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今中外通过努力走向成功的人物故事(共含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过期风月”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城市的一条偏僻街道上,每天下午都会出现一位耄耋老人,戴着老花镜坐在自家门前制陶。你看他凝神于转动的台架,两手灵巧地运动,就像搂着一个娇柔的婴孩。再细看的话,你会发现他左手少了根小拇指。
老人不识字,但他是本市惟一的制陶艺人,名声远播,每年都有外国人慕名前来购买他的陶器作品。画报,互联网上,也不乏对他的介绍。
儿童时代,老人家贫,父母无力供他读书,他只能每天在田间干杂活。那里的乡野有好土,非常适合制陶器,这样的手工场有很多。耳濡目染,他对陶器产生了兴趣。可惜,手工场生产的陶器全部是生活日用品,廉价而粗糙,匠人们也没有出色的。他跟着照葫芦画瓢,只是弄出一堆小孩子的玩意。
到了少年时代,他觉得自己无法割舍对陶器的热爱,总想着造出真正的陶器。但是,这时的父母开始干涉他,认为这种雕虫小技不足以谋生。他不听话,屡屡遭到父亲的打骂。一次,父亲盛怒之下,挥铁锹砸他制陶的台架,他下意识地伸手去挡,结果左手断了根小拇指。
父亲过世后,他没有了管束,与母亲相依为命,日日除了在田间操劳,便是坐在家门口制陶。20多岁了,还没娶上媳妇。母亲着急,托人说合,但儿子不务正业的“陶痴”名声已经在外,没有谁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而他本人根本就不在乎。
““””期间,一次市革委会搞农民艺术展览,选中他的一件作品,照片还上了报纸,这件事居然解决了他的婚姻大事——一位插队的城里姑娘倾心于他的艺术,嫁给了他。那时,他已经43岁了。
上世纪80年代初,他随太太进城,每天还是在制陶。不同的是,他有了“市场意识”,陶器都是用来换钱的,因为太太一个人在工厂上班,难以养活全家。
又过去十多年,他的周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他认为自己只是个制陶的工匠,别人却说他是“老艺人”。他的作品越来越走俏,被作为艺术品陈列、收藏。他本人并不觉得自己的作品值多少钱,但市场却把他的作品的价格一抬再抬——有一段时间,他甚至为此惶恐:怎么,一个陶制的仙女能卖上1200块?
他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巨大的成功。因为他那些质朴、生动、精巧的作品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任何人无法复制、模仿的。他的名字开始进入报纸、电视,他本人也不时被邀请参加这个会议、那个活动……
有人求教老人的成功经验,老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向他解释,只是说:哎呀,我这辈子呀,也就是围着这个机器转呀转的……
是的,你围着一件事转,转呀转,转到黑发变成白发,转到地老天荒,最终,你就会转成一个圆心,世界也要围绕着你转的。
一个下着小雨的中午,车厢里的乘客稀稀落落的。在桥头站,上来一对残疾的父子。中年男子是个盲人,而他不到十岁的儿子呢,则只剩下一只眼睛略微能看到东西。父亲在小男孩的牵引下,一步一步地摸索着走到车厢中央。当车子继续缓缓往前开时,小男孩开口了;“各位先生女士,你们好,我的名字叫麦蒂,下面我唱几首歌给大家听。接着,小男孩用电子琴自弹自唱起来,电子琴音乐很一般,但孩子的歌声却有天然童音的甜美。 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唱完了几首歌曲之后,男孩走到车厢头,开始“行乞”。但他手里既没有托着盘,也没直接把手伸到你前面,只是走到你身边,叫一声“先生”或“小姐”,然后默默地站在那儿。乘客们都知道他的意思,但每——个人都装出不明白的样子,或干脆扭头看车窗外面…
当小男孩两手空空地走到车厢尾时,旁边的一位中年妇女尖声大嚷起来;“真不知道怎么搞的,纽约的乞丐这么多,连车上都有:”这——下,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达对残疾父子的身上,没想到,小男孩竞表现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冷峻,他一字一顿地说:“女士,你说错了,我不是乞丐,我是在卖唱。”车厢里所有淡漠的目光刹那间都生动起来。有人带头鼓起了掌,然后是掌声一片!
