你来问。
(生: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生: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师:那寒梅就是故乡,所以当我“独在异乡为异客”时,要问:
生: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师: 那寒梅就是我对故乡的思念,所以当我“遥知兄弟登高处”要问:
生: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师:到此时,,你可走进了王维的思念了吗?你明白了王维在异乡时候那深深的牵挂了吗?(生点头)
师:请你,请你们一起来吟诵我在九月九日写下的思念吧。
生齐声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课后题解:p118
注意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倍:格外;加倍、更加。
(我单独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练习:
1.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六、总结。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以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便加倍思亲。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亲人。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原文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评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借助课本注释理解诗题。采用这样的方法导学:谁在什么时候忆哪里的什么人?接下来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采用同桌反复对诗的策略。几分钟之内,大部分学生都能背下来。然后指名学生按自己的体会理解诗句,我引导补充。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由于学习预习较充分,思维较跃,所以,在教学时,学生学习兴致比较浓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集锦13篇】
【教学目的】
1.复习前两首古诗,能背诵并默写。
2.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有语气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上节课学的两首古诗。
1.指名背诵《望庐山瀑布》、《山行》,说说诗的意思。
2.默写两首古诗,纠正错字。
二、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引入,激发学习兴趣: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两首写景古诗,表达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你们听,教师所背诵的下面这首诗,与前两首有什么不同?
(师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感情比前两首深沉,是写思念亲人的诗歌)
2.下面,我们就自己试着学习这首古诗,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自学)
3.你想向同学们介绍什么?(学生根据诗意,自由介绍诗意或有语气地朗读。)
(1)作者:王维。唐代着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此诗时年仅17岁。(还可让学生多做些介绍。)
(2)题目:九九重阳节思念远在山东的兄弟。
(3)第一句;独自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人。
导: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独自一人?(板书:孤独、孤单)
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加倍地思念亲人?(板书:加倍、更加)
导: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
(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4)第二句:今天是重阳节,我想到了远在家乡的兄弟们登高插茱萸时少了我,一定很难过的。
(5)有语气地朗读。配乐朗读。
4.配乐背古诗。
5.十七岁的王维为什么远离家乡?过重阳节时,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想象,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学生思考后交流。推优给全班同学讲。(表扬学生的独特想象。)
三、阅读推荐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牧的《江南春》、李白的《山中问答》、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朱熹的《观书有感》。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恰逢重阳佳节,作业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独,非常思念家乡亲人。前两句写诗人想念亲人,后两句写亲人也在思念他。情之所至,所以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
学情分析
学习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时节,也正值重阳之际,而这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要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借助注释,结合图意并结合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感受诗中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习“忆、异”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17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自主合作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问题。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发表意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朗读诗歌,入情入境感受诗歌的画面。
五、欣赏古诗,品读古诗
1、赏读古诗,教师指导。
2、品读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字用得特别好?
设计意图:学会欣赏诗歌。
六、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背诵诗歌。
七、指导写字
1、小组内交流难写易错的字。
2、师范写“逢、倍、插”,强调结构及笔顺,让生书空。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书写汉字的好习惯。
八、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设计意图:扩展知识。
九、作业
课下搜集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的千古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