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情剧情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影评(共含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朱紫国姓外的”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这部电影让我掉泪了。以致于在电影结束后心情都一直难以平复,很久没有在电影中感受到这种质朴的情感和直抵内心的温暖了。
这是一部讲述爱情、家庭、亲情的电影。作品充满了诗意的浪漫,用抒情、单纯的手法表现了一个带着乡土气息的过去时代的爱情故事。张艺谋在色彩运用方面独具匠心,现实用黑白表现,回忆用彩色表现,使冰冷的现实与美好的回忆形成强烈反差。画面极其唯美,但不像导演近几年的商业大片那样的绚丽奢华,只有那毫无任何矫饰的实物拍摄,一种少了一份华丽潋滟的场景多了一份真实质朴的视觉盛宴。它带给我更多的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感觉。
同时片中的自然环境也十分优美,一个北方的小山村,远离了尘世(城市)的喧嚣和伴随工业发达应运而生的一些产物。没有汽车,交通靠的只是一匹马车。没有自来水,饮用靠的是村里的两口老井。没有缝纫机,纺织只靠那一部老的几乎报废的织布机......而这些都为故事所表现的爱情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故事一开场,就是暗沉寒冷的天气,一丝寒意从心底慢慢渗透每块骨骼。黑白的画面,穿着厚棉袄的人们,纯朴厚实的气息从画面上吹落下来,烙印在我的脑海里。由孙红雷扮演的“我”的独白中,我们知道他的父亲去世了。作为独子的他赶回老家来为父亲办丧事,而年迈的母亲,仍固执地要求儿子把相濡以沫几十年的丈夫遗体从几十里外的县城抬回来安葬。
这时黑白暗沉的色彩一转,明朗欢快俏皮的绿色铺天盖地地倾泻下来。故事陷入了母亲的回忆。
四十多年前的偏僻小村庄,贫瘠落后,但是孩子们向往知识,姑娘们向往爱情,村民们希望下一代有出息。于是,一个高大英俊的城里男人出现在这座村庄里。他是坐一辆马车来的。下车后,无数的村民们翘首仰望这个象征着知识和文明的男人。笔挺的中山装,短短的盖分头,干净的笑容。他回过头去,一个女孩清亮的眸子紧紧追随着他的身影。那是母亲第一次见到父亲。第一眼看到父亲,便喜欢上了。
父亲是乡村唯一的老师,而村里甚至还没有一间教室。于是他和全村男人一起要为这个村修建一间教室,女人们则为他们提供伙食,这叫“吃公饭”。母亲为了让父亲吃上她煮的饭菜,每次都用同一个白底青花纹的碗盛上她精心烹制的饭菜,并在不远处窥视父亲是否吃了她煮的饭。
那样等待心爱的男人的场面,那样纯朴执著的感情,它们像一根线,牵引着画面不断变换。而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爱情,表达的方式是那样的含蓄和隐约,可是我相信每一个女孩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历,只是方式不同罢了。而每一个男孩在这个时候也会像片中的父亲一样傻傻的,不知是木讷还是腼腆。
母亲开始了每天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因为那口井靠近村小学,可以看见父亲的身影和听见父亲在教书时洪亮的朗诵声。母亲认为父亲的腔调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动听的声音。母亲不停踮足回望,而父亲,也带着有点傻的笑容望向母亲。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有柔情脉脉的眼神。
母亲的青年时期是由如今大名鼎鼎的“国际章”所扮演的。那个时候的章子怡是无比的清纯,她的美是那样的清澈见底,尽管穿着看起来土到掉渣的红棉袄还扎着两条粗又长的麻花辫,但那清亮的眸子却能把秋水都望穿。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毫不为过。
我们跟随镜头又来到了世外桃源般的平原上,微微倾斜的山坡,一直蜿蜒着,起起伏伏,百折曲回。父亲送学生回家,母亲守候在父亲必经之路,一看到父亲的身影,立即提起篮子,开始了“偷窥”父亲的行程。终于,有一天,他们面对面相遇了,父亲对母亲简单说了几句话,母亲就欢喜得忘掉了整个世界,篮子丢落在地。她跑回去,对父亲一笑,像一只小鹿一样欢快地奔跑在山坡上。
这个时候,仿佛天空都一下子变蓝了。怀着爱慕的心情,忐忑不安地在路边守候心爱的人,这样的场景,或许我们每一个经历过初恋的人都似曾相识。或许,张艺谋也是这样诉说着初恋的情怀。
一天父亲来到母亲家门前,他拘束地立在栅栏外,说,我要走了。母亲的欢喜顿时烟消云散,父亲又说,过两天,我会回来的,一定会回来的。并送给母亲一个红色的发夹。母亲呆了,回到屋里时,看到一碗饺子还没能让父亲吃上,她迅速用大碗装起饺子,追赶父亲。可是父亲已坐上马车走远了。母亲就抄近路,几次看到马车就在前面了,追赶再追赶,爱的力量,超越了疲劳,超越了恐惧。很多次,跌倒在地上,很多次,爬起来。当再一次跌倒时,摔得那么重,碗也摔破了。连同母亲的心,也一起破碎了。母亲终究没有赶上父亲,没能把自己亲手做的父亲最爱的饺子带给父亲。这一刻,母亲终于忍不住委屈地哭了,她不顾一切忘记了负重奔跑的劳累忘记了回程路途的遥远忘记了所有为了给心爱的人送上一碗饺子可现实却一次又一次的无情地拒绝了她---这个善良柔弱的专情女子。这一刻我的眼泪又下来了......
然而,更让母亲伤心的是,父亲送的发夹在她追赶的过程中不见了。在接下来的几天,母亲天天早出晚归只为了寻找这一珍贵的“定情信物”。戏剧的张力就凸显于此,一个接一个的矛盾冲突同时也冲击着观众内心,导演细腻的情感在这一段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母亲也最终在家门口找到了发夹。而那只摔破的白底青花纹碗,母亲花了高于买一个新碗的价格修补好了它。
父亲要回来的那几天,母亲都早早出发,到村路口等父亲。漫天漫地的大雪,凛冽的大风。冰天雪地里,母亲一直张望,冻得感冒了,晕倒了。就这样周而复始,几年后,父亲终于回来了。而这一次,父亲再也没有离开过母亲,在小山村里教了四十几年的书,和母亲白头偕老。
回忆的大门渐渐闭合,明亮宽阔的平原,金黄色的田野,舒缓而略带感伤的音乐。父亲的葬礼简单,但又隆重无比。很多很多他的学生都赶来了,长长的人群,灰暗的色彩。回乡的几十里路上,人头攒动。这时,儿子终于领悟:“母亲之所以坚持要抬着父亲从县城走回来,是因为他们相识、相爱的过程都和这条路有关,这是村里通往县城的一条普通的山路,也许就因为母亲曾经那么殷切,那么长久地在这条路上等待过父亲,所以她还想陪着父亲再从这条路上走回来。”
没有浮华尘世的艳丽和空虚,或者复杂到百折迂回的情节。平淡,朴实在这里得到升华。内容是如此建简单,画面是如此极致。单纯的艺术,单纯的人性。发夹和青花纹碗成了这部影片的重要道具,多简单的道具啊,可是,谁又能说得出这简单下的深深情意!
