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生寒假求职被骗怎么办?(共含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十月”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学生寒假求职被骗怎么办?
寒暑假学生会在各行业公司寻找兼职,毕业生踏出社会想要找到一份稳定工作,离职失业员工想要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这些寻找就业机会的人却会遇到不少招聘陷阱,尤其是方便快捷的网络招聘迅速发展,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不可靠性,以及网络法律的.不完善,许多虚假招聘信息横行,让人防不胜防,
1、找工作的时候会存在着职位欺骗吗?
这样的问题经常存在,很多的企业说是招聘人事人员,但是多数面试后却干电话销售、业务、做 等等。所以你在找工作面试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面试后具体干什么样的工作。
2、求职过程中被骗了怎么办呢?
一旦发觉上当受骗,要及时向招聘单位所在地的人事局、劳动局 或公安局派出所报案,寻求法律保护。若求职受骗情况特别严重、诈骗金额大,可以到公安部门进行报案。
3、求职者被虚假招聘信息欺骗,上班第一天发现待遇和报酬与招聘信息上描述不符合,该怎么办呢?
求职者发现招聘信息中所列的待遇、报酬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合的,应向劳动部门反映,请求查处,劳动部门可根据有关管理条例规定处罚职介,对职介所收的相关费用应予退还,求职者的损失,应按有关规定赔偿。
4、常年在外打工,经常出现拖欠工资啊,工伤不报之类的事情。怎样才能减少或者避免类似的问题啊?
最重要的是签订合同、保留证据,
外出打工,农民工应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并保留相关用工证据,出现工伤纠纷时,有关的用工合同、上岗证都可以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不要因为当时说的很好就不跟用人单位相应的合同或协议,那样处理问题也没有什么证据。
5、职场新人仔细看清劳动合同。在签合同时需对合同哪些内容进行了解,从而不至于让自己糊里糊涂的掉到陷阱里去呢?
第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直接签订试用期合同的做法是否合法?第二,试用期工资与“转正”后工资的法律关系。第三,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是否需要时间前提?第四,违约金、年底红包约定是否有效。
6、节假日或者是学生寒暑假时找兼职工作,如何才能防止被骗?
找兼职工作,要想防止别骗,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认清中介机构的资质;2、看是否存在高薪陷阱;3、交钱前要慎重。
7、很多毕业生曾遭遇过“求职陷阱”。毕业生该如何规避风险呢?
目前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风险主要包括收费陷阱、合同陷阱、个人信息泄露以及企业霸王条款等。毕业生求职时应加强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避免被某些用人单位抓住求职心切的心理而签订“霸王条款”或陷入合同中隐藏的文字陷阱。
一次求职换来的后悔不已
----谨心此提醒在外地求职的同胞们
三月的风吹在脸上本应是觉得舒畅的,但我并没有丝毫的感觉到---正郁闷着呢!我被骗了!然而我应聘上的那个工作竟然是叫我去骗另外的求职者。我不能忍受,也不能做着这样的事情来赚取钱财!我走了,因为这份工作,我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也只能忍气吞声。但静思之下,我想我有必要把这件事情公布出来,以此提醒那些正在找工作的朋友们。那黑心的老板,那些在办公室收着人民的钱偷偷笑的经理主管们,我们真应该把他们都送进牢房里呆上一辈子。他们的行为真是可耻!下面是整个事件的经过,各位网友看过后请帮忙贴一下,让与更多的人看到,就少一个人被骗!!
3月4日 地点 东莞市长安镇
8点时,我---张杰[笔名],从旅店里匆匆走出来,希望在这里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走着走着,看见前面好像是个人才市场,走近一看------旺旺职业介绍服务大市场。这时,一个人过来了,问我是要找工作么,我说是,听到我的话,那人便滔滔不绝地向我说我一大堆关于工作一方面的。最后,那人见对他的话还是无动于衷,便说,那你对业务员这一职业有没有兴趣呢,我一想,业务员确实还可以的,便说可以考虑一下,那人一听我这样说,就更加主动了,就说,那我带你去我们公司了解一下吧,这业务员就是我们本公司要招的。我当时也不知怎的,竟鬼使神差地跟着他进了这家公司。一坐下,那招待文员就对我讲了她们公司业务员的待遇:保底月工资1300--1800元,包吃包住,另有提成。我一听,当时也没有细想,只是觉得如果能得到这样一份工作的话,那这样的待遇确是比较好的。还说一些细节的环节,我便答应在这公司上班了。但当时我确实没有想到这个公司竟然是出去行骗的!!