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孩子,却在顽强不屈的承受着生命给予他的考验,再有人悲叹自己命运不济的时候,小男孩却用自己的成熟和坚强支撑着自己和全家,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歌声为自己赢得收入。面对别人的嘲笑,他毫无自卑之感,自信坦然的面对。面对这个小男孩,所有的自卑都变成了逃避人生的理由。只要坚持相信自己,掌声一定属于自己。
成功不一定站在智慧的一方,但却会站在自信的一方。相信自己,就会拥有成就有幸福。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并且深信自己一定能实现梦想,你就一定会成功。因为你相信“我能做到”时,自然就会想到“如何去做”的方法。
乔丹的心理素质 ,无论场上,场下都极为出色,充满自信。 充满自信的阿尔贝,16岁就有自信要证明“四次以上的方程是否有解” 梵高, 人人都认为他是个“红头发的疯子”一无是处,但他却能自信的说:“在我的脑里,在我的大脑中存在着巨大的事物,我将能够给世界某些东西,那也学会是人们关心两个世纪,也许需要一个世纪去思索。”在他诞生100余年后,这高度自信的预言被广泛的证实了。 汉高祖刘邦,出身农家,早年曾担任亭长,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后押送刑徒去服役,他释放了刑徒,自己亡匿芒砀山中。秦二世元年七月,趁陈胜,吴广爆发,在沛县主吏萧何,狱椽曹参等人拥戴下聚众响应,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当项羽率起义军与秦军主力决战巨鹿时,刘邦奉楚怀王之派遣,率部向关中挺进。破降宛城,攻占武关,于汉王元年十月进抵灞上。秦王子婴降,秦亡。之后,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深得民心。项闻讯大怒,进驻鸿门,欲攻刘邦。刘邦因兵力不敌,听从张良之见,亲至鸿门,卑词言好,逃过刺杀之险。之后,项自封楚霸王,封刘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一带。刘不甘心亡秦胜利果实被项独占,率军东出,发动长达四年的楚汉之战。战前,刘处于劣势,常常败北。但他自信有加,知人善任,虚心纳柬,注意联合各起义军反对项的力量,不屈不挠,卒反败为胜。又率部于垓下围攻楚军。项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即位称帝。他知难而进,持之以恒,不屈不挠的精神奠定了胜利之基础。
美国寻金热的时代,吸引了成千上万做黄金梦的人。有些人不惜变卖自己的全部家财,离乡背井,跑到美国去淘金。
有一个异乡人,也把自己在英国家乡的田地卖掉了,只身跑到美国最热门淘金的地方,希望能找到金矿后衣锦还乡。
他首先在当地买了一间屋作栖身之所,安顿之后,便开始他的寻金旅程,每天早出晚归,非常辛苦地到处找寻金矿。开始的时候,他还是满怀希望,相信很快便能找到金矿。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从一个壮健的中年人,渐渐变成一个老年人,他找寻金矿的事业还是毫无进展。
最后,到他临死的时候,他的寻金梦终于成为泡影,而他亦客死异乡。当他的后人来到他居住的房子,看过他多年来找寻金矿的记录,发觉他除了自己的房子之外,其它四周的土地几乎都挖掘过,始终一无所获。
他的后人灵机一动,何不尝试挖掘这间房子的地底,看看有没有新发现呢?终于,他们在这间房子的地底,找到当时美国最大的金矿,完成这个异乡人未完的心愿。
美国有一个叫罗伯特的人,用几年时间收集了七万多件“失败产品”,然后创办了一个“失败产品陈列室”,并一一配上了言简意赅的说明。由于这一展览给人以真实深切的警示,开展后观者如潮,给罗伯特带来了滚滚财源。
妙!展览“无用”的废品竟创造了成功!联想到一句西方的幽默:所谓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好东西。生活中的很多事也是如此。既然放错了地方,就不妨给它换个位置,谁找准了这个“地方”,谁就能让那些“垃圾”大放光彩!