电影里音乐一直不断,三宝的音乐确实让影片增色不少。音乐是电影里一种清越的灵魂。因为有音乐,我们的心才会一丝一丝的疼,然后慢慢沉静下来。
隐约之中,总觉得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女性的形象总是很明亮,以至于掩盖了男性的光芒。18岁的章子怡有着柔顺浓密的长发,漆黑明亮的眸子,清纯明媚的笑容,小鹿一样轻快娇憨的行走。但是,即使是这样清纯质朴的少女,却有着野性的桀骜不顺,倔强的执著。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追求的是什么,并为之坚持不懈。就如同她在影片中的数段奔跑的场面,她在追逐,追逐爱,追逐梦
我觉得《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国式的含蓄爱情,并且,是人们对于知识和美好爱情的象征。极少的话语,极多的音乐。村庄纯净的空气,迂回的山坡,广阔的平原,让人的心哗的一声沉静下来。
艺术性和人性在这部影片发挥得淋漓尽致。欣赏时,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在心里传递,而另一方面,一种惆怅也悄悄滋生。那样的爱情,如今还存在吗?那样的一个山里姑娘,还存在于某一个遥远的村庄吗?是否有男子,正为寻找这样一个姑娘而跋山涉水,翻山越岭。
那种明亮温暖的色彩,一直缠绕在我的心里。
这样的爱情,或许就是我们苦苦追寻的。
平时不大喜欢看张艺谋拍摄的电影,除了他的那些毫无任何矫饰的实物拍摄外。那是一种少了一份华丽潋滟的场景,多了一份真实质朴的视觉之宴。
我的父亲母亲》就是这样一部影片,一出场,就是暗沉寒冷的天气,一丝寒意从心底慢慢渗透每道骨头。黑白的画面,穿着厚棉袄的人们,纯朴厚实的气息从画面上吹落下来,沉积在我的内心里。
一如既往,这部影片获得柏林电影节的大奖。没有浮华尘世的艳丽和空虚,或者复杂到百折迂回的情节。平淡,朴实在这里得到升华。内容是如此建简单,画面是如此极致。单纯的艺术,单纯的人性。发夹和青花瓷碗成了这部影片的重要道具,多简单的道具啊!可是,谁又能说得出这简单下的深深情意!
章子怡美得几乎让人不敢呼吸。太清纯的美,太清亮的眸子,似乎不存在这个世界上。
世外桃源的平原,微微倾斜的山坡,一直蜿蜒着,起起伏伏,百折曲回。
金光闪闪的麦浪,大片的青绿,借助了大自然的美。欣赏时,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在心里传递,而另一方面,一种惆怅也悄悄滋生。那样的爱情,如今还存在吗?那样的一个山里姑娘,还存在于某一个遥远的村庄吗?是否有男子,正为寻找这样一个姑娘而跋山涉水,翻山越岭。
那种明亮温暖的色彩,一直缠绕在我的心里。
这样的爱情,或许就是我们苦苦追寻的。
黑白的现实,彩色的回忆,张艺谋同学在《我的父亲母亲》里描绘的是怎样一种无以伦比的美丽!
影片反复出现的那条从乡村通往城里的山路,蜿蜒地穿过似乎属于世外桃源的原野,迈过微微倾斜而又略有起伏的山坡,正是“母亲”情窦初开期盼“父亲”的坎坷心路。
克制含蓄的对白,无处不在的音乐,纯净而又绚烂如油画的美丽村庄,还有那条充满坎坷而又曲折迂回的山路,一切都是那么纯粹,一切都是那么唯美。
没有曲折迂回扣人心弦的繁复情节,也看不见华丽而庸俗的浮华尘世。纯粹,质朴,这就是张艺谋的极致艺术。
(有幸欣赏到这无以伦比的美丽,我甚至试图将文笔优美化,如上的尝试实在是太难为我了。还是回归本色的语言吧。)
影片有两个时间段:一段是90年代,“我”回到山村准备安葬父亲;另一段是50年代,“母亲”回忆起与父亲爱情故事。前一段是现实,后一段是回忆。张艺谋同学在描述现实时特意采用黑白色,而描述“母亲”的回忆时画面却被调成高饱和度的彩色。黑白的现实如素描,忧伤冰凉;彩色的回忆如油画,绚烂温暖。这一冷一暖的对比格外动人心弦。
张大导演让影片尽可能少的出现人物对白,而大量运用人物动作、神态以及充满意境的唯美画面,追求一种“以图言声、以图表意”的效果。在张大导演的深厚功力下,影片很多画面有着“无声胜有声”的表现力。(当然,三宝的配乐也让这些画面的意境得到了更高的升华。)
很欣赏章子怡在这部影片的表现:纯净如水的明眸,略带羞涩的清纯笑容,娇憨而异样的步伐,完美的塑造了一个有点桀骜不顺、对爱执着的清纯少女。这个似乎有点偏执狂的情窦初开的少女,那份偏执的倔强的确打动了我。
固然远离俗世的质朴爱情犹如童话般超脱于现实,那种美好也只能在已然逝去的初恋才能找到,而《我的父亲母亲》告诉我,它是真的存在。
这就是《我的父亲母亲》的成功之处。
[爱情剧情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这里不止有爱情,还有傲慢与偏见……
的确,如果只是把这个故事简述给别人,或是只把爱情部分抽取出来再按按好莱坞的方式拍出来,那我想这会是一部10分钟的短片,一个家有5个女孩,未出嫁。突然有两个邻居搬进,并举办了舞会,在一次大胆的表白后,成就了两对互许终身的情侣。我并没有贬低好莱坞的意思,因为那种模式也同样可以让人感到幸福,就像《恋恋笔记本》,影片开场不到十分钟大家相爱,然后是长达40多分钟的缠绵……看这部片就想再吃一块甜甜的巧克力一样,这不能不让看的人对爱情产生向往。但《傲慢与偏见》却不知有这些,那些简简单单的爱情被溶在了一杯浓浓的咖啡里,尝起来有别样的滋味,那就是傲慢,与偏见。
对,正是有了傲慢与偏见,才使得这部片别有风味。两个相爱的人,宾利和简,因为宾利的一点点傲慢,和达西的曾经的偏见差点没走到一起,而其实两人如果一开始就表白,就像那个表亲柯林斯对伊丽莎白做的一样,他们很快就会走到一起。而至于伊丽莎白和达西,他们的矛盾产生就是源于达西一开始给伊丽莎白的“傲慢”的感觉,而中间宾利小姐和达西姨妈对伊丽莎白的偏见,也加深了达西和伊丽莎白的误会。所以,当你还在因为片名而怀疑这部片子时,请别再犹豫。请记住,对于爱情题材,开放的美国人会选择爱情是否忠诚,是否浪漫作为戏剧冲突,而保守一点的英国人(特别还是简奥斯丁生活的年代的英国人)则会选择人与人之间的傲慢与偏见作戏剧冲突。
如果你看过原著,你就会体会得到这种傲慢与偏见有多么深。小说中宾利小姐是个偏见很大的人,她处处显出自己的高贵,在达西面前不停的贬低着伊丽莎白,说得她一无是处,可惜这个小说前10章中如此重要的人物,电影只是一笔带过了,不过还好电影深入刻画了另两个重要人物,贝内特太太和达西姨妈。贯穿始终,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贝内特太太的阶级观念,无论是他在舞会上讨论夏洛特的美丑与身家,在追逐有钱女婿时的积极,小女儿私奔和成婚这两种状态下截然不同的反应。不可否认,贝内特太太爱他的女儿,不过这好像都是建立在一种利益关系上的。还有达西阿姨,虽然只有两场戏,但两次对伊丽莎白的严苛质问,都让人感到她,乃至当时整个英伦上层阶级的傲慢与偏见。当然这也要感谢布兰达布莱斯和朱迪丹奇的精彩演出。
我相信,当最后一切误解都消除时,傲慢与偏见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关注的也就只是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结局,当在傲慢和偏见中长大的达西,开场时还显得很傲慢的达西,从草地中走来,迎着清晨的太阳,向伊丽莎白求婚时,与伊丽莎白额头在阳光中相碰时,我们观众感受到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