听见我说要在这工作了,那文员就拿出了一份填表,说,既然你要在这里做那就要交20元钱填下这份表,然后拿着这张表去公司经理那里面试。我迟疑了一下,但还是交了那20元钱。但我万没有想到到后来却还要交更多的钱!!很快,我就填好了那张表,陈经理也就马上带我去面试。只是粗略地问了一下,而当我问他关于公司上班的一些细节的问题时,他都一语带过。现在想来,我怎么会这么傻,竟然也没有他细观察一下。而接下来发生的就更加离谱了!最后,陈经理说,要在这里工作的话就要先交250元的制服费,然后我们就可以填合同了,还说这250块钱在三个月后是会还给我的。而当我听到合同两字时,心中的警惕却放松了许多,最后还是交了250块钱。
而到了下午,我也正式和该公司签了合同。我以为就这样就可以算是办完了,但陈经理又问,你是在宿舍住吗,我说是,他却说在公司宿舍住就还要交150元的保险费和体检费,但这钱一个月后就会还给你的。我当时就怀疑了,但一想到合同都签了,也就交给了他150元钱。他拿钱出去了一会,回来却问我有没有上岗证,我说没有,他便叫我交150元钱,公司会帮我办那个上岗证。这时我知道自己被骗了,但先前交上去的钱已经让我变得一贫如了,还有什么办法,也就只有先在这个“公司”住下来,以后再想办法。呵,苦笑!真是失败,走出那个黑公司,我身上也没有钱了。心里那个沉重啊!像是有千万斤重担压在我的心头。下午就这样浑浑噩噩过了,十七点钟在那个公司集合了,很不幸的是竟然还碰到了两个与我有同样遭遇的同胞,一个湖南的,一个江西的,他们也是被他们用同样的手法骗到这里来了,和我一样,也被他们骗光了身上所有的钱!!就这样,我们三人进了这一家黑公司!!
大学生求职被骗6200元
海南某高校一大学生根据骗子在网上发布的虚假招聘信息应聘工作,耗时十多天没找到工作不说,还被骗走6200元,8月18日下午,受骗学生阿牛(化名)向海口市公安局大同派出所报了案。
当天下午,记者在大同派出所见到了阿牛。据他介绍,自己是吉林人,现为海南某高校思想政治专业一年级学生。今年7月初,没有回家过暑假的`阿牛想找份兼职,他从网上看到一则招聘信息,上面说海口龙华路某大酒店招聘职员,
阿牛打电话过去询问,一自称经理的男子称酒店的KTV娱乐城正在招人,阿牛可以兼职作“公关先生”,底薪元还有超过底薪数十倍的提成。发现阿牛动心,对方让阿牛到龙华路某酒店一楼面试。 我是应届生
7月30日,阿牛到了某酒店一楼大厅,打电话与那自称经理的男子联系,对方让阿牛坐在酒店里,他们站在远处面试。过了一会儿,对方称阿牛已经通过面试,缴纳服装押金800元,便可以上班。
阿牛将钱存入对方指定的帐户后,这位“经理”又以索要红包、交保证金等名义让阿牛先后交了4000元钱。存过保证金后,对方称老总对阿牛有看法,不同意阿牛来上班。让阿牛拿钱“疏通”关系。阿牛只好又存入一笔钱,可仍然没能上班,对方却一再变本加厉,再次索要2000元的“好处费”。先后蚀财6200元的阿牛再也借不到钱,越想越觉得这事情不对,便想到向警方报案。
大学生求职被骗案例
进入暑假后,各高校应届毕业生正式走上社会求职,不少在校大学生也开始勤工俭学,然而,由于他们心地单纯且求职心切,一些不法机构便抓住他们的这些弱点和心理,挖好“陷阱”等人来跳。
去年6~8月,大河报新闻热线共接到72条大学生求职受骗的线索;今年进入6月份以来,本报新闻热线已接到了21个相关投诉。为避免更多的人上当受骗,本报特将他们的遭遇整理出来,希望大学生们在求职过程中多留些心。
陷阱一工作为饵,骗求职者服装费
【案例】6月15日,大学毕业生小刘在郑州北环一家电器贸易公司面试通过后,被要求交360元服装费,然后才能签合同、培训,再开始工作。交费后,她同该公司签了劳动合同,上面还特别注明:如因个人原因辞职或自动离职,公司不予退还,服装费由自己承担。上班后,小刘因一直未被安排工作就要求辞职并退还服装费,被对方以签有协议为由拒绝。
【特征】向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收取所谓的服装费、资料费、手续费、培训费等费用后,却迟迟不给安排工作,迫使求职者自动辞职。
【对策】郑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工作人员表示,凡应聘时,招聘单位提出收取服装费、押金,或以其他方式变相收钱的,都是非法的,很可能是个骗局,求职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另外,遭遇诈骗后要及时报案,否则不仅本人的损失难以挽回,还会让更多人上当。
