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华:高考加分入学管用 选专业看裸分(共含6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看见你”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清华:高考加分入学管用 选专业看裸分
在日前举办的一次高招网上咨询会上,针对许多考生和家长关心的'“高考加分是否在提档和专业录取时承认”的问题,清华大学工作人员回复:“只要是北京市教育考试院认可的政策性加分,清华大学都是承认的。加分投档,实考分选专业。”相当一部分高校都将执行此政策。
也有一些院校表示,考生高考加分不但适用于提档,也适用于选专业,如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
(部分高校专业录取不看加分 只看“裸分”
(记者朱建华)高校在招生过程中会遵循什么原则录取考生?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4所高校招办负责人,分别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时,不看加分,只看“裸分”。
西安交通大学投档时认可考生的各种加分。但投档后,校方按其高考原始分由高到低进行录取。该校招办副主任张四聪称,招生时各专业间没有分数级差,只要求考生政审体检合格、单科考试成绩达到及格水平、服从专业调剂,提档之后不退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招就处负责人古丽娜透露,该校在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一般是100%投档,“录多少人,就投多少档”。对于实行非平行志愿的省份,投档比例不会超过120%。她说,提档时计算了考生享受的加分,但具体到专业时则按“裸分”进行录取。被该校录取的`考生,入校后不能调换专业。她建议,考生选报专业时要以兴趣为主。
东北财经大学招办主任高奎明介绍,该校对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考生实行“分数优先”的录取规则,“无院校志愿的考生不予录取”。
北京城市学院今年新增社会管理、教育学、学前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等4个本科专业。该校招办负责人曾玉红介绍,录取时承认教育部门认可的加分,但“安排专业的时候只看考生的原始成绩”。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时评:为不看加分只看“裸分”叫声好
高校在招生过程中会遵循什么原则录取考生?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4所高校招办负责人表示,从今年开始,他们不看加分,只看“裸分”。(人民网5月5日)
这几年,高考加分之滥,加分之殇,已经引发了舆论的广泛诟病,无论是浙江的“三模三电”,还是湖南的“运动健将”,抑或其他地方的民族成分舞弊案,都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焦虑。
高考的分数,加还是不加,困扰着考生、家庭、学校,甚至波及整个社会。现在,终于有4所高校站出来,明确表示,不看加分,只看“裸分”。这无疑是一个顺应民意、尊重现实的理性之举。
以探索和改革之名而实施的加分制度,初衷是好的,但从近年来运行的实践来看,不但没有实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个别人投机取巧、权钱交易的筹码。有的.省市加分的项目竟有80多项,不但体育运动的球类、棋类、田径类可以加分,文娱活动的吹拉弹唱可以加分,甚至于作文加分,主持加分,参加课外活动也加分……加分名目五花八门,加分政策也是政出多门,有教委、科委、体委、民委、侨联、文联、妇联……总之,只要能够有资格发文的单位,都可以找出一大堆理由来,说出分管项目加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于是,你搭一点,他带一点,渐渐的,就把原本简单的高考,演变成一场权力的角逐,使高考不堪重负。明里是学子在考试,暗中是考关系、考家长。许多情形下,就是谁有权、谁有钱,谁的孩子就可以胜出。
去年的浙江高考“状元榜”显示,文科第一名、第二名都是体育竞赛获奖者,高考成绩被加20分;理科前三名中,位居第一的仍是一名加20分的考生。可以想象,没有获得加分的孩子,肯定是不服气的,要知道,在考场上要多得一分,何其难哉,别人剑走偏锋就可以获得几十分,这公平吗? 特别是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来说,能够读书上学已是不易,要想参加特长培训,简直是天方夜谭。