奈特利的微笑甜美无比,说句实话,我没看过她其他的作品,包括大名鼎鼎的加勒比,但我想我确实开始认同这位演员了,他没有斯嘉丽的丰满,尼可(冷山中)的白皙,以及瑞秋的甜妞气质,但我想她的笑确实让观众感到了幸福,快乐,至少对我来讲。她把我心中的的那位伊丽莎白描绘了出来,也许当我从新翻开《傲慢与偏见》时,我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虽然说书中的伊丽莎白也有那么一点傲慢,而电影中没有表现出来,但我想奈特利已经诠释了一种属于她的伊丽莎白了。至于饰演达西的马修麦克费登,他长得真像史派西,希望他以后能变得和史派西一样好,期待他的表现。
最后来说一下电影技法,可能老罗听了会感到反对,但没办法,我没看过《12怒汉》,尽管听说了很多遍《12怒汉》中的长镜头很经典(同样听说《历劫佳人》的开头的长镜头也很厉害)。但我还是觉得,在我看那些片之前,《傲慢与偏见》中的长镜头是最棒的,长长的镜头不仅没有把影片节奏拖慢,反而增加了影片舒缓,柔和的感觉,让人感到很舒服。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长镜头当属开头那个和舞会那个了。开头的长镜头开始与伊丽莎白进入家门,镜头随着不同人物的进入跟到不同的地方,期间不觉的把背景,各个贝内特家的人物的性格都粗略的介绍了一遍。这个镜头漂亮就漂亮在独特的风景和巧妙的设计,可以说是我见到过的最巧妙的影片开头了。
在这就是舞会的长镜头了,我留意了一下,整个镜头长达3分钟,期间镜头在舞会间貌似随意的走动,几乎每一个主要人物都有拍到。我认为该镜头独特之处就在于,镜头在游走间并没有忽略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的对话,3分钟的镜头把此时各种人物复杂的心态都展现出来,体现了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傲慢与偏见(集中体现在达西小姐和贝斯特太太身上),紧扣了主题。同时也为接下来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而这3分钟中演员演得都很自如,表情丰富,肢体语言恰到好处,使得观众一点也没有走神。而这个镜头漂亮就集中体现在,导演那无与伦比的调度能力上,3分钟,镜头还能如此自然地穿梭来穿梭去,把每个人毫不落下的拍出来而不显得镜头冗长,像纪录片一样,这真是一个很令人惊奇的事,而其中伊丽莎白出现两次,中间隔了一段,想必中间还有一段路可跑,这也应该也为这个镜头增添了难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长镜头每个单独拿出来放回原著看都有3到4章的篇幅,而拍出来的效果完全还原了文意,这既为后面描写冲突赢得了篇幅,又使得前面的内容看起来自然有趣,这真是这部影片一个极其成功的地方,也体现了编导的才华。
简奥斯丁赋予的思考;
编导扎实的功底;
演员们自然流露的表演;
使得这部片成为一部佳片,是我心目中的经典。
感谢《傲慢与偏见》陪我度过美好的一晚。
下一部,我想我会看看《理智与情感》或是《成为简奥斯丁》
版的《傲慢与偏见》。一年多以前看了第一遍,印象比较深的是:Keira Knightely的表演、柔和的画面色彩和舒缓的背景音乐。觉得这版要比BBC1995年的短剧版更出色(就是Colin Firth演Mr. Darcy 的那一版)。情节推进上更具戏剧的张力,细节的处理和演员的表现也更加可圈可点。
前天闲来无事,又把碟找出来看了一遍。看完之后还觉不过瘾,索性把Director's Commentary的版本一起看了。喜欢盗版碟,因为常常会收录导演的电影评论。喜欢边看烂熟于心的剧情,边听导演解释为什么他会用这个演员,为什么他会用这个镜头,为什么这里会出现配乐,为什么他喜欢这场戏...
Pride and Prejudice 的导演是JoeWright(也是Atonement的导演),花了2个多小时的时间听他解释这部电影的内容和拍摄过程,发现了一些之前独自看片时没有发现的细节,以及一个事实听导演诉说对自己作品的骄傲和遗憾,是很容易被打动的。分享一些导演提到的细节和自己的感受。
电影从黑鸟的叫声开始,导演选择以黑鸟代表Elizabeth,每次Lizzy情绪有转折的时候,黑鸟的叫声就会出现。(电影中经常出现动物的身影和叫声,演员的表演都是刻意的安排,动物们的活动却是即兴、不受约束的,特别是Bennet家的那条狗狗,这让Bennet一家在乡间的生活显得更随意,更有真实感,喜欢这种感觉)
接下来是柔和的钢琴伴奏(据说是一个天才的法国钢琴家演奏的)。舒缓的钢琴旋律配上轻微的鸟鸣,远镜头里呈现的是清晨的乡间景致,很和谐。
再然后就是Keira的特写镜头,在晨光里,她边读书边往家的方向走。导演说他很喜欢这个场景的设定一个女孩即将坠入情网,她读到的小说情节就要发生在自己身上。(我自己看的时候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对于Bennet家庭布局的拍摄,很有意思,Lydia和Kitty嗤笑着从镜头前跑过,Jane想叫住她们,Mary在练习钢琴,周围的静物有些凌乱,成功营造出了现实生活的感觉。导演想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就带着观众进入Elizabeth的世界,认识她家庭中的成员和她生活中的mess
Mrs. Bennet催Mr. Bennet去见新搬来的贵族Mr.Bingley。四姐妹在门外偷听。导演说:“在拍摄这个画面时,我脑中同时响起音乐,然后我哭得像个小孩。你要爱上每个角色,就在这个画面,我爱上每个人。”(导演的话比场景本身更让我印象深刻;演Liddy的小姑娘是美国人,看花絮的时候才发现的,英国腔说得那么好!)
电影里的第一场舞会。拍摄了四天,导演说是最开心的四天,最后喊卡的时候所有人鼓掌叫好。演员很多,场景感到拥挤,一场热闹的英国舞会。我怀疑这些临时演员知不知道自己在拍戏,他们营造出了如此热烈的氛围,就像真的在参加舞会一样,主演和群众演员都跳得很忘我,导演几乎把每个人脸上热烈的表情都拍了进去。Joe Wright在形容拍这场戏的畅快感受时说:“导演因为这样的戏而激发能量,肾上腺素彻底发挥作用,我们就是靠这个活着,至少我是如此。”(让我感动的导演独白)
Mr. Darcy, Mr and Miss Bingley出场,跳舞的人群站在两侧,驻足观望。这个观望的画面很长,因为导演想延长观众看到Darcy的时间,直到Elizabeth和他对视为止,整部片子是很主观的,观众都是透过Elizabeth的眼睛看周遭,偏见也由此产生。(演Miss Bingley的是Kelly Reilly,他在Guy Ritchie的新版福尔摩斯里演华生的妻子Mary;演Mr. Bingley的是Simon Woods,他特地把头发染成了红色,奇怪的是长出来的头发也成了红色,导演说他为此而不高兴,因为他原先有一头金发)
Jane和Bingley第一次跳舞,18、19世纪的英国交际舞,看上去很Cute!