陷阱二试用为名,使用廉价劳动力
【案例】“那是一家皮包公司,专骗大学生暑期给他们免费工作。”来自南阳的大二学生小邓投诉称,自6月18日开始,他在郑州一汽车用品公司推销汽车用品,结果试用期7天做满后,和他一起应聘的8名同学全部被辞退,原因是未完成任务。而且,招聘时口头承诺的底薪800元,也没有按实际工作天数发放,只给了100元。
【特征】这些不良企业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以试工、试用为理由,试用期没完没了。试用期工资设置极低,录用后待遇诱人,不过绝不会正式录用,让大学生有苦说不出。
【对策】河南国基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晴川表示,根据《劳动法》及其相关法规规定,员工在试用期内享有报酬权,月薪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此外,对于用人单位的口头承诺,任何试用期的要求和考核应该落在书面上。
陷阱三名为招工,变相销售化妆品
【案例】6月初,郑州某高校的女毕业生小陈到一家化妆品代理公司应聘业务主管。经初试、复试后,公司负责人称要试用3个月,叫小陈先学会推销公司代理的化妆品,并收了她200元信誉保证金,但未给收据。一周后,小陈发现产品根本卖不掉,而她从一家大型商场得知该产品销售价格不超过100元。
【特征】一些公司诱骗大学生上岗,要求大学生交现金作为押金,而后让大学生去推销产品,并规定要卖多少产品才有提成工资。完不成任务,公司以此克扣大学生的工资、押金。
【对策】如果在填写个人信息时公司只关注一些简单信息,而对于应聘的大学生是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毕业、有过哪些工作经验都漠不关心,求职者就要加倍小心了。此外,急着收钱的多是“黑公司”,最好不要轻易交钱应聘。
陷阱四想当模特儿,得自费拍艺术照
【案例】郑州某校大二女生小刘有着身高1.70米、体重49公斤的好身材,去应聘当模特儿,公司要她到指定的影楼拍艺术照参加筛选。
小刘按照要求花360元到影楼拍了6张艺术照。半个月后,公司通知她到某商场做礼仪小姐,工作一天拿了80元的工资后,公司就没再给她安排工作了。
【特征】这类招工主要针对女大学生,通常称招模特儿或是歌舞类培训,然后要应聘者花大价钱照艺术照参选,最后再找借口说应聘者条件欠缺而予以拒绝。
【对策】碰到这样的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干。如果自己确有做模特儿的条件或当演员的天赋,也应通过正常渠道报考有关专业,尽量不要脱离现实而想走捷径。
陷阱五夸大岗位,“经理”变“推销员”
【案例】24岁的小刘去年毕业于郑州某高校经贸管理系,当年7月,他在一家公司应聘“市场部经理”成功,
第一天去上班时,公司老总让小刘这个“经理”去推销产品,美其名曰“了解市场”。
“我在那儿干了快一个月,天天出去推销。”小刘说,一名与他关系不错的员工偷偷告诉他,公司最初招聘时就是要招推销员,怕招不来人,故意说成是“市场部经理”,他这才发现上了当。
【特征】典型的“粉饰岗位”的招数。因担心招不来业务员、推销员、代理员等,招聘单位就把职位“美化”成“市场部经理”、“事业部总监”等,以此来诱惑大学生。当应聘成功后,招聘单位便会以“先熟悉工作”或“到一线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继续工作下去。
【对策】这类招聘信息一般比较简单,涉及细节方面的东西都未明确注明,比如没有岗位职责和应聘条件等。因此求职者应聘时要提前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询问工作细节,认真考虑后再做打算。
陷阱六以考试为名“窃取”创意
【案例】李强是广告系的高材生,今年3月份到郑州某广告公司应聘。对方给他出了一道题:为一款家用电器做个广告策划方案,限期3天。3天后,李强带着自己做出的策划方案来到该公司,对方收下后让他回家等通知,然后就再无下文。
今年5月份,李强发现一条家用电器的广告“很眼熟”,和他做的方案几乎一模一样,而策划公司正是他曾去应聘的那家。原来,对方招聘是假,窃取他的创意才是真。