也许有人认为,完全看分数,看“裸分”,是不是走了回头路?探索是允许的,不等于探了就能够走通,撞墙了就及时回头。考场不是舞台,不是选秀,不是比才艺。当然,你如果真有艺术细胞、有体育天赋、有特殊才能,也埋没不了,现在,这么多艺术、体育院校和专业,这么多表现的平台,足够有真才实学的人海阔天空,何必与普通学子去挤高考独木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多所大学收紧高考加分认定 “裸分高”考生吃香
上周末,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校相继开放校园,公布招生政策。记者获悉,今年获名校自主招生加分认定的人数少于往年,各高校对加分的认定、使用也更趋严格,更加照顾“裸分”考生利益。
加分收紧:
清华自主招生减少3成
在差1分就相距甚远的高考中,各种加分饱受诟病。不少学生和家长认为,动辄10分、20分的加分是对大多数“裸分”考生的不公平。今年,各高校将收紧加分认定、使用,更关注“裸分”考生的利益。
清华今年在北京投放的自主招生名额会减少3成左右。虽然减少的名额并不会增加到在京招生计划中,但还是让不少家长颇感满意。“凭实力比拼嘛!”一位参加北师大校园开放日的家长说,他鼓励孩子集中精力备战高考,凭实考分真实力考入满意的`学校。
此外,北大、清华、北科大、北化工等部属高校均在提档时认可加分,但要凭学生的实考分排序进入专业录取,实考分低的考生可能无法进入第一志愿专业。二外等外语院校录取时,外语实考分高的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选专业。
北交大、北林大和首经贸等高校则在专业录取时认可各类加分。首经贸招生处负责人解释,获得加分的优秀学生入学后通常表现突出,很适合财经类院校重交际、重社会实践能力的特点。
寒门学子:
进入名校机会增
按照教育部的安排,在京高校都加大了对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的招生计划投放。清华向连片特困地区定向投放了30个招生计划,并增加了河南等人口大省的招生计划。寒门学子今年将有更多的机会迈进名校。
不仅北大、北师大、人大等部属高校对中西部地区和国家划定的连片贫困县投放专门招生计划,不少市属高校也更关注寒门学子。首经贸招办表示,按照教育部安排,专门投放了40个扶贫计划名额。二外则投放了30个中西部协作计划名额。
记者了解到,各高校增加的扶贫计划并不会影响在京录取比例。清华招办主任于涵表示,清华在京减少了部分招生计划,但基本与北京地区生源减少同幅,录取比例不会有较大变化。各高校都表示,如果北京地区生源好,将在京追加投放机动招生计划。
外语口试:
考题并不难
上周末,全市共有4.6万余名考生参加了高考外语口试。不少考生表示,考题不难,很容易拿高分。
据了解,今年高考口试程序与往年基本相同,先是用7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短文,随后回答考官问题,最后由考官拟定主题做10句以上的口语短文,主要考查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流以及理解表达和反应能力。
周六上午的口语短文主题包括让考生介绍自己的梦想、谈金钱是不是万能等。许多考生反映难度并不大。一位在二外考点参加考试的考生说,她分到的短文大意是“磨刀不误砍柴工”,题目则是学习效率等。在她看来,题目虽然难度不大,但加入了哲学、逻辑学等内容,“还真得好好想想才答得出来。”
5月4日起,考生可通过市教育考试院网站查询外语口试成绩。填报志愿时,考生须根据学校招生专业对外语口试成绩的要求,填报相关专业。据介绍,以往高考外语口试获得满分5分的考生只占15%左右,多数学生的分数是4分。
清华大学投档时承认高考加分 选专业不承认
本报讯 昨天,北京高招网上咨询会启动,清华、北交大等29所高校在线答疑考生咨询,值得注意的是,包括清华在内的部分高校投档时承认考生加分,但在选专业时还是以实分为主。
考生拿排名“投石问路”
昨天的咨询,考生的问题都很直接和有针对性。大部分上网咨询的考生,直接拿出自己在区里的排名,询问学校是否能被录取。
在咨询清华大学的54个问题里,有接近1/3的问题是拿排名问是否能被录取。
对此问题,清华大学给予的.答复比较“模棱两可”。而其他高校却给予明确回复,一位考生咨询北京交通大学,“东城一模546分排名680左右能报贵校吗?”北交大给予的回复是“根据往年录取情况来看,近几年我校老东城区理工类排名在700名左右,欢迎报考!”