Elizabeth问:“Do you dance, Mr.Darcy?“
Darcy答:”Not if I canhelp it.“
这是Darcy第一次开口讲话,一次冰冷的拒绝。导演大赞了一把Matthew Macfadyen低沉的嗓音,我第一次听得时候也觉得特别好听(老实说,他扮得Mr.Darcy不输Collin Firth,甚至更加细致,也更具幽默感)
Darcy:” So what doyou recommend to encourage affection ?“
Elizabeth:”Dancing! Even if one's partner is barely tolerable.“
(Darcy之前对Bingley说Elizabeth长得只能算是tolerable)
Lizzy和Darcy第一次斗嘴,导演说这一刻KeiraKnightley总是让他感到惊艳,那种状态下的Keira也是我的最爱,还有她转身离开时脸上的表情,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她的骄傲。(导演还大赞了一下Keira在整部戏里brilliant的表演,的确,后面的很多场戏Keira都做到了完美)
Lizzy和Jane在被窝里聊天,显得很亲密,而且看上去都很美。这段对白很好地展现了姐妹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一直记得Lizzy在说到Darcy时的一句话:”I could more easily forgive his vanity had he not woundedmine.“ 导演设计得很好,他们的确都是骄傲和固执的,从最开始就是相似的。
Mr. and Mrs. Bingley, Darcy和Elizabeth,四个人的对手戏,导演说拍这场戏压力很大,但是效果很好,恰到好处地描绘了每个角色的性格。对白也很精彩,Darcy第一次对Elizabeth解释了自己的Pride”Maybe it's that I find it hard to forgive the follies and vices ofothers, or their offenses against me. My good opinion, once lost, is lostforever.“(在选Mr. Darcy的扮演者时,这场戏是用来试戏的)
这是导演喜欢的镜头。母女三人齐刷刷坐下的时候有种异样的和谐,从衣着到表情再到气质,都是如此。和周围的贵族气息形成了鲜明而滑稽的对比。扮演Kitty的小姑娘一直笑得很紧张,演得很棒。
之后还有一场马车前的送别戏。本来应该不值一提,正如导演所说拍上下马车很无聊,因为没有emotion,可能正因如此,导演特意为这段添了些emotion. Darcy扶Lizzy上马车,两人第一次的肢体接触,各自都演出了细微的情绪。
Mr Collins出场,到Bennet家做客,目的是迎娶Bennet家的一位小姐。餐桌上的一场戏,导演说很难拍,整整拍了一天,因为要照顾到每个人的眼神和内心戏,灯光和摄影机还要绕着桌子转。(看戏的时候总是更关注剧情和演员,不会想到哪一场戏会特别难拍,只有看导演评论的时候才会有这样的体会。)
演员的表演很出色,导演掌控的也不错。Tom Hollander演Mr. Collins,他简直把这个disgusting的角色演神了,ridiculous的恰到好处,他是这部电影里面最主要的笑料。这场戏的台词编的很好,Mr. Collins的sex frustration(虽然一开始没听出来)还有Lizzy对Mr.Collins的毒舌(Keira当时的表情很可爱)让整出戏变得很生动。(后来想想演员们就念这几句台词念了一天,不像背书也很不容易了。)
第二场舞会(喜欢看舞会,因为在欢腾的氛围下总是有暗流)所有的女孩都穿上了白色的礼服,很漂亮,白色、金色与黑色,简洁而富丽的美。这也是Keira在整部戏里扮相最好的一段,和Jane在梳妆台前装扮时,就已经美得一塌糊涂了。导演说只有这场戏,他才让Keira在乎一下自己的外表,Lizzy向来对自己的外表不太在意,但是为了这场舞会她多下了点功夫,为了让Mr. Wickham惊艳,结果惊艳的是Mr. Darcy.
Lizzy和Darcy第一次共舞,导演说这些舞很复杂(我看着怎么挺简单的)演员还要说大段的对白,所以这出戏不容易,但是Keira和Matthew演得很精彩。两人优雅得跳着18世纪的交际舞(Matthew跳得很hansom),脸上却是一副“斗牛”的表情,言语和眼神间充满着对峙,而且势均力敌,充满戏剧效果。上图Keira的表情让导演大大得赞叹了一番:”God,Keira is bloody good!“
这出戏拍了五个钟头,为了让摄影机拍到每一个角度,导演也的确剪出了一个角度丰富的版本,但还是放弃了,最后选择了电影中呈现的这个一镜到底的画面,因为觉得它更有深度。(Joe Wright是个很敏感的导演,他对很多镜头的解释甚至让我觉得偏执,或许应该这么说,电影的创作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细腻的主观色彩)
这场舞会的最后一个镜头,也是一个一镜到底的画面,长达三分钟,几乎交代了所有人物,拍得行云流水。剧组排练了5个钟头,拍了3个钟头,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Take 15。导演说Take 14也很好,但是太完美,所以缺乏生命力。Take 15有些地方不对,但是是最好的。
Mr. Collins向Lizzy求婚,有意思的一场戏。这朵花很有喜剧效果(不知道为什么)。如导演所说,这是最不浪漫的求婚方式,桌上放着大块火腿,如此露骨,婚姻也是如此。Mr. Collins的proposal听上去荒唐可笑,却也有些无奈可悲...poor man!这场戏在开始和结尾处Marry的神情都传递着信息,第一次看的时候直接忽略了,是导演提醒我的。
Keira光着脚在雨中荡秋千,个人觉得这是整部电影里最有诗意的一场戏(导演很有才)。当然这场戏的主角是Charlotte Lucas(Claudie Blakley扮演),她来告诉Lizzy自己和Mr.Collins订婚了,演员演得很好,情绪表达简洁有力。台词更有力量,特别是那句 ”Don't judge me. Don't you dare judge me!“(这段对白是EmmaThompson写的)
Lizzy和Collins夫妇去LadyCatherine府邸做客,Mr. Darcy也在。又是一场餐桌戏,也是整个拍摄过程中的第一场戏,导演再次强调了餐桌戏的拍摄不易,外加还是拍老戏骨Judi Dench,难怪他说第一天的拍摄就让他很紧张。剪辑出来的效果很不错,Keira对上Judi Dench,两人的气场都很强大(这也是Keira第一天上戏,导演说就算对上Judi Dench,她也看上去信心满满)
Darcy: I knew no body beyond my own party.
Elizabeth:Oh, and nobody can be introduced in a ballroom.
Darcy: I do not have the talent of conversingeasily with people I have never met before.
Elizabeth:Perhaps you should take your aunt’s advice and practice.
Darcy解释了自己在生人面前一贯冷漠的态度,说那句“I do not have the talent of conversing easily with people I have never metbefore.”时,Matthew的语调听上去很柔和,解释的口吻也恰到好处。导演对上图Darcy回头看Lizzy的表情赞赏有加 Eh, Matthew’s so good!
这是全戏的高潮,也是转折点。Jane Austen说Pride and Prejudice这部小说太轻松了,缺乏阴暗面,所以导演试图用这段戏为整个故事添加一些阴暗面。用手提摄影机拍摄,大段大段的台词和情感宣泄,对演员要求很高(当初也是用来试戏的),Keira和Matthew的表演都很值得享受。(Lizzy和Darcy彼此喜欢,但却为了各自阶级的不同而争吵,在这出戏的最后,他们差点kiss each other)
Darcy: Miss Elizabeth. I have struggled in vain and I can bear it no longer.These past months have been a torment. I came to Rosings with the single objectof seeing you... I had to see you. I have fought against my better judgment, myfamily's expectations, the inferiority of your birth by rank and circumstance.All these things I am willing to put aside and ask you to end my agony.