【特征】一些招聘单位以考试为借口,将公司接下的'项目作为考题直接交给应聘者完成,在不付出任何成本的情况下,骗取应聘者的劳动成果,如程序设计、广告设计、策划方案、文章翻译、软件开发等,最后并不录用任何人。
【对策】对此,河南力天律师事务所主任丁香建议,出于对自身知识产权的维护,应聘者在提交策划案时最好附上“版权声明”:“任何收存和保管本策划案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作者同意,不得使用本策划案或者将本策划案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并要求招聘单位签收。
陷阱七高薪诱惑,骗你做“公关经理”
【案例】“星级饭店招聘男女公关经理,要求气质好,口才佳;无需工作经验,无学历要求;底薪600元,月薪可达上万元。”去年8月,一则贴在电线杆上的招聘广告引起了大学毕业生小马的注意,优厚的薪酬吸引他前去应聘。结果,想走致富捷径的小马被骗去600元。
【特征】一些招聘单位许诺能给高薪,让很多应聘者心动。但这种“高薪”背后往往暗藏猫腻,要么是骗钱,要么就是拉你加入色情行业。
【对策】天上不会掉馅饼,完全不需要个人付出努力就能获得高薪回报是不可能的。遇上这类招聘,就俩字:别信!
陷阱八收取费用,提供虚假招聘信息
【案例】大学毕业后,小吴在一家职业中介交了10元注册费,成为会员又交了150元的信息费后,中介将为他联系5个用人单位进行面试。没想到,小吴5次面试均碰壁,对方要么称“已招到人”,要么称“不合适”。小吴发现,其他在该中介注册的大学生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情况,他明白自己碰上了“黑职介”。
【特征】“黑职介”利用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挣钱心切的心理,收取信息费后提供虚假信息,找几家用人单位来回“忽悠”学生。甚至有些中介在收费后便人间蒸发,让学生投诉无门。
【对策】劳动部门曾多次提醒,求职者找工作时一定要去正规的职业介绍机构,要看有无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介绍许可证、物价部门颁发的收费标准证、工商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等。如果遭遇“黑职介”,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
编后:经济危机下,就业形势严峻,招聘欺诈将增多,骗术手法的“日新月异”,令人防不胜防。
今天我们编发这组有关求职陷阱的话题,希望引起求职者的警惕,擦亮自己的“火眼金睛”,不要轻信他人的“花言巧语”,在求职时多听、多问、多看、多想,避免就业路上的陷阱。同时,希望文章能对目前正在求职的大学生们有一点点启发和帮助,以免付出了劳动和智力而一无所获。
求职应聘者需谨慎被骗
不法手段主要有几种方式:
1、不法机构以XX人才市场分部或分公司的名义致电一些人才网求职会员,以包推荐工作为名,收取求职者100-300元推荐费或押金,但事后并不实践承诺,使求职者受骗上当,
2、不法分子以公司招聘的名义通知求职者前往珠三角一带(东莞居多)面试,再以公司地处偏僻为由主动派车(多为摩托车)接送,在偏僻处假借要与工作人员联系为由,抢夺求职者手机与财物。
3、不法分子与不法医院、医疗所勾结串通,以“招聘”、“体检”为名,告诉求职者已被录取,要求职者到指定医院体检,再求职者交纳数十、数百不等的体检费用后,或让求职者等待录用通知或说求职者身体不合格,给求职者带来损失。
4、由于近期刚踏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较多,不法分子会以各种方式骗取毕业生的家庭电话,打电话联系其家长,谎称该求职者在某地发生意外急需用钱,要求其家人将款项汇到某帐号上。
本着对求职应聘者负责的态度,我们郑重提醒求职者:
1、填写个人简历时,请不要在规定的表单以外的地方填写你的联系方式,这样会使所有人都看到你的联系方式,从而导致不安全的情况发生;强烈建议求职者只留本人联系电话并保持畅通,勿长时间关机,若非必要最好不留家庭电话。
2、在接到企业的面试时请特别注意:
