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参加自学考试选报课程技巧(共含2篇),欢迎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na331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推荐:参加自学考试选报课程技巧
第一:关于一次报考多少门的问题
有不少考友可能一次最多报两门,有的干脆只报一门。其实这种报考方法是十分不可取。我的`报考方法则是一次报考四门。虽然压力可能比较大,但这种报考方式有极大优点,最显著的就是您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毕业证书。一次报一门或两门,如果不努力,考试还是照样不好通过。如果一次报四门,如果抓紧,特别是在考前的两个星期,每天晚上搞到个一、两点钟,考试一次性全科通过也是完全可能的。
我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我白天工作缠身,根本一分钟空闲时间都没有,但我还是有两次考试一次性大满贯,全科四门通过,单这两次考试我就过了八门。试想,用这种速度,加上搞得顺,一年半、最多两年绝对可以拿到本科文凭。
另外,还有一点要给考友讲的是,如果一次报考门数过少,那么周期绝对会很长,太长的学习周期,慢慢得您就会失去耐心,感到取得毕业证遥遥无期,看着通过的几门课,而又中途放弃学习,不能不令人感到心酸和遗憾。
第二:关于专业课和公共课的报考
报考时,一般来讲,不要先报考公共课。因为公共课一年考三次,即在四、七、十月份都考。故您应把机会留给那些专业课(即非公共课),这样一旦当您本次专业课不及格时,而下次考试该课程又没有,这样,您就可以报考公共课来补上,而不会出现什么课程也不能报的尴尬局面。又同时加快了课程的学习及毕业进程。
zsx0922考生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并选定了专业之后,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报考课程。依据专业考试计划的安排,自考的所有课程在一年以内,基本上都会安排开考一遍,而且每个专业的课程基本上是上、下半年平均分配的。这样课程考试安排是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多的选择报考的课程,以达到缩短自学考试时间的目的。但对于刚报考的新生来说,也会增加了他们学习的难度,尤其是在选择报考课程方面,常常显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他们担心选择报考课程少了,会拖长自考时间;选择报考课程多了,又担心贪多过不去遭受失败的打击。因此,建议新生对自学考试专业计划和考试课程设置必须认真地了解,并细心的分析研究,做出最后的判断。
专业考试计划从总体上确定专业考试标准,它是开考专业和实施考试的依据,体现了选拔人才的规格和要求。专业考试计划是由国家授权的教育考试机构,根据国家规定的高等教育学历规格和标准制定的,它具体规定了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专业考试计划要求的具体体现,一般来说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公共政治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块。具体说我省所有专科专业公共政治课都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三门课。本科专业都设置《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另外本科专业设置了公共外语科。
专业基础课主要考核考生学本专业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专业课主要考核考生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这两种课程需要考生灵活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由此可见在一个专业中,所设置的课程是有一定规律的,课程与课程之间是有联系的,有些课程还有前后衔接的问题,因此,考生只有先学好本专业的基础课程,才能比较顺利的学好其它相关的课程。考生在安排自己的学习时,应先考虑选择一些比较容易学的基础性的课程,先报考公共政治课和一些基本的专业基础课,可以先避开一些学习起来较难的课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经济类专业的《高等数学》课。这些课程可以安排在第二学年再学习。考生报考时,还应注意每次报考的课程不宜过多,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次选择三至四门课程比较适宜,这样可以保证各门课程的复习时间比较充分,以便一次顺利通过考试,从而树立和加强自考的信心。同时考生报考课程时,不要过于心急,应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从开始自学考试到拿到毕业证书,一般考生需要两年到两年半时间,有不少普通高校在校专科生毕业时同时拿到本科自考毕业证书,为考研继续深造创造了条件。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有专科专业、本科专业两个学历层次,专业考试计划分为专科、本科两种类型,
专科专业在总体上要求与一般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的水平相一致。各专科考试学分不低于75学分,考试课程不少于14-15门。
本科专业在总体上要求与一般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同类专业的水平相一致,本科各专业学分不低于70学分,考试课程不少于12门。
在这里还要提醒考生,随时注意专业考试计划的调整和变化。国家和各省考试机构根据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上,为增加适应性,删减一些不适应自考的专业而增设一些社会急需的专业。同时对各专科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不断进行改革,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
★ 报作文
★ 参加邀请函
★ 《森林报》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