Elizabeth: I don't understand.
Darcy: I love you.
Darcy把自己的表白一口气说完(快得我连看字幕都来不及),这些东西应该在他脑子里面反反复复很多次了,但是他应该没有准备说那句“I love you”,说出来的时候让他自己都下了一跳。这不在他的计划内,但是忍不住脱口而出。
当然这不是一场浪漫的爱情戏,两人大部分时候都在唇枪舌战。导演管这出戏叫“car crash”,因为就像撞车一样,一切发生得非常快,之后你不记得自己说了些什么或者做了些什么,你只知道发生了可怕的事。所以整出戏节奏非常快,然后戛然而止。
Lizzy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其实没有镜子,Keira只是盯着摄影机镜头而已),Darcy是来送信的,信里解释了之前的误会。完全是Keira自己的感情戏,演出了不舍和挣扎。导演说Jane Austen的故事里总是充满了信件,但是信在电影里往往没有戏剧性,所以很难处理。但是不得不承认,信件是一种浪漫深沉的表达方式,特别是Matthew用他磁性的嗓音读出整封信的时候。这场戏的最后一个镜头没有给Keira的脸部特写,而是落在这封信上(导演的说有时候不给观众想要的特写是好事,让他们有所期待)。
Jane和Lizzy睡前简短的对白,导演提醒我们回想之前两人在被窝里聊天的场景,显然两人的关系没有以前亲密了。在Collins家所经历的一切,尤其是Darcy对她说的话,让她对这个家、对自己都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她已经没有办法再对Jane完全得开诚布公了。
Lizzy和uncle, aunt参观Darcy的家,这栋建筑的全景美得让人窒息。原著里Lizzy在参观画室的时候看到了Darcy的画像,导演在电影里把平面的画像改成了立体的雕像,觉得效果更好。演员们都穿着乳白色的戏服,衬托着雕像成列室里明亮柔和的光影,很有美感。
整部戏里演员的服装都很精致,看得出导演的心思。特别是女士的戏服,从舞会上的纯白色礼服,到Miss Bingley的贵族装扮,再到Bennet一家平民的着装,没有过分的华丽和铺张,导演的心思花得刚刚好。
Lizzy告诉大家Lydia和Wickham私奔了。导演对这场戏感到不满意,他想要给观众传递一个老套的观念如果你的妹妹和一个声名狼藉的人私奔了,那么你们家的名声也就毁了,所以没有人会娶你们家的女儿(Darcy为此也不能娶Lizzy)。可能导演觉得这场戏没有达到这一效果,但是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可能读过Jane Austen原著的观众都能自然而然得想到这一层。最后Darcy对Lizzy说“This is grave indeed. I will leave you, goodbye.”也说得很有深意。
Bingley和Darcy突然造访,其实Bingley是来求婚的。Bennet一家一阵慌乱,BrendaBlethyn(Mrs. Bennet扮演者)在慌乱中的演出很精彩,Keira看见窗外的Darcy吓了一跳的样子也很棒。导演说这出戏是在剪辑上画了最多功夫,要把重点同时放在Mrs. Bennet, Jane, Bingley, Lizyy和Darcy的身上,这需要掌握一种微妙的平衡(我觉得多人戏都是如此,比如导演说的餐桌戏)。最后一刻,所有人终于收拾妥当,这个画面(上图)再次传递出了莫名的和谐感和喜感(可能我看的时候也太sensitive了)。
Darcy和Bingley走后,Jane和Lizzy说起Darcy,Keira的那句“Jane,I am so blind”说的很让人动心。Keira一直说不好这句话,就在这场戏快拍完时她忽然说知道怎么表达这句话了,于是她就用如此简单的方式把这句话说了出来。导演说他喜欢这样简单的方式,因为演员有时候总是想得太多,太复杂。
导演说这是Branda Blethyn最好的表演。Bingley突然进门,所有人都顺时针转身,只有Branda逆时针转,成为画面的焦点,无逻辑可言(导演再次体现了自己敏感而细腻的偏执)。
说说Branda的整体表演。她成功演出了小说中那种深入人心的“愚蠢滑稽”的形象。但是,同时她还演出了慈母的一面。Mrs. Bennet很爱自己的女孩儿们,希望给小孩最好的,她觉得只有她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尴尬处境。或许她是对的,Mr. Bennet真的了解不多,又或许只是因为他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担忧,who knows...
这也是导演最喜欢的画面之一。Bingley向Jane求婚,Jane双手交叉站在原地不动(很优雅),等着Bingley走过来,她知道会发生什么,心里是极度的兴奋、害怕和紧张。Bingley的扮演者Simon Woods和Jane的扮演者Rosamund Pike以前就是一对,所以导演说当Rosamund同意前男友求婚的时候,对她是个不小的打击,但是她勇敢承受了。
Jane和Lizzy又回到了以前的亲密状态。Lizzy在这场戏里显得很善解人意(之前她听Wickham杜撰自己的不幸遭遇和Charlotte订婚时,脸上的表情也很humane),她隐藏了自己的悲伤,分享Jane的快乐,因为她知道今晚对Jane很重要。那句“Perhaps, Mr. Collins has a cousin”是导演心目中Lizzy最惹人怜爱的一句台词。
这场戏被用在了大部分的DVD封面和海报上。为了用日出做背景,剧组凌晨三点开始准备,只有50分钟的拍摄时间,从曙光乍现就开始拍。导演说他为了这场戏而battle,为了这场戏和自己battle,可能过头了,可能太浪漫也太感情用事,但如果此刻没有感觉,那这部片子就没有感觉了。
Darcy在微弱的晨光中走来,拍这个镜头的时候,化妆师对导演说:“I hope that is my life.”圆满的结果在戏剧里总是有魅力的,无论对看戏的人还是对拍戏的人。Matthew那三声Ilove, I love, I love you…说得非常精彩。
两人依偎在一起的时候,太阳正好在他们身后升起。这个故事就像是一个循环,在晨光中开始,又在晨光中结束。
最后的收尾戏。Mr. Bennet的主戏,正是因为这场戏,让导演选择了Donald Sutherland来扮演这个角色,他在《冷山》中的表演让导演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导演相信他能胜任这个角色,的确如此,他演出了一个情感温柔而细腻的老父,他让Mr. Bennet这个角色先扬后抑,在电影最后起到了点睛的效果。
这个结尾,正式放映的版里可能没有收录,DVD版里是有的。夜色中的画面很美,Lizzy和Darcy的对白也很有意思。导演本来想用摄影机摇向夜空的星星作为结束,但是太煽情,太感性了。所以,就此结束。
整部电影不算上经典,但是在所有试图还原Jane Austen小说的影视作品里,这部是算得上非常成功的(个人觉得Jane Austen的故事给电影导演的发挥空间本来就是很有限的,甚至是有约束的)。喜欢导演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他们和我心目中的形象很接近。导演说这个故事他拍了两年(比我想象中的漫长很多),两年的时间,从早上醒来的那一刻到晚上合眼前,他都想着这个故事。导演是真的爱这个故事啊!