(1)在收到招聘单位的面试邀请
电话时,请务必再上人才网站核实一下这个企业的资料;对方如果用移动电话与你联系时,必须索取对方的固定电话,面试前尽量通过对方的固定电话预约面试时间和了解企业信息。
(2)、请认真确认面试地点,正规单位招聘一般会将招聘地点设在单位的办公室、会议室,一些以租用房间作为应聘地点的单位,要警惕;千万别轻信招聘者在指定的街道或酒店接待,应该自己主动找到招聘单位所在办公地址或办事处,
(3)、绝大多数招聘单位不会主动派车去接应聘者,应聘时勿与陌生人到偏僻地方,勿将手机等财物借给陌生人。发现被骗应及时报警。
3、如遇到单位要求必须体检才能上岗的,请求职者注意:单位不应当指定某某医院,而此类医院也不应该是私立医院或者诊所。如遇到此类情况,请求职者不要相信,并及时与我们联系,发现被骗应及时报警
4、拒交各种名义的费用。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服装费、产品押金、风险金、报名费、培训费等行为,都属非法行为。招聘单位培训本单位的职工,也不准收取培训费。求职者遇到此类情况,要坚持拒交,并向招聘单位所在地区举报,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5、不轻信许诺到外地上岗。对外地企业或某某外地分公司、分厂、办事处的高薪招聘,不论其待遇多么好,求职者千万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不要轻信他的口头许诺,一是不去,二是到劳动保障部门咨询,并办理相关的手续,否则会吃大亏,被骗工骗钱甚至被人贩子骗卖,悔之晚矣。
6、掌握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求职者在求职前或求职过程中,应主动学习一些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提高自己的.求职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7、多种途径了解公司背景。在求职者正式进入单位之前,想方设法加强对企业的了解以免误入骗子设下的陷阱。比如:注意招聘单位的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
8、谨慎签定劳动合同。与用人企业签合同时,求职者要“三看”:一看企业是否经过工商部门登记以及企业注册的有效期限,否则所签合同无效;二看合同字句是否准确、清楚、完整,不能用缩写、替代或含糊的文字表达;三看劳动合同是否有一些必备内容,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必须签书面合同,试用期内也要签合同。
如果你们求职被骗的时候,你会怎样去应对呢?如果不懂得话,可以参考下面的方法,
一,如遇无证照或证照不全的歪职介,应及时向相关的劳动部门或公安部门反映,劳动部门可以根据有关管理条例规定对其进行处罚,所收职介费可退还给本人。
二,如遇职介发布虚假招工信息(广告),信息中所列的待遇、报酬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合的,求职者应向劳动部门反映,请求查处,劳动部门可根据有关管理条例规定处罚职介,对职介所收的相关费用应予退还,求职者的损失,应按有关规定赔偿,
三,用人单位以收取培训费、押金、保证金、担保金作为录用条件的,其行为违反了《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求职者可及时向劳动部门反映请求查处,要求退还所交费用。
四,用人单位以招聘推销员为名,订立推销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致使推销员不能获取报酬的,其行为系以欺诈手段建立的劳动关系,同样违反了《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如果其行为触犯刑律,应由相关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五,对于因职介机构责任造成求职者求职不能或职介收取一定职介费用后搬迁消失的情况,如是正规职介,可向劳动部门投诉,如是歪职介,则可向所在地公安部门报案,由公安部门查实,如其行为触犯刑律,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未触犯刑律的,可移交相关劳动部门处罚。