部分高校选专业不承认加分
加分政策是否被认可也是考生咨询的重点问题之一,根据高校回复的结果看,部分高校表示在投档时承认考生加分,但在选专业时,还是以实考分数为主。
昨天一位考生咨询清华大学,“北京市的少数民族考生享受加10分政策吗?如果加分,提档时加分,专业录取时还加分吗?” 对此,清华大学回复为:“只要是北京市教育考试院认可的政策性加分,清华大学都是承认的。加分投档,实考分选专业。”
但也有部分高校对考生加分全部认可,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均表示,对于考生加分,提档承认,分专业时也承认。
(高考挑专业只看就业率酿惨剧:大学生险被劝退
志愿填报对高考生的发展极其重要,大部分家长和考生都明白这一点。“填志愿就是为了选职业,就是为了好就业”,这样的想法究竟对不对呢?究竟应该怎么选专业?多个学科、专业领域的学者、行业人士以及在校大学生提醒正在面临选择的学子:热爱比就业更重要。
大学教育≠职业教育
其实,大学教育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前者是提高综合素质、训练思维能力、扩展眼界的地方,后者才是专门培训一个岗位具体的从业技能的地方。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历史学双博士凯瑟说:“大学教育给你的东西远远超过一个岗位的从业技能,所以不要只是为了想找工作而选专业。”
中国海洋大学的一位同学,父母帮她选择了大气科学专业,但是她进了大学之后才发现这个专业所需要的天赋和能力,正是她所缺乏的。每次考试,她都觉得是在拿自己最弱的项和别人最强的项在比。几乎每个专业、每所大学都有类似的故事。很多家长强逼学生选择家长认为正确的专业,导致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逃课、挂科,甚至还有被劝退的。
如果在志愿填报之前,文中的家长对考生兴趣能力能有一个深刻全面的了解,故事不会是这样令人唏嘘的结局。志愿填报时我们常常高估了自己的自制力,以为不喜欢的专业也可以凭借理性和毅力学好,然而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业才是人的本性。上文例子中的大气科学专业,比较适合研究型与实务型混合的人学习,他们会追求着固定的目标不断进取,不断在科学研究中获得成就感。
录取分数高≠好专业
很多同学和家长都觉得,什么专业是热门的,什么专业的录取分数线高,就一定是好专业。是这样的吗?
20世纪末,生物学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录取分数线遥遥领先于其他学科,但是后来很多生物专业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里德曼说:“做你热爱的事情,不要考虑就业。你上大学的时候根本不可能知道就业市场在几年后会是什么样子。”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说:“当你读大学的时候,你选择当时社会上最热门的东西,你毕业的时候,说不定就不那么热了。”
就业率高≠这个专业的人都能找到好工作
就业率是很多人选择专业的一个参考因素,其实按就业率来选专业,风险很大。
“就算某个领域再缺人,也是缺那些做得很好的人。”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一位学院院长说。“就业率”只是一个平均数字。然而,具体到你这个人能不能找到好的工作,就要看你在这个领域是否做得出色。
如果学生因为一个专业的就业率稍微高一点,而放弃了自己喜欢的领域,那么他很可能会在那个“热门”领域里做得很一般,而错过了那个他本来可以做得很出色的领域。
“社会有一种导向,选择能挣钱的。这是很功利的东西。最好的建议是,选自己喜欢的。”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教授韩茂莉说。当然,也要选自己适合的。
大学怎么选?避开这三个误区
选择一所合适的、能够为自己提供更加宽阔发展平台的大学,是本学期必须解决的重点难题。
很多考生高中三年埋头苦学,缺乏规划意识,忽略了对大学的了解和志愿的选择,以致高考后临时抱佛脚,慌张仓促,报错了学校和专业,抱憾终身。
选择一所合适的、能够为自己提供更加宽阔发展平台的大学,是志愿填报时必须解决的重点难题。
那么,如何了解一所大学?有哪些认识大学的途径?考生对大学的认识又存在哪些误区呢?