P&P是我最爱的小说之一 Jane Austen对男女之间微妙感情的描写已经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所以这一本描写十八世纪英国某小地主家女儿是怎样嫁给大地主的故事才会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不断被翻拍成各种影视作品
并且吸引着世界各地人民的眼球们
所以作为P&P的忠实fan 我实在忍不住把它们都搬出来一比高下~
先列出来我所知的几个版本
一,1940年 劳伦斯奥立弗(Laurence Olivier)/ 葛丽亚嘉逊(Greer Garson) 饰演的版本
导演是罗伯特 Z. 伦纳德 (Robert Z. Leonard) 这个应该是第一次把P&P的故事搬到大银幕上来的
二.1995年 BBC 电视剧版本 Colin Firth / Jennifer Ehle 分别饰演达西和伊丽莎白 经典之作
三,20 凯拉 奈特丽(Keira Knightley)/马修 麦克法登(Matthew MacFadyen)版
四.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某群三流导演+三流编剧+三流演员阵容版本 故事背景变成到现代 伊丽莎白变成一勤奋学习的大学生 故事主线.人物造型和原版几乎一模一样 只是看看那个阵容吧...我在怀疑有人看过这部电影咩...
五.某美裔印度女导演改编版本(年份不详) 这个...结果就是印度风情的歌舞版P&P 穿莎丽的伊丽莎白额头还有红点的...印度人民应该很爱看吧-_-b
以上就是我知道的P&P版本 四和五就不用说了吧...貌似应该没什么人看过
我也是从<看电影>上知道的 看了简介就Orz了...(多说一句,2005年那一版还没上映的时候在网上搜到的P&P简介居然很多都是版本四的介绍...我还想伊丽莎白什么时候变身大学生了...汗死)
下面来说说我对每个版本的感想~
第一个版本 也是最早的版本 基本上还是忠实原著的 不过压缩成电影多少还是有一些改编 可以忍受范围内~主要看点在 劳伦斯奥立弗和葛丽亚嘉逊 两位影星都有不错的表现 除去看上去象是40岁的达西和35岁的伊丽莎白以外
最大优点是对白很赞 英国风味够浓 影片风格很复古 不过以现在看来上个世纪40年代也够古的了吧 其他的没什么了 实在是因为年代太久远 看起来没什么感觉
现在的我们和20世纪40年代的人们品位一定相差很大~
第二个版本 虽然是电视剧的形式 但却被绝大多数人奉为最经典的P&P版本
一共有六集 相当忠实原著 所以很多细节都会在其中表现出来 看的时候乐趣多多~
当然经典的缘故多半是因为Colin Firth演Mr.Darcy实在是太神(极有Darcy神采的意思)啦
其实我觉得P&P根本就是一本写给女生看的小说(极喜欢P&P的绝对大多数是女生~)
每个女生心里都有一个伊丽莎白 而且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影子或者干脆幻想自己就是伊丽莎白
所以不管是谁来饰演伊丽莎白女生们总是不满意的 横竖总能挑出毛病来
而每个女生幻想中的达西先生大概是差不多的:帅,典型的英国绅士,礼数周全,外表冷峻内心温暖,有钱,有激情但不滥情,知识渊博但内敛,有才华却不张扬,关键时刻沉着稳定绝对可靠,RP值非常高
而Colin Firth看起来绝对就是这样的家伙 深情却不会乱放电的眼睛 坚毅的下巴 宽阔的肩膀 好听的英国腔
所以绝对会受到女生们的广泛拥护~
我觉得这个应该就是BBC版P&P经典的最主要原因
当然其他部分也都不错 比如布景重现18世纪英国农村风貌非常到位 时常可以看见鸡鸭鹅什么的
至于女主角...每个女生心里都有一个伊丽莎白...
其实我要说Jennifer Ehle演技还是不错啦 除了看起来比第一版本里的伊丽莎白还要老5岁and表情时常会小僵硬以外...(演Jane的看着更老Orz...)
第三个版本 去年和今年很是热了一阵 该版本大打凯拉 奈特丽牌(犯错误了吧~应该打Darcy牌!)
不过我还是非常喜欢她的,从加勒比海盗到真爱至上,而且Keira Knightley还是值得肯定的,今年还获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咩~
虽然没得(当然不可能得到...) 但是小妮子还是非常有前途的 人现在才21岁(sooooo young)
然后Matthew MacFadyen版Darcy也还OK 但是戏份太少了 没有办法更好地表现Darcy(女生们会不爽滴!)
而且Matthew 演的稍嫌冷酷 没有很好地表现Darcy内心的温柔~~~
影片还有一大看点是风景非常美 如诗如画 伊丽莎白站在山崖上眺望 远处起伏的山坡铺展开去 地上有大团温暖的色块 天空中的大团云彩被染上美丽的颜色 (这张我用做壁纸很久都不舍得换~)
说回来伊丽莎白...我还是要挑挑刺...Keira虽然笑起来很好看 可身处18世纪英国农村的伊丽莎白那样总是突然就咧嘴露齿哧哧笑着实在是看得不爽呢
而且我觉得吧~伊丽莎白虽然性格有点小开朗 但总体上还是一位淑女的! 虽然时常内心会有激烈的活动,但总会稍稍克制不表现那么明显的 否则,那不就成了丽迪亚了...
Keira虽然还蛮适合古装扮相,但演的有些过了,我和同学一起看这部的时候常常不明白她在笑什么...
总体来说这个版本看起来还成
虽然到达不了经典的地位但至少是在演员年龄上最接近原著的版本
虽然人物刻画不甚到位但至少风景还不错...
以上三个版本各有所长 侧重也各有不同 这个从电影海报就可见一斑
第一版侧重还原小说 海报上是Darcy吻Elizabeth的手背 两人各占海报的一半
第二版打Darcy牌 海报主体是Colin Firth的英俊脸庞 左角是Elizabeth和Jean背靠背
第三版主打Keira Knightley版Elizabeth 所以海报主体就是顾盼生辉的Keira Knightley 非常PP 身后立着Darcy 表情僵硬状
海报下部分还不忘展现一下美丽风景~
突然想起来...说了半天好象就只管Darcy和Elizabeth 弃其他人于不顾...其实配角们也都很出彩的 非常有意思
但是我觉得作为比较贴 说说最主要的主角就可以了
而且其他的角色,象班纳特一家 除了Elizabeth剩下的人性格都是很典型的 善良的善良的 疯癫的疯癫 装糊涂的装糊涂
而其他的大骗子啊耍手段的啊恶毒老太婆啊白痴表哥还有单纯帅哥易诱拐小女生什么的都比较夸张所以反而好表现
所以几个版本的配角演的都不错~
主要差别就在Darcy和Elizabeth 俩人身上啦~
下面就说说我心目中P&P的最佳阵容吧~
不过首先必须要求演员全部是英国的!
美国人骨子里就根本不具备那个时代的风情 纵然演技再好看着也别扭!
Darcy --Colin Firth绝对是不二人选! 只是外貌要年轻二十岁~
Elizabeth--Keira Knightley(年轻)+ Kate Winslet(闷骚)+Catherine Zeta-Jones(优雅)+Emma Tompson(知性)[排名不分先后][而且要四个美貌加一起]
Wickham--这个大骗子,又超会装正经 Hugh Grant演最好啦~不过也要外貌年轻二十岁版...
Jane--Emma Tompson 美女加才女 看起来就是温柔善良卦的 外貌年轻二十岁版...
Bingley--Ewan McGregor(有点小憨)+Jude Law(帅...)+Alan Rickman(善良)
配角们--没有特别要求 能充分展现原著人物鲜明个性就OK啦
很显然我不是知道很多英国演员们 所以只挑我知道的/出名的家伙们 不过看来也够用了 只是实现起来难度太高...
还有大家看起来会不会觉得隐隐约约有点<理智与情感>和感觉呢?