大学生毕业求职被骗案例
进入暑假后,各高校应届毕业生正式走上社会求职,不少在校大学生也开始勤工俭学,然而,由于他们心地单纯且求职心切,一些不法机构便抓住他们的这些弱点和心理,挖好“陷阱”等人来跳。
去年6~8月,大河报新闻热线共接到72条大学生求职受骗的线索;今年进入6月份以来,本报新闻热线已接到了21个相关投诉。为避免更多的人上当受骗,本报特将他们的遭遇整理出来,希望大学生们在求职过程中多留些心。
陷阱一工作为饵,骗求职者服装费
【案例】6月15日,大学毕业生小刘在郑州北环一家电器贸易公司面试通过后,被要求交360元服装费,然后才能签合同、培训,再开始工作。交费后,她同该公司签了劳动合同,上面还特别注明:如因个人原因辞职或自动离职,公司不予退还,服装费由自己承担。上班后,小刘因一直未被安排工作就要求辞职并退还服装费,被对方以签有协议为由拒绝。
【特征】向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收取所谓的服装费、资料费、手续费、培训费等费用后,却迟迟不给安排工作,迫使求职者自动辞职。
【对策】郑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工作人员表示,凡应聘时,招聘单位提出收取服装费、押金,或以其他方式变相收钱的,都是非法的,很可能是个骗局,求职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另外,遭遇诈骗后要及时报案,否则不仅本人的损失难以挽回,还会让更多人上当。
陷阱二试用为名,使用廉价劳动力
【案例】“那是一家皮包公司,专骗大学生暑期给他们免费工作。”来自南阳的大二学生小邓投诉称,自6月18日开始,他在郑州一汽车用品公司推销汽车用品,结果试用期7天做满后,和他一起应聘的8名同学全部被辞退,原因是未完成任务。而且,招聘时口头承诺的底薪800元,也没有按实际工作天数发放,只给了100元。
【特征】这些不良企业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以试工、试用为理由,试用期没完没了。试用期工资设置极低,录用后待遇诱人,不过绝不会正式录用,让大学生有苦说不出。
【对策】河南国基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晴川表示,根据《劳动法》及其相关法规规定,员工在试用期内享有报酬权,月薪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此外,对于用人单位的口头承诺,任何试用期的要求和考核应该落在书面上。
陷阱三名为招工,变相销售化妆品
【案例】6月初,郑州某高校的女毕业生小陈到一家化妆品代理公司应聘业务主管。经初试、复试后,公司负责人称要试用3个月,叫小陈先学会推销公司代理的化妆品,并收了她200元信誉保证金,但未给收据。一周后,小陈发现产品根本卖不掉,而她从一家大型商场得知该产品销售价格不超过100元。
【特征】一些公司诱骗大学生上岗,要求大学生交现金作为押金,而后让大学生去推销产品,并规定要卖多少产品才有提成工资。完不成任务,公司以此克扣大学生的工资、押金。
【对策】如果在填写个人信息时公司只关注一些简单信息,而对于应聘的大学生是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毕业、有过哪些工作经验都漠不关心,求职者就要加倍小心了。此外,急着收钱的多是“黑公司”,最好不要轻易交钱应聘,
陷阱四想当模特儿,得自费拍艺术照
【案例】郑州某校大二女生小刘有着身高1.70米、体重49公斤的好身材,去应聘当模特儿,公司要她到指定的影楼拍艺术照参加筛选。
小刘按照要求花360元到影楼拍了6张艺术照。半个月后,公司通知她到某商场做礼仪小姐,工作一天拿了80元的工资后,公司就没再给她安排工作了。
【特征】这类招工主要针对女大学生,通常称招模特儿或是歌舞类培训,然后要应聘者花大价钱照艺术照参选,最后再找借口说应聘者条件欠缺而予以拒绝。