有一位旅行者,走到了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在那里他发现了一大片兰草。经仔细辨认后,他确定那是兰花中的珍品:佛兰。旅行者惊喜之极,决定把这些花带回城里出售。旅行者找到一户农户,想借一把锄头。当憨厚的男主人明白了旅行者的来意后,很爽快地把锄头递给他,只是提出一个要求:跟着他去看一看是怎样的一种花儿,竟让旅行者如此着迷。
看过之后,农民很是失望。“原来是这种自生自灭的小草,我们这里的人谁都不要,这草是没用的,我们曾割回去喂牛,可是它嗅也没嗅一下呢。”说完,农民遗憾地走了。几天以后,旅行者回到了城里,带回去的几十株佛兰,很快使他成为富翁。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其实,世上本没绝对无用的东西或失败的事物,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罢了。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或者在不同的际遇里,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
人生也是如此,这世上本没有天生无用、天生失败或者天生成功的人,关键是你处在什么位置,或者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所以不要说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所能,只不过你就像那株佛兰一样,还没有被发现而已。那么,我们何不换一个角度看自己,试着走出去,充分展现自己的长处,在“平庸”中挖掘亮色,从“无用”中寻找价值呢?
因循守旧,只能让人的生命固于一种苟且的状态;创新求变,则会让人生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苏洵二十五岁那年,被史彦辅和陈公美两人拉着,把峨嵋山玩个里外透彻。游山途中,他们听说西北数百里外的岷山也很壮美,于是再去岷山游历,一转悠又是半年。饱览岷山秀色之后,苏洵回来歇了几日,这才发现妻子面带忧虑,只是不愿形诸言表。原来程夫人并不指望夫君能够光宗耀祖,却将满腹期望全部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终日教他们读书认字,却又自叹精力不足。苏洵从她对孩子认真管教上,看出了自己的顽劣和不足,他渐渐意识到自己如若继续散漫下去,将来可能会落到让儿子们耻笑的境地,这才认真琢磨起自己和家庭的未来。
过了不久,他的母亲史夫人不幸病故,二哥从外地赶回家为母亲守丧三年,兄弟两个到了一起,免不了聊起自己的前途,苏涣有意问道:“三弟啊,你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大川,能不能写点文章,让我看看这纸上山川如何雄秀奇美啊?”
这一下真的把苏洵难住了,他觉得满肚子都是锦绣河山,却不知如何将它吐到纸上,想画画不成,想写写不出,急得他满头是汗。 苏涣见状一笑,略转话题:“三弟,你别着急。哥哥我有一件心愿,想请三弟帮助圆了。”苏洵忙问:“什么心愿?” “我们苏家先人原是很有一些来历的,可自大唐以来,我们只知眉州刺史苏味道是我们的先人,往后就语焉不详了。从下往上推,也只知道祖父叫苏杲、曾祖叫苏祜。三弟既然喜欢周游,何不找些老人聊聊,再去查查别人的族谱,把我们苏家族谱编出来呢?”苏涣慢慢说道。苏洵一听,觉得这件事做起来蛮有意思,便一口应诺下来。眉山的程家、史家都是亲戚,苏洵一经询问,他们都拿出族谱和先人的往来书信,再加上眉州府里还有些陈年案卷,很快苏洵便追根溯源,查到了唐朝刺史苏味道的名字,可惜这位先人事迹,让他看了脸上发烫。再往前,查到了汉代的苏建和苏嘉、苏武、苏贤三兄弟,还有先秦的苏秦和苏公。这时苏洵的兴趣越来越浓,为了弄明这些人的来历,他为自己列下了长长的书单,把《史记》、《汉书》、还有更早的《左传》、《国语》、《战国策》都罗列到床前案头,读了个通透,一直读到二哥“丁忧”期满,离家上任,这时的苏洵已是欲罢不能,他发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须发愤读书,才能将心中所思,形诸文字——这年他已二十八岁。后经勤奋学习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成功创业人物故事