其实的灵感本来就是来自P&P里的Darcy一角根本就是为Colin Firth打造的现代版 所以是象P&P才对
而<理智与情感>(S&S)是Jane Austen的处女作,和P&P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大概就是P&P小小延用了S&S里的一些人物关系.背景,但主线还是新的,而且P&P明显要比S&S复杂而且好看许多,
人物更多了,矛盾更激化且有趣,不过两部小说从细节处处还是充分体现着Jane Austen风格的.
1995年李安把S&S搬上银幕.Emma Tompson改编的剧本,结果非常成功,我认为比以上几版的P&P更能体现Jane Austen的风格,
而且该片还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所以隆重推出我心目中P&P的最佳导演人选--李安(再沉淀二十年版)
不要质疑他的非英国佬身份,那一部S&S小试身手便拍得有声有色,虽然剧情较P&P稍简单
而且今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大大提升了国际声望 怕是英国佬都会很高兴由李安大导演来完美演绎P&P~
沉淀二十年后的李安对人文氛围的把握的功力定是炉火纯青~
要是李安来导P&P就圆满啦XXD
[爱情剧情电影《傲慢与偏见》影评]
看了章子怡主演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感慨很多。
这部电影反映的是中国式,含蓄到无法言语,坚韧到百折不挠。一眼在人堆里看到的,是这样的喜欢,做最好的食物给他吃,总是在想他。在冰天雪地里等他,在荒山野岭里追逐他,在地老天荒里陪伴他,这样的爱情,也许在淹没的年代发生过,也许会一直的存留在我们的里。的爱情故事,让我看到了一部清新质朴的电影。喜欢很是喜欢,我也想有这样的爱情,很温暖,很,很向往……
电影围绕着一位乡村男教师,和一个美丽的乡村姑娘的爱情,演绎了一个人们热爱文化,崇尚知识的动人故事。现在想来做个文人,当个作家,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职业,是一种神圣高尚的行为,所以我要的写作,不要自暴自弃,任何一个国家都要重视文化的,是思想是灵魂,引导者着着我们前行,的爱情由此而展开。
感人的电影总是让人犹新,我好久没有看电影了,有了电脑才去看,我喜欢过的电影,我喜欢看我年轻时代的老电影。像《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小兵张嘎》还有现在的片子《潜伏》《对峙》我喜欢带有革命色彩的影片,更向往有信仰,有,有理想的毛泽东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人们所的是一份正义,一份纯真,一份自由与美好,人与人之间革命的,还有的,质朴而纯正,尤其那些反应映,清新质朴爱情故事更是感动人。
我在安妮宝贝的一篇《爱情理想》的中,才知道有这样的一个片子《我的父亲母亲》通过她的介绍,我按捺不住想看的欲望,于是打开电脑,在百度中搜寻,真的检索到了这部片子。我带着一种虞城和对质朴坚韧的爱情向往,来看这部由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其实我也很喜欢张艺谋导演,他执导的影片,多次的获得柏林电影节大奖。有一部《红高粱》的影片,轰动我们那个带有羞涩的传统年代,《红高粱》中,年轻的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里疯狂的,野蛮的,**的情节,让很多年轻人,看后觉得脸红,也许在今天的时代里不算什么,在那样一个含蓄羞涩的年代里,我看了之后,心里激情澎湃,既觉得是一种美好,也是有一种羞愧。
在《我的父亲母亲》的电影里,没有了这样的大胆的尝试,几乎没有卿卿我我,暖昧悱恻的纠结,她对他的是那种倾慕,表现在具体的细微的细节里。电影以孙红雷讲述他母亲(章子怡扮演)的故事开始。她的母亲那年18岁,生活在偏远的小山村。那一年,村长用一辆马车接来了一位教书先生,这个先生只有20岁,穿着一件中山装,上衣口袋里别着一个钢笔,头发理得很短,笑起来很阳光的样子,这个男人是知识爱情的象征,一下子就戳到了母亲的灵魂。在电影里音乐无处不在,它们是清澈的水滴,渗透在母亲灵魂骚动和沉静的时候里,她的灵魂无法阻止让她爱上他。那是母亲第一次见到父亲,在人堆里一眼就就找到了她的,就像一首歌唱的,爱上一个人只需一瞬间,想要一个人得需要一辈子。
电影就是以这样的场景拉开序幕,接下来是村里派饭,她总是希望教书先生能到她家里来,给他做最好的食物给它吃,她的心被他左右,她的眼神为他游离,她的身体随着他而行走。为了看见教书先生,她不到后井去打水,而是到前井去打水,因为这样可以路过学校,可以去听先生的朗朗读书声,虽然她没有文化。但他就觉得,先生的声音是最好听的,胸口好像被潮水扑打一样,让她心潮澎湃。
后来,学校建房,那里有个规矩,给男人做饭给那些公出的劳动的男人送去,她依然的做最好吃的给他,他期盼着她的男人吃上她送的饭,冷库板,她远远地注视着,怀着一颗爱情的心。那是一只用方围巾,裹包的的白色蓝花瓷碗,在一次追逐中破碎。后来她母亲了解的,把这只碗重新修复,了却她女儿的念性,后来先生回到县城,她着她的归来,在唯一的通往县城的泥泞的,带有车辙的弯弯的路上等他,影片没有他们聚在一起的过多的镜头,但他们却是的,而且是爱在心里。她给他织了一块红布,挂在教室的房顶,每当教书先生看到这块红布,他就会看到爱情在那里等他。
四十年后,教书先生为了修建学校,四处筹措资金,在回家的路上大雪封山,死在积雪里,为了实现她的人的宿愿,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交给了村长,为了见证他们的爱情,和对死去的,执意要将丈夫抬回乡村,还要为他重织红布,这是最后一次为他丈夫所做的事情。村里同意了她意见,那天他的学生,村民也来送葬,就把他葬到了前井,能看到学校能看到她的地方。
《我的父亲母亲》反映的是传统的中国式的爱情,含蓄而坚韧,坚韧而,一眼在人堆中爱上的男人,是那样的真正的喜欢,一喜欢就是一辈子,而且爱情绵远流长,演绎了在今天年代里,很难得到的美好的爱情,不管现在的爱情多么不稳定,受到诸多的诱惑,但人间追求一刻也没有停止,虽然的,物质的,金钱的因素的主宰,谁不羡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坚贞的爱情。
今天我们看到《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不能不给人以更多的思索,我们结婚到底想要什么,在那样的纯净的年代,他们只要爱情,爱情的表达也许很简单,一碗饺子,一片面饼,送给最心爱的人吃,然后就是天长地久,一生一世白头偕老,风雨同舟走过的,李宁,而且这种爱延续到坟墓,直到我也老去死去,即使死去也要和心爱的男人在一起。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完满的爱情。现在许多人的爱情并不,有时对婚姻爱情丧失希望,不知是社会的过错,还是人性本身的过错,让人们悲痛欲绝。我常想,这个社会怎么了?很多人对会婚姻没有安全感,我想,也许是物质现实的社会淹没了爱情。拜金主义,现实主义,个人主义,欲望,金钱,**熏染着爱情的。我们只有羡慕《我的父亲母亲》有谁不说这是人类所追求的至上的爱情,虽然那个年代很贫穷,但那个年的爱情很淳朴,鸿星尔克官方旗舰店,很真诚,很浪漫,也很美好。
《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一如既往,获得了柏林电影大奖,故事情节和结构平淡,没有环环相扣起伏跌宕和波澜起伏的动人心魄,但它却能牵动人心,影片把每一个细节关注到极致,从而使影片故事情显得单纯,而艺术性和人性得到深刻的反衬,电影的主题很鲜明,靠的就是质朴和感人。在我心里不能不说,这是一部质朴感人的电影,也不能不说是一部感人的爱情。