【对策】碰到这样的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干。如果自己确有做模特儿的条件或当演员的天赋,也应通过正常渠道报考有关专业,尽量不要脱离现实而想走捷径。
陷阱五夸大岗位,“经理”变“推销员”
【案例】24岁的小刘去年毕业于郑州某高校经贸管理系,当年7月,他在一家公司应聘“市场部经理”成功。第一天去上班时,公司老总让小刘这个“经理”去推销产品,美其名曰“了解市场”。
“我在那儿干了快一个月,天天出去推销。”小刘说,一名与他关系不错的员工偷偷告诉他,公司最初招聘时就是要招推销员,怕招不来人,故意说成是“市场部经理”,他这才发现上了当。
【特征】典型的“粉饰岗位”的招数。因担心招不来业务员、推销员、代理员等,招聘单位就把职位“美化”成“市场部经理”、“事业部总监”等,以此来诱惑大学生。当应聘成功后,招聘单位便会以“先熟悉工作”或“到一线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继续工作下去。
【对策】这类招聘信息一般比较简单,涉及细节方面的东西都未明确注明,比如没有岗位职责和应聘条件等。因此求职者应聘时要提前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询问工作细节,认真考虑后再做打算。
陷阱六以考试为名“窃取”创意
【案例】李强是广告系的高材生,今年3月份到郑州某广告公司应聘。对方给他出了一道题:为一款家用电器做个广告策划方案,限期3天。3天后,李强带着自己做出的`策划方案来到该公司,对方收下后让他回家等通知,然后就再无下文。
今年5月份,李强发现一条家用电器的广告“很眼熟”,和他做的方案几乎一模一样,而策划公司正是他曾去应聘的那家。原来,对方招聘是假,窃取他的创意才是真。
【特征】一些招聘单位以考试为借口,将公司接下的项目作为考题直接交给应聘者完成,在不付出任何成本的情况下,骗取应聘者的劳动成果,如程序设计、广告设计、策划方案、文章翻译、软件开发等,最后并不录用任何人。
【对策】对此,河南力天律师事务所主任丁香建议,出于对自身知识产权的维护,应聘者在提交策划案时最好附上“版权声明”:“任何收存和保管本策划案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作者同意,不得使用本策划案或者将本策划案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并要求招聘单位签收。
陷阱七高薪诱惑,骗你做“公关经理”
学生寒假求职陷阱多
寒假来临,大学生们纷纷在网上寻找假期兼职的机会,但是多名学生在网上求职被骗,有的公司声称面试需要租借KTV场地,要先交300元场地费。还有的公司以给网店刷信誉为由,让兼职的学生先垫钱购物,学生搭进去一万多元后却被对方删除QQ号,再也找不到人。经调查发现,很多虚假招聘的上当者还因为证据不足无法成功维权。
借KTV场地面试
应聘者出包厢费
方式:电话联系打钱
维权难:无法证明上当
张文(化名)是XX学院大一的学生想找份寒假兼职,“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份在商场或超市向顾客派发礼品的工作,上面还标明了学生兼职,觉得不错就给那个公司打了电话。”张文说,虽然网上写着待遇面谈,但电话里始终没提面试的事,“接电话的是个女的,告诉我每小时60块。”
张文说,“一个星期之后,有一个陌生号码给我打电话,竟是上次招聘那个女的。她说本周三在海淀区苏州桥附近的美莎乐KTV面试,问我能不能去,能去的话交 300元场地费,因为包房的费用要应聘者自己出。之后她通过短信发来一个账号,我把钱打了过去。”之后张文就再也联系不上这个号码了,打过去不是不接就是关机。
事后张文觉得不对,自始至终对方都没要过健康证、学生证等,直接就确定他符合工作条件,“而且打钱账号的名字也很男性化,我怀疑并不是电话里那个女人的”,
可是此时张文想报警都不知道怎么说,“我手里只有两个手机号和一个账号,什么证据都没有,再看原招聘帖我发现联系人都变了。对方给的都是模糊信息,没提面试的具体时间地点,不知道到哪儿找人。”
■警方提示
假期兼职七大骗局
1、支付押金不可信
有的兼职要求大学生支付押金,承诺交了押金后就可以上班,之后又以借口拒返押金,最后就没有音讯了。有的.收取保证金,称以此“保证”学生按要求上班。
2、自垫货款要当心