维度一
大学的文化底蕴
什么样的大学才是好大学?不同的人因为评判的标准不同,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已达成共识的是:一流的大学仅有过硬的硬件还不够,还得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等“软实力”,这也是决定大学高度的因素之一。
一所大学其独特的文化底蕴的形成,往往需要经历长久的时间积淀。同时,从大学的办学历史中,还能了解大学发展脉络、专业学科建设等方面,能为考生了解大学的学科实力提供参考。
维度二
大学的专业实力
大学的实力不仅通过文化底蕴体现,更通过学科、专业实力来体现。要判断一所大学某些专业实力,可通过几方面的因素来进行。
一是看学校所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数。各学科的重点学科可参考2007年批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开设学校名单。
二是看教育部学科排名。目前官方没有对大学进行排名,但对拥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一些学科进行了排名,一般5年举行一次,最新公布学科排名时间为2012年。
三是看国家特色专业数。目前已经公布了七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考生可登陆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进行查询。
维度三
大学的科研实力
大学的首要职能就是育人,而育人就需要有强劲的学科实力、科学的培养计划和良好的办学环境,还有科研项目与成果。因此,要想了解一所大学,不妨搜集一些其学科发展、科研建设等方面的数据来作为参考。
维度四
大学的师资力量
良师,不仅能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使他们成为专业领域的人才与专家,其与众不同的修养与气质,也将对正处于人格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选择大学时,学校是否有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师资力量处于哪个水平等,都是考生和家长参考的重要因素。
1
查、问、比
三个途径认识大学
第一招:多查
考生和家长可通过高考报考网、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大学官方网站、高考招生权威报刊、公众号等进行资料查询,了解大学招生政策与计划、办学历程和简介、办学定位与目标、办学特色与优势、办学规模和师资、学院与专业特色等。
第二招:多问
除了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外,采用直接沟通的方式,比如致电大学招生办、参加各种招生咨询会,通过大学招办工作人员直接对话来了解大学,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家长和考生在报考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与困惑也能够得到及时的解答。
第三招:多比
在选择学校时,考生可根据学校的实力和兴趣志向,详细浏览各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师资队伍和科研实力等,根据需要选择自己的侧重点,并进行比较和排序,提前确定多所心仪的大学备选。
2
认识大学
三个误区要规避
什么样的大学才适合自己?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之前稍不小心,就可能陷入大学选择的误区。
误区一:仅以排名论英雄
当下各种机构的大学排名层出不穷,为广大考生和家长评判大学实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是需要提醒大家,各类排行榜其实都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在认识大学时,大学排名可以作为了解大学的参考,但不要过分看重。
误区二:仅因位置选大学
很多考生家长在认识和选择大学的时候都会考虑大学的地理位置。一般来说,大家偏爱两种选择:一是青睐大城市,二是喜欢就近择校。
很多考生偏重于选择像北京、上海、广州等这样的大城市,认为这里不仅有优质的教学资源,就业平台也更高;对于报考以上地区相对欠缺优势的考生,家长则希望考生能够就近选择大学,这样离家近可以节省费用。其实,很多中西部地区的大学地理位置可能没有东部地区有优势,但在综合实力上毫不逊色。
误区三:仅以分数定优势
一些考生和家长在选择大学时,往往会陷入“录取分数高的大学更好”的惯性思维中。然而,录取分数高形成的原因既可能是大学的实力强,也有可能是大学所在地理位置更优越,抑或是招生大小年所造成的等。所以,仅以录取分数高低判断大学的“好”和“坏”是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