花样年华
无法抗拒而又绮丽无比的东方之美
一个有关人生的命题、一段互为交织的爱情
一种紧张、神秘、情欲的调子,一场苦乐参半的梦
XX年出品
导 演:王家卫
主 演:梁朝伟
张曼玉
·第五十三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第六xx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大奖
·第二xx届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外语片奖
·第三xx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第二十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男、女主角奖等
他和她是两个生活在社会中产阶层而思想处于边缘的人,因为不经意地发现彼此的配偶有了不寻常的关系,于是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就有了愁绪,有了伤感,有了共同的为惆怅所填斥的光阴。
”渴望一个笑容,期待一阵春风,你就刚刚好经过。突然眼神交错,目光炽热闪烁,狂乱越难掌握。
“我像是着了魔,你欣然承受,别奢望闪躲,怕是谁的背影,叫人难受。”
于是,很多事情不知不觉就来了。他们开始一点一点地,身不由己地,各怀心事地靠近……一切本来都可以顺理成章,足以走到边缘,甚至可能曾经越过极限,但这和越过极限的放纵,然后在极限的另一头迅速坠落,然后伤感的人生并不一样。他们始终不敢也不肯逾越严密的社会道德规范,欲爱不能、欲说还休,他们之间始终隔着一段距离,这距离不大,但足够让细如涓流的情感侧着身子飞逝。
在爱情的尽头,在“发乎情而止乎礼”的道德约束下,日子在花样年华中过去?他们最终迎来的,是永久的分离。
王家卫的悲情新片《花样年华》含蓄而隐晦,片中没有一幕真正的性的场景表现,也没有一次真正的高潮。但王家卫创造了一种紧张、神秘、情欲的调子,把它尽可能地拉伸,并戛然而止。这是一部互动式的影片,该剧的拍摄手法在情感表现上很成功,可以说,这部影片是一场“苦乐参半”的梦。
--《时代》周刊
《花样年华》这部影片,我认为它主要表达的是一种观念,一种感觉,尤其是感觉,本来这是一种很难讲清的东西,可是他的故事成功地再现了这种感觉,只要认真去体会,就能有所领会。
就片子本身来讲,故事可能是很淡的,但是这种感觉通过影像、通过剪接,把都市人物的心理刻画得极为到位。可以说,在今天,大陆还没有人能拍出这么好的影片。
--张艺谋
《花样年华》显示了一种文化旅游的魅力。片中那样内敛和怀旧的叙事方式,可能是西方人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的。故事在时空的碎片中展开,苦涩的记忆,落寞的情怀,如一种细细的痛,透彻人的心骨,怎能不让生活在眼花缭乱的快餐式爱情中的西方人觉得新奇,要忍不住在内心长吁短叹呢?
--清华大学传播系影视沙龙
故事发生在1962年的香港,报馆编辑周慕云与妻子租住了一间位于上海人聚居地的公寓,邂逅了一名与丈夫刚搬进来的美丽少妇苏丽珍。周慕云的妻子常常不在家,周平时除了忙于应付稿约就是和好友一起流连于声色场所。苏丽珍的丈夫常常要到日本出公差,苏在一间出口公司当秘书,闲来看看电影、操持家务。两个家庭的日子过得波澜不惊。周和苏因为常与房东在一块儿打麻将而相识,他们常常一起聊聊天,逛逛街。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现彼此配偶的行为有些怪异:她看见了他有一条与自己先生一样的领带;他发现她有一个与自己太太一样的皮包,而且这些都是在香港买不到的。他们终于明白各自的配偶间有了不同寻常的关系。
于是,两个受伤的人开始接近,周慕云在酒店里包了个房间写武侠小说,苏丽珍常常去照顾他,他们情投意合,互相爱慕。到了最后,周慕云发现自己已深陷在情感的漩涡之中……
虽然许多事情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但在严密的社会道德规范面前,他们没有越过一步。苏丽珍的丈夫要回来了,周慕云决定要走了。他给苏丽珍打电话,问她是否能与自己同行,电话那边苏的沉默让他心灰意冷,他一个人去了新加坡。当苏赶到酒店时已经人去楼空了。
多年后周慕云回到了在香港曾经住过的房子,可是房子已经换了新的主人。他不知道苏丽珍也曾经回来过这里,也去新加坡找过他。两个人就这样遗憾地错过。最后,这段真诚、纯洁而又无奈的感情并没有转化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它始终是含蓄的、中国式的。斯人已去,物是人非,只留下周慕云一个人对着洞口,诉说着自己灼人的秘密。
秘 密
如果一个秘密封存在树洞中便可以得到解脱,那么世上便多了一棵行走的树。如果一段往事留在古老的庙堂中就能够轮回到他处,那么每颗心便成为一座殿堂。
《花样年华》总是带有一种沉迷、绵长的调子,它用一种悠远的语调讲述着一场古典而纯粹的爱情,蕴含着神秘和逃避色彩。
当周慕云和苏丽珍发现彼此的配偶有了外遇之后,他们都以为这秘密只有自己知道。于是他们小心翼翼地试探对方到底知不知道,在他们得知对方都有所察觉之后,很是吃惊,继而是愤怒,继而是伤心,继而……就什么也没有了。
他们试图重演一下那两个人是怎么开始的,试图更多地知道那个扰乱自己生活的人的生活习惯……在一种淡淡的感伤情绪的支配下,他们开始了一段奇特的感情游戏。
秘密沉淀在他们的心底,可它是以怎样令人惊异的力量潜伏着,又催生出克制的浪漫?他们想方设法地躲避闲言碎语,他们想保住自己的妻子和他人的丈夫,以及自己和他人的一些秘密。在交往中,她寂寞的芳心无处躲藏地被他看到了。他曾期待过,身体向她靠近过,认认真真地伤心过。无处遁逃时,他问好朋友阿炳:“我问你,从前有一些人,如果心里有了秘密,但又不想让别人知道,你知不知道他们会怎么做?”
阿炳回答:“我怎么知道?”
他说:“他们会跑到山上找一棵树,在树上挖一个洞,把秘密全说进去,再用泥巴把洞封上,那秘密就会永远留在那棵树里,没有人会知道。”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花样年华过后,他是空虚的,她也是空虚的,只有那棵树从此不再空虚,因为在它的心里,已经装下了一个人一生一世的秘密。
☆由著名导演许鞍华执导、根据张爱玲的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半生缘》叙述了一段发生在30年代旧上海的陈年往事--世钧和曼桢是在同一工厂做工的恋人,曼桢早年丧父,家庭生活靠姐姐曼璐当舞女维持,后来曼璐又当了妓女,最终嫁给了有妇之夫祝鸿才。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不能生育的曼璐以一种怨毒的心态与其夫合谋,令祝了曼桢。曼桢为姐姐、姐夫生下一子,葬送了自己的恋情。姐姐死后,她也嫁给了祝鸿才。多年后,曼桢与世钧重逢,两人发现,前情虽在,而后缘难续……
《半生缘》里世钧和曼桢的爱平淡无奇,他们的爱情在没有大悲和大喜的灰色情绪中错过,流逝的岁月和琐碎的生活磨蚀了他们对爱的渴望,使他们变得麻木,不再反抗,而浓烈的怀旧气息更让这段无望的爱情恍若隔世。
★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 电影影评
★ 父亲,母亲
★ 电影八佰影评
★ 电影弱点影评
★ 孔子电影影评
★ 香水电影影评
★ 电影《左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