有的 公司让学生交纳一定的提货款,再靠卖货赚钱或发展下线。有的学生只能卖货给同学朋友,有的学生卖不出去最终白搭进去一笔钱。
3、外地上岗多留心
有的非法中介或私招滥雇者为外地企业或总公司某外地分公司、分厂的高薪招聘,利用口头许诺来骗取学生信任。
4、书面协议要慎重
有些单位以种种借口拒绝与学生签订书面“协议书”,打工结束后,因没有书面协议,劳务费无处可讨。
5、娱乐场所易受骗
去酒店、娱乐场所打工小心些。一般来说这类行业大都以高薪来吸引求职者,工种有公关、代客泊车、导游、陪练等。青年学生到这种场所打工往往容易上当受骗。
6、扣取高额培训费
这类骗子在面试学生后,通常要求参加公司的上岗培训,并要交培训费。有的甚至根本不培训,收钱后做个样子。
7、家教秘书防骗色
一些不法分子以高薪聘请家教、秘书等欺骗学生。一不小心落入陷阱后,青年学生轻则失身,重则危及生命。
求职过程中要注意的被骗小常识
又要到高校毕业生求职期了,对于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在求职中更容易误入各种各样的招聘陷阱,轻则被骗财骗色骗劳力,重则被绑架拐卖;如果预先有了心理防范,仔细甄别用人单位的真假,相信再诱人的陷阱也能够找出破绽,
1、谨慎对待小广告
要谨慎对待版面很小的报纸招聘广告,特别是那些招聘单位对他们的业务描述显得躲躲闪闪、遮遮掩掩,你要提高警惕!因为许多这样的广告都是骗人的。
2、辨别职务分工
一些招聘单位在打出的招聘广告或招聘海报中虽列出要招聘的多种职位,其实这些职位都是做业务的.,甚至是没有底薪的业务,
辨别方法是:这些单位对所招聘的职位要求都很简单、都很笼统,似乎很多人都适合。
3、当心人才市无业者
不要理睬那些游荡在人才市场内外主动与你搭话的人。
4、不要缴纳应聘费
在应聘过程中,拒绝交纳任何由招聘单位收取的费用。
5、对热心者保持冷静
如果你发现招聘单位几乎对每一位应聘者都是异常热情、异常兴奋,你千万要小心。
6、避免单独应试 ,尤其是女生要避免到私人场所去面试。
7、当心成为枪手
如果招聘单位让你写一篇文字材料,他们未必是想检验你的水平,也许他们对你写的材料本身更感兴趣。所以,即使写,也不能太长。
8、先弄清待遇水平
正式入职之前,一定要把薪酬待遇谈清楚,否则入职以后你就被动了。
天中晚报报道:市民关先生到报社反映,他看到街头张贴的招工小广告后信以为真,从5月30日到11月14日,先后10次按招工者的要求往一个账户上汇款2700元,但一直没得到工作,他这才感到上当了。
据关先生介绍,他是市区一家企业的下岗职工,离异,有一子正上高中,他靠开三轮车载客养家,生活相当拮据。今年5月,他看到街头的电线杆上贴着很多“中国青年旅行社下属星级大酒店”的招工广告,广告上称大酒店招服务员等多种工种,月薪上万元。他信以为真,就按广告上留的手机号码与“李经理”取得了联系,说自己想当保安员。“李经理”说,他要到市雪松大道中段一家金融机构,往一个账户上汇800元钱才能当保安员,账户上的姓名是张梅,卡号是9559980717282684413,
5月30日,关先生按要求汇了400元,次日又汇了200元,6月17日又汇了360元。这时他还没见过“李经理”的面。他要求见面,“李经理”以种种理由推托。他感到不踏实,就提出退款。“李经理”说电脑升级了,他只有汇足1500元才能退款。6月22日、7月12日和7月19日,他又先后三次汇款,汇款额达到1500元。但电话那端“李经理”说电脑又升级了,他要汇足2500元才能退款。10月10日至11月14日,他又分4次汇了1200元。但“李经理”说他只有汇够5000元才能退款。此时,求职心切的关先生才感到受骗了。
关先生向记者出示了他看到的招工广告。广告只有名片大小,上面既无大酒店的名字,也没有地址。“李经理”的联系电话是13017671158。记者拨打该电话,发现已关机。关先生说,5000元他拿不出,要不然他可能还会汇。他让记者看汇款凭条,凭条共10张,汇款总额为2700元。他迷茫地问记者“李经理”会不会把钱退给他,那些钱都是他开三轮车载客辛辛苦苦挣的。记者不知说什么才好,只得让他到公安机关报警。
记者了解到,已相信自己上当受骗的关先生到驿城公安分局一派出所报了警。(石新宇)
来源:人民网
★ 学生办工作思路
★ 办年货学生作文
★ 爱心被骗作文
★ 被骗的说说
★ 寒假求职家教范文
★ 被骗的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